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長期戴口罩 影響幼兒社交學習

疫情期間外界笑稱「口罩上身、顏值飆升」,至今室內口罩解禁,仍有不少民眾因此不願脫罩。 「口罩遮三醜」其實有科學根據,英國卡迪夫大學心理學院去年完成一份研究報告,發現無論男女,戴口罩後都被認為更好看,主持研究的臉部專家路易斯說,口罩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眼睛上,而大腦會填補缺失的空白並誇大整體影響。 不過,長期戴口罩對幼兒則有不良影響,疫後幼兒恐有認識真面目、學習看臉色和重建生活習慣等三大能力待重建。 幼教師楊逸飛說,許多幼兒不僅因戴口罩不熟悉同儕的容貌,也缺乏辨識情緒能力,讀懂面部表情是教導幼兒辨識情緒很重要的關鍵,他鼓勵幼兒脫下口罩,除要重新認識同學,教師也可引導孩子正確辨認臉色這種非語言訊息。 幼教老師葉若蕎說,脫口罩還可幫助孩子學習口語發音;楊逸飛說,學習正確發音需要搭配口型,脫口罩說話會比較清楚,小孩也學得好。至於部分幼兒脫下口罩可能沒有安全感,師長須從旁觀察、漸進式鼓勵引導。 臨床心理師施文逸說,若孩子口罩解禁後持續有焦慮感,建議向心理專業工作者了解是否有需要協助。 小學以上的教學現場,不少老師也認為戴口罩影響教學,不僅教師無法從學生表情得到回饋,學生也無法看見老師授課表情,直接影響課堂知識的熱度。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就說,聲音表情也是授課表達的一環,口罩會影響授課品質。 校園放寬口罩禁令 學生普遍還是戴著口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鬆綁室內口罩政策,教育部自2023/3/6起放寬各級學校校園室內戴的口罩規定。 位於新北巿安坑地區的達觀中小學的學生,上午在上學步入校園普遍還是戴著口罩,即使田徑隊的學生,在校園內練習跑步也多數戴口罩,而在學校朝會升旗典禮中,幾乎全部師生還是戴著口罩。 達觀國中小學校長林才乂表示,不會強制規定師生是否戴口罩,尊重師生自己的決定。今天可能也是天氣寒冷因素,還是普遍沒脫下口罩。隨後校長也在朝會上宣導師生,在校園內可以不用戴口罩,依照自己的健康需求選擇戴或不戴,但在搭校車、安坑輕軌,或到健康中心等密閉空間還是要戴口罩,期待讓生活慢慢恢復正常。 有部分學生一聽聞校長宣布不用戴口罩,開心的把口罩取下,露出難得的笑容,但沒一會兒又把口罩戴上。

繼續閱讀 »

