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親子教養篇』 愛孩子就帶他們去運動

前陣子的一則新聞是,由於爸媽抱得過多,保護太過周到,以致許多六個月大的孩子還無法拖腹爬行。這則新聞令我聯想起,信誼實驗托兒所林意紅所長曾透露,托兒所裡運動不足的孩子的數量逐漸升高的趨勢。這些小朋友最顯明的反應就是害怕爬樓梯,或是無法用雙腳交替爬樓梯(只能一次爬一格);有些人上樓很順利,下樓卻很膽怯,經常要仰賴他人牽扶;還有的小朋友會在爬樓梯時出現奇怪的姿勢,例如不由自主地發抖等等。在韻律課程裡,這些小朋友也有明顯落後的現象,其他同年齡的孩子能做的動作,他們若非無法完成,就是無法持久。連備受孩子歡迎的攀爬網、單槓與獨木橋等遊樂設施,他們往往裏足不前,不敢輕易嘗試。這些現象看起來仿若小事,但如果始終不處理,任由小朋友繼續落後,其後續影響就不容輕忽。因為孩子對運動的不擅長,其實反映了他們的運動經驗的相對貧乏。身體不常鍛鍊,肌耐力或肌張力也會弱,進而導致他們的動作顯得較為笨拙,並且容易疲勞。這些孩子就學之後,很可能會因手部肌力的不足,使他們寫字容易超出格線,而且沒寫多久就容易感覺疲累。上課時也可能會因為背肌力不足而東倒西歪,別人可以坐四十分鐘,他卻坐二十分鐘就得想趴下來,因而進一步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與學習效果。遇到這一類的個案,意紅所長會鼓勵小朋友多運動以補強不足,只要少部分孩子,才需要尋求專業特教老師的協助,予以職能治療。但只要在六歲之前施以專業治療,通常都會有可觀的效果。 不少家長因為過於忙碌,常以坐式的才藝班塞滿了孩子的生活。或是把孩子悶在家裡,整日與電視或玩具為伍。或是壓抑孩子的好動天性,希望他乖乖進行靜態活動,而輕忽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跑跑跳跳、翻滾攀爬,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孩子的遊戲與運動經常是相互結合的,許多從遊戲中可以學習到的能力,也能夠從運動過程中學習到。例如孩子在騎腳踏車、盪鞦韆、溜滑梯等過程裡,也同時訓練了他們的大肌肉、手腳協調能力、平衡感、專注力、工具操作等能力。再者,在與其他孩子一起運動時,亦能增進語言能力與人際互動能力。在衝來跑去的過程中。他們發洩了精力與情緒,並經由運動經驗的累積和技術的精進,逐漸建立起自信心,真是一舉數得。愛小孩的爸爸媽媽,趕快多帶孩子去運動吧! 文/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分享與溝通

故事觀摩分享會上是寶貝們展現語言表達能力的最佳時刻 閱讀每週親師溝通欄,是責任,也是一種習慣和享受,透過親師間文字的敘述,雙向的互動,了解孩子在園的學習狀況、人際互動與在家的情形,進而適時的給予協助。從家長的回饋分享中,揣測家庭中的教育,親子間的相處、家長對孩子的關心與細心的程度。溝通欄上有的家長會就老師的分享做回應,有的則自己創造話題,有的欄上是空白的,有的只是簽名,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愛迪生家日本小孩麻衣小朋友的媽媽,雖然認識的中文有限,但媽媽總是盡最大的努力,每週必定回饋分享,關心孩子、參與孩子在成長的階段,任何一項環節都不缺席,這就是日本人的精神與對教育的態度和關心。 分享其實是一種習慣,一種很好的習慣,我們常常喜歡聽別人分享,而忘了要回饋,只是收取沒有付出,知道但沒有行為,久了付出的人也會覺得無趣,而漸漸失去動力和熱情。好的習慣是必須持之以恆,一點一滴去做累積,從身教、言教中去影響孩子。 每週教學內容的分享對老師而言,是一種挑戰、是需要花時間、花精神去完成的,但為了讓家長適時的了解孩子在園的生活動態與學習情形,則必須有所堅持的。基於此,希望家長在每週的溝通欄上做回饋,給予老師支持的力量,說故事其實也是一種習慣,一種分享,很多媽媽在懷孕期間就時常唸故事給胎兒聽,有的照三餐念,有的只在睡前說,有的則是讓孩子聽CD帶。 