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領域 – 認知

走出校園 認識環境

本週配合教學主題,除了幼幼班外,每個班在老師的帶領下到社區去踏查。事前的叮嚀免不了,外出總是擔心安全的問題,一切就緒,孩子們臉上帶著笑容,愉悅的手牽著手到社區散步趣。 雖然是常常出入每天必經的巷弄,但小孩們卻有些陌生感,平常不是搭小客車,就是坐摩托車,難得有此閒情逸致,與老師、同學走路踏查,看看學校附近的環境、觀察房子的外觀、大小、巷弄的寬窄,增強對生活環境的知覺辨識。 「原來前門的巷子較小,後門的路比較寬」、「馬路旁有好多的商店」、「有新開的大樹藥局」、「有7-11,我們有去參觀過,還有買東西」… 老師帶孩子走出校園,藉由孩子的雙腳一步一腳印,將學習場域延伸到社區。同時也發現平常在課堂上表現比較不積極的小朋友,出了教室彷彿變了一個人,眼睛發亮、精力充沛,在社區踏查時能夠以流利的口語來表達,也可以做介紹。 戶外踏查,讓孩子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居住與就學的周遭環境,並建立關係和連結。 每天11點10分一到,體能音樂一響,小孩們魚貫地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戶外準備進行30分鐘大肌肉的活動,透過器材的排列、組合,孩子們展開肢體的動作,與同儕們盡情的玩著,儘管已汗流浹背,仍興緻高昂、欲罷不能。 午休起床後的20分鐘活動,亦是小孩們的最愛,空間充分的運用與器材的使用,不是騎車就是搖呼拉圈、踩高蹺、投籃、或是到草場賽跑,後門爬桿,有用不完的體力,把握在幼兒園活動的時間。 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科技產品的普及化,雖增加家庭生活機能的便利性,卻使得親子運動的機會相對減少,同時,幼兒娛樂活動多以 看電視、玩電腦、3C產品等靜態性居多,和以往孩子在戶外跑、跳、做大肌肉活動或團體遊戲有很大的差異。對孩子的體適能及身心發展造成影響。 幼托整合後,教保活動課程,其中「身體動作與健康領 域」,將身體動作抽離成為一個獨立的課程領域,強調每日應有30分鐘大肌肉活動,並融入其他領域中;以運動為主體、遊戲為方法」。 幼兒在三歲以後,腦部功能的發展十分快速,六歲更是意識發展的關鍵階段,此階段應提供幼兒多接觸各種不同的活動,做為日後發展之基礎。 學齡前兒童若生長於具有豐富身體活動與刺激的環境中,其大腦發育及認知功能方面的表現,都明顯優於環境刺激較少的學齡前兒童。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讓孩子開心上學!心理師媽咪處理分離焦慮 5 大重點

