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親子共讀

閱讀,是訓練專注、耐心和思考的起點

除體能外,閱讀是仁和另一項教學重點。每週一晨光時間,老師分享故事或是宣導衛生保健後,提供閱讀的環境,讓小孩們自行拿取繪本,翻閱書的機會,像一個小型的圖書空間,原本坐著聽故事的椅子,在閱讀時當桌子,大家安靜地享受與書親近的時刻。 每學期的親子共讀本,為了解推動的成效,期末園長會進行檢視。有的班級閱讀完成率很高,不只閱讀量豐富,也能清楚表達自己喜歡的故事與情節,甚至能延伸想像故事的新結局。 不過,也有家長的紀錄字句簡略,甚至連書名都是空白,未能把握與小孩互動、建立關係的好機會,實在可惜。紀錄本上,孩子以畫畫的方式表示對書的理解,愛的小語父母記錄與小孩互動時當下的感動。 人的頭腦其實是資訊處理器,如果閱讀是輸入,那用各種方式表達出讀後感就是輸出,有輸出,才代表頭腦這個處理器有運作,而不是單純「輸入」而已。 園長理解每個家庭生活節奏不同,但也期許家長能夠在繁忙中,為孩子留下一段真正有質量的共讀時光。 為什麼親子閱讀對幼兒這麼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23年針對學前教育的報告指出:「家庭互動及高品質的學前教育,能顯著促進幼兒的語言輸入與識字前能力發展」對學齡前的孩子而言,親子閱讀剛好能同時增進家庭互動和語言學習,是一箭雙雕的高效率幼兒教育方式。 閱讀,是訓練專注、耐心和思考的起點 長篇故事的閱讀,對孩子來說不只是「聽一聽就好」,孩子首先需要的是專注和耐心,現在短影音很流行,但帶來的快速刺激,讓許多孩子習慣了「幾秒一切換」的節奏。 很多研究都指出,頻繁接觸短影音的孩子,在專注力與持續性學習上,明顯面臨挑戰。 園長觀察到,從小就能安靜坐下來讀書、聽故事的孩子,其語言組織能力與情緒穩定度,普遍較佳,如果能從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出靜心閱讀的習慣,日後發展一定更好。 其次,理解角色行為的前因後果、預測情節的發展、感受情感的轉折,理解作者的表達,這些都是最基礎的思考以及語言訓練。 家長的辛苦與負擔,我們能理解,但也真心提醒,為孩子保留一段安靜、專注的共讀時間。在這個注意力越來越分散的時代,陪孩子一起閱讀,幫助孩子習慣靜心長篇閱讀,能為他們日後無論是課業或各種發展,建立事半功倍的基礎。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期末成效檢視

