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園長的話 – 請、謝謝、對不起

不記得是FB或是朋友互傳的一則影片,內容是有位外國爸爸帶兩個學齡前女兒到賣場,小女兒不小心撞到了大女兒,姊姊要求妹妹要向她道歉,但妹妹沒有道歉的意思,說她不是故意的;爸爸示意請小女兒為剛剛的行為向姊姊道歉,但妹妹就是不要,說「我不是故意的。」爸爸說:「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撞到姊姊是事實,要為自己的行為向姊姊道歉。」妹妹緊閉著雙唇,就是不肯開口,爸爸沒有放棄,依然耐心等候,最後蹲下來對小女兒說:「說對不起不會很難的,妳只要打開雙唇,很自然的就能說出來。」 終於對不起這三個字從妹妹的嘴裡說出來,話才說完,不料卻有個婦人一面走路一面拿著手機講話,沒注意到前面有人,從妹妹的背後撞了上來,卻不當回事的沒停下腳步繼續往前走,妹妹張大嘴愣住了,轉頭看著爸爸,只見爸爸走向那位仍拿著手機講話的婦人,等她話講完後,對她說:「妳剛剛撞到我女兒,請妳去向她對不起。」婦人說:「我又不是故意的。」說完不以為然的往前走。 孩子的爸爸緊跟在後,見她沒有要道歉的動作,於是到櫃檯告知工作人員,希望他們能協助。賣場人員走向那婦人,要求她去向小女孩道歉,婦人仍舊不當一回事;不一會兒,聽見警車鈴聲,進來了兩位警察,走向婦人要拘捕她,理由是向幼兒施暴,大家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了一大跳;小女孩見狀,趕緊走到婦人身邊:「說對不起不會很難的,妳只要打開雙唇,很自然的就能說出來哦!」婦人聽後淚流滿面的向小女孩說「對不起」。 這樣的場面,是不是很熟悉?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見到呢! 看似很小的事,但可是非常嚴肅的教育問題。爸爸的教導,爸爸的堅持與用心,不僅讓小孩學會開口向人說對不起,也學習擁有寬容的心。 「請、謝謝、對不起」~常說請和謝謝你,和氣親切又有禮;勇敢說聲對不起,做錯事情不逃避。 「請、謝謝、對不起」,很平常的禮貌用語,但真的有人就是不會用、不常用,也不喜歡用,常使用的人,一定能與人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 下週日就是母親節,值此溫馨的時刻,很多人不習慣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但,是需要學習的,開口說聲~媽媽我愛您,一個擁抱,一顆體貼的心,就能滿足媽媽的心,有媽媽在的地方就是天堂。今早和小朋友一起吟唱教過的幾首母親節的歌曲,大家沈浸在其中,用歌聲表達對媽媽的愛與感謝之意。 祝 身體健康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期運動的好處

0~6歲是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最快速的時期,這個階段幼兒身體上的經驗和動作上刺激,往往會成為孩子的長期記憶,影響他的一生。運動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實質好處有:1.運動促進大腦整合 隨著腦科學的研究愈發成為顯學,運動的定義也改寫了。過去認為愛運動的孩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觀念已經被徹底顛覆。事實上,愈來愈多研究直指,運動的可貴之處在於強化了我們的大腦連結,透過運動我們大腦的動作、情緒和認知區塊間產生迴路,讓大腦運作更活絡,改善孩子情緒、增強孩子認知能力,學習變得更有效率了。 2.情緒管理與社交能力 運動會刺激腦內啡分泌,帶來愉悅的感覺,並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面情緒的產生;此外,運動還可增進孩子的安定性與專注力。孩子並不是透過語言來社交,而是自然而然玩在一起。感覺動作能力愈好的孩子,愈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得到樂趣,並獲得心理上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較不會害羞退卻,人際互動需求也能獲得滿足。 3.為未來學習能力奠下基礎 所有的動作都和知覺有很大的關係,刺激愈多,腦部神經網對感覺的記憶愈多、經驗愈多,遇事時判斷、思考能力就會愈好。」