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親子教養篇~ 幼兒的科學遊戲

科學對幼兒來說,涵蓋了植物、園藝、動物、人類、成長、石頭、泥土、天氣、季節、空氣、水、食物化學、顏色現象、鏡子、磁鐵、簡單通電電路和機械等有關事物的所有經驗。而幼兒天生就是一個小小科學家,他們具有好奇心與探索世界的熱情與特質,對幼兒階段而言,一種可以具體觀察、動手操作的科學活動方式,就是最適合幼兒的學習型態。因為孩子們可以透過接觸、觀察、實驗、分析、遊戲等不同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架構到自我的認知中,因此科學遊戲活動設計,事實上是很適合運用在幼兒階段的。 幼兒階段其實就是科學特質最強烈的時期,因為孩子們天生充滿好奇探究的遺傳因子,若能透過具體的操作與重複的實驗來建構其科學知識,將有著超越大人所不及的熱情去探索世界。幼兒的科學特質可歸納出以下三大特質: 1.看-觀察的動作 (1)幼兒會環視、漫遊和運用手指。(2)幼兒會選擇和決定。(3)幼兒會發現新事物。 2.著-觀察的地點 (1)幼兒會進行偵查。(2)幼兒會參與、專注和觀察。 3.它-觀察的對象(1)幼兒會辨識、保存和記憶資訊。(2)幼兒會比較。(3)幼兒會區辨、分類和排序。(4)幼兒會實驗、確認和改變情況。(5)幼兒會犯錯。(我們會在錯誤中學習,幼兒也是)(6)幼兒會玩樂和創造。 當幼兒開始使用手去觸摸,用眼去凝視與觀察時,他的科學特質就已經出現了,而幼兒在此時儼然已成為了一位探索、思考的小小科學家,若能掌握當下,透過科學活動的操作與誘導,將可以適時的開啟孩子探索學習的本能。課程規劃,須要依不同年齡的發展特徵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 1.2-3 歲幼兒科學概念發展學習特徵 (1)透過直接具體的活動進行學習。(2)對各種事物產生興趣,但注意力短暫。(3)喜歡一遍遍的重複活動。(4)與他人平行遊戲,但會觀察或模仿他人,通常不直接與人互動。(5)需要成人提供規範、擬定相關的行為限制,以及提供協助以解決衝突。(6)利用身體感官探索活動學習。 2. 3-4 歲幼兒科學概念發展學習特徵(1)開始能更有目的的探索和實驗,並希望可以有成果表現。(2)喜歡身體活動和感官探索。(3)喜歡由成人主導的短暫科學經驗,但當活動是自己選擇或主導時,能有更好的成果。(4)喜歡問問題,但不ㄧ定能理解答案,僅能理解簡單的因果關係。(5)快速發展語言技巧,能夠連結與討論事件,但無法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整體概念。(6)在有意義的情境中能有最佳的學習效果。 3. 4-5 歲幼兒科學概念發展學習特徵(1)透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學習與理解和這世界相關的訊息,想像與現實概念常相互交錯。(2)開始具備基礎的科學過程技能,例如:了解實驗的意義、有目的的探索、規劃活動的先後順序、依舊經驗提出假設。(3)喜歡自己探索、為自己的觀察做說明,且通常會用想像美化事實。(4)喜歡與他人互動分享與輪流學習。(5)對書面文字有很強的覺識能力,喜歡仿寫也會利用畫圖來表現溝通和想法。 4. 5-6 歲幼兒科學概念發展學習特徵(1)喜歡各類實驗,甚至可以自行設計實驗。(2)對喜歡的活動有較長的專注力,也可持續好幾天的研究計畫。(3)對有圖片的參考書感到興趣。(4)喜歡和人對話表達自己想法。(5)嘗試抽象概念,但仍須具體的經驗。(6)喜歡利用畫圖和寫字來記錄自己的經驗。 綜合以上特徵,可以發現幼兒所適合的科學活動應是具體的、主動的、有趣的、能動手操作的、能討論分享的及與經驗結合且符合其身心發展的學習型態。

繼續閱讀 »

世界母語日

世界母語日的誕生與孟加拉捍衛語言權力的運動密不可分。1947年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國家,當時的巴基斯坦包括兩部分,東巴基斯坦為孟加拉,西巴基斯坦則是今日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在東巴基斯坦人們使用孟加拉語,而在西巴基斯坦主要使用以烏爾都語為主的4種語言。 因為巴基斯坦將烏爾都語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此舉引起東巴基斯坦強烈的不滿,也因此孟加拉民眾發起捍衛語言權力的運動。