孩子在家庭或幼稚園透過大人閱讀故事或者自己翻閱書籍的方式,接觸不同的圖畫書的經驗,這樣的經驗稱之為「文學經驗」,他們喜歡聽故事,透過聽覺來閱讀故事,可以發展聽覺方面的能力。透過對故事的理解,將這些文學經驗表現在遊戲的對話中,有時會圍繞著故事內容或插畫進行討論,或借用故事中的詞句與人溝通,藉此擴展字彙和概念。有時也會用自己的話重述故事,學習使用新的字彙或自創語言,來發展說話的能力。 故事是兒童理解生活的方式,孩子在入小學前聽故事的數量越多,日後在讀寫有關的活動上表現越好。研究上的發現,認為兒童的語言發展和他們接觸的文學經驗呈現正比。也就是說,語言發展越好,所接觸的文學經驗越多。所以故事對孩子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老鼠經過大樹旁時,聽到叫救命的聲音…」「ㄎ ㄎ ㄎ,寧靜的早晨,從森林裡傳來一陣陣咳嗽聲…」「香蕉阿奇身體彎,天上的月亮也彎彎;月亮是夜空之王,難道香蕉阿奇也是水果之王嗎?….」「從前~從前,有一個小男孩名字叫做傑克,他們家很窮….」從故事觀摩分享會上,看到孩子們語言表達能力又向前邁進,在肢體動作、咬字發音與道具上的準備也同步成長,上台更是落落大方的。 祝 平安喜樂佳節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觸覺與學習

套句小宇媽媽的慣用語:「小宇已經小二了吔!」言下之意,彷彿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成熟得如二三十歲的成人。 「為什麼每次問他學校的課業或是生活裡的大問題時,他總要隨手抓枝鉛筆或橡皮擦這些小東西,在手裡搓揉、把玩;如果臨時抓不到東西,連自己的衣角也可以充數,就是不能專心聽大人說話。更糟糕的是,他還把這個壞習慣帶到學校去,老師叫他背課文,他還是像在家裡一樣,滿不在乎的玩起衣角。上課時,還會東摸摸、西弄弄,一點都不專心。」 說到這裡,小宇媽媽似乎喚醒了部分記憶:「雖然說他不專心,但他又事事能回答問題,仿佛他的腦袋是長在手指上,非得搓搓弄弄,動動手指,腦袋才會靈光。」 「哎呀!他為什麼不能跟其他小朋友一樣,乖乖的聽話,好好回答問題呢?小宇已經小二了吔!」媽媽還是改不了用慣用語作結論。 世界在指尖上 嬰兒在能駕馭語言、表達腦內的喜怒哀樂、奇思幻想之前,會用手指在生存環境裡慢慢伸出觸鬚,藉由把玩自己的手指、腳趾,抓爸爸臉上的眼鏡,偷襲媽媽烏溜溜的頭髮,來區分出你、我、他的界線。當孩子在長大些,動作開始聽命於腦內指揮,能敲擊、把玩鍋碗瓢盆,以及不同形狀的物品時,在觸摸的同時,也建構了腦內未來能區分、歸納、整合抽象概念的能力。 從嬰兒時期開始,一直到生命的終點,觸覺用不同的形態,持續且深遠的影響我們的學習。實驗研究發現,觸覺如視覺般,在學習、記憶上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光是操作積木這個小活動,就足以影響未來的數理和思考能力。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教育學教授沃夫肯追蹤研究三十七個托兒所小朋友長達十六年,於二○○六年發表了研究結果。當實驗開始時,這些小朋友只有四歲,研究團隊觀察、紀錄這些小朋友操作積木的情境。然後跟隨時光的步伐,一路搜集這些小朋友在三、五、七年級的學測結果,以及在校選修數理科和上課的情況,還有他們高中時期的學業表現。結果發現,四歲時積極投入、成熟運用積木的孩子,他們在七年級及高中的數理科成績,比起其他同儕表現明顯優異。 手動腦也動 二○○六年,北卡州立大學科學教育教授瓊斯的研究團隊,想要探知觸覺是否能幫助學生多記取學習內容,增進學習效率,於是邀請三十六名國、高中選修科學課程的學生參與觀察細菌實驗。一組學生藉由與顯微鏡相連的遙控器,能感覺到實驗進行中測量、推動、切割、觸摸所傳達回來的觸感。另一組學生只能透過遙控器得到視覺的回饋,而缺乏身歷其境的觸覺感。 實驗結束後,研究團隊請兩組學生填測試問券,結果發現,有觸覺回饋的學生,他們的測試結果明顯優異許多,而且覺得課程生動又有趣。 人類生命的歷程,必須不停的學習分辨地點、字彙、概念,以及人事物等不同程度的細微差異。從出生起,人類就藉由觸摸來了解具體的實物;隨著必智逐漸成熟,也能慢慢將這些經歷轉換到抽象的概念中。 