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走出「愛之深、責之切」迷思
愛孩子,就該鼓勵而非一再責備 文/洪蘭
學習有賴情緒與動機,一味的責罵、挑毛病、放大過失,只會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對於學習失去興趣,對人生失去希望,一點好處也沒有。
我去一所小學演講,講完後,一位老師憂心忡忡地給我看他學生寫的週記。我看到字體端正,顯然有練過字的,又見段落分明,正要稱讚時,看到裡面的內容,嚇了一跳,她寫道:父母不斷地指正我的缺點,罵完我還要說是為我好、是關心我,難道她看不出我已經遍體鱗傷了嗎?(四年級會用這個成語,程度很不錯。)
望子成龍,反而害了孩子
原來她父母望子成龍,因為自己很優秀,就認定孩子應該也很優秀,所以對她的要求就很高,不斷地指出她的缺點,要求她改進。她說每天被人罵的日子活的很辛苦,問老師真的有極樂世界嗎?她很想去那裡。
我問老師有無跟父母溝通?他無奈地說:「有,而且有好幾次,但父母聽不進去。我請父母多看孩子的優點,鼓勵她、獎勵她。想不到他們竟然說『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無法看到孩子的任何優點。」這位老師說,因為這是一個早熟、敏感,有自己思想的女孩子,他怕再拖下去會出事,所以來問我怎麼辦。我聽了也是無可奈何,因為心態的改變不是兩言三語就可以做得到的。
責備,只會讓孩子放棄自己
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最痛恨「愛之深,責之切」那句話,如果是愛他,就不該一直責備他,應該要盡量鼓勵他才對,責備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而已。我以前的國文老師每次發作文簿都把全班罵得狗血淋頭,讓我們想到作文課就發抖。她罵完了也是說他是為我們好,才要花力氣罵我們,還說他怎麼不去罵別班的學生?他還要我們感恩。可是我們那時只覺得害怕跟沮喪,不但不感恩,還很羨慕別班的學生不必被老師這樣罵,有個同學曾經偷偷寫紙條傳閱:「老師不是應該希望全校的學生都好嗎?為什麼只有我們好,不要別班好?」這樣罵的結果是全班都不喜歡作文,連帶國文課也一起討厭。
多一點鼓勵,能激發孩子的優點
學習有賴情緒與動機,一味的責罵、挑毛病、放大過失,只會使孩子自己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對人生失去希望,一點好處也沒有。其實孩子的長處不難看到,只要不抱著求全的心態就能看到,給他一點鼓勵,孩子就會努力再去做這件事來取悅你。久一點後,這件事就變成他的長處,將他和別人區分出來,最後,這個長處便成他出社會後謀生的技能。其實,我們捫心自問,大人做事都沒有盡善盡美,如何能要求一個孩子做得比大人還更好?
接納孩子的本質,才能成就孩子
美國一位得獎的優良教師布萊德‧柯恩(Brad Cohen),他有嚴重的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眼睛會眨,做鬼臉,頸子會不停扭動,腳會抖,最糟的是喉嚨會發出「嗚、嗚、法、法、法」那種怪聲。因此,在學校裡,老師處罰他、同學排斥他,但是他的母親支持他。為了他,母親一直去跟老師溝通,請求老師不要挑孩子的毛病,不要使他畏懼上學;不要以同一把尺去評量每一個學生,請他們看到這些怪異行為背後孩子真正的本質,請老師接受他。
後來他長大,立志成為他小時候所沒有的老師。經過24次的拒絕,終於有一所學校願意聘他,給了他一個機會,他果然成為全美最好的優良老師。他說,不接受孩子的不同,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因材施教,不必處處要求完美
有的父母說,我就是不完美,所以從小才要求孩子完美,他拿「孩子,我要你比我強」做擋箭牌,這種心態也是不對的。孩子不是生來完成父母未竟的事業或願望,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透過他,你的基因得以傳遞下去,但是他無法照你的規劃去走,因為他的時代跟你的時代不同,每個世代有他們自己的挑戰。父母只能做孩子的後盾,提供他舐傷的安全場所,讓他有勇氣再出發,但是不能替他打仗,就像孩子也不能替你打仗一樣。怎樣活是孩子的權利,父母不可剝奪。
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要依個性而有所不同,不能說為了公平起見,對待每一個孩子方式都一模一樣,這是表面的公平而不是實質的公平,有些孩子打了都怕,有些敏感的孩子只要瞪他一眼就羞愧地要哭,根本不必罵。如果每個孩子都一樣待遇,孔子又何必說「因材施教」呢?
希望父母能以欣賞的眼光還看孩子,放大他的長處,讓長處把短處帶上來,使親子可共享人生最珍貴的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