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親子教養篇』好關係從好語言開始 – 摘自國語日報

我發現人與人之間良好的關係,都是從好的語言開始。 以前,只要看到孩子做了我覺得不好的事情,我總是一劈頭就生氣的罵人。好幾次女兒都覺得受委屈,於是她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有些事情不想再和我多談。當我意識到女兒的疏離,與她溝通幾次之後,發現自己確實有幾次因為性子急而錯怪女兒。我開始修正自己的說話方式,不再一劈頭就指責孩子。面對孩子的行為,我學會先問清楚事情的經過和他們的想法,我發現女兒不再一回家就關在房間裡,會迫不及待的和我分享學校裡的事,親子關係因而有很大的轉變。 前幾天,兒子吃飯時說:「媽,我很討厭那些社大的人,他們在我們學校吃便當,竟然沒有做廚餘分類,就把所有的東西都丟在一起,湯湯水水的好惡心,我們打掃外掃區,花了好大的力氣才處理完。下次他們吃便當時,真想拿瀉藥放在他們的便當裡。」 如果是以前,我一定馬上阻止,並且進行一場道德訓話,但是現在我不再如此衝動,我好聲好氣的問兒子:「你很生氣對不對?你覺得放瀉藥對你有什麼好處?」兒子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太好,所以不敢出聲。我便幫他說:「你會覺得報復了,很快樂,對不對?」他覺得被認同,努力的點點頭。 我再問他:「萬一他們拉肚子,查證了之後,發現是你放的瀉藥,會怎麼樣?」兒子不敢想像後果,反過來安慰我:「放心,我只是想想而已,不會真的去做啦!」我知道他是個聰明的孩子,便對他說:「我很高興你是個明辨是非的人,而且做事情之前都會先思考後果,我以你為榮。」 原本氣憤填膺的兒子經過思考之後,又聽到我讚美他明辨是非,會思考後果,自然放下了怒氣,並且表現出一副很懂事的樣子。這番對話,不僅提升了孩子是非對錯的觀念,讓兒子知道我信任他,讓他對自己產生更大的信心,也使我們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密切和諧的親子關係,但是傳統觀念有時卻讓親子關係陷入危險而不自知。例如長輩常說:「不要在孩子的前面誇獎他,不然孩子會不好教。」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太多的讚美,會讓孩子志得意滿,過於驕傲;有些父母甚至會有意無意的說:「這個孩子生來就是折磨我的『磨娘精』。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被關愛,反抗的心理不自覺就產生了,親子關係因而緊張,在父母眼中,孩子更像個『磨娘精』了。 有個朋友遭逢婚變,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拔長大,孩子都明白媽媽對他們的奉獻與關愛,但是她對孩子說:「我是為了讓你不要成為社會的敗類,才留下來的。」言語中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也增加親子間的緊張與不信任。 我鼓勵她換個角度想,換個說法:「你們是我的寶貝,是老天爺送給我最棒的禮物。媽媽愛你們,捨不得離開你們,希望能陪伴你們長大,所以我決定留下來。」心中的美意如果沒有好的語言表達,往往無法讓人感受,若能透過美好的語言,就更能傳達心中的良善美意,建立甜蜜融洽的關係。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讓我們以美好的語言陪伴他們長大,從日常生活的對話中,給他們支持、信心和肯定。讓我們從美好的語言中,與孩子建立親密和和諧的關係,也讓每孩子潛移默化中,學會說出每一句話,都像舌燦蓮花般,充滿良善、正向與喜樂。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創意與生活態度 (摘自國語日報)

