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親子教養篇】 桌上遊戲

桌上遊戲(英語:Tabletop game[1]),簡稱為桌遊,又稱為不插電遊戲,是針對如卡片遊戲(又包含集換式卡片遊戲)、圖板遊戲(Board Game)、骰牌遊戲(Tile-based games),以及其他在桌邊或任何多人面對面於同一空間玩的遊戲的泛稱 [1],廣義來說,象棋、撲克、麻將等亦是桌上遊戲[1]。桌遊亦可能涵蓋不依賴電子設備和電子產品的[1]、通常不需要大幅度動作的遊戲,常見於聯誼迎新活動或職場訓練團隊默契的團康活動例如殺手遊戲、大地遊戲。 「桌上遊戲」這個用詞最主要便是用來區別必需插電並且使用電子儀器產品才能遊玩使用的電腦遊戲、電視遊樂器等、以及完全不需任何道具或類型差異甚大的肢體活動競技如運動、舞蹈、武術,以及其他可能被人類或動物視做「遊戲」的娛樂活動。這也是因為game這個辭彙語源同時擁有「娛樂目的」與「區分勝負的體育活動目的」兩種語意。 大部分愛好者誤將圖板遊戲(Board Game)直接稱做為桌上遊戲,造成了混淆,但事實上圖板遊戲就只是桌遊的其中一種類型,就跟益智遊戲、角色扮演遊戲,或甚至是街機遊戲一樣都只是有所交集但又不完全包含的分類系統而已。 另外,這個用詞也可以用來做桌上角色扮演遊戲及角色扮演遊戲的重要區分。 相較其他遊戲類型,桌上遊戲較注重多種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和情商的能力及鍛鍊。桌上遊戲可以依照使用的道具,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圖板遊戲,包含棋類;卡片遊戲;骰子遊戲;紙筆遊戲 桌遊主題可以涵蓋甚廣,通常可因內容及遊戲性質而有: 策略遊戲;益智遊戲;推理遊戲;角色扮演遊戲;幼教遊戲;小品遊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生活點滴就是一篇篇的故事

「園長~昊謙說飛機的翅膀不會動,只能向左、向右傾斜」。週四課後時間,玹鈜阿媽轉述小昊謙的話,站在一旁的他露出得意的笑容。 昊謙是書櫃的常客,一有機會就會坐下來翻閱書本,不只是繪本,連小牛頓、小百科的書都愛,小腦袋因此裝了不少的知識;專注的態度,即使身旁的人玩得很嗨、聲音很大,都不受影響,書的魅力吸引著他全神貫注,今年小班的他,幼幼班時也是如此。 書中自有黃金屋,小小孩的眼中看見書的無限價值! 孩子有此習慣與態度,和父母的教養、家中的習慣氛圍有關。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是點點滴滴的累積匯聚而成的。 如何和孩子親密互動?讓他愛上閱讀?養成好品格、大能力?不用討好不用說教,只要唸故事就好。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作者汪培珽老師,在用心陪伴一對兒女成長的過程中,看到孩子滿足喜樂、熱衷學習、與人為善的表現,深覺在親職教育上用對方法的重要性,於是將親身的教養經驗整理研究做成分享,幫助父母體會教養孩子的喜悅與感動。而閱讀是一切教育學習的基礎;愛則是親子間最珍貴的資產,汪老師相信,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同時涵蓋了這兩樣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呼籲父母和老師不要錯過這個與孩子親密互動、貼心交流的寶貴機會。 把握和孩子分享愛與智慧的幸福時光! 對學前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像是他們的天與地,他們最愛的人若能放下工作,只是專心地為他們唸個故事,即使沒有對他們說出我愛你,孩子可以深深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閱讀是語文能力與思考能力的醞釀,更是一道開啟知識之門的鎖鑰;仁和深知它的重要性,因此安排每週二天的「親子共讀」,提供父母唸故事給孩子聽的機會,並請做成紀錄。 問小朋友:「喜歡看書的請坐下。」只有少數幾個站立,他們誠實的說喜歡看卡通、喜歡玩;大揚說~書的字太多了。再問~「爸媽唸書給你聽的請舉手。」幾個沒舉手的大班生說是自己拼字唸的,請老師和父母分享,此階段的小孩,是需要家長的陪同,唸給他們聽,也能累積更多文字的語言。 閱讀應該是件好玩的事。要讓孩子把閱讀看成在遊樂園裡的探索,從圖畫書開始。圖畫書是圖像和文字一起說故事的作品,所以閱讀時不只是把字讀出來、把故事念一次;還要注意圖像說的故事,細細去體驗圖像本身的趣味與美妙。 圖畫書、繪本故事,作者以文字的敘述和圖像來呈現,讓閱讀者從中學習,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是教導的一種策略。 生活的點滴,其實就像是一篇篇值得敘述的故事。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讓孩子暴走的脾氣OUT!(下)