國際母語日的由來

歷史上第一次用生命捍衛母語的「孟加拉語言運動」 「語言」對許多人而言可能不過是工具,但它承載了文化中最表象也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自古以來,要消滅一個文化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從語言下手。 時間來到1947年。那年,英國將勢力撤出印度殖民地,當地因為宗教不同而分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當時的巴基斯坦就像印度上方的一對翅膀,東西各擁一塊領土,語言文化各不相同。 與歷史上的其他殖民國相比,英國在殖民地的語言政策由於較不嚴 厲,殖民地原有的語言因此得以保留,但獨立後,哪個語言要當官 方語言就是個大問題了。 當時的巴基斯坦政府高層,多使用烏爾都 語,這種語言主要通行在印度德里,由於德里長期為行政中樞城 市,烏爾都語也成為了許多知識份子的通行語言。 然而東邊的領士,卻通行孟加拉語,雖然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同為印歐語系,但差異甚大,使用者彼此間已無法自在溝通。 當時的政府決議要奉行一語政策,將烏爾都語定為唯一國語,並禁止其他語言的使用。這使得東邊的居民非常不能接受,認為獨尊烏爾都語將會對他們的文化造成重大傷害,社會上出現了大批的抗議聲浪。 巴基斯坦政府並沒有理會他們的意見,迅速地頒布了相關的語言政策,尊奉烏爾都語為唯一國語,同時禁止媒體及人民使用其他語言。 此令一出,孟加拉地區的達卡大學學生展開了示威行動。1952年2月21日,達卡大學的學生發布了抗議宣言,並召集了許多民眾一同示威,此舉讓政府怒不可遏,認為他們在挑戰國家權力,並禁止人民進行該類集會,否則將依法射殺。 然而民眾絲毫無懼,照常舉行了抗議示威,引發了政府與人民的衝突,多名學生被視為叛亂,當場被軍警射殺。 學生被殺後,這場運動不但沒有因此停歇,反而愈發激烈。達卡藥科大學的學生們,隨即在2月22日討論決定建立紀念碑,並在隔夜立即行動。當時的政府頒布了宵禁令,禁止人民夜間外出,但他們不為所懼,花費一夜時間建造了犧牲者紀念碑-Shaheed Smritistombho(孟加拉語「犧牲者之碑」),還舉行了一場落成典禮,由一位被殺害學生的父親出面主持。 只是不出幾天,政府隨即派遣軍警將紀念碑拆毀,這使得人民更為惱火並持續抗議,終於在1956年,政府正式承認孟加拉語地位,並與烏爾都語同列為官方語言。 這場孟加拉語的保護運動,被視為歷史上第一次用人命保護母語的運動。隨著人們漸漸了解到語言的重要性,「語言權」的概念也因此出現,人們無論種族、信仰、文化、出身,都有權使用自己的母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1999年,宣布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同時在世界各地,也建造有許多語言紀念碑,提醒人們在半個世紀以前,有一群人為保護自己的母語而犧牲,並呼籲守護世界上每個語言。 世界語言權利宣言中提及「每個人有權使用自己的語言」。一個國家的共通語,立意是讓我們彼此之間能夠溝通無礙,而不是逼迫人民放棄母語、丟失文化。 過去的歷史已無法改變,然而如果您和我一樣,認同自己的文化,並認同每個語言平等生存的權利,那麼請讓我們一起努力使用母語,讓每個語言都能在各個場合受到尊重。 世界上現存約六千種語言,每兩個星期就有一個語言死亡。台灣現 存約二十多種語言,其中許多語言處於瀕危狀態。

繼續閱讀 »

不要!不要!孩子,你到底要什麼? 2歲開始幼兒叛逆期

2、3歲,到底在不要什麼?爸媽等了半天的語言,竟然等到一堆「不要」,有時教到快起肖,我來照樣造句,告訴你,他們在不要什麼~ 不要打破我的順序 不要剝奪我好奇探險  不要以為我還小 不要用情緒教我 不要一直叫我守規距 不要一直叫我吃飯 不要什麼都聽你的 不要只有這麼少 不要一直問我 不要,真好玩,可以看到你們更多表情 小小孩能不能學會「別哭,好好說」,跟教養方式有關當孩子超過2歲後,語言能力大大的進步了,我們都希望教孩子別用哭表達、好好說,可是,偏偏有些孩子就教得比較快,有些就教的比較慢。最近,我在找一些研究發現,能不能了解別人的情緒及要求,跟發號施令的人很有關係。簡單講,當爸媽很生氣很生氣的跟孩子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再鬧我就揍你」;或比較溫和的蹲下來跟孩子說:「我們出門前有約定過不行,你可以不高興,媽媽等你想清楚。」這兩種結果會不一樣,後面的方式,會讓孩子去思考,去理解爸媽到底要教我的是什麼。所以,我才一直在提倡的情緒教育三要,「要溫和語氣+要簡單指令+要鼓勵好好的說」 愛說不要愛尖叫怎麼辦? 你家有尖叫小孩嗎?我家的老二在11個月大時,肺活量之大,常尖叫到左鄰右舍都來關心,你以為老大就比較好嗎?才沒有勒!從老二出生後,就退化到也用叫的來表達抗議或興奮,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到底為何出現尖叫行為,我們從不同的年齡來探討原因與解決方法喔! 6個月~1.5歲:「能力不足」的不要及尖叫 這個階段的孩子發展上,語言或動作能力尚不足夠,在表達時會用較強情緒的表達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如尖叫就是一種。六個月到一歲間為兒童的意圖行為發展期,漸漸增加對環境或事物的探索。當表達需要幫忙或需求的溝通工具不足,無法滿足孩子的內再想法,就很容易用尖叫的方式來互動。這時候父母可以將「孩子的意圖」試著「詮釋」出來,如透過手勢引導說「你是不是要我拿麵包給你吃?」並同時增加與孩子的視覺注視,亦有助於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 1.5歲~2.5歲:「為反對而反對」 的不要及尖叫 隨著認知能力提升,需求變多,小孩生氣及哭鬧到了2、3歲時比例會大幅增加,常常也是父母親最受不了的”難搞的兩歲”時期,孩子明明想要卻總是脫口而出說”不要”!然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最會使用哭鬧尖叫的方式來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力,對他人的回應敏感度也增 加,包含正向的情緒外,負面的情緒反應程度也會增加喔!

