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人與人之間良好的關係,都是從好的語言開始。
以前,只要看到孩子做了我覺得不好的事情,我總是一劈頭就生氣的罵人。好幾次女兒都覺得受委屈,於是她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有些事情不想再和我多談。
當我意識到女兒的疏離,與她溝通幾次之後,發現自己確實有幾次因為性子急而錯怪女兒。我開始修正自己的說話方式,不再一劈頭就指責孩子。面對孩子的行為,我學會先問清楚事情的經過和他們的想法,我發現女兒不再一回家就關在房間裡,會迫不及待的和我分享學校裡的事,親子關係因而有很大的轉變。
前幾天,兒子吃飯時說:「媽,我很討厭那些社大的人,他們在我們學校吃便當,竟然沒有做廚餘分類,就把所有的東西都丟在一起,湯湯水水的好惡心,我們打掃外掃區,花了好大的力氣才處理完。下次他們吃便當時,真想拿瀉藥放在他們的便當裡。」
如果是以前,我一定馬上阻止,並且進行一場道德訓話,但是現在我不再如此衝動,我好聲好氣的問兒子:「你很生氣對不對?你覺得放瀉藥對你有什麼好處?」兒子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太好,所以不敢出聲。我便幫他說:「你會覺得報復了,很快樂,對不對?」他覺得被認同,努力的點點頭。
我再問他:「萬一他們拉肚子,查證了之後,發現是你放的瀉藥,會怎麼樣?」兒子不敢想像後果,反過來安慰我:「放心,我只是想想而已,不會真的去做啦!」我知道他是個聰明的孩子,便對他說:「我很高興你是個明辨是非的人,而且做事情之前都會先思考後果,我以你為榮。」
原本氣憤填膺的兒子經過思考之後,又聽到我讚美他明辨是非,會思考後果,自然放下了怒氣,並且表現出一副很懂事的樣子。這番對話,不僅提升了孩子是非對錯的觀念,讓兒子知道我信任他,讓他對自己產生更大的信心,也使我們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密切和諧的親子關係,但是傳統觀念有時卻讓親子關係陷入危險而不自知。例如長輩常說:「不要在孩子的前面誇獎他,不然孩子會不好教。」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太多的讚美,會讓孩子志得意滿,過於驕傲;有些父母甚至會有意無意的說:「這個孩子生來就是折磨我的『磨娘精』。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被關愛,反抗的心理不自覺就產生了,親子關係因而緊張,在父母眼中,孩子更像個『磨娘精』了。
有個朋友遭逢婚變,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拔長大,孩子都明白媽媽對他們的奉獻與關愛,但是她對孩子說:「我是為了讓你不要成為社會的敗類,才留下來的。」言語中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也增加親子間的緊張與不信任。
我鼓勵她換個角度想,換個說法:「你們是我的寶貝,是老天爺送給我最棒的禮物。媽媽愛你們,捨不得離開你們,希望能陪伴你們長大,所以我決定留下來。」心中的美意如果沒有好的語言表達,往往無法讓人感受,若能透過美好的語言,就更能傳達心中的良善美意,建立甜蜜融洽的關係。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讓我們以美好的語言陪伴他們長大,從日常生活的對話中,給他們支持、信心和肯定。讓我們從美好的語言中,與孩子建立親密和和諧的關係,也讓每孩子潛移默化中,學會說出每一句話,都像舌燦蓮花般,充滿良善、正向與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