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0

園長的話 – 疫情下的母親節快樂

「娃娃的眼睛眨呀眨,怕你沒吃飽、怕你沒睡好,為你擠奶煮飯說故事,幫你梳頭洗澡換尿布;媽媽的眼睛揉呀揉,怕我沒吃飽,怕我沒睡好……..唉伊伊呦呦、唉伊伊呦,媽媽雖然我還不會說,媽媽謝謝你、媽媽最美麗!我們一起加油、加加油!」 這首「媽媽,加油!」是本週仁和園地最夯,最熱的歌曲,因著母親節的來到、上台表演,從週一到週四每天半小時的練唱,口語加動作,長長的歌詞,小朋友努力的學習著,一回生二回熟,本著學習就會的信念加上鼓勵,一次次的進步,雖然不很到位,但已經很不錯了,孩子真的很棒,特別是大班小朋友;小班在唉伊伊呦呦和我們一起加油、加加油使力最多;幼班上台就是焦點了,因為實在太可愛了,特別在歌曲前面加上「搖囝仔歌」,讓小小孩扮演小小媽媽的角色,抱著娃娃出場,好感動、好吸睛哦! 母親節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特別是大家一起慶祝更加熱鬧、更有節日的氣氛;五年前是每兩年才邀請家長參與,一年是園內自己慶祝;但因著家長的熱情、想參與的心,近幾年成為常態性,年年邀請家長一起來慶祝。 今年,卻因著新冠肺炎的疫情,無法邀請,大家都感到很遺憾,特別是大班的家長。宇芯媽媽在耳邊小聲問:「園長,母親節會開放家長參加嗎?去年有事無法參加,今年小孩好期待活動媽媽可以來。」 原以為疫情趨緩、連續幾天的零確診,集會活動是否有最新的訊息;等不到最新的公文,再翻閱4月27日的公文~臺南市政府因應COVID-19(武漢肺炎)集會活動防護措施及辦理原則: (一) 事先掌握參加者資訊,並造冊管理(採實名制,登錄姓名、電話、身分證字號或戶籍縣市區里)。 (二) 保持空氣流通,室內活動可開啟對外窗(非密閉空間)。 (三) 參加民眾於室外的社交距離至少一公尺,室內至少一點五公尺,如有特殊狀況無法達到,應要戴口罩或使用隔板。 (四) 管制出入口,執行人員流量管制(室內活動採固定座位);全員於入口量測體溫,以百分之七十五酒精或酒精性乾洗手液進行手部清潔始可進場,視活動性質配戴口罩(表演需求除外);禁止有發燒(額溫≧攝氏三十七度、耳溫≧攝氏三十八度)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症者入場。 一次次仔細研讀,不論事前或當天,以我們的人力是無法克服的,還有社交距離,於是只能配合政府的政策,活動照常舉辦,不邀請家長,以錄影、拍照供家長觀賞,尚請家長諒解。 沒有媽媽參與的母親節活動,我們依然很用心的籌備各項節目,有闖關遊戲-媽媽,辛苦了、畫我的媽咪、穿針引線、爬爬樂;表演;猜猜看我是誰;園長貼心的準備一份手工製作且很實用的禮物,及代表平安的蘋果,送給每位親愛的媽媽,祝福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祝福大家 佳節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我們常說:說話是門藝術,話要好好說。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越陌生;越禮貌客氣;越親密,越無所顧忌。因為知道對方永遠不會怪我們,我們反而將言語的刀子沖向家人。 家庭並不是無堅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經營,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好好說話開始。 夫妻間相處:尊重比責怪重要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強。婚姻中的兩個人相伴多年以後,總會認為無需顧忌與對方說話的語氣和態度。原本的關心,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埋怨與指責。 在一起時間久了,耐心被消磨,即使是出於好意,但說話時也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只是一味的抱怨責怪,久而久之的惡性循環,家庭生活便會出現危機和裂縫。 夫妻之間的任何小問題都可能會變成影響家庭幸福的大麻煩,即使是婚姻里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獨立的兩個的個體,也會有各自的感受,再親密的人也會被言語刺得不舒服。