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園長的話

孩子需要陪伴 但也需建立獨立的習慣

週二中秋節,或許因沒有連假,出遊的人少了,連以往中秋家家戶戶在門前烤肉的情景也不復見。 前兩天,到林森路附近一家魚湯店,巧遇家長一家三口,閒聊中爸爸分享小孩自從升上大班後,爺爺奶奶來訪,想帶他一起出遊,小孩已不再像之前一樣,請假同爺爺、奶奶一起出遊,而是要來上學,爸媽對小孩行為的改變感到很高興。 的確,多數小朋友剛來幼兒園時,分離焦慮期,過程中慢慢的適應,理解爸媽會在下課放學時來接他們,就不再有哭鬧不安的行為出現。時間是良藥,過一些時日,有了朋友,熟悉環境、作息,上學對他們而言,是一件既快樂又期待的事,因為來到幼兒園有玩伴、有活動、有自己想做與會做的事。 從家裡的空間到幼兒園的環境,從小的空間到寬廣的地方,學習與人互動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與同齡孩子的相處;上了大班,有機會學習作榜樣,如何領導和被領導,這是在家庭中很難學習的課題。 孩子有陪伴的需求 週四,有對年輕夫妻,帶著他們二歲多的寶貝兒子來參觀,參觀校園後,園長問如何找到仁和的?是校友、親友介紹?爸爸說是在網路看到的,知道仁和有很大的空間、游泳池和體能設備,所以前來參觀。 進一步了解仁和的辦學理念、特色、作息、教學等,最後聊到小孩,因為是獨生子,爸媽就是他的玩伴。 爸爸說孩子的活動力很強,在他的車上備有小孩的腳踏車和球,到外出遊時就可派上用場,爸爸的用心由此可見。小孩的體力、活動力比大人強,小孩不累,但大人可先投降了。 隨後媽媽聊到午睡的問題,在家裡,小孩中午不睡都要爸媽陪,家長問~在幼兒園小孩中午不睡覺,老師會陪嗎?園長說,老師中午也需要休息,不能全程陪著,不過會循序漸進的引導、帶領小朋友,從坐到躺到入眠,需要時間。 孩子不午睡也許是生活作息的問題,早上睡到自然醒,中午當然就睡不著了,應該調整作息時間,從小養成規律化的生活是很重要的課題。 孩子都需要有人陪伴,獨生子女因為在家裡沒有同齡孩子一起玩,自然而然會把陪伴的需求轉到父母身上;孩子大了,還需要大人陪睡,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現象。 練習建立孩子獨立的生活習慣 如果小孩從小就是精力旺盛,是需要陪伴的高需求寶寶,父母在養育上負擔會比較大,必須透過一些方法,在家練習並建立他一些獨立的習慣,如當他可以自己就寢時,給予口頭獎勵,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園長給媽媽的建議是,給她的寶貝兒子有個伴。媽媽說:那我不是會更累嗎?需要好好的想想看。 如果經濟條件許可,讓孩子有一起成長的手足,開始可能比較辛苦,但在教養的路上相對的會輕鬆些。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仁和幼兒園 草場活動

