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時間學語言的秘密武器 文/周世惠 大兒子一出生,就跟著我們住在國外。回台灣之前,他學過一點注音符號,就讀小一以後,以中文為主的學習環境,讓我對他懷抱信心;但我發現他仍然鬧了不少笑話。
口語溝通還好,一遇到念文章,那些文字像是會轉彎,「神奇」變「神氣」,「院」子變「園」子。寫中文像在畫畫,孩子雖然覺得好玩,但複雜的筆畫,仍令她滿臉愁容的問我:「為什麼中文比英文難?」我必須一筆一畫的寫給他看,並鼓勵他:「就是因為中文難,才要好好學。」
聽說很多台灣孩子在幼稚園小班已經會背《三字經》,中班念《論語》,大班會背《唐詩三百首》;我家的孩子仍停留在最簡單的圖畫故事。在中文的學習上,我得就地取材,自力救濟,他得急起直追才行。
每週的國語小考,兒子主動要求我幫他複習,「媽媽請你幫我,我想考好。」孩子在乎學習這件事情,可喜可賀,但是我也跟他強調,「考試只是了解自己到底還有哪裡不會。」
後來我確信他對「分數」沒有特別的感覺,因為他常常說:「媽媽,請你檢查作業就好,不要幫我訂正,老師會改。」作業回來永遠沒有滿分,他也不以為意。如果他認為「考試考好」代表學習的成就感,那麼這樣的心願,我有義務幫他完成。
每個星期三晚上,是中文作戰之夜,我拿小一個國語課本要他聽寫,並試著出考題。有建議買測驗卷給孩子練習,但我一方面考量時間的支配,另一方面也不希望他因為做了測驗卷,把考試答題變成了反射動作,因此還是作罷。
高中同學分享經驗說:「只要把基礎的課本念會,就不會被考倒。」這是他兒子四年多來,既沒上安親班,也沒做參考書習題,卻始終保持搬上第一名的秘訣。
除了復習課本,廣泛閱讀課外讀物是我的理想。對孩子來說,生活在中文環境的好處是,中文故事書的資源唾手可得,我期望藉由閱讀的帶領,擴大字彙和語言能力,這比斤斤計較分數更有意義。
過了半年,小一下學期期中考前夕,兒子對我說:「媽媽,你不用幫我複習中文了,我可以自己來。」老師教導他們用一張白紙,把學習過的生字一排一排寫下來。這些日子以來,他已經認識了一百多個中文,也懂得把過去幾次的小考考卷拿出來念誦複習。不管考幾分,孩子找到自己學習方法,並且盡力了。
雙語的家庭有兩種擔憂,在美語的環境中,憂慮孩子的中文不好;到了中文環境,又擔心孩子的英文不如國外同齡的孩子,最後變成中文、英文都不夠好。
物理學上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整個地球。」在語言學習上,我相信「給我母語,我就能學習全世界的語言。」我發現在孩子牙牙學語的扎根階段,同時學習聽說母語和外語,並不會造成母語學習的退步,兩種語言之間能優游轉換。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也是我們的優勢,雖然孩子覺得難,仍要把中文學好。小一即將結束時,兒子說:「媽媽,我聽說全世界最難的兩種語言是俄文和中文,可是中文對我來說沒有那麼難了!」並說:「因為現在我住在台灣。」
「時間」果真是學習語言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