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認知

【親子教養篇】3歲以前的事,孩子記得多少?

孩子在3歲以前有記憶嗎?專家說,雖然孩子沒有辦法很清楚地回憶起3歲以前發生的事,但這段期間的體驗和感受,會悄悄影響他們一輩子。 任何曾經照顧過寶寶的人都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寶寶隨時都在學習、吸收訊息。看見所愛的面孔他們會眼前一亮、看到喜歡的食物他們會笑逐顏開、聽到熟悉的音樂他們會搖擺身體、很小的小寶寶也懂得拒絕吃藥,知道那會苦——很明顯,寶寶是有記憶的。儘管如此,長大以後,對於三歲以前的事情,我們記得的非常少。 所以,當祖母級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寶拉·史班(Paula Span)在最近的文章裡寫道,不知道每週一次由她照顧、今年3歲的外孫女長大以後會不會記得跟外婆共度的150天,引起許多讀者共鳴。 史班把週四叫做「阿嬤日」。她固定帶外孫女去上寶寶音樂課。不下雨的時候,她們會一起去公園蹓躂一或兩個小時。夏天就去海灘。她們會一起唱歌、閱讀、散步、吃飯、互相傳染感冒、偶爾吵嘴。 但是今年夏天剛過了3歲生日的外孫女,似乎不記得任何去年跟外婆在一起做的事。 專家指出,儘管孩子不會很清楚地回憶起三歲以前發生的事,這段期間的記憶、與人的關係仍然會影響他們一輩子,所以共創美好的回憶仍然是很重要的。 「與寶寶相處的時候,你們正在一起創造一段共享的歷史,」埃默里大學認知發展心理學家帕特里夏·鮑爾(Patricia Bauer)說:關鍵是親子要共同參與這個重要的過程,肯定一起度過的時光的意義與重要性。 「小小孩從生命最初就開始形成記憶,」鮑爾解釋:「但是他們也會很快就忘記了,他們忘記事情的速度比成人快得多。」 但是,我們能留給孩子最重要的記憶,並不是我們在一起做過什麼事,而是孩子從與我們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到了什麼。3歲以前形成的價值觀,會一直留在孩子的腦海裡,形成他們人格的基礎。這才是最有價值的「遺產」。 史班寫道:「身為一個外婆,我要留什麼給外孫女?我希望她從我身上學到仁慈、正義、堅強與信心,以及無盡的愛。」至於外孫女記不記得自己的樣貌或者他們一起在海灘度過的那個夏日午後?「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了。」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從小培養孩子的品格

週二上午,教授來訪,分享彼此的近況,也聊到工作上遇到的難處。教授提到,她今年接了一班夜校生的導師,班上有應屆畢業生、也有已工作幾年的社會人士,但普遍的問題是不會處理自己的事情,也說不得,實在很頭痛。 聽了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這樣?都已二十幾歲的人了,還不會處理自己的事情,不就和小孩一樣嗎? 園裡遊戲場的地墊要更新,從去年排到現在,仍未進行,原因之一是排到的日期當天剛好下雨,無法施工,一耽擱就插不進去工程的行列了;原因之二是缺工,工廠請不到工人,加上烈日下的工作年輕人不願意從事,中老年體力差,老闆也無可奈何,只能頻頻說抱歉;問題是說抱歉於事無補啊! 各行各業都缺人,就連幼兒園的老師也很難聘請,幼保、幼教科系畢業生不當幼兒園老師,轉行的比例佔百分之七、八十,剩下不到三分之一進入職場,能夠堅持的也很有限,穩定在幼教職場的八年級生比例少之又少,沒有新血輪來接替與擔當幼教重要的建造工程,真令人擔憂,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探究原因,小孩難帶,代勞的地方很多,除了教學工作準備與紀錄,家園的聯絡外,保育工作餐點、穿衣穿鞋綁頭髮、擦屁股、整理書包、棉被、盥洗用具等,還有教室環境、玩具的清潔與整理、餵藥(需簽名、紀錄服藥時間),除了體力也要有腦力;加上家長要求又多、比較、動則得咎,小孩身體有傷痕、東西沒帶回、拿錯也怪罪老師,一天下來已精疲力盡,回家又得看家長的Line,真的很辛苦。 小朋友就讀前,家長就到處參觀,園所的老師也花很多時間接待、說明;當家長幫小孩選擇了適合的學校就讀,決定後就要與園所和老師合作、溝通,才能創造三贏。 幼兒園是教育小朋友的場所,是他們學習、探索、運動、交朋友、人際互動、認知、好習慣、好品格建立的地方,家長送小孩來幼兒園的目的不就是如此嗎?