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ne 2011

園長的話 – Summer Fun and Safty

夏日泳池的時光最難忘!但安全措施不可少又見溺水事件,三名國小剛畢業的孩子,相約到新北市的微風運河旁的碼頭戲水,竟然為了要撿飲料寶特瓶而慘遭溺水之意外,對二位孩子的父母而言,真是情何以堪!從小拉拔長大的孩子,好不容易國小畢業,一夕之間….這種水上意外事件總是頻傳,引起社會大眾無限關注與痛心。實際上,台灣的溺水事件早已聞名於世,只不過大家未加以重視而已。根據世界救生組織1990年統計全世界各年齡意外溺水人數,除巴哈馬和蘇聯以外,台灣居世界第三。近年來在全國救生及救難團體熱心推廣水上安全與救生工作下,溺水人數雖有下降的趨勢,不過數據仍然相當驚人,大部分是國高中的青年學子。根據消防署統計,台灣地區最近兩年夏季溺水事故中,「溪流」是發生溺水事故較高比例的地點,由五月份起,一路向八月份持續攀高。 縱使有這麼多關於溺水事件的報導,仍無法嚇阻與杜絕喜愛接近水的民眾。尤其是在酷熱的夏天,游泳、泡水可是最佳的消暑活動。既然無法禁止,就需要正確的教導,政府應提供民眾更多安全可游泳、玩水消暑的場所才是。 游泳是有益身心和健康的優質運動之一。當幼稚園發布游泳的訊息時,孩子們高興的跳躍、歡呼。第一天上游泳課,全園只有十個小朋友沒帶,可見他們有多期待。水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就連上個廁所、洗手玩水是常有的事。 玩沙、玩水是孩子的最愛,仁和營造了這樣的環境,有幼兒專用游泳池和沙場。民國66年所建的泳池分為兩個,一個是水深30-45公分有溜滑梯和噴水設備的梅花型戲水池,讓小朋友在玩水中了解水性;另一個是長八公尺、寬四公尺水深65-75公分的長方形的訓練池,提供已熟悉水性的小朋友進入泳池練習泳技;民國84年,創辦人與孩子互動時發現,泳技不是學前幼兒游泳的目的,因此斥資改建為目前的設備,成一個圓弧形游泳池,水深從30公分至50公分,水淺處有溜滑梯,水深處有圓形轉盤,還有纜車。 圓形轉盤可讓孩子抓著練習打水,熟悉水性 學前孩子游泳的目的,不是在訓練技能,會游多遠,重要的是讓小朋友玩水,從戲水玩樂中不怕水、克服對水的恐懼,了解水性、水的特質、水有浮力。讓孩子在安全的泳池裡,如魚得水、自由自在的走著、溜著滑梯,玩過山洞的遊戲,打水仗,體驗玩水的樂趣。在老師的帶領下,一步步學習用嘴吹泡泡、悶氣三秒五秒、搭肩漂浮、放手漂浮、打水、滑手,進而學會水中換氣的本領。 一般的游泳池,大多沒有屬於幼兒專用的設備,其實是蠻危險的;水質則是添加氯氣再經過濾。而仁和的泳池通風又安全,只有幼稚園的小朋友使用,一星期換一次水(有點浪費,但為了孩子的健康…),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快樂的學習,是我們的責任。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溺水事件的處理方法

1.岸上救生:當發生溺水事件時,救援者只需利用岸上一切可供救助之物施救,而不必下水援救,均可使溺者獲救。例如利用救生圈、救生繩袋、救生球、浮板、木塊、寶特瓶等一切可浮物品均可。溺者若離岸不遠,則可用岸上一切自然之物如竹竿、木條等,從岸上施救,這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2.涉水救生: 當岸上救生無法施用,且溺者近淺灘時,則必須涉入水中施救,唯涉水前宜先觀察地形,找水淺地方下水施救。溺者若在水深及胸以下且離岸不遠時,則可由3~5人用手拉手的人鏈方式施救。如果發現涉水時有漩渦或是水流過,則須立即放棄並快速回到岸上。 3.船艇救生: 若離岸很遠,能以氣墊船、橡皮艇及水上摩托車進行搶救最為安全。 4.游泳救生: 這是最危險的方法,上述三種施救法都不可行時,才採用此法。倘若自己能力不行,則另尋它法,否則會造成雙重的不幸。若溺水者仍有意識,最重要的便是設法使其頭部保持在水面上並固定穩定頸椎,施救者最好從背後靠近溺水者;若溺水者已失去意識,就必須讓他仰臥,並將頭部舉出水面,以保持呼吸道暢通。