繼續閱讀 »

感恩的心

活動室張貼著一張張的感恩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駐足欣賞那來自家長、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卡片,一張張卡片代表的是家長的用心與陪伴的心,引導小孩用筆畫出,用口表達心裡對人、對事、對物的感謝,分享過去一年覺得感恩的事情,將心中的感謝化為圖像呈現出來。 感恩卡不是比畫得多美、作品多好看,而是卡片的內容,那是一個記錄,隨著時間的流逝,是一段回憶,紀錄著孩子當時的感動,和繪畫的語言。 感恩的心從簡單的謝謝開始,謝謝爸爸、媽媽給我溫暖的家,讓我不愁吃穿,還可以上幼兒園;感謝爺爺奶奶愛我照顧我;謝謝身旁為我做事的人;謝謝陪我一起學習伴我成長的同學;謝謝老師的教導;謝謝我有健康的身體;謝謝農夫,種米種菜;謝謝麵包師傅,烘培香噴噴的麵包。謝謝有陽光、空氣和水,讓我們可以生存……。 每天,孩子們會謝謝老師,也會互道謝謝,謝謝小朋友陪他一起學習、一起玩。 在感恩的季節,讓說謝謝成為一種好習慣。 說謝謝,讓這世界更美好,讓我們感受到存在的恩典。 下週的秋季戶外教學-感恩之旅「台南鴨莊」,小孩們很期待,問他們看過鴨子嗎?有人點頭、有人搖頭。看過雞嗎?點頭的比較多。 雞和鴨有何不同?雞嘴巴尖的,鴨子是長長扁扁的;公雞有雞冠,鴨子沒有;鴨子會游水,雞不會;為什麼鴨子會游水?孩子竟然不會耶,去鴨莊時可得讓他們仔細的觀察鴨子的腳。 「因為鴨子腳有蹼,雞沒有。」 選擇戶外旅遊的地點,除了參考教學主題外,車程、費用、地點的空間與設備、孩子的體力、教育的意義、趣味性及安全性等因素,決定旅遊的地點。 當然,季節的氣候亦是考慮的重點。選擇春季和秋季作為旅遊的季節,是因為春天~春風宜人,鳥語花香;秋天~氣候涼爽宜人,都是 旅游的好季節。不過,也得擔心出遊的當天是否會下雨?若是下雨該如何因應? 透過學校舉辦的戶外教學,在園長、老師的帶領下,不僅開闊孩子的視野與學習的領域,更重要的是團隊合作與獨立性的學習。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輪胎遊戲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適應和調整

開學第三週,仍有小孩來園時會哭,也有想到家人時或是起床或是吃飯時會哭泣的;孩子們藉著哭釋放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被容許、被接納的,因為哭泣是人類表達情緒的現象之一,也是情感流動的自然反應,在人前不隱藏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像開水龍頭一樣,宣洩不停,尤其是二、三歲的小孩,語言詞彙不多,只好用哭來告訴身旁的人,他目前的身心狀況,這是應該被理解、被同理的。因為哭也是一種語言的表達。 每當聽到小孩的哭聲,園長一定會過去,蹲下來問:「想爸爸媽媽齁?」接著會說我們一起去找,牽著小朋友的手,離開原地,繞校園一圈再帶去找班級的媽咪,通常小孩情緒就會得到安撫。而不是叫他們不要哭,壓抑他們的情緒。在人前哭也是勇氣表現的一種。有些小孩在園表現良好,回家後在家人面前大哭,這也是情緒宣洩、釋放的表達,只要擁抱、同理就能得到安撫。 除了情感的不捨哭泣外,吃飯(餐點)、睡覺這二種生活的日常,也是小孩們無法適應哭泣的原因,因為這是每天必須面對的;在家吃飯是家人餵,但到幼兒園須自己吃,餐食也和家裡不同,睡覺的地方也不同,小孩都必須去面對、適應與調整的。 父母要注意,若孩子已上幼兒園,在家吃飯的時候就不要再餵,試著讓他們自己動手,即使飯粒掉滿桌也要鼓勵。想像讓小孩上學的初衷,是希望他們可以學會獨立、適應團體生活。 倘若回家還是照樣餵,就變成本末倒置,孩子會耍賴的。當孩子開始在適應過幼兒園的團體生活時,家長切忌不要用「老師」來威脅孩子。如:「你不乖乖吃飯,明天要跟某某媽咪說;不乖、亂丟玩具,我就要跟某某媽咪說!」如此會讓小孩以為,幼兒園的老師是個很嚴格、無法親近、像老虎或獅子一樣的人,有距離感,讓孩子更加無法適應。 午睡也是另一種挑戰,在家是軟軟的床墊,在幼兒園卻是硬硬的木板,團體一起睡,無法適應。可以試著和孩子溝通,如:「午睡的時候,如果真的睡不著,可以閉上眼睛就好。」孩子換睡覺、休息的場所,難免不適應,沒有安全感,所以一開始不午睡,是可以理解並容許。孩子累了,自然就會睡;不想睡也沒關係,只要眼睛閉起來、不說話、不影響別人,老師們都可以接受的。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大人們需要有耐心、愛心的等待,牽小孩們的手,陪伴他們走在這段學習、適應、成長的路上。的關係。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感動的畢業典禮