好不容易把孩子挖起床,結果孩子一到幼稚園就抱著媽咪不放,淚眼汪汪、崩潰大哭,不管怎樣都不願意下車,甚至躺在地上不願意起來等等狀況,眼看上班就要遲到了,但是看孩子哭成這樣,做父母怎麼捨得?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因此分離焦慮的外顯行為及適應期是因人而異,隨著幼稚園開學,許多朋友們在臉書分享孩子分離焦慮的情形,因此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孩子到了幼稚園的哭泣、耍賴、抱著爸媽不肯走,當媽咪離開時,孩子緊抱著安撫物、咬手指來降低焦慮,還有拒絕參與團體活動等等的行為,都代表著孩子的分離焦慮。『幼兒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害怕自身安全及擔心不知何時能再見面,因此表現出超乎預期的過度焦慮,在外顯行為的部分,主要是抱著父母不放、大哭、倒在地上耍賴、恐懼等等。 各位父母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到,隨著孩子在7~9個月開始進入『選擇性依附』階段,就開始特別會黏某個大人,也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一旦主要照顧者離開,孩子就會大哭、不安等情形,這狀況直到孩子兩歲才趨緩。 二、為什麼要好好的處理分離焦慮? 國外學者Howard(2011)曾針對2080個家庭樣本進行為期五年的縱貫研究,發現嬰幼兒早期曾與媽咪分離一星期甚至更久的時間,這樣的孩子在3歲時個性會變得比較消極,3~5歲之後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也比較容易出現負面的親子關係,足見嬰幼兒早年依附關係對其社會適應及認知等發展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主要照顧者因為害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趁著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會更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及不信任感,因此,如何好好的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減少對人際關係、社會適應的衝擊,真的是很值得學習的課題。 三、蝦咪?媽咪也會有分離焦慮! 一般來說,網路上許多親職教養文章提到的幼兒分離焦慮都是指孩子,然而,依附關係是雙向的,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媽咪與孩子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害怕、悲傷、不捨、罪惡、愧疚等等的感受,外顯行為則是依依不捨、欲走還留、在校門口上演十八相送等等。其實這些屬於媽咪本身的分離焦慮,然而,當孩子感受到媽咪的不安與害怕,或是感受到媽咪不信任幼稚園這個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更加深了。 四、克服分離焦慮的五大重點 (一)生活技能的學習-上幼稚園之後要自己穿襪子及鞋子、整理物品,還有上廁所、洗手等的衛生習慣。 (二)提早為進入幼稚園做準備 1. 和孩子一起購買入園物品 2. 循序漸進地增加團體活動 3. 規律的生活作息 4. 帶著孩子認識新環境與老師 (三)預告的重要性-除了初次入學的分離焦慮,其實星期一症候群、放長假後的第一天上學也是孩子分離焦慮很高的時候,預告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降低不安的感覺。例如:拿著日曆跟孩子說:『你看看時鐘短針指到4,長針指到0,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我保證會做到喔!』一旦向孩子預告了時間,家長就真的要做到,若有突發狀況也要跟孩子說,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四)溫暖而堅定地離開-『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學,你很緊張,要跟媽咪分開,會害怕。』『媽咪有感受到你的害怕,如果是媽咪第一天上學也會跟你一樣害怕。』接著說,『你看看幼稚園裡面,媽咪之前有跟你說過、帶你來看過,裡面有好多小朋友,還有好多玩具,你聽老師說故事、玩玩具、睡午覺、吃點心,媽咪會準時來接你。』在說的過程中,媽咪蹲著靠近孩子、注視孩子的眼神,以平穩的語氣和緩地說,孩子會更安心。家長要好好地跟孩子說再見『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該離開還是要離開,但別忘了給予一個溫暖的抱抱,好好地說再見。 (五)持續的正面鼓勵與陪伴 當孩子從幼稚園回家之後,可以多做一些親子互動,除了減少因親子疏離而產生更嚴重的分離焦慮之外,也能透過好好地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及安全感。每次孩子有進步,家長別忘了給予正面鼓勵: 『媽咪看見你今天主動找同學一起玩,我有看到你的改變喔!』

繼續閱讀 »

找「爸比」

開學第二週,新生的情緒穩定了許多,哭泣的小孩明顯的減少。第一次上學、初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難免會緊張、焦慮,但孩子們一天比一天適應,相信他們很快就能融入團體生活。 升上大、中、小班的哥哥姐姐,也學著協助,帶領弟弟妹妹一起做各項的學習活動。感謝爸媽把孩子交給我們,讓家園、親師一起成為育兒夥伴,更希望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下,能快樂的成長茁壯。週二爸爸節,教小孩們唱一首「爸比」的歌曲~東西壞的時候叫爸比,走累的時候找爸比,不懂的時候問爸比,害怕的時候喊爸比。 問孩子:為什麼東西壞了要找爸爸?因為爸爸比較厲害;走累的時候呢?因為爸爸力氣比較大;不懂的時候為什麼不問媽媽要問爸爸?爸爸懂得比較多;害怕的時候怎麼不叫媽媽呢?因為媽媽自己也會害怕呀!再問~爸爸甚麼都會,那他像甚麼呢?爸爸像巨人、像一棵大樹、像一座山、像超人….爸爸有沒有很重要?有,他需不需要有人愛護?需要,誰要來愛護爸爸呢?小孩們不假思索的說「我」。 父親除了成為一個家庭、兒女的保護者外,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個有智慧的陪伴者。父親的角色在家庭及育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不只是擔任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者,研究證明,爸爸的角色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 在此時期,父子女間互動的重要性,遠超過大家想像,父親在遊戲中表現越是活躍,孩子在年滿一歲時的行為問題越少;在年滿二歲時也能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更強的識別形狀能力。爸爸跟小孩玩遊戲,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不只可以增進彼此的關係,也能增加孩子思考、情緒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情感上若能給予更多的支持,孩子會比較快樂,也能和老師、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 祝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幫助孩子處理人際衝突