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

本週四預約參觀的家長,是位七年級的校友,帶著太太一起來,告訴園長,他們一家的小孩都念仁和,是因鄰近,還有仁和是附近幼兒園空間最大、設備最多元的。 校友說,當年在幼稚園時,每天都玩到不想回家,非得媽媽入園帶他才肯離開。幼稚園美好的記憶使他念念不忘,如今已為人父,希望自己的寶貝也能有個美好的童年歲月,特地帶著孩子的媽媽來參觀,為他才一歲多的孩子預約幼兒園。 園長可以從這位爸爸的身上,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希望把童年快樂回憶給下一代。 帶著夫妻倆,漫步在校園裡,找尋兒時的回憶。 園長順口問道~當年你們一家小孩都唸仁和,如今都大到有下一代了,那兄弟姊妹們的小孩是否還想繼續當你們的學弟妹? 校友說~他們都不想生! 怎會如此呢? 經濟壓力與少子化 園長在幼教第一線觀察,的確現在台灣年輕一代不想生的比例蠻高的,難怪台灣出生率全球倒數第一,晚婚、不婚、生育年齡的延後、育兒成本增加、家庭經濟、工作環境,皆是造成少子化的因素。儘管全台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祭出生育獎勵與津貼,甚至推動零到六歲國家和你一起養的政策,準公共化幼兒園到處林立,依然無法打動年輕人的想法。(延伸閱讀:台灣與世界各國少子化與對應措施比較) 問校友,年輕人不想生的主因是甚麼?壓力。其實壓力任何年代都有,不過他說以前家庭只要爸爸一個人賺錢,就足夠家庭的開銷;現在要雙薪才負擔得起,如果有了小孩誰來照顧他們? 經濟壓力的確是生育的首要考量,連小孩都知道錢的重要性。每月的慶生會,總有小朋友的願望是希望爸爸、媽媽賺大錢。 兄弟姊妹是教養的幫手 現在年輕人面對的經濟壓力的確不小,園長發現,獨生子女的比例逐年變高了。 其實生兩個以上的開銷,平均下來會比一個來得省,這的確也是事實,因為很多東西弟弟妹妹都可以「接力」,而且政府也鼓勵,包括準公幼的學費第二胎、第三胎都比第一胎負擔輕。 除了花費外,更重要的是在教養上,有兄弟姊妹可以一起玩、一起成 長,父母也會輕鬆許多;手足間會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方法去互動,雖然會有爭吵,不過這也是一種學習,一種邁入社會化生活與他人建立共識的開始。 現在的育兒的確和以前不同,需要考慮的很多,升學、才藝、補習等等,不過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所有煩惱負擔開銷都是一時的,兒時的回憶、教養的回憶,是錢買不到的人生寶藏。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防災訓練

如何刺激幼兒語言發展:別讓孩子「頤指氣使」

開學已進入第六週,多數小朋友已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作息,少數小孩仍在學習中。在陪伴他們的同時,發覺到有些小朋友語言能力稍嫌不足,也許是家中的獨子,沒有兄弟姊妹的帶領,從小朋友的資料中顯示第一胎居多,也或許是刺激較少,沒機會聽和說,也或許是照顧者沒等小孩開口,就自行理解他們的需求…等等原因。 一般而言,二至三歲的幼兒,進入幼兒園前應該都已經具備基本語言能力,包括基本詞彙、能表達自我需求,並理解他人,不過有些孩子的語言發展比較不足,無法以話語進行溝通下,就會以行動替代,例如用手指,發脾氣或哭來表達或拒絕等,當然也增加老師在帶領班上孩子時的辛苦。 家裡學校大不同 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產業,每個父母都以喜悅的心來迎接。如果是第一位或唯一的孩子,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除了有父母的愛,還有祖父母、外公外婆的關愛,長輩們像小孩肚裡的蛔蟲一樣,不用開口就知道他們的想要和意圖,小孩屁股一動,就知道孩子想喝水、想上廁所或不高興了,隨手就替孩子準備好,很有「默契」,孩子也樂得「頤指氣使」,動動手指、嘟嘟嘴就好,反正大家懂我。 來到幼兒園後就不是如此,老師同學都不可能像父母家人那樣了解孩子,因此適應上比較辛苦,情況嚴重的,會因為溝通困難產生挫折以及逆反心理,外在表現就是脾氣差,不聽老師的話,甚至難以和同學相處,只想回到那個爸媽都懂我的家。如果是這種情況,光靠學校老師同學是不夠的,父母家人更應該主動刺激孩子的語言表達力。 如何刺激孩子語言發展? 首先就是避免讓孩子習慣「頤指氣使」,例如孩子想喝水,可以故意問你想什麼,等孩子完整表達後,父母再用對話表達理解,你想要喝水,之後再給予幫助,盡量用對話幫助孩子習慣以語言來表達與溝通。 孩子生氣的時候,也不要去猜他們的心思,而是用話語詢問,誘導孩子練習表達;看了繪本後,可以像親子共讀本所提供的策略,簡單提問故事的內容;絕大多數的孩子語言發展遲緩都是因為缺少練習的機會。 小心速食教養 在講求速食、腳步快速的時代,教養小孩也希望能速食,幫他們做比較快,不會浪費時間。 殊不知這是在剝奪寶貝們學習的機會,尤其是語言發展,父母、家庭在語言發展的影響力是無可取代的,學校老師同學只能輔助,無法取代。 語言表達力是幼兒六大學習領域中的一項,如果有發展遲緩的現象,應該儘快作評估尋求專業協助。 祝闔家平安 Mandy 活動室 足球練習 防災訓練 防災訓練 慶生會

繼續閱讀 »

孩子,你今天快樂嗎?

