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親子教養篇】 啟動孩子語言發展

很多家長詢問孩子語言發展的問題,有些父母為孩子兩、三歲仍未能說出單字而感到憂慮。這確實不能掉以輕心,須及早改變這種現象。很多研究顯示,幼兒最早始於胎兒期便開始學習語言,胎兒在母胎中已能分辨母親的聲音。當嬰兒出生後,啼哭、牙牙的聲音已經是語言的開始。語言是與人溝通及學習的工具,思維的工具。人類的語言可分為「外在語言」及「內在語言」。「外在語言」是指口頭表達的語言、符號語言即文字、手語及圖像等。而「內在語言」是指我們思考時大腦所運用的語言及圖像。所以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關係。語言發展影響 颿臚l的智能、情緒、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發展。孩子遲遲未懂說話,情況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影響其溝通能力及認知的發展。 一般說話遲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孩子先天的語言功能出現問題,這情況父母必須及早帶孩子進行專業語言評估,以作出跟進及輔導。另一個原因是孩子  乏語言學習的生活環境。由於父母忙於工作,無暇與孩子溝通,孩子少了學習語言的機會。這種情況在香港愈趨嚴重。 及早觀察孩子語言能力語言是一個社會化的學習過程,孩子的語言發展必須經由環境互中模仿及學習而獲得的。當然孩子的語言發展亦受到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孩子雖然天生已具備語言學習的能力,但如果沒有後天語言環境的刺激,他們的語言發展便會受到影響。反之,縱使孩子已有良好的語言環境,但其先天語言能力有所障礙,也會令孩子語言發展遲緩。因此,父母必須多多留心觀察孩子的語言表達,以判斷他們的語言發展情況,及早給予孩子語言輔導是非常重要的。 零至三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會從生活環境中學習運用語言及與人互  溝通。這時期語言表達亦會影響幼兒的思維發展,因此,父母應讓孩子先學習第一語言 (母語) 以建立語言表達的穩固基礎,才進入第二語言 (外語) 的學習。不然,會令孩子語言學習產生混亂,更甚者會令孩子語言發展遲緩。與小朋友交談時,他們的童真常令你會心一笑:3歲的欣欣得意洋洋地說:「甘校長,我同媽咪做了很多曲奇餅請小朋友吃,很好吃喔!」我笑?問:「真的嗎?可否請我吃一塊?」欣欣神氣地說:「沒有了,小朋友全部吃完了。」我問她可否下次再做曲奇餅請我吃。欣欣猶豫一會說:「如果你乖,我會請你吃。不過,我很忙,沒有時間做。」我好奇地問她:「你忙甚麼?」她數?手指一本正經地說:「我要玩啦,要睡覺啦,要吃飯啦,還要上學啦……所以無時間。」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重要工具,也是反映每個人的思維發展。孩子講出第一個詞語以前,就已經能聽懂簡單的意思了。例如說:「媽媽和你上街啦!」一歲的孩子便馬上去拿他的鞋子。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幼兒學習語言是聯繫?生活中的情景,透過模仿而學習得來的。因此父母應在生活中善用機會,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啟動孩子語言發展的層面: (1) 教導正確發音:由出世到2歲的孩子會「牙牙學語」,這是孩子自發性的聲音,隨後他們發出的一連串聲音,是孩子模仿成人說話的開始。以正確的發音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如:「你想吃蛋糕?」同時父母與孩子說話時,應與孩子眼睛成水平,因為嬰幼兒最初學習語言,是模仿成人口形發音的。所以父母與年幼的孩子說話時,速度應稍慢一點,發音要正確,以利孩子從中學習。(2) 增加豐富的詞彙:與孩子說話,父母可以用完整的句語表達,以增加孩子學習詞彙的機會。如:「看!有一隻小花貓。」、「媽媽和俊傑一起去逛街。」、「俊傑現在飲奶。」。(3) 發展連貫性的語言:如「媽媽抱俊傑講故事。」、「我們吃完飯之後,便可以吃雪糕。」讓孩子學習用連貫性及完整的句子表達,有助他們描述生活的情景,及表達自己所想所願。父母應多與孩子說故事、唸兒歌及鼓勵他們學習描述圖畫及生活照片中的情景 0至3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通過語言認識自己,與外界溝通聯繫。孩子的語言學習是融合於生活的經驗中,父母應抓緊與孩子的每一個生活片段,作為孩子的語言模範,並鼓勵他們運用語言表達自己。 作者-甘愛萍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提昇表達能力

