仁和幼兒園 循環巡迴遊戲實景
我第一次接觸到日本水谷先生的循環遊戲的教學觀際會,是在二十五年前。當時他是通過YMCA在全省各地發表他所創立的循環遊戲及其教學器材。我當時是擔任YMCA的體育委員,因此有機會能擔任水谷先生的引導。
當時台南市教育局也通知全市小學1、2年級的老師及幼稚園託兒所的老師來觀摩,地點在台南師範附小的幼稚園。水谷先生也同時帶了3個日本大學生來幫忙,教學的對象是幼稚園中班的學生25名。這些學生以前也未曾接觸到日本水谷先生的循環遊戲。
當我們看到那些學生快快樂樂地持續兩個小時的課程,相信來參觀的人心中一定會感到十分的驚奇,相信對於水谷先生的循環遊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一般幼稚園中班的學生能持續半個小時的課程就很不錯了,這是由於老師的指導方法、器材的運用及音樂的配合都能恰到好處,因此學生能快快樂樂地持續兩個小時的課程。
循環遊戲的緣由與特性
人的一生往往與幼兒期的遊戲有所關連。幼年時是否能夠好好遊戲,到了成年時便會顯示出來。當今的社會,要讓幼兒們好好遊戲已漸感困難,所以如何和幼兒們共同研究,設計出好的遊戲,應是成人們的責任。
平常讓孩子們玩積木或娃娃,一下子便膩了。如果以球、墊子、跳箱、竹馬等其中一項讓他們玩,3至4歲的幼兒10至15分鐘,4至5歲的幼兒15至20分鐘,5至6歲的幼兒20至25分鐘也會玩腻。並且在遊戲中如果沒有一個領導者,則其遊戲時間更短。若以小學或中學的體育課授課方式來上課的話,那麼幼兒們便無法完全發洩其充沛的精力。
水谷氏於1961年在兵庫縣青野原的野營區裡,以僅有的竹子、水果箱、桌子、椅子等東西,設計了一個稱為印地安遊戲的遊戲。利用大自然原有的水池、原野、樹木等,安排成富有化的路線,以跑、跳、穿越等動作做每個人都能有相同運動量的活動。
這個遊戲非常受幼童們的喜愛,看到他們那不覺得疲倦的遊戲姿態,使我聯想到將它引用到室內來,以墊子、輪胎、跳箱、平衡木、梯子等器材代替原野、水、樹木,做各種愛化的體育遊戲,名稱也改為「循環遊戲」。之後,有很多的幼稚園拿它來做為園裡的運動遊戲。
循環(Circuit)是巡回或繞一周的意思,汽車訓練場我們稱為(Circuit Course)。循環路線,有一個出發點,循回一周後,一定還會返回原來的地點,簡單地說,循回地繞著,就可稱為循環遊戲。
在體育的專用語中有循環訓練(Circuit-training)這個字,它與循環遊戲有何不同?循環訓練最初是用於田徑訓練的一種訓練方法,1953年由英國的R.E.摩根與G.T.亞當斯所設計出來,開始時在利茲大學實驗、實施。這是一種根據個人基本體能,一點一點增加其負荷(即給予肌力刺激),以增強肌肉強度及持久性的訓練法。強烈的肌肉抵抗可增加肌力,迅速地做微弱的肌肉抵抗則可培養敏捷性,以多次重複的訓練培養耐力。並能加強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這種訓練方法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重複做9~10種不同目的的運動。在肌力較弱的部位給予較強的刺激,以提高訓練效果。
T.K.裘安特指出,循環訓練是以培養健全體魄與精力為目的的最佳方法。在游泳訓練中有種間歇訓練法,肌力訓練中最主要的是重量訓練,而循環訓練可說是這兩者的混合體,並且它已普遍成為一般人的體力訓練,而非僅用於選手的訓練。
