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親子教養篇』 除學科外學校還可學什麼?

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如果有哪個學生記憶力不行,學科能力差,那他將步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在學校的學習、生活,除了失意之外還是失意,挫折之外還是挫折。根據哈佛大學迦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智力是由八種能力組成: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觀察。每個人因先天的資質或後天的培養,都可具備多元的智慧,也可以有多元的成就。 在台灣,不是學科優秀卻能在不同領域有輝煌成就的案例不勝枚舉,例如,麵包師父吳寶春受到推崇,服裝設計師吳季剛不遑多讓,廚藝名師阿基師是深入民心的典範人物,而網球名將張德培、高爾夫球天后曾雅妮更是揚名國際,為國爭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已過去,讓學生能適性發展,應是十二年國教顛撲不破的原則與目標,因此,課程設計不能再固守以學科學習為核心,應為不同智慧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可以選修自己最喜歡的課程,在課堂中尋求自己的興趣,追求自己的成就,不再視上課為畏途。 而在課程設計之餘,學生的進路輔導更為重要,在國中階段就應提供各種不同的試探機會,再輔以教師的悉心輔導,促使學生及早發掘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而高中職的入學也應配合學生的特質,分發至專長智慧得以成長、發揮的學校,讓「多元智慧、多元成就」的理念能確實實踐。唯有這樣,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才有價值,才有實質的意義。 文/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母親節的音樂饗宴

一場溫馨的音樂饗宴活動,五月十二日在仁和的園地裡展開,在母親節的前夕,孩子們以最真誠的心,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以音樂搭配樂器、舞蹈、吹奏,呈現在家長的面前,獻給最親愛的媽媽作為母親節的禮物,表達對媽媽及家人的謝意與敬意。從開場的舞蹈班~舞動啦啦的表演,就吸引了家長們的目光,參與表演的小朋友是混齡大中小班都有,還有澤愷是男生,學舞的時間有一年、半年、一個月的,在蔡蔡老師多年專業舞蹈經驗的帶領下,以優美的肢體動作,舞出舞蹈的力與美與團隊的合作,孩子們的表現是值得稱讚的;諾貝爾家的鼓動溫情,鼓出活力、動出健康。 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鼓”式流傳最久遠的樂器,結合音色、力度與速度,用肢體的力量,透過鼓聲可以抒發情緒,解放壓力。小朋友們全神貫注的在表演當中;愛迪生家寶貝爲媽咪獻唱一首歌媽咪 I Love you,謝謝媽咪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陪伴,他們好認真的表演著。 舞台上的博鈞,臉上掛了兩行淚水,兩眼看著台下的阿麼,小聲的哭叫著「阿嬤~阿嬤~」模樣超可愛的,很吸睛!英文班的Tell Me ! What do you want to do ?藉由歌曲的輕快旋律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表達,孩子們沉浸在跳跳唱唱之中,將英文單字及句型深入腦中並表現出來,讓美語變的很有趣喔! 帶動唱~ More Than I Can Say,一首耳熟能詳的英文經典老歌,由青春、美麗、活潑、自信的Judy媽咪帶動現場,家長們沉浸在時光隧道中,連阿公都潦下去 剛出爐的第38屆小園長郭庭吟,代表小朋友向媽媽們致上感謝之意,祝福媽媽們永遠~青春美麗、平安喜樂~;史丹佛寶貝的熱情邦邦,以活潑動感的節奏與律動,敲奏出團隊的協調性,從合奏中培養合作的精神,對小班小朋友而言,真是不容易。 達文西家的魔法 Do Re Mi是一首柔和的曲子,他們頭戴著花圈,手指上套著紙彩帶,隨著樂曲的逐漸展升,利用鐵木琴敲奏出優美、輕柔的旋律,也因為左右手的敲奏,訓練左右手的協調,左右腦的開發,也可以培養孩子對音樂感受的基礎能力,孩子們個個專心的投入表演中,超棒的!狂野森林派對是一首非洲的樂曲,曲風野性、自然、節奏非常鮮明,配合節奏,舞動身體有著歡慶的感覺。 由康乃爾家和莫札特家,兩家合奏,真不容易,當天的表演真是令人刮目相看。笛聲傳愛由華盛頓家寶貝演出,他們在仁和三年、二年,奠定了音樂教育基礎,更上一層以笛子吹奏曲子,超厲害的。直笛,吹奏必須手、眼、口、心、肢體並用,讓孩子們輕鬆體驗吹奏的成就感,感受用學習音樂的樂趣。最後全體寶貝們以「媽媽的面和愛我們的家」這兩首歌,獻給在場的所有家長,表達他們心中的感謝之意,很多媽媽感動的眼眶泛紅。 還有超級母子女臉的選拔,不管是照片投票,或現場舉手表決,士鈜和媽媽得票都是最高的,因為…就像模子印出來一樣。 除了小朋友的表演,幼稚園也準備康乃馨花及禮物送給媽媽,還有親子彩繪愛的蛋糕,家長們享受與孩子互動的親密時間,珍惜與班級家長相處的機會。 仁和藉著五月的到來與教學活動,為孩子營造一個學習的情境,透過不同的活動,自然的流露出對父母的感恩之意,以具體行動學習說出、行出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不僅只在母親節,而是希望一年365天,每一天都是母親節,讓父母天天快樂,日日幸福,享受養兒育女的樂趣。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音樂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

