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運動

【親子教養篇】 培育孩子的運動智能

當很多人在鼓吹今天兒童的學習不應再側重學術,而應從《多元智能》的概念作為培養兒童藍本之際,不難發現多元智能的八大範疇當中,『運動智能』是有被部份家長所忽視的現。一般家長以為,孩子會行會跳便不需把注意力放在運動智能的發展,其實不要以為有運動智能的人只是四肢發達,也別以為這種智慧只屬於運動員。如果不想子女做運動員便不培養他們的運動潛能,便對運動智能有一個狹窄的了解。 運動智能不單是指運動的能力,而是運用身體的感覺運動去了解、學習及表達,協助孩子發展運動智能,可以令他們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從而知道自己的強項,演員、舞蹈家、雕塑師、髮型師、物理治療師、外科醫生等都表現出相當的運動智能呢 運動智能是源自我們體驗生活時所獲得的感官動作經驗。可塑性最強是0~6歲的孩子﹕0~2歲時主要發展基礎功能,透過轉身、爬行、步行、推、拉、拾、擲等等的活動,逐漸掌握身體四肢的肌能控制,調節各種身體感官訊息的接收,配合動作﹔2~4歲時,肌動作向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4~6歲時期,孩子身體的各個系統、各個動作的功能趨向完善。因此,6歲前是孩子把各個不同的系統整合、動作協調一致發展的過程。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有意識地鍛煉寶寶,以提高他的運動智能。 運動智能主要包括控制身體動作的能力及操控物件的能力。想孩子培養好運動智能,家長可鼓勵子女進行幼兒體育遊戲。初生至三歲的幼兒時期,先要著重身體各種感官與身體動作的配合,多讓孩子作身體活動及接觸不同的外界環境,對孩子的各種感官進行合理的刺激和訓練,對孩子的體格、神經系統的發育及運動能力的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半歲以下的嬰兒,視線可跟蹤移動的物體或人,但眼及肢體的活動是未協調的,當他躺著時,家長可懸垂玩具及不同質地的物件在他的上方,讓他追視及伸出手觸摸;而俯臥時,嬰兒能漸漸抬頭用前臂支撐身體,讓他俯臥不但可強化頸部的肌肉,還可讓他從不同角度用眼睛探索四周環境,同時更可以給胸部及手臂有受重的感覺,掌握這種感覺是學習控制用力不可缺少的一環,因此逗嬰兒玩耍時不一定要仰臥在床上,換成俯臥的“甫士”也可以呢!還有,不要怕嬰兒跌下床而妨礙他轉身,其實轉身是可以刺激平衡系統,以及加強頸、腹及背肌的力量,為坐及站的發展打好基礎,所以應該多些放嬰兒在地墊上,讓他好好的“ROCK and ROLL”一番﹗ 在幼兒的生活世界三個鏡頭常常出現﹕睡眠、飲食以及運動,其中的運動畫面,隨著月齡的增加,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他們活動量越來越驚人,是家長與子女一起進行”幼兒體育遊戲”的好時間。 兩至三歲是幼兒運動智能發展的轉折期,這個時候身體各感官系統的基礎功能漸趨成熟,並開始發展較複雜性的功能以及基礎獨立自主能力。孩子愈來愈好動,讓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隨意探索周圍環境是十分重要,多嘗試和解決問題,啟發他們的冒險精神吧!家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活動需要,帶他們外出玩玩兒童遊樂設施和走走路旁的石級,可以訓練他們平衡能力,亦是加強空間感的好機會,孩子穿梭於不同形狀的攀登架之中,需要發揮視知覺的能力去測定距離及高度,與及協調身體的動作。 在家中穩固的餐桌下面與玩火車“捐”山洞遊戲,亦有類似的效果,但有尖角的桌子是一定不合適的。這個年歲亦可以模仿做出較複雜的動作,播放節奏明快的童謠,讓孩子隨著音樂的拍子模仿你的動作,好像用手輪流拍拍兩邊的膝蓋或者轉轉頭等,學習動作的節拍之餘亦帶給孩子莫大的樂趣。這時亦要幫助孩子學會與其他小朋友相處並分享樂趣,與年齡相約的幼兒一起活動,過程當中孩子學習了解他人的需要及表達自己的意願,是孩子日後發展團體運動的基礎,如果孩子是家中的獨生兒便得多些找找表兄弟姊妹或者鄰居一起,玩玩由家長集體設計“幼兒體育遊戲” 文/協康會物理治療團隊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運動遊戲的好處