「創意」呈現的是一種獨特的的觀點,並非得在「創意的工作室」裡才有。我們總是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理所當然,當生活態度僵化,生活就只有被動的應付,而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新鮮點子。因此,創意應該從日常生活的態度開始,包括人際互動中讚美的創意、情緒表達的創意、面對挫折的創意等,讓創意增添生活的樂趣,放鬆生活的壓力。 家長面對孩子或老師對待學生,常常覺得他們應該是被指導、教悔的對象,容易陷入既有的認知窠臼中,而無法欣賞他們表面看似「無厘頭」,實際上卻具有創意的想法。 公共電視臺曾經舉辦「小導演大夢想」活動,邀請知名導演指導小朋友紀錄他們對生活環境的觀察或週遭所發生的趣事。有一位導演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在指導孩子的拍攝記錄片時體會到:孩子常常擁有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大人往往考慮到技術層面的困難度,而拒絕思考其可能性。 大人在教導孩子時,都是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在教「未來」的公民。時代在變,許多事情不是我們這些具備過去知識和經驗的大人可以想像的,孩子需要的是大人在表達及技術上的協助。至於創意,可能要給他們更多自由的空間,多鼓勵孩子自己想,或是大人與孩子一起想、一起討論,站在同樣的位階,分享彼此的想法。 我的孩子從小就喜歡汽車,他從玩玩具汽車,到觀察路上形形色色的車子,開始對各種不同廠牌的汽車標誌產生好奇。當我還來不及把已知的知識灌輸給孩子時,他已經開始用富有童趣的語言來描述車子的標誌,例如「一個骨頭人去掉頭和手,外面加一個呼拉圈」,對他來說就是賓士車的標誌。同樣是描述車子,讓孩子練習用自己的語言,一方面製造生活趣味,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孩子的思考邏輯。創意的生活樂趣,來自多一點的自由空間與表達,少一點的壓迫與灌輸。 在繪畫的技法中有一種「透視法」,英文叫做perspective,這個字其實是由字首per〈穿透〉與字根〈觀看〉組合而成,因為圖畫是平面的,如果要呈現立體感,必須透過構圖中某一個視覺角度,才能呈現景物的距離與相對位置,所以perspective在英文中也是「觀點」的意思,不管是「透視法」或「觀點」,都告訴我許多事情其實是相對的,沒有斬釘截鐵的是非與對錯,就看我們站在哪裡觀看。 創意的生活態度其實也是開放的態度,包容各種可能性與價值觀。華人文化中,很多時候都會賦予行為某種道德規範或目的性,然而太多的預設立場會扼殺許多的可能性,開放的態度才會讓我們有機會聽聽孩子不同的聲音與想法。同樣的,我們也要讓孩子了解,他們也要用開放的態度和父母、老師溝通。多一點創意,會讓我們生活多一點自在與幽默,打破一成不變的僵局。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時間學語言的秘密武器

『親子教養篇』    時間學語言的秘密武器 文/周世惠 大兒子一出生,就跟著我們住在國外。回台灣之前,他學過一點注音符號,就讀小一以後,以中文為主的學習環境,讓我對他懷抱信心;但我發現他仍然鬧了不少笑話。 口語溝通還好,一遇到念文章,那些文字像是會轉彎,「神奇」變「神氣」,「院」子變「園」子。寫中文像在畫畫,孩子雖然覺得好玩,但複雜的筆畫,仍令她滿臉愁容的問我:「為什麼中文比英文難?」我必須一筆一畫的寫給他看,並鼓勵他:「就是因為中文難,才要好好學。」 聽說很多台灣孩子在幼稚園小班已經會背《三字經》,中班念《論語》,大班會背《唐詩三百首》;我家的孩子仍停留在最簡單的圖畫故事。在中文的學習上,我得就地取材,自力救濟,他得急起直追才行。 每週的國語小考,兒子主動要求我幫他複習,「媽媽請你幫我,我想考好。」孩子在乎學習這件事情,可喜可賀,但是我也跟他強調,「考試只是了解自己到底還有哪裡不會。」 後來我確信他對「分數」沒有特別的感覺,因為他常常說:「媽媽,請你檢查作業就好,不要幫我訂正,老師會改。」作業回來永遠沒有滿分,他也不以為意。如果他認為「考試考好」代表學習的成就感,那麼這樣的心願,我有義務幫他完成。 每個星期三晚上,是中文作戰之夜,我拿小一個國語課本要他聽寫,並試著出考題。有建議買測驗卷給孩子練習,但我一方面考量時間的支配,另一方面也不希望他因為做了測驗卷,把考試答題變成了反射動作,因此還是作罷。 高中同學分享經驗說:「只要把基礎的課本念會,就不會被考倒。」這是他兒子四年多來,既沒上安親班,也沒做參考書習題,卻始終保持搬上第一名的秘訣。 除了復習課本,廣泛閱讀課外讀物是我的理想。對孩子來說,生活在中文環境的好處是,中文故事書的資源唾手可得,我期望藉由閱讀的帶領,擴大字彙和語言能力,這比斤斤計較分數更有意義。 過了半年,小一下學期期中考前夕,兒子對我說:「媽媽,你不用幫我複習中文了,我可以自己來。」老師教導他們用一張白紙,把學習過的生字一排一排寫下來。這些日子以來,他已經認識了一百多個中文,也懂得把過去幾次的小考考卷拿出來念誦複習。不管考幾分,孩子找到自己學習方法,並且盡力了。雙語的家庭有兩種擔憂,在美語的環境中,憂慮孩子的中文不好;到了中文環境,又擔心孩子的英文不如國外同齡的孩子,最後變成中文、英文都不夠好。 物理學上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整個地球。」在語言學習上,我相信「給我母語,我就能學習全世界的語言。」我發現在孩子牙牙學語的扎根階段,同時學習聽說母語和外語,並不會造成母語學習的退步,兩種語言之間能優游轉換。中文是我們的母語,也是我們的優勢,雖然孩子覺得難,仍要把中文學好。小一即將結束時,兒子說:「媽媽,我聽說全世界最難的兩種語言是俄文和中文,可是中文對我來說沒有那麼難了!」並說:「因為現在我住在台灣。」 「時間」果真是學習語言的秘密武器。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