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October 2009

每個星期總有很多孩子在幼稚園的趣事,想要和家長一起分享。本週分享的話題當然就是「卡通王國過萬聖節」了。說到萬聖節,期初行事曆原訂在30日星期五,因為萬聖節是10月31日星期六,故提早一天。在活動計劃時考慮到星期五晨間有巡迴體能,還有體能課,這兩項孩子們都很喜歡,如何兼顧到?最後決定提前在星期四舉辦,如此不但英文老師能參與,體能活動也不必停課。說到體能課,平時幼稚園都是女老師,藉著超人叔叔、海豚哥哥和孩子們一起玩體能,讓小朋友有機會接觸男性老師,他們在活動的設計與帶領,給孩子的是不一樣的體驗。萬聖節活動的計畫,月初活動組就開始在進行,雖然已經有好幾年的活動經驗,但總希望能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幾經討論後決定以「卡通王國過萬聖節」作為活動的主題,因為孩子們最喜歡看卡通影片,對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很感興趣,每個小朋友喜歡的對象不同,照著自己所愛去扮演,一定會感到心滿意足的。主題決定後,接著就是活動的展現方式,有上台走秀表演,萬聖節由來、戲劇表演、過關遊戲和討糖活動。對外出討糖活動最有爭議,老師說很多店家不願給,要我們自己準備,(因為別的園所或補習班都是自己準備,事先拿給店家)但若是這樣就失去了意義,其實不用多,只是活動的趣味性而已。活動企劃案出來後,接著是工作的分配,佈置方面由小朋友和老師分工,除了吊飾外,把幼稚園的龍船佈置成南瓜車;戲劇表演由英文Teacher Lucy負責編劇,大班小朋友和Lucy合作演出;律動走秀-音樂由Polly媽咪負責,各班老師負責指導;過關遊戲-由大班教學主題「再用一次」的環保議題,延伸好玩的瓶蓋活動,Mandy提供遊戲方法,各班負責準備;活動室的佈置,由辦公室行政老師負責完成;主題的字由鳳梨和哈蜜瓜小朋友負責書寫。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工合作的進行,星期三完成所有的準備工作。星期四小朋友們興高采烈的裝扮成自己最喜歡的卡通人物,小女生以公主、小天使、蝴蝶仙子居多;男生則以蜘蛛人居多,還有南瓜、王子、鬼、巫婆….等。活動室的舞台除了壁面佈置外,也將南瓜車搬上台當佈置。上午10時熱熱鬧鬧的由主持人Teacher Michelle揭開活動的序幕,小朋友一班班的上台走秀,每個人的扮相,像磁鐵般的吸住了台下小朋友和老師的目光,尤其是老師,相機的焦點對準了孩子,不停的按著快門,特別是Mandy,深怕一個不留神,錯失了美好的畫面;戲劇表演-糖果仙子,徵召了自願參加的12位大班小朋友,3天各20分的排演,表現值得鼓勵;過關遊戲,孩子們很喜歡,三關都以瓶蓋來進行,有瓶蓋釣釣樂、瓶蓋疊疊樂、瓶蓋拼拼樂,三關都通過就可以戳戳樂。最後是「trick-or-treating」出外討糖了,鳳梨家、哈蜜瓜家、西瓜家搭車到遠東百貨公司;寶貝家在Polly媽咪和柏甯媽媽的帶領下,從幼稚園走到柏甯的家;蘋果家在Grace媽咪和仔微阿嬤的帶領下,從幼稚園沿路走到仔微的家;櫻桃家在Kitty媽咪和仁琪老師的帶領下,從幼稚園沿路到麥當勞附近,孩子們得到了很多的糖,看到Mandy一直炫耀著。今年的活動感覺真棒!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少數孩子,在trick-or-treating的過程,有搶的動作出現。今年的萬聖節,孩子又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 ※※.11月7日星期五晚上7:00-9:00-在遊戲中玩出數學力-邀請您參加※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走出「愛之深、責之切」迷思