向親人發脾氣,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為。 很多時候,換一種說話方式,兩個人的心情會截然不同。好好說話,多表達擔心,少一些指責。 不要輕易動氣,遇到矛盾不要相互叫嚷爭吵,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多為對方考慮,不要因為是最親密的人,就說話不注意分寸,甜言蜜語對夫妻很重要。夫妻間好好說話,生活也會越過越美滿。 在一個家庭里,好好說話受益的不僅夫妻雙方,還有孩子。潛移默化,以身作則,父母的說話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也有著很大的影響。 與孩子相處:誇獎比打擊重要語言是帶情緒的,能給人以溫暖,也能給人帶來傷害。言語上的傷害比外在傷害嚴重,外在傷痕是看得見的,言語上的傷害卻是無形的。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曾在書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有不少父母「擅長」打擊教育,但這種打擊教育並不能起到「為了孩子好」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中去。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不僅體現在當下,它更像一根針,透過綿長的歲月之中,時時刺在子女的心頭。 清代教育家顏元也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經常誇獎孩子,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與鼓勵,孩子會表現地越來越出色。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同時,在教育心理學中,也有一個概念叫「翁格瑪麗效應」,在被表揚的情況下,受表揚者會不斷進步。父母與孩子好好說話,家庭才能幸福美滿。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卻需要學習。 與父母相處:感恩比抱怨重要父母雖然給不了我們所有,但所給的一定是他們最好的。不論貧窮還是富有,父母都傾其所有給子女。 不要抱怨「爸爸應該是那樣的爸爸,媽媽應該是那樣的媽媽」,如果你的父母沒能在物質上滿足你的要求,請別忘了,給你生命與愛,並把你哺育長大已經耗費了他們太多太多的生命與精力。 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各自的經歷不同,所以我們與父母之間總有觀點、想法不同的地方,不要嫌棄他們落後,埋怨他們老土,多一些尊重、理解和溝通,再多一些謙讓與感恩。 不少人受不了父母的囉嗦,甚至因為囉嗦責怪父母,其實這種囉嗦又何嘗不是愛。叮囑你吃飯,嘮叨你穿衣,只有真正愛的人才會囉嗦你,父母絕不會去囉嗦一個於讓他們無關的人。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能使父母獲得情感。」《詩經》里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家庭需要一顆愛與感恩的心去創造。 孝順,就是對父母好好說話。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理解他們的不安,安撫他們的焦慮。與父母說話不要抱怨,不要意氣用事給父母添堵,要心平氣和,言語上多些體貼與感恩。 因為在意,你的話語有力量;因為關心,你的語氣有意義。好好說話,冷靜但不冷漠,堅定但不堅硬。幸福的家庭,需要好好對待愛你與你愛的人,因為有愛,每句話要好好說。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從小事著手培養準時好習慣

