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核心素養

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上週六參加一場幼兒園課程發展趨勢研習會,一整天的課程雖感疲累,卻有著滿滿的收穫。幼兒園的課程該教甚麼?20年後的小孩將會面臨甚麼樣的社會? 老師分享,有陣子年輕人喜歡從事服務業,但現在服務業也很缺人,年輕人去哪兒了?有人說去做網紅了。會中老師提到現在最熱門的話題-AI,以及AI對未來教育的影響。 大家都不得不感嘆社會的變遷真的很快,以前曾經流行過一陣子的珠心算,現在已經很少看到,在AI大趨勢的推動下,也許以後會有一些才藝或教育方式不再被需要。 找出變與不變 那教育者和父母該怎麼辦?其實我們也不用過度焦慮,因為社會對某些能力的需求是永遠不變的,只要清楚知道之間的區別,幫助孩子奠定基本素養和能力,不管社會如何變遷,這些基本素養和能力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仁和在50年前創園時,台灣的幼教仍在萌芽,當時多數父母沒有幼教的觀念,甚至覺得幼稚園只是咧「騙囝仔」ㄟ所在。當年沒有電腦、沒網路、沒AI,但創辦人洪爺爺融合先進國家幼教觀念和自身的經驗,自創的教學方式,50年後來看依然適用。 六大領域培養六大核心素養 舉例來說,現在幼兒園的新課綱,六大領域培養六大核心素養;第一個領域-「身體動作與健康」,就是仁和創園以來一直優先注重的體能活動,提供小孩足夠的空間走跑跳做運動,這是幼兒時期最關鍵最基礎的能力,身體有動肚子才會餓、會累;餓的時候任何食物都好吃,自然就不會挑食,累了就想休息睡覺,這是良性的循環。 例如:透過巡迴體能遊戲,刺激孩子身體不同部位的發展,50年來沒有變。再者,長久以來推動親子閱讀和口語表達的能力,20年來從未間斷,也是具體實踐六大領域的「認知、語文、社會」等領域,鼓勵孩子培養閱讀習慣,提升認知能力;用不同語言、上台說故事,這些能力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都不會過時;現在的網紅,個個不都是說故事高手? 時代變遷愈快,更應該幫助孩子放大學習的歷程,放慢學習的腳步,反覆參與體驗,培養孩子帶得走的基本素養與能力,這些永不過時的素養和能力,才是孩子一生的寶藏。 祝 闔家平安 Mandy 延伸閱讀:親子體能遊戲500例

繼續閱讀 »

涵養核心素養,小小孩怎麼做?