計畫③:從遊戲中學會:情緒自己管,不必別人來管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的情緒常說來就來,弄得大人一頭霧水。其實孩子也常搞不清楚自己在生什麼氣,在這種鬧不清楚自己感受下產生的情緒,其實是最難解的,一下要、一下又不要,搞的很多家長最後常因孩子的急躁或發怒而兩敗俱傷;因此,情緒教養的第一步,要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 搞不懂自己的感受就無從控制情緒,甚至會越急、越慌、越氣,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試圖和孩子溝通常常是無效的,只會增加他們的心急和情緒壓力。研究實證,當我們能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就已經能夠開始安撫我們的神經系統;因此,設計團隊以孩子能理解的視角,深入淺出的玩出情緒認知,讓孩子了解在各種情境下出現的各種感受分別代表何種情緒,這樣的能力通常在孩子的語言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該發展,3、4歲前是大腦情緒控制的非常關鍵時期,給予的社交情緒經驗越多,通常發展也較好。 認識情緒後,再藉由遊戲中的特別設計與規則架構,讓孩子無形中學會在情緒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人際互動的正向價值觀與面對情緒問題的技巧。 計畫④:遊戲替孩子寫下情緒程式,有助長大情緒自我控制 「後設認知的情緒調控」指的是我們能清楚知道情緒和目標想法有關,依照過去的經驗,調整目前的想法或目標,就能改變自己的情緒。例如:你察覺到現在的壓力很大,可能會聯想到過去聽某些音樂能讓自己放鬆,接著便開始聽音樂,讓當下的負面情緒得到減緩。 這樣的情緒調控能力,你認為會在何時開始發展?根據2010年發表於《情緒》(Emotion)期刊的研究發現,5-6歲兒童已經開始會依照過去的經驗,進而調整目標或想法,以達到減緩負面情緒,這就是後設認知的情緒調控。 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過去的經驗(包括是否被教導過),因此我們在遊戲中特別設計一項規則,能讓在孩子「遇到問題」(情境卡)後,接著透過一些提示輔助(冷靜卡),先試著找方法穩定情緒,再作出當下最佳解決方法的決定(選擇回應水晶)。 透過自然而然的遊戲方式,讓孩子理解情緒解決的方法,進而調控情緒,並隨著故事發展及自發實際應用在生活中類似的情境。遊戲中亦設計有讓孩子遇到挫折或不合心意的狀況,使孩子學會去面對和發現問題,也學會處理自己挫折的情緒。 計畫⑤:同理心及感同身受,能幫助孩子解讀他人心智 遊戲中亦設定了「勇士助人卡」,能讓孩子學會「發現」他人的情緒和問題,並適時提供幫助。訓練孩子發展察言觀色、觀察環境的能力,加強孩子的同理心、感同身受,並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觀看整體遊戲的進行。 也教孩子如何留意到別人的表情和姿勢的變化,並主動的幫忙想辦法。同理心,能讓孩子更成熟,理解父母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為了他好,同時也有利於人際社交發展。 計畫⑥:玩中學耐挫力、衝動控制,調整孩子個性急 遊戲裡更特別設計了一個專為情緒教養而設定的規則──「休息島」「休息島」是當中獨特的元素,除了能夠給予孩子衝動控制的規範提示,也能建立情緒發生時該如何冷靜的行為模式。孩子一旦犯規或生氣時,就要移動到「休息島」冷靜後才能再重新出發,剛開始參與的孩子不一定能馬上接受這樣的規則,因此在介紹這個特別的冷靜區域時,要特別強調休息島並非「處罰」,而是要協助孩子「冷靜」下來後,再用最好的表現重新參與,營造這個規則對每個人都有利,建立公平遊戲的精神。 若孩子不理解「重新出發」的意義、不願等待,可利用正向的態度,陪同孩子一起去休息島度假,讓他們知道不會被責備,而且父母會願意等待自己冷靜下來,告訴孩子:「只要準備好,我們就能一起重新出發!」建立孩子解決情緒的信心。 文/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愉悅的笑容最能動人

「園長~我沒有哭哭哦。」「園長~你看我笑笑的。」「園長~我像太陽的臉。」「園長~…..」 走在教室前的走廊,幾個小小孩看到園長,就迫不及待的說著,一個說另一個也跟著說,大家圍繞在旁,等著得到園長的肯定;園長當然是不吝嗇的給予小孩們讚美的言語和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們滿足的手牽手,到活動室參與晨光活動。 近日教小朋友唱微笑的臉這首歌曲,歌詞這樣寫著「什麼臉兒最美麗,什麼臉兒最好看,微笑的臉、微笑的臉,愉悅的笑容最能動人;你的笑臉最美麗,你的笑臉最好看,微笑的臉、微笑的臉,笑容代替了祥和語言,啦啦啦笑一笑吧笑一笑,笑得那臉上烏雲已散,笑一笑吧笑一笑,笑得那臉上陽光燦爛!」歌詞淺顯易懂,曲調也不難,聽個一兩次,孩子就能哼唱。園長請他們唱的時候,臉要笑笑的,輕快的唱,如此看起來會很美,聽起來也很舒服,立馬大家就露出甜甜的笑容。 「What day is today?」