而1952年2月21日許多參與此次運動的民眾在達卡(今孟加拉國首都)被捕,且有數名示威者在這次的衝突事件中犧牲;故國際社會稱這些犧牲者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為語言犧牲的語文烈士」。  在孟加拉獨立後,即為這幾位語文烈士建立紀念碑,而他們的壯烈犧牲也喚醒了大眾對孟加拉語言文化的重視。於是1956年,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同時列為官方語言。另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1999年第30屆大會上決定將每年2月21日定為「世界母語日」,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及多語種化。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紓解情緒 改善失語孩子的表達力

嘉琪緊抿著嘴,儘管被媽媽催促著打招呼,卻仍然不發一語。媽媽無可奈何地說:「她小時候是個經常問東問西,也會和姐姐鬥嘴的小女孩,大概從四歲以後,忽然變成只用搖頭、點頭回應的小啞巴。」 現在十歲的嘉琪,在學校裡,即使老師問也不大說話。她會和同學玩,也會開心的笑,就是很少發出聲音。經過輔導室的老師鑑定,嘉琪並不符合自閉症的徵候,後來經過心理醫生診斷,是具有心因性失語症(aphasia)的傾向。 驚嚇壓力導致失語 嘉琪很喜歡看電影,透過動態性的聲光畫面,牽動喜怒哀樂的情緒起伏,從兩眼凝視,開懷大笑的反應裡,能令人感受到她是一個情感豐富、心思敏銳,理應語言表達正常的孩子。最令人注意的是,每次出現父母爭吵的影像時,嘉琪就顯得非常煩躁,側頭不想看,甚至雙眼緊閉、雙手掩耳,想要逃避不舒服的狀態,甚至還出現大叫的歇斯底里情緒。 原來,嘉琪四歲的時候,爸媽因為相處的適應問題,經常爭吵。當時姐姐暫時被送到外婆家照顧,年幼的嘉琪白天託給保母帶,晚上由媽媽下班後接回家。記憶哩,有一次半夜爸媽發生口角,讓熟睡中的嘉琪驚醒,下床抱著媽媽褲管嚎啕大哭。情緒激動極了的嘉琪,突然被一個斥喝的吼聲驚嚇到,雙手緊抓住媽媽,雙眼露出驚懼的神情,無聲的啜泣……。此後,即使爸媽怎麼引導,嘉琪就是不說話。 心理負荷剝奪語言 語言是一項訊息溝通的媒介,失語症是一種語言障礙的現象。從語言溝通的功能探討,語言處理和語言表達都容易因情緒干擾而受影響,出現「心因性的語言障礙」,主要是由於語言表達與發展受到情緒困擾所導致。 研究上曾經出現孩子因為生活適應困難、受到的壓力太大,或是突然遭遇重大變故,心理上無法承受打擊,導致出現心因性失語症的行為案例;也有的是因為父母管教太嚴厲、常常不讓孩子表達意見,或是教養者年邁而較少使用語言和孩子交談、少和孩子互動而形成。 四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在遭受超過負荷的震撼哩,容易產生抑制的現象,潛意識影響語言表達的順暢性及意願性。孩子除了說不出話來,主要也是不想說話。有些兒童因為照顧者沉默寡言的個性,或是常常被關在家裡,缺少玩伴互動,形同被剝奪了語言學習的機會,有容易形成失語。 父母要避免使用:「不說話像啞巴!」等負向語言來形容孩子的表現,也不要催促和責備孩子的沉默。心因性失語症的孩子,具有敏銳的聽力和情緒感受,擁有極大的可塑性。結合學校輔導室的專業,透過父母親在家用心關懷與有計畫的引導,讓失語的孩子開口說話是可能的。 玩模擬情境遊戲 引導說話 輔導孩子調整心因性失語現象,在父母關係良好的前提下,可以透過「木偶」或「桌遊」的方式,讓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模擬情境的遊戲。以類似孩子幼小受驚嚇的故事,透過對話、傾聽及交談,還原歷程,讓孩子紓解壓力,漸進放鬆心情,平復舊日的傷痕。另外,也可結合手足和同儕一起相處和共同遊戲,透過自然接觸與人際互動的機會,讓孩子流露出語言表達漢字在說話的行為與習慣。 最好的群性活動,是引導孩子參加話劇、戲劇等對話和表演性的社團,或是參與服務性的志工等公益性活動,在促進合作與表達的工作中,轉移情緒、培養興趣焦點。 當孩子一出現語言表達的情況時,父母就可點頭示意,表示傾聽及肯定繼續說話,或是豎起大拇指,勇手勢或摸頭、擁抱等讚許孩子「很好,繼續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經常使用正向和建設性的語言,多鼓勵並和孩子常交談,情況就能有所改善。 文/黃世鈺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富戶家&護雨家」