杜蘇芮颱風來勢洶洶,根據氣象報導及安全考量,地方首長宣布7月27日(週四)放颱風假,對上班族而言可是件好消息,當天風雨並不大,賺了一天颱風假。 晚間,雨逐漸增強,氣象報導颱風將在週五從南部離開,夜晚到隔天風雨會逐漸增強,提醒高雄、屏東、台南地區嚴防豪大雨。想著那明天會不會又放颱風假? 到就寢前無訊息,就打消放假的念頭。 週五一早六點就到幼兒園巡視,當下才知道六點宣布停班停課。 在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刻,颱風來攪局,打亂了原來的計畫,一些物品尚未發回,7月31日週一又是補7月22日的假,緊接著8月1日週二是新學期開學,這些交接、布達的工作尚未完成,真是計畫跟不上變化、傷腦筋。 還好畢業典禮於上週六舉辦,真是感謝。 回顧七月22日的典禮,許多的感動在心裡,家長踴躍的參與,以行動給予支持和鼓勵;大家歡聚一堂,在仁和的活動室,充滿了光彩,見證寶貝們的成長,人生第一次的畢業禮,充滿了感動與溫馨。 孩子長大了,我們感動;孩子懂事了,我們更感動。 人生第一個畢業禮是值得慶賀的。典禮開始畢業生齊唱彩虹的天空「美麗的彩虹掛天空,眼映著紫靛藍綠黃橙紅,孩子的未來放心中,喜樂平安就在我生命中」彩虹,是神與人立約的記號,是一種祝福。 幾個代表致謝詞、致歡送詞和小司儀們的表現,更是令人刮目相看,看著當初那個哭哭啼啼、愛撒嬌的小孩如今已長大,有勇氣、有信心在台上大方的自我表現;他們都是從說故事比賽中脫穎而出的,除了語言的表達力、咬字發音外,更重要的是有一顆自我挑戰、願意付出的心,是件不容易的事。 仁和提供寬廣學習的環境和多元的學習項目,小至餐袋、水壺的攜帶與擺放,都是責任的學習,目的就是發現不同恩賜的孩子,給他們肯定、發展的機會。 園長有心,小孩有意,更重要的是家長是否願意給小孩成長、學習的 機會和老師合作且陪伴呢? 每個園所都有自己辦學的理念,49年來仁和秉持創辦人創園的理念-運動感覺智能,因為這理念是對的、是正確的,所以堅持,透過運動,開發沉睡的腦細胞、建立好體能、好品格、好習慣,好的人際關係,一生受益無窮。 希望小朋友帶著仁和、園長、老師、朋友們的祝福,走向下一個階段國小的旅程。 「我是仁和的好寶寶,聰明可愛天真又活潑,唱歌遊戲和跳舞,樣樣行樣樣通,滑梯鞦韆跳箱和單槓,樣樣會樣樣通,我是仁和的好寶寶,聰明可愛天真有活潑。」 「今日你以仁和為榮,他日仁和將以你為傲!」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幫助孩子處理人際衝突

