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認知

【親子教養篇】 習慣決定機會 品格決定命運

團隊的時代,品德和習慣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學識和能力。 才智天生,但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不只影響觀感,更決定升遷。  我請在美商任人力資源部經理的朋友,來跟我的學生講求職策略和面試應注意的細節。她一上台,就在黑板上寫下「習慣」兩字,然後說,「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你的升遷。」 學生聽了都很驚訝,因為他們從小被灌輸學歷和能力很重要,從來沒有人強調習慣也重要。她舉例說明:辦公室是個小型社會,你的工作習慣,包括說話的態度、坐的儀態、處事的涵養,都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觀感,間接影響你的升遷。 又因為辦公室空間不大,所以衛生習慣特別重要。絕對不可當眾剔牙、摳鼻、梳頭(因為梳頭時,頭皮屑會飛起來不衛生,所以應該去廁所梳)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有人喜歡在喝茶時,先在嘴裡咕嚕咕嚕漱一下,再吞下去,那也是很令人不舒服的。 她說,曾經有位很有能力的課長,老闆有意調升他。一次宴請重要外賓後,課長在電梯內,用牙線剔牙,外賓嚇得直往後躲,生怕被他剔出來的殘渣噴到。老闆眉頭一皺,他就升不成了。 所以,衣冠不整不是名仕派,是對別人的不尊重。說話不可口沫橫飛,更不可講得太興奮,用手指去戳別人。打呵欠要用手蓋住嘴巴,不可讓別人看到你的大牙。與人說話時,要保持一臂之距,不可貼著人說話,更不可咄咄逼人。 學生聽了都嚇一跳,反省起來,好像自己也有很多壞習慣。一個學生問:那麼該怎麼辦?這是好問題,習慣是你建立的,你當然可以改,孟子說,「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不過,要花很多力氣,因為習慣是個不自覺的行為。「不自覺」就表示,已經不動用到大腦什麼資源,可能連意識的門檻都沒過,所以改掉壞習慣需毅力,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再做。我們的大腦像一個草原,本來沒有路,是經驗在闢路。走路會把草踩平,走的次數愈多,路愈大條,下自成蹊,最後形成習慣。 習慣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大腦只有三磅(約一.三六公斤)重,只佔體重的二%,卻用掉人身體二○%的能源。大腦是全身最花能源的器官。因此,大腦會盡量把日常生活中的例行動作變成習慣,使我們不花什麼力氣就能過一天,好把節省下來的資源拿去處理跟生存有關的重要事項。 所以,要改變一個行為最有效的方式是,用新的習慣去取代舊的習慣。你必須在大腦中另闢一條新路,每天去走它,不讓草長出來,久一點後,新路成蹊;舊路許久不走,被草淹沒,最後就看不見痕跡了。 習慣看似個人小事,其實影響深遠,因為現在是團隊的時代。團隊中,只要有一個人跟別人合不來,生產力和創造力就會減弱。在二十一世紀,品德和習慣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學識和能力。 上天很公平,你不能控制你的基因,卻可透過努力,養成使你成功的好習慣。 (洪蘭教授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期運動的好處

0~6歲是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最快速的時期,這個階段幼兒身體上的經驗和動作上刺激,往往會成為孩子的長期記憶,影響他的一生。運動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實質好處有:1.運動促進大腦整合 隨著腦科學的研究愈發成為顯學,運動的定義也改寫了。過去認為愛運動的孩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觀念已經被徹底顛覆。事實上,愈來愈多研究直指,運動的可貴之處在於強化了我們的大腦連結,透過運動我們大腦的動作、情緒和認知區塊間產生迴路,讓大腦運作更活絡,改善孩子情緒、增強孩子認知能力,學習變得更有效率了。 2.