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語文

【親子教養篇】 長輩的負面語言,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長輩愛孫但佔有慾強,有時改不掉慣用的負面語言溝通,很擔心會不會間接影響孩子的人格?這個台灣許多家庭常遇到的狀況題,黃醫師從另一個角度提供建議。 「我與公婆小叔同住,常常被插手管教不說,目前遇到一個最大的難題,是婆婆無法跟孫子相處,我很想隔開他們,但同住屋簷下實在有難度。阿嬤總是用負面語言和小孩溝通,有時甚至會語帶威脅,我有曾經試圖溝通過,但婆婆的態度彷彿是把自己當成小孩的媽媽……請問該怎麼辦?」 您所遇到的困難真的是台灣社會很多家庭遇到的瓶頸,老一輩的人也是愛孫,可是強烈的佔有慾,以及過時的教養方式,會讓夾在中間的媽媽無所適從。 或許第一個解決方法你也想過但是做不到,就是自己跟老公、孩子搬出來住,但是我鼓勵你把這個目標當作你最終目標,跟老公好好的談一談,或許不是現在,而是未來等到經濟狀況或是外在環境比較好之後,可以住在婆婆的附近方便照顧又不用每天忍受這種低氣壓。 但目前還沒有辦法成立小家庭之前,我勸你先忽略阿嬤跟孫子的相處模式,雖然阿嬤的教養方式或說話的態度會讓你不舒服,但請記得家和萬事興,既然無法溝通就只能接納。 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要把我們自己的親子關係搞壞,掌握好你跟你孩子之間的親密感、安全依附關係,然後讓孩子自己去跟阿嬤建立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你的孩子漸漸長大就會懂得跟阿嬤有他的相處之道,跟你也有另外一種相處的模式,他們是很聰明的,不一定會有不良的影響。 而面對婆婆的時候我們就都掌握著永遠都是三明治說話術,對婆婆在言語上讓她有安全感,讓她覺得她在家裡面還有價值,讓她覺得我們是很重視她所付出的一切,這個需要極大的勇氣、極大的力量,才能說得出或做得出這些友善的舉動,但是我們可以用正面的言語去擊潰負面言語所帶來的力量。 最後就是要對上帝產生信心,上帝把妳的孩子放在妳的身旁,妳就會是他最大的祝福,不論週遭的世界、未來的環境多麼的險惡,只要妳扮演溫暖的避風港,上帝必定透過妳帶給孩子一個定心錨,可以成就任何的大事。 小兒感染科 – 黃瑽寧醫師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颱風命名方式

2000年至今的颱風命名方式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原狀之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以往使用的4組92個名字全數更換,重新編列140個名字,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周邊地區的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國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 台灣沒有加入世界氣象組織(WMO),因此並沒有參與颱風命名。 台灣中央氣象局使用颱風譯名的方式 由於2000年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語言,不是以往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種詞彙,並且沒有按照英文A至Z的排序,所以十分複雜與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因此為了因應這次颱風命名的改變,中央氣象局便使用此方法並且沿用至今。 在2013年以前,中央氣象局翻譯國際命名的方式幾乎完全採用音譯,而音譯無法反映原文的意思,民眾也時常詢問這些命名的含意為何,所以中央氣象局於2013年7月19日改用以意譯為主、音譯為輔的方式,大幅度的修改了38個颱風中文譯名。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品格如何教?從養成好習慣開始

很多父母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 其實愈早教愈好,《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實驗發現嬰兒一出生,他大腦中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就已經在運作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在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未成熟前,我們的記憶是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是屬於不需人教,自己揣摩得之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效果最強,哪怕將來海馬迴壞掉了,不知自己是誰了,小時候學的語言和習慣都還在,所以失憶症的病人可以對答如流,只是不記得剛剛講過了什麼話而已。