寢室那頭傳來小孩的哭叫聲,不知發生甚麼事,前往了解,原來是有小朋友的鞋子不見了? 鞋子不見,去哪兒了? 和小朋友討論,小朋友說有人把它藏起、沒穿鞋子來…,一會兒,就有小朋友說….是被 × ×小朋友藏起來了啦。 花了些時間和小孩分享,當自己的物品不見時的心情….. 幼兒園裡,孩子吵吵鬧鬧、分分合合、一下子有人告狀、一下子朋友另結新歡,許多戲碼不斷重演,幼小班的小孩由於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只想到「我」要什麼,所以容易搶玩具,排隊搶第一,遇到爭執會以哭鬧或者破壞東西來引起注意。 到了中班的年紀,孩子逐漸有了「輪流」的概念,也會開始有自己的主見,特別是在意有沒有好朋友,這時候的吵架,多半會用告狀的方式,希望老師幫忙仲裁;主見太強的孩子可能常常因為意見不同就吵起來,女生比較容易因為認定的朋友跟別人好,感到生氣而吵架。 大班的孩子,在認知和表達上都更加成熟,是非對錯比較說得清楚,可是吵架時往往得失心重,會找理由辯解。 過去的年代,家中有兄弟姊妹,上幼兒園之前多少懂得如何和他人相處;在少子化的今天,獨生子女居多,外界的文化刺激又大爆炸,家長一方面過度呵護,另方面又放任情緒發洩,使得年幼孩子一旦進入群體生活中爭吵情況常出現。 尤其是二歲的幼兒,話都還說不清楚,咬人、搶玩具、哭鬧的情況比較明顯;有些則是個性的關係,生氣很久,或遷怒他人。 吵架行為雖然層出不窮,但是值得安慰的是,小朋友們也能從過程中獲取經驗,逐漸改善,只是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往往不會太愉快。 孩子們爭吵後,師長的陪伴和調解,可是很重要的課題。 每早,晨光時間集合進教室前,除了引導小朋友們互道早安,也會以正向的語言~如今天要和老師一起合作、和小朋友相親相愛、一起分享、快樂學習…等話語來教導。 時序來到六月了,正值炎熱的天氣,游泳可是最消暑的水上運動了,孩子們期待能夠游泳,望著泳池,問:「甚麼時候能夠游泳?」 仁和的泳池,大小、深淺是專為學齡前小朋友設計的,每年在端午節後、中秋節前開放,每週二天,聘請游泳教練入園帶領。 因著新冠疫情,連續三年無法開放,好不容易疫情解封,卻遇到缺水的問題。目前台南的水量實在不樂觀,只能祈盼天降甘霖,滋潤大地,也滋潤人們的心,滿足身體消暑的需求。 祝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運動改變了孩子,真好!