教育體制無法提供良好的語文訓練,然而企業對於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卻愈來愈高。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指出,由於全球化與專業分工的因素影響,未來的工作需要更複雜、更密集的人際互動,因此具備互動能力的人將是企業最重要的人力資產。人際互動依靠的就是語言的表達與溝通。勤業眾信人才資本協理黃中人表示,目前多數企業徵才時,都會將語言表達與溝通列入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原因就在於許多工作都是跨部門的合作,需要頻繁的溝通,再加上一切講求速度,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將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 那麼該如何提升語言能力?事實上,重點不在於語言本身,而是如何活用語言,達到有效的溝通。語言能力的好壞可以從以下3大層面來分析:閱讀、思考、與表達 中文力要素1:閱讀 現代人普遍的現象是不喜歡閱讀文字、只愛看圖片;不太會寫文字,只會敲鍵盤。 這背後最根本的原因是傳播科技的發展。以前的傳播是以文字為主,兒童的娛樂就是看故事書,要聯絡朋友只能靠寫信。但是現在,網路、電視、手機相當普遍,人際之間的溝通雖然更方便,但是對於文字的應用能力也大幅降低。今年4月,台北市針對國小學生進行國語文能力抽驗考試,結果發現,愈常上網、看電視時間愈長的學生,國語文能力的通過率愈低。 因此,現在的年輕人不習慣閱讀長篇而複雜的文章。然而,閱讀是吸收知識的最重要管道,閱讀能力差,就無法有效的學習與累積知識。許多人以為,閱讀是天生就會的能力。事實上閱讀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需要練習。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閱讀能力的好壞可以從3個面向來看: ※擷取資訊:能否從閱讀的文字資料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解讀資訊:能否正確解讀資訊所代表的意義。※判斷力:能否將閱讀的資訊和既有的知識與經驗連結、判斷,最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養成閱讀的習慣,便能提升自己對於複雜文字的理解能力,加快知識吸收的速度。 中文力要素2:思考 除了閱讀文字的能力降低之外,年輕人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在退步。「說話沒條理、沒重點,是因為思考沒有邏輯,」周中天認為,要訓練一個人的思考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寫作。口語溝通和文字書寫是不同層次的語言活動,必須透過嚴謹的思考過程,才能寫出一篇通順的文章。 因此,平時要給自己寫作的機會。周中天就鼓勵學生參加報紙或雜誌讀者投書,訓練自己用簡短的幾百字說出自己的想法。此外寫日記也是很好的方式。 中文力要素3:表達 表達能力差的另一個原因是字彙太少。「現代年輕人用語太過簡單,沒有層次,」政治評論家、曾出版多本關於語言研究書籍的南方朔表示。「生氣時,只知道用『生氣』這兩個字。」但是,表達生氣的字彙其實有很多,恨、怨、怒、咆哮等等都是。這又與閱讀有關,文章看得少,知道的字彙就不多。因此,常常無法清楚表達,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對未來在職場上的發展其實相當不利。當然,我們不是文學作家,不需要對文字精雕細琢。但是如何說得精準與明確,卻很重要。假設你是電玩遊戲企劃人員,當你設計好一款遊戲,你必須和美編溝通,你希望角色人物的設計呈現什麼感覺或特質,背景畫面有哪些元素等等。 「描述得愈具體、愈詳細愈好,美編才有辦法做出你要的東西,」遊戲橘子研發處專案主任王文瑋說,「遊戲企劃人員不僅要會設計遊戲,還要會表達。」 專業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然而,具備良好的中文能力,更可以為你在職場上的表現加分。 尤其,中國的經濟體已經超越德國、法國,僅次美國、日本,這也是為什麼全球瘋中文的原因,如果要深深打動13億的消費人口,外加遍及全世界的華裔人口,中文能力無異是21世紀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運動智能是人類最原始的智能,也是最重要的智能。