「Today is Friday.」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sunny day?cloudy day?rainy day?」「晴天?陰天?雨天?」 這是每週、甚至每天會提問的,藉著說唱,讓小孩們也能關心天氣的變化,進而氣溫的高低,到季節的轉變,和穿著的關係。 笑臉像晴天,生氣的臉像陰天,哭哭的臉是雨天。問小朋友:「喜歡甚麼天?」大家異口同聲說:「晴天」 每當小孩們哭喪著臉,園長會哼唱著:「甚麼臉兒最美麗,什麼臉兒最好看?」以歌來影響、轉移他們的情緒,甚麼都不用說,真的很有效果。 愉悅的笑容最能動人,笑容代替了祥和語言。 不論是扮演任何角色,只要用對了方法,就能很輕省,沒負擔,不僅自己有成就,也能受益別人,讓他人得到祝福。 想要有能力、有方法,是需要學習、需要操練,與實際生活結合,從中累積經驗,用對方法,果效就能彰顯。 十一月14、28週三安排兩場親子講座-玩出新默契,繪本和桌遊,由家庭教育中心推派講師來幼兒園,帶領家長和小孩;透過對幼兒期的家長進行親職教育宣導,讓家長了解親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並能快速正確的學習親職知能與技巧,也藉由繪本導讀共讀及親子手作和桌遊的進行,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每場只收十五對親子,歡迎家長把握成長的機會,踴躍報名參加,即日起至額滿截止。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習慣品格如何教?從養成好習慣開始

很多父母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 其實愈早教愈好,《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實驗發現嬰兒一出生,他大腦中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就已經在運作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在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未成熟前,我們的記憶是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是屬於不需人教,自己揣摩得之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效果最強,哪怕將來海馬迴壞掉了,不知自己是誰了,小時候學的語言和習慣都還在,所以失憶症的病人可以對答如流,只是不記得剛剛講過了什麼話而已。因此從小養成好習慣,可以成就他一生,《漢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因為最初的學習是模仿,所以「以身作則」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父母在看電視,叫孩子去做功課是沒有用的。我曾在朋友家看到她兒子放學回家,一進門,書包隨手一丟,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經過客廳也沒跟我們打招呼,進到房間把門關上。過一會兒,她先生停好車也進來了,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看到我們,點個頭,進去把房門關上。原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真是沒錯。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品格很抽象,不知該怎麼教,其實品格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衛生習慣、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起居習慣……,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前途。西諺:「習慣是第二個本性」,它會毀掉第一個本性,一個人做事習慣不好,東西亂丟,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功課再好也沒人敢用他。所以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一位老師很憂心的告訴我:「現在許多孩子都沒有整理書包的習慣了,每天背著一堆不要用的課本到學校來,壓垮了肩膀,但該帶的還是沒帶。」我想起在中正大學教書時,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現宿舍外面的鳳梨田裡,有燈光一閃一閃,有人在低聲說話,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同事們的孩子都念附近同一所小學,這些孩子都沒有晚上整理書包的習慣,等到要睡覺了,媽媽整理書包,才發現第二天自然科的作業是每個人要帶一棵植物、一個礦物和一隻動物到學校來。