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園長的話 – 鳳凰花開

又到了鳳凰花開畢業的季節,下週六,7月25日上午仁和將舉辦第46屆畢業典禮暨學習成果發表會;這二週小朋友們聚集一起,練習典禮流程和舞台表演,期許因著練習學習與他人和班群的合作,讓活動進行得以順暢。 典禮的設計以大班畢業生為主,從開始的進場,上台吟唱、自我介紹、頒獎等,提供他們有上台展現自我,被肯定、被看見的機會,有團體性的、也有個人秀,在即將踏上另一個學習的階段,這是很重要的機會。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一回生、二回熟,練習就會、不練習就不會,已然成為和孩子間的共同語言。沒有學不會的事,只有不想學的心;想要成為有能力受肯定的人,是必須付出的;從自我介紹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都不一樣,透過上台介紹,增強勇氣與信心,讓人認識,不限中英台,沒有固定的版本,多數小朋友選擇以熟悉的語言來進行,少數以英文或台語做介紹;因著態度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表現;不過經過幾次的練習,欣賞別人的表現後,孩子也能自我做調整。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從初入園時的哭鬧羞澀與自我,到如今學會了許多的本領,不僅長高了,智慧成長、知識增加,更希望能擁有好品格與好習慣。 幼兒園是孩子離開家庭,步入團體生活的第一站,選對幼兒園,給孩子最適合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園所辦學的理念,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有的父母很重視認知、學英文,雖然小孩才兩歲,就期許孩子能及早有學習英文的刺激。記得創辦人曾說過,父母想要他的孩子將來成為甚麼樣的人,就去選擇那樣的幼兒園。 孩子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順勢而為,順著發展而去行是最聰明的;學前的孩子身體各方面都在成長,玩可是他們主要的工作,從玩樂中學習成長,從遊戲中、從做中學。 幼兒教育的六大領域-身體動作和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第一個領域是身體動作和健康,比認知還重要,更規定小朋友在幼兒園,每天一定要有三十分鐘大肌肉出汗性的活動,是不能疏忽的。仁和從創園開始,創辦人的辦學理念之一就是「運動感覺智能」,從動態活動中,刺激腦細胞的開發與成長。而手腳是外在的頭腦,手腳靈活的人,頭腦是聰明的。 此外,孩子白天在幼兒園的活動量足夠,就不會發生筋疲力盡的爸媽下班回家後,他們還是像小猴子一樣活潑亂跳。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我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話要好好說。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越陌生;越禮貌客氣;越親密,越無所顧忌。因為知道對方永遠不會怪我們,我們反而將言語的刀子沖向家人。 家庭並不是無堅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經營,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夫妻間相處:尊重比責怪重要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強。婚姻中的兩個人相伴多年以後,總會認為無需顧忌與對方說話的語氣和態度。原本的關心,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埋怨與指責。 在一起時間久了,耐心被消磨,即使是出於好意,但說話時也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只是一味的抱怨責怪,久而久之的惡性循環,家庭生活便會出現危機和裂縫。 夫妻之間的任何小問題都可能會變成影響家庭幸福的大麻煩,即使是婚姻里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獨立的兩個的個體,也會有各自的感受,再親密的人也會被言語刺得不舒服。向親人發脾氣,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為。 