相信這樣的說明,各位能了解幼兒的循環遊戲與一般的循環訓練不同,但是方法雖不相同,其目的卻有甚多相同之處。水谷氏於1960年參觀了紐爾紐斯布克的一所教育學校裡的低年級體育課教學,對於以鋼琴伴奏來做體力訓練印象非常深刻。從此決定在幼兒循環遊戲中也採用音樂。因為使用音樂證實了對於訓練幼兒運動時的節奏感、培養集中注意力及對音樂的持久性都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已漸漸失去在自然環境中遊戲機會的幼兒們,我們可看出他們欠缺在遊戲中可養成的身體的、心理的、社會適應的訓練,並且也失去了遊戲中長輩們給予無形教育的機會。
於是自1946年以來,以循環遊戲作為契機,開始了幼兒運動遊戲的歷史。在此舉出下列幾點循環遊戲的特性:
- 循環一定的路線,活動量平均。
- 培養身體的敏捷性、平衡性、巧緻性、持久性,以及精神方面的持久性。
- 對於遊戲器具、運動器具、教具等,可以做最大限度的靈活應用,並依器具的不同組合方式,做無數種遊戲。
- 可以把握整個團體的理解變化及動作達到的程度。
- 可以模仿而不須一一說明動作方法。
- 需要個別指導的幼兒,指導員只要時常在旁輔導,便能增進其能力。
- 以分段漸進法指導,所以除了可以消除恐懼感之外,還可幫助建立對運動的信心、欲望和興趣。
- 因為是在愉快的心情下,漸漸增加運動量,故可充分發散熱能,得到運動後的滿足感。
- 由於有時可擔任團隊隊長,可以訓練領導能力。
循環遊戲的分類
在幼稚園內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循環遊戲:
- 室內循環遊戲:利用遊戲室、體育館、保育室、走廊、樓梯等場所進行循環遊戲。
- 室外循環遊戲:利用庭園、運動場、庭園的遊戲器具、屋頂、公園、道路等場所進行循環遊戲。
- 特殊的循環遊戲:利用山坡地等自然環境,設計成運動路線之循環遊戲。
遊戲器材之種類
- 墊子、跳箱、平均台、技巧台等運動器材。
- 輪胎、箱子、積木、旗子等用具。
- 桌、椅等教具。
- 單槓、滑梯、鐵架橋、網、撑竿、雲梯等固定遊戲器具。
- 橡皮筋、羅子、環、竹棍等用具。
- 平衡木、塑膠墬道、彩色箱、平衡板、梯子等運動器具。
- 球、竹馬、跳繩、鴨子板等遊戲器具。
循環遊戲在指導上應注意事項
- 運動遊戲器材,要經常檢查,注意安全問題。
- 配合運動的適當音樂(以唱片或錄音帶。如果能以鋼琴或電子琴配合運動演奏更佳)。
- 考慮安全第一(在危險的地方放墊子或輪胎)。
- 以分段漸進法指導,並根據此法,組合各種遊戲器具,設計適合各種不同年齡的遊戲。
- 依能力,在適當位置擺放器材。
- 不要成為比賽,以安全至第一為原則。
- 最主要的是器材的配置要富於變化,且由少增多(以引起幼兒的興趣)。
- 收拾器材時,也要按照循環路線(對幼兒來說,收拾器材也是一種教育)。
- 不要做矇眼、後退走、綁雙腳等危險的遊戲。
- 方向不要一成不變,有時可在中途轉身或反方向走(為了不讓幼兒覺得走膩了)。
- 以十人左右為一組,選出一位帶頭者,讓他們自由行走(但事先要求遵照一些規則),這可以成為另一種遊戲,也是訓練小隊長的方法之一。
- 為訓練自主性,讓幼兒自由選擇新的路線走法。
- 在遊戲時間方面,3歲兒30至40分鐘,4歲兒40至50分鐘,5歲兒50至60分鐘較適當,時間太短無法充分發散精力。最先開始時,時間可稍短,習慣之後則時間延長。
- 指導者可在遊戲途中,加上猜謎、停物、穿越洞等活動,是情操教育的方法之一。