『親子教養篇』  走出「愛之深、責之切」迷思 愛孩子,就該鼓勵而非一再責備 文/洪蘭 學習有賴情緒與動機,一味的責罵、挑毛病、放大過失,只會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對於學習失去興趣,對人生失去希望,一點好處也沒有。 我去一所小學演講,講完後,一位老師憂心忡忡地給我看他學生寫的週記。我看到字體端正,顯然有練過字的,又見段落分明,正要稱讚時,看到裡面的內容,嚇了一跳,她寫道:父母不斷地指正我的缺點,罵完我還要說是為我好、是關心我,難道她看不出我已經遍體鱗傷了嗎?(四年級會用這個成語,程度很不錯。)望子成龍,反而害了孩子 原來她父母望子成龍,因為自己很優秀,就認定孩子應該也很優秀,所以對她的要求就很高,不斷地指出她的缺點,要求她改進。她說每天被人罵的日子活的很辛苦,問老師真的有極樂世界嗎?她很想去那裡。 我問老師有無跟父母溝通?他無奈地說:「有,而且有好幾次,但父母聽不進去。我請父母多看孩子的優點,鼓勵她、獎勵她。想不到他們竟然說『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無法看到孩子的任何優點。」這位老師說,因為這是一個早熟、敏感,有自己思想的女孩子,他怕再拖下去會出事,所以來問我怎麼辦。我聽了也是無可奈何,因為心態的改變不是兩言三語就可以做得到的。責備,只會讓孩子放棄自己 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最痛恨「愛之深,責之切」那句話,如果是愛他,就不該一直責備他,應該要盡量鼓勵他才對,責備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而已。我以前的國文老師每次發作文簿都把全班罵得狗血淋頭,讓我們想到作文課就發抖。她罵完了也是說他是為我們好,才要花力氣罵我們,還說他怎麼不去罵別班的學生?他還要我們感恩。可是我們那時只覺得害怕跟沮喪,不但不感恩,還很羨慕別班的學生不必被老師這樣罵,有個同學曾經偷偷寫紙條傳閱:「老師不是應該希望全校的學生都好嗎?為什麼只有我們好,不要別班好?」這樣罵的結果是全班都不喜歡作文,連帶國文課也一起討厭。多一點鼓勵,能激發孩子的優點 學習有賴情緒與動機,一味的責罵、挑毛病、放大過失,只會使孩子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對人生失去希望,一點好處也沒有。其實孩子的長處不難看到,只要不抱著求全的心態就能看到,給他一點鼓勵,孩子就會努力再去做這件事來取悅你。久一點後,這件事就變成他的長處,將他和別人區分出來,最後,這個長處便成他出社會後謀生的技能。其實,我們捫心自問,大人做事都沒有盡善盡美,如何能要求一個孩子做得比大人還更好?接納孩子的本質,才能成就孩子 美國一位得獎的優良教師布萊德‧柯恩(Brad Cohen),他有嚴重的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眼睛會眨,做鬼臉,頸子會不停扭動,腳會抖,最糟的是喉嚨會發出「嗚、嗚、法、法、法」那種怪聲。因此,在學校裡,老師處罰他、同學排斥他,但是他的母親支持他。為了他,母親一直去跟老師溝通,請求老師不要挑孩子的毛病,不要使他畏懼上學;不要以同一把尺去評量每一個學生,請他們看到這些怪異行為背後孩子真正的本質,請老師接受他。 後來他長大,立志成為他小時候所沒有的老師。經過24次的拒絕,終於有一所學校願意聘他,給了他一個機會,他果然成為全美最好的優良老師。他說,不接受孩子的不同,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材施教,不必處處要求完美 有的父母說,我就是不完美,所以從小才要求孩子完美,他拿「孩子,我要你比我強」做擋箭牌,這種心態也是不對的。孩子不是生來完成父母未竟的事業或願望,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透過他,你的基因得以傳遞下去,但是他無法照你的規劃去走,因為他的時代跟你的時代不同,每個世代有他們自己的挑戰。父母只能做孩子的後盾,提供他舐傷的安全場所,讓他有勇氣再出發,但是不能替他打仗,就像孩子也不能替你打仗一樣。怎樣活是孩子的權利,父母不可剝奪。 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要依個性而有所不同,不能說為了公平起見,對待每一個孩子方式都一模一樣,這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實質的公平,有些孩子打了都怕,有些敏感的孩子只要瞪他一眼就羞愧地要哭,根本不必罵。如果每個孩子都一樣待遇,孔子又何必說「因材施教」呢? 希望父母能以欣賞的眼光還看孩子,放大他的長處,讓長處把短處帶上來,使親子可共享人生最珍貴的天倫之樂。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10月23日