但,過多的不捨、干預、要求、體貼、不信任,不僅會造成工作者的壓力,更是會阻礙小朋友的學習、成長與人際互動,一旦習慣養成後,要改,困難度就很高。出社會了,還不會處理自己的事情,這是值得為人父母一起省思的問題。 少子化衍生父母、長輩捨不得小孩吃苦,長大後求職挑三揀四,成為靠爸媽族。今天是暑期最後一天,下週一是新學期開學日,請家長事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任何物品都請讓小朋友會認,並寫上名字或佩掛名牌,以便識別,降低拿錯的機率。 也許您的寶貝依然哭著不想來園,請您同理他(她)的情緒,並給予擁抱,讓他們有被愛的安全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滿滿的祝福與感謝

滿滿的祝福與感謝,像跳躍的音符,從字裡、話語中,透過視覺、聽覺,觸動著我們的心,雖然只是簡短的一句~謝謝,辛苦了~,卻是溫暖在心頭,家長透過聯絡本、也當面表達對幼兒園及老師的謝意,在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上,看到仁和的用心與老師們的付出。 七月20日的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外頭雖然下著雨,但不減家長的熱情,大家歡聚一起,見證寶貝們的成長,第一次的畢業禮,充滿了感動與溫馨。 孩子長大了,我們感動;孩子懂事了,我們感動。 他們載滿了〝仁和 〞豐盛的學習成果和收穫,即將踏上新的里程… 雨,繼續下著,雨後的彩虹,是神與我們立約祝福的記號。孩子們齊聲歡唱「像彩虹的夢,就掛在我心頭,有彩虹的天使,牽我的手;那彩虹的橋,是希望的通道,到橋的另端實現我的夢;像彩虹的路,就鋪在我眼前,那孩子的笑臉,吸引我向前,用彩虹的愛,立永遠的約定,有勇氣信心填滿我心中。美麗的彩虹掛天空,掩映著紫靛藍綠黃橙紅,孩子的未來放心中,喜樂平安就在我生命中。」 畢業典禮的英文是commencement,另外一個意義就是「開始」;畢業只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大班小朋友結束幼兒園的生活,要到國小另一個學習旅程,期盼在仁和所奠定的各項基礎,不論是語文、身體動作和健康、美感、社會、情緒、認知等的學習,都能繼續的加深、加廣向上發展。 今日你以仁和為榮,他日仁和將以你為傲!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2019春季旅遊

屈指一算,學期已過一半了,還有三個月,107學年就要結束,也意謂著小朋友的年級就要往上升;大班小朋友將進入小學,中班升大班,小升中,幼升小,想到這兒,不捨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大班小朋友,相處了四年、三年、二年,看著他們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小娃兒,在父母、師長的陪伴,同儕的相處、互動、學習、打鬧、吵架中,一步步走在成長的路上,蛻變成今日的模樣,不僅外表長高,身體健康,認知和技能增加,結交了好朋友,豐富他們在幼兒園的生活。 當然才六歲的孩子,在學習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論是在好習慣的建立、品格的學習、自理的能力(父母太多的代勞)、人際的互動、團隊合作等,需要師長們不斷的提醒、教導、帶領與陪伴,特別是身為父母的,因為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甜蜜的負擔;從陪伴與觀察中了解小孩的需要與改進之處,與各階段的老師做好夥伴關係,適時的做修正,幫助他們一步步穩固的堆疊各項能力。 運動會當天,因著跳箱十八位高手們的表現,園長滿滿的感動,開了與孩子們共進麥當勞午餐的支票,因故到週三才兌現;本想帶他們到店裡享用,但東門路的店說用餐時間不能預留位置,怕分散座位甚至無位可坐;中華路店走路、路程有點遠,又熱,於是只能買回園來享用。十八位中一位女生,齊聚活動室,同坐一起,享用著平日努力、所得到的獎賞,吃在口裡,甜在心裡,將是他們幼兒園生活美好的回憶。 而期待多時的春季旅遊-樹谷生活科學館,就在週四,大人、小孩一行人分乘四台遊覽車,到位於新市的科學園區。每次出遊小孩們都很高興,除了能增廣見聞以外,與同學一起出遊,可是件快樂的事,孩子們帶著愉悅的心踏上旅程。