多姿多采的幼兒園生活,吸引著小朋友來園的動力,也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驗。 每天早上8:00到8:45分的晨光時間~週一故事與遊戲,週二大肌肉體能遊戲,週三積木遊戲,週四跳箱與玩沙遊戲,週五玩沙、騎車、踢球與遊戲場時間等;小朋友們把握並珍惜,活動場地門庭若市,小孩們依序排隊或坐滿,熱鬧非凡。小朋友知道、了解,時間一到晨光活動就會結束,想一起玩跳箱就得等到下週四了。 主動學習效果最好,當老師準備好了音樂一響起,孩子們蓄勢待發迎接一天的開始。晨光活動是混齡、混班的學習時間,有大孩子的帶動,強棒出擊,小小孩看在眼裡,模仿能力超強,雖不很到位,但能力不容忽視;像個大家庭一樣,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和睦相處,一起玩樂學習,真是美好,不過也有吵架、互控的時候。 小朋友來園的時間,與家長上班時間有關,小家庭父母上班前就需送小孩到幼兒園,上班時間在八點,7:40前會送小朋友來;八點半上班,八點左右會來;阿公阿媽送的,會在八點半左右;八點半過後才來的,通常是爸媽休假或前一晚太晚睡了。 為了讓孩子享受晨光美好的時刻,鼓勵小朋友八點半前來園,且一週五天都有達標的,可得到獎勵品。但想要得到獎勵品是需要付出的,八點半前來園,門口老師會給一個小圓點貼紙,拿到小圓點時需要將它貼到統計表上自己的姓名欄位,連續一週都有貼上圓點,就能獲獎。這樣的流程要學習的功課有認字的部分~班級名稱、自己的姓名和空間的概念;若亂貼在別人的欄位上,或拿了貼紙沒去貼的,就沒了。 對大班小朋友而言,很簡單所以每次頒獎人數最多;中班也不難;小和幼就需多用心學習;不過學習就會,不學習當然不會囉。認識自己的名字和班級應該不難,只要多接觸幼幼班也可以的,家長在家不妨試試看。 從小事著手。得到晨光獎其實很簡單,只要有恆心、用心,不僅可享受晨光活動又可領到小獎品,何樂而不為?園長的用意是希望小朋友從小養成準時的習慣,規律的生活,一點一滴的堆疊,建立好的習慣,好的品格。 園長不輕看這常態性的鼓勵,連小獎品的準備也很用心,雖是小小的獎品,但可讓小孩學習甚麼?之前好長一段時間送笑臉陀螺,目的是練習手指的靈活度,還有可和朋友一起玩(人際互動),有小孩興奮的說他收集了滿盒。因廠商已停產,改口哨陀螺,用嘴吹才能旋轉,產量也不多;只好再買別的,孩子們好期待~~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準時的重要

為什麼讓孩子早睡總是那麼難?晚睡對孩子有哪些嚴重危害?如果能讓孩子每晚9點準時睡覺,你想知道怎麼做嗎? 如何讓孩子早睡之前,當然要先看看你家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達標嗎?為什麼要規定孩子的睡眠時間?晚睡對孩子有哪些壞處? 影響認知功能 倫敦大學教授阿曼達•薩克爾曾經對一萬多名7歲的兒童進行研究,他們發現,那些經常超過晚上9點才睡覺的兒童,在閱讀和算術方面的成績會比較差。因此他們認為,晚睡會影響幼兒的反應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長期下去,將不利於兒童的智力成長。 影響身高-科學家們發現,人體在睡眠狀態下會大量分泌生長激素,刺激骨關節軟骨和骨骺軟骨生長,但生長激素的分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減少,因此睡眠對幼兒尤其重要。另外,晚上10點到凌晨1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並且這個高峰還需要人體熟睡70分鐘後才會分泌。所以,如果孩子們在幼年時期長期處於晚睡或缺覺狀態,勢必會影響身高的發育。 抵抗力變差-睡眠是人體體力恢復和各方面身體功能恢復的過程,所以睡眠充足身體好。過於晚睡的孩子,由於身體的免疫功能長期得不到恢復,容易受環境中的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侵襲。 晚睡、缺覺的孩子常有的性格-長期晚睡和睡眠不足的孩子,他們的脾氣也比較暴躁。具體表現在動不動就哭鬧生氣、攻擊性強喜歡打人、做事缺乏耐心容易放棄。 讓孩子早睡難嗎?其實一點也不難,只需三步: 一、晚上8點後不外出-孩子們的外出活動時間可以安排在白天,如果是上學的孩子,那麼就安排在放學後、晚上8點前。晚上8點後就不要外出了,因為孩子的「心」靜下來需要一個過程,即讓活躍的情緒包括興奮、激動等情緒平息下來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孩子晚上8點還外出玩耍,想9點上床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睡前避免激烈的活動-睡前建議不看電視、不進行劇烈運動、也不適宜興奮的遊戲,可以聽聽舒緩的音樂、進行玩積木等不激烈的親子遊戲,睡前故事、閱讀、手影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9點準時全家熄燈-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全家」,而不只是孩子!