寢室那頭傳來小孩的哭叫聲,不知發生甚麼事,前往了解,原來是有小朋友的鞋子不見了? 鞋子不見,去哪兒了? 和小朋友討論,小朋友說有人把它藏起、沒穿鞋子來…,一會兒,就有小朋友說….是被 × ×小朋友藏起來了啦。 花了些時間和小孩分享,當自己的物品不見時的心情….. 幼兒園裡,孩子吵吵鬧鬧、分分合合、一下子有人告狀、一下子朋友另結新歡,許多戲碼不斷重演,幼小班的小孩由於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只想到「我」要什麼,所以容易搶玩具,排隊搶第一,遇到爭執會以哭鬧或者破壞東西來引起注意。 到了中班的年紀,孩子逐漸有了「輪流」的概念,也會開始有自己的主見,特別是在意有沒有好朋友,這時候的吵架,多半會用告狀的方式,希望老師幫忙仲裁;主見太強的孩子可能常常因為意見不同就吵起來,女生比較容易因為認定的朋友跟別人好,感到生氣而吵架。 大班的孩子,在認知和表達上都更加成熟,是非對錯比較說得清楚,可是吵架時往往得失心重,會找理由辯解。 過去的年代,家中有兄弟姊妹,上幼兒園之前多少懂得如何和他人相處;在少子化的今天,獨生子女居多,外界的文化刺激又大爆炸,家長一方面過度呵護,另方面又放任情緒發洩,使得年幼孩子一旦進入群體生活中爭吵情況常出現。 尤其是二歲的幼兒,話都還說不清楚,咬人、搶玩具、哭鬧的情況比較明顯;有些則是個性的關係,生氣很久,或遷怒他人。 吵架行為雖然層出不窮,但是值得安慰的是,小朋友們也能從過程中獲取經驗,逐漸改善,只是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往往不會太愉快。 孩子們爭吵後,師長的陪伴和調解,可是很重要的課題。 每早,晨光時間集合進教室前,除了引導小朋友們互道早安,也會以正向的語言~如今天要和老師一起合作、和小朋友相親相愛、一起分享、快樂學習…等話語來教導。 時序來到六月了,正值炎熱的天氣,游泳可是最消暑的水上運動了,孩子們期待能夠游泳,望著泳池,問:「甚麼時候能夠游泳?」 仁和的泳池,大小、深淺是專為學齡前小朋友設計的,每年在端午節後、中秋節前開放,每週二天,聘請游泳教練入園帶領。 因著新冠疫情,連續三年無法開放,好不容易疫情解封,卻遇到缺水的問題。目前台南的水量實在不樂觀,只能祈盼天降甘霖,滋潤大地,也滋潤人們的心,滿足身體消暑的需求。 祝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孩子一起床就發脾氣

專家:避免硬碰硬、三種原因對症下藥 你的孩子也很難叫起床、一起床就發脾氣、擺臭臉、甚至哭鬧不停嗎?專家指出,幼兒發起床氣有其背後原因,找出根源並解決,就能有效減少孩子起床氣問題。 上班、上學時間步步逼近,但儘管家長不斷提醒孩子起床、快遲到了,孩子仍遲遲不願離開被窩,大喊「不要不要!我還要睡覺!」接著開始發脾氣、擺臭臉,甚至哭鬧⋯⋯這些情境在許多家庭中經常上演,讓全家心情烏煙瘴氣。 孩子發起床氣,避免跟他硬碰硬 早上家長多少都會需要趕時間,遇到孩子發起床氣,其實自己脾氣也容易上來,若當下不知道孩子為何生氣,也不用急於問出原因或責備,可以事後再釐清,最重要的是穩住彼此、無需在情緒上硬碰硬。 三大原因找出根源 解決孩子起床氣 不過要有效減少孩子起床氣問題,必須從解決根源開始。孩子發起床氣最常見的3大原因為:孩子沒睡飽、不喜歡大人喚醒他們的方式、不想上學,建議家長這樣處理: 一、孩子沒睡飽:滿足睡眠時長、建立睡前作息 3至5歲幼兒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長大約是10~13小時,如果孩子的睡眠時長被滿足,其實會自然而然起床,家長可以依據孩子需要起床出門的時間回推,判斷入睡時間。 不少家長共同的困擾,是孩子常睡覺時間到了卻不肯睡,導致隔天起床沒精神、發脾氣。對此情況,建議睡前1小時別讓孩子看3C產品,減少藍光刺激、分泌能讓人入睡的褪黑激素;將燈光關閉或調暗,塑造讓身體覺得「該睡覺了」的環境;固定播放輕柔放鬆的睡前音樂,長期下來讓孩子被音樂制約,聽到音樂就會想睡。 睡前4小時進行激烈運動或刺激的遊戲、聽充滿想像空間的睡前故事,都可能導致孩子大腦過度活躍而難以入睡、淺眠、多夢。她分享,可以進行一些睡前儀式,例如跟孩子一起扮演石頭等,讓孩子平穩下來。 二、因為大人的喚醒方式而生氣:漸進喚醒感官,別用負向語言 「都叫那麼久了還不起來?」「你怎麼一直拖拖拉拉?」你叫孩子起床時也說過這些話嗎?有時家長因為趕時間,叫孩子起床時會使用負面言語或太過急促,讓孩子覺得莫名被罵了一頓、心生委屈。 建議,叫孩子起床時,家長可以給予各種感官刺激、讓孩子逐步甦醒。視覺上,可以先拉開窗簾或開燈,讓身體接收到該起床的訊號;味覺上,可以讓孩子含一小口早餐、讓孩子開始分泌唾液,告訴他要坐起來才能繼續吃;觸覺上,可以用手指觸摸、輕點身體,搭配故事角色或動物與孩子互動,例如搭配手部動作、說「小蜘蛛爬爬腳、爬爬肚子⋯⋯小蜘蛛快爬到肚臍了!可以爬到你的肚臍裡面嗎?不行的話要起來把它抓住!」讓孩子有動力起床;也可以播放輕快活潑的歌曲,給孩子聽覺刺激。 此外,家長可以幫孩子的玩偶配音,問孩子「今天的早餐是什麼?可以幫我看看嗎?」「我們在等你吃早餐,你要一起開動了嗎?」讓幼兒為玩偶著想而起床。 三、不想上學:用對話與活動抒發壓力、創造起床動力 孩子在幼兒園、團體生活中多少會遇到壓力事件,但3至5歲幼兒較難用口語主動向大人表達感受,建議家長每天放學後主動與孩子聊聊「今天跟誰玩?玩了什麼?」從中了解孩子的狀況,也可以用遊戲、畫畫等方式抒發孩子的壓力;也可以讓孩子選隔天的早餐、衣服、陪伴一起出門的玩具,協助降低上學的緊張、增加期待。 幼兒起床氣造成親子雙方情緒的高漲點,往往是因為家長急著要孩子說明為何生氣、但在情緒中的孩子聽不進去也說不出口。她建議,家長可以事後再與對方討論起床氣的原因,透過問題與對話,讓衝突變成一次更了解孩子的機會。