端午假期,四天連假,卻因西南氣流的影響,各地都下著雨,攪亂了大家原本計畫好的出遊活動。這西南氣流所帶來的雨,直到本週仍不見好轉,忽晴忽雨、忽冷忽熱,氣象報告預測到週六天氣才會恢復正常。豐沛的雨水,為水庫帶來大量的儲水,今年夏天應該不會缺水了。 不過,下雨,讓生活變得不方便。二○一六臺南藝術節首度在奇美博物館開唱!今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奇美博物館攜手推出「博物館之夜·歌劇選粹」節目,於六月十一日、十二日晚間在博物館前戶外廣場壓軸演出。這個早早就規劃好的演出活動,未因下雨來取消,照常舉辦,卻因雨,掃了一些人的興,相信主辦的文化局做抉擇時,一定很兩難的。 真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偏偏選上了下雨天,真是「富戶家&護雨家」。(念台語) 我們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就是週五、週六的露營活動。氣象預測,週五仍有30%下雨機率,雖然不致於影響整個活動的進行,但會因著雨,搭帳棚和游泳的項目得做調整,到騎士堡的接送,上下車需較費心。期待各項活動進行時,沒有雨來攪擾。 週二舉辦中文故事分享會,週四台語分享會。對很多小朋友來說可是 “上台的處女秀 “說得好不好?對分享會而言,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希望藉此訓練孩子們的口語表達及台風,以及準備的過程有沒有很認真、負責的做練習,然後勇敢的上台說故事。 語言發展的階段-聽、說、讀、寫、作,每一個階段都有過程的準備與操練。孩子們從嬰兒時期甚至是胎兒期,就傾聽媽媽說故事,累積了很多的故事在腦子裡,總要有輸出分享、表達的機會。說故事就是很好的機會,藉由說故事來提升組織能力,概念思考及溝通技巧。 次代表的每位小朋友表現都令人讚賞,參賽前園長請大家給他們勇氣,果真奏效,每個孩子上台都落落大方,台風穩健,說起故事來不疾不徐的,幼幼班也不例外,真要給他們按個讚。 台語故事分享,難度較高,每班推派一位台語高手代表,全程以台語來分享。小班、幼幼班上台後忘了要說甚麼;大中班五位小朋友都能順利將故事說完。 故事分享會,也看到家長的用心,為孩子準備故事角色的衣服、道具;尤其是勖澄的兩個和尚,特別去理了一個大光頭,還穿上媽媽自製的和尚衣和扁擔。 連著兩天,孩子們聽了來自小朋友分享的二十二個故事,相信這美好的經驗,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五日節

「五日節,縛肉粽;五日節,扒龍船,龍船比賽拚冠軍。食肉粽,看龍船,大人囝仔笑呅呅。」考考你,儘管考!我說台語,你們說中文。 「五日節?」「端午節」;「縛肉粽?」「包粽子」;「扒龍船?」「划龍船」;「肉粽好食Q擱芳」「肉粽好吃又香」;「龍船比賽拚冠軍?」「比賽划龍船,得冠軍」;「食肉粽?」「吃肉粽」;「大人囝仔笑呅呅?」「大人小孩都笑嘻嘻的。」 真棒!孩子們的台語愈來愈厲害了,了解意思才會翻譯,從日常生活對話、吟念囝仔歌中,有聽與說的機會,對國台語詮釋的能力一天天的成長與進步。特別是大班的小朋友。 母語教學是近一、二十年來,不論小學或幼兒園課程,必須加入的。每週二是我們的母語教學日,鼓勵小朋友當天儘量以母語來交談。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聽得懂對方在說甚麼,才能得體的回應。 有機會常常說,就會愈說愈流利。英文的學習亦是如此,在家抓住對話的機會練習,若當成課程,學習的動機和成效就會較低。 學習生活化,才能提升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因著端午節的到來,孩子們對端午的習俗有了認識,能如數家珍的說出~端午和屈原的故事、掛菖蒲艾草、立蛋、戴香包、划龍船、吃粽子等。 今天上午舉辦端午慶祝活動,孩子們享受在過節的情境裡。 時間過得好快、好快、好快! 端午過後,就進入炎夏了,我們的游泳課也要開始了,請家長記得利用連假時間,和孩子一起準備游泳衣、物(讓他們認識),寫上姓名,以適當的袋子裝好。 還有二天一夜的露營活動-成長的喜悅,將於下週五舉行,事前的籌備工作也已就緒,就等著時間的到來。 還有故事分享活動,哇!多姿多彩的六月生活,孩子們好期待! 祝 闔家平安 端午佳節快樂 (外出旅遊請注意安全)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多跟孩子說說話 語言能力高人一等