因此從小養成好習慣,可以成就他一生,《漢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因為最初的學習是模仿,所以「以身作則」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父母在看電視,叫孩子去做功課是沒有用的。我曾在朋友家看到她兒子放學回家,一進門,書包隨手一丟,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經過客廳也沒跟我們打招呼,進到房間把門關上。過一會兒,她先生停好車也進來了,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看到我們,點個頭,進去把房門關上。原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真是沒錯。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品格很抽象,不知該怎麼教,其實品格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衛生習慣、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起居習慣……,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前途。西諺:「習慣是第二個本性」,它會毀掉第一個本性,一個人做事習慣不好,東西亂丟,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功課再好也沒人敢用他。所以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一位老師很憂心的告訴我:「現在許多孩子都沒有整理書包的習慣了,每天背著一堆不要用的課本到學校來,壓垮了肩膀,但該帶的還是沒帶。」我想起在中正大學教書時,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現宿舍外面的鳳梨田裡,有燈光一閃一閃,有人在低聲說話,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同事們的孩子都念附近同一所小學,這些孩子都沒有晚上整理書包的習慣,等到要睡覺了,媽媽整理書包,才發現第二天自然科的作業是每個人要帶一棵植物、一個礦物和一隻動物到學校來。民雄地處偏僻,這些大教授只好拿手電筒去田裡捉青蛙來交差。有個孩子哭說,他不要交跟別人一樣的東西,他母親氣急敗壞的說:「誰叫你不早講,不然把你弟弟帶去好了,他是動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養成習慣不難,只要持之有恆即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俗語也說「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一開始教時,辛苦些,養成習慣後,便苦盡甘來了。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陪伴孩子走在成長的路上

中央氣象局於週三上午11時發布了輕颱丹娜絲海上、陸上颱風警報,教育局的簽收公文也跟著提醒各校園因應並加強各項防颱整備工作,並至教育部校安中心網頁,完成「丹娜絲颱風」整備回報填報作業。就連家長也追問著,颱風要來,週六的典禮怎麼辦?照常嗎? 心裡明明很著急,不過倒是不慌亂,照原定計畫,做舞台上的走位練習和班群的合作。 週四氣象報告颱風遠離,但是要嚴防大雨,真是好消息。 為了讓孩子人生第一個畢業禮充滿感動與信心,每個流程的安排都以孩子的心為心,蹲下來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尤其是純真告白紀錄(自我介紹)一個個上台,是要花很多時間的;派代表嗎,又覺得不恰當;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看見、受肯定,孩子們是仁和園地裡紅橙黃藍綠的小花,每一朵小花都美麗,都是獨一無二、特別的、耀眼的,我們珍惜,花點時間是值得的。 與小孩們溝通想法時,一開始只有幾個孩子願意,園長讓小朋友自己選擇,不勉強,想想看,願意的起立表示,孩子們你看我、我看妳的,互相影響著,像冒竹筍一樣,最後全都站起來。 園長說,自我介紹就是介紹自己讓別人認識,用中英台或其他語言都可以。不過,選擇了就要對自己負責,一定要練習,否則上台說不出話來,或聲音很小、聽不到,會浪費大家的時間。 上台,是件不容易的事,還要在眾人面前介紹自己,是需要勇氣的。