樹谷生活科學館是南台灣最具規模的自然史博物館,是首座以骨骼標本展示的博物館,設有小朋友最愛的恐龍、長毛象化石。跟著莫札特家的行列,在導覽哥哥專業的帶領、引導、解說,還有瀚逵對恐龍的認識、瞭解,能與哥哥互動、對答,引發導覽哥哥更多深入精闢的說明與帶領,孩子們也能專心的聽。麗娟老師說:參觀真的需要導覽、解說,才能了解,否則只有走馬看花。 問瀚逵,從哪裡了解這麼多恐龍的知識?他說家裡有一本關於恐龍的書,書裡有介紹。書本裡藏有知識的寶藏。恐龍,很多男生喜愛,甚至成痴。套裝行程中還有DIY恐龍鑰匙圈,和農場動物的餵食。懷舊午餐,菜色,應有很大可改進的地方。 下午二點四十分結束行程,踏上回家的路程,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淺談五歲、六歲、七歲孩子的心理樣貌(一)

當孩子進入了幼兒園,其實就是進入了一個小型社會,這裡有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所以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我們的寶貝必須要在這裡經歷人生的第一次洗禮。然而不論是幼幼班或小班,孩子對於環境周遭的一切仍然懵懵懂懂,所以每天所經歷的都是在「玩」,大約到了中、大班,孩子的認知能力提升了,動作技巧也變好了,所以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訊息,他更希望能夠主動到處探索、獲得知識以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大班結束後,孩子要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畢業典禮,面對與老師及同學分別,然後到了小學認識新的環境、新的老師及新的同學,因此環境中有更多的未知等著孩子去探索!面對五歲、六歲、七歲孩子,我們再也無法以對待小幼兒的方式對待他們,但是他們又隨時展現出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有時父母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帶領這些孩子! 想要了解這時期的孩子其實並不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想我們在小時候的樣子,那時候的您想要怎麼被大人照顧與對待呢?那其實就是您孩子的想法,簡單來說,有三個層面: 想要得到關注: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疼愛,而大腦所認定的「疼愛」就是得到父母的關心與注意,所以孩子開始喜歡在父母面前表現,即使是像亂丟東西這樣的錯誤行為,大腦也會將父母的責罵解釋為「獲得關注」,所以常有父母問到「為什麼越制止孩子,孩子越故意犯錯?」這是因為我們常以大人的角度來認定孩子的思維。其實面對孩子故意調皮搗蛋的行為,有時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忽略,並且偷偷觀察孩子的表現,只要做出正確的行為,大人們就該給予大大的讚賞,這對孩子來說,他才會學習到甚麼是可以得到「關注」又可以獲得「稱讚」的行為。 想要獲得肯定:面對學習、面對人際,孩子的生活不再像是小時候那麼的單純,所以孩子開始要學習接受挫折、克服挫折。 提高孩子挫折忍受度的方式除了面對挫折外,更要從建立成就感來提升挑戰挫折的動力,因此孩子開始到處尋求肯定,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開始把從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向父母「獻寶」,或者把自己的優秀表現告訴父母,他並不是要賣弄知識,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但是孩子永遠挑錯時間,總是在父母最忙或者父母最累的時候想要找父母「邀功」,這時候媽媽不讓孩子說清楚,或者只想隨意打發孩子,這對孩子是會有負面的心理影響,甚至影響到親子關係。