升學時期我很痛恨念國文,因為我們這代的國文教育著重於不斷地死背,去記一些莫名其妙的作者生平。誰名什麼?號什麼?等等的。所以我念國文很不認真。但是出了社會後才發現,真是羨慕會講話或者是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人。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職場上絕對是大加分!我想這個是很多朋友都能體會的。良好的語言能力,從小開始 這跟我們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大量的研究都顯示,幼兒時期如果就擁有比較好的語言能力,那麼這些孩子長大後通常會具備比較多的詞彙,表達能力也比較優秀。從小如果就幫孩子塑造優良的神經迴路,這對他來說,會是一輩子的資產。 門診時,也經常會有父母親問我孩子不說話,或者是表達能力有限的問題。根據台灣自己的研究,我們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大概有一半肇因於「環境的刺激太少」。可能是主要照顧者忙碌,沒時間跟孩子互動,又或者是把孩子「照顧得太好」,讓孩子缺乏主動表達的機會或誘因。另外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孩子發表意見。這些都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不良的影響。接下來我就跟大家聊聊如何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比我們有更好的表達能力。 孩子是語言天才:多跟孩子說話,多跟孩子說話 幼兒時期,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這是有時限的,千萬別浪費了。孩子無時無刻在吸收外界給予的刺激,特別是來自父母親的資訊。不到一歲的孩子就有能力區辨不同的語言(例如:他已經能分辨誰在講國語,誰在講台語,甚至是誰在講英語),孩子的大腦無時無刻的在對大人說出的話「取樣+分析」。你跟他講的話越多,他就越能建立該語言的「資料庫」。 很多家長都說,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話。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細節講出來」,當作在寫流水帳。舉例來說,幫孩子洗澡時,我跟太太都會「洗澡配講話」。即便他還只是個六個月大的嬰兒,我們會說:「這個水溫可以嗎?會不會太熱?會太冷嗎?」、「今天我們用藍色的沐浴乳幫你洗澡喔,洗完你就會香噴噴的」、「今天換爸爸幫你洗澡,你有沒有很高興啊?」等等的。我們把很多細節「具現化」。孩子可以透過這個過程,建構這個語言的龐大資料庫。 只有「真人」教育有用 華盛頓大學的 Kuhl 教授做過實驗。他收集了兩群一歲以下的孩子,一群在台北,一群在西雅圖。想當然爾在台北的孩子熟悉中文,在西雅圖的孩子熟悉英語。而且對不同語言的差異性,在 10-12 個月大時已經顯現出來。有趣的來了,他找了一位會講國語的人去跟那群西雅圖孩子講中文故事。12 週後發現這些美國小孩對於中文的熟悉度一點也不輸同年齡在台北的孩子(真的是語言天才!)。後來他又做了實驗,他用錄影或者是錄音的方式讓那美國小孩學中文,卻發現:「一點效果也沒有」。一丁點差異都沒有顯現出來喔!後來發現孩子學習語言,用的是「社交的大腦」,所以他只會對「真實的人」有反應。有很多不同的實驗也都證明了這點。 再次強調:放影片/錄音給孩子學習語言,是一丁點用處都沒有的。只有「真人教育」才會有用。 多多親子共讀 任何時機都可以開始親子共讀,君不見馬克祖克伯他們家小孩才剛滿月,他就開始念「寶寶量子力學」給他聽了……。當然,有時候並不容易,想我們家小孩剛開始大概只聽了三秒鐘就跑掉了……。這個時候也不要洩氣,就找機會切入嚕。我們試了很多不同的主題,最後找到幾本小雞的(小雞逛超市那系列,大家有買嗎?),他還蠻喜歡的。從閱讀中,親子都找到不少樂趣呢! 多讓孩子發揮 如果再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發現他對某些事物特別有興趣,請停在該主題。例如:發現孩子看到書上的車子特別有反應時,就多跟他聊車子。例如:我們家也有車子,是藍色的。他有四顆輪胎,會一起跑喔!