最新數據統計「跌倒」是台南市幼托園所最常見的意外傷害,而這項統計資料是根據台南市衛生局95年至98上半年兒童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報告表分析發現,幼兒在園所內發生事故傷害之類型,以跌倒最多,其次為撞傷,第三為割刺傷,平均每年有455名跌倒人數,310名撞傷人數,102名割刺傷人數。其他意外傷害因素,如燙傷、墜落、哽塞及中毒呈現個位數的受傷人數,由此可知,園所在意外傷害預防上,較重視易立即危及生命的意外傷害之防範,而對於跌倒及撞傷等皮外傷之預防較為忽略。台南市衛生局呼籲,不要以為跌倒碰撞沒什麼,幼童身體較脆弱,頭部一經碰撞,輕則造成撕裂傷,重則昏迷,若由高處跌落或碰撞力較大時甚至會造成死亡。沒錯!這也是仁和董事長最重視的校園安全問題,因此在創園時設備的規劃就以安全為第一,事先預測可能發生的問題,加強做好防護措施,如:教室四面都是窗戶,窗戶低低的,除了孩子的視野能穿透與通風外,最重要是預防小朋友好奇、爬窗戶而跌倒摔傷;游泳池有深有淺,淺的是30公分,深處是55公分;大蝴蝶遊戲場的設計,雖是以鋼筋水泥建造的,但各項遊具都以幼兒為中心,在各遊具上的空間、距離、護網、護條、地毯、欄杆等安全措施設置之重視與用心。記得當初(民國70年)大蝴蝶剛蓋好後,很多園所來參觀,也想從洪董事長的口中了解設計的目的與過程,有度量的董事長不藏私的傾囊相授,甚至還有園所請工人來丈量拷貝;草場上種滿了草,提供孩子追逐跑跳遊戲的空間;說到草場上的草,董事長說當初也是花了心思去研究和實驗,適合在仁和環境生存的草,才決定栽種目前所看到的這種草(哈!哈!不知其學名是什麼);前後門廣場和活動室通道兩旁地面是軟質PU,有些地方則是地磚和磨石子的,因著用途的不同材質也不同,讓小朋友有多元的體驗,地板、地毯、地磚、PU、草地,除了安全的考量外,也需兼顧到實用、清潔與衛生的部份。 當然在硬質的地面上要提醒小朋友注意安全,因此在一、二走廊會議室前草場前的走廊均以黃色、藍色膠帶貼線,要求小朋友沿線慢慢路,避免因奔跑而跌倒,或是相撞。而貼線以顏色區分還另有教育意義,走線除了安全還有安靜緩和情緒的作用外,還有走路靠右走的好習慣,不管是上廁所、進教室、上下樓梯等,都須靠右走,如此可避免碰撞,尤其是上下樓梯、轉彎處,看似很簡單,但小朋友仍在學習,因為不習慣。若是養成後不管在園內或園外、家裡對自身的安全保護將是一大助力。幼稚教育的目標有五項,第一是維護兒童身心健康,幼稚園為達成這項目標,必須輔導小朋友做到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安全,而健康安全維護須從最基本的關鍵開始。 「慢慢走」是最近老師們常說的一句話。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讓孩子學會看重自己

『親子教養篇』  讓孩子學會看重自己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相信自己,有學習就有成長一 文/柯華葳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羅‧杜威克(Carol Dweck)將多年研究的心得寫成《心態致勝》(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大塊文化出版)一書。作者拋出一個問題:有些孩子面對困難時,不去管他;有些會想辦法應付(不一定是解決);有些則會愈挫愈勇。微什麼有這些差別呢? 杜威克的論點是:一個人怎樣看自己,影響他是否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也影響他是否完成自己所看重的事。要用「成長心態」看待自己 如果一個人看重「聰明」,認為自己的能力已經註定,稱為「定型心態」。這種人會覺得一個人的智力不可能改變多少,即使學新事物,也無法真正獲得改善;因此,抱持定型心態的人,他做事的出發點和目標是「不可以讓人覺得我笨」。換句話說,定型態者奧他人肯定自己是聰明的、努力的、有愛心的;得不到肯定時,會以「天賦不」為藉口,放棄努力。 相對地,另一種人將自己的現況視為只是一個起點,相信人人都可因鍛鍊和經驗而改變,這就是「成長心態」。抱持成長心態的人,認為無論智力高下,都能做出相當的改變,而且相信自己可以改善自己的IQ:因此,對他來說,成功關乎學習,,有學習就有成長。爸媽的行為影響孩子的心態 《心態致勝》書中主要以企業、婚姻、人際關係為例,但也提到教養案例。家長和老師表現出來的行為(包括對孩子的讚美和斥責),會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和老師期望的是「定型心態」還是「成長心態」。舉例來說:當研究者問孩子:「當你有不錯的成績,爸爸媽媽會很高興,為什麼呢?」