週二預約參觀的家長於約定時間到來,三人小組-爸爸、媽媽、小孩,一家人臉上全掛滿了笑容,我也感染到那份喜樂的心。入園後,小孩的爸爸像在找尋甚麼似的,小孩的媽媽說:我先生小時候念這裡的,哦~原來如此,是校友,在尋找兒時的記憶。 校友述說著記憶中在幼兒園的那段日子,他非常的快樂,每天都帶著一顆無憂無慮的心,歡喜來幼兒園玩,活動室的體能、各種活動、廣場跳箱(跳箱他第一名),草場踢球、玩遊戲,大蝴蝶溜滑梯、盪鞦韆,游泳捉泥鰍,還有動物園裡的猴子、夜鷺和小白兔,小白兔生小小白兔,還有創辦人變魔術…等等印象深刻的回憶,太好玩有趣了。 於是帶著校友參觀校園。大蝴蝶-多數校友記憶深刻的遊戲場,如今礙於法規的限制,只能當成裝置藝術,不然就是拆除;操場-舉辦運動會,印象深刻;教室-學習的場所;游泳池-游泳、捉泥鰍;沙場-玩沙搓泥球;動物園-是小孩們的最愛,在觀看動物的時候,可獲得放鬆和療癒。仁和的動物園於民國九十三年,因禽流感將動物送走,改為生態池,如今生態池又面臨登革熱疫情,無法放太多水。 今年已五十歲的幼兒園裡各項設備,還保持著最佳的樣態。 校友爸爸回憶著,手牽著小小孩參觀兒時的校園,父子長得很像,走在校園裡,彷彿時光倒流一樣。 感謝這位校友還記得仁和,也很開心仁和給他留下快樂而美好的童年回憶,讓他在長大成人建立家庭之後,還能記得這段美好的回憶,並分享給他的太太和孩子。 園長告訴孩子的媽~妳真是太幸運了,嫁了一個快樂的先生,當一個幸福快樂的太太。此時又想起一位擔任過校長的家長,每次來園接小孩時,問的話就是「女兒~妳今天快樂嗎?」 什麼是好的幼兒園? 前陣子剛好看到有位清大幼教系的年輕教授,在分享如何挑選幼兒園,這位教授說,很多人在挑選幼兒園時,會看公幼、私幼、英文、美語、數學、何時學注音等,但對她而言,這些都是次要。 她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看到孩子在幼兒園裡有沒有看來很健康,臉紅通通的跑來跑去,看到陌生人是否會展現好奇心攀談等;以及孩子之間可以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展現認知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社交協商能力等,這就是好幼兒園;相反的,如果孩子眼睛無神的坐在教室,沒有上述現象,那代表這幼兒園並不好。 仁和創園以來,就一直秉持如同這位教授所描述「好的幼兒園」作為我們的目標,安排各種體能活動,包括跳箱、晨間巡迴體能、大肌肉活動、游泳、足球等等,讓孩子充分放電,最好可以玩得髒兮兮回家,培養孩子人際互動,與園名「仁和」相呼應。 當年這樣幼教方式並不流行,甚至有點特立獨行,即使是現在,在政府大力推動以「身體健康」為首要重點的「幼兒六大核心素養與學習領域」時,仁和也不算主流的幼兒園教學方式,還是很多家長會選擇以全美語等學習知識等為重點的幼兒園;除了空間、人力、設備限制外,最主要的還是家長的期待。 聽到校友爸爸帶著孩子回憶童年往事,不禁想起,如果能讓孩子留下快樂的回憶,健康的長大,並願意將這回憶傳承給下一代,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幼兒專注力的培養