等等的……。如果孩子已經稍微會說話了,還可以就他有興趣的主題,拋出問題給他。例如:翻開書本,問他你最喜歡哪一台車?為什麼呢? 不要責備孩子 呀呀學語的過程,難免會犯下很多語言上的錯誤,這極為正常。此時請不要用責備或負面的語氣回應,而是用「正確的方式示範給他聽,然後請他重複」。例如,孩子說:我喜歡不紅色。我會回應:寶貝,你說的很棒,你的意思是「我不喜歡紅色」嗎?然後請他跟著我複述一遍。 多多外出旅行有機會的話,多帶孩子去見識這個大千世界。帶他去動物園親眼見見各式各樣的動物,帶他去海生館看看各種悠遊的魚類。帶他去森林看看花花草草,給予孩子多元化的刺激,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結論請從今天開始多跟您的孩子說話,不管他幾歲多跟孩子交流絕對是好事。 作者圖文/白袍旅人兒科醫師楊為傑提供 | 華人健康網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蔡英文總統談教改-不改觀念會越改越吃力

總統當選蔡英文今下午出席由《今周刊》舉辦的「妳的世代 我們的未來˙與小英姐姐面對面論壇」,與高中女生進行對談。蔡英文表示,教改確實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政策領域教育是最困難,教育不只是學生問題,也是老師、家長和社會價值對教育期待的問題,這是一個累積式的過程,非常牢不可破,要做一個改革是一個很鉅大的過程;「改制度,不改人的觀念會越改越吃力」,四個迷失不打破的話,再怎樣的教改都不會很好。蔡也家長要學習放手,讓小朋友學習決定自己要什麼。現場唯一位來自台中一中的陳姓男學生提及,教育體制令人失望,教改二十年沒結果,學生上課時數過多、考試升學主義,課程僵硬。 蔡英文說,十二年國教完成時,十八歲的年輕人可以承擔責任,目標如此就要回頭去檢查十二年國教課程重新檢驗一遍,包括年輕人所需要的人格教育、數位能力、語言能力,也讓高中學生自己主導學程,在高中的過程中希望學習到什麼。 蔡英文表示,國民教育在高中教育,不是只是制式國文、英文和數學,教育的場域可以在其他地方,也必須學習生活技能與知識性教育,這樣才能完整,不要高中畢業了,還不會換電燈泡。 蔡英文表示,她也呼籲所有的家長要放手,家長要學習放手,讓小朋友學習決定自己要什麼;她希望年輕人在十八歲以後,考大學不再是唯一的志願,可以出去受訓及有足夠的生活技能,讓人生社會的元素增加,讓年輕讀大學時更有效率,而大學也很可能縮短為三年。政府也計畫開一個帳戶,國家、雇主和學生的存款,讓年輕人唸大學時可以不用學貸。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媽媽應相信自己的直覺

上個月我主持電視新節目 ,熱心的工作人員作主舉辦粉絲團活動「我愛兒科界劉德華」,進行留言抽獎,隔天我打開網頁看到大吃一驚,尷尬的趕緊要求改過通關密語,我實在不適合「賣帥」路線,不過說到媽媽界的偶像,有一個小兒科醫師實至名歸,他是班傑明‧史巴克(1903-1998),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育兒專家,也是撰寫育兒寶典的開山始祖。教條式教養文化 史巴克醫師文武雙全,在進入醫學院前,修過歷史、文學,甚至得過奧運金牌,最後才選擇當兒科醫師,史巴克醫師於紐約執業不久候,1945年出版了第一本育兒書,沒想到一炮而紅,這本書至今估計全球熱賣了5000萬本,被翻譯42種不同語言,當時媽媽們幾乎人手一本,「史巴克醫師」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成為當代媽媽界的「男神」。 在史巴克醫師成名前,美國最流行的教養文化就是「守規矩」。工業革命後,制式化的職業訓練,帶動制式化的學校制度,接著延伸到制式化的育兒觀念;醫師會建議讓嬰兒自己睡,哭了不要馬上抱起來,不要親吻小孩,不要抱著搖晃,定時定量餵哺……即使到現在,許多媽媽都還耳熟能詳這些老規矩。 在這種教條式的育兒氛圍下,教養孩子變成有壓力的苦差事,只要孩子沒有按表操課,隨時都會有親朋好友有意無意的指謫媽媽「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對,專家說應該這樣」,把家庭氛圍搞得烏雲籠罩,媽媽和小孩都不開心。勇敢相信自己的直覺 史巴克醫師的育兒寶典之所有如此暢銷並造成轟動,從書本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可以嗅出端倪,他說:「媽媽們,相信你的直覺!」