很多時候,換一種說話方式,兩個人的心情會截然不同。好好說話,多表達擔心,少一些指責。 不要輕易動氣,遇到矛盾不要相互叫嚷爭吵,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多為對方考慮,不要因為是最親密的人,就說話不注意分寸,甜言蜜語對夫妻很重要。夫妻間好好說話,生活也會越過越美滿。 在一個家庭里,好好說話受益的不僅夫妻雙方,還有孩子。潛移默化,以身作則,父母的說話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與孩子相處:誇獎比打擊重要語言是帶情緒的,能給人以溫暖,也能給人帶來傷害。言語上的傷害比外在傷害嚴重,外在傷痕是看得見的,言語上的傷害卻是無形的。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曾在書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有不少父母「擅長」打擊教育,但這種打擊教育並不能起到「為了孩子好」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中去。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不僅體現在當下,它更像一根針,透過綿長的歲月之中,時時刺在子女的心頭。 清代教育家顏元也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經常誇獎孩子,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與鼓勵,孩子會表現地越來越出色。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同時,在教育心理學中,也有一個概念叫「翁格瑪麗效應」,在被表揚的情況下,受表揚者會不斷進步。父母與孩子好好說話,家庭才能幸福美滿。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卻需要學習。 與父母相處:感恩比抱怨重要父母雖然給不了我們所有,但所給的一定是他們最好的。不論貧窮還是富有,父母都傾其所有給子女。 不要抱怨「爸爸應該是那樣的爸爸,媽媽應該是那樣的媽媽」,如果你的父母沒能在物質上滿足你的要求,請別忘了,給你生命與愛,並把你哺育長大已經耗費了他們太多太多的生命與精力。 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各自的經歷不同,所以我們與父母之間總有觀點、想法不同的地方,不要嫌棄他們落後,埋怨他們老土,多一些尊重、理解和溝通,再多一些謙讓與感恩。 不少人受不了父母的囉嗦,甚至因為囉嗦責怪父母,其實這種囉嗦又何嘗不是愛。叮囑你吃飯,嘮叨你穿衣,只有真正愛的人才會囉嗦你,父母絕不會去囉嗦一個於讓他們無關的人。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能使父母獲得情感。」《詩經》里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家庭需要一顆愛與感恩的心去創造。 孝順,就是對父母好好說話。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理解他們的不安,安撫他們的焦慮。與父母說話不要抱怨,不要意氣用事給父母添堵,要心平氣和,言語上多些體貼與感恩。 因為在意,你的話語有力量;因為關心,你的語氣有意義。好好說話,冷靜但不冷漠,堅定但不堅硬。幸福的家庭,需要好好對待愛你與你愛的人,因為有愛,每句話要好好說。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世界地球日、閱讀日】

安全是通往回家最近的路,不僅防疫工作,交通安全亦不可疏忽。 週三上午,進行娃娃車安全宣導,即搭車的安全,就娃娃車的外觀,內部座椅、配備,車子的年限、司機與隨車老師的資格,每日出車前應注意的事項,路上行車應遵守的規則,小朋友上下車和車上的秩序等,詳細的介紹,在麗娟老師、佳莉老師的帶領下,對娃娃車的交通更加了解與認識。 「寫、守、助、巡」四口訣,是娃娃車駕駛需要注意的,就是下車前填寫行車記錄,遵守交通規則,協助隨車人員查看車內幼童,巡視車內人員物品再熄火鎖車。而隨車人員四口訣「查、清、顧、交」,出車前檢查娃娃車行程記錄表,清點幼童人數,協助駕駛看顧幼童,離開娃娃車時,確實將幼兒交給老師或家人。唯有小心,才能確保搭車者的安全。 萬一不小心被關在車內時,該如何自救?小朋友很清楚的說:「拍打窗戶、開窗呼叫或按喇叭。」最後,搭車實際體驗,透過影片欣賞加深印象。 