情緒管理與社交能力 運動會刺激腦內啡分泌,帶來愉悅的感覺,並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面情緒的產生;此外,運動還可增進孩子的安定性與專注力。孩子並不是透過語言來社交,而是自然而然玩在一起。感覺動作能力愈好的孩子,愈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得到樂趣,並獲得心理上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較不會害羞退卻,人際互動需求也能獲得滿足。 3.為未來學習能力奠下基礎 所有的動作都和知覺有很大的關係,刺激愈多,腦部神經網對感覺的記憶愈多、經驗愈多,遇事時判斷、思考能力就會愈好。」0~6歲是孩子生理成長發育和心理發展最顯著的時期之一,此時透過身體各部位學習而來的動作經驗和運動能力,會成為日後學習的重要基礎。小時候缺乏各種姿勢和動作的體驗,長大後動作會笨拙,連帶會影響牽涉到感覺動作能力的思維、操作、語言學習,以及進入學齡階段後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學習。不少研究發現,較常運動的學前幼兒在閱讀表現、學業成績、知覺發展、數學和多項語文表現上都較為傑出。 4.增強身體機能與免疫力 運動可強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危險,增強心肺能力,對呼吸傳染疾病的抵抗力變強,增進孩子免疫力。常運動也可以讓幼兒掌握肢體的運用,加強肌肉骨骼系統,促進大小肌肉協調和諧,動作順暢自然,肌肉耐力也獲得增加,體力會變好。另外,常做各種運動可以讓孩子平衡感和柔軟度增加,較不容易暈車 5.改善特殊兒童發展問題 絕大多數的孩子過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是因為獲得運動的刺激過少,運動量不足所致。所謂的過動、注意力不足等問題,根本來說是孩子能力發展不足所造成,而能力不足反映的是孩子先前經驗匱乏和缺乏引導。而運動就是協助孩子發展出良好的「感覺動作能力」的方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兒童戲劇之美

孩子們喜歡聽故事,聽故事時都很專心;當故事變身舞台劇時,他們彷彿也置身於繪本的世界中。 週一上午,豆子劇團工作人員來園做宣傳,二個姐姐一個哥哥,在他們的帶動與片段演出中,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全場鴉雀無聲,有獎徵答,更難不倒小朋友,有夠厲害。 今年二十歲的豆子劇團,推出的第一部作品是愛爾蘭作家爾德童話改編的「巨人的朋友」,這部戲所要呈現的是「愛與分享」及「真正好朋友」的定義;三月開始從高雄出發,全台演出;台南場是四月28日週六,假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原生劇場,有二場演出。 「想不想看呀?」「想…..」大家異口同聲的;不過,想歸想,還得爸媽答應。豆子姐姐私下告知,幼兒園團體購票八折優惠,好耶! 戲劇不是單一的藝術表演形式,它是音樂,舞蹈,文學,建築,繪畫,雕塑,燈光,音響,多媒體的結合。 兒童劇是專門為兒童而表演,感染兒童成長的表演藝術。包括:形體劇,木偶劇,皮影戲,繪本劇,舞劇,音樂劇等,通常由成人演員演出。它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融入於課程中亦可輕易達到寓教於樂的功效。 兒童單純的心,最容易受到戲劇影響而感動,透過兒童戲劇的演出,可以引導兒童模仿與學習,從而栽培其道德良知的發展,公平正義的美德。不僅如此,透過戲劇扮演,亦可充分的擴張其自身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孩子進一步瞭解美的概念與藝術的真正價值所在。 台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玫君論戲劇對兒童的貢獻有:1.全方位學習、多元智能的發展;2.社會發展、自我概念、情緒處理、同理心、社會技巧;3.認知發展、生活問題解決、創造、判斷等;4.語言發展,聲音口語故事的表達與理解;5.肢體動覺、身體覺察、空間覺察、動作組合創造;6.美感覺知、五官覺察、視覺探索、綜合美感表現。 好的兒童劇是美的,語言、布景、情節無一不美,可以給孩子帶來美感教育,最重要的是,看劇的過程是歡樂的,享受和孩子一起去看戲,將是與孩子難忘的溫馨的甜蜜時光與回憶。 祝 身體健康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有沒有鞦韆?