民雄地處偏僻,這些大教授只好拿手電筒去田裡捉青蛙來交差。有個孩子哭說,他不要交跟別人一樣的東西,他母親氣急敗壞的說:「誰叫你不早講,不然把你弟弟帶去好了,他是動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養成習慣不難,只要持之有恆即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俗語也說「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一開始教時,辛苦些,養成習慣後,便苦盡甘來了。 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在44屆畢業典禮之前

又是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雨大到一時之間排不出而積水,打雷加上閃電,真是可怕,幾個正準備回家的夥伴,被雷電困住了,為了安全起見,只好延後回家時間。 週四,又是週四,再次遇到可怕的天氣變化,大意不得。原本已懸掛好的紅心吊飾,老師手腳很快的在大雨下之前拆了下來,否則一定是成了落湯心。 值此氣候變化多端的颱風季節,若具有觀測天候、看雲變化憑徵兆就有預測能力,該有多好。為此,特別了解為何七、八月颱風特別多? 原來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氣溫和大量的水氣,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和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漩渦等,此均以夏、秋季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分往南移,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北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在北半球颱風多發生在7、8、9、10月,其他月份較少,尤其是12月至翌年5月間則更少。哦~原來如此,知識就是力量。 為了明天即將舉辦的第四十四屆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大人、小孩都動了起來,舉凡情境佈置、典禮的預演,表演的彩排,都樂在準備中。各班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隨著音樂的播放,依照出場的順序上下台,手舞足蹈的享受在表演中,因著練習的次數熟練與進步;特別是大班小朋友在自我介紹部分,從剛上台時的羞怯、結巴,一次次的練習、增強信心到能自在、自然的開口表達,孩子們克服了心裡的障礙與上台時的恐懼。 自我介紹,就是向大家介紹自己,讓別人認識你,可以中文、台語、英文,以自己擅長的語言來說,較輕鬆,果然孩子的表現就不一樣了。 看著一個個小朋友的表現,心裡的感動和不捨無法言喻,感動於他們的成長,在仁和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經過歲月的洗禮,不僅身體壯壯,知識、能力、智慧也加添,如今的他們,個個聰明、天真、活潑又調皮;希望他們載滿仁和滿滿的祝福,邁向學習的另一個階段-國小,祝福孩子們智慧和身量隨著年齡增加,神和人愈喜愛他們。 明天上午8時30分典禮準時開始,請家長在7:40後、8:10前來園,不論是畢業生或在園生,參與典禮將成為他們學習與成長的經驗,而父母的態度,潛移默化間則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品格如何教?從養成好習慣開始

很多父母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  其實愈早教愈好,《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實驗發現嬰兒一出生,他大腦中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就已經在運作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在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未成熟前,我們的記憶是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是屬於不需人教,自己揣摩得之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效果最強,哪怕將來海馬迴壞掉了,不知自己是誰了,小時候學的語言和習慣都還在,所以失憶症的病人可以對答如流,只是不記得剛剛講過了什麼話而已。因此從小養成好習慣,可以成就他一生。