回想起從前小時候,整天跟著住家附近的大朋友到處遊玩,一群小朋友帶著一群小小朋友,玩著跳繩、跳橡皮筋、打陀螺、打彈珠、爬樹、跳房子、賽跑等許許多多的遊戲;如今,自己的小孩也已慢慢的長大,活動力一天比一天還大,若不讓其發洩一下旺盛的精力,就會很無聊地在家裡無所事事,製造許多搗蛋行為。可是想想現今父母生的少,想要在住家附近找到年齡層相近的同伴,可說是少之又少,且由於都市化的生活形態快速成長,幼兒的活動空間相對減少,當父親的只好充當兒子的大玩伴,一有空檔,父子兩人玩耍去。 但現今幼兒運動遊戲由於因空間不足、時間不夠、玩伴缺乏,再加上父母的過度保護、電視、電玩的氾濫情況之下,使得幼兒運動遊戲的種類受到限制,並影響幼兒運動遊戲的質與量。對於幼兒的成長而言是一大隱憂,相對的造成幼兒體能減退、肥胖率過高並產生許多自閉、過動、自私、動作不良等許多成長障礙的幼兒,此一問題,正慢慢的侵蝕幼兒的身心健康,值得我們大家深入關心和探討。 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藉由遊戲探索身體及環境,並累積經驗而產生智慧,幼兒也因遊戲的參與,而與現實生活相銜接。幼兒每天的生活就是遊戲,而遊戲的種類大多為與身體息息相關的運動遊戲,經由身體運動的刺激而增加幼兒身心機能的發展。 幼兒運動遊戲是以幼兒為對象,施以有趣的身體運動遊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促進幼兒全身骨骼、筋肉的全面發展,得到身心各方面的健康,並透過關心和鼓勵,提升幼兒的體能,且透過幼兒身體的活動,促進腦部發育,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以及對人事物的興趣與熱情,以達到促進幼兒健全發展的教育意義。 從幼兒動作發展的觀點來看,幼兒的身體動作大約有以下8種類型:走、跑、跳、攀爬、投擲、接補、踢、打擊等。幼兒在發展這些身體動作時,是先「有」再「好」,意即會這個動作或出現這樣的動作之後,其動作才可能漸漸做得更好、更熟練、更穩定、更平衡、更協調或更多樣化。 幼兒時期的教育,是人一生發展與學習的關鍵期,也是日後身心、思想、行為本質的來源。在幼兒尚未社會化的情形下,多重的外在刺激會讓幼兒容易吸收與學習不同的事物。而幼兒的遊戲重在參與而非得名,即使是競賽遊戲也只是趣味而非比賽。因此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需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心,先培養其興趣滿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和成就感,讓其在安全的情境下盡情的去發揮,藉遊戲的驅動去體會運動的樂趣。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期運動的好處

0~6歲是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最快速的時期,這個階段幼兒身體上的經驗和動作上刺激,往往會成為孩子的長期記憶,影響他的一生。運動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實質好處有:1.運動促進大腦整合 隨著腦科學的研究愈發成為顯學,運動的定義也改寫了。過去認為愛運動的孩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觀念已經被徹底顛覆。事實上,愈來愈多研究直指,運動的可貴之處在於強化了我們的大腦連結,透過運動我們大腦的動作、情緒和認知區塊間產生迴路,讓大腦運作更活絡,改善孩子情緒、增強孩子認知能力,學習變得更有效率了。 2.情緒管理與社交能力 運動會刺激腦內啡分泌,帶來愉悅的感覺,並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面情緒的產生;此外,運動還可增進孩子的安定性與專注力。孩子並不是透過語言來社交,而是自然而然玩在一起。感覺動作能力愈好的孩子,愈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得到樂趣,並獲得心理上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較不會害羞退卻,人際互動需求也能獲得滿足。 3.為未來學習能力奠下基礎 所有的動作都和知覺有很大的關係,刺激愈多,腦部神經網對感覺的記憶愈多、經驗愈多,遇事時判斷、思考能力就會愈好。」0~6歲是孩子生理成長發育和心理發展最顯著的時期之一,此時透過身體各部位學習而來的動作經驗和運動能力,會成為日後學習的重要基礎。小時候缺乏各種姿勢和動作的體驗,長大後動作會笨拙,連帶會影響牽涉到感覺動作能力的思維、操作、語言學習,以及進入學齡階段後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學習。不少研究發現,較常運動的學前幼兒在閱讀表現、學業成績、知覺發展、數學和多項語文表現上都較為傑出。 4.增強身體機能與免疫力 運動可強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危險,增強心肺能力,對呼吸傳染疾病的抵抗力變強,增進孩子免疫力。常運動也可以讓幼兒掌握肢體的運用,加強肌肉骨骼系統,促進大小肌肉協調和諧,動作順暢自然,肌肉耐力也獲得增加,體力會變好。另外,常做各種運動可以讓孩子平衡感和柔軟度增加,較不容易暈車 5.改善特殊兒童發展問題 絕大多數的孩子過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是因為獲得運動的刺激過少,運動量不足所致。所謂的過動、注意力不足等問題,根本來說是孩子能力發展不足所造成,而能力不足反映的是孩子先前經驗匱乏和缺乏引導。而運動就是協助孩子發展出良好的「感覺動作能力」的方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有沒有鞦韆?