繼續閱讀 »

母親節、家和上台的勇氣

母親節慶祝會雖已過了,但那股暖流還在,一首「愛我們的家」繼續在傳唱,成為與孩子們間的通關密語,時不時就會聽到孩子的歌唱聲~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也時不時的問小孩「你家今天有沒有光彩?大家有沒有合作?有沒有相親相愛」 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的家有光彩,更希望家是溫暖的。有首經典的兒歌-甜蜜的家庭「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姐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雖然沒有好花園,春蘭秋桂長飄香,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溫暖夏天涼;可愛的家庭呀,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 短短幾句歌詞勾勒出家庭的理想樣貌,然而,有多少家庭真的是如此美滿呢? 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家庭結構的改變,人們所追求的不再只是那單純的甜蜜的家庭,而是更富足的享受,那個甜蜜家庭的場景已經回不去了,只能成為追憶。 整理活動當天的照片,看著一張張的畫面,重現了當時的情景,有孩子們在舞台上的表演、合唱、送花時母子女的擁抱、闖關遊戲、送禮物等的照片,每一張都很珍貴、都值得珍藏。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童年非常的短暫,上小學後,課業變多了、事情也更多了,相處時間相對的少了,家長可得把握並積極參與孩子這段童年的歲月,這些都將是未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也是父母最美好的回憶。 上台的勇氣 每年此時我們會安排故事分享會,有中、英、台語不同的語言,週四是英文故事與兒歌分享會,每班派代表參加。從中也發現有些小孩平時表現落落大方,但就是不敢上台,理由是害怕。 大班分享會參與者中只有一位男生,其他都是女生,大都有備而來,珍惜分享的機會,上台落落大方,不慌不忙以流利的英文、口齒清晰的說著所準備的故事,加上表情動作,圖片、道具,生動活潑;中班雖只差一歲,但差別還真不小,第一個上台的緊張的在台上哭了,跟在後面的雖然沒哭,但也說不話來,還好接在後面的小朋友不受影響。 雖然只是個簡單的故事分享會,但對孩子來說,不僅是勇氣的訓練,也是台風、表達能力的訓練。幾個年幼的小孩成熟度還不夠,怯場,但只要敢站上台,一樣都是非常難得的體驗,讓孩子了解原來上台真的是不容易的事。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只要多練習、多累積經驗,孩子的進步絕對有的…… 祝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