很多父母說孩子經常11點多還在玩,根本原因是大人11點多也還未睡。孩子是大人的鏡子,你想讓孩子乖乖早睡,自己卻還在泡劇、玩手機、玩電腦,給孩子製造的是不公平感。 採取全家熄燈的行動,想讓孩子每晚9點準時睡覺一點也不難。心理學上認為,一個行為堅持21天就會形成習慣,堅持90天就會形成穩定習慣,堅持365天你想不讓這個行為繼續都很難了。 早睡早起,獲益的不僅僅是孩子!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世界地球日、閱讀日】

安全是通往回家最近的路,不僅防疫工作,交通安全亦不可疏忽。 週三上午,進行娃娃車安全宣導,即搭車的安全,就娃娃車的外觀,內部座椅、配備,車子的年限、司機與隨車老師的資格,每日出車前應注意的事項,路上行車應遵守的規則,小朋友上下車和車上的秩序等,詳細的介紹,在麗娟老師、佳莉老師的帶領下,對娃娃車的交通更加了解與認識。 「寫、守、助、巡」四口訣,是娃娃車駕駛需要注意的,就是下車前填寫行車記錄,遵守交通規則,協助隨車人員查看車內幼童,巡視車內人員物品再熄火鎖車。而隨車人員四口訣「查、清、顧、交」,出車前檢查娃娃車行程記錄表,清點幼童人數,協助駕駛看顧幼童,離開娃娃車時,確實將幼兒交給老師或家人。唯有小心,才能確保搭車者的安全。 萬一不小心被關在車內時,該如何自救?小朋友很清楚的說:「拍打窗戶、開窗呼叫或按喇叭。」最後,搭車實際體驗,透過影片欣賞加深印象。 週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今年剛好是50週年,也是巴黎氣候協議正式生效的第一年,是環境至為關鍵的一年;台灣,以「全面行動」做為年度主題,喊出「地球我罩的」標語,聚焦「廢棄物管理」、「生態保育」、「氣候變遷」、「永續飲食」等四大議題。 從1970年4月22日,2000萬美國人走上街頭,訴求「乾淨的空氣與水」,50個寒暑過去,環境真的有變好嗎?我們是否呼吸到乾淨的空氣和水?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問小朋友:地球有幾個?一個,要好好愛護。「誰來愛護?怎麼愛護?」大家一起來,不要製造垃圾。 「萬物之靈的人哪 你在地上做了什麼;你在享受現代文明,地球日夜流淚不停;萬物之靈的人哪,現在你該做些什麼,別讓地球再流淚,別讓地球再流淚。」 週四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洪蘭教授說閱讀是上天給我們的福氣,打開人類知識的門。在疫情時,不能出去沒關係,讓書本陪伴大家度過這段苦悶的抗疫生活,透過閱讀增加心靈與知識的免疫力。 說話是本能,而閱讀是習慣。大腦裡面,我們有語言中心,可是沒有閱讀中心,閱讀是需要培養的。 再忙也要陪小孩一起閱讀,學前階段,家長一定要把握,培養、建立孩子親近書、愛看書的習慣。對於幼兒園每學期推動的親子共讀,不可輕忽。問~目前已共讀幾本了?有人說:紀錄本全都完成了! 「一天不讀書,無人看得出;一週不讀書,講話會變粗;一月不讀書,智商輸給豬。」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不管他多聰明,都不會有什麼成就。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從小開始打造閱讀習慣

認知心理學暨神經心理學專家洪蘭教授談「閱讀的神經機制」。 洪蘭教授告訴大家,透過腦部實驗,可以看出腦部愈常受到外界刺激,神經愈能夠加強聯結發展,因此父母若及早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增加他的知識資料庫,對他的判斷及處理事情能力,必有很大幫助。 洪蘭教授自美國回來十幾年,一直熱心推動著閱讀運動。 她說,閱讀能力是文明的指標之一,它能使人的心靈得以昇華,孩子經由閱讀,可以激勵出創造力,別人費盡一生的心血寫一本書,我們卻只要讀完這一本書,就得到了他的經驗,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閱讀能開啟視野、累積前人的智慧。