週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今年剛好是50週年,也是巴黎氣候協議正式生效的第一年,是環境至為關鍵的一年;台灣,以「全面行動」做為年度主題,喊出「地球我罩的」標語,聚焦「廢棄物管理」、「生態保育」、「氣候變遷」、「永續飲食」等四大議題。 從1970年4月22日,2000萬美國人走上街頭,訴求「乾淨的空氣與水」,50個寒暑過去,環境真的有變好嗎?我們是否呼吸到乾淨的空氣和水?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問小朋友:地球有幾個?一個,要好好愛護。「誰來愛護?怎麼愛護?」大家一起來,不要製造垃圾。 「萬物之靈的人哪 你在地上做了什麼;你在享受現代文明,地球日夜流淚不停;萬物之靈的人哪,現在你該做些什麼,別讓地球再流淚,別讓地球再流淚。」 週四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洪蘭教授說閱讀是上天給我們的福氣,打開人類知識的門。在疫情時,不能出去沒關係,讓書本陪伴大家度過這段苦悶的抗疫生活,透過閱讀增加心靈與知識的免疫力。 說話是本能,而閱讀是習慣。大腦裡面,我們有語言中心,可是沒有閱讀中心,閱讀是需要培養的。 再忙也要陪小孩一起閱讀,學前階段,家長一定要把握,培養、建立孩子親近書、愛看書的習慣。對於幼兒園每學期推動的親子共讀,不可輕忽。問~目前已共讀幾本了?有人說:紀錄本全都完成了! 「一天不讀書,無人看得出;一週不讀書,講話會變粗;一月不讀書,智商輸給豬。」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不管他多聰明,都不會有什麼成就。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四歲前的正確教養,影響四歲後的智商

在教養的過程中,常會碰到所謂的「撞牆期」,不是孩子變壞、叛逆,而是他們進化的速度,比你想像中的快很多。 要陪伴不同年齡的孩子,絕對不能永遠只用同一個教養方法。很多研究指出,掌握四歲前的正確教養,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責任感」、「正向快樂的情緒」、「高學習理解力」、「好人緣」,這篇來討論如何掌握0~4歲關鍵期,另外也探討4歲後的教養技巧。不管孩子是否已過4歲,都一定要知道: 0-3歳模仿學習期 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行的《心理科學》期刊文章指出,當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表現出來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習能力! 研究發現,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如果是激烈、負面的回應,孩子長大情緒更差、更沒有自信學習;相反的,如果家長的反應是積極正向、具有建設性,孩子長大才有辦法內化和反省自己的行為。 教育心理學研究也發現,4歲前缺乏良好的教養,4歳後智商,每年會降2.5分,而且這個影響在日後非常難彌補。 0-3歲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智力表現 父母正確的傳達情緒-當孩子有正向的表現,要清楚傳遞出來,當孩子表現不好,也要具體表達,而不是僅僅告訴他「不可以」、「不對」,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聽不懂,要正確適當的傳達情緒,孩子才會更快學會區辨是非好壞。 不要讓孩子模仿自己的壞習慣-小孩是天生的模仿家,他們就好像一塊海綿一樣,我們給他什麽,他便會吸收什麽,不管你有沒有察覺到或是願不願意,和小孩朝夕相對的父母或是主要照護者,就是小孩最容易和最喜歡模仿的對象。 不要以暴制暴的處罰孩子-當孩子惹你生氣或者是犯了錯誤的時候,因為父母的一氣之下,打了孩子,效果往往是孩子不明白自己哪裡犯了錯誤,而且可能滋生叛逆心理。 經常對孩子的聲音語言回饋-如果父母刻意不及時回應,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因為孩子在心裡內化了一個不願意滿足自己的苛刻客體,這個客體留在孩子心裡,會使得他在今後的生活中總是去主動創造苛刻與被苛刻的關係,投射性地認為別人都不願意滿足自己,自己不配過舒適順暢的生活。 經常說故事給孩子聽-親子共讀及親職引領的過程中,孩子獲得更多感情釋放及表達的機會,也獲得感受他人心理狀態的深度延伸。因此,這些認知智商以外的情緒培養,是孩子成就人格上更重要的因素。 