即使尚在水中,只要傷患需要且情勢許可,應該先清除口腔中的異物後,以適當的方法打開呼吸道,給予人工呼吸。給予人工呼吸時,因為呼吸道中有水可能會使得所遭遇到的阻力比其它狀況下的人工呼吸為大,實在吹不進去,必需再打開呼吸道來嘗試一次,如果還是吹不進去,就表示呼吸道內有異物堵塞。這時如果已經在船上或是岸上者,應該立即清除呼吸道的異物並給予人工呼吸,接著評估循環狀態,如果無循環跡象時,就開始給予完整的心肺復甦術。從前所使用的姿態性引流或哈姆立克急救法,事實上都不會增加病患的救活率,同時,所擠出的胃裡的水,反而會增加肺吸入的危險,不建議使用。現場急救時,如果有氧氣設備,一定要儘可能地給予最高濃度的氧氣。傷患身上的濕衣物一定要去除,擦乾身體並以隔風絕熱的東西(如毛毯、乾衣服、甚至鋁箔、報紙皆可)予以包覆。傷患除了溺水外,創傷與体溫過低的可能性絕不容輕忽,因此必須審慎評估、處理並將患者緊急送醫。 溺水病患的預後,取決於開始救援的時間,因此儘快施救及復甦才是決定預後的最重要因素。有鑑於此,世界衛生組織對溺水有了新定義:溺水是一個沈浸在水中造成呼吸損傷的過程。溺水後造成的任何合併症或死亡,都是溺水的可能過程。溺水並不一定導致死亡,若是及時施救或醫療介入,此過程即被中斷。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夏天到了!期待已久的游泳!最近教育部有幾項重大的政策,其一是「幼托整合」的議題,在歷經七任教育部長、十四年的推動在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了,也就是幼稚園和托兒所整合為「幼兒園」,明年一月一日即將上路。其實很多家長並不了解幼稚園和托兒所有何不同,這兩者間最大不同是所屬主管單位不同,托兒所是社會局、內政部管轄,而幼稚園則是教育局、教育部,屬於教育機構,因此幼稚園的立案門檻較高,不論是校園空間的大小、師資都比托兒所嚴格,在收托年齡上,托兒所卻佔優勢。 以台南市而言,立案托兒所的所數為幼稚園的二、三倍之多。標準不一,衍生很多的問題。但就功能而言,都同樣具有教育和托育的責任,考慮此層面,需要做整合,今年終於開花結果了,由教育部來管理,希望這項決議,真的能夠讓我們的幼兒,無論是在照顧和教育方面,都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今後幼稚園和托兒所將成為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是「幼兒園」的名稱,仁和幼稚園將改為「仁和幼兒園」了。 教育的第二項重大政策就是103年起,將實施十二年國教,也就是今年的小六生可以免試入高中,這可是一項好消息,但擔心國中生的素質是否因此而下降?所以又開會決定,國一及國二將分別進行診斷性測驗,國三將辦理國中教育會考,會考結果分為精熟、基礎和待加強三個標準,這個決定又讓家長及教師擔心,會考結果若作為升學用途,只是換湯不換藥與國中基測一樣。該如何取決,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其實是很難的,每個人都有角度、都有立場,反倒覺得以前的聯考制度,好像還比較單純。 當然希望政府、學者、專家以及所有的家長們,所做的各項決定與建議對孩子是有所助益的,不要愈改,孩子的壓力愈大,父母的負擔愈重。 教育的重大變革,是身為家長必須了解和重視的,才能夠用對的方法,幫助孩子走在成長與學習的路上,而不是把這個重要的教養責任交給學校、安親班或補習班。 就像仁和,學期初就會規劃一學期的教學目標與各項活動,將這些訊息透過仁和物語、每週教學分享、每日聯絡本、網頁、部落格、Facebook與家長分享溝通,利用多元的方式,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幼稚園的動態,並能適時的參與、關心與協助。 在忙碌的生活中,孩子可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不僅在在保育工作上需做關心,在學習上也需花時間去了解。