父母如果了解閱讀的神經機制,更能協助孩子開發潛能,她特別提醒家長不要把分數看得太重,鼓勵孩子閱讀,能激發孩子多元的興趣,自己找出學習的方法,更能快樂的學習。 她覺得有幾件事是別人不能干涉的,一個是政治意識、一個是婚姻,還有就是自己想看的書。 洪教授推動閱讀的時候碰到阻力,許多家長認為課本都讀不完了,讀什麼課外書。她也清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她認為必須要有人去跟老師、家長講閱讀的重要性。當時曾志朗做部長沒有時間,所以她才到中小學講「閱讀的神經機制」。 洪教授覺得教改真的不是改制度,制度是死的,制度是人在運作,改制度沒有改變人,其實是沒有用的。但是要改變人的觀念非常困難,你一定要一直不停的去鬆動那個牆角才有可能。 十幾年來,洪教授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近一千所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引起熱烈的迴響;刊載於報紙的專欄文章,也不斷有老師來要求轉載於校內刊物,或張貼於佈告欄。 長期致力於推廣閱讀的活動,洪蘭表示,閱讀和創造力是同一個神經機制,透過閱讀能激發出更多的想像與思考,進一步影響言行談吐,而閱讀的習慣卻是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因此她與曾志朗時常到各地的小學從事演講,向父母宣導閱讀的重要性,並鼓勵「親子共讀」來增進良性的互動關係。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小小地,種小花

校園裡種植了好幾盆孤挺花,是多年生的球根花卉,鱗莖呈圓球狀粗大如洋蔥;不用特別的照顧,只要有日照、按時給水,它們總會在每年三月底陸續開花,互相爭豔,校園裡也因著這群美麗花朵的綻放,色彩更加豐富,更有美感。 除了孤挺花,校園還種植了多種不同的花卉,除了美化、綠化環境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生命課題的學習。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有植物的生命,昆蟲的生命,動物的生命與人的生命。每種生命都需要人用感官,去覺察、去體會、去聆聽,需要去呵護、去珍惜。 藉由校園的植物,提供孩子進入植物的世界,透過植物的色彩、造形與想像,培養孩子對周遭自然環境的感受力與觀察力。在老師的帶領下,即使是小班孩子,也能說出認識的花名。 「小小地,種小花,灑灑水,長高了,啵 ~開花了」 請問你開的是甚麼花?「沙漠玫瑰」「九重葛」「茉莉花」「仙人掌」「天堂鳥」…. 植物藉由花朵的綻放,吸引昆蟲授粉,是生命最美的歷程,也是為繁衍新生命做準備。午餐後或課間休息時間,總會吸引三五成群喜愛親近自然的小朋友,駐足在前門花園觀賞,更關心金桔樹,這顆植樹節剛栽種的樹,期待夏天能多結果子,品嚐金桔茶。 週三,半年一次的牙齒塗氟如期進行,除了事先調查塗氟和口腔檢查的人數,資料的填寫、健保卡的準備外,也因著疫情,診所的空間,而有所調整。往年分兩天進行,大中班會走路前往,塗氟後護理師做衛教宣導與有獎徵答。 今年集中在一天進行,衛教宣導、有獎徵答改在幼兒園進行。小朋友們搭車分梯前往,診所內維持兩個班級,一進一出;戴口罩、量體溫、手部消毒,一點都不馬虎。 孩子們受到診所醫師、護理師、醫生媽親切的接待,兩位醫師態度和藹可親,小心且細心的為他們的牙齒塗上保護膜,祛除小孩怕看牙齒的心裡;又贈送每位小孩印有蝙蝠俠和芭比花樣的牙膏一支,希望孩子們能擁有健康潔白的乳牙,為恆牙做好準備。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及方法

牙齒是我們身體重要的咀嚼器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保護好自己的牙齒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強調平時要認真刷牙。 不保護牙齒的後果有哪些 口腔專家介紹,人們每天吞食食物的行為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系統工作的結果。嘴唇和舌頭等的信息,通過各種神經系統經由三岔神經節傳到大腦。牙齒根部的齒根膜神經也向大腦提供食物有無可咬性等信息。譬如,當牙齒咔嚓一下咬到小勺時,嘴就會不由自主地張開,這種動作也是齒根膜神經作用的結果。