循環遊戲的方法
- 循環遊戲沒有固定的型態,可依現有場來設計。
- 遊戲室:而越大越理想。
- 庭園:利用庭園內的遊戲器具,做循環遊戲,很受幼兒歡迎。
- 保育室:面積雖小,但如果好好設計,還是能夠讓全體一起活動。
- 從保育室到保育室:如果利用兩間教室的話,走廊也可同時利用。
- 從遊戲空間到樓梯:只要遵照規定,樓梯的利用價值很高。
- 公園:公園內有許多可利用的東西,在做循環遊戲之前,有兩點為預防意外發生,須向學生交代約束:
- 除非老師有指示,否則不可超越前者。
- 不要碰同學或推同學。
指導者在確認安全上無問題後,開始沿著一定方向導入遊戲過程,利用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喜歡模仿的特性,只要指導最前面的人,後面的人便會做相同的動作。在這模仿過程中,各個幼兒都會努力想辦法完成活動。而重複做相同動作也是一件重要的事,至於幼兒自創的動作,只要與遊戲目的不離譜,也應該鼓勵。
在指導技術方面,只需在遊戲路線中數個危險或重要處站定指導者,整體以分段漸進的方式指導,將能順利進行。
循環遊戲的基本運動
- 走步:拍手走步、雙手在頭上拍手走步、雙手在背後拍手走步等。
- 跑步:配合音樂跑步,快跑、慢跑、跑跳等。
- 交換跳步:拍手交換跳、雙腳抬高交換跳等。
- 疾馳步。
- 單足跳。
循環遊戲的指導程序
- 配合音樂,走步、跑步。
- 按照路線走步、跑步。
- 聽笛聲,變化方向。
- 把路線由圓形改為走步、跑步。
- 標誌台之間的循環。
- 只有利用輪胎的循環。
- 只有利用墊子的循環。
- 變化循環路線成無限字型。
- 利用固定遊戲器具的循環。
- 只有標誌台與幼兒的循環。
- 加入平均台、平衡板、梯子的循環。
- 加入跳箱的循環。
- 加入兩人組合運動的循環。
- 加入球類遊戲的循環。
- 加入跳遊戲的循環。
- 加入爬繩索的循環。
- 加入所有用具的循環。
- 立體交叉式的循環。
- 10人一組,自由循環。
- 幼兒自己組合的循環。
循環遊戲開始時的程序
- 準備操。
- 過程的頭1~2回,由指導者在前領頭。
- 一點一點增加路線內之遊戲器具。
- 考慮路線上的遊具,和幼兒一起,順著循環路線一樣一樣收拾遊具。
- 整理運動。
- 檢討反省。
循環遊戲路線的設計範例
在幼兒保育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全體幼兒有平等的遊戲機會,而好的構想是由保育者的熱心研究而產生。
主要工具:交通圓錐(三角錐)
目的:讓幼兒可以依照排定順序的路線走或跑,以發散精力爲主,以下是本園曾經設計過的循環遊戲作為參考,設計者可依照器材場地再加以變化。
作者:洪南海 (臺南市仁和幼兒園創辦人、中學體育老師、投入台南幼兒教育數十載、台灣足球運動開拓者之一;曾代表台灣遠征甲子園)
© 2024 | 著作權聲明:本書是已故洪南海先生為推廣台灣幼兒體能,參考幼教先進,綜合數十年自身幼教現場經驗而撰寫,為紀念洪南海先生與仁和創辦50週年,特將此書全文掃描上網,只要註明出處,歡迎引用分享,如果您是透過網站分享,請在您分享或引用的網頁上裡加入「幼兒體能遊戲500例」連結;不過請勿下載複製進行商業販售,謝謝。
如果有任何指教或幼教經驗交流,歡迎留言或透過電子郵件info@jenher.com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