面對孩子來跟您聊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時,千萬別敷衍孩子,但是可以換個方式讓孩子感到被肯定,您也可以放輕鬆,例如告訴孩子他所說的事情您很重視,但是只是說完還不夠,可以請孩子把剛剛的內容畫出來(幼兒園學童)或寫出來(小學生),並且找的地方將孩子的圖畫及文字收藏起來,這不僅讓孩子感受被肯定,更是孩子的成長紀錄! 想要被了解:從發展學來看,孩子從五歲開始慢慢地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開始會注意到每個人的情緒表現,也就是建立「同理心」的開始。但也同樣地,孩子也開始希望被了解,他會認為最了解他的是爸爸媽媽,因此有些事情他不說,爸爸媽媽也應該要懂。進入小學後,同時面對課業壓力及人際壓力,孩子回家後也無法把每件事情鉅細靡遺地告訴父母,因此當孩子回家後悶悶不樂,不見得孩子是在跟爸媽生悶氣,但是當下的情緒又讓孩子無法跟父母說明。這時候爸媽別急著想要問出個所以然來,過於急躁的關心,不僅變成孩子的壓力,甚至孩子會認為爸媽不了解他。 情緒必須要有宣洩的出口,只要孩子不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那就讓孩子靜一下、哭一下、鬧一下吧!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了,再跟孩子好好地「溝通」,除了了解孩子的不當情緒表現外,更要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生氣是無法解決問題,而且爸媽也不會因為孩子生氣就知道發生甚麼事,所以可以討論出個彼此瞭解的方法,例如孩子可以到房間發洩情緒,發洩後再來跟爸媽好好講。有良好的溝通默契,不只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孩子更能知道如何跟父母表達心中的想法。(待續) 文/兒童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老師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教與學

上學期向教育部申請專業輔導計畫-學習區的規劃與執行,以孩子興趣為本位的教學,由專業的輔導教授進班,做教學現場的指導,從去年九月開始,每個月一次,至今已七個月了,老師們從中學習、改變與成長,不僅能力的提昇,教室裡的學習區也因此一次次的豐富,師生們的互動不再只是Teach(教),而是有更多的機會讓小朋友去Learn(學習)。 學習區的佈置與規劃,看起來好像是分科,其實孩子的學習可是統整性的,每一個區域都能激發孩子在認知、社會、動作技能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學習區通常會安排有圖書區、科學區、音樂區、益智區、積木區、娃娃家(扮演角)、烹飪區..等,每間教室會有四個區,每一個區都是在主題發展下,依照孩子的年齡、興趣、能力而設計與佈置,提供許多素材,讓孩子嘗試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區域,從探索、操作、遊戲中學習,老師只是輔助與引導的角色,透過細心的觀察和紀錄,了解每個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情形。 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從某個有興趣的學習區進入,與一、兩個興趣相投的孩子先接觸,不用一下子面對全班大團體壓力的自在感。因為可以自由選擇,不受約束,而引發他們的興趣與成就感。 從孩子的操作與表現中,觀察他們能力的展現與生活經驗;從超強的模仿力中,窺探出家庭的背景。多數小孩能專注的操作在自己所選擇的區域,不受旁人的影響,不會有三分鐘的熱度。不過仍有少數孩子心有旁騖,不能專心的進行一件事,需要老師更多的關心與陪伴。 陪伴孩子走在成長的路上,是老師與家長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在可塑性強的學齡前階段,陪伴、關心與了解,家長與老師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透過平時的交流、聯絡,老師了解小孩在家的行為表現,家長知道小孩在校的舉動,一旦有偏差,才能立即引導、修正,調整,否則壞習慣養成後,要改需要花更多、更多的時間與精神,效果也許會不彰。 本週校園生活,因著中小班的積木創意分享,更加豐富。在自由創作下,各自發揮創意,就連幼幼班,也不遑多讓,個個專注的堆疊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超有成就感的,孩子們真是太有才了,太棒了。 還有大班拍攝畢業寫真照,孩子們都好開心,在造型師的巧手協助,服裝與髮型的配搭,個個都變美了;在攝影師專業逗趣的帶領,相機的快門不停的捕捉孩子們不同姿勢的畫面,是值得珍藏的。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大腦與閱讀