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發表會,孩子們再次的將所學的,以肢體動作呈現出來,在老師的帶領下,一次次的舞動著身體,享受在表演的樂趣中。 仁和,是孩子生命中的感動;孩子,是我們歡樂喜悅的感動。您,不能缺席,因您的參加,讓童年無憾…… 仁和,走過四十五個年頭,用心、用情、用愛陪伴孩子,走在成長的路上,建立美好的根基。… 聖經箴言22: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期待明天的畢業禮、發表會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繪本閱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早期閱讀,也叫「前閱讀」,是讓學前兒童通過圖文並茂的圖書或成人生動形象的朗讀,學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獲得前閱讀、前書寫、前識字的興趣、習慣、技能和自主閱讀的能力,促使語言、思維、想像和個性等協同發展,「最終成長為對閱讀充滿熱情,渴望並能有效閱讀的人」。2010年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中就把幼兒早期讀教育納入其中,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利用圖書、繪畫和共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等。由此可見,早期閱讀在兒童教育和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 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對於兒童來說,所有與閱讀活動有關的行為都是閱讀,閱讀內容不僅僅包括印刷的文字,且包括圖畫、圖表、符號等其它各種材料。 早期閱讀是兒童認識世界,獲得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早期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觀點認為,「閱讀是從出生開始到生命結束連續發展的,早期閱讀水平在學前階段隨著年齡的發展不斷提高,4到5歲是快速發展時期」。這樣看來,兒童在學前就有必要大量接觸和閱讀書籍,才能適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從而有效提高閱讀能力。由於學前兒童識字量有限,此階段的閱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以圖畫閱讀為主,內容以圖大、圖多、文字少的書為主;(二)閱讀方式以親子共讀為主;(三)以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為主。 繪本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分析 繪本是以圖為主的書,其語言簡潔、圖畫優美、故事有趣,能大大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優秀經典的繪本,只要看圖就能讀懂故事的主要情節,不識字的幼兒也能通過圖畫進入故事世界,並從中發現樂趣。閱讀繪本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乃至一生的成長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繪本閱讀對兒童發展來說無可替代,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必備書籍。家長們不僅要為孩子創造輕鬆愉悅的閱讀環境,以促使其熱愛閱讀,提高早期閱讀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要會選擇優秀的閱讀文本,掌握正確的閱讀指導方法。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童年的回憶 畢業露營

不記得是哪位家長了,週二來園一見面就說~園長,上週五沒下雨,露營活動一切順利齁,真是太幸運了。YA~這是一定要的啦,因為我們有一起禱告,天父上帝聽見了! 雨後的空氣更顯清新,不那麼的酷熱,增添了舒適感。 孩子們期待露營活動的到來,讓規律化的生活,有些許的變化與色彩。從早上的始業式開始,接著大家同心協力的搭帳棚,玩體能(因水溫較低,沒讓小朋友下水,不過大班老師把握些許時間,餐後讓小朋友換了泳衣下池,踢踢水過過癮);午餐後稍事休息,就搭乘遊覽車前往騎士堡;體力充沛的小朋友,雀躍地在老師的帶領下,一站站的玩著,足足玩了二個半小時也不喊累;回園後洗澡,五點半用餐,接著裝扮,準備七點的營火晚會。 晚會是露營的重頭戲,二小時的活動彰顯了團隊精神與專業能力;在活動組慧箴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分工合作從開始的進場、營火舞、山豬、隊呼表演、遊戲、魔術、仙女等到頒發證書,各司其職,每個橋段,都是高潮,讓人驚艷。