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認知

園長的話 7月25日

每到夏季蟬鳴時節,我們又將見證一批小朋友的成長與蛻變;7月29日是仁和第35屆的畢業典禮,感謝各位家長與工作夥伴,在這35年來的支持與關懷,讓仁和能一路陪伴許多小朋友走過人生最初,也是步入社會最關鍵的幼兒成長期。 35年的歲月並不短,35年讓一個五歲的幼兒成為人父、人母。這些年校園裡孩子群中有許多是昔日校友的寶貝,今年也不例外,畢業生中姿賢、承禧、承翰、丞淯、信宇的爸爸以及庭萱的媽媽是仁和的校友,經過歲月的成長,時間的洗禮,心中依然對仁和的肯定、支持與愛護,我們懷著喜悅與感恩的心,為孩子們服務、奠定根基,讓他們的童年締造如同父母那樣美好的回憶。 畢業典禮的英文是commencement,另外一個意義就是「開始」;畢業只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大班小朋友畢業後,要到國小另一個學習旅程,盼望在仁和所奠定好的各項基礎,不論是健康、音樂、遊戲、工作、自然、語文等六大領域的學習,都能繼續的加深、加廣向上發展。學習是持續不斷的,沒有休止符的,父母的陪伴與關心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有需要時,必須適時的伸出援手,陪伴他們渡過每一個學習成長的階段,面對所有的挑戰。 學期只剩三天就結束了,小朋友及家長不畏烈日堅持到最後,保持有始有終、有頭有尾、持之以恆的態度,這種堅持的精神,是成功的首要條件。就像仁和至今仍堅持洪董事長創園時的理念,「運動感覺智能」,35年來一本初衷,為奠定孩子健康的基礎-「好體能」、「好智能」,不僅環境設備上的落實,教學上亦確實執行,每學期均為孩子進行體適能的過關檢測-棒上單足立(平衡感)、立定跳遠(爆發力)、十公尺來回曲折跑(敏捷性)、坐姿體前彎(柔軟度)、屈膝仰臥起坐(腹部肌耐力);隨著世運在高雄舉辦,大家對運動的熱愛與重視又增強了;教學上的用心更不用說,不同的教學主題給予小朋友不同的認知與學習,累積知識、智慧與能力;戶外參觀開闊他們的學習領域;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進度、電話、仁和物語、講座以及各項活動的舉辦,提供家長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的發展與表現;不僅如此,在各項保育工作的推動與落實,牙齒、視力、洗手、禮貌、守規矩、準時等好習慣、好品格的建立,以及腸病毒、登革熱、N1H1的預防措施亦不遺餘力,衛生單位對仁和保育工作的落實很肯定,也很放心。受肯定,是一種經過努力且經得起檢驗的認同與鼓勵,是值得慶賀的;就像下星期三的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都以每個孩子為中心,尤其是畢業典禮,希望他們能懷著愉快的心情,穿著最美的服裝來參加。中小班孩子的角色在典禮上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他們的參與,典禮將不夠生動。孩子能夠受邀參加典禮是一件光榮的事,也代表著一種尊重與被需要的感覺,希望家長們能視此事為重要,看重它,讓孩子有學習的機會,這種學習一年也只有一次,是非常難得的經驗。典禮後的成果發表會-夢想起飛,是結合英文、音樂、舞蹈的戲劇表演。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夢想,有人希望能有一趟太空之旅,有人夢想當水手,有人希望當地球守護者-環保天使,也有夢想當模特兒、棒球選手,有夢最美、築夢踏實,讓每一個夢想都能夠起飛…….別忘了下星期三 7月29日 下午四點四十分 相約在仁和 一起參加 「仁和幼稚園第35屆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夢想起飛」 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7月17日