史巴克醫師強調,對於街坊鄰居的意見,父母「聽聽就好,不需要太在意」,媽媽應該勇敢的相信自己的直覺,因為母性的直覺往往最後都是對的。 這種顛覆性的理論,席捲當代許多受文化壓抑的家庭主婦,他們心情終於得已被釋放,史巴克醫生的魅力不再於他「說」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停止他表教條式言論,願意「聽」媽媽說話,並相信尊重主要照顧者的感受。 然後史巴克醫師也不是股吹「放任孩子不教養」,他在說中提到類似「溫柔而堅定」的概念,希望家長能勇於承擔教養責任,扮演孩子心中可依靠的港灣。 三贏策略值得學習 史巴克醫師當時雖然已經名滿天下,但然不對汲取新知,將不斷的再版更新,邀請兒童心理學家進入編輯群,並虛心接受時代的改變,比如說從傳統文化上忽略父親在教養上的責任,到後來更新版本,將父親的角色重要性加入書中內容等,都讓人見證了史巴克醫師「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的榜樣。 史巴克醫師已經於1998年去世,他育兒照護的觀念,持續影響21世紀父母,也成為個人學習典範,他從不與人針鋒相對,盡力廣納各學派,並尊重父母的想法,期望取得「專業知識,輕鬆父母,保護兒童」的三贏策略,不讓任何一方過度被強調,進而傷害另外兩個也同樣重要的支持角色媽媽們,相信你的直覺!只要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管教,即使輕鬆當爸媽,也能適性教養出健康且快樂的孩子。 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朝天賦發展 美國教師鼓勵多

米亞今天在我的課堂上哭了。九歲的米亞,是可愛的混血女孩,她的爸爸來自印度,媽媽是阿根廷人。熱愛學習的米亞不只很熱情,她的活力還很強,笑容就如冬天的一把火,很快就可以燒熱別人的心。可是,在課堂進行到一半時,米亞先是從活潑變成安靜,然後,趴在桌上哭起來了。 我在一所美國的小學教中文,這所小學的學區,是昂貴的新住宅,父母大都是專業人士,人口以印度裔、華裔、和美國白人為主,這可以從孩子的長相、皮膚顏色輕易地看出來,當然來學校接孩子放學的父母是另外族裔的印證。 美國的小學教室內,都有洗手間的設置。哭泣的米亞在課堂中先問我許可,她可以上洗手間嗎?得到我的許可後,米亞進入洗手間就把門鎖住,不出來了。 一群同學就開始吱吱叉叉的猜測,米亞為什麼哭了。 我敲敲洗手間的門,請求米亞讓我進入洗手間和她對談,也安慰她。 原來,米亞哭泣,是因為她在我新教的單字上無法及時記住,在我們玩《賽門說》(就是台灣玩的老師說遊戲,如:老師說,摸摸頭,或摸頭,若摸錯了老師說的就出場。)遊戲時,她提前出場了兩次,而另一個女孩娜台比則是連續幾次的遊戲冠軍者。 娜台比的記憶力非常好,雖然是新單字,她的發音精準,記憶力超強,不但可以立即記住所有我教的單字,而且,整句句子也說得好極了。相對來說,米亞的記憶力弱了些,她學得比娜台比辛苦。這就是米亞感到挫折的地方,也是讓她在課堂上崩淚的原因。 多注意子女強項 每一個人的出生,都有其天賦。這是在我們出生之前,老天爺就在我們的生命上安插了人人都有的獨特天賦。「天賦」,就是人的天生能力,也就是一個人的長項,強勢。例如我的天賦是,在文科上如語言和社會上很強,寫作文很快,又愛寫(不寫就很痛苦),但數學和科學則是我的弱勢(我大學主修數學,這是另一個故事)。又如娜台比的強項是記憶力強,而記憶力強的人學習東西速度快。但記憶力是米亞的弱勢。 拿自己的強項和別人的弱項競爭,當然成功機率大。同樣的,若拿自己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競爭,成功機率不只相對的低,而且挫折感大,自信心也會比較低,壓力大,連帶的就影響到一個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及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態度也自然受到影響。 美國父母在教養孩子上和美國的老師在教學上,都很注意每個孩子的強項,例如我的女兒剛到美國上九年級時,初識她的老師就發現我的女兒畫畫很好,把她的作品拿去比賽而得很多獎項。受到鼓勵後,我的女兒的學習慾望和學習力立刻因此直線上昇,一掃她在台灣的國中被她的導師嫌她英文不好,某某科目也不好的挫折感,學習慾望和學習能力立刻直線上升,這就是鼓勵發展天賦對孩子的重大影響! 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從大自然學習 用心享受戶外親子活動