若孩子答:「他們高興看到我是個聰明的孩子」,這呈現的是「定型心態」。若孩子答:他們高興看到我認真地讀書,這是呈現的是「成長心態」。不同心態讓思考變得不一樣 心態會影響思考。例如,新手媽媽面對新生兒時會不知所措,如果她能夠跟寶寶說:「媽咪知道你餓了,我們兩個都在學著面對新生活,我也知道這很折磨人,但是我們都正在學習。」當媽媽能這麼想的時候,表示她跳脫負面思考,重新讓自己有不一樣的想法。於是不但改變了她對寶寶的態度,也影響了寶寶的反應。這讓我想到兩則真實故事。 有位阿嬤幫著博士兒子帶孩子。阿嬤到處聽演講,決定要把孫子帶好,阿嬤說:「小時候我教兒子數學,他反應比較慢,我又比較心急,不知怎地說了『真是笨!』。兒子到今天還記得我這麼說過他。我現在要把孫子教對才可以。」 有位爸爸,生活中一時失意,喝酒開車被警察攔下,開了罰單。回到家,看到年長母親,母親尚未多說什麼,兒子卻說:「反正我不是你們家的人。」母親愣在那兒,「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只因當時兒子年少惹禍,我一時氣不過,說了『你不像我們家的人』,沒想到兒子記到今天。」 兩位母親都認為自己當時是一時情急,不是故意說的,但是兩位已經成家當爸爸的兒子卻一直記著媽媽的話,彷彿那是他們心中的罩門與額頭上的金箍咒。兩位母親當時看到的,就是定型的能力,於是兒子也就是一直活在擔心被媽媽「小看」的陰影中;他們努力的目的是向母親證明自己是「聰明」的。 從這裡我們反覆地看到:父母的話可以激勵人、改變人腦;但也可以讓人心痛一輩子。爸爸媽媽想讓孩子學會看重自己,就要多多發揮成長心態,鼓勵孩子、指導孩子,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是不斷進步的。爸媽教養孩子時要多以鼓勵、指導,取代讚美和批評,如此,孩子才不會因為少了一時的讚美就放棄努力。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10月16日

近幾年在H1N1新型流感、腸病毒、SARS等侵襲威脅下,咳嗽禮節與手衛生的重要性愈來愈受重視,尤其是面對今年來勢洶洶H1N1新型流感的疫情,大家更加重視,且為有效對付H1N1新型流感上身,還有『四不四要』口訣:四不:1.不熬夜 2.不握手 3.不親吻小孩 4.不去人群擁擠的地方 四要:1.要勤洗手 2.要環境消毒 3.去醫院要戴口罩 4.有症狀要在家休息教育單位針對這波流行疫情,除了加強宣導外,還要求各級學校每日做疫情通報,沒通報的就上網公告,最終目的是提醒大家做好個人衛生習慣的預防措施,維護自身健康,避免病毒上身。這四不四要看起來都不是什麼大道理,很平常,應該人人都能做到,但要徹底實施、落實卻不易。因為總是有人認為不重要,無法配合。當然仁和覺得很重要,因此本學期除了加強環境衛生、洗手、攜帶手帕外,進入校園要做手部消毒、量體溫外,老師和小朋友戴口罩,實施至今尚無法達到百分百,仍有部分小朋友不能配合,前陣子天氣熱,戴不住,已秋涼了,還是不想戴,因為不習慣。其實很多的措施都是防萬一,而萬一是一萬次當中的一個機率,那個機率就會讓人受不了了。就以八八水災而言,五十年來才遇見的大水災,一天而已,就造成人命與財產的重大損失,設若之前就有預防措施,相信災害的損失就不會這麼巨大了。以勤洗手來說,為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在各洗手台上以動物造型的吸盤皂盒放置肥皂,引發孩子洗手的動機,張貼洗手步驟的貼紙,保育組長Kady媽咪一個月做一次宣導,班級老師的隨機教學,衛生所的定期訪視等,在在提醒洗手的重要,希望大人、小孩都能養成正確的洗手習慣-濕、搓、沖、捧、擦。偶而Mandy也會抽看小朋友洗手的情形,發現當老師在旁看時,多數孩子能夠以正確的步驟來洗手,但當沒人看時,洗手只是沖水而已,彷彿洗手是為了別人而洗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開始訂定10月15日(昨天)為「國際洗手日」,全球五大洲超過二十個國家推行用肥皂洗手,強調「只用清水洗手是不夠的」;呼籲各國在「國際洗手日」當週,於兒童遊樂場所、學校、社區中心及公共場所,宣導用肥皂洗手,才能有效降低手上的病菌量,教導及提升民眾對洗手預防疾病的觀念。根據WHO數據指出「用肥皂洗手」降低腹瀉機率高達44%,遠高於其他衛教或防治方法,是最簡單、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預防方法。透過正確的洗手,可有效避免全球數百萬名五歲以下幼兒免於腹瀉及急性呼吸道感染,並有效降低兒童致病與死亡之風險。