「園長,我的桂花已經換到大的花盆了。」「我的變葉木也是。」「我的迷迭香種在土裡。」「我的茉莉花,給阿嬤種了。」週一一早,小朋友高興的說著花苗帶回家的情形。 「園長,我的花苗阿公拿去給別人了。」「我爸爸說沒地方種。」孩子們述說時,有點失望,園長說沒關係,家裡不方便,下次就不用拿。「昕諭星期五開開心心的拿了迷迭香回家,要阿媽幫忙種;去年中班拿回家的朱槿,阿媽照顧得很好;五年前哥哥從幼兒園拿到的七里香,更是茁壯,開花時都能聞到一股好香的味道哦!」 相同的事,因著不同的處理態度、方式,就有不一樣的結果。 週三中午十一時五十分左右,有位媽媽帶著兩個小孩,想要入園參觀,因事先沒預約,午休用餐時間也到了,但看著兩個小小孩渴望的眼神,於是讓他們進園參觀。問家長:「住在哪兒?參觀幾家幼兒園了?」媽媽說:「剛從高雄搬來,目前已安頓好,住長榮地下道附近,哥哥中班,我們就沿路參觀附近的幼兒園,仁和是第三間。」 媽媽接著問:「幼兒園有沒有盪鞦韆?」「盪鞦韆?」 園長訝異的問:「幼兒園不都有盪鞦韆嗎?」 「前面兩家都沒有。」 「是哦~」幼兒園沒有鞦韆,真是不可思議。 孩子們一入園,直奔大蝴蝶遊樂場,到處探索,剛滿兩歲的弟弟跟在哥哥的後面,又是盪鞦韆、又是溜滑梯、攀岩、爬竿….的,兄弟倆高興地自由的探索著,就連要參觀校園時,媽媽得強行抱著弟弟,才能移動腳步。 幼兒園沒有鞦韆?是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鞦韆是孩子最愛的遊樂設施之一,應該是幼兒園最基本的配備才是,再說盪鞦韆對孩子有很多的好處,除了是訓練小孩前庭感覺的好活動外,還有多方面的訓練;孩子在盪鞦韆時,需輪流等候,在等候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守規則與耐力,增加人際關係上的發展;從更多玩樂中啟動所有的感覺系統,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本體感-肌肉關節動作,和前庭感-速度和身體重心的。本體感和前庭感這兩種感覺,跟孩子的平衡和活動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不是只在認知上,要多給予小朋友玩樂的機會,讓他們有多元化的感覺經驗。 運動感覺智能,是仁和創辦人的辦學理念,透過體能訓練,可幫助幼兒舒緩緊張和壓力情緒;提昇專注和集中能力;協調左右腦活動;開啟腦內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學習潛能;啟動整全身心系統,提昇運動觸覺;增強身心察覺能力;更有效控制自己的反應;提升身體各部機能運作,增加抵抗力;藉由團體遊戲,培養人際關係、常規、適應力及是非的認知。 三月30日週五上午,仁和將舉辦第44屆親子運動會,屆時歡迎家長共襄盛舉,撥冗來參加。 祝 身體健康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家中感染源仍多 提升保護力是王道

看不見的細菌病毒,總隨著外出的大人帶入家中,讓免疫力不足的寶寶遭受威脅。剛滿周歲的樂樂,就曾經因此染上腸病毒,小小的身體發燒、起疹子,還引起厭奶的症狀,讓爸媽好心疼,其實,除了家長們要注意衛生習慣,避免剛回家就對孩子又親又抱,正確選擇含天然益菌的成長奶粉,也能強化寶寶保護力,從根本抵抗外在環境的威脅。 出生6個月後,抗體逐漸消失 生活環境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感染源,對於抵抗力較強悍的成人來說,只要注意好個人衛生習慣,就能有效預防疾病上身,但對免疫力尚未周全,尤其是出生6個月以後,從母體所獲得抗體逐漸消失的寶寶,感染源的威脅就如毒蛇猛獸,輕易就能攻破寶寶們的身體防線。 剛滿周歲的樂樂就是個明顯的例子,爸媽雖然細心呵護,但細菌病毒卻還是無孔不入,感染源隨著下班的爸爸一起回到家,在又親又抱的過程中,不小心就讓樂樂感染腸病毒,當看見她小小的身體出現發燒、手足口症狀時,爸媽擔心到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其實,樂樂的爸媽犯了跟許多家長們一樣迷思,一項針對寶寶保護力認知度的調查就發現,有32%媽媽不知道成人是寶寶最大感染源,又親又抱反而導致家中寶貝感染,而且以家中有1~3歲新生兒、孩子不曾感染腸病毒的母親的比例更高,成為防疫大漏洞! 