為了改變孩子不愛運動的習慣,在他國小時,我硬幫他報名了足球社。一開始他唉聲嘆氣,很不樂意去,沒想到上了幾次課後,突然開竅!愛上了足球運動,從此,每天都期待足球課的日子。 我家老二小小熊從小就不愛運動,他出門要爸爸抱,一直到五歲還黏坐在手推車上,不願自己走;等他會識字後,就變成一個書蟲,每天讀書不想出門。我忍不住暗暗擔心,他一輩子注定『肉腳一生』的日子。 為了改變他不愛運動的習慣,在他國小時,我硬是幫他報名了足球社。 一開始他唉聲嘆氣,很不樂意去,沒想到上了幾次課後,突然開竅!愛上了這運動,從此,每天都期待足球課的日子。 因為練足球,他的體能也變好了,以前一走路就哀哀叫的習性也改了。 這是一種神奇的轉變。長期研究大腦與運動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瑞提提出:運動不只對身體好,對大腦也好。他說:「運動除了能讓我們的心態做好準備,還能從細胞層面直接影響學習,提高大腦輸入及處理新訊息的潛力。」 洪蘭也分享一項實驗:小學生只要每週慢跑兩次、每次三○分鐘,十二週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就比以前進步很多。因為人在運動時會促進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分泌,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會讓人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 最近每天傍晚,他都說要出去跑步。我問為什麼?他說:「校慶運動會快到了,大隊接力我跑第三棒,很重要!我想跑快一點,所以要多練習!」 然後,他都帶著碼錶去附近操場練跑。 接下來都回來向我報告:「今天我進步了0.3秒!」、「今晚我又再進步了0.2秒!」 我望著他欣喜的笑容,腦海中突然浮現當年老是哭著走不動、扁著嘴 哀求爸爸抱的胖寶寶….當年我的擔心,如今煙消雲散。是的,你真 的不一樣了。有足球真好、有運動會真好 孩子運動改變了你,真好.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學習像一塊海綿

世人常言:小孩是大人的縮影;意思是說小孩子充其量就是縮小版的大人,而大人只是小孩這一個體到時候的放大。這一種說法,只就外觀的體面積的描述而已,如果詳細認知人體的發展生理學及發展心理學,則會發現上述的說法有其謬誤,而最大的盲點就是在於兒童是一個不斷在「成長」、「學習」的個體,而大人則在某一個時間點,我們稱為「成熟了」「長大了」以後就少有變化了。 我們知道每一個小孩在20歲以前,身體上各個組織系統的發育,除了普遍認知的外觀上之成長外,淋巴系統、生殖泌尿系統、以及大腦的發展,都有其適時適當的發育曲線,本文單就與兒童知識之獲取與人格養成關係最密切的大腦的發展來探討。 我們先從最簡單的腦波來看,腦波是腦神經由突觸傳入電脈衝,引起後突觸電位之變化起伏,一般成年人的腦波電位起伏在30~50μv(微伏特),但嬰幼兒腦波的電位起伏可以大到100~200μv,兩者不同相當顯著,電位起伏越大,表示活動力越強。 另外大腦的功能是藉由不斷刺激而強化,腦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時會產生突觸並釋放化學物質,刺激後面的神經細胞繼續發電,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刺激,細胞的能量就會變得更強,細胞能量變強除了神經細胞的主軸變寬,分枝數量也得以增加而形成一個強大的記憶與反應網絡。這樣的網絡形成的越廣越深,反應的能力就越迅速,而臨床上我們的認知與實驗都顯示,人類的記憶力在20歲的時候是最高峰,之後就會逐漸降低。 另外有人研究顯示3歲之前的嬰兒腦部已經形成大約1000兆個連結,約為成人的2倍。而3~10歲是社會性、知覺、情緒、生理發展最迅速的階段,這階段的腦部活動力亦是成年的2倍。到11歲之後人的腦部開始會刪除「多餘的」(也就是沒有在使用的)連結,而反覆使用過的連結則會成為永久的連結,這就是所謂的「用進廢退」最佳的例子。 還有某些特殊的研究顯示越早學習樂器的人整個腦部更是高度的發展,所以有人說13歲以後才學習樂器將難以成為大演奏家。語言的學習亦然,青春期前學習外語才有可能像當地人在講語,青春期後才學外語就注定會有揮之不去的「口音」。 運動也可以保護並強化腦部,這是眾所週知的,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動作控制是從全身性的大動作逐步延伸到手腳的精細動作。整體而言,運動對小孩除了建立感官能力的發展整合外,尚有身體控制,情感及社會化的發展,這四個面向就建構成孩子的人格發展。 所以,親愛的年輕朋友們,你們當趁著青春年少,當身體各方面都在蓬勃發展,特別是在掌管我們的記憶、心智、情感、人格等面向的大腦功能正在頂峰的當下,我勸你們,應該學習像一塊乾凅的海綿濡濕在水中的那一刻,努力的吸收各種新知(當然也要篩檢,不要接觸有害身心的事物)。 在這個階段學習得來的知識或養成的人格,將會成為你一輩子知識與生命的基石,正如同箴言二十二章6節所言:教導孩童走他當走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 文/彰化縣生命線協會理事長,彰化精健之友會會長/吳潮聰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足球不見了?