事實上台灣洗手宣導政策起步很早,多年來皆致力於推廣「正確洗手」,宣導重點不斷強化「勤洗手、肥皂搓手20秒」。以腸病毒防治為例,鼓勵不論大人與幼童,在日常生活中,都務必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並落實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洗手」這個簡單的衛生習慣,可有效降低病菌感染,是一輩子受益無窮的健康基本功! 就從「勤洗手、肥皂搓手20秒」開始吧! 【洗手數來寶】打 濕 雙 手 抹 肥 皂,搓 完 手 心搓 手 背;指 甲 指 尖 不 能 少,清 水 沖 洗二 十 秒;再 幫 水 龍 頭 洗 澡,擦 乾 雙 手關 水 道,手 部 衛 生 病 菌 逃。 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親子教養篇』  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文/楊毓菁 原本在五、六月才會讓爸媽擔心的腸病毒,居然到了冬末春初還繼續橫行,難道腸病毒感染的季節已經越來越廣,到了整年都會流行的地步了嗎?警戒! 3歲以下無抗體,為重症高危險群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倘若腸病毒71行引發大流行,小小孩子不感染腸病毒則已,一旦被感染,將成為惡化為重症的高危險群!台灣在1998年第一次發生腸病毒71行大流行,也是媒體首次大幅度報導腸病毒 重症與死亡狀況,讓爸媽體認腸病毒的可怕,於是勤洗手、勤洗玩具等本來就該做好的衛生習慣,開始受到重視,以致這兩年腸病毒的案例雖偶有出現,但呈現個案總數減少,又加上腸病毒71型也未再肆虐,沒有引發大流行。值得注意的是,疾管局委託醫學單位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已在國內沈寂兩年,使得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倘若腸病毒71型挾著過去從未在國內出現的基因亞型來襲,小小孩不感染腸病毒則已,一旦被感染,將發展惡化為重症的高危險群;雖然現在疫情侷限於南部縣市,但三、四月氣溫回升,難保疫情更為猖獗,爸媽要特別警戒!目前國內5歲以下幼兒約有一百多萬人,爸媽一旦發現哥哥姐姐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務必加強嬰幼兒隔離措施,避免小小孩被感染;若發現3歲以下幼兒出現手足口症合併嗜睡、肌躍型抽蓄、持續性偶吐、高燒不退等疑似腸病毒重症,應立即送往醫學中心救治。觀念!抵抗力強,感染不一定有症狀腸病毒會不會上身,是病毒的毒性強弱及孩子身體抵抗力兩者在「拔河」,如果抵抗力強或是體內已有抗體,自然可以把病毒排除掉,不會產生症狀。腸病毒型別很多,每次引發流行的病毒類型不太一樣,但是腸病毒並非從1998年才開始出現在周遭環境,而是遠古時代就與人類共存到現在,只是以前沒有診斷出病毒的真正型別,只以為是感冒或手口足症、疱診性咽峽炎等。而若經得過某型腸病毒,即使有了抗體,在遇到他種型別的腸病毒,還是有感染的可能。病毒會不會上身,主要是基於病毒的毒性強弱及孩子身體抵抗力兩者在「拔河」,若抵抗力強就可能把病毒排除掉,相對地,如果抵抗力差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症狀。就像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各項病毒(包括腸病毒)搏鬥,體內白血球對抗各種病毒已經很有經驗,一旦被病毒入侵, 體內抵抗力強能夠克服病毒,就不會產生症狀,只會覺得今天很累、想睡,可能已經感染病毒而不自知;但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這就是體內的自然免疫力已經產生效果;相對的,小孩疾病接觸經驗少,抵抗力弱,所以可能成為致病致死的高危險群。注意!做好照顧、觀察症狀、預防重症如果孩子感染腸病毒,只要沒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本身沒有症狀,仍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10歲以下的孩子,尤其是3歲內的嬰幼兒,是腸病毒最可能侵犯的族群(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它會經由接觸、飛沫感染,或吃進含有病毒的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清洗不易,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傳染給其他幼兒。