星期四一早Mandy在校門迎接小朋友入園,一對騎著腳踏車的母女停在門口,正想上前打招呼時,剛巧芊彣爸爸騎機車載她來,這位媽媽立刻趨前與他交談,並從包包裡拿出一張傳單。我忙著迎接小朋友,沒空去關心,只見他又與葆誠爸爸在談話,因不知她要做什麼,於是請雅萱媽媽幫我要一張傳單,原來是讀經班招生。後來這位媽媽來和我打招呼並自我介紹,她是一位國小老師,她覺得讀經很好,因她女兒原本是個過動兒,參加讀經班後情況改善很多。她之所以選擇來仁和發傳單,是因為聽說仁和有在讀經,加上之前曾經在某個場合與我交談過,對Mandy印象很深。 於是與這位老師有了15分鐘的交談時間,老師告訴我她從事教職今年是第十四年,她覺得這兩年最辛苦,學生不好教,把老師說的話當耳邊風,功課不寫、作業不交、態度不佳、會頂嘴、家長不配合、不能說孩子的不是,感覺壓力很大,為了不讓自己壓力過大,所以只好調整自己教學的態度與標準。接著老師又說:愈來愈多的家長不想讓他們的孩子和所謂行為不好的學生在一起,怕變壞,所以設了防護網,幫孩子選擇交友對象,甚至是居住環境或學校,以家庭教育與父母教養態度相似的為主。 聽了她的話後,我覺得很難過,原來老師致力推動讀經,是希望能改變孩子的行為。我則認為,若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無法改變,讀再多好的經書,對孩子的品性與行為是沒助益的。不僅這位老師如此認為,Mandy也感到幼稚園小朋友愈來愈難敎,尤其是現在的九年級生真的太自我了,不會分享、常因小事爭吵、互推、說話聲音很大、動不動就告狀、排隊搶第一個、坐不住、不專心、家長的要求多配合少、只喜歡聽老師對孩子讚美的話…等,這是在所謂的愛的教育下,家長過多的體貼,從嬰兒期開始哭就抱、吵就屈服、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以致於剝奪孩子各方面學習成長的機會,養尊處優,不懂禮讓與體貼的結果,這是目前少子化最令人擔心的問題。 近年來大家談品格教育的重要,教育當局也提撥經費來推動,但品格若無法落實在家中,單靠學校或社會教育來改變是有限的。孩子們從家裡到幼稚園,除了認知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團體生活、社會性發展與人際關係的培養。有時家長會說:「孩子在幼稚園都沒朋友」根據老師的觀察,這類型的孩子多數都很會計較,愛與人爭吵,不會幫忙,因此孩子就不喜歡和他玩,其實大人的世界不也是如此嗎?人都喜歡與個性溫和、謙虛、不計較、笑口常開、善良的人交往,但為何我們就不能做這樣的人呢?芳普與彩媛兩人是最好的朋友,從中班到大班一直都是,兩人個性都屬溫和善良型,芳普還被班上推選代表參加小園長的選舉,可見她受歡迎的程度。她的父母都住台北,從小就住在外婆家,是外婆和阿姨帶大的,有著來自外婆和阿姨溫和的個性,不驕縱,凡事有分寸。Mandy對這位老師所說設立防護網一事耿耿於懷,從事幼教工作已二十多年,在洪董事長的教導下,本著教育的本質與良知,深知0至6歲即學前這段黃金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人格與習慣養成的塑造期,在專業的領域上,盡自己的本分,為教育做把關,不論是硬體設備或各領域的學習,希望提供孩子最好的環境與學習成長的機會,更期望家園能同心、親師齊合作,讓孩子年紀增長時,上帝和人愈喜愛他們。ㄧ個受歡迎的人,絕不是指聰明會讀書的,而是有好品性、有教養的。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孩子受排擠,那麼為人父母者就必須好好的管理、教導上帝所託付的這個重要產業-孩子。 學期將於七月底結束,八月是暑期班,若是選擇放一個月假的,家長必需多加注意孩子在品性、習慣與規矩方面的表現。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同理是最佳清涼劑