從事教學訓練及方案、工具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卡培拉,以他在觸覺方面的十五年研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觸覺學習,是建構人們學習時不可或缺的四種思考能力的幕後推手。這四種思考能力分別是:區辨異同、發現事物運作間的模式、資訊整合,以及可以運用多元角度來思考。 觸覺不僅讓孩子在生活中、教室裡的學習更有效率,也可以讓他們的腦袋思考更靈光。因此,腦神經科學家要告訴小宇的媽媽,當小宇面臨課業、生活上的挑戰時,會直覺尋求觸覺的刺激,來幫助他能夠更專注的思考,面臨挑戰。對觸覺學習型的孩子而言,他們的腦袋是長在指尖上,手動了,腦才會跟著動。 腦神經科學家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多設計一些動手操作和體驗的練習,不但學習時記得牢、學得快,更能喚起孩子追根究柢的熱忱。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作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用成熟珍惜天真 Bubu◎作

工作就要散去時,我站在黃昏的小巷,回顧一天裡完成的工作細節,並在心裡盤算著下一個工程進度的準備。遠遠看到一對父女並肩走來,兩人懷裡都抱滿東西,也許是先前他們下車時曾為了如何拿動這些東西而有不同的意見,女孩的父親一路走來就語帶玩笑的責備說:「妳怎麼那麼笨啊!」孩子面無表情,悶不吭聲,就像沒聽到一般。於是父親又大聲加了一句:「怎麼那麼笨!」 這次,女孩雖然沒有回應,卻側臉掃了在一旁的我。我猜,她是在確定自己被這樣批評的時候,旁人的眼光是如何。雖然這是一個非禮勿視的場面,但那父親的聲音實在響亮,我裝做沒聽到,也不過是表面的周到而已。 孩子最敏感,能清楚感受到自己是否被關注。我想,對她來說,最困難的情況是自己沒有機會對一個陌生的路人解釋說:「你不要當真,我爸爸只是在開玩笑!」所以,她看起來有一點無助與生氣。 孩子看了我ㄧ眼後,依然沉默,但她父親已經從她不理不睬的表情當中,感受到她對權威的挑戰。這位父親帶著一點惡意的口氣又加了一句:「我知道妳就是笨!」話一出口,羞辱頓時像一根劃開的火柴,把空氣中無形的尷尬、委屈與怒氣全都燒了起來。 當時,雖然我已經站在女孩的後面,而且離她有些距離,但是她使力吼出那乾淨俐落的八個字,卻深深震撼了我:「笨就笨,你要怎麼樣?」 她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吧!如果任何人單只聽到這句話,對她的感受可能會是「沒禮貌、欠管教」,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樣經歷了那幾秒鐘的親子互動,也許會跟我一樣有一番自省。 提供一個教孩子做事的好方法,就是指出孩子錯誤的時間可以減短。我小學時有一次彈鋼琴,就遇到一位很懂得給批評的老師。她聽完我彈的曲子後,並沒有告訴我其中節奏的錯誤。老師只說:「你這樣談也很好聽,但這裡有一點不一樣。你現在看著譜,聽我彈彈看哪裡不同。」我ㄧ聽,雖然對自己的錯感到尷尬,但老師只注意要帶我去做「對的事」,而不再花精神看「我的錯」,所以,我的注意力很快就離開窘境,跟著老師全神貫注到需要改進的地方,那個錯,我了然於心,無須別人再說我笨。 孩子需要批評,才能再修正中精益求精;但批評不是羞辱。好的批評,像春風吹拂,幫助植物成長卻不傷植物的根;羞辱性的批評,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的建議,所以無益於孩子的成長;更糟的是,這種語言示範給了孩子負面的表達模仿,讓孩子變得刻薄,無懼於出口傷人。因為,他沒有被珍惜的經驗。 我珍惜孩子的天真,也珍惜自己的成熟。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要讓善意的批評穿上攻擊的外衣;要深入了解,讓幫助不空洞。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歡笑帶來生命力」