感染腸病毒通常一天內就會侵犯鄰近的淋巴結,大約在第3天時,病毒進入血液 造成病毒血症,並且侵犯皮膚、心臟、中樞神經等,臨床症狀也在此出現。身體產生的抗體大約在感染後第7天~10天慢慢復原。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沒有在數天內症狀惡化,就不會擔心衍生成為重症,當然也不需要送醫住院治療;即使產生如手足口症、疱診性咽峽炎的典型症狀也只需要給予症狀治療即可。因此,如果孩子感染了腸病毒,只要做好照顧、注意症狀、小心觀察,預防重症最為重要,因為早期發現與治療,治瘉的機會也就大幅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宿主(不論大人或小孩)本身沒有症狀,卻有傳染給別人的危險,這是腸病毒無法根除的原因之一。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宿主的喉嚨與糞便都會有病毒存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發病兩週後,病毒在咽喉的數量會大量減少,經由口鼻分泌物傳染的危險性大為降低,不過病毒仍經由糞便排出,可以持續6~8週之久。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幼兒園貨在人群密集處都有很高的傳染率 ,尤其腸病毒病例常有地區性及中的現象,所以居住與上學環境的安排不當,也是腸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應對!症狀特性不同,爸媽小心處理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若孩子出現手口足病症狀,一定要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現象;劇烈運動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所以要多休息。臨床研究已經知道,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不同,包括手口足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而不同的腸病毒也可以引起相同症狀。雖然手口足症及疱診性咽峽炎都是腸病毒引起,但各種病毒個性仍有不同表現,例如71型症狀範圍多集中在屁股、下肢的手掌腳掌,軀幹較沒有症狀,80%以上都會發高燒到39~41度;重症則會產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小兒麻痺等併發症。若孩子有手口足病症狀,要多喝水、多休息,因為孩子會因口腔的水泡及潰傷疼痛,而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久了會造成脫水現象;而嬰兒也可能因脫水嚴重而造成休克。但所謂「多休息」是指儘量不要劇烈運動。老人家總認為感冒要多運動、多流汗,才會好得快,但動物實驗證明,感染腸病毒後再劇烈運動,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推測應該是運動促進腸病毒擴散而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10月09日

九月、十月的節日特別多,除了教師節、中秋節,還有國慶日、台灣光復節、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九九重陽節以及西洋的萬聖節。過去常說「光輝的十月」,如今隨著節日沒放假,漸漸的這光環也不在了,人們已不太記得這些節日了,甚至連政府都不太重視,何況是市井小民了。問小朋友:今天是幾月幾日?小朋友看著日曆說:「中華民國98年10月9日」。接著問:「9的後面是多少?」答:「10,明天是10月10日。」「10月10日是什麼節日?」小朋友一臉茫然搖搖頭,只有志峰舉手說「國慶日」Mandy接著問:「國慶日是誰的節日?」志峰:「是國家生出來的日子」真的不錯,知道吔!再問:「是哪個國家的生日?」「中華民國」,「國家的生日要怎麼慶祝呢?孩子們說不出來,問「中華民國國旗有幾種顏色?」