學期即將結束,回顧和孩子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不論是生活的日常或特別的活動,都充滿笑聲與成長的足跡。在此,謝謝老師們的辛勤付出,也感謝家長們的配合與支持,讓孩子們能在安全且充實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語文學習成效檢視:生活美語 隨著學期接近尾聲,開始檢視幼兒園推動的幾項成果:包括體適能、生活美語和親子共讀。 體適能檢測以分班、逐項進行,來了解小孩目前的體能狀況。  語文是六大學習領域之一,每學期安排豐富的語文活動,除了母語及中文教學外,也希望孩子有機會接觸美語。 因此,學期初我們配合節日或教學主題,擬定十句生活美語。 學期末,園長會與小孩做一對一的互動,了解小孩學習的狀況。 於上週三進行檢視,以平常與小朋友互動的方式「園長說中文,小朋友說英文;園長說英文,小朋友說中文」的對談方式進行。 接著又問~你想要園長先說中文?還是英文?多數孩子會回答「英文」,因為聽比較簡單,說就較難。 語言學習的順序-聽、說、讀、寫、算。聽之後才會說,讀到寫,有一定的學習順序。 語文學習成效檢視:親子共讀 閱讀是得到寶藏最有利的方法,當父母與孩子一起翻閱書本時,不僅是文字的傳遞,更是情感的連結。 在幼兒園時期,孩子們頭腦的資料庫一點一滴的在累積,從零歲開始,成長的路上需要有師長、父母的陪伴與教導,一起看書、聽故事的時間;隨著年齡增長,這樣的機會會逐漸減少。 幼兒園每學期都會提供親子共讀紀錄本,讓家長與孩子一起記錄這段美好的過程。 和生活美語一樣,想了解親子共讀推動的情形,採一對一方式。 用親子互動提升孩子說的能力 園長問小孩「說故事給你聽的是誰?我們來數數看,一共聽了幾本繪本?最喜歡哪一本?說一小段故事給園長聽? 園長從中發現今年小班和幼幼班的小孩說的能力變弱,不禁懷疑是否因戴口罩的緣故?互動中也有小朋友說,沒人說故事給他聽,爸爸叫他畫圖就好了。聽了心裡很不捨。 不是功課 沒有成績 生活美語和親子共讀並非「功課」,也沒有成績,不需要以做作業的心情去進行,只是提供家長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的成長非常快速,一旦進入小學後,他們會有各自的課業和社交。你只要每週抽出一點時間,這些共讀的時光就會成為你和孩子珍貴的共同回憶。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閱讀越早越好

地球不停地轉動,轉眼間已是六月底,下星期就是七月了,七月是幼兒園最忙碌的月份,有各項學習評量的檢視,還有畢業典禮與成果發表會,想想時間還真是不夠用。 週四進行親子共讀的檢視,想要了解本學期共讀推動的成效如何,園長自己當關主,孩子們拿著共讀紀錄本 一班班依序進行。 問小朋友~是誰陪你看書說故事給你聽的?~媽媽、爸爸、還有阿媽」「圖是誰畫的呢?」有的畫一看就是超齡,不過小孩卻很堅持是自己畫的,最後才說是媽媽構圖,他塗顏色。 接著,園長說~聽了這麼多故事,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故事?園長好想聽哦,可以說給我聽嗎?菲菲家小朋友個個有備而來,不假思索的回答~古怪的飛龍、小勇的新車、玩具國歷險記、誰偷了我的草莓 、包姆與凱羅的天空之旅…,且能不慌不忙地說起故事給園長聽,哇~真棒!孩子不僅穫取很多知識和故事,同時也把握表達力訓練的機會。 愈早開始閱讀,愈能體會閱讀帶來的各種樂趣 它不是先天的能力,是需要有「人」的引導,是需要慢慢學習而成,愈早接觸閱讀以及愈有機會接觸閱讀,能力就會愈早形成。 過去推動共讀的方式是每週二和週五二天,每學期設定40本。 近三年不再以量為主,改為每週五一次,重質不重量,希望家長能利用星期假日,陪伴小孩一起建立閱讀的習慣。孩子其實也是大人的鏡子,若是從來不閱讀,或者缺乏閱讀經驗的大人,是難以協助孩子進入閱讀的環境裡。 不過習慣是可以建立的,有開始總是不嫌晚。 進行親子共讀的時光其實很短,上了小學之後,慢慢的看課外讀物的機會減少,且孩子長大後,也不一定會喜歡和父母一起閱讀,或者被其他才藝、安親時間佔去,或更喜歡看電視滑手機。 別錯過在學前階段可塑性強、需要父母陪伴的時期,好好把握、享受親子閱讀的時光,那將是孩子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祝 闔家平安 、喜樂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共讀的關鍵是在於「共」,而不是「讀」