美國費城坦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音樂教授艾德溫.戈登(Edwin Gordon),是一位研究音樂學習理論的權威,他利用歌唱和訟詞來訓練幼兒的音調和節奏潛能,已經15年;而這些幼兒的年齡從剛出生幾星期到1、2歲的都有。而他所作的研究證實,寶寶在出生後,其音樂性向立刻達到高峰狀態,因為嬰幼兒具有豐富的基因和腦神經鍵,使他們能夠立刻學習音樂,而後天的環境就必須善加利用這個特殊的腦神經運轉功能,否則它就會逐漸消失。 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音樂性向與潛能,他必須在年幼時接受良好之正式與非正式的音樂教育,才能維持那份潛能。當一個幼兒到了9歲左右,音樂性向便已趨向穩定,並不是說過了這個年齡便無法學好音樂,而是學習速度與效果會有所差距。 美國國立精神健康學院生物心理部的博斯特博士便說明道:『有一些或大部分可用來發展音樂感官的神經鍵,可能會在未加以使用的情況下,轉移去支援其他感官或神經媒能,例如視覺或語言等,』因此寶寶愈早開始接觸音樂,學習潛能與效果會更好。 戈登還表示,幼兒階段是潛能開發一個最好的『機會窗口』,而近年來腦神經方面的研究也已經證明,幼兒從出生到3歲這段期間,腦細胞間的貫聯是最快速的,因此提早在幼兒時期接受音樂的刺激與訓練,可加強腦細胞間的貫聯。 學習音樂就從唱歌開始 聲音是人類自身所擁有之最直接、最重要的樂器之一,音樂環境中的歌唱活動可以豐富並且輔助語言能力的發展;對唱和回覆式的的歌曲可以用來練習口頭和接納式的語言,而歌唱同時也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幫助幼童發展自我。 基本上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音樂教育法,0-3歲的幼兒,由於協調性與肌肉發展末臻成熟,並不適合學習鋼琴之類難度較高的樂器,對於抽象的音符也無法理解,因此應先從歌唱與身體律動(如唱遊)的音樂教育開始,學習用耳聽、從嘴巴唱出,將音感內化,等寶寶大約4、5歲左右真正開始學習樂器之後,便能將已牢記在心的音感與後來學習到的音符聯結在一起,學起各種樂器都能更得心應手。 音樂教育的好處 l.促進腦力開發: 就好像語言的吸收能力和字彙表達技巧,可藉由音樂遊戲而增強,邏輯能力也因此而增進;邏輯能力是內在語言世界發展的一部份,也因此孩童才能夠在日後組織思想和解決問題。 美國極富盛名的腦神經教育學家狄克特博士(Dr.Dee Joy Coulter)並強調,將說話和唱歌結合節奏律動的的音樂課程,對幼兒提供了進一步腦力開發的機會,因此家長必須提供幼兒許多可以透過語言、歌唱和律動的機會。 由於人腦從出生後到3歲這段期間發各方面發展快速,提早讓幼兒接觸音樂,會是幼兒腦力發展程度的關鍵性因素。 2.融發劊造力: 當許多醫學研究紛紛證實學習音樂對大腦發展有益的同時,幼教專家也都以教學經驗印證這些研究結果,並強調音樂是歡樂的重要泉源,而這種歡樂也可以轉化為劃造力的表現。 有益的音樂教育須包括4種要素,亦即是必須親身參與歌唱、舞動(創造性動作)、聆聽及樂器演奏。讓寶寶在music making的過程中,不光是跟著老師制式學習,並能激發幼兒的無限想像力興創造力。 孩童會將音樂編入他們的遊戲,並在與其他幼童互動時,利用音樂來探索週遭環境。 3.多方面能力的增進: 由於音業是整個身體所表現出的律勳,因此對寶寶的動作發展、肌肉動作控制、協調性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好處。很少能有一種活動比音樂更能同時訓練肌肉動作的準確度、流暢性與協調性,例如在強調練習手臂與手掌等小肌肉動作的控制,以及呼吸和聲音等肌肉的控制上,透過音樂活動來學習的效果卓著。 此外,一個努力學習音樂的孩子,對其他各方面的學習也都顯得熱心,並在不斷的克服難關之中,建立自信。 4.增進親子交流: 音樂是讓父母和孩子有所交集,並增進彼此情感交流的一個強而有力的媒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精神學教授奧斯渥的研究便指出,嬰兒會對母親聲音中的音樂部份作出反應。例如唱歌給自己的寶寶聽,媽咪個人獨持的聲音中可以傳達一種亂訊息,讓寶寶得到心靈安撫與安全感,進而安靜的睡覺。 不只是媽咪,嬰幼兒期便長期沉浸在雙親充滿憐愛的歌聲中,可強化並穩定寶寶與雙親之間的感情連結;寶寶大一些以後,在陪著他一起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便是最佳親子時間,以聲音語言、肢體間的互動,增進親子交流,音樂是幼兒與雙親之間情感連結的重要臍帶,可帶給寶寶宛若雙親就在身邊的安全感,而共同分享音樂的經驗,更是人生中永遠的美好記憶。 5.