運動是生活中不可缺的要素,無時無刻不在動,它不只是單純的一種感覺動作,而是必須綜合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透過神經元傳遞至大腦的整合再表現於外的一種外顯行為。因此運動智能愈佳,前庭愈好,在學習上更快速有效地去吸收到知識和能力,並且全面提升智能發展。運動能帶來哪些優勢?1.身體強健、抵抗力強。 2.不會暈車暈船。3.肢體動作協調。 4.增強整體耐力。5.全面認知學習機能佳。 6.大腦細胞靈活。(神經元迴路佳) 7.情緒穩定得到紓解(更能專注、思考)。8.促進其他智能的發展。9.間腦起動快速,具備高層次學習,自然聰明。 運動技能的發展功能:增進感覺運動能力:1.手眼協調─取物、敲擊物品、玩球、玩小沙包、堆積木。2.腳眼協調─腳觸摸操控物體、跳呼拉圈或跳格子(房子)。3.控制身體的能力─爬、坐、站、跑、跳。4.強化肌肉的能力─吊單槓、攀爬雲梯、舉、搬、堆、拉。5.靈活敏捷的身手─跑、跳、爬和速度有關的運動。 增進身體意識能力:翻身、爬行、滾翻、被單遊戲→身體各部位大量接觸彈簧床跳躍、鑽爬活動→肌肉不斷收縮和放鬆走平衡台、盪鞦韆和單腳站立→左右知覺和平衡感 增進各種身心發展:從心理學上來看,運動可促進腦部、眼睛、視覺中樞、半規管鄧系統的發展,絕對有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與感官整合學習。 同時使大腦皮質中的語言中樞活躍,可增進孩子語言能力。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觀喜過年 開心收假

很快的,長達九天的春節假期過了,本星期恢復上課,原本擔心孩子們會有放假症候群,但卻出乎意料,表現值得按「讚」,除了一兩個需要安撫外,小朋友一早來園,看到多日未見的朋友,開心的道早問好,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分享著過年好玩的趣事,看著這一群可愛的小天使,整個心都溫暖起來。孩子的笑聲、叫聲與嬉戲聲,讓仁和的園地又充滿了朝氣與活力。 每年春節,各縣市政府都會卯足勁兒,規劃行銷地方特色的景點,吸引遊客利用春節出外「行春」。今年當然也不例外,台南市政府規劃了2013台南真有春~迎花春-台南百花季,台南公園、南瀛綠都心、安定花海節;藝術春-台南鼓樂節、三D魔幻聲光秀;祈福春-鹽水蜂炮;遊賞春-台南十大黃金路線;九天假期,天天好天氣,各地湧入人潮,遊客擠爆各大風景區。 Mandy也和姊妹們相約外出走春,到走馬瀨看熱氣球,為了避免人潮,一大早就去,沒想到就算提早到,還是人山人海,人潮、車潮塞爆了!坐不到熱氣球,卻坐了牛車,一行人包了一台牛車,看著牛拖著一車的人,緩緩的往前行,真是於心不忍,還好只坐一小段路,坐的時候想起了「坐飛機」的囝仔歌~坐飛機,看天頂,坐大船,看海湧,坐火車,看風景,坐公車,錢卡省,坐牛車,順續挽龍眼~。雖然農場裡每個景點的遊樂區排隊都得排很久,不過還是覺得很快樂,真鬧熱。 不僅各風景區人潮多要排隊,連有名的美食店,人潮多到排隊需花一小時,第一次體驗到有錢買不到東西吃,餓到腿軟。 年假過後這星期好熱鬧、好開心,星期二、三帶小朋友拜訪台南公園的迎花春,孩子們蹦蹦跳跳、開開心心的欣賞著公園裡的花,美麗的花朵吸引著孩子們,異口同聲說:「好漂亮的花啊!」,公園裡因著有寶貝們的加入,更增添熱鬧的花意。 星期四2月21日是「世界母語日」,將每年2月21日定為「世界母語日」,是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仁和為了讓孩子學習母語-台語,每學期均提供了12首台灣囝仔歌,讓孩子從吟念中學習,還有聽說台語的機會。每年在世界母語日當天舉辦本土語言表演會。雖然寶貝們不一定了解或使用,但接觸本土語言,就等於傳承到其中的文化,讓寶貝了解自己的根源和以前的歷史,像元宵暝的兒歌~「正月十五元宵暝,拿一支古仔燈去逛街,東門行行,西門逛逛,古仔燈愈來遂那多,親像滿天的金星,在使目尾」,短短幾句,便傳達出古早時過元宵節提燈籠的熱鬧氣氛,無論爸爸媽媽的母語是那一種,平常在家裡也可以多和寶貝們用母語溝通,讓他們了解自己文化和家族的歷史喔。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世界母語日