在場的大人小孩都樂開懷,溫馨熱鬧的笑聲,在外頭都聽得到,讓夜更美、更亮眼,為露營活動畫下圓滿的句點。 六月十四日露營是值得小朋友回憶的日子。 仁和,這個孩子們學習成長的快樂園地,因著有眼光獨到、有遠見、有理念的創辦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孩子的心為心,不僅提供寬廣的空間,還有豐富且安全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玩得自然、玩出能力,四十五年來始終如一。 五月底起連著三週舉辦英、中、台語故事分享,目的是希望培養小孩們上台的勇氣,表達的能力,可自由選擇任何一種語言說故事;參加的小朋友中,有的勇氣十足的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的述說著所準備的故事,加上服裝、道具的搭配,台下鴉雀無聲、專心的聆聽著;有的信心稍嫌不足,怯怯的;有的故事內容新奇,有的是耳熟能詳的故事,小朋友的耳朵可是很靈敏的很,新奇與否、動不動聽,都可從他們的反應得知。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成功屬於努力付出的人。不管小孩表現如何,總要給予鼓勵,心想孩子的玩具太多了,來個不一樣的獎品。 週四一早,驅車前往安南區的果菜市場選購水果,選定了當季盛產的火龍果和蘋果,趕在七點半到幼兒園。各年段、不同項目各有三人獲頒獎狀,並得火龍果一個;所有參加故事分享的小朋友各得蘋果一個,做為鼓勵,期許孩子們語言表達能力與上台勇氣能愈來愈進步。 上百個小朋友,人手拿著紅紅的水果,甜在心裡,露出滿足的笑容.. 祝  闔家平安 佳節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培養孩子的表達力

台上的睿瑜態度從容,以著柔和又甜美的聲音,音量適中,順暢且自然的英文,述說著愛心樹的故事;此時,台下的小朋友們,雖然聽不懂,卻也能安靜不出聲的坐在椅子上,實在是令人好奇,此刻的他們,小腦袋瓜裡不知在想些甚麼? 為何大中小班小孩們的目光、焦點都能放在舞台上?也許是被柔和的聲音所吸引,也許是羨慕她為何能用英文說這麼流利的故事,也或許目光是在看一旁的道具;也有可能是現場沒有說話聲,自然的小孩就不敢出聲;不論是何種原因,總之,就是能靜下心坐在椅子上,安靜片刻,這樣的態度,對台上的小朋友而言,可是一種鼓勵與肯定的表現。 不過,想要別人的肯定與鼓勵,除了先天具備的條件外,後天的努力可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習、不同能力的展現,男女表現也大不同。 參與分享的小孩,不論大中小,都是男多於女,女孩們除了聲音較輕柔外,表達能力也優於男生。 女生比男生表達力較好,其中一個原因是男女大腦的差異。據研究,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半球,一般認為左半球是理性腦,與口頭語言、語言描述、語法、概念、邏輯等有關;右半球是感性腦,與感覺、知覺、圖像、視覺、情緒等有關。但左右腦並不是分裂的,它們之間有一個聯繫的橋樑,叫胼胝體,完成左右腦信息的溝通和整合。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要處理的大大小小事務,通常需要感性、理性合力完成,所以左右腦要協同工作。 研究發現,女生的胼胝體體積比男生要大,導致女生左右腦之間互通性更強,情感、理性的整合能力更強,且女生的語言中樞所在腦區也大於男生,所以女生的口語能力、表達流暢性要優於男生,她們也更懂得把情緒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是天生的社交高手。而男生說話方式則更有邏輯和簡明扼要,表述過程中內容欠豐富,因此給人有口拙的印象。 雖然先天條件女生優於男生,但後天的努力、學習更是重要。 父母、師長們的身教與言教,是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肯定、鼓勵的言語,陪伴的支持,則是增強孩子們在學習路上信心最大的動力。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說話能力差?