開學至今已滿三週,園務、班務仍未就緒,不只小孩在適應,就連老師們也需要調整面對新一學年所要帶領的小朋友,如何教導以及和小孩的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著實需要花費許多的心力。不只小孩愈來愈難教,家長也有許多的要求,難怪各級學校、幼兒園,師資缺口愈來愈大。 八月開學,請假的小孩不少,每個班級都有人缺席,以事病假居多。原本做榜樣帶著弟弟妹妹的大班哥哥姊姊畢業了,中班小孩升到大班,變成哥哥姊姊了,不過他們或許還在適應角色的轉換,集合時仍感到有些混亂…。 幼兒的專注力容易反映學習差異 與去年相較之下,今年的孩子們還有更多的成長空間,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專注力的差異;的確,幼兒多半好動,對一切充滿好奇心,因此專注力不足是常見的現象,但並不代表所有孩子都是這樣,反而很容易從中發現高專注力所帶來的學習差異。 課後興趣班,成員是大中小的混齡。一般來說,大班的孩子各方面較為成熟,表現會比較好,不過在足球這堂課裡,表現最好的卻是一位小班的孩子。 足球老師帶領的足球課中,為什麼這位小班小朋友表現較為出色?原來是專注力的差別,這位孩子在上課過程中,專心聽老師的講解,眼睛看著老師,耳朵聆聽老師的話,在老師示範時會跟著做動作,雖然是小班的孩子,但一下子就學會了,獲得老師的稱讚,更加有自信,更有成就感,也就會更專心的學習,正面循環下進步加快。 2-3歲的幼兒專注力可能只有5-10分鐘,隨著年歲成長,維持專注力的時間會慢慢拉長,不過這不代表專注力會自動變好,如果在沒有刻意培養專注力的教育和環境中長大,長期下來專注力還是會顯得成長緩慢,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其實很簡單,可以用從一些小習慣著手: 說話時的眼神接觸 首先,父母跟孩子說話時,最好眼睛注視著孩子,同時也要求孩子眼睛必需看著,在說話溝通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分心,例如避免一面看著手機或電視一面跟孩子說話,或讓孩子一面玩一面回答,傾聽是了解對方進行溝通的第一步,這過程非常需要專注力,學會傾聽,不僅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其實也對提升專注力很有幫助。 培養固定的作息 其次,盡量培養固定的作息,固定作息可以讓孩子知道什麼時間需要專注在某些活動上,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玩的時候可以玩,等到規律感建立之後,自然而然就能把專注力延長。 一次做完一件事 幼兒的腦部仍在發展中,不像成人能自動接續未完成的工作,因此盡量讓孩子完成一件事後在繼續下一件事,不要干擾,例如孩子在看書時,問他今天學校好玩嗎?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被轉移,之後書也忘記看了,久而久之專注力也會下降。 專注力培養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也許是因為3C產品的普及,或少子化的緣故,現在的孩子過動似乎有增多的趨勢,因此父母更需注意平常一些小習慣,並透過習慣來培養他們的專注力,比起學習注音符號、數學甚至英文,專注力對孩子日後的學習影響其實更大,更值得我們重視。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互信才能讓彼此更好