安崙大聲的回答:「三種,紅色、白色、藍色」。是呀!孩子很清楚,因為幼稚園每星期三都有升旗,小朋友知道那是國旗,是中華民國的國旗,要抬起頭挺起胸,向我們的國旗行個禮。過去國慶日,幼稚園都會舉辦慶祝會,人手一面小國旗,裝扮成各國的使者,有夏威夷、日本、韓國、原住民..等,熱熱鬧鬧的到社區遊行,如今都變成回憶了。節日的慶祝是在喚起大家對它的重視與節日背後代表的意義。上星期一慶祝教師節,緊接著星期五慶祝中秋節。老師們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作為慶祝會的開始,將故事內容做成投影片,投射上在螢幕上,由Kitty媽咪來講述故事,當講到嫦娥時,由Chrry媽咪扮演的嫦娥,在音樂的搭配下從幕後滿面笑容的以優雅的舞步從故事中的人物變成真的人出現在舞台上,嫦娥美麗的扮相吸住了所有小朋友和老師的目光,又隨著故事的發展,喝下了長生不老的藥,輕飄飄的飛到月球上!老師們真有創意,在鋁梯上貼了雲朵,最上面佈置一個大月亮,嫦娥就這樣一階階的爬上雲層到月亮上…….接著台灣的囝仔歌-中秋節表演,之後Helen媽咪介紹應景食物與習俗後,讓小朋友們玩剝柚子比賽,他們嘴裡念著「拿刀子切柚子,切了柚子剝柚子,剝了柚子 吃柚子,吃了柚子戴帽子。」大家都很認真、很用力的剝著,連小小庭瑄也不例外。老師們提醒小朋友,皮不要剝斷,無奈孩子們手的操控和力道不夠,最後只有幾個小朋友剝下來的皮可以變成帽子,戴在頭上。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運動使人聰明 體育課應正常化

『親子教養篇』  運動使人聰明 體育課應正常化 國立成功大學研究證實,某些特定運動會使人變聰明,這篇論文被紐約時報大幅報導。每天慢跑六千公尺的成大校長賴明詔昨天表示,中小學體育課經常被挪用,學生課業壓力大,沒時間運動,建議教師多鼓勵學生運動,可增加學習效果。成大醫學院生理所特聘教授任卓穎、陳洵瑛透過小老鼠實驗,在國際知名生理學期刊發表〈跑步機和滾輪運動對空間與避險學習記憶有不同的影響——腦杏仁核中兩種神經可塑性蛋白的角色〉,實驗發現小老鼠隨性跑步,雖然會改變大腦功能,但如果強迫牠們多跑一些,腦功能改善也會更明顯且廣泛。 任卓穎表示,他們把小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放滾輪,小老鼠可自主滾動,對照組是把鼠籠的輪子鎖住無法滾動。另一組則在跑步機上,每天進行中度運動訓練慢跑一小時,對照組則把小老鼠放在不運轉的跑步機上,運動訓練共四週。結果受過跑步機運動訓練的小老鼠,對恐懼及空間學習能力都比較好,自主滾輪運動則沒有明顯幫助。任卓穎說,雖然小老鼠在滾輪上運動時間總和,和在跑步機運動時間差不多,但兩者運動強度不同,跑步機是連續且半強迫運動,肌肉強度會增加,心跳會加快,促進腦神經活動,腦部也會分泌滋養分子。 陳洵瑛說,要達到運動變聰明的效果,只要每天從事中度有氧運動至少三十分鐘,且心跳每分鐘一百二十到一百四十下,跑步、游泳、騎車、爬樓梯、登山都可以。她建議國小加強游泳及自行車運動,除可強身、變聰明,學會游泳能增加求生技巧,騎自行車符合節能減碳。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作業寫得少 學業成就高?

『親子教養篇』  作業寫得少 學業成就高? 摘自國語日報 文 台北教育大學周玉秀副教授 一項研究三十八個國家家庭作業與學業成就的非線性結果顯示,日本、丹麥等高學分群的學校,設計的家庭作業相當少,以數學作業為例,每個星期約一小時;而低分群國家如泰國、希臘等,教師派的作業反而相當多,每個星期達到五小時;新加坡則是家庭作業多的高分群國家代表。這份調查挑戰西方固有的信念思維,讓學界重新探究「影響學業成就的作業形式和深層因素」。他們發現,不同國家的家庭作業相當多樣化,例如:閱讀、寫作、小團體學習(以色列)、超過課本的個別主題研究、口述報告等,這類作業可刺激「高層思考」,進而左右學業成就。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研究,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要素,發現母親的堅持、父母的教育與社經地位、家庭作業參與、母親的教育程度,都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有效指標。其中,家長在家中對家庭作業的關切,最能強化學校課程的學習。 就休士頓研究中心的報告而言,母親參與學童的語文作業,幾乎預告了學業的正面成就。