一窺德國孩子表達能力出眾的2大原因 跟台灣不太一樣的是,孩子的表達能力在德國幼兒園裡一直是重點學習目標,如果平日的學習環境不鼓勵孩子表述意見,只在每週一次的說話課上讓孩子練習表達,或是只有在參加朗誦或演講比賽上被訓練以極不自然的手勢與腔調表達,孩子自然很難提升說話能力。意見陳述的能力跟學習生活毫不相關,所以一旦被要求報告或表達,就只好看稿或死背。在德國任教這幾年,我觀察到德國孩子的平均表達能力明顯優於台灣孩子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 1.原因天天都是說話課 除了午休時間避免干擾其他孩子的睡眠,基本上無論上什麼課程,幼兒園都沒有上課不能說話的禁令。相反的,老師們會盡量創造對話機會讓孩子表述自己的意見。3歲以上的中大班孩子,在早上三十分鐘的晨間律動時間裡,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說話。 老師拋出的討論題目多半很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從參加的生日派對、週末的休息活動到度假回來的心得,都能讓孩子輕鬆開口說。相較於台灣課堂上常見老師提問而學生回答「正確答案」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學生在開口前不會習慣性地怕說錯,自然提高了主動參與討論的意願。換句話說,台灣傳統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形塑孩子認為「知道正確答案才有發言權」的既定印象,即使老師本身無意這麼做,長期下來卻容易加深孩子對於在課堂上發言這件事的距離感。「一句關鍵答案更勝孩子一整段想法陳述」成為主流的授課方式,便無法有效引導孩子提升口條能力,這或許是台灣孩子普遍拙於表述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國幼兒園裡每日大量的對話練習和課堂中的團體討論,讓孩子從小就把意見表達視為每天學習生活的日常。開放式的對話與討論,讓孩子先經過腦袋裡各種想法上的混亂與撞擊後,學會逐步整理思慮,再選取適切的語言表達出來,透過思考建構和語言表述同步進行的大量作業,扎實地增進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2.原因孩子有許多生活觀察的機會 有好多次我為德國小孩自信且大方的口語能力感到驚艷不已,並非因為他們說出超齡的語言,而是因為他們在不同場合裡都能用適當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而不光是被動地聽大人的指示叫叔叔阿姨,象徵性地打個招呼。幼兒園裡的小女生湯妮,她在2歲的時候,有回下班後我到附近商店採買日用品時遇到她,當時她身旁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我正想著他們應該是湯妮的祖父母,欲主動上前去向他們打招呼時,沒想到2歲的湯妮一看到我,就急著跟身後的祖父母介紹我,她說:「這是我幼兒園裡的老師,她叫凱特。」話才說完,又立刻對著我說:「凱特,這是我的爺爺奶奶,他們搭火車來玩的。」 我們知道,在正式的社交禮儀中,主動引見並介紹自己家庭成員或朋友給他人認識,被視為對彼此尊重的必要舉動,但第一次從2歲娃兒的口裡聽到自己被介紹時,我著實震撼了一下。後來幾年在幼兒園裡,我陸續被幾個年齡大小不一的孩子在不同場所介紹給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後,我不禁去思考這其中的原因。我想除了文化禮儀的差異,重點在於德國孩子在社交方面雖然很少被大人下指令該怎麼做,但他們有很多機會從生活中去觀察、去思考,進而內化大人的社交禮儀去應對不同場合,這是課堂上老師們無法教,也教不來的一堂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打開一本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

腦神經科學專家洪蘭教授說二十一世紀的孩子要有人文素養、要有創造力,而創造力是不能無中生有,需要有寬廣的背景知識,而背景知識的來源則是從閱讀而來。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透過文字,我們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任何人交談,獲取他們的智慧。知識的累積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西方的諺語說「打開一本書,你就打開了一個世界」;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也說:「書本打開了孩子想像的空間,閱讀可以增加孩子的思考能力。」;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史登堡更進一步指出「創造發明不需要深厚的知識,它需要的是足夠知識和無限的想像力,如果再加上『毅力』,孩子就一定會成功。」 除此之外,閱讀也可以變化一個人的氣質,當一個人讀了一定數量的好書之後,他說起話來就會比較有內容,用詞遣字就會比較文雅,舉手投足就會比較高雅,這也就是古人所謂的「胸有詩書氣自華」。 閱讀具有改變的力量。越小的孩子接觸繪本、無字只有圖的繪本也是很重要的,可激發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仁和為讓孩子養成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建立閱讀的習慣,推動親子共讀已行之有年,又藉著共讀紀錄本,記錄孩子當學期閱讀的繪本名稱,透過家長的陪伴與紀錄,點點滴滴建構孩子文字的語言、詞彙的豐富性、表達力的提昇與圖像記錄。 