世界母語日的誕生與孟加拉捍衛語言權力的運動密不可分。1947年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國家,當時的巴基斯坦包括兩部分,東巴基斯坦為孟加拉,西巴基斯坦則是今日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在東巴基斯坦人們使用孟加拉語,而在西巴基斯坦主要使用以烏爾都語為主的4種語言。  因為巴基斯坦將烏爾都語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此舉引起東巴基斯坦強烈的不滿,也因此孟加拉民眾發起捍衛語言權力的運動。而1952年2月21日許多參與此次運動的民眾在達卡(今孟加拉國首都)被捕,且有數名示威者在這次的衝突事件中犧牲;故國際社會稱這些犧牲者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為語言犧牲的語文烈士」。    在孟加拉獨立後,即為這幾位語文烈士建立紀念碑,而他們的壯烈犧牲也喚醒了大眾對孟加拉語言文化的重視。於是1956年,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同時列為官方語言。另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1999年第30屆大會上決定將每年2月21日定為「世界母語日」,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及多語種化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人緣不好,怎麼辦?

你的孩子總是悶悶不樂,在人際關係上無法獲得幸福感嗎?除了課業成績的關心、物質的供應外,父母在孩子的交友上,也能幫忙推一把! 佳芸的父母從小就很疼愛她,常買漂亮的衣服和最好的玩具給她,但因工作忙碌,陪伴佳芸的時間少,所以她總是一個人看電視、玩玩具。唸小學後,因不太懂得跟同儕說話、相處,也不知如何與他人分享,同學看她漂亮,東西用得好,以為她很驕傲、不想和其他人來往,所以也不和她做朋友,久而久之,佳芸愈來愈害羞,甚至討厭上學和學校生活。 小威身材矮胖,成績不好,又不愛跟人說話,在班上如同一個隱形人。下課時,他總是趴在桌上假睡,偷聽同學們在談論什麼。有天,他聽見有人談論他,內容卻是:「他是垃圾好不好!成績那麼差,長得又醜,乾脆丟進垃圾桶算了!」想哭的他,怕同學嘲笑不敢哭出聲。回家後,爸爸只問考試成績怎樣?當然,又是一陣打罵。「沒人喜歡我,我真的是垃圾嗎?」他連作夢也這樣想著,卻沒勇氣問任何人…… 祖伶有一個十項全能的姊姊,成績好、聰明、漂亮、個子高、又幽默,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在姊姊陰影下,父母的讚美總輪不到她;在學校,老師、同學開口閉口都問姊姊的事,對她漠不關心。祖伶其實也以姊姊為榮,但這種不被重視的心情,常使她傷心、失落、吃醋,慢慢的,她個性變得愛比較,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忌妒別人所擁有的,人緣自然愈來愈差。 後天環境、性格特質 是孩子人際上的絆腳石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指出,交朋友是件很複雜的事,需要花時間學習、經營和維持,而孩子會出現的人際障礙,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大致來說,可從「後天環境」與「自身性格特質」兩大項來剖析。 「後天環境」方面,首先面臨的是「缺乏交友環境」,因家庭結構小家庭化、少子化,失去過往大家族親朋好友常往來,及街坊鄰居在外玩耍那樣自然的環境,孩子的休閒時間常用在看電視、玩玩具和打電動上,沒機會與同齡的小朋友互動,學習應對進退、施與受,也不善於和他人分享。 此外,「缺乏同儕間的話題」也是人際疏離的原因。因家庭環境、父母要求的不同,孩子接觸的興趣也多不一樣,朋友間的話題便開始產生歧異,但孩子在求學階段最需要的就是同儕肯定,最怕有「朋友會的我不會」、「朋友說的我不懂」的疏離感,這樣的疏離,或多或少會造成人際關係的障礙。 除了後天環境,孩子遇到交友障礙的最大原因就是「自身性格特質」。個性絕對是影響人際關係的主因,有的孩子像佳芸一樣害羞、沒自信;有的和祖伶一樣,希望獲得肯定,卻常比較、看不到自己優點;有的小孩則太強勢、不懂分享、不肯妥協,有的個性太衝動、不能忍受挫折。 其次,外型、氣質或語言,都會影響人際關係是否順利。「觀察力」也是人際關係的一大重點,有些孩子個性上沒有太大缺點,只因「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讓人不開心的事」,常被朋友視為「白目」,無形中成為人緣不好的孩子。 模擬社交生活 創造孩子的交友圈 父母如何為孩子營造交友的環境?