「歡笑帶來生命力」,這是今早看靈修書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作者說每次他的母親和三個姊妹在一起時,都會盡情地開懷大笑,無論生活都艱苦,她們都不讓生活中的重擔,把自己壓垮,而能一直讓自己保持笑的能力。女人的確比男人能夠開懷大笑。笑是驅逐煩惱的良藥,紓解緊張的情緒,是一個友善的肢體語言,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古時候,日本的神道教曾經崇拜過一位舞蹈和歡樂女神。這位女神在寺廟中跳了一場非常輕鬆愉快的舞,把眾神逗得哈哈大笑。原本因為苦惱而躲到洞裡的太陽女神在聽到這笑聲後,也好奇地走出洞穴來看。自此之後,笑就成為歡慶光明和生命重歸大地的一種表現,聖經箴言:「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可見笑的魅力有多大。 當然,孩子的歡笑聲更有吸引力了,他們只要看到一件有趣的事、好玩的活動、好吃的東西、新奇的玩具,都會開懷大笑。體能課,玩氣球傘時,一個動作、一種遊戲,都能逗得他們哈哈大笑。問:「快樂的寶寶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愛笑的寶寶在哪裡?」「在這裡、在這裡。」「什麼時候最高興?最快樂?」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著:「去玩、吃好吃的東西、去阿嬤家、表演的時候….」,有個小朋友說:「下個星期萬聖節,我要打扮成快樂的動物..」嗯,好棒哦!打扮成快樂的動物,好點子。 今年的萬聖節,我們訂的主題「動物王國過萬聖節」,動物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想像著一群可愛的、快樂的小動物一起過萬聖節,一定很有趣。問:「怎麼打扮成動物?」Mandy:「買一隻動物!」小朋友們笑成一團,柏均說:「在紙上畫一隻動物,上色後再剪下來,貼在身上。」士鋐:「用布做,我爸爸很會做。」宸瑄:「用木板,我爸爸會做哦!」承翰:「用浴巾做。」孩子們很有想法,若是親子一起探討,動手做,一定能夠玩出更多的創意。 小朋友動手做,一定能夠玩出更多的創意 不過有小朋友說:「媽媽說-租一租、買一買、家裡有什麼穿什麼就好了。」,一樣的話題,不一樣的想法,很多家長都不想麻煩,所以不知孩子在想什麼?有什麼能力?最好什麼都在幼稚園完成,不要麻煩家長。當然,我們也能體會家長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辛苦。不過,再怎麼辛苦,孩子的事仍應排在第一,從互動中享受親子的關係、了解自己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親子課題。 每學期幼稚園都會安排二至三次親職講座,本學期第一次是9月11日,各班參加的家長一半的很少,還有一班只有一個,老師好失望,只好電話詢問拜託參加。所以預定在11月13日舉辦的親職講座,老師們建議事先調查,會參加的人數有多少?若仍需拜託,是否不要舉辦。停辦,對我們而言,心裡會感到很難過的,但……。調查結果,就如老師們預期的,不到三分之一….,So….這次可能不舉辦了,希望一月的家長參觀學日,大家都能撥空來參加。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教育部為落實以台灣為主體之本土化教學,期使幼兒透過幼稚園推動母語教學活動,能從小會說母語,進而培養愛護鄉土、關懷社會與自然之人本情懷,近幾年來推動本土語言教學,向下到幼稚園;而閱讀也是推動的重點,如何將閱讀融入生活中,以及如何透過親師合作,提升孩童對閱讀的興趣,共同營造豐富的閱讀環境;還有校園遊戲場安全的重要性。台南市政府教育處為了解各幼稚園推動與執行的情形,連著四年,由幼教輔導團的團員們,分組到各公私立幼稚園做訪視,四月訪視公幼,十月訪視私幼。而身為輔導員的我們,園所也必須接受訪視。星期二訪視人員來到幼稚園,一入園就被校園的色彩吸引住,感受到園地的熱情與活力,對放置在活動室前長頸鹿、牛小弟小妹也感到興趣,接著Mandy帶兩位訪視人員做校園巡禮,針對本土語言情境與閱讀情境做更進一步的了解。