據科學家通過對白鼠的試驗得知,當切除這種神經束時,被中斷信息的神經細胞便逐漸死亡,並且神經死絕的信息一直傳遞到大腦。進一步研究變化的結果發現,它一直波及到使頭腦保持適當位置的後頸肌肉群神經末梢。這說明,更不應該隨便拔牙,不應該隨便切斷牙神經。有專家說:經常咀嚼的白鼠比不咀嚼的白鼠腦子反映靈敏。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咀嚼習慣非常重要,有助於防止痴呆症。 然而,很多人常因生理性原因或患口腔疾病,造成部分牙齒或全口牙齒缺失,而殘存牙槽留在口內,成為無牙頜口腔。這種情況不僅影響發音和美觀,還可因食物不能充分咀嚼磨碎而影響消化吸收,加重胃腸道的負擔。牙列缺失後,顳頜關節功能紊亂,殘留的牙槽骨不斷萎縮吸收,面部下1/3變短,因而肌肉失去正常張力,會使面部皺褶增加,口角下垂,顯得蒼老。牙列缺失還會影響可出現耳鳴頭暈等症狀,耳咽管阻塞,以及聽覺受影響。 因此,應對缺失的部分牙齒或者全口牙齒及時進行鑲補和修復,以恢復正常的咬合關係和咀嚼功能,保護聽力。 牙齒健康的重要性 牙齒不僅能咀嚼食物、幫助發音,而且對面容的美有很大影響。由於牙齒和牙槽骨的支持,牙弓形態和咬合關係的正常,才會使人的面部和唇頰部顯得豐滿。而當人們講話和微笑時,整齊而潔白的牙齒,更能顯現人的健康和美麗。相反,如果牙弓發育不正常,牙齒排列紊亂,參差不齊,面容就會顯得不協調。如果牙齒缺失太多,唇頰部失去支持而凹陷,就會使人的面容顯得蒼老、消瘦。所以,人們常把牙齒作為衡量健美的重要標誌之一。保護牙齒的小竅門: 1.保護牙齒健康,最基本、最經濟的方法是有效刷牙,以去除食物殘渣和牙面菌斑,按摩牙齦。2、每天至少刷2次牙,每個牙刷3個面,每次持續3分鐘,吃完東西要及時漱口。少吃甜食和過酸的食品,睡覺之前一定不要吃甜食。3、選用磨毛保健牙刷和含氟化物的牙膏,兒童應使用兒童專用牙刷。4、牙刷保養做到每人1把,刷後用清水多衝洗幾次,甩干水分。5、1個月換1次牙刷較好,一根牙刷使用最多不超過3個月。6、牙刷刷不到處可合理使用牙線、牙籤或間隙刷,去除細菌和食物殘渣。7、均衡地攝取食物,保護牙齒健康。牙齒的發育離不開各種營養食物,因此,不論是成人還是少年兒童,飲食要多樣化,不要偏食。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樂在積木

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生活不再像之前一樣自由,有些限制,也因此調整過去居家的生活模式,假日不再往外跑,全家大小一起在家互動、交談、看書、做家事的時間變多了,對過去疏忽的衛生習慣、環境的保護、身體的保健等,也不再輕忽;孩子們也有了危機意識,戴口罩、勤洗手、帶手帕、量體溫不用師長提醒,也會互相勉勵,過去洗手、帶手帕是用來檢查的,如今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 全球114個國家與地區有13萬人確診感染武漢肺炎,在亞洲、歐洲、非洲、北美、南美,29個國家實施全國範圍停課,影響約3億9150萬名兒童和青少年,另外20個國家下令部分地區學校停課,如果這些國家改為全國範圍停課,那麼這將影響另5億多名學生的受教權。 然而這麼做成效如何,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數據來說明,但學生不上學的社會經濟成本,在一些家庭卻是立即可見。令人思考如此「抗疫」是不是個好方法? 台灣因著有優秀、前瞻的抗疫團隊,對疫情掌握得當,目前還能繼續上學,是非常幸福的事;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配合。 「上學真好玩-早晨空氣清又清,快快樂樂上學校,看見老師說聲早,看見同學握握手、小朋友早。」 「上課-上課實在真趣味,繪圖跳舞唸歌詩,認真讀冊識道理,人人嘔咾好教示。」孩子們每天在幼兒園,過著多姿多采的生活,享受著同儕互動的樂趣。 每週三晨光積木時間,小朋友樂在積木中,一塊塊積木經過他們的巧手組合成不同的作品。為了增強他們的興趣與創意,舉辦創意積木大會師。以往是每班推派五位,去年因小朋友都渴望能參與,於是就改成全部小朋友都參加。週二大、中班,創作的主題-我的超級汽車和我的生日蛋糕;週三小、幼班,自由創作。 小朋友們拿著自備的積木,不慌不忙的依著所給的提示,全神貫注動手動腦,以積木為素材,創作出潛藏在他們腦中的圖像,與內化的經驗質,充滿了想像力,看著他們將裝在盒子裡的積木,一塊塊的組合,不僅要具備手部小肌肉的靈活度,同時也要有建構力、創作力、組裝力,更要具備專心、耐心和沉著的心。 