許多父母聽到,六個月就能開始親子共讀,都忍不住躍躍欲試。不過千萬不要搞錯了方向,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 相信你也希望,孩子能擁有「快樂的親子共讀」,而非「強迫的親子共讀」經驗。基本精神是:幫父母找話題,跟孩子聊聊天。 你今天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了嗎? 美國有次調查「三歲以下」孩童的家庭,發現有一六%的家長,從來沒有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二三%的家長,一週只讀不到二次。你可能會問:「什麼?三歲以下?他們連字都還不會認呢!何必浪費時間呢?」家長如果有這種想法,那還真是大錯特錯了。 親子共讀,可提升兒童學習力、注意力與想像力 一九八九年,美國波士頓的兒科醫師,共同發起一項鼓勵家長親子共讀的計畫。這計畫持續了二十年,每年送出五百七十萬本童書,教導三百五十萬名兒童的家長,如何進行親子共讀。 從這項活動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學齡前的親子共讀,確實能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與口語表達,而且讀的時間愈多,效果愈顯著。也因為擁有這二項能力,這些孩子日後的學習效率是突飛猛進,表示親子共讀能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力。 此外,紐約大學醫學院小兒科醫師艾倫.門德爾松(Alan Mendelsohn),曾經針對紐約都會地區的低收入家庭進行研究,發現有親子共讀的家庭,孩子從三歲之後,行為就會有所不同。三歲孩子若在有親子共讀的家庭中,明顯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注意力也更集中。等孩子三歲以後,研究員持續每半年追蹤一次,發現親子共讀對孩子行為的影響,仍然持續發酵,直到上小學都是如此。 請大家不要誤會,以為親子共讀是「媽媽的事」,爸爸與孩子一起讀 童書,對他影響更大!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睡前親子共讀,若由爸爸陪孩子閱讀,效果比媽媽更好。科學家們發現,媽媽讀繪本時,容易被細節所困,但爸爸天馬行空的說故事方式,更容易引發孩子發散性的思考,以及更有想像力的討論。 零歲共讀,是極好的嬰幼兒語言刺激 親子共讀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專注力與想像力,那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共讀呢?答案是「六個月」。過去的看法認為,孩子要在三、四歲後才能共讀,但後來研究發現,零歲嬰兒期的共讀,可以為孩子的大腦,帶來極好的親子互動經驗和語言刺激,因此盡早投入閱讀,效果更 佳。 當孩子約六至八個月大,可以穩定坐在父母的大腿上時,只需要幾分鐘的注意力,就能開始親子共讀。孩子初期會把書拿來探索(搶書、啃書、撕書),不會共讀得很順利,這時爸媽不必太焦慮,覺得:「孩子是不是不喜歡閱讀?」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 有了多次親子共讀的經驗後,孩子會從中慢慢感知到,在書本出現時,父母會用不一樣的語調,說故事給自己聽,也會慢慢感覺到,現實生活與書中表徵的串聯。 兩歲之前的兒童,共讀時都是在看圖,對故事的理解程度是零碎的,所以當孩子拿起童書,不按常理出牌,硬要往後翻頁,找到他喜歡的那張圖,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甚至會粗魯的往後翻頁,一旦沒找到喜歡的那張圖,隨手把書一丟,立刻換一本童書,這也十分正常。 只要父母不厭其煩,不感到挫折沮喪,對親子共讀「輕鬆以對」卻「持之以恆」,這樣就會成功了! 親子共讀: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 許多父母聽到,六個月就能開始親子共讀,都忍不住躍躍欲試。不過千萬不要搞錯了方向,關鍵在於「共」,而不是「讀」。相信你也希望,孩子能擁有「快樂的親子共讀」,而非「強迫的親子共讀」經驗。 親子共讀不該是父母強行置入ㄅㄆㄇ、ABC的媒介,更不該是寶寶聽不懂的《三字經》、《弟子規》洗腦時間。共讀雖然有些需要注意的小技巧,但是以大方向而言,親子共讀的基本精神是:幫父母找話題,跟孩子聊聊天。 研究顯示,如果父母採取所謂的「對話式共讀法(dialogic reading)」,在讀繪本時,向孩子提出開放性問題,甚至彼此聊開了,把繪本丟一邊繼續聊,一個月後,幼兒的表達性語言能力,都可以得到顯著的進步。雖然每位家長的個性不同,有些人是屬於「描述型(describer style)」,喜歡把繪本的每個環節都講清楚,也有人屬於「展演型(performance-oriented style)」,不拘小節,只求故事講得生動有趣,不管是什麼方式都好。而不同的閱讀方式,也會吸引不同氣質的小孩。 親子共讀不僅沒規定方式,連時間、地點都沒有限制,家長只要隨手拿到故事繪本,就可以立刻開始和孩子聊天!現在各大圖書館都有可借閱的繪本,親子館到處林立,網路書店更有一堆童書,父母真的沒有藉口,不從零歲就開始讀給孩子聽。建議在開始親子共讀前,可以先去認識,不同年齡的兒童適合怎樣的書,對書本的反應是什麼,擁有基本的 了解之後,就不會再對親子共讀感到挫折了。 文/黃瑽寧