『親子教養篇』     同理是最佳清涼劑 摘自國語日報 文/楊俐容一個週末的午後,和女兒到百貨公司購物,一個造型逗趣的大型人偶吸引許多孩子的目光。正在一旁等候女兒的我,忍不住進行幼兒行為觀察。只見有些孩子毫不遲疑的趨向前去,很快的就和人偶玩了起來;也有孩子對人偶望而生畏,緊握大人的手匆匆走過。除了孩子性格的差異令人感到有趣之外,大人的反應也非常有意思。一個年約 三歲的小男孩對人偶扮鬼臉、做動作,只要人偶回應一樣的動作,就開心的咯咯大笑,儘管媽媽又拖又拉,他就是想要繼續這場遊戲。最後,媽媽邊罵邊強行把他拉開,孩子才心不甘情不願的一路回望著人偶。當然,嘴角揚起笑容,等候一個段落再把孩子帶開的大人有之;所幸和孩子一起融入,和人偶玩了起來的大人也不在少數。在形形色色的親子互動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對父女。剪了娃娃頭的小女孩大約只有兩歲多,在稍遠的地方站了好一陣子,幾度趨前卻又在途中折返,好奇的眼神夾雜些許害怕。只見年輕的父親彎下腰,溫柔的牽起孩子的小手,慢慢的走到人偶前面,父親先拍拍人偶,和人偶握手;有了父親的引導與示範,小女孩終於怯生生的伸出雙手和人偶互動,人偶逗得小女孩開懷大笑,眼中的害怕也隨之消失。心理學家認為,高EQ就是指情緒成熟,相關能力包括: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具有感受他人情緒的同理心,以及在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感受時,懂得運用方法去紓解情緒的強度與持久度,以調適情緒等。某些情緒能力,雖然需要高度的認知及社會能力的基礎才能發展出來,但在幼兒身上已經可以略見雛形,而這些能力是否可以健全發展、日漸成熟,則受到周遭大人情緒回應的影響甚深。研究發現,因不舒服而哭泣的嬰兒,如果能夠得到大人即時回應,並獲得情緒安撫,他將對自己產生信賴,知道自己有能力影響週遭,從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如果大人能夠敏銳覺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並給予溫柔的撫慰,孩子的哭泣自然會逐漸減少,並且能夠以多元的方式如:牙牙兒語、身體姿勢、面部表情等進行溝通。因此,父母不見得要在孩子開始啜泣時就飛奔而至,若能以同理心在一旁給予積極回應,絕對有助於孩子的EQ發展。我在百貨公司見到這位年輕父親,無疑的為這位論點做了最佳的詮釋。覺察與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就是所謂的「同理心」。具有同理心的人,比較能夠體貼別人、幫助別人、熱於分享,因而擁有較佳的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是高EQ的重要表徵。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教出體貼的孩子,而孩子們也渴望父母的了解;青少年追求能夠相知相惜的朋友,成年男女期望碰到善體人意的終生伴侶,可見得同理心是良好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基石,具有同理心就握有通往愛與被愛的金鑰,就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付出多少關懷與回應。如何展現同理心同理心可以是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他的頭、靜靜的聽他說,也可以是一張卡片,或以其他事物表達了解、安慰之意;當孩子口語能力日漸成熟之後,則可以用「你感到……」「你的意思是……」「因為……,所以你覺得…」等口語溝通的方式,或者以一張便條紙、一封E-Mail來表達。就在百貨公司事件後不久,一天夜裡,我在社區的街道上又見到了另一幕表現同理心的動人行為。陪女兒去配新眼鏡而在路旁車內等候的我,突然聽到一聲巨響,隨即看到一名正準備收工的工人從某棟公寓的樓梯跌落下來;我還沒來得及反應,就看到他的工作夥伴陸續下樓來探視。這名工人身體受的傷似乎不嚴重,但也許是心理挫敗使然,不管夥伴們如何勸慰,他始終抱著頭坐在地上,久久不願起身。只見夥伴們一個個蹲下來,最後所幸陪他坐在地上,一直到二三十分鐘以後,他才讓夥伴攙扶起來。當孩子擔心害怕時,彎下腰,溫柔的牽起他的手;當夥伴洩氣沮喪時,蹲下來,體會他的高度,陪伴他度過最難受的時光。在仲夏的熾熱裡,這兩個動人的畫面帶給我滿滿的清涼。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6月26日