4-6歲社會學習期 這時期的孩子,會出現強烈的社會探索行為,開始用大人的方式去觀察及建構思考,愛問為什麼,也發展出複雜的情感,爸媽的教養,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 4-6歲正確教養讓孩子長大更容易成功 用引導說理的溝通取代大部分用命令的-孩子做錯了事,不用立馬就指責批評,可以過一段時間,讓他自己感受做錯事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家長在旁邊適當的教孩子應該怎麼補救,下次應該注意些什麼。 讓孩子有適當表達的機會-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才能避免將太多的不滿都埋藏在心裡,積蓄太多的怨氣,才能避免因誤會而失去一些好朋友,才能爭取到孩子應有的權利。 教孩子判斷父母關心的語氣-對孩子來說,情緒判斷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也需要爸媽引導。爸媽在生活中越常與孩子分享心情和感受,孩子分辨情緒的能力會越高,也越能有效率地判斷他人的情緒。 用故事互動,讓孩子説出對故事的感覺-閱讀,不單單是唸書,文字與圖畫的世界深深的與兒童語言發展能力、注意力發展能力、抽象思考與推理、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情緒同理的內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與書對話,就是正確的引導幼童發展,促進學習重要的第一步。 7-12歲心智成熟獨立期 這時期的孩子,希望被尊重、信任,也希望在團体內有自己的角色及地位。所以,不喜歡大人先用懷疑的方式互動。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把握親子共讀難得時光

等待多時的流感疫苗施打終於在週二順利的完成了。 此項作業自衛生與教育單位宣導年度疫苗將進入校園接種時,因為有助於小朋友,於是積極的投入與配合,今年是參與疫苗接種的第三年了,比起往年,或許是因為行政流程或疫苗庫存的關係,今年完成時間較晚,比政府宣布幼兒施打時間晚了一個月,也因此施打人數一再變動,從原先同意施打改不同意的,不是自行去施打,就是小孩感冒。 雖然看似不複雜的疫苗接種,可也得花費心力協調與安排,從申請到時間安排、人手、取得家長的同意書、名冊的建立、流程…等,加上施打時小朋友的擔心害怕,需要老師們的安撫與帶領,施打後小孩身體的反應,健保卡、兒童手冊等的攜帶,每一個環節都需有所準備,疏忽不得零零總總的事,考驗的著我們的愛心、耐心與細心,過程中還有老師的抱怨,讓她們多了很多事與責任;不論如何最後總是順利完成,感謝參與此事的老師們和侯世婷診所團隊的協助。 政府為了幼兒健康提供公費疫苗是好事,能降低幼兒生病的機率,仁和為了配合政府政策,一向率先響應;記得往年幼兒是優先施打,今年幼兒的優先程度似乎降低了,去年為了吸引幼兒參與,提供乖乖當贈品,今年承辦小姐的答覆是因為運費很高,預算被取消了。 或許在學校施打的政策原本就為了提醒家長,隨著大眾對疫苗的認識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爸媽提早自行帶小朋友前往診所施打疫苗,或許在學校集體施打疫苗的方式未來也會逐漸退場。 學期末,又到檢視親子共讀成果的時間了,親子共讀不僅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幫助還對文字不那麼熟悉的孩子,建立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從中習得文字的語言;為了鼓勵親子共讀,提供小獎品當禮物;在檢視的過程,從孩子們的言談中了解,有家長只在共讀紀錄本上記錄,並沒念故事給小孩聽,若果真如此,實在太可惜了;還有為達到本數,同一天記錄了二、三本。 親子共讀的成果,不在於讀了多少本書,或是有沒有拿到園長鼓勵的獎品,而是親子之間的羈絆、一起度過的時光,而從旁觀察體會到孩子閱讀能力的成長,這些才是親子共讀推動的目的;孩子的成長其實是超乎父母想像的快,他們願意和爸媽一起閱讀,或需要爸媽協助閱讀的時間,可能只有幼兒園到低年級的階段,而這段歲月在每天的忙碌中,很快的就過了。 常聽很多大企業家、事業上大家公認的成功人士說,他們最後悔的就是當年忙於事業,沒時間陪孩子長大,園長也很瞭解,很多爸媽忙工作真的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其實那也不要緊,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是相處的品質,與其每週都花時間把親子共讀當成功課草草完成,不如找一本好書,跟孩子一起分享讀完,互相分享閱讀心得,享受這個人生中難得的親子時光,這才是親子共讀最希望達到的目標。 祝福大家 健康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很多父母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