繼續閱讀 »

主動學習讓孩子拓展世界

週週都有令人驚喜的事發生,本週分享關於演藝界的事,雖然與幼兒園和幼教無關。但因事件主角的年齡、年級是小朋友可以理解的,於是決定同他們分享演藝界第60屆金馬獎的盛事。 最佳女主角得獎者是位年僅12歲、就讀國小六年級的女孩林品彤,頒獎人說她80歲才得到金馬獎,年僅十二歲的女孩就拿到金馬獎,導演李安說她是天才演員。 女孩得獎的作品是-小曉,她在電影中飾演一位被罷凌的過動兒,為了詮釋及了解過動兒的生活與情緒,事前做足了功課;劇組安排她接近過動兒,而她自己則是大量閱讀相關的書籍,學習更多過動兒的知識,加上她外公是位小兒科名醫,也找了一本有關過動兒的書給她,跟她說過動兒除了過動以外,最主要是情緒控制不好,所以比較容易受到排擠跟霸凌,那妳要演這個角色把它詮釋好的話,讓大家可以更理解及接納過動兒。 相信她把外公的教誨謹記在心,努力把劇中的角色詮釋到位,獲得大家的肯定,創造演藝界的奇蹟,實在了不起。 品彤女孩的表現更是讓我們知道,主動學習的努力才是關鍵;園長和小孩們分享此則訊息,他們專心的聽著,聰明的悠楷回家會和媽媽分享此件喜悅的事,媽媽將它記錄在教學分享給老師的話欄裡。 傳統上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這裡的「讀書」是指「學校課業」,但這種觀念已經過時,多元社會裡行行都能出狀元,每個孩子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的優勢,都能在不同的舞台上發光發熱。關鍵是主動學習。 保持學校課業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發展孩子的興趣、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孩子天生就具有好奇心,適時的引導他們,是做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責任。 近一、二十年來,仁和持續推動每週的親子共讀,每週一晨間的故事時間、主題教學的繪本等,提供小朋友多元接觸繪本和閱讀的機會。親子共讀不但是難得的親子共處時光,培養孩子親近書籍、主動 閱讀和學習的習慣,透過挑選書籍,家長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興趣, 進一步的幫助他們。 有句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三至六歲前的成長過程,父母的陪伴、認同與肯定,有著非常關鍵及深遠的影響,這段時間的陪伴,會成為孩子一生最寶貴的時光。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語音和語法 從小培養自主學習