腸道健康提升保護力,慎選成長奶粉 除了家長們要從自身做好衛生習慣,對接近周歲正值黃金發育期的寶寶,從成長奶粉中補充益菌刻不容緩,當消化道健康後,保護力自然升級有保障。但益菌並非補充的越多越好,殊不知若菌種本身無法通過消化道內胃酸、膽鹼的侵襲,在還沒發揮效果就提前陣亡。 據台灣、加拿大、紐西蘭跨國性的長期研究發現,從2000多株天然菌種中精選出的Bbi得益氏菌能通過胃酸、膽鹼的考驗,有效在體內增生存活,又被稱為鑽石益菌,添加在成長奶粉中的Bbi得益氏菌,當寶寶喝下肚後只要一周,就可改變體內菌叢生態,有效調整體質。 另外,像是成長奶粉中的免疫球蛋白及乳鐵蛋白,能形成保護力配方,維持寶寶從母體逐漸流失的抗體,當寶寶保護力顧得好,外在環境威脅便會大大降低。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陪伴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地球繞著太陽轉動,從不停歇,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轉眼已是2018年了一月下旬了,而學期也即將於一月底結束,各項預定的學習課程將暫告一段落。學期結束前,總希望了解小孩們的學習成果,不論是在自理能力、好習慣、體能、健康、律動、自信心、社交或認知上,經過一學期的洗禮,吸收多少?了解多少?認識多少?透過不同的評量方式,搜尋孩子的表現,做為參考,才能在他們的需要上,看見大人們的責任,成為孩子的幫助。 從洗手、視力檢查、口腔衛生、體適能檢測、認字、生活美語、親子共讀、美語、注音、數學等評量,甚至於活動表演、每日聯絡本、每週週報與教學,每一項都代表仁和對小朋友的負責與用心,陪伴孩子們走在他們成長的路上,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一點一滴的累積,堆疊、建構能力與知識,每個環節都疏忽不得,不是到了哪個年齡才要求,而是開始學習就要重視,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引發學習動機和興趣。 本週拜訪一位住在北區的朋友,她與我分享上小一的孩子學習狀況,孩子沒上安親班,下課後回家,自己帶;她發現孩子回家的功課對她兒子來說很難,必須家長陪伴在旁,才有辦法完成,否則寫功課時間就很長;不是孩子不專心、拖,而是不會,太多的不會,不知該怎麼辦,只好東摸西摸,尤其是國語文,特別是文字接攏的部分;我問她老大當時有沒有這種狀況?朋友說:「哥哥表現很好,不需她擔心,所以那時候沒仔細去看他的功課內容。」 孩子沒上安親班,小學的功課不可不交,孩子因為不會、不懂、不知而引起家長的關注,發現小孩在學習上的障礙,而放下手邊的工作,陪伴。也許孩子在學前階段家長忙著工作,也許是哥哥表現良好,父母認為弟弟也應如此,也許家長認為學前只要玩就好,很多的也許和理由,導致弟弟現階段的學習出現問題,父母必須騰出更多的時間,耐心的陪伴,重新建立孩子學習的興趣。 「我想上廁所。」生:「May I go to the bathroom?」「聖誕節。」生:「Merry Christmas.」我說中文,小朋友說英文。「Love each other.」生:「相親相愛。」「Drink more water.」生:「多喝水。」 我說英文,小朋友說中文。本週生活美語闖關活動,園長當關主,過關門檻大班11句、中班9句、小班7句,幼幼5句,中英文都要會。 大夥兒一班班、一個個有順序的等候,園長花了一天半的時間,不厭其煩、耐心、重覆的進行。 仔細過目孩子手上的小冊子,多數只有老師的簽章,看不到家長的,也難怪有些小朋友在他的記憶庫裡找不到資料。 不過,整體而言進步很多,特別是家長的部分。家長的陪伴對學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是小朋友學習成長的原動力。 祝 新的一年 健康幸、福、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年末的回顧與展望