在本土語言方面,除了有櫥窗的張貼,還有台灣囝仔歌的看板,班級老師也有情境的佈置。 閱讀方面,有圖書室,內有豐富的藏書;活動室的閱讀區,還有班級的閱讀區,每一項規劃都考慮到實用性,且動線又好,訪視人員讚賞不已,對校園設備的規劃很羨慕,除了考慮實用性,還有安全性,走在仁和的園地,感覺很舒服,很自然,很享受。對於大蝴蝶遊戲場更感好奇,她們說孩子在裡面玩,不會曬太陽、也不悶熱,真好!那時剛巧達文西小朋友在遊戲場內,還特別秀了吊單槓的動作,更令他們刮目相看。除了做現場環境的了解,當然也有紙本資料的查閱。 接受訪視,對我們而言,受益良多,也以虛心的態度接受指導,希望好的繼續保留,需改善的則要加強。 最近因著台南市的登革熱疫情加溫,衛生單位如臨大敵,市政府特別成立了強制孳生源清除稽核大隊,負清查責任,強制每一個市民都必須接受法律的要求,確實做到家戶孳生源環境的清除。若是住戶環境一旦被清查出有孳生源,即開告發單警告並限期一星期改善,7日後複查,若還是發現有陽性反應,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按次處罰新台幣3000-15000元罰鍰,家長不可不重視。 登革熱是一種環境病、社區病,因此只要環境中存在適當的孳生源,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社區全民總動員,從自己家裡開始自律管理清除孳生源,才是預防登革熱唯一的方法。 幼稚園針對此項亦是全力配合,除了加強校園環境的整潔,特別將前門花圃重新整理規劃得煥然一新,另外教室也將加裝紗門、紗窗,目前已在進行中,期望能提供孩子更優質、更乾淨、更安全的學習環境。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中秋與教師節點滴

「我的孩子會剝柚子,真是厲害!」很多家長看了中秋節活動,孩子們剝柚子比賽和戴柚子皮帽子的照片後對自己的寶貝都刮目相看,家長說在家只動口不動手的寶貝,在幼稚園的表現竟然這麼棒。是呀!剝柚子比賽,連小班的孩子都會動手,因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慶中秋的環境,在情境的導引,老師的帶領,小朋友的互動中,引發孩子們想做的意願。每年都有中秋節,去年的中秋和今年的中秋,對孩子而言,感受是不一樣的,因為長了一歲,尤其是大班小朋友,去年此時看起來還嫩嫩的,現在可不一樣了,身量和智慧都增長了,語言表達和繪畫能力變強了,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看過老師和小朋友合演的戲劇,唱了中秋節的歌曲,孩子們對高掛在天空的月亮,更加好奇與想像,Mandy告訴小朋友,新聞報導,2015年登陸月球將不是夢想了,孩子們聽了,都雀躍的跳了起來,屈指一算,距今只有五年。期待著那時乘著登月小艇遊月球的景象了。 孩子們隨著時間各方面都在成長,老師說「抹嚕九怪囉!」,主觀意見和自我意識更強了,問題也隨著增加,同學間爭吵的現象也多了,互不相讓誰也不讓誰,都想搶第一,老師花在這上面的時間與心力也更多了。 藉著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的來臨,與孩子們探討教師節的意義,怎麼慶祝老師的節日?體貼老師?一首老師的台語兒歌「老師老師真熬教,教阮畫圖紅黃青,教阮唱歌Do Re Me,教阮規矩嘴愛甜,老師老師感謝汝。」孩子們朗朗上口。 問小朋友:「老師老師真熬教是什麼意思?」庭吟說:「老師很會教。」接著問:「什麼是教阮畫圖紅黃青?」不記得是誰回答:「就是教我們畫圖。」再問:「那教阮規矩嘴愛甜是什麼?」孩子說要乖,嘴要甜,就是要有禮貌,嗯…!真熬哦!孩子們愈來愈懂台語了。 問怎麼慶祝老師的節日?他們似乎沒什麼概念,少數孩子說:我想畫卡片送給老師。還有人說:我要請老師吃餅乾。「那誰是你的老師?」孩子們對老師的定義,只局限於學校的老師,提醒小朋友,父母是他們的第一個老師,回家也要謝謝才是。 二十八日當天舉行慶祝會,以孔老夫子的影片介紹至聖先師孔子,接著猜猜我是誰的遊戲?