前些日子在網路上看到長期關心台灣中小學教育也自己成立實驗學校的葉丙成教授分享一則故事。
 有位媽媽在問答時發問,「我家孩子今年高三,課業中上。他雖然很認真,但課業成績一直沒能夠更往上突破。爸爸就覺得他不夠努力,常常會對孩子說『你一定是都在滑手機,所以才沒進步。』爸爸這樣說,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惡化。請問該怎麼辦?」 教授的建議是,爸媽不需要做這種沒建設性的批評,這種批評不僅對孩子的課業沒有幫助,還會傷害親子關係,不如轉念讓孩子在家裡最後一年過得快樂點。 教授的回答當然是有道理的,孩子都高三準備要上大學了,在課業繁重時提出沒建設性的批評,當然會引起孩子的反彈,不過葉教授的回答反應的是他給自己小孩的教育方式,而這位媽媽的問題反應的是多數台灣家長在教育上的「傳統」。 什麼「傳統」呢?就是多數爸媽通常在孩子的表現上,特別是課業,一旦不如預期,大都歸咎於不夠努力、不夠用功,然後批評要求孩子要再努力、用功一點。 這種「傳統」其實跟台灣長期的教育方式有關,即使是現在,還有很多父母認為課業成績還是最重要,因此從孩子小時候就要求功課與成績的表現,這不能說不對,課業當然很重要,但長期以這種方式督促的副作用,養成了孩子習慣依照父母、師長的要求去學習,是被動的,不是主動。 即使已是高三生,具投票權的年齡,還須父母的督促和尋求外界的幫助。 人類天生就有好奇心,學習應該是自主的,而不是被督促、被要求。 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仁和長期以來推動親子共讀,希望寶貝們從小在父母的陪伴下,喜愛閱讀、樂於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翱翔於豐富精采的書海中。 每週五是借閱圖書的時間,在過程中,讓寶貝學習愛惜書本.認識文字符號,感受閱讀的樂趣,樣成喜愛閱讀的習慣。當然父母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請家長於假日時間與寶貝約定一個屬於家庭閱讀的時間,陪伴孩子進行閱讀,增進親子間情感交流並提升幼兒閱讀興趣。 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不間斷進行21次。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比注音更重要的事

做為多年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常常會感受到來自父母們的焦慮,總覺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希望幼兒園能「超前部署」,幫孩子面對國小後的課業挑戰。 有些家長很在乎注音符號的學習,希望有教材、有課本,看得見、摸得著,能清楚知道小孩在學什麼。就連最近來園參觀的家長,小朋友明年八月才入幼幼班,就問幼兒園有沒有教注音符號?有沒有寫字?擔心上國小會跟不上。家長說她的姪女上國小不到一個月,老師就考注音符號… 這種焦慮已經深入台灣父母的心,擔心小孩會跟不上,有的是注音、有的數學,孩子會了,父母不僅會安心,更有一種成就感,甚至成為和親友炫耀的話題;這不只是幼兒園才有的現象,連國中小,甚至高中以上,某種程度也是台灣社會過度重視學歷的原因之一。 但相對於與日後學習能力有關的閱讀習慣的建立,爸媽似乎不是很重視。 仁和推動親子共讀已多年,為了解推動的成效,園長會在學期末一本本的過目,達到指標的,會贈送小禮物一份,作為獎勵。 上學年我們調整親子共讀的量,由原來每週二本改為每週一本,週五發回,家長可利用週休二日進行共讀的分享;過程中發現重視的家長為數不少,但也有少數家長忽視,只讓小孩畫圖,實在可惜。 週三,班級各取二本紀錄本讓園長過目,檢視的過程發現「愛的小語」欄位空白的占多數,還有書名沒寫、日期也沒填的,顯然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家長們關心的重點。 閱讀習慣的養成是需要花時間,習慣才會養成,而習慣的建立愈早 愈好,幼幼班最好。學前小孩識字少,字義理解力不足,需要家長、大人的幫忙,念著有圖的繪本,引領小孩進入繪本的花園,悠遊在其中,想像自己是繪本裡的人物,藉著文字的力量,來影響小孩,自我調整。透過共讀後的分享,了解並培養小孩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增進親子關係。 閱讀很重要,它與學習能力有密切的關係。閱讀不足,學習任何課程都會有問題。 今日的幼兒生長在數位年代,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而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建立,宏觀的視野、規律的生活、良好的品格、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健康的身體,這些能力遠比認知、學注音符號、寫多少字來得更重要,更需花時間和心力。 仁和,讓您的孩子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讓他們健康、開心的茁壯,建立未來的能力。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閱讀該是件好玩的事。