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提議,寒暑假時,可安排孩子參加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在不競爭的環境下,透過營隊與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相處,學習應對進退,與他人共同完成一個目標的團隊合作。現在更有屬於兒童人際關係培養的主題性營隊,讓孩子利用一段時間,系統性地學習人際關係的相關議題與技巧。 她提供一個自己的小撇步,就是與幾位有相近年齡孩子的親朋好友輪流帶團,固定一個週期,例如每週或每月,帶所有朋友的孩子一起出遊,這麼一來,不輪班的家長有夫妻獨處的時間,輪班的家長可依自己的興趣,選擇帶一群小朋友去郊遊、逛街,或參觀博物館、遊樂園。 孩子不但能學習跟父母以外的長輩相處,也有機會接觸不同背景的小朋友,開啟另一層結交朋友的機會,而家長間也有共同分享的話題,這方法對孩子及家長的人際關係都有很大的助益。 吳佑佑也說,孩子的生活圈狹小,父母的確需要花時間參與孩子的生活,幫助他們學習交朋友,她建議,家長有時要暫拋父母角色,不要只以權威態度叮嚀孩子功課、健康等,有時必須化身為孩子的朋友,陪孩子一起玩樂,在玩的過程中,參與孩子的人際關係,讓他們瞭解如何跟朋友應對進退、分享等,而這樣的方法,也能彌補兒童社交環境不足的缺憾。 如果面臨孩子個性太害羞,無法主動交朋友的情況,父母也可到學校當義工媽媽,參與孩子的交友圈,為孩子提供話題;或主動幫孩子邀請同學到家中聚會、舉辦一場郊遊踏青等,在過程中教導孩子培養人際關係的方法。 【文/洪廷芳】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擁抱力量大

今年國際機器人展中,具有溫暖懷抱的「抱抱機器人」頗受矚目。設計者或許明白:即使生活在E時代,人們還是很需要「擁抱」。當朋友開心或者悲傷時,給他一個擁抱,可以深深表達自己的關心和祝福,因為身體語言往往比說話更有力量;透過身體接觸,孩子、大人,甚至長輩都可以得到鼓勵與安慰。 擁抱,不只象徵愛,更傳達了信任與勇氣的意涵。要擁抱他人時,雙手必須打開,這無形中傳達了沒有任何防禦,是全然敞開的對待對方;而接受擁抱的人,則以同樣方式回報。擁抱,代表雙方有足夠的信任,以及接受他人的勇氣。 越擁抱越動心 美學家蔣勳說:「我記憶中有很多媽媽的氣味,即使媽媽過世後,我都還記得她的體溫給我的感受。」這種記憶和感受給人一種溫柔的力量;身體的記憶雖然無形,卻影響深遠。其實,每個人都被母親通滿羊水的子宮「擁抱」著誕生。 在我的教室中,孩子「從靜坐開始,以擁抱結束」;當有人覺得生氣,受委屈了,只要抱他一下,往往會使他覺得好多了!其實,面臨孩子鬧脾氣,什麼道理都講不聽時,家長不妨試著緊緊擁抱他,用身體讓他知道:「沒關係,不管發生什麼事,爸媽都一直陪在你身邊。」孩子的情緒,自然會慢慢舒緩。 有個男孩六歲時曾上過律動課,在離開教室多年,唸國中時,他巧遇當年的律動老師,很自然張開雙手,和老師相擁打招呼。在一旁的媽媽吃味的說:「真偏心,他連媽媽都不給抱了,竟然這麼熱情的擁抱教他律動的老師!」這個男孩子或許早已忘記老師的名子,但他的身體卻記住了老師溫柔擁抱的美好。 越抱越健康 擁抱時,身體產生的化學變化,對身心都有益處,醫學研究發現,擁抱可以使腦內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增加,一是給人愉悅、安定感的「血清素」,一種是獲得成就感,增強自我肯定的「腦內啡」。 小兒科醫師也說;「擁抱」,有神奇的力量;輕輕的按摩和擁抱嬰兒,可以舒緩「腸絞痛」的症狀。透過擁抱給孩子多一點身體接觸,為他們累積觸覺刺激,體重和身高自然能夠正常成長。 愉悅,自信,增加免疫力,減輕痛苦感,這些促成身心健康的要素,都隱藏在擁抱中。當我們放鬆身心盡情擁抱時,很多美好的事情都會發生呵! 摘自國語日報 文謝明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萬聖節的機會教育

和教育局幼教輔導團到花東參訪,三天沒看到小朋友,好想他們。星期五早上六點半就到辦公室了,澋泓一看到我,就問:「Mandy你去哪裡了,好幾天都沒看到你ㄟ?」有人想,真好!參觀開闊了視野,收獲滿行囊。在崑山國小余校長的帶領,教育局承辦員和幼教輔導員一行29人,在星期二、三、四,前往東海岸的台東、花蓮參訪,真是一趟非常棒的學習知性之旅。看到了教育無城鄉的差距,看到幼教人的熱誠與用心,看到一校之長如何帶領學校的團隊做管理與服務;學習傾聽,輔導員從環境、設備與教學不同的角度,將所觀察學習到的做分享。三天的行程雖然很趕,身體疲憊,但心理確是愉悅的。 車上欣賞了一部很有名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3 Idiots),電影一開始就提到許多印度學生,進了最好的大學,就是為了拿文憑,得到好工作、好的待遇,有的學生靠死記爭取成績。