《漢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因為最初的學習是模仿,所以「以身作則」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父母在看電視,叫孩子去做功課是沒有用的。我曾在朋友家看到她兒子放學回家,一進門,書包隨手一丟,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經過客廳也沒跟我們打招呼,進到房間把門關上。過一會兒,她先生停好車也進來了,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看到我們,點個頭,進去把房門關上。原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真是沒錯。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品格很抽象,不知該怎麼教,其實品格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衛生習慣、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起居習慣……,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前途。西諺:「習慣是第二個本性」,它會毀掉第一個本性,一個人做事習慣不好,東西亂丟,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功課再好也沒人敢用他。所以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一位老師很憂心的告訴我:「現在許多孩子都沒有整理書包的習慣了,每天背著一堆不要用的課本到學校來,壓垮了肩膀,但該帶的還是沒帶。」我想起在中正大學教書時,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現宿舍外面的鳳梨田裡,有燈光一閃一閃,有人在低聲說話,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同事們的孩子都念附近同一所小學,這些孩子都沒有晚上整理書包的習慣,等到要睡覺了,媽媽整理書包,才發現第二天自然科的作業是每個人要帶一棵植物、一個礦物和一隻動物到學校來。民雄地處偏僻,這些大教授只好拿手電筒去田裡捉青蛙來交差。有個孩子哭說,他不要交跟別人一樣的東西,他母親氣急敗壞的說:「誰叫你不早講,不然把你弟弟帶去好了,他是動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養成習慣不難,只要持之有恆即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俗語也說「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一開始教時,辛苦些,養成習慣後,便苦盡甘來了。 作者:洪蘭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母語教學和端午節

  「大家好,我是吳彥之,毌是肯德基…」(台語) 「大家好,我是尚煙斗的王彥之…」(台語) 週三的台語故事分享賽,華盛頓家和柏克萊家不約而同的派出二「之」來, 兩人上台的自我介紹也令人印象深刻,不記住都難。 大、中班各推派出二位參賽者,莫札特只有一位;每位參賽者都有備而來,上台後也能流利的說著故事,雖然有些語詞的表達,音調有出入,但已經很厲害了。 小朋友聽和說台語,其實是有困難,因為在家父母很少說,少有聽和學的機會;在幼兒園有母語時間,藉著唸讀台語囝仔歌,學習台語的詞句,聽說和讀,不過校園裡仍舊以說國語為主要的語言。 玹鋐阿媽說:「園長,玹鋐二歲以前,我都和他說台語,他會聽和說;但是現在被同化了,說國語比較多,台語也忘記了。」 語言的學習與所處生活環境,和政府的推動與重視,有著極大的關係。 教育部除推動母語活動,也要求要有母語之相關網站,內容需含多媒體影音資源,且該網站除能持續運作、維護及更新內容外,亦要設有交流、分享及回饋機制,並建置母語日活動專區,使師生對本土語言能獲得更充分的教學資源,以達到臺灣母語日活動的資源整合與分享運用之目標。立意很好,但網站要求太專業,對我們而言實在太困難了。 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也代表一個族群的文化,一個傳承,是很重要的概念,不可輕忽。小朋友現階段能以母語說故事,相信在他們語言學習的歷程裡,會紮下根基的。 週三下午接到家長來電,說她家小朋友常會拿家裡的東西到幼兒園,或送或與同學交換,有時物品是父母的,為此造成媽媽很大的困擾。請園長、老師協助。這問題已多次提醒小朋友,家裡的物品、玩具,小至糖果、餅乾都不可拿到幼兒園,若要拿來,一定要經過爸媽的同意才可,否則爸媽不知,以為是丟掉了,就會有偷的行為產生了。看來還得再加強物權的觀念才行。 下週一是端午佳節,今早有端午節的活動,觀賞節日的由來-端午習俗-包粽子-吃粽子-划龍船-立蛋,熱熱鬧鬧的,大人小孩都開心。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台灣本土母語,瀕臨危機,能否傳承給後代子孫?