星期三開晨會時,接到潛能語文徐老師的電話,一拿起話筒就聽到徐老師充滿喜悅的聲音,連三聲的恭喜,開始不知老師為了何事來恭喜?老師說:這一次舉辦南部地區大中班進階與初階幼兒語文檢定,參加進階者中就只有一個全答對,而這一位就是仁和的小朋友。他說題目中有兩題是有深度的,多數孩子都在那上面出了錯,而仁和的這位小朋友竟然會,他覺得很厲害。感謝徐老師ㄧ早來電報告這好消息,讓我ㄧ整天心情都很愉快。 其實老師未來電前,主辦單位已先將這好消息告訴Mandy了,在證實後也將這事告訴小朋友的媽媽,家長和孩子都很高興。其實當初小朋友並沒有報名,而是Mandy鼓勵媽媽讓她參加,在徵求孩子同意與願意的情況下,完成報名手續。這是我從平常的觀察中,發現這孩子的語文相當強,每天早上在門口迎接孩子,除了給早到貼紙,還會問小朋友想不想說本週的英文會話?讓孩子自由選擇。從當中我發現這位小朋友回話時不疾不徐、且清清楚楚發音正確,再從集合時孩子的專注力、表現和老師口中,了解她語文的能力,也剛巧當天媽媽來接小朋友在辦公室前與春吟老師交談,才開口鼓勵參與檢定的。 私下與小朋友談話,得知孩子的語文與認知能力,除了在幼稚園裡老師的引導、操作、延伸、參觀、繪本故事與相關書籍的學習外,平時媽媽在接送時,也會隨機教學,加上她本身不懂時就會問,一點一滴的累積,讓孩子除了認字進而到識字到懂句子之意加上常識,而讓她在此時對語文產生了興趣。 還有很多仁和的小朋友像芊彣一樣,只是家長認為這麼小沒必要給孩子壓力,當然我也這樣覺得,故只發單子讓家長自由選擇,有六個參加,大班三個,中班三個,個個表現都很棒,有的是孩子自願,有的是家長想讓小朋友試試。在此也不免俗的要恭喜他們,至少肯定他們在平時學習的過程,態度是認真的,不隨便的,加上家長的關心,讓他們因此有好的表現。相信他們在培養閱讀力的路上也會更有自信。 學習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父母過多的體貼或認為孩子還小,不必太要求、太有原則、規範與習慣,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年又將過了,九月後,大班小朋友即將踏上另一個學習階段-國小,而中班升大班,小班升中班,幼幼升小班。在這一年中,孩子們是否已建立好各項生活習慣、好品格與累積更多的認知能力,以便做為他們長一歲時,能更獨立、有自信、有能力,在人我間能更得人喜悅。 孩子在0-6歲學前這階段,師長的教導關心,父母的陪伴與扶持,同儕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從各項學習中,讓父母知道所有的孩子並非都以同樣的速度發展同樣的技巧,要幫助孩子了解他們特有的長處,幫助他們珍惜自己獨特的地方,也許在體能-游泳、跳箱、賽跑,也許在音樂-節奏、韻律、肢體,也或許是美勞-繪畫、剪貼上。能力天分有千百種,相信天生我才必有所用,但重要的是建立好的學習態度、習慣與品格。 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6月19日

每當老師們在進行教學活動研討時,負責主持的老師都很用心,事前的準備,開會時的探討,事後的省思,不論是分享者或是聽者,大家都會熱烈的參與討論,藉著大家不同的思維與看見,期待給予孩子們更豐富、寬廣、多元的學習,透過不同的教學主題,讓孩子在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都能有所成長。也會因著不同的教學單元,尋找適合小朋友參觀的地方,若是車程不遠又安全,就會去參觀。 每當老師說要校外參觀時,小朋友們最興奮了。星期一大班孩子到位於永華路消防局旁的華平派出所參觀,因著教學談到謝謝為我們做事的人,從家裡-幼稚園到社會,說著說著老師提到警察的工作,Mandy建議可以去參觀附近的警察局,Hellen媽咪想到她的學生宥凱的爸爸在警界服務,除了是仁和的校友外又是鄰居,於是鼓起勇起提出參觀的想法,得到爸爸親切熱忱的回應,從中也得知陳爸爸在派出所擔任所長,因此雖然路程遠了些,但有認識的人,就決定去哪裡了。 