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生並不這麼想,試圖去改變。其實這種成績、學歷、文憑至上的狀況在台灣也不陌生,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還不知道方向,就是這種文憑至上的想法導致。 但教育並不應該是如此,書本、考試當然都有用處,考第一名或者100分也很好,但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於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爸媽的家庭教育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以幼兒園為例,有的寶貝剛入園,在自理能力上表現得非常好,雖然才三歲,不僅可以完全不依賴老師幫忙,還會觀察並幫助需要的小朋友,這種小朋友在家一定被教導過如何解決自己的需求,所以一到幼兒園,就算是來到新的環境,他們就會思考學校和家庭的不同,然後根據在家裡的經驗,找出應該如何在學校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兒子小時候,他阿公就時常告訴他,自己的是要自己做,不要麻煩別人。 不只是生活習慣,學科上也是如此,以語言來說,語言不是練習寫字和說話而已,更重要的是情境的運用和如何表達,要訓練寶貝怎麼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如何表達才是恰當,萬聖節活動中,有一項讓寶貝都很開心的事就是上街要糖果,要糖果時會說Trick or Treat,意思就是不給糖就搗蛋。 這句話雖然很簡單,但背後的情境和表達的方式卻很不簡單,首先寶貝必須跟不熟悉的陌生人說話,很多寶貝常就因此退縮了,再來寶貝必須學會如何說這句話,而說這句話的時間~萬聖節、地點~在哪裡、對象~是誰、要說什麼,都會影響結果~能否拿到糖果,這不就是培養寶貝透過語言表達想要糖果,並拿到糖果的能力嗎? 數學也是如此,生活中運用到的數學其實很多,例如寶貝拿到幾顆糖果(數數),吃了幾顆還有幾顆~減法,爸爸再給二顆,總共有幾顆~加法,爸媽和寶貝都有3顆糖果,那全部有幾顆~乘法。原來數學也能變得很有趣,只要花一點心思。很多孩子不喜歡數學,看不懂也聽不懂,變成拒絕往來戶。殊不知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很重要的。只要理解,不用死背。 11月17日有一場親職講座,透過講師的分享,教您如何把數學變成遊戲,為了您的孩子,建議您撥空來參加,不來真的很可惜。 11月17日上午九時至11時 與仁和有約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為孩子搭建5大基礎能力支柱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 父母應該將教養重點放在哪幾大面向?教養資源應該投入哪裡?教養角度又應該如何,才不會陷入常見的教養迷思?學前幼兒教養五大重點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林佩蓉指出:「面對三至六歲的孩子,父母的教養角度要宏觀。」幼兒教育不是國小先修教育,也不是才藝、美語、電腦科技教育,而是重視身體健康、培養人際智能、開發思考力、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幼教專家建議家長,教養學前幼兒,可將心力投入以下五個重點: 一.體適能發展的高峰期 良好的體適能有助提升孩子的抗壓性,而體適能發展的黃金期在五至七歲。 1.充分活動以發展大肌肉:幼兒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林佩蓉指出,在身體發展上,三至六歲的孩子著重大肌肉的開發,家長必須提供安全的環境及較多的活動機會,幫助孩子發展身體的敏捷度、平衡感及協調性。最好每天有至少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體能活動時間,才能幫助孩子充分發展大肌肉。 2.遊戲中發展運動技巧:幼教專家指出,最適合學前幼兒的活動就是遊戲。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許碧勳說,身體的遊戲在孩子動作能力及技巧的發展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可讓孩子學習到個體能做什麼、如何去做。