其實愈早教愈好,《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實驗發現嬰兒一出生,他大腦中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就已經在運作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 在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未成熟前,我們的記憶是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是屬於不需人教,自己揣摩得之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效果最強,哪怕將來海馬迴壞掉了,不知自己是誰了,小時候學的語言和習慣都還在,所以失憶症的病人可以對答如流,只是不記得剛剛講過了什麼話而已。因此從小養成好習慣,可以成就他一生,《漢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因為最初的學習是模仿,所以「以身作則」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父母在看電視,叫孩子去做功課是沒有用的。我曾在朋友家看到她兒子放學回家,一進門,書包隨手一丟,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經過客廳也沒跟我們打招呼,進到房間把門關上。過一會兒,她先生停好車也進來了,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看到我們,點個頭,進去把房門關上。原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真是沒錯。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品格很抽象,不知該怎麼教,其實品格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衛生習慣、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起居習慣……,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前途。西諺:「習慣是第二個本性」,它會毀掉第一個本性,一個人做事習慣不好,東西亂丟,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功課再好也沒人敢用他。所以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一位老師很憂心的告訴我:「現在許多孩子都沒有整理書包的習慣了,每天背著一堆不要用的課本到學校來,壓垮了肩膀,但該帶的還是沒帶。」我想起在中正大學教書時,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現宿舍外面的鳳梨田裡,有燈光一閃一閃,有人在低聲說話,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同事們的孩子都念附近同一所小學,這些孩子都沒有晚上整理書包的習慣,等到要睡覺了,媽媽整理書包,才發現第二天自然科的作業是每個人要帶一棵植物、一個礦物和一隻動物到學校來。民雄地處偏僻,這些大教授只好拿手電筒去田裡捉青蛙來交差。有個孩子哭說,他不要交跟別人一樣的東西,他母親氣急敗壞的說:「誰叫你不早講,不然把你弟弟帶去好了,他是動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養成習慣不難,只要持之有恆即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俗語也說「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一開始教時,辛苦些,養成習慣後,便苦盡甘來.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當孩子不能接受批評、被拒絕,怎麼辦?