大家都很認真、用心的玩出他們的創意,掌握四十分的創作時間,經過小朋友的巧手,一件件作品出爐了,也為作品命名。 積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經驗與活動,可以自由組合、建構,盡情發揮創作能力,發揮無窮想像力,透過空間的組合概念,增進手眼協調、手指靈活運用的能力!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玩積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積木對於孩子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甚至連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都難以招架。玩積木的好處多多,包括認知能力、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人際互動、想像力與創造力等,甚至也有研究指出透過積木為媒介可以誘發與促進口語能力。 在感覺統合的領域裡強調遊戲的重要性,學者Neumann曾提出,遊戲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1)內在動機 (2)能自我控制 (3)富涵想像 因此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是影響孩子感覺統合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玩積木將是培養孩子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最佳玩具之一。 積木的玩法沒有限制是主要的優點之一,尤其是隨時可以重新拆開再組裝的特性,讓孩子自由的玩、不斷的嘗試與實驗,做錯了隨時可以重來,減少失敗的挫折感。此外,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組裝任何造型,儘管只是將兩塊積木疊在一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都能賦予它不同的生命,簡單來說只要他覺得像什麼就會是什麼,家長應該對於這些想像力給予熱烈的正向回饋,千萬不可以潑冷水,澆熄孩子對於創作的熱情。 積木遊戲建議 1. 以「遊戲」的角度來看積木,而非「訓練」與「學習」積木是「遊戲」,而非「訓練」與「學習」,從我們的慣用語「玩積木」就可以看出端倪。遊戲應出自於自願與樂趣,千萬不可以認為玩積木對孩子的成長好處多多就經常「要求」孩子「玩」,甚至排入「每日學習課表」之中,因為「要求就不是玩」囉! 2. 發揮積木的「想像空間」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對於組裝的積木命名,或者利用組裝的積木成品玩遊戲或講故事。家長們可以嘗試將「繪本」與「積木」結合,利用積木創造出繪本故事裡的場景、道具與角色,並利用創造出來的積木成品一起演一場舞台劇,不僅充滿樂趣,也讓孩子充滿成就感,孩子也可能因為期待繪本舞台劇時間,而主動玩積木。 3. 正向回饋,樂趣與動機加倍! 有個關鍵必須謹記在心:在積木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對與錯。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完成一個作品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這像什麼呢?」對於孩子自信滿滿的介紹作品時,我們應給予正向回饋,他們覺得像什麼就是什麼,當然家長也可以給予我們的想法提供孩子參考,例如孩子組了一台火車,家長可以也組一台更精美的,然後跟孩子說:「你看媽媽組的也是火車,你想學媽媽也組一台不同的火車嗎?這一台有不一樣的功能唷!」而不是潑冷水地說:「差很多,一點都不像!你要學媽媽這樣做才對!」如果家長有耐心且正確地陪伴,長久下來,孩子所組裝的積木會逐漸趨於具象化。當然,如果孩子說不出來,也不可以逼著孩子回答,例如孩子將積木排成長條狀,此時則可以試著引導命名(如毛毛蟲),或者可以拿台車子在上面開,引導孩子說出馬路。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