學習閱讀包含了連接大腦的兩個區域:一個是物體辨識系統,另一個是語言迴路。在認知神經科學家史坦尼斯勒斯.狄漢的巨作《大腦與閱讀》中,剖析了孩子在成長的幾年間,如何慢慢轉換為成人閱讀的網絡形態。以下特摘錄片段精華讓讀者先睹為快。 曾經以為嬰兒對世界的看法是「一團混亂」,以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成,幾乎沒有組織,所以需要很多的學習、很多的輸入,才能建構起像成人一樣的大腦。最近的研究反駁了這個太過簡單結構論。大腦機制準備好接受再訓練 沒錯!大腦一直到青春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它即使在出生的第一年也可以打開一個學習和教育的機會窗口,它的兩個主要的機制:口語的了解和不變異性的視覺辨識已經在那個地方準備好要被再訓練,去為閱讀的目的服務了。 大腦區塊設定好處理語言習得 嬰兒在出生的頭幾個月就對語言的了解有驚人的表現。在出生後幾天,他們就能知覺到語音的對立,如ba和ga的差異。此外,他們會對自己母語的韻特別注意。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在他們母親的子宮中就已經知道自己的母語是什麼了(譯注:不是說他們聽得懂,而是他們習慣了母語的句調 intonation)。 他們的語言能力已經依靠到左腦的神經迴路上去了。左上顳迴分析語音,而顳葉階層性的組織使它可以抽取出音素、字和句子。即使左前葉下方叫做「布羅卡區」(Broca’s area)的地方在三個月大的嬰兒聽到句子時就已經活化了。布羅卡區是處理文法規則和負責說話的地方。  無疑的,這些大腦區塊是先天就設定好了來處理語言的習得。當然,學習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嬰兒出生的頭一年,他的語言中心是對他生活周遭的語言敏感。到6個月大時,母音的表徵,這個每個語言都有的獨特的語音空間,慢慢有些扭曲,因為它開始適應他母語的母音了。大約11個月到12個大時,子音開始出現,就在這個時候,日本的嬰兒不再區辨r和l,就像我們開始聽不見外國子音的差異,如印度語中有各種的t聲,但是我們聽不見它的差別。嬰兒大腦會分析最常聽到的字 嬰兒的大腦,就像一個年輕的自然學者或是一個統計學家,會系統化地抽取、分類和界定語言的片斷。它從語音的輸入中,偵察到規則性,決定哪一個聲音是可以接受的,哪一些不是語音,可以丟棄,很快的,他的母語的語音規則就到位了。嬰兒會計算哪一個語音最常聽到,最常聽的聲音會變成他大腦詞彙中的第一個字。 6歲已能掌握母語的基本文法 到2歲生日時,孩子的詞彙是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每一天增加10〜20個字。在這同時,他建立了他母語的基本文法規則。到5歲或6歲時,孩子開始了第一堂的閱讀課,他們已經有專家般的語音知識,也有了好幾千字的詞彙,並掌握了他的母語的基本文法結構。  這些規則和表徵是內隱的,孩子並不知道他有這些知識,也不知道這些知識怎麼來的,但是這些知識無疑地是以一個有組織的形式,存在於口語的迴路中,隨時準備著文字的出現。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讓孩子暴走的脾氣OUT!(下)