當天上午小朋友搭乘娃娃車前往,受到陳所長及同仁熱情的招待。除了介紹警察的各項配備-長槍、防彈背心、警棍、手槍、警帽外,還讓他們去摸、拿、戴、穿。當介紹銬壞人的手銬時,小朋友們頓時鴉雀無聲,安靜又專心的聽著所長的介紹與說明,這東西就沒人說要試了,因他們明白手銬的用處;所長還介紹酒測的儀器,告訴孩子回家提醒父母〝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請三位小朋友做測試,因孩子的氣不足,只好由所長自己來示範;開放巡邏車,讓小朋友試坐,他們好興奮!又為孩子們準備了飲料和餅乾,最後小朋友們與所長合照留念,搭乘娃娃車回幼稚園,相信這趟參觀之旅,讓小朋友對警察的工作,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參觀前,Mandy提醒老師,是否讓小朋友們自己製作謝卡,來謝謝提供參觀服務的人。老師們很認同,於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一張大謝片,送給華平派出所的警察叔叔們,謝謝他們當日的服務與平時的辛苦。 回顧本學期大中小班參觀過的地點有台南公園、赤崁樓、原住民文化會館、菜園、小北百貨、文具王國、台糖花海、水族館、乙宏精品店、TOYOTA汽車、華平派出所等,雖然參觀前後,老師都會帶孩子,以話語來感謝,但未曾以具體行動來表達。相信有了這次的開始,孩子一定會有所學習的,以圖代替字,「畫」中有話,是錢也買不到的。自己動手作雖花時間,但卻是最有誠意的,感謝為我們做事的人,不論是否有付費,從心發出,以行動來表達,口唱心和,小小的卡片,代表的是對人的謝意與自己的誠意,是彌足珍貴的。 星期三、四Mandy請了兩天假,搭乘遊覽車,前往花蓮玉山神學院,參加一位牧師會友的退休感恩禮拜,來回各坐了八小時,身體雖累但心卻是喜樂的,得到是豐盛的。從這位牧師的身上看到一位擁有神學博士的人,謙卑順服,願意為原住民同胞的信仰教育,犧牲、奉獻與服務。禮拜中,來自於不同族代表的祝福,真情流露,讓我們更認識牧師的為人,心中真是感佩。有人說人四十歲後就要為自己的容貌負責,而所謂的相由心生,雖然我們離老(退休)還有一段時間,但在這段修行的歲月裡,需要時刻自我提醒,好做為孩子的榜樣。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褒獎和指導,讓孩子有自信

『親子教養篇』 褒獎和指導,讓孩子有自信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過度的批評或指責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不適當的誇獎則會造成孩子的自我膨脹,唯有具體的褒獎與中肯的建議才能讓孩子變得有自信也有能力。 有一天,安安的媽媽到幼稚園接他放學。安安拿著他的美勞作品,迫不及待地想給媽媽看。以五歲孩子的程度來說,安安的勞作真是一件不錯的作品,從很多小地方可以看到安安的確花了不少心思。媽媽一面聽安安解說他是怎麼做的,一面認真看著作品……。 爸媽回應的方式,影響孩子的動力 就這種畫面你也可能有機會遇上,如果你是安安的爸媽,將會如何回應呢? 一般來說,爸媽的反應有三種型態: 1. 指正型的父母。這種類型的父母,是「愛之深,責之切」理念的忠實信徒,自認為要幫助孩子好好學習一定要盡力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他下次會更進步。所以父母的反應是:「這美勞是你自己做的,是吧?你看你,這邊年了太多東西,混在一起,非常雜亂;那邊沒黏好,都快掉下來了。你怎麼這麼粗心,下次記得要黏好。」 2. 空泛褒獎的父母。這種父母深信凡事都得鼓勵孩子,鼓勵愈多,孩子表現愈好。他們的反應是:「哇!你的作品好棒哦!我就知道班上就屬你最聰明,有誰比得過你?你最厲害了,對不對?」 3. 具體褒獎與建議中肯型的父母。這種父母董德運用具體褒獎,不但指出孩子的長處,並加上中肯的建議,幫助孩子改善短處。當孩子把作品遞給這種父母時,他們的反應通常是先花一點時間仔細地欣賞孩子的作品,然後告訴孩子:「你今天在班上這麼用心的做了這件美勞呀,這兩個顏色配在一起真好看。