「如果有一本書,告訴大人和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如何一起閱讀,這本書叫什麼名字才好呢?」我問幾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 庭想了一下,說:「閱讀躲在哪裡?」慈接著說:「閱讀真好玩。」另外兩個男孩則提供了:「閱讀遊樂園」和「閱讀金頭腦」。這些書名十足呈現小孩眼中的閱讀;我的看法其實也相去不遠。閱讀真不該躲起來,不論讀者是小孩或成人,閱讀都該是件好玩的事。 要讓孩子把閱讀看成在遊樂園裡的探索,可以從和孩子一起體驗圖畫書開始。圖畫書是圖像和文字一起說故事的作品,所以閱讀時不只是把字讀出來、把故事念一次;還要注意圖像說的故事,細細去體驗圖像本身的趣味與美妙。 怎麼體驗呢?可以試試以下的步驟: 先和孩子看看、摸摸整本書:感覺書的大小、紙質,看看封面、封底,認識作者與繪者,和孩子一起翻看整本書,任孩子一頁一頁看圖。 家長為孩子朗讀故事,從頭讀到尾。 重新把書翻看一次,這次讓孩子自己看圖說故事。 邀請孩子說說對這本書的想法。例如:喜歡這本書嗎?喜歡這個故事嗎?喜歡哪裡?小孩如果只給簡短模糊的回應,家長可以先說說自己喜歡的圖像、人物、某個情節或情節的變化,再問孩子「那你呢?」此外,還可以鼓勵孩子畫出對故事的感覺,或是和孩子一起,把好玩的部份演出來。 體驗的關鍵在於讓孩子全面領受整本書,自在探索感興趣的細節,在討論和分享時再整體想一次。千萬別把親子共讀變成閱讀測驗或灌輸大道理的功課,這樣孩子是不可能愛上閱讀的。 細細體驗,孩子才能領受圖文的美、情感、創意和想法,享受閱讀的樂趣。那一天,孩子貢獻出書名後,我又問:「閱讀到底躲在哪裡呢?」「書裡啊!」幾個孩子說。「那麼,要怎樣把閱讀找出來呢?」我再問。「翻開書啊!」孩子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說得真好,就把書翻開吧! 文/蔡敏玲˙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

繼續閱讀 »

把握親子共讀的時機

為瞭解各班親子共讀推動的結果,每學期末園長都會安排時間,一個個的做檢視。週一、二小朋友依序拿著閱讀紀錄本,讓園長過目。 問小孩:唸故事給你聽的是爸爸、媽媽還是…誰呢? 有的說爸爸、媽媽,有的說阿公或阿媽,也有說是自己念的;還有小朋友說爸爸、媽媽都沒有唸故事,叫我自己看書畫圖。 每一本紀錄,代表著小朋友此階段閱讀的護照。 開始都一樣,但過程、經驗不一樣,結果也就不同。 親子共讀是我們十分重視的活動,從99年開始,已經連續推動十年有二,本學期開始,調整閱讀的本數,每週二本改為一本,從量到質,希望提升閱讀的持續性和品質。 親子共讀的重點不只是閱讀而已,更重要的是父母家人參與和陪伴。 學齡前的孩子很需要語言方面的刺激,許多針對學齡前幼兒的研究報告指出,親子共讀對小孩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助益。 成功的親子共讀不是硬性的強迫孩子花時間閱讀,而是透過一起閱讀,在閱讀的同時,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想法,閱讀後還可以和孩子聊聊對故事內容的看法,透過繪本故事,修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孩子不僅要能理解故事的訊息,從中習得如何運用語言、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後親子的對話,父母可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有了共同的話題,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密切。 每個學期末,園長會安排時間,透過共讀紀錄本,了解每個孩子閱讀的情形,背後父母的支持與配合情形。檢視的過程,有孩子雖然完成閱讀的本數,但對故事的內容卻說不上來,問到喜歡的書,也沒印象,無法分享。 當然也有不少的孩子很興奮的介紹最喜歡的故事,小班的小孩,雖然表達能力還不完全,但只要爸媽分享過的故事,看自己畫的圖,就能說出繪本的書名。 親子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能得到園長贈送的小禮物,更不是把閱讀當學校作業來應付;親子共讀應該是輕鬆的親子時光,每週至少花一點點時間,陪伴小孩,以繪本故事為媒材,引領他們走入書海中, 培養閱讀的習慣,了解他們的興趣,用這個機會與孩子交流。 親子共讀的時機是很短暫的,幾年後孩子上小學,課業多了、同學多了,與孩子交流陪伴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一書的作者,汪培珽老師在她的書中敘述,生活周遭比比皆是,竭盡所能在愛孩子的父母,卻常常愁眉苦臉、甚至痛苦不堪,完全沒有養孩子的樂趣可言。在她持續地幫孩子唸故事書兩、三年後,當她開始納悶,為甚麼孩子如此不讓我操心時,突然發現了唸故事書與教養孩子的關連性。最重要的是要告訴父母「為什麼一定要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因為這方法不僅簡單好用,而且在你為孩子付出愛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受到滿滿的愛。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培養自學能力 從閱讀開始