「園長,我的桂花已經換到大的花盆了。」「我的變葉木也是。」「我的迷迭香種在土裡。」「我的茉莉花,給阿嬤種了。」週一一早,小朋友高興的說著花苗帶回家的情形。 「園長,我的花苗阿公拿去給別人了。」「我爸爸說沒地方種。」孩子們述說時,有點失望,園長說沒關係,家裡不方便,下次就不用拿。「昕諭星期五開開心心的拿了迷迭香回家,要阿媽幫忙種;去年中班拿回家的朱槿,阿媽照顧得很好;五年前哥哥從幼兒園拿到的七里香,更是茁壯,開花時都能聞到一股好香的味道哦!」 相同的事,因著不同的處理態度、方式,就有不一樣的結果。 週三中午十一時五十分左右,有位媽媽帶著兩個小孩,想要入園參觀,因事先沒預約,午休用餐時間也到了,但看著兩個小小孩渴望的眼神,於是讓他們進園參觀。問家長:「住在哪兒?參觀幾家幼兒園了?」媽媽說:「剛從高雄搬來,目前已安頓好,住長榮地下道附近,哥哥中班,我們就沿路參觀附近的幼兒園,仁和是第三間。」 媽媽接著問:「幼兒園有沒有盪鞦韆?」「盪鞦韆?」 園長訝異的問:「幼兒園不都有盪鞦韆嗎?」 「前面兩家都沒有。」 「是哦~」幼兒園沒有鞦韆,真是不可思議。 孩子們一入園,直奔大蝴蝶遊樂場,到處探索,剛滿兩歲的弟弟跟在哥哥的後面,又是盪鞦韆、又是溜滑梯、攀岩、爬竿….的,兄弟倆高興地自由的探索著,就連要參觀校園時,媽媽得強行抱著弟弟,才能移動腳步。 幼兒園沒有鞦韆?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鞦韆是孩子最愛的遊樂設施之一,應該是幼兒園最基本的配備才是,再說盪鞦韆對孩子有很多的好處,除了是訓練小孩前庭感覺的好活動外,還有多方面的訓練;孩子在盪鞦韆時,需輪流等候,在等候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守規則與耐力,增加人際關係上的發展;從更多玩樂中啟動所有的感覺系統,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本體感-肌肉關節動作,和前庭感-速度和身體重心的。本體感和前庭感這兩種感覺,跟孩子的平衡和活動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不是只在認知上,要多給予小朋友玩樂的機會,讓他們有多元化的感覺經驗。 運動感覺智能,是仁和創辦人的辦學理念,透過體能訓練,可幫助幼兒舒緩緊張和壓力情緒;提昇專注和集中能力;協調左右腦活動;開啟腦內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學習潛能;啟動整全身心系統,提昇運動觸覺;增強身心察覺能力;更有效控制自己的反應;提升身體各部機能運作,增加抵抗力;藉由團體遊戲,培養人際關係、常規、適應力及是非的認知。 三月30日週五上午,仁和將舉辦第44屆親子運動會,屆時歡迎家長共襄盛舉,撥冗來參加。 祝 身體健康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期運動的好處