老師說:「程程,你不小心弄掉彩色筆了,下次要小心一點!」結果程程就突然發脾氣,拿著色筆跑掉…… 孩子如此不能接受負面的言語,令家長好擔心。其實所有人都一樣,沒有人喜歡被批評,但也不應該不能接受批評,所以面對無法接受批評的孩子,父母有五件事要做: 1.用可以取代不可以-尤其是一兩歲的孩子,經常聽到「不」就崩潰,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會覺得一直被否定,其實大人也不喜歡一直聽到「你不可以……」,但當我們在管教時卻總還是喜歡說「不可以」,建議多說「你可以……」,讓孩子有所適從,情緒自然不崩潰。 2.引導思考取代評斷:以前面的故事為例,讓孩子崩潰的應該是直接指正孩子「你就是不小心」,雖然老師的語句也許沒有這樣的意思,但孩子解讀起來就是如此,換句話說會更好「你彩色筆掉了耶!你覺得它怎麼會掉了呢?那你有方法減少它以後掉的情況出現嗎?」 3.以劍客性說法取代長篇大論:孩子犯錯時,很多家長喜歡把道理解釋得很清楚,聽起來就很嘮叨,例如「你怎麼又揮到人了,你看你總是那麼不小心,我不是告訴過你……」,沒有人有辦法在情緒當下消化那麼多的言語,這只會讓孩子對於評論這件事反感,而且千萬別把舊帳再拿出來說。 4.提醒面對取代逃避:當批評就是得存在時,例如老師就是會有評斷孩子的語言,在孩子理性的時候,引導孩子思考,「為何老師會這麼說」,也可以在孩子有評斷他人言語時,提醒孩子,「你也會這麼說不是嗎?」,這時候你好好地說,「我知道了」,別人就不會再說你,當你是發脾氣的態度去處理,你覺得別人會怎麼想,是不是會更想要指正你……。 5.做開心的事化解不開心的情緒很多孩子不能接受批評,是因為批評好像就事指正孩子做不好,孩子感到很大的壓力,覺得自己都不好,然後批評的畫面、言語,就會在腦海中一直不斷跳出,這樣的感受不舒服,就更不能接受任何的批評,因此對於這樣的孩子,教導處理不開心的情緒很重要,多引導孩子思考做甚麼事情會感到開心,提醒孩子不開心時就要去想想怎麼樣讓自己開心。學會轉換情緒,情緒好了之後才有辦法消化評論。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參訪氣象局與萬聖節

「在台南這麼久,從來沒去過氣象局,趁著戶外教學時去繞了一下,發現真的有各種可操作的儀器,也增加了不少的知識;在仁和的小朋友真的很幸福,從小就可以去參觀,增長知識。」 「鎛瑞去氣象局前,就問氣象局是在甚麼地方?經說明後,他很期待;週二回到家,開心的分享氣象局有多好玩;他大開眼界,很多自然科學的現象、設備,讓他對氣候的認知又更加深印象,感謝園長、老師的安排。」 大班配合教學主題「快下雨了嗎?」安排小朋友們參觀位於民生綠園公園路口的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中心的設備,一樓有地球、水的循環、衛星與氣象資訊的收集儀器;三樓是有關地震的展覽;五樓是天文觀測站,還有互動遊戲區。孩子們透過參觀,豐富了學習的領域、開闊他們的視野。 原以為團體參觀可有專人解說,麗娟老師接洽時回覆,幼兒園小朋友要自己帶。一般人會用疑惑的眼光來看幼兒園的小孩,認為他們「看無抹聽無」不好帶,其實不然,孩子們有著敏銳的觀察力與記憶力,只要用幼兒的語言,簡化內容,他們是可以聽懂理解的。哈~幼兒園老師真的很不簡單,很專業! 週一,豆子劇團的哥哥、姊姊來園宣傳他們的新戲-傻豆騎士3,雖只做片段劇情的演出,但因精彩逗趣的表演,讓現場的小朋友看得目不轉睛,歡笑連連,台上台下互動、有獎徵答,就連寶貝家小孩都被吸引,入戲了。 而週四萬聖節就是愛搞怪變裝秀,讓本週生活更加豐富與快樂,也為十月份畫上美好的句點。這是孩子所期待的節日,雖然是西洋的鬼節,但早已成為變裝秀的節日;因著節日的到來,活動的設計與安排,孩子們可以在這天變裝成為他們心中心儀的角色,是公主、恐龍、蝙蝠俠、蜘蛛人、巫婆、南瓜…;有的服裝買現成的,有的是動手製作,不論是作是買,各種角色在孩子身上都超萌的。 大家熱熱鬧鬧的齊聚一堂,小朋友變裝當起小小模特兒走秀,現場的手機、相機忙著捕捉台上的畫面。除了走秀,還有闖關活動,由家長當關主,共六關,連信義房屋的哥哥姐姐也來湊熱鬧,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歡樂滿園地。 「我們與靖航討論萬聖節變裝,他想要一套機器人造型,於是爸爸用紙箱裁成了盔甲、頭套及手套,媽媽跟他一起上色,用紙膠帶裝飾他的機器人,最後定裝拍照,非常滿意。」 「周末和欣聿一起在家製作萬聖節服裝及道具,雖然有點麻煩,但藉由廢物利用,可以減少製造垃圾,發揮想像力,也玩得很開心。」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幸福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愛告狀