0~6歲是孩子生理成長發育和心理發展最顯著的時期之一,此時透過身體各部位學習而來的動作經驗和運動能力,會成為日後學習的重要基礎。小時候缺乏各種姿勢和動作的體驗,長大後動作會笨拙,連帶會影響牽涉到感覺動作能力的思維、操作、語言學習,以及進入學齡階段後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學習。不少研究發現,較常運動的學前幼兒在閱讀表現、學業成績、知覺發展、數學和多項語文表現上都較為傑出。 4.增強身體機能與免疫力 運動可強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危險,增強心肺能力,對呼吸傳染疾病的抵抗力變強,增進孩子免疫力。常運動也可以讓幼兒掌握肢體的運用,加強肌肉骨骼系統,促進大小肌肉協調和諧,動作順暢自然,肌肉耐力也獲得增加,體力會變好。另外,常做各種運動可以讓孩子平衡感和柔軟度增加,較不容易暈車 5.改善特殊兒童發展問題 絕大多數的孩子過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是因為獲得運動的刺激過少,運動量不足所致。所謂的過動、注意力不足等問題,根本來說是孩子能力發展不足所造成,而能力不足反映的是孩子先前經驗匱乏和缺乏引導。而運動就是協助孩子發展出良好的「感覺動作能力」的方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兒童戲劇之美

孩子們喜歡聽故事,聽故事時都很專心;當故事變身舞台劇時,他們彷彿也置身於繪本的世界中。 週一上午,豆子劇團工作人員來園做宣傳,二個姐姐一個哥哥,在他們的帶動與片段演出中,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全場鴉雀無聲,有獎徵答,更難不倒小朋友,有夠厲害。 今年二十歲的豆子劇團,推出的第一部作品是愛爾蘭作家爾德童話改編的「巨人的朋友」,這部戲所要呈現的是「愛與分享」及「真正好朋友」的定義;三月開始從高雄出發,全台演出;台南場是四月28日週六,假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原生劇場,有二場演出。 「想不想看呀?」「想…..」大家異口同聲的;不過,想歸想,還得爸媽答應。豆子姐姐私下告知,幼兒園團體購票八折優惠,好耶! 戲劇不是單一的藝術表演形式,它是音樂,舞蹈,文學,建築,繪畫,雕塑,燈光,音響,多媒體的結合。 兒童劇是專門為兒童而表演,感染兒童成長的表演藝術。包括:形體劇,木偶劇,皮影戲,繪本劇,舞劇,音樂劇等,通常由成人演員演出。它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融入於課程中亦可輕易達到寓教於樂的功效。 兒童單純的心,最容易受到戲劇影響而感動,透過兒童戲劇的演出,可以引導兒童模仿與學習,從而栽培其道德良知的發展,公平正義的美德。不僅如此,透過戲劇扮演,亦可充分的擴張其自身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孩子進一步瞭解美的概念與藝術的真正價值所在。 台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玫君論戲劇對兒童的貢獻有:1.全方位學習、多元智能的發展;2.社會發展、自我概念、情緒處理、同理心、社會技巧;3.認知發展、生活問題解決、創造、判斷等;4.語言發展,聲音口語故事的表達與理解;5.肢體動覺、身體覺察、空間覺察、動作組合創造;6.美感覺知、五官覺察、視覺探索、綜合美感表現。 好的兒童劇是美的,語言、布景、情節無一不美,可以給孩子帶來美感教育,最重要的是,看劇的過程是歡樂的,享受和孩子一起去看戲,將是與孩子難忘的溫馨的甜蜜時光與回憶。 祝 身體健康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感恩的季節