增進自信與人際關係: 讓幼童體驗不同種類的音樂活動,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語言、獨立和掌握他們心中的『小小世界』的能力。2、3歲左右的幼兒,可藉由學會各種新技能而逐步建立自信;此階段由於自主能力漸增,人際關係的需求重點是在追求獨立和掌控。 孩子此時逐漸感受到他們小小身軀所帶來的侷限性,有益於積極學習各種新技能,一旦學會並產生控制感,可強化自身小小身驅的存在感,有助於融入週遭環境,增進人際關係。 而幼童在團體環境中學習音樂技巧時,同時也在學習或自我調適,集中心智及高度自我和群體意識等重要經驗。 6.是生命中一輩子的資產: 讓幼兒在年幼時就參與各種音樂活動,並接受適當的音樂教育,是對他們日後人生前途一項很好的投資,雖然大多數的人無法成為音樂家,但音樂卻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不管是唱歌或欣賞音樂,都成為壓力排解與情緒抒發的最佳方法。 如何陪寶寶一起欣賞音樂 專心聆聽是音樂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技巧,一個無法專心聆聽的小孩,不但很難學好音樂,也可能產生語言學習上的障礙。家長在為寶寶選擇適合聆聽的音樂時,不必拘泥於某一範疇的音樂,試著讓寶寶聆聽各種風格型態的音樂或樂器演奏,不同的節奏和音層變化可以促進寶寶的聆聽能力,就好像多對寶寶作語言刺激便能在無形中加強他們的語言能力一樣。 但要提醒家長的是,應該避免讓音樂變成所謂的『背景音樂』。有些家長誤以為放一整天的古典音樂便能薰陶寶寶,其實是沒有必要亦不健康的,一個充滿過度刺激耳力的環境,只會讓寶寶學到如何將這些多餘的噪音摒除在腦外,而無法真正學到聆聽技巧。 理想的方式是家長陪著寶寶一起欣賞,或是一起唱一起律動,引導寶寶一起利用肢體或簡單的打擊樂器打拍子,進行多元刺激,效果會更優於丟寶寶一個人獨自聽音樂來得好。 團體學習優於個別學習 等寶寶大一些以後,團體活動裡的人際關係逐漸會成為學習的最佳驅動力,因此無論是參與任何一種團體的音樂課程或活動,對學齡前的幼兒來說,都是有益而愉快的經驗;因為團體學習可以提供他們向他人學習得的機會,並在些許的競爭氣氛中激發學習動機。 摘錄自媽咪寶貝月刊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嬰幼兒時期的「品格教育」培養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然而有許多的父母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在無形中給了孩子負面影響。在陪伴孩子成長、學習的路上,嬰兒的學習和開發自己的能力極強,由0歲到上小學前,是開發潛能、學習一切的最佳時機,這段時間也是最適合培養良好品格的時期。中國人有句諺語:「3歲看大、6歲看老」說的正是──人格的成長關鍵在童年。試想「一個初生的嬰兒」剛來到人世,連與人溝通尚在摸索和嘗試階段,如何讓他學習抽象的「品格教育」? 了解嬰幼兒嬰兒從出生到8歲以前,是他一生中智力發育、身體發育及人格發展最重要的時段,而在這一時期照顧是否得當,對孩子日後成長的性格和品格有很大的影響。初生嬰兒來到人世,很像走迷宮的實驗老鼠,是在摸索中前進,一遇阻擋,就會另找新的途徑,但也經由環境及阻礙,讓他學到如何適應人世。 按照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腦細胞的成長從初生到1歲的1年間,大腦重量會由4百公克成長到8百公克,到5、6歲時會增加到初生時的3倍,在8歲時大腦的腦細胞成長,已完成了成人的80%。又據醫學方面的了解,嬰兒的大腦前葉的新舊皮層是掌握情緒記憶及人格成長的重要部份,初生的嬰兒已有1億4千萬左右的腦細胞,腦細胞數目不會增加,增加的是神經叢之間的連線;這些連線受外界刺激不停增長,而形成更加複雜綿密的網路。研究顯示,這些神經網路愈複雜,表示嬰兒愈聰明,對外界的認知和學習也愈豐富,這段過程也就是嬰兒潛能的開發過程。 由於外界環境不同,嬰幼兒受到的刺激不同,他的智商(IQ)情緒智商(EQ)運動智商(MQ)及人格發展成長,也會因不同的刺激而發展出不同的能力。心理發展忽視不得20世紀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把人格的形成分成8個階段,在6歲前的嬰幼兒時期,是其中3個非常重要的成長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嬰幼兒探測人世、自我成長,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危機」,小寶寶如能克服這些危機,便可建立「自我」。 母親的關愛影響到嬰兒對人的信任 0~ 1歲半的嬰兒在這段時間的嬰兒只是拚命在吃,嘴巴不停在動,口腔動作是主要特點。在生理上,嬰兒成長得很快,體重不斷在增加。艾瑞克森把這一時期幼兒「自我」的發展目標定為:「信賴或不信賴」;在此時,嬰兒是完全無助的,要仰賴父母照顧和給予,但是他是有感覺的,他週遭的環境正是他探索學習的功課。 當他餓了、哭了,是否有人餵他?尿了、濕了,有人換尿片嗎?當他不舒服,或有點怕,有人安撫他嗎?如果生理和情緒上的需求都能夠持續獲得滿足及照顧,他就感覺到:他的母親或照顧者是可以依靠的,從而發展出對人或環境的信任態度,即使是在受到威脅的時候,仍會有安定感。如果是他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這嬰兒可能變得有些恐懼,並對週遭的人不信任。