不久前,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麥克霍特(John McWhorter),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預測,2115年地球上的語言,將由目前的6000種,銳減至600種,百分之九十的語言100年後會消失,幾乎每週就有一種語言要銷聲匿跡! 麥克霍特的預測,確實讓我們對台灣原住民的語言,甚至福佬、客家語,未來是否能存活下來,傳承給後代子孫?感到憂心。由於中國化、全球化,台灣變成外來語的殖民地,後代子孫恐怕只講二種語言:一為「華語」,也就是所謂的「國語」;另一為半吊子的「中式英語,Chinglish」。台灣母語,逐漸被外來語取代,不要說百年,幾十年後就消失得差不多了。此非危言聳聽,而是台灣人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為何再過百年,人類的語言驟減?麥克霍特將之歸因於:全球化。由於全球化,人們為了工作遷徙,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移民,使得文化變得支離破碎。少數族群的父母不教下一代母語,而下一代也覺得自己的母語,在現代商業社會毫無用處,甚至是一無是處。因而,強勢語言更強,弱勢語言更弱。網路科技則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非書面、非都會的語言,逐漸被邊緣化,被推入加護病房,瀕臨危機。 麥克霍特將語言的喪失,歸咎於全球化,似乎過度簡化。大衛 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在其著作「語言死亡,Language Death」,檢視了歷史上人類語言死亡的因素,除了天災戰爭,導致種族滅絕外,殖民、教育、媒體、政經社會變遷,也都是因素。然而,大部份人對語言的危機,渾然不覺,克里斯托說,「只要一種語言,沒有人繼續講,就算死亡」! 語言學家克勞斯 (Michael Krauss)憂心的指出,「全球語言,有一半以上處於彌留狀態,也就是說,無法有效的傳給下一代的子孫!」 他所說的 「彌留,moribund」,指的是,一種語言若不再是下一代學習的母語,那麼這個語言就奄奄一息,「插管」進入彌留狀態。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上帝派來保護你的天使!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預備好將要出生。有一天,他去問上帝:「我們跟我說你將要送我去地球,但是我在那裡將會變的很小而無助,我該怎麼生存呢?」  上帝回答說:「在眾多天使中,我已經為你挑選了一位,她將會等待你並且照顧你。」 「但是……」小孩又說:「我在天堂這裡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不必做,成天只是唱歌和歡笑,而這也是我在這裡唯一要做的,就是快樂就行了。」上帝說:「你的天使將會每天為你唱歌,而你也會因為感受到你的天使對你的愛而開心!」 小孩說:「那……如果我不懂人類的語言,當他們跟我說話的時候,我要怎麼樣才能聽懂呢?」 上帝說:「這很簡單!你的天使所講的話將會是你所聽過最美麗而甜美的話語,而你的天使會以非常的耐心和愛心,敎你如何說話。」 小孩仰起頭看著上帝說:「如果我想跟你說話的時候,我該怎麼辦呢?」上帝笑著對小孩說:「你的天使會把你的雙手合在一起,然後教你如何禱告。」小孩說:「我聽說地球上有許多壞人,那誰來保護我呢?」上帝用手抱住小孩說:「你的天使會保護你,即使冒著生命危險她也不在乎。」小孩神情憂傷的說:「但是我還是會很難過,因為我再也沒辦法見到你了。」 上帝抱住小孩:「你的天使會不斷的告訴你關於我的事情,並且教導你歸向我的方法,其實我一直都會在你的身邊。」 在那時,天堂是如此的寧靜,但是地球傳來的聲音已經聽得到了。小孩子在匆忙中輕聲地問:「噢,我差不多該走了,親愛的上帝,你可以告訴我,我的天使叫什麼名字嗎? 上帝回答說:「你的天使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你只要叫她—媽咪」 文/佚名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