計畫③:從遊戲中學會:情緒自己管,不必別人來管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的情緒常說來就來,弄得大人一頭霧水。其實孩子也常搞不清楚自己在生什麼氣,在這種鬧不清楚自己感受下產生的情緒,其實是最難解的,一下要、一下又不要,搞的很多家長最後常因孩子的急躁或發怒而兩敗俱傷;因此,情緒教養的第一步,要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 搞不懂自己的感受就無從控制情緒,甚至會越急、越慌、越氣,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試圖和孩子溝通常常是無效的,只會增加他們的心急和情緒壓力。研究實證,當我們能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就已經能夠開始安撫我們的神經系統;因此,設計團隊以孩子能理解的視角,深入淺出的玩出情緒認知,讓孩子了解在各種情境下出現的各種感受分別代表何種情緒,這樣的能力通常在孩子的語言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該發展,3、4歲前是大腦情緒控制的非常關鍵時期,給予的社交情緒經驗越多,通常發展也較好。 認識情緒後,再藉由遊戲中的特別設計與規則架構,讓孩子無形中學會在情緒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人際互動的正向價值觀與面對情緒問題的技巧。 計畫④:遊戲替孩子寫下情緒程式,有助長大情緒自我控制 「後設認知的情緒調控」指的是我們能清楚知道情緒和目標想法有關,依照過去的經驗,調整目前的想法或目標,就能改變自己的情緒。例如:你察覺到現在的壓力很大,可能會聯想到過去聽某些音樂能讓自己放鬆,接著便開始聽音樂,讓當下的負面情緒得到減緩。 這樣的情緒調控能力,你認為會在何時開始發展?根據2010年發表於《情緒》(Emotion)期刊的研究發現,5-6歲兒童已經開始會依照過去的經驗,進而調整目標或想法,以達到減緩負面情緒,這就是後設認知的情緒調控。 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過去的經驗(包括是否被教導過),因此我們在遊戲中特別設計一項規則,能讓在孩子「遇到問題」(情境卡)後,接著透過一些提示輔助(冷靜卡),先試著找方法穩定情緒,再作出當下最佳解決方法的決定(選擇回應水晶)。 透過自然而然的遊戲方式,讓孩子理解情緒解決的方法,進而調控情緒,並隨著故事發展及自發實際應用在生活中類似的情境。遊戲中亦設計有讓孩子遇到挫折或不合心意的狀況,使孩子學會去面對和發現問題,也學會處理自己挫折的情緒。 計畫⑤:同理心及感同身受,能幫助孩子解讀他人心智 遊戲中亦設定了「勇士助人卡」,能讓孩子學會「發現」他人的情緒和問題,並適時提供幫助。訓練孩子發展察言觀色、觀察環境的能力,加強孩子的同理心、感同身受,並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觀看整體遊戲的進行。 也教孩子如何留意到別人的表情和姿勢的變化,並主動的幫忙想辦法。同理心,能讓孩子更成熟,理解父母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為了他好,同時也有利於人際社交發展。 計畫⑥:玩中學耐挫力、衝動控制,調整孩子個性急 遊戲裡更特別設計了一個專為情緒教養而設定的規則──「休息島」「休息島」是當中獨特的元素,除了能夠給予孩子衝動控制的規範提示,也能建立情緒發生時該如何冷靜的行為模式。孩子一旦犯規或生氣時,就要移動到「休息島」冷靜後才能再重新出發,剛開始參與的孩子不一定能馬上接受這樣的規則,因此在介紹這個特別的冷靜區域時,要特別強調休息島並非「處罰」,而是要協助孩子「冷靜」下來後,再用最好的表現重新參與,營造這個規則對每個人都有利,建立公平遊戲的精神。 若孩子不理解「重新出發」的意義、不願等待,可利用正向的態度,陪同孩子一起去休息島度假,讓他們知道不會被責備,而且父母會願意等待自己冷靜下來,告訴孩子:「只要準備好,我們就能一起重新出發!」建立孩子解決情緒的信心。 文/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不適格的父母

一、是搶孩子的力量-專斷、權威、剝奪孩子的決定權。 二、是給孩子不需要的力量-縱容和溺愛孩子,是現代社會常見的,因為現在較富裕,孩子生得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給的太多,要的太少!」 給太多錢,太多玩具,太多自由,太多幫助,太多期望。新時代的溺愛氛圍,對孩子反而造成傷害,嬌生慣養,雖然知道該努力,但找不到方向。 