此一時期,嬰兒最需要的是母親主動的關愛和呵護:溫柔撫摸、擁抱、吸吮時和母體的接觸,特別是眼神的關愛,都可建立對外在的信任感。艾瑞克森認為,如果在此一時期,嬰兒對母親關愛滿足的感覺都能滿意,就會覺得這個未知的新世界還不錯,也會對將來充滿希望和信心。因此會發展出「希望」和「信心」的美德。 若不幸在此一時期,如果母親或其他照顧者排斥他、傷害他,使他遭遇挫折,需求無法滿足,或父母親為了其他的利益,而不顧嬰兒需求,很可能會讓他產生一種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受重視的,而發展出對未來的不確定,對週遭的人產生「疑心」及「擔心」的態度。換言之,此時期正是親子關係中信任與不信任發展中主要關鍵期。 能否自主獨立,父母的態度最重要 1歲半~3歲開始學步期在生理上,幼兒在這段時期是大小肌肉充分發育的時候,學爬、學走路、學說話,學到更多控制自己身體的新技巧,並學習大小便控制。在心理上開始發展「自主」和「自尊」,且會由錯誤中學習正確方式。在語言上,開始使用「不」來充分表現自我。如果在這時期,照顧者能允許幼兒自由的探索、甚至允許幼兒自己掌控他的周遭環境,孩子就會發展出「自主感」或「獨立感」。在這一時期要注意的是,父母不可澆他冷水,也不可過分逼他,對幼兒的學習引導,應採取「不限制、不鼓勵」的態度。建議剛作父母的在此時要「堅持但需容忍」。如果用這種態度,孩子會發展出一種「自尊和自我控制」;若不然,孩子任何探究的行為或是想獨立作主的行為遭到父母批評,孩子就會放棄繼續嘗試,並且懷疑自己能力不足,或是認為「自己不該做」,很容易產生「羞愧」或「自我懷疑」。習慣伴隨一生 習慣顯然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由於對「不識之無」的嬰幼兒,「教」是不必說「理」的,因此要培養他們的「品格」,最好先由生活習慣做起,很多好的習慣在後來就變成了孩子的人格特質。6歲前,特別是3歲前,是不宜說理的,但孩子可塑性很大,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學什麼,自己有清潔的習慣,孩子也會學著養成清潔的好習慣;自己勤勞,孩子也會勤勞;自己常常閱讀,孩子也會拿本書坐在你身旁;你常寫字,孩子也會要筆畫畫…其實你不必說麼,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動作、你的腔調、你講話前清清嗓子的毛病,都會在無形中被孩子模仿得維妙維肖。這是身教的力量。但為了化暗為明,你可以制定「家規」,像:關門的習慣、關燈的習慣、擦桌子的習慣、物歸原位的習慣、不挑食的習慣、謙讓的習慣、健身的習慣、勇於承擔錯誤的習慣、不說謊的習慣、感謝的習慣等。當然,要求孩子有好習慣,自己必須先有好習慣,孩子自然會在日積月累中,潛移默化,如果自己的習慣不好,在自己懷孩子的時候,也會是一個良機,同時培養自己的好習慣,改去自己的壞習慣。反正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學習和修正的過程,這個時機,也正是我們體驗教學相長的機會。 保護孩子,幫助他健康的長大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人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應對他的出生環境、他的養育、他的教導,作妥善的安排。除此之外,他應想到如何減少外界種種因素傷害到他的孩子──像媒體的污染、社會人士的錯誤示範等。媒體中以電視及錄影帶,對嬰幼兒最可能造成不良影響。電視是20世紀一項不得了的發明,它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作業程序,但是據專家的研究,它非常不利嬰幼兒及兒童的成長和教育。 根據美國醫學方面的研究,電視會阻礙嬰兒腦部的發育,因此美國小兒科醫生學會(AAP)建議家長:2歲以下的嬰幼兒不可看電視;日本方面的研究也指出,1歲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若常看電視,會使「有意識語言」能力發育較晚或發育不足,因此在2004年4月向日本全國家長呼籲,嬰幼兒不可看電視。對於2~6歲的兒童,AAP認為,常看電視會妨害兒童想像力的成長,妨害了兒童跟大人的互動機會,大大地傷害兒童的思考、閱讀能力的發育。因此建議:儘量少看電視,即使是有益的學習節目,也要少看。此外,若就電視內容而言,兒童常模倣電視中暴力,會造成兒童的暴力傾向,錄影帶節目也有類似影響。 台灣及國外很多托兒所或幼稚園,常在中午或下午放學時,用電視節目來代替上課,這是偷懶,非常不妥,老師應該設計輕鬆的單元活動給幼兒才對。有不少人在這幾年看過談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報導之後,決心「戒看電視」。他們的方法是:用閱讀來替代看電視,是值得嘗試的方法。「關掉電視,打開心房」,可讓家人在不看電視之後,重新恢復家人相聚的樂趣。 父母的言行要注意,很多父母常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此很多必須注意的言行都不避開孩子,讓孩子學到很多壞毛病或是不該學的東西。例如:父母不宜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說三字經,更不宜罵人。