「人活著就要動」,同樣的「小孩子就是會愛告狀」,這是種天性! 我想這位媽媽看到T. Grace的回答,已有想昏倒的感覺吧!別急嘛!有點耐心,請看T. Grace的完整解說。 「愛告狀」對小孩來說,是件很自然的事情,是小孩在發展語言時,從自己小小世界,去跟外面的大大的世界接觸的一種溝通管道。大人們可以從小孩的愛告狀中,了解小孩的思考模式,知道小孩子都接觸了什麼,小孩遇到事的反應是什麼,小孩的心中想法和反應是什麼。 大人覺得小孩愛告狀很苦惱,但你知道,小孩會這樣不管不顧,大剌剌的說出自己內心想說的話的時間,大概是3歲到10歲左右,之後想要小孩願意將大小芝麻點大的事都說出來,讓你去了解、去分析、去引導他的機會就不多了。 先來看看小孩子這邊的感受是怎樣的。小孩愛告狀不外乎是下面幾種心理: 1.維持正義感這是種堅守規矩的愛告狀。平時從大人那接收到的規矩全盤接受,毫無疑問,還打算身體力行,所以不管是兄弟姊妹還是同學好友,有做不對時,立刻就實行「向大人告狀」的行為,以維持規矩為己任。 2.忌妒心作祟無法接受別人比我好的愛告狀。通常發生在小孩感覺自己的愛和關注被搶走了,覺得自己的世界被其他小朋友瓜分了,這時候,小孩眼中的兄弟姊妹或同學好友不管做什麼,都會被盯上,然後被告上一狀,沒啥原因, 沒啥對錯,只為了再次得到大人的注意力,找回自己的場子和地盤。 3.天生低調的鴕鳥這是種不會和別的小孩交際的愛告狀。當有其它小朋友纏著爸媽或大人得到大量的關注,而自己卻無法做什麼,就自己跟自己生悶氣,不懂如何運用什麼技巧來處理問題,因此本能的加入告狀的行列來表達他的憤怒。 4.太無聊沒事做沒事找事做的愛告狀。原本和大家互相鬧來鬧去的小吵小玩,或只有一方想找別人來和自己玩,但不小心擦槍走火,刺激到其它小孩,演變成了一場愛告狀比賽。 5.受到不公平的欺負這是種報復的愛告狀。真的是受到兄弟姊妹或同學好友的言語或暴力攻擊,照著爸媽大人的教導而告狀,希望壞人得到制裁,希望自己得到支持幫助。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文字的力量

習慣性的打開教育電台頻道,電台那端主持人正在訪問一位女士,主題是「家書」,受訪者與她女兒互動溝通的書信,緣起的動機;受訪者分享,現代人的溝通方式多半是口語,往往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帶著情緒,溝通成效不彰,也許還會減分;然,透過書信,讓自己在平靜安穩的情緒下表達,效果是好的。 伊能靜寫給他兒子的家書,開頭的稱呼是親愛的寶貝、小王子:我不知道怎樣跟你解釋這個世界。當我告訴你這世界充滿了愛,人們都很善良時,你會問我,為什麼這世界上會有戰爭?為什麼有人會殺人?為什麼人很善良,但我們上學的時候要小心陌生人……?羅文嘉先生寫給女兒的家書~記得剛來時,我每天給你寫一封信,一方面為自己的心情作紀錄,一方面也想日後,你看到這些文字時,可以知道爸爸是多麼張皇而深情。 現代人寫信已經少之又少,何況是與孩子、家人之間。隨著科技與通訊軟體的發達,改變了過往聯絡、互動的方式。寫信,透過文字,將當下的那份感動、內心深處對他人或事或物的情感抒發,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紀錄。對現代人而言,已經少有了,沒有了寫信、寄信、收信的這種具體與期待的感覺了。 幼兒園的每日聯絡本與每週資料本即是溝通與記錄的本子,藉著本子讓親師了解孩子在家、在園的表現情形,它是溝通的橋梁,是文字紀錄的表達本子。不論是園長或老師,每天、每週花費時間與精神觀察與記錄,期待能與家長做好夥伴關係,讓彼此了解孩子的狀況,適時的給予支持的力量。 義大利瑞吉歐出版的一本書叫「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孩子是一個寶藏,等待著我們去「挖掘」,他們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唱歌,畫畫,舞蹈,雕塑…等等,也就是相信孩子有無限的潛力。我們普遍認為孩子是一個空瓶、一張白紙,需要教育者往裡面倒水、創造。但瑞吉歐認為孩子是一個寶藏,教育者要做的是「挖掘」。強調教育是有生活體驗的,需要學校、家庭共同參與,而不僅僅是孩子在學校上的一門課程。即「孩子與成人要在一個友誼的氛圍下,追求遊戲、工作、說話、思考、發明的課程模式。孩子所經歷的一切要與社會相結合」。 本週三、週四至美加美學牙醫診所塗氟,診所贈送每位塗氟的小朋友小禮物一份。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幸福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