民主型的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給予「溫暖、支持」,也要「指導、要求」孩子因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尊重,而發展出高度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不小心也容易變成溺愛,一線之隔,一昧的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和要求」過度自由,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溺愛有兩種-放任和過度保護 放任-沒有為孩子設下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慾望和行為。 過度保護-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溺愛問題外,現代孩子面臨更高標準的要求,尤其在精英父母陰影下,容易產生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強的社會觀念影響,孩子無法超越父母的成就,高成就父母高關注、高期待之下,自信心搖搖欲墜。 調查發現父母最頭痛的問題 1.缺乏紀律-學校生活家庭作息,都要催促、提醒、代勞2.缺乏責任感-不做家事、不整理自己房間,不做功課,做事賴皮,拖拖拉拉3.缺乏禮貌-遇長輩不會打招呼,不懂尊師重道,不懂感謝。4.缺乏自信或過分自大-太在乎或不在乎別人感受,不敢表達自我或太愛現,不敢嘗試新事物或是失敗主義者。5.缺乏耐受力-習慣接受讚美,不習慣接受批評,不懂如何處理挫折,不懂自我激勵和自我對話技巧。6.自我中心-以為家裡外界都要順著他的意、自私、不能設身處地,缺乏同理心。7.動機弱化-直升機父母,讓孩子變得沒有自己努力的需要和動機8.缺乏閱讀習慣-沉迷網路、電視、漫畫,文字閱讀只在學校做的事, 知識匱乏、競爭力不足。9.早熟-心裡因為接觸資訊的管道多元複雜,生理因營養充足,發育早熟,衍生社會認知和身體上的安全上的危機。 父母想要整治孩子的問題之前,應該先冷靜下來看看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反射了父母的一切,好父母要勇敢面對自己的過去,包括上一代的教養方式。有些父母不知道上一代的教養方式為自己的生命帶來些問題,與孩子的互動中有意、無意的影響孩子;出於愛的紀律,才能賦予孩子真正的自由,從小學會服從、讓步、負責任的孩子,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他們迫切渴望大人設下規範。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久旱甘霖

久旱不雨,高溫的天氣持續好長的時間,上週一終於下雨了。問小朋友:「下雨好不好?」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好,理由不一樣。 「不能出去玩」「因為沒水可以喝了、沒水可以洗澡、沒水可以煮飯、因為水庫沒有水了…」 水庫沒有水是很嚴重的事,就像家裡水塔沒有水一樣,對生活造成諸多不便,當然也會危及我們的生命。 多數小朋友對下雨有概念,水和人的關係、水的重要性,能與生活連結一起,因著有這些認知,所以雖然下雨讓他們無法到戶外玩,也能讓需要勝過想要的念頭。 與小朋友分享,人、生物、土地都需要水,水太多會造成「水災」,很久沒下雨,缺水會變成「旱災」,太多、太少都不好;將「旱」字寫在白板上,小朋友說是「早」,於是再寫上「早」字,小朋友發現兩個字上面都是日,下面不一樣,嗯~發現異同,「日」代表太陽,兩個字都和太陽有關;下面一個是干,一個是十,哈…有人說「千」,再把「干」和「千」兩個字寫在白板上,請他們仔細看,細心的能看出一個上面一橫是直的,一個是斜的。小朋友們專心的聽和看,讓大腦裡的海馬迴將這些儲存起來。 雨,在大家的期待中來了,從上週四連著到昨天,不停歇的下了一個星期,水庫的水位終於上升了,多處地方積水了,路面坍方,生活也有許多的不便,跟著產生了抱怨,哈~久旱和多雨都不受歡迎哦! 雨一天天下,眼看著週五就要到了,孩子們心急了,頻頻看著外頭,週五會下雨嗎?露營活動會取消嗎?孩子們很擔心,因為露營是他們的最愛,期待已久了。 告訴小朋友,露營活動不會取消,只是部分項目會調整,不過園長有信心週五一定會放晴,因為小朋友是天父最愛的孩子,祂聽見我們的禱告,一定會幫助我們,給我們一個好天氣。 週四上午終於放晴了,孩子們放心、臉也跟著笑開了…….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