雖是1、2歲的孩子,但他們正是學說話的時候,某些髒話、口頭禪都會讓孩子模仿。此外,父母的性行為也絕對要避開孩子。 要培養孩子有高尚的品格,父母就是好榜樣,父母應在孩子心中建立好形象。因為道德是高層次的精神部份,它是不分觀念「開放」或「不開放」的,不論世界如何演變,它的標準仍是一樣,因此從孩子還小就應讓他從照顧者的語言及行為中充分的了解。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功能關係著孩子的成長,是孩子學習、適應環境及情緒反應的根基,你的寶寶打好基礎了嗎? 【發展核心感覺系統】小安已經上大班了,在幼兒園裡總是碰碰撞撞,不是弄傷別人,就是自己撞到桌椅:在學校睡午覺和夜晚上床時都很難入睡:脾氣易怒,畫畫或玩玩具時常常因為反應不靈活、做不好而生氣。小安的行為讓老師和爸媽都傷透腦筋。 小安的行為並非無法改善。早在40多年前,美國職能治療師A.Jean Ayres博士就針對智能正常,也沒有腦傷或明顯神經系統問題,但在學習、行為或情緒上有問題的兒童,投入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釋神經系統與兒童學習、行為問題之關係的理論及治療原則,也就是所謂的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簡稱SI)與感覺統合治療。 【感覺統合是什麼?】Ayres博士認為,七歲以前的人腦一部感覺處理機,對外界事物的感受,主要是來自感覺印象。孩子在這段年紀裡,經常動個不停,忙著尋找感覺刺激,是他們的感覺運動發展期。如果能透過適當的活動,獲得感覺運動的經驗,對日後適應社會所需具備的能力,將有極大的幫助。 【感統基本定義】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神經功能,我們的神經系統組織,處理並詮釋來自環境的感覺訊息,或來自我們的身體的感覺訊息(包括內臟、皮膚、肌肉關節及內耳前庭接受器等),以便對環境和自我的動作或身體位置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做出適當的互動和學習。不論大人或小孩在清醒或睡眠狀態時,我們都會接收到腦波所傳遞出的訊息,讓我們感受到身體的狀況,進而處理身體所發出的訊息。感覺系統雖多,但就感覺統合理論而言,觸覺、前庭平衡覺及動覺是核心感覺系統。 【促進嬰幼兒感統發展入門法】適宜的玩具或遊戲,能幫助孩子發展。感覺統合專家高麗芷指出,玩具或遊戲可促使孩子觀察、探索、創造,發展更順利。至於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多數有觸覺依賴、觸覺遲鈍、觸覺防禦、聽知覺失調、視知覺失調、前調適功能不足、動作計畫困難等不同或多重的問題,透過玩具或針對障礙設計的遊戲,也能達到輔助改善的功能。 寶寶出生後,讓他接觸多元感覺刺激,使大腦獲得完整的啓發,對日後的發展有莫大幫助。父母可從五個感覺系統開始提供孩子適宜的玩具或遊戲。提升五感的玩具或遊戲 【觸覺 抱抱親親最基本】新生兒的腦部觸覺中樞尚未分化,所以無法分辬身體何被觸摸。父母經常擁抱、撫摸、按摩、親吻寶寶,或是寶寶自己主動碰觸玩具、摸索環境、吸吮及輕咬手指與腳指,將使感覺皮質區逐漸成熟,指尖辬識能力就靈敏了。 【聽覺 耳聽八方 奠定聽知筧與語言發展】嬰兒出生就具備一聽到聲音,頭就會轉向聲源的能力,將聽覺與視覺的訊息統合起來。當寶寶搞清楚聲響由何處發出,瞭解周遭人說話的意涵時,表示聽知覺正在增長。音樂玩具或遊戲有助聽覺發展。視覺 眼睛敏銳 學習更靈活 0~3歲是視力及視知覺發展的關鍵期。色彩鮮艷、不同造型的玩具,吸引孩子注視。滾動中或被拋擲在空中的球,都能燃起寶寶視覺追蹤的慾望,提供眼內睫狀肌靈活協調的機會,培養眼球的靈活,同時促進視力的發展。常將玩具拼合、組裝,也可增進視知覺。 【動覺 動手動腳 身手矯健】嬰幼兒正值動作發展的高峰期,寶寶雙手多多操作玩具及遊戲設備,可讓精細動作協調:腿部常常運動,可操練粗動作的技巧。反覆嘗試,動覺更敏銳,動作也覺得更快。 【前庭平衡覺 各種刺激 提升腦效能】嬰兒喜歡躺在搖籃或父母懷抱中安穩地入睡。清醒時,嬰兒酷愛騎木馬、溜滑梯、盪鞦韆、坐旋轉地球。緩和的前庭刺激,幫助寶寶情緒平靜:強烈的前庭刺激,幫助寶寶建立正常的肌肉張力,對體態的堅挺、學習時的專注都有助益。 文/摘自學前月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前門花園旁的金桔盆栽,開滿了白色的小花,密密麻麻的,好香哦!三兩隻蜜蜂嗡嗡嗡的停在小花上~「牠們在採花蜜耶,噓!小聲點,不要打擾牠們」大家圍繞在金桔樹旁,仔細的觀察著。開花後就會結果,等果實成熟變成黃色時,就可以摘下來吃,或泡金桔茶來喝,孩子們的臉上有著期待。眼尖的郁婷發現擺在辦公室前的米老鼠也插著金桔,順手摸了一下說:「這是假的,葉子是假的,金桔也是假的,是塑膠做的。」小朋友會分辨真假「這裡為什麼要放假的?那裡放真的?」好問題!「有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柏睿:「因為花園那裏有陽光。」嗯!真聰明,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特別是開花的,像金桔就需要全天都有陽光照射,開花結果情形才會好;辦公室前因為陽光照射不到,無法放開花的盆栽,只能放觀葉植物。 「花園裡還有什麼花?」