2017年進入倒數尾聲,全台各地都將舉辦跨年倒數晚會迎接2018年,許多民眾也開始規劃迎接曙光、送夕陽等跨年活動。我們則提早於今天下午舉行,雖然不是倒數的時刻,但藉著活動,讓小朋友有感的、從體驗中了解2017年-民國106年將過了,地球又繞著太陽一圈了。 在這年末之時,回顧這學期與孩子們一起生活的每一天,真是充實且充滿了感動與回憶。打開活動照片夾,一張張照片帶領我走回時光隧道,相片裡的人事物勾起了一個個的回憶,從開學了穿越幸福門、智慧門、聰明門與快樂門→游泳個個樂陶陶的模樣→親師座談家長的踴躍參與→教師節參觀孔廟文化園區→國家防災日地震逃生演練→教師節慶祝活動→929天空出現一道彩虹→中秋活動-柚子創意造型秀→美加美學牙齒塗氟→流感疫苗注射→Halloween就是愛搞怪→台南鴨莊感恩之旅→社區報佳音→參觀東門聖教會→2017歡樂聖誕滿園地-愛在聖誕,還有每月的慶生會、保育宣導活動,活力早晨的活動,混齡學習活動,班級教學活動,遊樂場、草場的活動等等,真是多姿多采,精彩萬分。 孩子們從各項學習活動中,增加知識、增廣見聞,不僅外表長高,智慧也增長,認知、情意與技能均有了長足的進步;認識的小朋友多了,同質性高的孩子玩在一起;人際衝突問題增加了。問:「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相處要怎樣?」「相親相愛」。 「在家裡呢?可不可以黑白灰?」「不可以」;「可不可以和弟妹兄姊吵架?」「不可以」 會說卻做不到。不過,不可因此而放棄,仍需適時不斷提醒。 學好不容易,學壞卻很快。生活中,大人的世界有太多不良的示範,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 好習慣的養成,必須重複不斷提醒二十一次,才能夠養成。 回顧過去,展望新的一年,讓我們以新的眼光、新的視野、新的心境,迎接2018年的到來;期待每個人都有健康的身體,平安喜樂的心,每個家庭都幸福快樂,共同建立一個友善的居住環境,祥和的社會文化,讓我們的孩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能健康、平安、快樂的成長。 「幸福有沒有在我身邊,怎麼一直看不見;幸福有沒有在你那邊,讓我看看它的臉。家裡已經找了好多遍,只有溫暖的房間,爸爸說幸福就在鏡子裡,那就是我快樂的臉。老師說如果慾望能夠少一點,快樂就會多一些;愛惜地球給我們的資源,隨時記在心裡面;我用善良禮貌的雙眼,發現大家幸福的臉。 祝 新的一年 幸福、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天下 七招幫助孩子快樂交朋友(一)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感到孤獨嗎?……」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3個原則、4個方法提供現代家長參考。 朋友在人的一生舉足輕重,而玩伴是孩子最初的朋友。許多研究也指出,孩子可以從與玩伴的互動中,認識自己、發展友誼、發現新經驗、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比較獨立與自信。玩伴對孩子身體、社會、情感以及認知的發展有相當正面的幫助。 然而,自一九六○年來,隨著都市化、小家庭化、玩具精緻化,孩童的社會性遊戲已大幅減少,又因為少子化以及父母採取過度保護,孩子與玩伴自然互動的機會日益不足,形成當代教養下一代的新興議題──「玩伴危機」。 玩伴危機的警訊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會感到孤獨嗎?……」在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有媒體向父母讀者拋出連串問題,並以「玩伴危機逼近孩子」為標題,嚴肅地拉起孩童缺乏玩伴的警報。 少子化的全球浪潮正驚濤拍岸。台灣近年來出生率幾乎逐年創新低,平均每年少一萬多個新生兒。幼稚園裡獨生子女的比率也愈來愈高,在台北都會逼近五成。 「玩伴危機」對台灣下一代影響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一些警訊卻值得關注。 ●「親子天下」的調查顯示,國 中小老師有七成認為,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嚴重」或「很嚴重」。