老師們躲在布幕後,只露出穿著黑色襪子的腳丫子,讓小朋友來猜,孩子們猜不出,布幕再往上拉,當露出穿著長褲的大腿時,首先被猜中的是Grace媽咪,Nicole媽咪,Helen媽咪,之後布幕再往上露出屁股時,Kitty媽咪、Amy媽咪被猜中,最後是Kady媽咪;活動就此進入高潮,接著小朋友幫老師打扮,再致贈卡片,齊唱謝謝你的歌曲,結束慶祝活動。 小朋友在教師節慶祝會和老師一起同樂! 二十八日和二十九日小朋友參觀全台首學孔廟,期待他們走過禮門和義路後會變得更不一樣。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 閱讀材料的選擇與共讀方式

文/台南科技大學幼保系林芳菁老師◎閱讀材料的選擇與共讀方式2-3歲的幼兒:1.在表現形式方面:以玩具書、立體書或有聲書等遊戲方式的閱讀活動,可以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2.在題材方面:情節單純,故事簡短或以生活中簡單的認知能力的建立如:人物、動物、食物、顏色、交通工具等或是童謠、童詩等主題內容簡單,以圖多字少,一頁一主題的內容為宜。3.閱讀方式:由家長唸讀,由於孩子手眼協調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穩定,可由家長協助翻閱書籍,或指著圖片告訴孩子圖片名稱;放慢速度,咬字要清晰,並且多重複幾次。亦可藉由手指謠、童謠或動作遊戲方式來增加趣味性。 4-5歲的幼兒:1.在表現形式方面:此時期的孩子,在視覺能力上已經相當敏銳,喜歡明亮的色彩,圖畫以簡單清晰,不要過於抽象,以圖文主、文為輔,可以不再完全依賴圖畫,文字、情節、人物均可更多。2.在題材方面:故事題材可以更活潑有趣、多樣化如:知識性或概念性圖畫書,一些幼兒不完全熟悉的事物也會帶給幼兒新鮮感,父母可斟酌選擇不同的題材,建立幼兒的認知能力及了解幼兒對故事的偏好,可初步了解幼兒的學習性向或語文能力。3.閱讀方式:父母在共讀時可以讓幼兒自己「看圖說故事」,不一定要照著故事內容一字一句的唸出來,或是問幾個相關的問題,訓練幼兒的語言能力,或是講完故事後讓幼兒重述故事內容,亦可讓幼兒講故事給父母聽,或是父母與幼兒一同講述故事,不但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也可以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 6-7歲的幼兒:1.在表現形式方面:可選擇圖文並茂的兒童繪本,慢慢介紹一些文字較為深澳的或不同形式的作品。2.在題材方面:這時期是閱讀的豐沛期,隨著生活經驗的擴大,對於情節較複雜或篇幅較長的故事也可以逐漸吸收,可不限題材或類別,凡是新鮮的、有趣的如漫畫、詩歌、神話、冒險、幻想故事等都十分能吸引幼兒,歷史故事、童話、民間故事、生活故事或自然科學等知識性圖書,都可擴大孩子的閱讀興趣,延伸其經驗。3.閱讀方式:除了上述的閱讀方式之外,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認字的能力,這個時期的幼兒往往會樂於(急於)發現書中出現了許多他已經認得的字,而喜歡自行閱讀,家長不妨把握此機會多多鼓勵幼兒閱讀,縱使偶而出現錯把「薑母鴨」唸成「董母鴨」也無妨。 培養幼兒閱讀的5大行動 行動1-1:岀聲唸書,「聽」 比「說」早發展,每天挪出一段時間,唸書給孩子聽行動1-2:交談與聆聽,當孩子跟你說話時,請耐心聆聽,並回答他們的問題行動1-3:無所不談,和孩子一起畫圖,然後輪流把圖畫說成故事。行動2:接觸書面語言,讓孩子看到你每天閱讀,這樣孩子也會跟著你這樣做。行動3:每天唸讀,扮演故事中角色,把角色說話的語氣表達出來,製造音效和有趣的表情。行動4:唱歌唸韻文,和孩子一起玩押韻字音的遊戲,可增進閱讀能力行動5:認字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啓動孩子的閱讀力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二十一世紀被稱為「腦世紀」(Century of Brain),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也是促成人類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讓孩子愛上閱讀要有哪些準備-閱讀,需要正常的視力與聽力爸媽在期待孩子喜歡閱讀之前,首先要留意孩子的視力與聽力發展是否正常。