別小看走、跑、跳、滾、爬等動作,這些最簡單的遊戲能讓孩子探索身體、空間和物體的關係。 二.責任感的關鍵養成期 幼兒在五歲前仍是無律階段,沒有是非觀念的存在,以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顯現在外的行為不受約束。但是五歲之後,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除了自己,孩子已意識到他人的存在,開始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如果父母於此時給予明確的教養原則,孩子會發展出對規矩的強烈尊重,而且視之為神聖不容更改,道德發展進入「他律期」。 1.開放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建議父母:「關於自己需要什麼,孩子應該逐漸做更多決定,並自己承擔後果。」如吃飯,父母可以決定供應哪些菜餚,但除了孩子自己,沒有人能夠決定孩子的食量。只要孩子不想繼續吃,就該結束用餐。父母只要堅持在規律的時間提供三餐,並拒絕在餐間提供零食,孩子很快就會學習找出正確的食量。 2.生活自理的責任:孩子三歲進入幼稚園之後,許多家長常有「早晨焦慮症」,孩子太晚起床、穿衣服拖拖拉拉、吃早餐也慢吞吞。卡斯特尚認為,父母的責任是將孩子準時送到學校,至於孩子是否穿戴整齊、頭髮梳好、有時間從容不迫的吃早餐,可以交給孩子自己決定。孩子覺得自己「有責任」時,早上就不再有理由胡鬧。 3.給孩子無聊的權利:這個階段孩子該學習規劃自己閒暇時間的責任。如果孩子一句「我好無聊」,就能獲得家長陪伴,孩子根本無從認識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也不知道該如何和自己相處。 4.訂定明確的規矩,讓孩子知道違反規矩的後果:幼兒需要規矩、限制、界限,才能學習自我控制,了解不能總是率性而為。《我家幼兒教養好:3?6歲》作者薩爾?賽維爾指出,孩子其實很需要成人為他們訂定規矩,規矩可以做為支柱與指引,讓孩子了解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行為。 但給予幼兒的規矩和要求必須非常具體。父母也必須讓孩子了解違反規矩的後果,這能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決定:正確的決定會得到正面的結果,錯誤的決定則會是負面的後果。 5.貫徹規矩的執行:許多父母訂了規矩,也告訴孩子違反規矩的後果,卻因孩子的哭鬧、拖延而妥協、屈服。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自律,必須堅定的執行自已所立下的規矩。當孩子知道你言出必行,才會認真看待你對於違反規矩的警告。 三.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有了「我」的概念時,表示孩子開始思考自己。許碧勳說,這對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非常重要,因為擁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可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展開學業或交友等關係時,以正面的態度應對,發展開朗的人生觀,也較能面對挫折。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許碧勳有以下建議: 1.多讚賞,少責罵: 2.給孩子探索的自由和空間:讓孩子有時間與機會找出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老是給答案。 3.讓孩子有宣洩情緒的管道:可在室內闢一個角落,鋪上軟墊,放置幾個抱枕或軟質玩偶,讓孩子宣洩情緒,避免過度壓抑內心的負面情緒,才能幫孩子建立健康、快樂的積極態度。 4.肯定與接納孩子的任何感覺:教孩子認識「我的感覺」,並以適當的詞彙表達情緒。 四.手足與父母無法取代的同儕相處 學齡前的同儕相處經驗,能提供孩子練習人際關係的經營。南海實驗幼稚園資深老師王珊斐說,同儕遊戲最珍貴的意義在於磨合的過程。透過同儕互動,孩子有機會和別人一起合作、用語言協商衝突、知道如何在遊戲中加入群體、試著做決定,並為決定負起責任。林佩蓉指出,要讓孩子未來成為一個具備良好社會能力的人,幼年的同儕經驗不可或缺。 1.不要直接介入孩子的同儕衝突: 從幼稚園教學現場觀察,王珊斐認為,成人很難理解學前幼兒的同儕相處規則,上一秒還是如膠似漆的好朋友,下一秒可能因為一句話或一個玩具就翻臉,但隔沒幾秒,兩人又玩在一起。