孩子們看著牌子上所寫的花名,「扶桑、沙漠玫瑰、馬櫻丹、馬利筋」「仔細觀察他們的長相~葉子的形狀和花的大小」「扶桑的花是黃色大大的,馬櫻久的花是白色和紫色的??○﹟&?啥覓~~是誰人講ㄟ?有馬櫻久的花嗎?是馬櫻丹不是馬櫻久啦,大家笑成了一團。 孩子們倘佯在綠意盎然的學習環境裡,與花草為伍,聞花香、聽鳥叫,空氣中洋溢著一股幸福的氣息。 星期二、三的台南公園賞花行,總算順利。小朋友們懷著期待的心,搭乘娃娃車前往欣賞「2012台南百花季」。園區太大了,孩子們的體力、耐力,無法走完全程,大都駐足在靠近北門路與公園國小旁的地方觀賞。公園有好幾個入口,未與小朋友同車前往,找不到他們,繞著諾大的園區,尋找孩子們的蹤跡,一面走,一面找尋記憶中公園的樣貌,童年歲月嬉戲的地方,似乎改變了很多,感覺有些陌生;走著走著,一群小朋友迎面而來,以為是仁和的寶貝,再靠近一點,不是耶!只好以手機聯絡Amy媽咪,當找到他們時,孩子們和我都很高興。 問小朋友:「公園裡有什麼花?一串紅、非洲鳳仙花、秋海棠、牽牛花、向日葵…..還有~史丹佛家~一串黃、一串紫、一串橘?啥覓!這種花長什麼樣子啊?哈哈哈~變文字接龍了,想像力真豐富! 小朋友的認字能力很強,詞彙、語詞愈來愈多愈長,尤其是大班,不僅如此,還會解釋說明,對文字的探索愈感興趣,特別是喜歡聽故事,愛接近書本的小朋友,從他們的身上就可彰顯出-聽故事-接近書-閱讀的重要。 唸故事給孩子聽,可以培養孩子的好品格、大能力…,這些事相信每個父母都知道,但很多時候卻沒辦法做到,因為很忙,下班回家已經很累了,所以無法唸故事給孩子聽? 本學期,幼稚園仍繼續推動親子共讀的活動,同時準備共讀記錄本,透過全語言的概念,引導家長如何和小朋友做互動,從共讀第幾本、閱讀的日期、書名、出版社、文的作者、繪圖者、共讀者,到以圖記錄繪本的內容;大班可以看著繪本畫書名,寫第幾本和日期,其他請家長填寫;中班練習寫第幾本和日期,其他請家長填寫;小班則請家長代勞。不過,家長在記錄時,不是默默的填寫,而是要與孩子分享,如:這本書的書名是「好餓的毛毛蟲」,作者是「艾瑞.卡爾」,名字四個字,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繪圖的人是誰?出版社是「上誼出版社」,它的Logo是..,這是封面,那是封底,隨著聽故事的次數、時間,不僅腦袋儲存很多的故事,也累積了對「書」的認識,進而產生興趣。 期末檢視共讀的成果,了解家長配合的情形,從記錄中看出父母的態度,有沒有心、有沒有熱忱和渴望,要幫孩子做這件事,若有,你才會重視它且付諸行動,全力配合。 期盼本學期,每個孩子共讀的成果都能達到,且是有效果的。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好關係從好語言開始

我發現人與人之間良好的關係,都是從好的語言開始。以前,只要看到孩子做了我覺得不好的事情,我總是一劈頭就生氣的罵人。好幾次女兒都覺得受委屈,於是她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有些事情不想再和我多談。當我意識到女兒的疏離,與她溝通幾次之後,發現自己確實有幾次因為性子急而錯怪女兒。我開始修正自己的說話方式,不再一劈頭就指責孩子。面對孩子的行為,我學會先問清楚事情的經過和他們的想法,我發現女兒不再一回家就關在房間裡,會迫不及待的和我分享學校裡的事,親子關係因而有很大的轉變。 前幾天,兒子吃飯時說:「媽,我很討厭那些社大的人,他們在我們學校吃便當,竟然沒有做廚餘分類,就把所有的東西都丟在一起,湯湯水水的好惡心,我們打掃外掃區,花了好大的力氣才處理完。下次他們吃便當時,真想拿瀉藥放在他們的便當裡。」 如果是以前,我一定馬上阻止,並且進行一場道德訓話,但是現在我不再如此衝動,我好聲好氣的問兒子:「你很生氣對不對?你覺得放瀉藥對你有什麼好處?」兒子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太好,所以不敢出聲。我便幫他說:「你會覺得報復了,很快樂,對不對?」他覺得被認同,努力的點點頭。 我再問他:「萬一他們拉肚子,查證了之後,發現是你放的瀉藥,會怎麼樣?」兒子不敢想像後果,反過來安慰我:「放心,我只是想想而已,不會真的去做啦!」我知道他是個聰明的孩子,便對他說:「我很高興你是個明辨是非的人,而且做事情之前都會先思考後果,我以你為榮。」 原本氣憤填膺的兒子經過思考之後,又聽到我讚美他明辨是非,會思考後果,自然放下了怒氣,並且表現出一副很懂事的樣子。這番對話,不僅提升了孩子是非對錯的觀念,讓兒子知道我信任他,讓他對自己產生更大的信心,也使我們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密切和諧的親子關係,但是傳統觀念有時卻讓親子關係陷入危險而不自知。例如長輩常說:「不要在孩子的前面誇獎他,不然孩子會不好教。」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太多的讚美,會讓孩子志得意滿,過於驕傲;有些父母甚至會有意無意的說:「這個孩子生來就是折磨我的『磨娘精』。這些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被關愛,反抗的心理不自覺就產生了,親子關係因而緊張,在父母眼中,孩子更像個『磨娘精』了。 有個朋友遭逢婚變,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拔長大,孩子都明白媽媽對他們的奉獻與關愛,但是她對孩子說:「我是為了讓你不要成為社會的敗類,才留下來的。」