市教育局於週二、三連續二天,舉辦行政會議和資訊系統操作研 習,地點分別在歸仁長榮大學和安平市政府。值此開學期間,園務雖繁忙,新生仍在適應中,還是得放下工作前往參加。 行政會議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幼保相關法令的介紹,內容涵蓋幼照 法、教保服務人員條例、勞基法及相關法令,聽完教授的分享後,壓力更加沉重,腦袋還真的無法容納這麼多的法條和各種繁瑣的行政手續。 行政大逃亡 – 喊行政減量卻反而增量 不禁讓我聯想到從去年起就有許多媒體報導,由於政府層出不窮的行政要求過於繁瑣,導致學校工作量激增,中小學甚至高中都出現了「行政大逃亡」,許多教師不願兼任行政職務,甚至不願擔任主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其實幼兒園也同樣深受其害。 研習的講師也坦言,這些繁瑣的行政手續的確為學校增加了不少不必要的負擔。就以八月一日起政府要準公幼的園所上傳每日餐點而言,原本廚房只要規劃好菜單,把餐點做好即可,今要求每日須拍照,上傳當 日的餐點(早餐、午餐、下午點心)。 這項新規定聽說是有家長投訴,有園所菜單與實際不符,政府為了防弊,要求學校必須上傳煮好的菜餚,逐一拍照上傳,也因此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和壓力。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政措施,日積月累卻使得工作量巨大。園長每天需簽收市教育局不同科室的電子公文,有時多達兩位數,且規定了簽收時間。閱讀、理解新規定並即時回應,壓力著實不小。有時還需聯絡家長、統計回覆。政府的員工發個公文輕而易舉,但學校卻得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處理。 從快樂天堂到監視器 我不是誤入幼教叢林的小白兔,而是以歡喜心踏入幼教的行列;從帶班老師到當主任到園長,年輕時帶班的那段歲月是最值得回憶的。雖然一班五、六十小朋友,但親師生相處甚是愉快、融洽,充滿了歡樂。 過去經營幼托園所的多數是從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有所熱忱與期許,如今有許多生意人跨行投資,甚至是連鎖。 曾經是快樂如天堂的幼教園地,如今教室必須加裝監視器;孩子一早來幼兒園,老師就會檢查他們身體是否有受傷? 懷念過去幼兒園生活的點滴,充滿了歡樂,享受陪伴孩子們的時光。 爆料投訴傷害互信 有人統計小孩的笑聲一天多達 400 次,而成人卻可能連 10次都不到。 然而現在,媒體一旦有涉及孩子的負面新聞,便會大肆報導。雖然確實有少數不良的例子,但絕大多數的老師和園所都盡心盡力。家長若有疑慮,直接與老師或園長溝通,相信 99%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如今,民眾習慣直接向政府投訴。當承辦人員收到投訴後,必須處理、調查,隨即會有公文或電話要求學校提供各種資料,甚至監視畫面。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流動率自然提高。 教育現場,有時老師必須採取較為嚴格的管教方式,才能有效帶領十幾個小孩,不可能永遠輕聲細語。但在這種彼此防備的心態下,老師又怎能專心教學、教育孩子呢? 媒體喜歡報導貴族幼兒園的高昂學費,但其實當過老闆的家長應該明白,考量學費、人力、設備等因素,99%的幼兒園和老師並不是為了賺錢而存在。儘管報酬不高,但責任卻極為重大。 前些日子,放學回家,有位小孩家長遲遲未來接,連絡不上家長;時間一分一秒的過,來到七點三十分,仍不見家長蹤影。園長和老師一起陪伴著小孩,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求助里長,詢問是否需要報警?就在當下,孩子的爸爸回電了,於晚上八點來園接小孩。這其中的心情起伏 實在難以形容。 親師溝通、親師合作建立互信 而非互相防備 園長無法保證每位老師、每間園所都不會犯錯, 但可以保證,願意投身幼教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是充滿愛心的人。透過聯絡本,或在接送孩子時與老師溝通,有疑問時與老師或園長反應,相信多數問題都能夠解決和改善。 家園、親師應該是合作夥伴關係,而非互相防備。唯有如此,才能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產生正面影響,建立互信的社會。 唯有快樂的工作人員,才有快樂的小孩,一起加油!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會運動的人都很聰明

四年一度的全球運動賽事-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全球的運動迷有的到現場為自己國家的代表加油;更多的運動迷則是透過網路、電視觀看,台灣人也不例外。 看著自己國家的選手為國爭光,尤其羽球男子雙打,再次拿下難得的金牌,舉國歡騰。 奧運的高光時刻是短暫的,這短短的奧運期間卻是長久練習和累積的成果。 獲選代表台灣出賽的選手,都是經過長久的練習和努力,王齊麟和李洋,都是從小就練習羽球,經過10年以上的累積,參與各級比賽,才能獲得代表權,並在奧運上打敗其他國家的選手。 這背後所展現的不僅僅是運動本身,還包括了他們的耐心、恆心和責任心;運動與人生中的其他挑戰並無不同,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再好的天賦也難以轉化為真正的實力。就像蓋一座高塔,沒有日積月累的練習打下基礎,不可能蓋出成就。 從小培養運動習慣的孩子,通常更懂得如何制定目標,並持之以恆地朝著目標去實現,這也是仁和為什麼會設計常態性的幼兒運動,以「遊戲的方式」出發,從小培養孩子運動的興趣與習慣。 會運動的人都很聰明 以前曾經有句話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但其實這句話並不正確,現在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體能也是智慧的一環,會靈活使用肢體,代表大腦運作越熟練。 這不是什麼新的理論,大約百年前學者Richard E. Scammon就提出人類的生長曲線,其中包括腦部發展的神經系統,大概在2-6歲期間是黃金發展期,多數人的神經系統在6歲左右就會完成80%。 因此幼兒時期透過大量、多樣化的運動,來刺激孩子神經系統發展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決定日後孩子使用頭腦的關鍵因素。即使是日後不是專業運動員,但幼兒階段的大量運動,仍然是孩子在其他領域,無論是舞蹈、音樂、甚至學術等等發展的基礎,這也是政府推動幼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 六大學習領域時,將「身體動作與健康」放在第一項的原因。 正面鼓勵 幫助孩子發展身體 新的學期開始,有剛入園的新生,之前在家中小小的空間,或許還可以整天乾乾淨淨、舒舒服服的吹著冷氣,來到寬闊的校園,有許多朋友,運動遊戲也變多了。 家長也許還不大習慣,孩子來幼兒園,回家後衣服髒了,甚至手腳有點擦傷,其實這都是正常的現象,幼兒天生就是喜歡玩,喜歡運動,跑跳、東摸摸西摸摸,這正是在發展他們的神經系統,弄的髒兮兮也沒關係,多正面鼓勵,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身體。 祝 闔家平安 Mandy 延伸閱讀:親子體能遊戲500例