研究報告完全贊同家人透過家庭作業參與孩子的學校教育。研究指出,任何一個文化的家庭,只要能夠積極的參與孩子的學習,在家中支持孩子學習文法或間接的堅持孩子做好學校指派的功課,幾乎可預告其在校的學習表現。 對於家庭作業的認知,各國學生也不同。跨文化研究指出,德國七年級學生說:「老師讓同學寫一篇關於未來的作文,是藉著這篇文章查考我們的特質,以及寫作能力。」相對於德國學生能具體點出老師出作業的目的,台灣學生多數是缺乏這種自我覺察、監控學習的能力。 台灣國中七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多,觀察北市大安區一名學生的聯絡簿,每天通常會有八到十二項的作業和考試,例如考生物、完成數學習作和自我評量、查禽流感資料、聽大家說英語、寫讀書心得報告、國文學習單、下週一考國文默寫……。對於這麼多的作業,學生的認知是「只要每天做完老師指派的作業,就會達到我進理想學校的目標」。顯然,國內教育並未和學生論證作業的教育意涵,只讓學生知道作業的工具性目的 ── 考上好學校。

繼續閱讀 »

仁和物語~園長的話 10月07日

星期一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照例於當天舉辦慶祝會。慶祝會是教學活動的延伸,讓小朋友們更具體的去體會與感受。活動開始就掀起高潮,由Kady扮演的孔子,一出場就吸引小朋友的目光,當然笑聲也四起,孩子們覺得好好笑,Kady說:「我是孔子,從天上飛下來….」孩子們笑得更大聲,「你是Kady媽咪啦!」在笑聲中,大家跟著「孔子」唸「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提醒小朋友要搖頭晃腦,小朋友就是搖不起來,倒是一直笑,很有笑果。為了營造這場孔子與學生的氣氛,上星期二安排參觀孔廟,雖然孩子們對「全台首學」的台南孔廟背後所蘊藏的歷史意義,及對教育的精神指標,沒辦法理解,老師們在參觀時仍嘗試向孩子們說明其中的意義,告訴小朋友所背誦的論語就是孔子的話「子曰」,就是孔子。到孔子銅像前面行禮,走禮門、義路,參觀大成殿,泮池欣賞鯉魚,對於中小班孩子來說,樹上的松鼠可是最吸引他們的,問他們看到什麼,印象中就是松鼠了。雖然不能理解,但,是有些印象。老師們也為每個小朋友準備古時孩子入學時要戴的「儒巾」,讓他們戴在頭上,孩子們覺得很好玩,也很有趣。就在吟詩聲與笑聲中,結束了孔子帶學生上課的場景。接著是「猜猜我是誰?」,事先請老師準備一張學生時代或年輕或兒時或結婚時的照片,製作成影像檔投射在螢幕上,Grace媽咪的照片孩子們一眼就認出,Helen媽咪的是年輕時燙了卷髮的照片,不過眼尖的小朋友還是猜得出來;仁琪老師的是小學時候留長頭髮的照片,連Mandy 都看不出來,但安崙很快就答對;Kitty媽咪、Cherry媽咪、春吟老師的是兒時的照片,Mandy是學生時代的藝術照,Polly媽咪是結婚時的藝術照,雖有點難度,但總是有觀察力敏銳的孩子。惟獨Kady媽咪小姐時代的照片,孩子們猜了又猜,想了又想,就是想不出是誰?最後只好由Mandy公佈答案,這單元猜對的小朋友都獲得一顆巧克力當獎勵,好像都是大班得到。最後是畫圖接力賽-「我的老師」,各班孩子一個接一個同心協力、團結合作完成老師的畫像,連寶貝班的孩子都能做到,真的是太棒了!每年都有教師節,這個節日除了紀念「至聖先師孔子」以外,也讓我們在這個節日感謝求學過程中教導我們的老師,引導小朋友認識老師的角色和表達對老師的尊敬。國語日報9月28日的日日談報導,最近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上班族,在教師節當天會懷念求學時的某位老師,因為這位老師協助心靈成長、增加知識與能力。但另一份針對教師的調查,卻顯示教師並不快樂,因為學生不尊重教師,家長配合度差。過去教師憂慮教育政策的缺失,今年,卻有七成八的教師認為,校園最需要改善的是「尊師重道」。尊師重道其實和社會氛圍有關。近年家長的教育自主性提高,而媒體經常報導教師的負面新聞,也造成教師形象角色不同以往。但不管什麼樣的年代,懷抱熱誠與專業的教師永遠會令學生懷念。不過教師的角色對學生來說,有正確行為與價值觀的示範作用,家長如果認為學生是教育的消費者,僅需學得知識其他不重要,那麼學生在寶貴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失去的可能會比獲得的多。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中秋節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