就語文教育的領域,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課題,學習的步驟~聽、說、讀、寫、算~,孩子們聽了很多的故事,進階的學習-說說看,是往前向上的一種挑戰。本學期幼稚園規劃有中文、台語和英文的說故事分享觀摩會,說中文故事的小朋友很踴躍,台語只有六個,英文有九個。 台語對孩子而言好像很困難,很生疏,雖然是我們的母語,但平時在家大都習慣以國語對談,以母語交談的機會很少,當然就不會囉!參加的小朋友敢上台已經很不容易了,又要用台語來說故事更難,華盛頓的宸瑄穿著鳳仙裝,以「鳥鼠阿嫁查子」贏得最高分;而本星期四英文故事觀摩分享會,雖然只有九個報名參加,但上台的孩子們,各個字正腔圓,尤其是大班,在肢體動作、台風,都可圈可點。 ~游泳~孩子們期待已久,終於可以下水了,今早在小黑叔叔的帶領下,如魚得水,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臉上的表情也是一種習慣

「為什麼歲月荏苒,那個人臉上還是充滿歡悅,表情也還是那麼豐富?」 能夠給身邊的人這樣的印象,愉快的氣氛也同時能感染給大家。第一眼看見這樣的人,我馬上就會感受到「這一定是個擁有良好習慣的人」。以九十八歲高齡去世的宇野千代,就是這種充滿魅力的女性。有ㄧ次,我在他的著作中讀到以下這篇文字,更證明我的推測完全沒錯。 「臉上的表情也是一種習慣。若習慣了某ㄧ種表情,這種表情就定型了。我家戶外的空氣極好,家裡每ㄧ個人的表情也都笑容可掬。爲什麼呢?笑臉如果成為習慣,也很難發生什麼可厭的事啦。…….喔,我想到是習慣、習慣使然,不禁哈哈哈大笑了起來。」〈出自《活著的幸福、年老時的幸福》〉 這段文章傳達出習慣笑容的家庭,氣氛異常溫馨,讀著這篇愉快文章的我,也忍不住想跟著大笑。 在家庭中養成的習慣,對兒童的教育更有相乘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對小孩而言,習慣往往比表情更要早ㄧ步行動。記憶中有ㄧ件印象特別深刻的事,那發生在我皆同內人到當時的捷克共和國去旅行的時候。 我們在地下鐵車廂中,用手抓車廂上方的吊環,才一站好,前面一對六、七歲模樣的小兄弟,馬上將做捷克語,不能確定他們在說什麼,不過,我想應該是「您請坐」之類的話。 分別坐在孩子兩側的父母,並沒有指示孩子要讓坐。一看到我們這一對老夫婦站在前面,向彈簧似地,立刻同時從座位上跳起來。我想,這兩個孩子顯然是一直有這樣的習慣。 從這兩個孩子的行為中,我可以看出他們成長於一個心靈富足的家庭,因此,我心中也被溫暖的幸福感所充塞。那時候,我還只有六十五歲。 從那一天距今二十幾年,我也年過九十了,在日本卻沒譽過任何一次「您請坐」的讓座美德。 在這麼富裕、物資豐沛的環境中長大的日本小孩,大概不曾有過足夠的心靈教育吧!思及此處,我不免有些悵然。就算一次也好,請試著讓宇野千代家那種家庭的溫暖,進駐到我們的家中。那也算是習慣呢,一種讓一切都變得更美好的習慣。 文/摘自快樂的15個習慣書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自己動手最健康

自製水果沙拉,自己動手最健康自從塑化劑風波發生以來,各類飲料食品相繼出現問題,牽涉到的食品種類非常的多,弄得人心惶惶,天天都有新發現,上千種產品下架,各類飲料、食品無一倖免,人人聞塑色變,社會陷入一片驚慌,很多產品外銷到國際間,一夕間重創台灣的形象,這事件似乎比去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南台灣的損傷還要嚴重,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從飲料、藥品、健康食品到果醬、糕餅一一淪陷,連大醫院用的藥劑也被質疑,且這些藥劑幾乎都與兒童、少年有關,使得父母特別緊張與惶恐。