放學時間,門口陸續有家長來接小孩,老師廣播呼叫小朋友,叫到名字的,班級老師會帶小孩到門口給家長,並做簡單的交談。當天若有上才藝,就會由值週老師協助;多數小朋友聽到自己的名字,會迅速的到門口,向老師、同學說再見,開心的和家人回家。 週三,門口老師和往常一樣,其中有位小孩被老師連續呼叫了好久,卻遲遲不見出來,心想也許小孩上廁所,或是….,後來小朋友出現了,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在找他的足球。 剛上完足球課的他,不知道球在哪裡? 問足球老師,老師說我幫他把球放在袋子裡,又放在他的書包旁邊,為何不見他也不知道?動員好幾位老師幫忙找,就是找不到。天色昏暗,能找的地方都找了,有老師說:是不是小朋友拿錯了?不過拿錯了也應該有另一個球才對呀?天色更暗,請小朋友先回家,隔天再處理。 隔天晨光時間,和小朋友一起討論,東西為何會不見的話題,有的說亂丟、沒收好,有的說被別人拿走,再問,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東西保管好,小朋友:要收好、物歸原處;東西要寫名字。 延續昨天球不見的話題,話匣子一打開,大家七嘴八舌的說著,問球是甚麼形狀~圓型、球體、它會滾;那要怎樣收,球才不會滾出去?裝在袋口可以合起來的袋子裡;再問,每個球都長的一樣,怎樣分我的、你的、他的?寫名字,在上面畫圖,诶~好主意哦,小朋友發表意見,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互相學習。 此時,Amy媽咪手上拿著球,笑咪咪的說找到了。問~在哪兒找到的?原來球滾到放彩虹椅的地方,躲到椅子下面了!和人玩躲貓貓遊戲呢,難怪找不到。 白天,天光光,Amy老師觀察到小朋友放書包的位置,想到球滾出來的方向,就這樣找到了;足球不見的事圓滿的解決。 東西找不到的事常常發生,在孩子身上更是屢見不顯。因為少子化,每個孩子都是家中寶貝,一個小孩四個大人照顧、幫忙,他們都不用動手了,不認得自己的物品、不會愛護,失物招領時,通常都找不到主人。如果事事都是家長、師長代勞,孩子就沒機會學習,反而讓他們習慣一切都有人打點好、按照指令做事即可。 「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從字面上看,是「自理」+「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理」的心態,也就是主人翁精神(Ownership),透過這些生活瑣事決策與習慣培養,讓孩子認知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自己思考如何管理好自己,自己做決定,並對自己負責;例如自己要知道東西在那裡,要如何保管,該帶什麼東西,要穿什麼衣服,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才會變成孩子日後主動學習成長的基礎。 幼幼班有位小小孩,阿嬤分享,他訓練二歲的小孫子,養成早上上大號的習慣(大在尿布上),每早一定等小孫兒大號上完處理後才帶來幼兒園,讓老師好感動,感謝阿嬤的體貼,相信孩子從小有阿嬤用心的培養,自理能力一定不會差,也會更具責任心。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歲末的回顧