0~6歲是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最快速的時期,這個階段幼兒身體上的經驗和動作上的刺激,往往會成為孩子們的長期記憶,影響他的一生,現在就讓我們更具體了解運動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實質好處。 好處1:運動促進大腦整合透過運動,我們大腦的動作、情緒和認知區塊會產生迴路,讓大腦運作更活絡,還可改善孩子的情緒、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好處2:為未來學習能力奠下基礎0~6歲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顯著的時期,此時若能透過身體各部位的運動,奠定初步動作與基礎動作能力,將成為日後各種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 好處3:增強身體機能與免疫力運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危險,增強心肺功能,對呼吸傳染疾病的抵抗力變強,增進孩子的免疫力。 好處4:情緒管理與社交能力運動還可以增進孩子情緒的安定性與專注力;感覺動作能力越好的孩子,越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得到樂趣,並獲得心理上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好處5:親子一起運動,增進親子關係爸媽帶著孩子一起運動,不僅可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可以幫助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親子間的話題也會變多,親子間的默契也會更好。 好處6:改善特殊兒童發展問題林曼蕙教授根據多年經驗與研究觀察到,絕大多數有過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的孩子,其實是因為獲得運動的刺激過少,運動量不足所致。 幼兒運動原則 瞭解運動的好處之後,再掌握好幼兒運動的原則,爸媽就可以檢視孩子的運動量是否足夠,以及運動的品質是否有兼顧到了。1.每天至少一小時活動時間2.運動類型與玩法越多樣越好3.過程比結果重要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了解行為理論 強化終身運動習慣

為了獲得健康,就要持續運動,這是「最高指導原則」;只要持續的運動,我們就可以從運動中獲取健康的效益。大家都知道「持續」的重要性,重點是要如何持續?透過理論分析行為 在健康行為科學上,有一個理論專門用來解釋「行為」變化,這個理論稱為「跨理論模式(所以稱為「跨理論」)」,簡化並摘取重點來說:TTM認為個體在健康行為的演變上,可以區分成五個時期。 如果用「運動和健康」套進這個主題,且以第一人稱描述這五個時期,就像這樣: ○無意圖期:運動和健康是什麼?○意圖期:我知道運動對健康有幫助,但是,沒有人可以指導我運動。○準備期:隔壁的陳老師最近參加健身房,效果好像還不錯,我應該也去問問看。○行動期:報名了,開始去健身房。○維持期:哇!轉眼間,我已經在健身房運動超過六個月了。 以上就是TTM理論中的「行為改變階段」的理論。接下來,採用以下策略,讓行為前進到下一階段。 前進新階段的策略 ○無意圖期:嘗試去參加幾場健康講座,或找幾本與健康相關的書籍閱讀…,保證其中一定會提到「運動對健康的好處」。利用這些資訊,改變或強化自己對健康的認知。 ○意圖期:當建立運動與健康的連結後,接下來,就是了解或評估不同運動方式的優點或限制。例如之前沒有運動習慣,該做哪種運動比較適合?去公園健走,還是報名健身房找教練?如果參加健身房,需要的費用是多少? ○準備期:蒐集資訊後,準備運動的物品(如合適的運動鞋、擦汗的毛巾、好攜帶的水壺等);訂定運動契約,告訴自己每天要走幾分鐘或每週去健身房幾次。 ○行動期:強化運動行為,例如:紀錄運動後的心情(理論上,運動後都會有好心情,儘可能將「運動等於好心情」的感受連結起來),並結交愛運動的朋友,建立社群網路。 ○維持期:完成挑戰目標,給自己獎勵;再訂下一個目標,再給自己獎勵…。 設定適當運動目標 設定運動目標時,千萬別一下子許「攀登百岳」之類的超級夢想,目標可以務實些,例如騎自行車環島、橫渡日月潭或登玉山的(這三項也是體育署在推廣的「臺灣人的三個運動目標」)。目標可以更容易些,例如參加五公里路跑、連續游泳五百公尺、步行上陽明山頂等。 如果你覺得還是太難,可以先訂如:我每週運動三次,而且維持一年;或是未來一年中,我要運動超過一百個小時。 當目標達成時,慷慨獎賞自己。如物質的獎勵,像是買早就想買的皮夾、安排旅遊幾天;也可以是內在形式的讚賞:如「和一年前比,我看起來更年輕了」,或「我終於證明自己可以跑完半程馬拉松了」等。 總之,以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動機需求階層論」中的「自我實現」是行為最大的動機,也能帶給我們最多的滿足與喜悅。一起讓運動證實「我」的存在,讓自己與家人更快樂,這就是最偉大的「自我實現」! 文/徐錦興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運動與健康