活動室張貼著一張張的感恩卡,吸引了大人、小孩的目光,駐足欣賞那來自家長、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卡片,一張張卡片代表的是家長的用心與陪伴的心,引導小孩用筆畫出,用口表達心裡對人、對事、對物的感謝,將心中的感謝化為圖像呈現出來。感恩卡不是比畫得多美、作品多好看,而是卡片的內容,那是一張記錄,隨著時間的流逝,是一個回憶,紀錄著孩子當時的感動,和畫畫的語言。 感恩的心從簡單的謝謝開始,謝謝爸爸、媽媽給我溫暖的家,讓我不愁吃穿,還可以上幼兒園;感謝爺爺奶奶愛我照顧我;謝謝身旁為我做事的人;謝謝陪我一起學習伴我成長的同學;謝謝老師的教導;謝謝我有健康的身體;謝謝農夫,種米種菜;謝謝麵包師傅,烘培香噴噴的麵包。謝謝有陽光、空氣和水,讓我們可以生存……。 每天,孩子們會謝謝老師,也會互道謝謝,謝謝小朋友陪他一起學習、一起玩。 在感恩的季節,讓說謝謝成為一種好習慣。 說謝謝,讓這世界更美好,讓我們感受到存在的恩典。 秋冬季節,東北季風報到,大陸的霧霾隨季風挾帶來台,天空經常一片霧濛濛,台灣每年有半年都壟罩在髒空氣下。而空氣是生物必要的生存條件之一,空氣污染濃度超過一定標準,對人體及環境都有危害性。 今早環境即時通顯示空氣品質是「紅色警示」的旗子,提醒大家要注意,戴口罩,少戶外走動。 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討論,從小動作上愛護自己的身體,每天要看門口的旗子,了解空氣品質的好與不好,做好防護的動作;從愛護環境方面,小朋友可做些甚麼? 「垃圾分類」「減少用塑膠袋」「不亂丟垃圾」「節約用水」……. 從小養成的好習慣,一生受用無窮。 下週的秋季戶外教學-感恩之旅「台南鴨莊」,孩子們很期待,問孩子們看過鴨子嗎?有人點頭、有人搖頭。看過雞嗎?點頭的比較多。雞和鴨有何不同?雞嘴巴尖的,鴨子是長長扁扁的;公雞有雞冠,鴨子沒有;鴨子會游水,雞不會;為什麼鴨子會游水?聰明的毓祥說:「因為鴨子腳有蹼,雞沒有。」 從大中小教學主題選擇戶外教學的地點,考慮車程、空間、費用、孩子的體力、教育的意義、趣味性及安全性等因素,來決定旅遊的地點。 透過學校舉辦的戶外教學,在園長、老師的帶領下,不僅開闊孩子的視野與學習的領域,更重要的是團隊合作、獨立性的學習。 祝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火龍果開花了

「園長~空中走廊的火龍果開了七朵花耶!」春吟老師興奮的來告訴園長,好像中了樂透一樣。對每天負責照顧它的老師而言,確實是件值得歡喜的事。 開花才會結果,哇!好期待哦。 將此消息告訴小孩,有興趣的小朋友就會前往觀察,有的每天都會去看。 順著感動,剛巧冰箱裡有火龍果,拿出來讓孩子觀察,與果樹做連結;切開分享,紅果肉,好些孩子不敢吃。 祈安阿公說~開花不一定會結果啦!哦~ 問小朋友~校園裡還有甚麼果樹? 「金桔、香蕉」好期待開花結果。 因著即將到來的教師節,週三安排校外教學-參觀孔廟文化園區;往年因為交通的緣故,參觀時間較匆忙,今年不趕班車,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在的參觀著,除了孔廟、忠義國小,還有文學館,收穫滿滿;周邊正在進行整修的美術館即將完工,不久的將來,又多了一個參觀的場域了。 參觀當天,剛巧忠義國小一年級生在孔廟進行教學闖關活動,帶動了現場的氣氛,生動的教學吸引了園長好奇的前往一窺究竟,並告知大班老師,但畢竟主場不是我們,無法融入其中而作罷。 雖然孩子們對「全台首學」的台南孔廟,背後所蘊藏的歷史意義及對教育的精神指標,沒辦法理解,參觀時老師們仍嘗試以孩子聽得懂的話語,向小朋友說明其中的意義,告訴他們學習手冊裡讀經的里仁篇「子曰」就是孔子。到孔子銅像前行禮,走禮門、義路、參觀大成殿等,對幼小孩子而言樹上的小松鼠可是最吸引他們了。 孩子們沿著與孔廟相連的忠義國小圍籬,順著外牆走到文學館,連天鵝家的寶貝都做到了;他們踩著愉快的步伐,雀躍的走在寬廣的人行道上,一蹦一跳的走著,快樂的心情全寫在臉上。回程候車時,巧遇來自日本的大哥哥大姊姊,諾貝爾家小朋友當起外交小天使,語言雖不通,但藉著肢體良好的互動,相擁甚歡。 「地震啦!地震啦!不要慌,護住頭,快躲避…」九月21週四是地震演習日,經過了幾次實際演練,孩子們知道地震來時應該如何做自我保護,透過兒歌的吟唱加深印象,熟練的進行各項逃生步驟. 演習是讓小朋友平時就有準備的心,一旦發生時才會臨危而不亂。 請小朋友回家當老師,教導家人平時就得做好準備,家裡要有滅火器、避難包,了解逃生線路……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爸爸的角色