2022年進入倒數尾聲,全台各地都將舉辦跨年倒數晚會迎接2023年,許多民眾也開始規劃迎接曙光、送夕陽等跨年活動。我們則提早於今天上午(12/30)舉行,雖然不是倒數的時刻,但藉著活動,讓小朋友有感的、從體驗中了解2022年-民國111年將過了,地球又繞著太陽一圈了。 歲末之際,回顧一學期來與孩子們一起在幼兒園生活的每一天,是充實且充滿感恩與感動的回憶。打開活動照片檔案,跟著一張張照片走進時光隧道,相片裡的影像勾起了一個個的回憶,從八月開學小朋友剛入園的模樣→國家防災日地震逃生演練→牙齒塗氟→流感疫苗注射→Halloween萬聖節→秋季府城古蹟之旅→社區報佳音→參觀東門聖教會→2022歡樂聖誕滿園地-愛在聖誕,還有每月的慶生會、保育宣導活動,晨光活動,大肌肉活動,班級教學,草場、沙場的活動等等,真是多姿多采,精彩萬分。 孩子們從各項學習活動中,增加知識、增廣見聞,不僅長高,智慧增長,認知、情意與技能均有了長足的進步;認識的小朋友多了,同質性高的孩子玩在一起;人際衝突問題相對也增加了。 問小朋友:「在幼兒園和朋友相處要怎樣?」「相親相愛」 和老師呢?「要合作。」 在家裡呢?可不可以黑白灰?」「不可以」「可不可以和弟妹兄姊吵架?」「不可以」 小朋友們會說卻做不到,不過,不可因此而放棄,仍需適時不斷的提醒。學好不容易,學壞卻很快,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不良的示範,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必須重複不斷提醒二十一次,才會有成效。 回顧過去,展望新的一年,讓我們以新的眼光、新的視野、新的心境,迎接2023年的到來;期待每個人都有健康的身體,平安喜樂的心,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讓我們齊心共同建立一個友善、充滿正能量、祥和的社會,少一點口水,多一些包容,讓我們的孩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能有一個零汙染的生活環境,健康平安、快樂的成長。 「園裡的番茄圓又大,躺著睡覺不害怕,來了一隻大野狼,對著番茄要一口,爸爸看見好生氣,趕快把他趕出去。一對棍子輕輕打,兩雙筷子裡外扒……」,.孩子們開心的念著兒歌進教室。 祝 聖誕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幼兒體能 - 足球

園長的話 – 讓孩子努力的長大

看著草場上的小孩,在老師的指導下,努力的學習踢球、接球、運球的技能,身手敏捷的宸鏵、動作迅速,兩眼炯炯有神,緊盯著球不放,園長不禁駐足、給予加油打氣;大班小朋友也在班老師的帶領下,到草場進行班級足球對抗賽。 問小孩:何謂世足賽?有人回答~世界足球賽;看過比賽嗎?大都搖頭,因為賽程剛好是半夜睡覺的時間。 四年一次的世界盃足球賽正如火如荼的在位於阿拉伯的卡達舉行,台灣有許多運動迷、足球迷關心這場賽事,尤其是當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都踢出好成績,打敗傳統歐洲強隊,晉級角逐十六強。看著日本、韓國國民團結一起,為自己國家隊加油的樣子,實在令人感到羨慕。 第一次到仁和參觀的家長,多半都會被幼兒園有草場所吸引,在仔細的看,草場的兩旁各有一個足球門,這個足球門是有故事的。約在20年前,政府有心推廣幼兒足球,連著幾年舉辦幼兒足球賽,為了鼓勵園所報名,報名一隊就贈送一組足球門;當時候我們就設計目前在草場的球門,可長久性來使用。 很可惜,幼兒足球的推廣並沒有持續下來,這些年的發展雖然也有一些校外幼兒足球營隊或教學,但整體參與人數還是相對較少,幸好這兩年社會對幼兒運動的意識有提高一點,願意在假日帶孩子參加運動課的爸媽也增加了。 一項運動的發展需要長期的投入,才能看到成效,例如此次世足賽最年輕的球員,法國23歲的姆巴佩,父親是足球教練,母親是手球教練,他受到足球教練父親的影響,四歲就開始踢球,不僅有來自父母對足球熱情的影響,也有整個社會的風氣帶動,從基層扎根播種,長時間的經營努力不懈怠,才能在世界足壇上發光。 不過能在世界級舞台發光雖然很值得高興,但並不是推廣運動的目標;運動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透過運動保持健康的身體才是重點。 特別是幼兒在成長的時候,非常需要足夠的肢體活動,而且肢體協調和認知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沒有足夠的空間、時間跑跳活動的孩子,未來腦部發育也會受到影響;這也是政府透過幼兒教保法規,規定要求幼兒園每日至少需要有三十分鐘大肌肉活動時間的原因。 雖然如此,但以幼兒園來說,實際上讓孩子有足夠的活動並不容易,首先會遇到的困難就是場地,很多都會區的幼兒園多以室內為主,一群小孩在室內空間跑跳,可不是開玩笑的;空間不足,不僅玩不起來,也容易受傷,且還需器材設備的配搭等,老師們看顧一群精力旺盛的孩子,也得付出不少汗水。 仁和的孩子是幸福的,有充足的空間和活動發展肢體;因為創辦人洪南海先生年輕時便是足球高手,曾經代表臺灣的國腳,後來成為教師,帶領勝利國小足球隊遠征日本 (相關故事請見仁和網站),因此在創園之初就非常注重幼兒的體能,以運動感覺智能的理念,在八百五十坪寬廣的園地,規劃有草場、開放式活動室、沙場、游泳池、遊戲場等,屬於孩子快樂泉源的場所,加上自製豐富的體能器材。讓孩子透過遊戲、玩樂,豐富學習、享受童年美好的時光。 學前教育是奠定日後發展的基礎,讓孩子快樂又充滿活力的長大,是我們的使命,如果爸媽看到孩子回家時很開心,但衣服玩的髒兮兮,甚至有點小擦傷,千萬別責怪孩子、質問老師,因為他們正努力的在長大。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比注音更重要的事