咦!這個地方沒黏好,快掉下來了,需要再上點白膠,待會兒回家後再修補一下吧。這個作品很可愛,你可以送給我嗎?」 孩子的學習熱忱,爸媽要支持 學齡前兒童對很多事情都是躍躍欲試,因為還沒有經歷太多的挫折,他有非常高度的學習熱忱,對自己的能力也很有信心。只要多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就能幫助孩子累積豐富的生活經驗。「能者多勞與勞者多能」是一種成長的良性循環。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培養能力;當他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時,他會對自己更具信心。但是,要記得因為孩子才剛起步學習,他的表現自然不能以成人的角度來評估。父母應多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所學得的經驗,而不只看重最後的成果。例如,每個偉大的畫家,在小的時候也是從塗鴉開始的,所以父母親的支持與呵護,在這個年齡層更顯得珍貴。 負面訊息,會讓孩子自認不夠好 很多時候,爸媽對待孩子所採取的態度不過在一念之間而已。由於國人深信個人處事要謙卑、低調,不要太過張揚,所以當孩子有優秀表現的時候,有些爸媽為了要孩子學會謙虛,不但不給予褒獎,反而馬上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或是故意殺殺孩子的銳氣。 其實在爸媽的心裡,還是為孩子的表現感到高興,但是,爸媽表現出來的行為卻傳送了負面的訊息給孩子,讓他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孩子如果無法了解爸媽的用心,得不到他們的認同和鼓勵,而爸媽又一再忽視孩子的良好表現,孩子的自信心會日益低落,對於嘗試新事物的動機也會因而消失殆盡。 褒獎時應指出孩子的用心和長處 不少人對褒獎有著這樣的迷思:褒獎可以讓孩子感到快樂,幫助孩子學得更好。然而最近有些針對褒獎所作的研究,卻歸納出一些不同的結果:並不是所有的褒獎都有效,過度不實的誇獎反而會造成孩子的自我膨脹,變得眼高手低。 當孩子習慣了過度的褒獎之後,他無法客觀的評量自己的能力,一旦挑戰失敗時,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能力並沒有想像中得好,他的內心會產生自我認知的衝突。孩子為了要解決這種困難,可能會在表現上已自大驕傲、不屑一試的方式,還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慌不安。久而久之,便不願接受新的挑戰了。 最有效的褒獎方式其實很簡單,秘訣在於具體指出孩子用心的地方,或是他的長處。當爸媽要褒獎孩子時,應仔細的想一下,孩子哪件事做得好,並明確指出來,孩子有了這個經驗以後,他下次還會再重覆相同的行為,把事情做得更好。另外,學齡前的兒童,有更多能力都才剛開始培養,在生活上累積的經驗也不多。爸媽的肯定與鼓勵,幫助孩子察覺、辨識,並累積好的經驗和增進能力。 指正缺點,善用「三明治」準則 指導孩子改善弱點也是父母的重任之一。只要父母善用且多用「三明治」準則-褒獎+指導+褒獎,先具體褒獎孩子的表現,然後加入建議,再鼓勵一下,這也就是具體褒獎與建議中肯型的父母跟孩子互動的方式。 如果你很想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但總是覺得不自在,或不知從何下手,那是因為你正在試著要改變一種舊的習慣,學習使用一個不同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請再努力試試看;也許剛開始你無法馬上具體地指出孩子哪裡做得好,或是無法消除「忠言逆耳」的慣性反應,建議你不妨在明日多想想與孩子之間的對談、想想孩子的表現。當爸媽逐漸改變,學會先肯定孩子、指出可以改善的地方、再強調一次你對他的欣賞,那麼,孩子也會因你的改變而更有自信。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