五○年代的經典課文:「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孩不回家?」再配上經典兒歌-哥哥爸爸真偉大,家事不用你牽掛,只要我長大!這篇老課文和傳唱至今的老兒歌,從農業、工業社會在到如今資訊社會下的小孩,仍舊能朗朗上口與哼唱著這些與父親相關的文本。 在當代多型態的家庭關係來說,父親角色對轉變,在父親節時,刮鬍刀和領帶的節日禮品宣傳依舊,但我們該怎樣歌頌、慶祝,甚至紀念父親這個在家庭位階中「偉大卻隱藏內斂」的尷尬角色。 首先,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角色早已改變。隨著雙薪家庭增加,越來越多職業婦女分擔過往只有父親單向工作的樣貌,各行各業優秀的母親展露頭角。然而工業體制讓父親「外派。兼職、加班」的內化現象,爆肝工作下與子女聚少的現象仍多,因此父親與家庭連動的腳色充滿模糊關係,會有「新好男人」參與家務好爸爸的真實,卻也有忙於工作而隱形消失「不存在爸爸」。 心理學家拉岡曾以「父親之名」來論述幼兒對父親概念的理解。這裡的名是指一種名聲、權威,也象徵家庭與社會的法則,總會依存在「外主導」下父親的權力;父親以往在家中最大,掌控電視遙控器與外出消費的主導能力逐漸瓦解,這是父親角色改變之一。 其次,單親家庭比重的增加,孩子跟媽媽生活在一起極多,孩子與母親連結強化,也常讓父親晾在一旁,甚至少了責任感。女性往往包容、堅忍和順服於家庭教養小孩的精神上,會比融入家庭較「被動、間接、不知該做甚麼」的父親順手。許多調查發現,與母親節相比,父親節的存在感總是異常薄弱,會想與知道送甚麼母親節禮物的子女,總是高於刻版印象父親節只能買的一些3C產品與刮鬍刀「萬年產品」的困難選擇。 資訊社會後的父親,在維繫原本傳統社會就必須肩負家庭財政壓力仍在,卻也必須在學習融入家庭生活中更多元「爸爸」的角色上,找尋自己的定位。陪產假或育嬰假是讓父親更深入家庭生活的一環,父親的角色,在養家糊口之餘,也能走入家庭共生下較「明顯」的地位。 爸爸那套看不見超人的服裝,總包在身體隱藏的內心之中。給父親一個擁抱,與父親說說家中的話,讓「父親真偉大」化為生活上語言持續的實踐,不要等到長大才說! 文/趙哲聖教授 摘自聯合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人生的第一個畢業禮

時間過得真快,一下子學期就要結束了。明天7月22日是仁和第43屆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的日子,我們用心且以最熱忱的心來籌辦,蹲下來站在孩子的高度,提供同等的機會,讓孩子們都能自我展現,讓大班小朋友人生的第一個畢業禮,是裝滿了快樂、自信且神氣的,邁向他們未來學習的道路。 今年大班畢業生是政府實施幼托整合,從幼稚園改制為幼兒園後,仁和第一次招收二歲幼幼班的孩子,今年要畢業了,看著寶貝們成長茁壯,從一個二歲兒,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害羞怕生,口裡哭喊著媽媽媽媽的,如今,在仁和的園地裏,經過四年的洗禮,身量各方面都健康的長成,體能增強了,社交、認知、語文、美感等的能力表現,與情緒的控制都更棒了,口語表達更不在話下;自理能力,從包尿布到拿掉尿布的不安全感,到如今的他們,可以登台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如,這其中的轉變,大概只有看著孩子點滴長大的家人和師長才能夠體會。時間,讓一個小小孩成長。 在仁和即將邁入44歲的今天,常常有許多校友前來看看兒時的校園,懷念當初在園裡的時光。目前有些家長就是當年的小孩,現已為人父母,事業有成,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或許對當年的細節記憶不一定清楚,但一入園,那種熟悉和懷念的感覺就回來了。 幼兒園是孩子離開家人,進入社會化生活的第一個階段,在這之前,孩子的世界只有家人,在少子化的現在,更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比較少與他人相處生活的經驗,這也是他們初入園時會有的分離焦慮、不適應的原因之一;在幼兒園階段培養社交人際互動能力是很重要的,從剛開始學習和他人相處、做朋友、分享、尊重不同意見等,到如今要畢業了,已有足夠的語言、社交能力,並具備上台表演、說話等面對群眾的能力。 看似簡單的上台表演或介紹,其實並不容易,孩子除了要喝足夠的勇氣湯外,更要有一顆自信和願意付出的心,與團隊合作的能力,才能在上台的幾分鐘內展現出來,這種能力比起認知還更重要,足以讓孩子受用一生。 典禮中,每個畢業生都是主角,站在舞台上,介紹自己,分享自己,讓孩子記得這種感覺,在迎接小學的新生活時,更有自信,更能面對許多的挑戰,請家長千萬不要錯過,和孩子一起來參與這個重要的時刻。 成果發表會是眾人所期待的,今年的主題是美麗綠世界,以環境保護的議題為主,透過肢體與樂器的表演,中英語的表達,讓寶貝們樂在表演中,再次展現仁和好寶寶會玩又會讀書的特質,唱歌、跳舞、玩遊戲,樣樣行、樣樣通。 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不斷練習培養好習慣