繼續閱讀 »

耐心等待時間良藥

新學期開始,新的氣象,歡迎您的寶貝加入仁和幼兒園這所辦學績 優的園所,以孩子的心為心,用心經營、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們走在 成長的路上,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擁有健康的身心靈,建立好品格、好習慣的根基。 對於第一次離開親愛的家人,踏入幼兒園的小孩,確實是件不容易 的事,需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裏,是 可以被理解的。 學前的孩子,特別是四歲以下,語言的詞彙與表達力尚在學習階段,說不清楚只好以哭來表達不安的情緒,有的嚎啕大哭 加拳打腳踢,有的大聲吼叫,有的眼中含淚,不論哭的方式是何種,大人們都應該接納,將他們抱在懷裡,那種身體接觸的安全暖流,勝過口中的言語,對小孩而言,就是一種被理解、被懂、被接納的感覺,也是一種正向的鼓勵。隨著時間,孩子對幼兒園的人事物,從陌生感到孰悉、心裏的不安也會消失,隨著時間日日成長、月月進步, 屆時就能享受成長帶來的喜悅。 時間就是良藥,每個孩子適應期長短不一,師長需耐心的等待。 除了孩子以外,家人(父母、阿公.阿媽)也需要適應孩子不在身邊 的時候;原來平常那個全時間都膩在身旁的小可愛,已長大、展翅要 飛向更寬闊的天空去探索,家人的肯定、鼓勵、支持與陪伴,是他們 前進的動力,才能快樂的長大,迎接燦爛的未來。 當然,幼兒園的角色更重要了,考驗著幼兒園和老師的愛心與耐 心,在此請家長務必相信幼兒園的專業,放心的把您的心肝寶貝交給 我們,做好家園、親師的合作與互動,透過每日聯絡本,互相聯繫, 並肯定老師的付出,支持與鼓勵,讓老師更有動力。 老師們本著一顆 愛孩子、喜歡小孩的心從事幼兒教育,除了教育的領域,保育的的工作更是繁重,假手於老師的事愈來愈多,舉凡上廁所、洗手、用餐、 午休、換穿衣服、穿脫鞋子…等等,這些事在未入園時都是家人代勞,以至脫下鞋子後,好多孩子竟然不知哪一雙是自己的鞋子。 只有兩隻手的老師,無法同時處理班上小孩們的事,唯有家長和老師一起會、放手讓寶貝們有機會動手操作、學習,做了就會很厲害,不是厲害了才來做。 「幼兒園裡朋友多, 手牽手,玩遊戲,大家在一起真快樂,你跳舞、 我唱歌,團結合作樂無比。」 週休二日後,下週一寶貝來園,又要重新適應,一起加油了!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彩虹掛天空 未來放心中 第50屆畢業典禮