素養,簡單來說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學習」。在101年幼托整合後的幼兒園新課綱中,早已參酌世界各國幼教課程的發展趨勢,強調幼兒統合發展的六大核心素養: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想像創造、自主管理,也就是透過統合的學習,進而培育孩子成為重溝通、講道理、能思考、懂合作、有信心、會包容的未來社會公民。 喜歡思考和觀察,是素養的起點 致力於幼教改革的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林佩蓉副教授指出,素養的基礎是「覺知辨識」,我們要幫助孩子喜歡思考、能思考;觀察周遭事物有所發現、有知有感。爸媽常以為孩子年紀太小,什麼事都要幫他想好、準備好,有如「材料包」的概念。 但是,如果使用固定材料包來教學,孩子只是照著步驟做,不一定經過思考,做出來的成品多半一個模樣,顯得創意不足;若有多樣的材料供孩子自由取用、構思、探索,結果會大不相同。重要的是,孩子在過程中會想「剛才為什麼可以或不可以?」「用什麼方法才能做出所想的?」……。 孩子願意思考、觀察、找方法,才有發展的可能。從小建立成長型心智,培養良好學習態度同時,孩子的學習要從他關注的、有興趣的事情開始,爸媽在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多提供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給予支持和陪伴,多觀察及鼓勵,懂得跟孩子對話。例如:孩子碰到問題時不是責備或幫他做,而是鼓勵他想一想、換個方式,才能夠讓孩子自己不斷找方法解決問題、學習及培養出「學習如何學」的態度,這份「學習型心智」(或稱成長型心智)是在學前階段開始形塑的。 建立起這樣的態度,上小學後面對各種課業或生活難題,會傾向於接受挑戰,即使遇到挫折,也會堅持不懈,不斷尋求解決方法,相信努力可以提升能力。林佩蓉副教授以幼兒園的孩子搭積木、設計軌道彈珠台為例,孩子會有各自搭建的想法,會觀察及測試軌道的寬窄、傾斜角度和彈珠滑落的方式,也會觀摩別人為什麼這麼厲害,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我要怎麼修正作品……,在一連串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可以激發思考,而且想找到有效的策略來達到想做的目標,自然就產生內發的動力;友伴間的分工合作、討論協商,也同時在遊戲探索的過程中發酵成生命的養分。 孩子的素養可以「補習」嗎? 台灣比較大的困境是怕孩子趕不上,所以很多學習都想提早補一補,但是素養能「補」嗎? 它並不是一個單一技能或知識,靠著反覆練習和記誦就能獲得。林佩蓉副教授強調,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在教育的理念上及方法上也需要有成長的心態。 例如:台灣在幼小銜接教育上,幼兒園花的心力較多,家長也很注重為孩子做準備,但卻可能落入補注音和學英文。而德國和蘇格蘭的做法則是注重小學老師、家長、幼師和孩子的雙向協力,不僅幼兒園會將孩子的學習檔案供小學參考,小學老師也到孩子的幼兒園拜訪、陪伴遊戲及觀察,甚至也做家庭訪問。 且小一小二的教室跟幼兒園也很類似,還設有學習區,讓孩子有充分時間適應小學的教學方式。雖然各國教育作法有別,教育經費或師資人力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基本精神在於「以孩子為教育的主體」,很多做法都是為孩子量身訂做,從培養核心素養出發。 對家長來說,最好的養成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能夠尊重與陪伴,每一件事都能成為親子之間自學、互學、共學的題材,家長樂於和孩子一起討論探究、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充滿好奇心的孩子能夠盡情探索與表達、勇於挑戰各種學習。小小孩從生活遊戲中長出來的學習方法和態度,點點滴滴將成為素養的核心。 文/林佩蓉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自信誼基金會

繼續閱讀 »

幼兒的六大核心素養

為了解園內小朋友晨光時間的動態,集合時間做調查。問小孩:「早上到草場玩的請坐下;到沙場玩的請坐下;到活動室玩的請坐下;最後問沒有坐下的小朋友,那段時間在做甚麼?」 有小孩說:「我剛剛才來,因為爸爸睡太晚。」也有人說:「是媽媽太晚叫我了。」還有說:「我在教室玩或在整理書包。」哈哈~孩子晚到,把責任推給爸媽了。 園長鼓勵小朋友,珍惜並把握每天的晨光8:10-8:45分的時間,從週一到週五都安排不一樣的活動,有故事時間、巡迴體能、積木時間、跳箱、玩沙、草場等,老師們用心的準備、搬運器材、規劃動線,時間到就恢復原狀,想玩得等下次了。 健康就是財富,仁和讓孩子們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在寬廣的園地裡與自然為舞,呼吸新鮮的空氣,培養健康的身體。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有精神、體力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累積多元的能力。幼稚園課程標準從1953年至2017年經過三次的修訂,身體健康都是領域之一,可見其重要性。 因應幼托整合,2017年8月實施幼兒園新課綱,將課程分為身體動作和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及美感六個領域。 六大領域培養六大核心素養 意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希望透過統整各領域課程的規劃與實踐,陶養幼兒擁有核心素養,有: 覺知辨識:運用感官,知覺自己及生活環境的訊息,並理解訊息及其間的關係。 表達溝通:運用各種符號表達個人的感受,並傾聽和分享不同的見解與訊息。 關懷合作:願意關心與接納自己、他人、環境和文化,並願意與他人協商,建立共識,解決問題。 推理賞析:運用舊經驗和既有知識,分析、整合及預測訊息,並以喜愛的心情欣賞自己和他人的表現。 想像創造:以創新的精神和多樣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環境中人事物的感受。 自主管理:根據規範覺察與調整自己的行動。 幼兒園新課綱的理念由幼兒發展出發,六大領域由領域目標、課程目標和分齡學習指標架構而成,六大核心素養則是統整各領域能力而來,未來並希望順利銜接至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培養之核心素養,以成為健全之社會公民。北部疫情持續延燒,大家要多留意不可疏忽,做好防疫的工作,接種疫苗,不要忘了去年疫情升三級,大家被禁足的慘狀。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園長 延伸閱讀:幼兒六大核心素養 vs 六大學習領域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