每五個國中小學生就有一位覺得自己在交友上「有點困難」或「非常困難」。也有超過六成的國中生以及超過四成的小學生表示,休閒時最常做的是「上網」。 ● 兒福聯盟統計兒童專線接獲的求助電話,發現兒童最煩惱的是同儕相處問題,其次才是課業壓力以及父母的過度干預。「從少子化、都市化、生活網路化等這些難以逆轉的社會趨勢看來,目前孩子出現的人際問題,未來恐怕會更嚴重」,心理師杜淑芬指出,這使得玩伴對孩子的重要性更加突顯。 幫孩子找玩伴 「我只有生一個孩子。兒子渴望玩伴,感到孤獨,我們做父母怎麼陪伴都無法替代同儕,同儕有時比父母重要」,師大公領系教授蔡居澤說出這一代父母的心聲。 面對孩子可能的玩伴危機,同樣只有生一個孩子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雷庚玲分享自己的對策,「常常幫孩子找玩伴」。 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 首先,宜掌握以下三原則: 1.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應從主導轉為幕僚。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玩伴的看法與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參考表一),父母的角色要隨之調整。心理諮商師杜淑芬說,「父母從主導轉為幕僚,慢慢的放手就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發展在人際的主動性,以及培養不同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齊克‧魯賓在其所著的「小朋友的友誼」書中就建議:五歲以下小孩,與玩伴的互動機會由父母來安排;孩子五到七歲,父母就要徵詢小孩的意見後再做安排;八到十歲的小孩,可以在父母的幫忙下由孩子自己安排;孩子十到十二歲,就可以自己規劃活動,但時間和日期必須經由父母的同意。【下週待續】 作者林玉珮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人生的第一個畢業禮

時間過得真快,一下子學期就要結束了。明天7月22日是仁和第43屆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的日子,我們用心且以最熱忱的心來籌辦,蹲下來站在孩子的高度,提供同等的機會,讓孩子們都能自我展現,讓大班小朋友人生的第一個畢業禮,是裝滿了快樂、自信且神氣的,邁向他們未來學習的道路。 今年大班畢業生是政府實施幼托整合,從幼稚園改制為幼兒園後,仁和第一次招收二歲幼幼班的孩子,今年要畢業了,看著寶貝們成長茁壯,從一個二歲兒,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害羞怕生,口裡哭喊著媽媽媽媽的,如今,在仁和的園地裏,經過四年的洗禮,身量各方面都健康的長成,體能增強了,社交、認知、語文、美感等的能力表現,與情緒的控制都更棒了,口語表達更不在話下;自理能力,從包尿布到拿掉尿布的不安全感,到如今的他們,可以登台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如,這其中的轉變,大概只有看著孩子點滴長大的家人和師長才能夠體會。時間,讓一個小小孩成長。 在仁和即將邁入44歲的今天,常常有許多校友前來看看兒時的校園,懷念當初在園裡的時光。目前有些家長就是當年的小孩,現已為人父母,事業有成,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或許對當年的細節記憶不一定清楚,但一入園,那種熟悉和懷念的感覺就回來了。 幼兒園是孩子離開家人,進入社會化生活的第一個階段,在這之前,孩子的世界只有家人,在少子化的現在,更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比較少與他人相處生活的經驗,這也是他們初入園時會有的分離焦慮、不適應的原因之一;在幼兒園階段培養社交人際互動能力是很重要的,從剛開始學習和他人相處、做朋友、分享、尊重不同意見等,到如今要畢業了,已有足夠的語言、社交能力,並具備上台表演、說話等面對群眾的能力。 