運動的目的,是為維持健康,想要達到健康,必需適時適度運動。健康與體適能兩者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要使身體機能達到最佳狀態,除了要飲食均衡和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適量運動亦非常重要。現代生活中,特別提倡健康體適能以及運動的必要性。然而兒童及青少年在這方面的需要卻往往被忽略。一些父母甚至認為運動是浪費讀書時間而加以壓制,孩子長大後,大大增加了患上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機會。其實,只要好好分配時間,學業與運動是可以兩者兼備的。 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主要是遺傳、環境、體育鍛練和心理因素四方面。 遺傳人的外貌、體態,甚至性格、氣質等方面都會受到遺傳的影響。經常從事體育鍛練,不僅能促進個人的身體發展,而且能改善下一代的體質基礎。遺傳對身高、體型、運動能力和身體質素也有直接影響。許多事實證明,有才能的運動員的子女,往往也具有良好的運動才能。研究表明,反應速度、爆發力、一般耐力、靈敏性、最大攝氧量和最大脈搏頻率都與遺傳因素有關。 環境一定的環境可以使遺傳因素得到充分的發展,也可以使遺傳方面的某些缺陷受到抑制和彌補。 環境條件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對人的健康影響也很大;清新的空氣、充沛的陽光和沒有污染的生活環境促進人的健康;但隨著工業的發展,空氣及環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些惡劣的環境正嚴重威脅著人的健康。社會環境是指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經濟落後物質生活貧困,人的體質必然很差,平均壽命也短;經濟發達、物質生活優裕,人的體質就較好,平均壽命也較長。 體育鍛練「生命在於運動」深刻說明了體育鍛練對維持和增強人體生命的重要意義。在體育鍛練中,隨著能量的消耗與超量恢復的矛盾轉化,使人體內能量儲備不斷增長,人體的運動器官和內臟器官得到鍛練和發展。先天的遺傳因素,固然影響體質強弱,但卻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後天的調節和鍛練,弱者可以變強。特別是在青少年時,身體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形成良好的體型和體態,增強體質和獲得健美體格的關鍵時期。假如你的體質天生孱弱,也不必灰心失望,只要你能夠經常保持科學體育鍛練,並持之以恒,便可以獲得強壯的體魄,充沛的精力和均稱協調的體型。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為什麼要重視體能活動?

「園長~小朋友說他不喜歡上體能課,很累!」小孩的媽媽擔心的告訴園長,上週五回家,孩子突然這樣說,請園長了解並加以鼓勵。為此,集合時花了一點時間與孩子們互動。問孩子:「每天都喜歡來上學的,請起立。」全部都站起來,孩子們回答喜歡的原因有,學校很好玩、有朋友、可以踢球…;再問:「喜歡上體能的?」這回,真的就只有這位媽媽說的小孩表示不喜歡,問為什麼:「因為很累!」與媽媽所說一樣。此話一出,立刻有大班小朋友說:「很累的時候可以休息啊!」 這個「可以休息啊!」的話語,似乎讓這個孩子覺得很放心而露出了笑容,目光盯著園長,園長也笑著對他說:「累了,當然可以休息,但是休息後,要繼續參與,這樣可以接受嗎?」「可以!」 因著這個話題,大家又一起分享為什麼要運動以及運動的目的。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很踴躍的發表。 然,仁和為什麼要重視體能活動?透過體能活動到底要訓練孩子什麼能力?又為何要有寬敞的活動空間? 若沒有寬廣的空間,要說重視體能,那是空口說白話了,因為沒有空間當然無法落實。所以寬廣的空間是首要,接著就是環境的規劃,還要有豐富的器材,這些條件都有了,緊接著就是執行了,要有推動的舵手,堅定不移的信心,才能讓仁和從創園至今,「運動感覺智能」的理念始終如一。 從幼幼班→小班→中班→大班,循序漸進,由簡入繁,從爬、滾、翻、走、跑、跳等地板動作,從訓練孩子的方向感、協調到平衡能力;利用各項器材,和增加高度的活動,是自我能力的提昇,從征服自己,到建立自信心,因流汗而產生快樂,讓身體的免疫系統建立和提昇;這些訓練都是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覺得有趣而願意參與,才能達到運動教學的目的。 孩子們的體能、體力都不一樣,在玩體能的過程中,若有孩子感到累了,當然可以休息,但仍要提醒他們休息後要繼續參與,才不會因此讓孩子有藉口或養成惰性,特別是少子化的今天,家長怕孩子辛苦而捨不得。 有了好體力,外出旅遊就不會喊累,家長也不用因孩子走不動要抱抱而很辛苦。 週四的感恩秋季之旅-美濃客家庄戶外教學活動,在導覽的番茄姐姐、沈老師及原住民伯伯的帶領介紹下,孩子們體驗堆土窯、推石磨、撈田螺、許願、踩高蹺、搗麻糬、磨擂茶、搖風鼓,除了踩高蹺,其他都是初次的經驗,藉著感恩的日子,走訪美濃,認識客家人的文化、習俗,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與知識領域。 今早問小朋友:「昨天的旅遊,最好玩的是什麼?」大中小幼的印象都是「撈田螺」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運動是造就一個完整人格的最佳途徑