這次的塑化劑是由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楊姓技正所發現,在四月七日檢驗出有毒物後,衛生署清查得知事態嚴重,於五月二十三日才正式警告消費者,整個食物的塑化劑的才被掀開,若沒有這個楊姓技正的克盡職守,也許我們還被蒙在鼓裡,繼續的吃喝這些有毒的食物。不過更扯的是,塑化劑的添加竟然已經有二、三十年了,這麼長的時間,政府單位對食品藥物的管制與監督,竟然鬆散到這個地步,讓生活在台灣的百姓連吃都不安全,還把有毒的物品當補品、營養品,真是情何以堪啊! 因著此事件,本星期二教育局來函,提醒幼稚園對含有起雲劑的五大類食品~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果醬果漿或果凍、膠囊錠狀粉狀之型態等,若廠商沒能提出安全證明者,請勿再使用。請廚房林阿姨確實做好各項的檢核,還好仁和的餐點中,沒供應現成的飲料,都是林阿姨親自調配煮的,而曾經使用過的草莓果醬,已很久沒用了。在吃的方面,感謝林阿姨,不論是在餐點的設計、食物的採買或烹調,與楊技正一樣克盡職守,加上Mandy與春吟老師的把關,讓孩子吃得安心、吃得健康,請家長放心。 塑化劑事件,孩子們似懂非懂的了解一二,問他們最近今天氣好熱,喝什麼最解渴、最安全?孩子們口徑一致的說:「白開水。」嗯!有概念哦!有家長說,孩子本來都不喝白開水的,不過此事件讓他改掉了喝飲料的習慣,不錯耶!老師媽咪中,也有人每天要喝一杯飲料的,還是勉為其難的改了,畢竟健康還是最重要的。 除了白開水,改喝現榨果汁的人也增多了,導致於水果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原本一斤10元的芭樂,漲到30元,漲聲響起,真是無奈… 週四的混齡學習~陶土區-捏塑兔子;美勞區-池塘裡的青蛙;科學區-鏡子的遊戲;烹飪區-自製水果沙拉~參與每個區的小朋友,在老師媽咪的引導下,都玩得很盡興,尤其是烹飪區-自製水果沙拉,Helen媽咪、Nicole媽咪準備了多種水果,小朋友自己切丁、拌沙拉,新鮮水果加上自己動手做的,攏食加笑咪咪! 混齡學習~陶土區,創意無限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頭腦也會口渴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雖然母愛的偉大不分年代遠近而有差別,但焦慮度絕對不同。以前的媽媽沒有一群所謂的專家,天天在媒體、報章雜誌上耳提面命,不管是生一個或是生一大群孩子,一向都遵循自己腦袋裡的智慧和直覺來養育。雖然少不了婆婆媽媽、三姑六婆來湊熱鬧,但原則上,意見雖有分歧,相距不會太遠。 可是放眼看去,現代所謂的「專家」,有些是無自通型,有些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危言聳聽型,只有少數是學院派,會乖乖的照著學術理論和研究結果朲發表言論。可憐的父母哪裡知道這些專家到底師出何門,一打開電視、扭開收音機、翻開報音雜誌、進入網際網路,就發現光是一個主題就有百家齊鳴、各彈各調的奇特現象。 專家各彈各調有一天,一位媽媽終於忍不住問我:「為什麼你們專家說的都不一樣?有人說:『吃腦補腦,吃腎補腎。』你卻說:『不要相信沒有根據的話。』有人說:『要孩子專心讀書,就要坐得端正,眼觀鼻、鼻觀心。』你卻說:『孩子讀書時,可以吃水果、堅果和蔬菜棒,也可以喝水、上廁所、聽音樂,或是搖頭晃腦都很好。』有人說:『電玩、線上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腦力,讓孩子變聰明。』你卻說:『小心電玩和線上遊戲,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孩子還會模仿暴力電玩裡的不良行為,甚至有上癮的危機。』有人又說:『皮紋測試可以預知孩子未來的智能發展和專長。』你卻說:『腦神經網路會隨環境、教養而改變,不僅充滿可塑性,而且潛能無限。』……」 被這位媽媽連珠炮般的問題轟炸,我不禁掏出白手帕投降、喘口氣,恢復一些神志後,為了善盡身為「專家」的職責,我挑了一個簡易的問題,做有根據的釐清,希望可以稍稍紓解現代父母不知何去何從的焦慮。 