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不當媽寶 也別教出媽寶

「雅全在學校和同學推擠,對方跌倒膝蓋差傷,希望家長…」:導師的話還沒講完,雅全媽媽就悻悻然回說:「小孩自己笨摔倒,還怪罪別人,你們當老師也太不負責任了!」。

凡事代勞問題多

雅全爸爸在中國大陸工作,因為教育問題,媽媽和雅全留在臺灣。夫妻聚少離多,媽媽常在和爸爸通完電話後啜泣,她告訴雅全:「你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寶貝,媽咪為了你犧牲那麼多,你一定要爭氣。」

為了「爭氣」,雅全媽媽戰戰兢兢,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影響雅全未來發展,雅全小學時,她就把校園「愛心媽媽」當成全職工作,幫孩子決定大小事,包括應該要或不要跟哪些同學往來,在媽媽的緊迫盯人之下,班級分小組活動時,沒有人想和雅全一組,她向校長投訴老師聯合班上同學罷凌,大家都避免和雅全有交集,雅全在學校覺得好孤單。

上國中以後,雅全更依賴媽媽,學校社團甄試衛通過、對考試成績計算有意見,她都不用吭聲,媽媽有如內建自動搜尋模式,通通幫他解決。「我媽媽說」成為雅全口頭禪,但媽媽說什麼其實他也沒有很在意,因為他知道,她她不管怎樣絕對不會放手不管。

媽寶的養成歷程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這首歌大家耳熟能詳,母愛偉大,但愛過頭會適得其反,當孩子的世界變成「只有」媽媽好時,情況就不太妙了。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人們在嬰兒、成年和老年的八大階段中,會發展出各種裡量,並以此和不斷擴增的社會範圍互動。」生命是階段的接續,是漸變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任務與挑戰,這是自然歷程,當父母愛子心切,捨不得孩子挫折,直接為孩子挑起任務時,這樣的行為將成為孩子成長的阻礙,一旦家長緊緊將孩子收攏在自己羽翼下,日久孩子缺少嘗試摸索與練習的機會,將變得無法為自己做選擇,習慣依賴父母做決定、行動及負責任,被剝奪成長挑戰機會的孩子,最後成為長不大的媽/爸寶。

做得夠好就行了

社會競爭的環境本質是「汰弱留強」,沒有經過挫折的人,在人際關係、職場、生活適應、婚姻關係裡,遇到挫折時,會習慣性的退縮回熟悉的懷抱,再嚴重則變成難以適應社會,成為依賴父母維生的「啃老族」。

「媽寶」表面上好像是有人願意張羅一切的幸運兒,實則常是家庭問題的犧牲品,常見夫妻關係出問題時,孩子成為父母一方情感的寄託,孩子被加諸過多保護、灌注過多期待,又或者父母在照顧過程中為了尋求成就感,把孩子當成是個人的成就,在情感上無法與孩子切割,只要滿足孩子就是滿足自己,而親子位置上的權力優勢,變成挾愛操控,成為「寶媽/爸」。

「寶媽/爸」看似專注於孩子身上,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當一個好爸爸/媽媽的需求」,孩子真正的成長需求是被忽略的,長期匱乏的孩子很難長出健全的心智,容自對自己的能力懷疑、內心脆弱不堪,因此這種過度的滿溢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要如何避免自己成為「寶媽/爸」?兒童心理學家溫妮考特提出「夠好的母親」主張:照顧孩子做得「夠好」就好,不用當完美的一百分家長。當父母尊重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時,孩子自然就能發展出應該有的樣子。

文/林靜君諮商心理師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