很快的一個星期又過了,今天已是6月中旬,距離學期結束的日子愈來愈近了,有關期末的各項評量和畢業典禮,已陸續著手進行,卻也礙於班級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請假,無法到位,大家心裡雖著急,但也很無奈,只能盡力而為了。 「因疫情的關係,孩子的學習也斷斷續續的,就這樣即將進入小學生活,孩子們也因疫情失去很多出外體驗的機會,真的盼望疫情能早日過去,不然孩子成長只有一次,徒留許多遺憾。」家長的心聲,無奈的表達。 疫情下孩子看似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但卻也從中得到平常所學不到的課題,相信,每一個經歷都不是徒然的,都將成為以後生命歷程的養分。晨光活動後集合,每個班級都有人請假,趁此機會讓各班選一個代表來算班級出席和缺席的人數,出席幾個較簡單,但缺席幾個對中小班就有難度了,小朋友勇敢接受挑戰,本著「練習就會、不練習就不會」的精神,一次次的屈指計算,幾個代表的小孩,就這樣也能說出正確的數字。 沒有了學校的安排、老師的叮嚀,該上學的提醒,整天待在家裡,習慣了之後,有些小孩會開始失去正常的作息,無法按時起床、刷牙,甚至用餐時間也不正常,整個生活失去了重心。這種情形相信很多爸媽應該都經歷過,特別是在寒暑假時,一旦假期結束前,還需特別安排「收心」時間,小朋友才能適應回到學校的正常作息。 不過,不是所有小孩都如此,有些陸續回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很快就調適好,開心上學,也會分享在家的生活點滴,這樣的孩子很大的特色就是懂得自我安排、自我學習,自己找事做,自己找書閱讀,生活作息雖然比較輕鬆,但不會失去重心,即所謂自主學習自我管理。 自主學習可是非常難得的能力,小孩可以自主學習,代表他們已經逐漸能獨立思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做什麼,如何做,上小學後,這種能力也會伴隨他們一路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呢?其實可以從培養閱讀開始,當孩子習慣閱讀後,慢慢的就知道如何尋找和吸收資訊,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才會有自主的動力;也唯有透過閱讀,才能打破課堂教育的限制,也才有終身學習的可能。 學前階段的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關心與陪伴,一開始孩子很難自己去閱讀,因此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很重要的起步關鍵,而親子閱讀也很大程度的反映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態度。 為了落實共讀的好習慣,本學期開始,我們不再以閱讀的量(本數)為目標,而是更重視值的成效。每週一次,以週五為孩子借閱圖書的時間,在借閱過程中,讓寶貝學習愛惜書本.認識文字符號並漸漸感受閱讀的樂趣,成為一個可陪伴他長大的習慣。 七月上旬,我們將一起檢視共讀的成果,希望孩子們都能達標,並將閱讀的習慣帶入未來的生活。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