做為多年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常常會感受到來自父母們的焦慮,總覺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希望幼兒園能「超前部署」,幫孩子面對國小後的課業挑戰。 有些家長很在乎注音符號的學習,希望有教材、有課本,看得見、摸得著,能清楚知道小孩在學什麼。就連最近來園參觀的家長,小朋友明年八月才入幼幼班,就問幼兒園有沒有教注音符號?有沒有寫字?擔心上國小會跟不上。家長說她的姪女上國小不到一個月,老師就考注音符號… 這種焦慮已經深入台灣父母的心,擔心小孩會跟不上,有的是注音、有的數學,孩子會了,父母不僅會安心,更有一種成就感,甚至成為和親友炫耀的話題;這不只是幼兒園才有的現象,連國中小,甚至高中以上,某種程度也是台灣社會過度重視學歷的原因之一。 但相對於與日後學習能力有關的閱讀習慣的建立,爸媽似乎不是很重視。 仁和推動親子共讀已多年,為了解推動的成效,園長會在學期末一本本的過目,達到指標的,會贈送小禮物一份,作為獎勵。 上學年我們調整親子共讀的量,由原來每週二本改為每週一本,週五發回,家長可利用週休二日進行共讀的分享;過程中發現重視的家長為數不少,但也有少數家長忽視,只讓小孩畫圖,實在可惜。 週三,班級各取二本紀錄本讓園長過目,檢視的過程發現「愛的小語」欄位空白的占多數,還有書名沒寫、日期也沒填的,顯然閱讀習慣的培養不是家長們關心的重點。 閱讀習慣的養成是需要花時間,習慣才會養成,而習慣的建立愈早 愈好,幼幼班最好。學前小孩識字少,字義理解力不足,需要家長、大人的幫忙,念著有圖的繪本,引領小孩進入繪本的花園,悠遊在其中,想像自己是繪本裡的人物,藉著文字的力量,來影響小孩,自我調整。透過共讀後的分享,了解並培養小孩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增進親子關係。 閱讀很重要,它與學習能力有密切的關係。閱讀不足,學習任何課程都會有問題。 今日的幼兒生長在數位年代,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而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建立,宏觀的視野、規律的生活、良好的品格、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健康的身體,這些能力遠比認知、學注音符號、寫多少字來得更重要,更需花時間和心力。 仁和,讓您的孩子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讓他們健康、開心的茁壯,建立未來的能力。 祝 假日愉快 平安 健康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