言語中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也增加親子間的緊張與不信任。 我鼓勵她換個角度想,換個說法:「你們是我的寶貝,是老天爺送給我最棒的禮物。媽媽愛你們,捨不得離開你們,希望能陪伴你們長大,所以我決定留下來。」心中的美意如果沒有好的語言表達,往往無法讓人感受,若能透過美好的語言,就更能傳達心中的良善美意,建立甜蜜融洽的關係。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讓我們以美好的語言陪伴他們長大,從日常生活的對話中,給他們支持、信心和肯定。讓我們從美好的語言中,與孩子建立親密和和諧的關係,也讓每孩子潛移默化中,學會說出每一句話,都像舌燦蓮花般,充滿良善、正向與喜樂。 文/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幸福, 愛與關心

雖然天氣冷颼颼的,但隨著明年初即將到來的總統和立委選舉,候選人各端出不同的牛肉,來吸引選民,卻也有些負面的炒作議題,不斷的升溫,在整個選舉的氛圍裡,演變到各揭瘡疤、互不相讓的情形,愈靠近選舉的日子,好像愈嚴重,讓選民們聽得霧煞煞,不知道誰是誰非?也讓選民們看笑話。畢竟所有參選人都受過相當高的教育,但為了選舉,很多行為、語言上都做了最壞的示範,其最終目的就為了選「贏」。不過,相信選民們心中都有一把尺,一定會選賢與能,選出能為國家、社會謀福祉的賢能之士。一個賢能的人不光是有能力而已,更要具備有好的品格,好的修養,好的作為與敬神愛人的心。談到好品格,有個分享,一個研究者在飛機上做不同國籍的人使用「廁所」的公德心~每當有人從廁所出來,他就會進去觀察使用後的情形,統計結果發現台灣人的分數最低。看了這則分享,讓自己有所警惕。 也回想每次使用公共廁所的情形,發現確實還有進步的空間。使用廁所其實就是一種衛生教育,和公德心的培養,從小就需教導,在孩子會使用廁所開始。廁所是每個人必到的場所,一天要報到好幾次,尤其是冬天更頻繁。在園裡,發現有小朋友使用衛生紙後,不會放入垃圾桶內,直接擺在蓋子上面,一個這樣放,後面的照做,或上完廁所沒有沖水,還有腳踩在馬桶蓋上,這些當然得教導,學校家庭都要教,否則習慣養成後,很難改正。 上星期頒發八點半前來園的獎勵,小朋友在領取禮物時會伸出雙手並說謝謝,把「謝謝你」的好習慣歌謠以行動表現出來~「別人送禮物給你,你要很客氣,雙手輕輕伸出去,接在掌心裡。」~孩子們在園裡,因著有老師的教導,同儕的互動,很快就學會;但也許在不同的情境,要求標準不同,表現就會不一樣,一般都認為「囝仔,不要緊。」還有插嘴的習慣,好幾次與參觀者交談時,孩子突然跑過來~插話~,卻不見家長的引導,任憑孩子造次。 品格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課題,比智能還重要,倘若大家都知書達禮,懂得人我關係的重要,那麼家庭、學校、社會就不會有家暴、霸凌、兇殺等事件發生,期待我們所居住的家園,能夠像富有的瑞士或貧窮的不丹國一樣,人民都感到很幸福。 幸福是人人都想追求的,愛與關心更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星期三,舉辦「暖呼呼.祖孫樂」-阿公阿媽作伙來過冬節的活動。活動開始,孩子們列隊歡迎阿公阿媽出場,Mandy為大家帶上聖誕帽,感受聖誕節的氣氛;律動-拉近彼此的距離,玩遊戲~依比呀呀、炒蘿蔔、胖子瘦子、南投戴斗…,接著玩積木、蓋房子,看誰蓋的房子最特別,大家樂開懷;欣賞小朋友的表演,與孩子們拍照合影;壓軸好戲是搓湯圓~「冬節吃圓仔湯,冬節暝上長,圓仔搓圓圓圓仔湯煮甜甜」,搓完湯圓吃湯圓;午餐時間祖孫們一起享用好吃的魯麵,最後Mandy贈送每人柿子一個,祝福每位長輩事事如意、平安喜樂。 「暖呼呼.祖孫樂」 阿公阿媽一起感受聖誕節的氣氛 會後阿公阿媽們感謝仁和的用心,讓他們感到很溫馨,很有意義。宣恩阿公說:「園長,你滿足、我滿意,大家都圓滿。」 聖誕活動除了欣賞小朋友的表演,還有孩子們親手製作的繪本,希望透過家長,來實現他們關懷獨居老人,購買年菜的願望,期盼家長們大手牽小手,做伙來幼稚園逗鬧熱、做疼心。 祝 平 安 喜 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提升美育才有競爭力

讀了陳之華女士寫的(美力教育在芬蘭)後,心中很感慨。二OO八年,她曾接受「赫爾辛基日報」的訪問,記者問她:「為什麼亞洲人如此輕視藝術音樂課程?為什麼你們國家的父母會跟孩子說這些課程不重要,認為這些課程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呢?」這些問題真是一針見血。我們對數理科的重視超乎芬蘭人的想像;對音樂、美術的輕視,也超乎他們的想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人變得急功近利,把音樂、美術看成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東西。 其實,古人是很注重音樂的。三千年前,孩子說:「禮、樂、射、御、書、數。」樂是排在第二位。古時候的「士」都要有「六藝」的能力,都要有高深的藝術修養、俞伯牙撫琴,鐘子期知道他在抒發什麼;司馬相如也用一曲(鳳求凰)贏得了卓文君;王維若不懂音樂,怎能「彈琴復長嘯」呢? 音樂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心靈境界與生活品味,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環。