看似簡單的上台表演或介紹,其實並不容易,孩子除了要喝足夠的勇氣湯外,更要有一顆自信和願意付出的心,與團隊合作的能力,才能在上台的幾分鐘內展現出來,這種能力比起認知還更重要,足以讓孩子受用一生。 典禮中,每個畢業生都是主角,站在舞台上,介紹自己,分享自己,讓孩子記得這種感覺,在迎接小學的新生活時,更有自信,更能面對許多的挑戰,請家長千萬不要錯過,和孩子一起來參與這個重要的時刻。 成果發表會是眾人所期待的,今年的主題是美麗綠世界,以環境保護的議題為主,透過肢體與樂器的表演,中英語的表達,讓寶貝們樂在表演中,再次展現仁和好寶寶會玩又會讀書的特質,唱歌、跳舞、玩遊戲,樣樣行、樣樣通。 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共讀—讓孩子愛上聽你說故事的訣竅

閱讀前的準備 1.挑選適齡的書籍:可以給小小孩讀比較直敘型的讀本,而意涵豐富 一點的可以等孩子大一點再唸。千萬不要挑完全超乎孩子理解力的書本,難度選「比孩子現行可理解的」再高一點點就好,這對孩子的語彙發展很有幫助。但無論如何,記得挑自己也喜歡的。如果自己都不感興趣了,怎麼冀望孩子也會喜歡呢? 2.勤訪圖書館:帶孩子到圖書館選本自己喜歡的書借回家,或是看一下圖書館當月主打的主題,這些主題往往都跟當時的季節或節慶有關。也可以觀摩一下圖書館講故事志工們的說故事技巧,學幾招回家運用。 3.事前預習:先了解故事的主題,也比較可以掌握孩子可能提出的問題。 4.創造友善的閱讀環境:挑一個安靜且舒適的地方,床邊也好沙發也罷,記得把電視或手機等容易干擾的電器關掉。最好也把念書的時 間固定下來,孩子配合度才會更高。 5.增加一些聽眾:孩子有喜歡的布偶嗎? 有的話,也讓布偶加入你們的聽故事行列吧!偶而也可以換換角色,換孩子唸給布偶聽! 6.製造期待:正式進入故事前,可以讓孩子看看封面,問他覺得故事會是什麼;或是跟孩子說:「故事要開始了!仔細聽好囉,看看小老鼠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小老鼠又會怎麼做呢?」 閱讀中的技巧: 1.放慢速度:這樣孩子才聽得清楚、跟得上。 2.加入聲音表情:遇到句號跟逗點時要暫停、碰到驚嘆號時則提高語氣、或是故意拉長句子與句子間的時間來創造懸疑感,都可以讓小孩對書上內容產生興趣。 3.嘗試多種聲音和語調:誰說唸故事書一定要字正腔圓? 如果今天故事中有巫婆,就學學巫婆的聲音吧!今天念的是三隻小豬嗎? 那就模仿一下小豬的鼻音!這個方法不見得每個人都做得來,可能有些父母會覺得很不自在。但這招真的很管用,小孩聽到爸媽的怪腔怪調,很難不興致高昂的。 4.善用小道具:假如你正在唸的是雍‧卡拉森 (Jon Klassen) 的《這不是我的帽子》,不妨就實際找一頂帽子戴上吧!適當地使用一些道具,故事聽起來會更逼真! 5.融入歌曲或是手偶:如果有什麼兒歌是寶寶會唱,也跟故事主題相關的話,念書前不妨先帶孩子唱唱歌熟悉一下。孩子若有喜歡的手偶或布偶,也可以讓手偶們來客串,演出故事裡面的劇情。寶寶可是很喜歡的喔! 6.容許中途被打斷:唸故事書並不是要整本念完才算數。暫停一下,回答寶寶的問題,或是讓孩子換個姿勢都沒有關係。有的孩子聽到有趣的部份會分心,拉著你去做剛剛你書裡提到的事,沒關係,就順著孩子的意願走。甚至有些好動的孩子手頭閒不下來,非得要在你念書時邊聽邊畫畫,那也無妨。要讓共讀成為好玩的事,可別當做是無聊僵化的例行公事來處理。 7.讓孩子也參一腳:你可以請孩子幫忙翻書、幫忙給故事主人翁配音、如果孩子已經熟悉故事書內容的話,還可以故意留白,請孩子幫忙說出接下來的發展!也可以請孩子說說他認為的結局是什麼。孩子會很高興從被動的聽眾變成主動的角色。 8.不要怕重複:哪怕手上這本書已經念過一百遍了,如果孩子喜歡,複念也是件好事。對小小孩來說,「重複」絕對是學習的不二法門,也是發展認知的必要過程。 9.試著唸韻文:除了故事書以外,偶而也可以提供一些像是詩或歌謠等朗朗上口的韻文。孩子對於韻文的興趣和接受度是很高的。 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沃土,只要爸媽掌握好這些念故事書的小訣竅,自然而然地,你會發現,愛書的種子正緩緩茁壯著。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