水 小兵立大功吃腦不一定補腦,但「吃」絕對和腦子的建構、發展有緊密的關係。吃,不一定能吃出聰明,但絕對能吃出健康和預防變笨。大家以為腦袋只會「飢腸轆轆」,因此只關心如何提供腦袋好吃又健康的食物,卻忽略了腦袋也會「口渴」。當腦袋「口乾舌燥」時,會有訊息運送緩慢、處理失靈、短期記憶發生短路、數理學習困難的現象發生。 最新研究發生,當腦袋缺水時,更要加倍工作,才能達到平日的表現水平。二O一O年,英國倫敦金恩大學(King’s College London)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坎普頓(Matthew J.Kempton)和他的研究團隊,邀請十名身強體健的青少年進行實驗,要他們在水分充足和脫水兩種況下,躺在功能磁振造影中,完成一幅拼圖。 實驗結果發現,他們在這兩種情況下,解決問題的表現旗鼓相當。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青少年在脫水的情況下,前額葉和部分頂葉能量。因此,研究者總結實驗發現,如果在一段期間,沒有給予腦子足夠的水分,會減損腦子思考、策畫、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OO九年東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的心理學家艾德蒙斯(Caroline J. Edmands)和傑夫(Ben Jeffes)發現,如果在考試前給予六七歲有輕微脫水現象的孩子飲用一杯水,考試成績馬上提升。另一個實驗發現,給七到九歲的學童適時補充水分,可以明顯提升視覺專注力。看來,水在學童身上發揮了立竿見影的學習助力。家有學齡期孩子的媽媽,為了讓孩子變聰明,常常焦慮的尋覓各種偏方或食物,連維他命、魚肝油、聰明丸都名列其中。如果你的孩子屬於一下課就衝向操場,玩到上課鈴響,顧不得上廁所、喝水就滿身臭汗的衝進教室,或是上課時腦袋很容易放空的孩子,這時,水可以立下戰功絕對比維他命、魚肝油來得大。 請提醒這樣的孩子,上課和考試前記得喝一小杯水,讓口渴的腦袋縱情暢飲。上課老是呈現缺水狀態的小腦袋,在「水」這個小兵的滋潤下,就能輕鬆愉快的進入運作狀態;讓孩子能夠專注學習,並且記得牢,進而拼出好成果。 摘自國語日報 王秀園老師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分享與溝通

故事觀摩分享會上是寶貝們展現語言表達能力的最佳時刻 閱讀每週親師溝通欄,是責任,也是一種習慣和享受,透過親師間文字的敘述,雙向的互動,了解孩子在園的學習狀況、人際互動與在家的情形,進而適時的給予協助。從家長的回饋分享中,揣測家庭中的教育,親子間的相處、家長對孩子的關心與細心的程度。溝通欄上有的家長會就老師的分享做回應,有的則自己創造話題,有的欄上是空白的,有的只是簽名,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愛迪生家日本小孩麻衣小朋友的媽媽,雖然認識的中文有限,但媽媽總是盡最大的努力,每週必定回饋分享,關心孩子、參與孩子在成長的階段,任何一項環節都不缺席,這就是日本人的精神與對教育的態度和關心。 分享其實是一種習慣,一種很好的習慣,我們常常喜歡聽別人分享,而忘了要回饋,只是收取沒有付出,知道但沒有行為,久了付出的人也會覺得無趣,而漸漸失去動力和熱情。好的習慣是必須持之以恆,一點一滴去做累積,從身教、言教中去影響孩子。 每週教學內容的分享對老師而言,是一種挑戰、是需要花時間、花精神去完成的,但為了讓家長適時的了解孩子在園的生活動態與學習情形,則必須有所堅持的。基於此,希望家長在每週的溝通欄上做回饋,給予老師支持的力量,說故事其實也是一種習慣,一種分享,很多媽媽在懷孕期間就時常唸故事給胎兒聽,有的照三餐念,有的只在睡前說,有的則是讓孩子聽CD帶。 孩子在家庭或幼稚園透過大人閱讀故事或者自己翻閱書籍的方式,接觸不同的圖畫書的經驗,這樣的經驗稱之為「文學經驗」,他們喜歡聽故事,透過聽覺來閱讀故事,可以發展聽覺方面的能力。