Dr. Wandell表示,當孩子的眼睛有斜視或弱視等問題時,眼睛所收到的訊息不能適當地經由神經細胞傳到大腦,大腦就無法解讀訊息,因而造成閱讀上的困難;相對地,當孩子的聽力受損時,大腦會因為無法整合感官所蒐集的訊息,而影響到閱讀的能力。因此,Dr. Wandell提醒爸媽,應隨時留意孩子的聽力與視力發展,當發現孩子有問題時,要盡快就診與治療,以免影響到認知或其他能力。 讓幼兒愛上閱讀的3個要點有了正常的視力與聽力,孩子才容易學習閱讀。對於年齡較小的幼兒而言,親子共讀通常是開啓他閱讀經驗的第一步。不過,在和孩子共讀前,爸媽應該要先有一個觀念:學齡前的孩子比較容易分心,而且認得的字也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孩子讀完一整本書,本來就是件不容易的事;再加上孩子的認知能力尚未成熟,因此他們是更需要適齡與有趣的書,才能引起閱讀的興趣。以下,根據Dr. Snow和張杏如執行長所提出的3個挑書與共讀的技巧,供爸媽參考: 1.依年齡選擇吸引孩子的好書當你為幼兒打開一本書時,若想要吸引他往下翻閱,書中必須有某些元素能緊緊抓住他的視線,比如:故事的內容、語言的運用、圖文搭配等必須符合孩子的興趣與能力。尤其對小小孩來說,若書中的場景(如:家中)或生活經驗(如:洗澡)是他熟悉的,會比較容易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與共鳴。 2.提供多元閱讀的材料爸媽應避免為孩子選購一大堆主題、風格和文體都雷同的套書,因為這些同質性高的閱讀材料很容易窄化孩子的經驗,而且也會無形中限制孩子發掘自己的興趣。建議爸媽多選擇觸感設計、故事類型、角色、文字和插畫風格不同的圖畫書給孩子,如此才能為他帶來不同的閱讀經驗。 3.陪孩子一讀再讀,增加孩子參與的主動性一般而言,孩子們總是有幾本他會一而再、再而三讀的書。Dr. Snow表示,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當孩子反覆閱讀某幾本書時,表示他還在學習,書中還有許多他感興趣的、想探索的問題,而這也代表,你跟孩子的討論面向可以再更深入、更寬廣。 以《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為例,當爸媽第一次和孩子閱讀這本書時,可能是爸媽在讀給孩子聽;到了第二次,爸媽可以問問孩子如指物命名等較簡單的問題,像是「你看看,鱷魚在哪裡?他有幾顆牙齒呢?」而孩子也可能會對書本裡的牙科儀器感到好奇,主動向爸媽詢問「這是什麼?」,這都是讓孩子更投入於故事內容的好機會;接著到了第三次、第四次,爸媽就可以問孩子較深入的問題,像是「為什麼鱷魚不想看到牙醫?」也就是說,在經過幾次簡單的共讀後,爸媽應把討論的重點放在「為什麼、怎麼做」上,讓孩子表達他的想法,如此能增進他對故事內容的理解與感受和閱讀時參與的主動性。 讓孩子愛上閱讀,需要爸媽耐心地陪伴與引導,唯有爸媽了解閱讀時需要哪些生理條件做基礎、閱讀時大腦怎麼運作,同時懂得選擇適合孩子的素材及運用技巧,經常陪伴孩子閱讀,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喜愛閱讀的人。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加強幼兒的說話訓練

