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12, 2020

園長的話 –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四季更迭,秋去冬來,我們在一年四季的轉換中,度過了年年歲歲,享受著每一個季節帶給我們的不同收穫,也豐富了自己的生命,與生活經驗的累積。 然而時序進入2020年,卻因著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深陷衝擊,許多國家不僅封城,甚至鎖國,國外旅遊幾乎停擺,產業波及之大不計其數,全球經濟蕭條,影響之巨大難以估計;台灣因為防疫得當,人民配合政府的各項規定,保持社交距離、配戴口罩等基本防疫措施,才得以避開疫情的風暴,維持原本生活的步調。 疫情歷經一年了,儘管不容易,各國都想盡辦法度過,終於來到歲末的冬日,疫苗也已問世了,相信春天就在不遠的地方。 然,在疫情警報未解,且隨著氣溫下滑,進入流感好發期,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別忘了仍要外出活動、曬曬太陽,維持基本運動量,以及透過均衡飲食,使體內有足量維生素D,才是抵禦疾病。 勤洗手、戴口罩是一種習慣,一種好的習慣,利己又利人,小兵立大功;感冒生病的人少了;台灣防疫得當,口罩是功臣,不容輕忽。 好習慣養成,一輩子受益無窮。而0-6歲是習慣養成、行為塑造、品格培養的黃金關鍵時刻。 何謂品格,就是所有生活習慣加起來的總和,如說話習慣、讀書習慣、衛生習慣、睡覺習慣和做事習慣。這些習慣怎麼來的?孩子們從生活中模仿學習而來,模仿身邊接觸的家人,一旦壞習慣先形成,想要改正,不是不可能,但家長需花十倍以上的力氣和時間,且要牽著孩子的手,走在對的習慣路上,才能贏過原有的壞習慣。 品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孩子、影響他的前途,學生是老師的鏡子,孩子是父母親的鏡子,師長必須做好榜樣。教育部推動素養素學習,從家裡開始,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教養的好壞不是鬆和嚴,而是父母花了多少時間的陪伴,研究證實,一個成功的人,不是會讀書的人,而是誠實、正直有好品格的人。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週四前門230巷路面進行翻修,難得的機會,讓大中班小孩到前門觀看路面刨除的工程,袍土機刨除和山貓機具掃地的情形;對居住在都市的女性老師和小孩,可是難得的經驗。孩子們連連的驚呼聲、掌聲,給予現場工作者的肯定與感謝。今日鋪瀝青,孩子還是很興奮。 昨晚九點多地牛又翻身了,持續一分鐘左右;據報導是在宜蘭東方27.2公里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7、全台逾半縣市最大震度達4級,屬中型有感地震,搖晃近1分鐘,根據氣象局顯示,是近9年最大震,未來1週不排除規模4.0以上餘震,大家可要小心。 祝  闔家平安假日愉快 Mandy園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生活習慣 養出好腦力

怎麼讓小腦袋健康長智慧?吃好、睡好、多運動; 給他滿滿的愛、陪他玩耍、帶他多接觸探索自然。 這些,用心的父母都做得到。 鍛鍊大腦不必花大錢,其實最好的方法就在平凡不過的生活習慣和教養態度裡。一旦掌握了大腦的基本特性,澆灌以愛與適當養分,每個孩子的腦部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以下綜整出專家建議從小就應該養成的十五個生活習慣,不用花大錢買閃字卡和參加大腦潛能開發班,就可以讓孩子的小腦袋健康長智慧。  睡得好才記得牢剝奪嬰幼兒的睡眠,會影響他們的生理成長與認知發展。嬰幼兒特別需要大量而不被打擾的睡眠。睡眠主要有四個功能,一、修補神經元,二、複習白天所學,三、淘汰不需要的記憶,四、調節情緒。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學會重視睡眠,就像重視營養與運動一樣。 運動可以增強腦力 吃好、睡好可以讓大腦維持在運轉巔峰,但運動卻能額外增進神經元細胞的快速增長,等於幫大腦多裝了好幾條記憶體。運動可以將新鮮血液帶向腦部細胞,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誘發大腦神經元增生,多巴胺使運動的人心情愉快,血清素與情緒和記憶有直接關聯,正腎上腺素則和提升注意力有直接關係。 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 腦神經科學家也認為,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當一個小男孩專注玩積木,進入了平靜忘我的境界,大腦正在經歷一段與他心智能力相合的挑戰,這也是大腦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瞬間。 從小學習為自己負責 學步兒經常鬧脾氣,用一個簡單有力的「不」字對抗全世界,常讓家長頭痛不已。其實家長可慢慢放手,開放幾個你可以接受的選擇讓孩子自己決定,讓他從中獲得獨立、自主的權力感,也同時學會為自己負責。 一開始,父母可以提供多個選項,讓孩子從中選擇,如果孩子嘗試後,感受到自己能做決定的成就感,就會慢慢願意嘗試自己選擇。如果孩子自己選擇卻有不好的經驗,家長也不要心急,可以告訴孩子,雖然他的選擇沒有成功,但願意嘗試的勇氣很令人佩服,下次再試試看就好。重要的還是讓孩子慢慢嘗試,用他自己的節奏來發展自我。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父母要以身作則」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教養守則,模仿是學齡前孩子重要的學習歷程,孩子早期的模仿場域是家庭,這也呼應了身教、言教、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鏡像神經元的存在也說明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品格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歷程,模仿對象除了父母以外,同時受到環境與經驗的影響。 不要讓壞習慣坐大 孩子的壞習慣很難改過來是有道理的。大腦資源地圖不時因經驗而修正改變,好習慣和壞習慣的神經迴路在其中互相爭奪地盤,想站穩腳步。當我們學會一個壞習慣,它佔據了大腦地圖的空間,每重複一次壞習慣,它又佔多一點地盤,讓好習慣更難立足,這也是為什麼戒掉一個壞習慣比學它時難上十倍,也是為何童年教育這麼重要,很多事情最好一開始就教對,不要讓壞習慣坐大,有競爭優勢了再去拔除它。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你的孩子是不是出門前一定要做某件事?睡覺前有一定的活動程序?不少父母對幼兒這樣的「無法變通」和「龜毛」感到困擾與不耐煩。 家長要盡全力使幼兒的生活作息維持一定的規律,讓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依循一定的程序。這些固定的程序,從開始到結束,一個也不能少,少了一個步驟就會讓他們焦躁不安。讓孩子放心的等待,有信心的期待,這就是安全感。孩子愈能掌握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和規律,愈能預測外在世界的變動,就愈覺得自己有能力,因為他們將慢慢的學會如何處世。 時時提醒自己「養出好腦力的生活習慣」,爸爸媽媽就能與「腦時代」同步,做個與時俱進的好父母。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