每學期訂了閱讀的本數,希望小朋友能朝著預期的目標完成。為了瞭解幼兒園親子共讀的情形,園長親自檢視成果,一個個不厭其煩的逐一進行。從共讀本上的紀錄,就能看出端倪,了解家長重視與用心的情形如何,也能揣摩、想像家長與小孩共讀的畫面,是溫馨、敷衍了事或不理會。孩子的學習來自於模仿,殊不知大人的態度是小孩模仿、學習的對象,一舉手一投足間,就連家長說話的態度都可影響小朋友。 本學期閱讀達標者有六成四。為肯定親子的努力與重視,贈送達標者每人獎品一份;有家長問:檢視當天小孩請假,可不可以補看? 園長的回答是:時間若無法配合的,就請家長自己檢視即可。 習慣的養成必須經過二十一次不斷的練習。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為建立家園、親師間的互信與溝通,幼兒園除了期初提供親子手冊、學習手冊外,每日有家園聯絡本,每週仁和週報、班級教學分享,透過文字檔傳達訊息,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園務及班務,花了園長、老師很多時間和精神,但發現有些家長只簽名了事,聯絡欄上都是空白,不知是否有閱讀訊息?當然也有家長不僅閱讀了,還很用心的紀錄,分享小孩在家的生活點滴,自然的老師就會對該幼兒有更多的認識與互動。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孩子的未來掌握在父母的手上,別輕忽了。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幸福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大腦與閱讀

學習閱讀包含了連接大腦的兩個區域:一個是物體辨識系統,另一個是語言迴路。在認知神經科學家史坦尼斯勒斯.狄漢的巨作《大腦與閱讀》中,剖析了孩子在成長的幾年間,如何慢慢轉換為成人閱讀的網絡形態。以下特摘錄片段精華讓讀者先睹為快。 曾經以為嬰兒對世界的看法是「一團混亂」,以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成,幾乎沒有組織,所以需要很多的學習、很多的輸入,才能建構起像成人一樣的大腦。最近的研究反駁了這個太過簡單結構論。大腦機制準備好接受再訓練 沒錯!大腦一直到青春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它即使在出生的第一年也可以打開一個學習和教育的機會窗口,它的兩個主要的機制:口語的了解和不變異性的視覺辨識已經在那個地方準備好要被再訓練,去為閱讀的目的服務了。 大腦區塊設定好處理語言習得 嬰兒在出生的頭幾個月就對語言的了解有驚人的表現。在出生後幾天,他們就能知覺到語音的對立,如ba和ga的差異。此外,他們會對自己母語的韻特別注意。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在他們母親的子宮中就已經知道自己的母語是什麼了(譯注:不是說他們聽得懂,而是他們習慣了母語的句調 intonation)。 他們的語言能力已經依靠到左腦的神經迴路上去了。左上顳迴分析語音,而顳葉階層性的組織使它可以抽取出音素、字和句子。即使左前葉下方叫做「布羅卡區」(Broca’s area)的地方在三個月大的嬰兒聽到句子時就已經活化了。布羅卡區是處理文法規則和負責說話的地方。  無疑的,這些大腦區塊是先天就設定好了來處理語言的習得。當然,學習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嬰兒出生的頭一年,他的語言中心是對他生活周遭的語言敏感。到6個月大時,母音的表徵,這個每個語言都有的獨特的語音空間,慢慢有些扭曲,因為它開始適應他母語的母音了。大約11個月到12個大時,子音開始出現,就在這個時候,日本的嬰兒不再區辨r和l,就像我們開始聽不見外國子音的差異,如印度語中有各種的t聲,但是我們聽不見它的差別。嬰兒大腦會分析最常聽到的字 嬰兒的大腦,就像一個年輕的自然學者或是一個統計學家,會系統化地抽取、分類和界定語言的片斷。它從語音的輸入中,偵察到規則性,決定哪一個聲音是可以接受的,哪一些不是語音,可以丟棄,很快的,他的母語的語音規則就到位了。嬰兒會計算哪一個語音最常聽到,最常聽的聲音會變成他大腦詞彙中的第一個字。 6歲已能掌握母語的基本文法 到2歲生日時,孩子的詞彙是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每一天增加10〜20個字。在這同時,他建立了他母語的基本文法規則。到5歲或6歲時,孩子開始了第一堂的閱讀課,他們已經有專家般的語音知識,也有了好幾千字的詞彙,並掌握了他的母語的基本文法結構。  這些規則和表徵是內隱的,孩子並不知道他有這些知識,也不知道這些知識怎麼來的,但是這些知識無疑地是以一個有組織的形式,存在於口語的迴路中,隨時準備著文字的出現。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