大人需要戶外活動的生活調劑,小朋友當然也不能老讓他在不同的室內空間學習,把握假日,好好享受親子戶外休閒活動,將對家長和小孩都有莫大的幫助喔!親近大自然,是孩子們最嚮往渴盼的事情。人與大自然本來就應該是融爲一體的,如今由於社會的壓力,父母親大多只片面的重視對孩子進行智力方面的教育,除了平日將孩子送到幼稚園接受教育外,還利用週休假日讓孩子參加各類學藝班、培訓班,以致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甚少。即使有機會帶著孩子外出,也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和孩子到某個公園玩玩就算了。 其實,戶外活動是促進父母親與孩子情感的極佳方式,同時在這過程中也能培養孩子的多種能力。戶外活動的形式繁多,比如散步、親子體育遊戲、郊遊…等。父母親可以在過程中,同時培養孩子以下3種能力: 1.觀察力-年齡越小的孩子對外界事物的一切越是感到好奇,由於什麽都想知道,所以經常會問「爲什麽?」。孩子透過自己的觀察會向父母親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最簡單的:「這是什麽呀?」這時,父母親就應該及時給予積極的回應,詳細解答孩子的疑問,以進一步激發孩子觀察的興趣,而不應該草草的應付或只是不耐煩的回答。 而且在帶孩子外出的過程中,父母親可以向孩子提出問題,例如「你猜猜那是什麽呀?」並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孩子進行一些小遊戲,像是讓孩子和父母親進行比賽,看誰先找到紅顔色的花,或是和能夠認字的孩子比賽「認相同字」的遊戲等。經常藉著遊戲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世界,孩子的觀察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同時求知欲也會更加旺盛。認相同字遊戲 – 如果孩子認識「台北」這兩個字,在外出的路上,父母就可以鼓勵孩子在招牌或公車廣告上找這兩個字;或者當孩子發現一個他感興趣的字或符號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繼續尋找相同的字和符號。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孩子的觀察力,同時,孩子在這過程中也體驗到了成就感,對學習也會産生興趣。 2.交往能力-孩子雖然在幼稚園裏會有許多同伴,但那都是自己所熟悉的人,所以父母親可以利用帶孩子到戶外活動的機會鼓勵他們主動與其他小夥伴交往。對於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父母應該鼓勵他樂於接受他人的邀請、交往,但不需要過度干預孩子的遊戲活動,因為成年人的加入只會增加孩子的拘謹感,而孩子彼此之間自有他們獨特的交往方式。 3.自我保護能力 從誕生那一刻起,父母親都相當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使孩子在父母的保護下有極大的安全感。但在戶外活動中,孩子難免會發生一些小意外,特別是在體育遊戲中,跌跤、碰撞等常會發生。這個時候,父母親就要注意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孩子遊戲前教導他:摔跤時用雙手撐地、追逐遊戲中如何閃躲、要平衡時可藉助其他物體保持平衡…等。   透過戶外活動,孩子們不僅開闊了眼界,認識外界許多事物,同時還能從中發展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回家後父母親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回顧一天活動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想,並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遵守規則的意識,獲得成就感,從而樹立自信心。不要忽視戶外活動,這是父母親和孩子交流情感的好機會,可幫助他們更加認識多采多姿的世界,也是發展孩子各種能力的大好時機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