透過對故事的理解,將這些文學經驗表現在遊戲的對話中,有時會圍繞著故事內容或插畫進行討論,或借用故事中的詞句與人溝通,藉此擴展字彙和概念。有時也會用自己的話重述故事,學習使用新的字彙或自創語言,來發展說話的能力。 故事是兒童理解生活的方式,孩子在入小學前聽故事的數量越多,日後在讀寫有關的活動上表現越好。研究上的發現,認為兒童的語言發展和他們接觸的文學經驗呈現正比。也就是說,語言發展越好,所接觸的文學經驗越多。所以故事對孩子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老鼠經過大樹旁時,聽到叫救命的聲音…」「ㄎ ㄎ ㄎ,寧靜的早晨,從森林裡傳來一陣陣咳嗽聲…」「香蕉阿奇身體彎,天上的月亮也彎彎;月亮是夜空之王,難道香蕉阿奇也是水果之王嗎?….」「從前~從前,有一個小男孩名字叫做傑克,他們家很窮….」從故事觀摩分享會上,看到孩子們語言表達能力又向前邁進,在肢體動作、咬字發音與道具上的準備也同步成長,上台更是落落大方的。 祝 平安喜樂佳節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讓孩子擁有充滿好故事的童年

愛書人都知道,孩子所看過與聽過的故事,不僅會成為滋養孩子生命的養分,也會影響孩子看世界的目光。持續推廣「愛,就是為孩子說故事」概念的信誼一直認為,童年,就該是一段被故事擁抱的美好時光。因此,20年前,在那個由本土作家創作的幼兒圖畫書仍如鳳毛麟角的年代,信誼便創立了幼兒文學獎,開始培育本士圖畫書創作者的扎根工作,希望能從這塊土地上長出屬於我們文化和生活經驗的好故事,讓孩子能驕傲地把故事傳唱下去。 幼兒圖畫書是一門化繁為簡的藝術 幾米心有感觸地說:「一開始,初看給兒童的作品往往都會覺得『簡單』,但背後的學問其實很深很難的。要創作一本好的幼兒圖畫書,是需要文化的累積,真的是急不來的。」,幾米益發覺得創作兒童圖畫書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除了圖、文都要皆優,最主要是必須考慮到是以「孩子」為創作對象。 「幼兒圖畫書雖然『簡單』,但絕對不是『幼稚』。」 說故事的功力,決定作品的好壞給幼兒的好故事,必須具備哪些特點呢? 好故事,要能打動孩子 孩子是最誠實、也最挑剔的觀眾了。如果故事本身不動人、不有趣、再華美的圖像和花俏的形式,都無法吸引孩子走入故事中,把故事讀進心裡面。 好故事,要能帶來樂趣 觀看圖畫書或動畫本身應是件有趣的事,不要以為針對孩子作創作,就一定要說教,當教條意味過於濃厚,也是讓孩子覺得無趣的問題之一。如何把簡單的故事,說得有趣、動人、有深意,應該是最大的挑戰了。 好故事,要能適當地融入生活感 對幼兒來說,故事要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 好故事,要能從幼兒角度說話如:〈我的兔爸爸〉中,從孩子的角度訴說受腦傷的爸爸的故事,孩子從不理解到接納爸爸的過程,了解了爸爸的害怕;另外在〈爸爸的小紅傘〉中,則述說了小熊在下雨天,突破重重難關為熊爸爸送小紅傘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反轉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從另一種角度作敘事與思考。 好故事需要在時間和文化的長河中熟成 好的故事能把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感動實體化,帶領孩子超越生活中的限制-到過去、未來,或者想像的世界。 當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正紅,但在文化素養上仍是很單薄的,許多年輕人感受力較弱,必須在整體教育上再強化美學與情意的內涵。期待有更多好書的出版,讓孩子享有一個充滿好故事的童年! 文/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