她建議父母完全放手,不要介入小孩的同儕世界,孩子絕對有能力與同儕磨合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 2.幫孩子把臉擦乾淨、穿戴整齊:在幼兒的世界中,外觀與同儕的認同有絕對的關聯。 3.教導孩子加入團體遊戲的技巧:孩子的團體遊戲有自己的一套劇本,外來者要加入,除非扮演對既有團體成員無害的角色。例如玩扮家家酒,如果團體中已有醫師、護士的角色,孩子還想扮演這兩個角色,很容易被排拒,通常較受歡迎的孩子,都是被認為無害團體既有成員者。 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處理手足關係,較令父母頭疼的應該是「手足的競爭」。林佩蓉建議父母,面對手足教養,要先了解孩子的感受。 1.統一的價值體系:手足紛爭總是推陳出新,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處理所有爭執的情境,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臨床心理師陳怡如認為,父母要先確立自己的價值觀,才能在「每次都不一樣」的紛爭中,堅定自己的態度。否則就會演變成昨天希望哥哥多包容弟弟,今天又覺得兩人應該公平競爭。方法的不一致,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2.讓老大參與育兒:塞維爾建議,在新生兒回家後,分派一些重要的工作給老大,如拆玩具、拿尿布等,並感謝他的幫忙。老大參與的程度愈高,他的歸屬感也愈深,有助於培養老大和新生兒間健全的心理架構,日後與弟妹或父母的關係也會比較好。 3.協助孩子了解彼此的差異:家有手足的父母一定會面臨孩子「要求公平」的需求。林佩蓉說,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不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如果家長決定給某個孩子不一樣的待遇,而遭致孩子抱怨「不公平」,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釋:大人試圖公平對待每個人,但因為年齡和個性不同,導致兩人有哪些差異,才會做不同的決定。 (文摘錄自 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4 特刊22號)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除學科外學校還可學什麼?

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如果有哪個學生記憶力不行,學科能力差,那他將步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在學校的學習、生活,除了失意之外還是失意,挫折之外還是挫折。根據哈佛大學迦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智力是由八種能力組成: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人際智慧、內省智慧、自然觀察。每個人因先天的資質或後天的培養,都可具備多元的智慧,也可以有多元的成就。 在台灣,不是學科優秀卻能在不同領域有輝煌成就的案例不勝枚舉,例如,麵包師父吳寶春受到推崇,服裝設計師吳季剛不遑多讓,廚藝名師阿基師是深入民心的典範人物,而網球名將張德培、高爾夫球天后曾雅妮更是揚名國際,為國爭光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已過去,讓學生能適性發展,應是十二年國教顛撲不破的原則與目標,因此,課程設計不能再固守以學科學習為核心,應為不同智慧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可以選修自己最喜歡的課程,在課堂中尋求自己的興趣,追求自己的成就,不再視上課為畏途。 而在課程設計之餘,學生的進路輔導更為重要,在國中階段就應提供各種不同的試探機會,再輔以教師的悉心輔導,促使學生及早發掘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而高中職的入學也應配合學生的特質,分發至專長智慧得以成長、發揮的學校,讓「多元智慧、多元成就」的理念能確實實踐。唯有這樣,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才有價值,才有實質的意義。 文/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