去年學期結束最後一週,因杜蘇芮颱風來襲,放了二天的颱風假;今年歷史又重演,強颱凱米襲台,放了三天的颱風假,凱米襲台,帶來嚴重的災情。園務也因放假而延宕。 還好「畢業典禮」於上週六舉辦,真是感謝。 回顧當天的典禮,許多的感動在心裡,家長踴躍的參與,以行動給予支持和鼓勵;大家歡聚一堂,在仁和的活動室,充滿了光彩,見證寶貝們的成長,人生第一次的畢業禮,充滿了感動與溫馨。 孩子長大了,我們感動;孩子懂事了,我們更感動。 人生第一個畢業禮是值得慶賀的。典禮在司儀陳採楹小朋友的「歡迎畢業生入場,接著畢業生依序在家人的陪伴下進場,齊唱彩虹的天空「美麗的彩虹掛天空,眼映著紫靛藍綠黃橙紅,孩子的未來放心中,喜樂平安就在我生命中」彩虹,是神與人立約的記號,是一種祝福。 接著自我介紹,小孩們大方的介紹自己,還有用日語做介紹的;中、英、台的致謝詞、致歡送詞,小朋友以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心中的感謝;邱于恩的台語謝詞,更令人印象深刻;想著當初那哭哭啼啼、愛撒嬌的小孩如今已長大,有勇氣、有信心在台上大方的自我表現;他們都是從說故事比賽中脫穎而出的,除了語言的表達力、咬字發音外,重要的是有一顆自我挑戰且願意付出的心,是不容易的事。 50屆的薪火相傳 薪火相傳,畢業生代表將園旗交接給中小班,代表傳承之意。今年是仁和第五十屆畢業典禮,5 0年來有歡喜、有感恩,每一ㄟ囝仔攏是仁和ㄟ鑽石寶貝。在50屆的畢業典禮,特別邀請崇信里葉里長是來賓也是校友來致詞 「50」,是新的起點,也是恩典的紀念。我們製作紀念品-帆布袋和鑰匙圈,贈送每位小朋友。  恭喜大班畢業生要上小學了,祝福親愛的你們,未來的日子,健康的成長、快樂的學習,勇敢面對新的挑戰,活出好品格、好習慣的人生,開闊視野,擴張學習的領域。 童年是一生非常重要的階段,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 希望小朋 友們帶著仁和、園長、老師、朋友們的祝福,走向下一個更寬闊的旅 程~國小。 「我是仁和的好寶寶,聰明可愛天真又活潑,唱歌遊戲和跳舞,樣樣行樣樣通,滑梯鞦韆跳箱和單槓,樣樣會樣樣通,我是仁和的好寶寶,聰明可愛天真有活潑。」 今日,你以仁和為榮;他日,仁和將以你為傲。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上週六參加一場幼兒園課程發展趨勢研習會,一整天的課程雖感疲累,卻有著滿滿的收穫。幼兒園的課程該教甚麼?20年後的小孩將會面臨甚麼樣的社會? 老師分享,有陣子年輕人喜歡從事服務業,但現在服務業也很缺人,年輕人去哪兒了?有人說去做網紅了。會中老師提到現在最熱門的話題-AI,以及AI對未來教育的影響。 大家都不得不感嘆社會的變遷真的很快,以前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的珠心算,現在已經很少看到,在AI大趨勢的推動下,也許以後會有一些才藝或教育方式不再被需要。 找出變與不變 那教育者和父母該怎麼辦?其實我們也不用過度焦慮,因為社會對某些能力的需求是永遠不變的,只要清楚知道之間的區別,幫助孩子奠定基本素養和能力,不管社會如何變遷,這些基本素養和能力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仁和在50年前創園時,台灣的幼教仍在萌芽,當時多數父母沒有幼教的觀念,甚至覺得幼稚園只是咧「騙囝仔」ㄟ所在。當年沒有電腦、沒網路、沒AI,但創辦人洪爺爺融合先進國家幼教觀念和自身的經驗,自創的教學方式,50年後來看依然適用。 六大領域培養六大核心素養 舉例來說,現在幼兒園的新課綱,六大領域培養六大核心素養;第一個領域-「身體動作與健康」,就是仁和創園以來一直優先注重的體能活動,提供小孩足夠的空間走跑跳做運動,這是幼兒時期最關鍵最基礎的能力,身體有動肚子才會餓、會累;餓的時候任何食物都好吃,自然就不會挑食,累了就想休息睡覺,這是良性的循環。 例如:透過巡迴體能遊戲,刺激孩子身體不同部位的發展,50年來沒有變。再者,長久以來推動親子閱讀和口語表達的能力,20年來從未間斷,也是具體實踐六大領域的「認知、語文、社會」等領域,鼓勵孩子培養閱讀習慣,提升認知能力;用不同語言、上台說故事,這些能力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都不會過時;現在的網紅,個個不都是說故事高手? 時代變遷愈快,更應該幫助孩子放大學習的歷程,放慢學習的腳步,反覆參與體驗,培養孩子帶得走的基本素養與能力,這些永不過時的素養和能力,才是孩子一生的寶藏。 祝 闔家平安 Mandy 延伸閱讀:親子體能遊戲500例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