週三統計親子共讀推動的成效,本學期目標為42本。今年的成果比去年好,大班達標的佔90%,更有兩成多的小孩超過設定的本數;中班達標率56%,小班40%,幼幼班50%。顯示愈來愈多的家長重視閱讀,也願意配合幼兒園做共讀的紀錄,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園長也樂得準備小禮物,於隔天做立即的獎勵。禮物的贈送是象徵一種加油的動力,特別是對幼小的孩子,是一種代表經過努力而得到肯定的具體象徵。 閱讀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人類從書寫文字中獲取語言訊息,不只是為了獲得知識,它也提供休閒、思考與內省的興趣。愈早開始閱讀,愈能體會閱讀帶來的各種樂趣。它不是先天的能力,是需要有「人」的引導,是需要慢慢學習而成,愈早接觸閱讀以及愈有機會接觸閱讀,能力就會愈早形成。 一個從來不閱讀,或者缺乏閱讀經驗的大人,是難以協助孩子進入閱讀的環境裡。 閱讀習慣需要培養,愈早形成習慣愈穩固。 好習慣的養成是必須經過不斷的練習,據專家統計,是要持續不斷的經過二十一次才能養成,習慣後就會成自然了。 近日因著好朋友兒子騎機車發生車禍,雖沒甚麼外傷,但就是下顎骨折,牙齒掉落,必須進行牙床固定手術,醫生說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完全復原到恢復正常進食要一年,這期間只能喝液體食物,哇!實在是太慘了,要像小嬰兒一樣,只能喝流質的,對一個已身為爸爸的人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以此話題和孩子一起討論,為何會發生車禍? 「車速快、不守規則、突然剎車、轉彎、並排..,很多不同的因素; 有時是我們遵守,但別人不遵守,很難預防,不過若是我們遵守交通規則,發生事故的機率就會降低。 仁和活動室有紅綠燈的設計,地上有分線道和斑馬線(因三年前重新鋪PU被覆蓋);走廊上貼有黃藍線,樓梯貼腳印,目的是要讓小朋友養成走路靠右邊走,保持距離,避免前面的人突然停下腳步而撞上;每個身體都像一部機車或汽車;從小習慣養成交通安全的好習慣,在任何一個場所必能遵守交通規則,就可減少事故的發生,平常運動希望身體健康,一旦因著不小心-車禍,讓身體受傷,真是得不償失。 任何一項好習慣的養成,都不能只靠學校的教導,是需要家園一起合作、堅持,才能有成效的。 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與其說教 不如多說故事

最近四個妹妹回台省親,閒聊起來才發現,我們共同的童年回憶竟然都是睡在榻榻米上聽母親講西遊記的故事。 媽媽講古 滿足心靈生活-民國40年左右的台灣沒有電視,連收音機都很少,我們最大的娛樂就是聽老人家講古,夏天晚上去院子裡乘涼,冬天則窩在溫暖的被窩裡聽故事,聽完故事後,心滿意足,各自在心中繼續自己版本的續集。 那時雖然物質生活很差,但是心靈生活充實,現在回想起來,母親在忙完一天家事後還肯講故事給我們聽,真是不容易。 一舉一動 流露愛與期望 -以前的父母從不把愛掛在嘴上,但是一舉一動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而這個愛與期望正是激勵我們上進,在我們跌倒時,使我們有勇氣再爬起來的動力。看到現在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情形常覺很難過,不知為何,他們把親子最美好的那一塊丟棄了,父母跟孩子講話都是催促、責罵、抱怨,「功課作完了沒有?、為什麼考的那麼差?」、「趕快去洗澡」、「趕快去睡覺」。 當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講不聽、叫不動時,或許應該停下來檢討一下跟孩子的互動是不是出了問題,不要繼續用原來的模式讓問題加深。 與其說教 不如多說故事 父母講故事不一定要照書講,自己可以編很多生活的經驗進去,孩子都喜歡知道父母在他們那個年齡時的行為,這種說故事法可以增加孩子的共鳴。 