聽說讀寫四個範疇中,讓幼兒學習口頭表達和學習閱讀,較諸讓幼兒學習寫字更易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效;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會得到更大的樂趣與成就感,有利奠定日後學習語文的基礎。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比其他範疇的語文能力優勝, 所以應加強幼兒的說話訓練,增加幼兒的口語詞彙,這將有助豐富他們的思維、協助幼兒提升話語溝通的能力;除此之外,幼兒須記認漢字,以便提早開展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由於認字閱讀比寫字容易;寫字比默字容易,再者,會閱讀認字便可以閱讀;但會默字卻不一定會閱讀。所以假若先教寫字、默字後,才教閱讀,會使幼兒很遲很遲才能開始學習閱讀。因此,幼兒學習閱讀前並不一定要先學習寫字、默字。在具體的生活情景及有趣的故事情節中,帶出為幼兒來說具意義的字詞,幼兒會非常樂意地記認,而且記牢的時間亦會較長,這些字詞較多應用於日後的說話表達及寫作表達方面。 及早開展兒童的閱讀能力 閱讀可以讓兒童闖開一個廣闊的認知、情意世界,因此值得及早開展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以啟發智慧。但要注意的是,閱讀的難與易不一定關乎書本用字的深淺與詞彙的多寡,反而與兒童的心理發展有關。一本文字艱深的書,只要插圖豐富、內容有趣,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或想像範圍,幼兒不會怯於文字過深而拒絕閱讀。相反,一些文字顯淺,說理枯燥的故事,反倒不會惹起幼兒閱讀的興趣。此外,閱讀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對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的理解、想像能力、情感的代入能力、預測推想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育並不能在寫字、默字中獲得,要幫助幼兒建立閱讀習慣及培養閱讀的興趣,只能從大量閱讀如教師朗讀、親子閱讀中入手。最後要注意的是,閱讀的樂趣在於精神世界的滿足,朗讀的樂趣在於對篇章字詞的音節或句子節奏的掌握,默讀的樂趣在於對故事的心領神會,所以對字詞過多分析、翻查、索解、要求記認字形以便默寫之用等,反而會大大的破壞閱讀的樂趣。 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兒童的閱讀能力呢?大量閱讀,並在具體的閱讀篇章中掌握詞彙的用法,這才是豐富兒童書面語詞彙的不二法門。幼兒學習閱讀:要用朗讀帶閱讀,用生活口語帶出書面語,用繪畫、戲劇等活動協助帶出閱讀的內容。此外,開拓兒童的生活天地、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多觀察生活中的人與事,加強感受能力,這一切都會有助幼兒閱讀能力與閱讀品味的提升。 善於思考生活與善用生活口語有助全面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優秀的寫作,來自新穎的寫作意念,而非沒有錯別字的寫作,舉例來說,不會寫錯別字的校對專家、寫得一手好字的書法家不一定可成為作家。很多作家字體潦草、難以辨認,因為寫作時,意念噴薄而出,執筆書寫根本不能立即把意念全部記錄下來。 所以,寫字與寫作,不一定是有相關的。要寫作的內容言之有物、能感動別人,思維訓練比寫字訓練更重要。因此,只要訓練學生學會欣賞生活、觀察生活,每天都不愁沒有寫作的題材。 此外,口頭說話訓練及口述作文訓練可在幼稚園及低小的語文課中全力推行,以實際生活經驗為本教認字、教認詞、教篇章閱讀的寫話課亦可加入課程中施教。鼓勵幼兒勇於表達,在具體的寫作情景中學寫字, 在學寫作中學寫字 用口語(幼兒口述的內容)帶出寫作和閱讀(教師用書面語記錄學生口述的生活經驗,然後寫成可供全班同學閱讀的篇章),是有效教授認字、閱讀、寫作的方法。 高班的幼兒由於日常交談使用的口頭語言豐富,詞匯量一般達三千以上,若教師能善於利用作為教認字、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幼兒的語文學習應有優於一般教學的進展。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