草場上,可樂叔叔和一群小孩在踢足球,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場裡的球,每個人都想踢到那顆球,隨著球移動到哪兒,小孩們就跟到哪兒,誰的腳程速度快,就能先踢到球。說時遲那時快,來不及看是誰的小腳把球往前踢了,大夥兒又一起向前跑。過了一會兒,體力較弱的孩子放棄追球了,氣喘吁吁的退到一旁休息,其他的小朋友繼續玩著,直到可樂叔叔的哨音響起才停止。 看著他們有模有樣的踢著球,心裡非常的感動。短短不到二個月,孩子們已有長足的進步,體力方面也慢慢在增加。除了練球外,每天晨光固定的運動時間,讓孩子的體適能一直在進步成長,而這體適能就是小朋友身體適應生活、動與環境(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 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在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營養攝取越來越高,工作與生活壓力和休閒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受到良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因著仁和有個綠色草場,孩子們得以安全又自在的享受追逐、嬉戲、踢足球、賽跑、做運動,讓身體得到舒展,情緒得到快樂、穩定。孩子們一早來園,與自然為舞,享受做運動的樂趣,擁有好心情來迎接一天的開始。 小朋友每天在幼兒園應有30-40分鐘大肌肉的體能活動,是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的重要規定。孩子們一早就來到幼兒園至下午四、五點甚至六點才回家,若一整天身體都無法得到伸展、運動,可是會有情緒的。 踢足球是他們最愛的運動之一。在可樂叔叔的帶領下,學習足球的孩子們從基本規則入門,循序漸進的累積踢球的技巧。 足球是全身性、協調的運動,其中包含平衡、敏捷、心肺功能、爆發力、腳眼協調等特殊的運動型態。練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成為足球選手、而是希望在每個小朋友的童年裡,留下美好的回憶,培養一生健康的原動力。 足球是講究團體配合的運動,如何在一個大的空間裡,組織、進攻、得分、這樣的過程,可以充分的增進小朋友對環境空間的感覺。 從最基本的「體能」到「協調性」增強,這樣的運動不僅健康了身體,還培養了在社會中最重要的「團隊概念」。 運動是造就一個完整人格的最佳途徑,而足球可是眾多運動中最好的選擇。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愛運動的人,愈能領高薪

運動好處多,不僅對身體有益、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為你贏得高薪。根據《富比世》雜誌報導,克里夫蘭州立大學(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瓦希里歐斯‧柯斯提斯(Vasilios Kosteas)的研究統計顯示,一星期運動三次以上的人,薪水平均較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多出將近10%。即使是運動次數少到一個月只有兩三次,平均薪資也比完全不運動的人高出5%。 柯斯提斯所指的運動包括慢跑、有氧體操、騎自行車、游泳等。 近幾年已有多項研究顯示,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提高工作者的專注力、工作能量與創意,同時可有效的減緩心理壓力。另外,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運動科學家的研究,運動對人類大腦有5大助益: 1.強化記憶力。2.延長專注力時間。3.提升決策技巧。4.促成大腦新的神經細胞的生成。5.強化多工處理的能力因此,擁有運動習慣的人,通常也能有較好的工作績效表現,自然有更多機會坐領高薪。相反地,長時間久坐可能危害個人健康。根據統計,長時間坐在辦公桌的人,有助於於燃燒脂肪的酵素分泌將大幅下降90%,卡路里消耗的速度減緩為每分鐘只消耗1卡路里,而且久坐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擁有運動習慣的人的2倍。 摘自天下雜誌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