但是這本書中的例子是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唉!只怪我當時讓女兒去上繪畫課,不小心接觸到藝文科目,不然,她現在也不會想去讀設計系。」這句話出自高級知識分子之口,真是不可思議! 現在是科際整合、行行出狀元的時代,孩子喜歡設計有什麼不好?難怪古人說:「撼山易,撼舊觀念難。」一個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全心投入,才可能成功;父母不必害怕孩子念藝術以後沒飯吃,只要他是這個領域最強的人,一定有飯吃。 其實,音樂、美術不但不會妨礙科學研究,反而會幫助科學家更上一層樓,了解他做科學實驗的目的。任何科學都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基礎上,沒有人文基礎的科學家,充其量只是個「匠」,像古代煉金術的術士一樣。 一位好的科學家必須有人文關懷的氣度。科學和人文是「折學」這棟大樹的兩根枝幹,它們出自同源,從此不是對立,而是互補的。藝術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的不可取代性,因為沒有蕭邦就沒有蕭邦的音樂;沒有畢卡索就沒有畢卡索的畫。但是沒有牛頓,微積分還是會被發明出來,事實上,歐洲大陸的萊布尼茲已經發明了;沒有愛迪生,電燈也會被發明出來;沒有貝爾,電話也已經成形,他們只是比別人早一步而已。 藝術的創性是人類最珍貴的特性,數理等知識可以慢慢學,但是對於美感的品味和修養要從小培養。音樂是最原始的溝通工具,兩個語言不通的人可以靠音樂了解彼此的心意。藝術更是人類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兩萬年前,人們的祖先就在法國南部洞穴壁上留下當時的生活紀錄。音樂、美術對人類心靈的震撼遠大於語言所能表達的。最近有一本《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書裡就說:「未來世界的人才不只要有知識,還得有感知。」這個感知來自於美育。 美育的培養要從小做起,臺灣要國際化,就要提升國民的軟實力;要跟世界各國平起平坐,請先培養國民的品味,加強美育吧! 摘自國語日報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第一」的迷思

「Mandy!我要喝水,但是××不走開,我沒辦法喝!」孩子向我求救,前往了解,原來是排頭第一個小朋友喝完水,堅持說那是他站的位置,不願意移動腳步,擋住其他小朋友喝水的動線,真是三條線。現在的孩子生的少,獨生子女很多,父母二人或是連同長輩四人看顧一個寶貝,無形中過度的保護、呵護與遷就,養成孩子不會分享又很自我的個性。若是家中有二個孩子的,不管年齡相差幾歲,在家裡都很會爭吵,甚至打架,兄弟姊妹彼此互不相讓,到幼稚園後很容易與人摩擦,常為了小事鬥嘴,講話大聲(以為大聲就會贏),任何事都可以吵。最常發生的是排隊的問題,不管排什麼隊,都要搶第一:廁所、體能、戲沙、遊戲場、跳箱、用餐、寢室、游泳…,真讓人哭笑不得,除非老師介入,提醒他們照升旗隊伍或…,否則一定會爭到底,每個孩子都想排第一個。第一~好有魅力~ 對孩子而言「第一」到底是什麼?是否代表有很多的好處?孩子說排第一個可以先挑到好的東西,可以先玩,先吃,不會被檔到…,哦!哦!他們的小腦袋原來是這樣想的。「那排在後面的人怎麼辦?」「誰叫他們要排在後面!」「誰叫他們動作很慢!」「誰叫他們不跑快一點!」問:「那大家都跑很快,速度一樣,怎麼辦呢?」「那就猜拳呀!」嗯~是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若每次排隊都要猜拳,那可就要大費周章了。我以外看不到別人的存在。 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腦神經發展訓練師王秀園老師曾分享:人的腦神經元是沒有辦法分辨善惡對錯的,是由於後天環境形成的,是必須要教導,且不能只教,更要帶領去做。做錯事情沒被處罰,就是被允許的,或是只要不被逮到,就沒關係,如此孩子就會有投機取巧的行為。王老師提到品格教育是需要教導的,有很多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很多行為是沒意識、沒關係,長大後自然就會改正、就會了,王老師說不可能自動生成,已養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兒童發展黃金學習期以運動發展而言0歲至6歲;情緒發展0-3歲;字彙發展1-6歲;語言發展0-10歲;數理邏輯發展1-4歲;學習樂器3-10歲;品格發展0-6歲,由此可見大腦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是在0-6歲。 這重要的黃金時期,我們都疏忽不得,尤其是身為父母的家長,想法、作法家庭環境、為人處世的態度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潛移默化中都影響著他們,必須謹言慎行才是。 七月二十三日星期六上午九時至十二時,仁和將舉辦第三十七屆畢業典禮暨期末成果發表會,屆時請家長撥冗參加。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