親子相伴 共譜生命樂章-生命是個圓,大人以前講故事給小孩聽,小孩大了,大人老了,現在小孩講故事給大人聽。假如我們沒有跟孩子有共同的經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回憶時,我們怎麼期待孩子在我們年老時來陪伴我們呢? 現在的父母太忙了,忙著賺錢給孩子享用他們當年沒有的東西,他們忘了應該先給孩子他們曾經有過的東西。父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他的愛,愈感受到父母愛的孩子愈受教,因為他不願讓父母傷心。 心靈困境 從閱讀找力量-前幾天報上有個小學二年級的男孩拖著一個跟他一樣大的行李箱離家出走,因為他覺得別人的媽媽都在家陪他們,而他媽媽要上班,不能陪他,他覺得媽媽不愛他,所以離家出走。 我們除了感嘆現在的小孩早熟,小學二年級就懂得收皮箱離家出走之外,心中也覺很不忍,因為這孩子渴望母愛,他太小,不了解單親的母親不上班衣食會無著落,對這種孩子,母親應該唸很多跟他一樣情況的故事給他聽,讓他了解很多人其實跟他一樣,看看別人又如何度過沒有母親在家的一天,最重要的是母親應該養成他閱讀的習慣,讓他從書中去找慰藉。 親子關係需要經營,講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透過故事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透過故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最主要透過故事,親子共同做一件事,這個感覺會在故事內容已經淡忘掉後,化成一股支持孩子上進的力量,因為他長長久久都感受父母陪伴的溫馨。 文/洪蘭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

說故事,除了打發空堂時間,還有哪些用途呢?找到一個好的、適合的故事,學會適當的技巧,說故事,可以讓我們的教學便的更生動、更有內容、也更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 技巧予方法另列如下: 一、肢體語言表達方式 (一)大動作的肢體語言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二)走下講台,走進孩子的座位,讓孩子的眼神隨著你的移動而移動,注意力也跟著你移動。 二、與聽眾的互動-讓聽眾「參與」故事的發展   說故事的時候不要只是單方面的「說」,應該將故事檢視一下,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讓聽眾「參與」,這樣可以讓聽眾保持對故事的興趣,也因為參與而讓他們對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讓聽眾「看」見故事 當你要告訴他人你親身經驗的事情的時候,通常腦海中會浮現當時的景象;當時的空氣、味道、週遭的環境、聲音、事件發生的細節、動作等等,說給他人聽的時候,只是有條理的將剛才提到的這些東西敘述出來而已。 這樣的情況之下,聽眾可以感受到事件發生時的情境,因為你的敘述是「立體的」,除了時間及事件的過程之外還有環境的敘述,其實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敘述、溝通,因為聽眾可以完全的與你「同步」,一起感受到你親身的經歷。我們說故事的時候就是要這樣,在你閱讀故事的同時,是否能先走進故事之中,想像、感受故事裡的氣息與場景。 四、營造戲劇張力 為了使聽(觀)眾保持興趣、想繼續聽(看)下去,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或如何解決等。在說故事的時候必須掌握說的節奏,製造一點懸疑性。五、適當的聲調和語氣適當的聲調和語氣對故事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如何用適當的語氣去膠帶故事的起、承、轉、合,甚至故事的發展、主角的語氣,情節的交代等,都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另外,將故事分段,每一段安排一個重要的情節,或是段與段銜接的部分用比較不同的語氣,可以維持孩子的注意力在故事本身,而不會覺得乏味,或是產生注意力轉移、疲乏等現象。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