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擁抱大自然的美好!

露營最受歡迎的6個優點 你露營了嗎?疫情後最受歡迎的全民運動 近幾年,隨著疫情的影響讓人們不再能出國,能接觸大自然的露營,漸漸成了許多家庭週末假日最主要的休閒之一,這種旅行不僅能避開人群的聚集,也能用一種換個生活方式的愜意,沉澱在都市叢林中所受到的烏煙瘴氣。 露營的浪漫,在於它有一種偽出國的情調,除了逃避城市的喧囂,更在兩天一夜的生活裡,體悟到居家生活甚少能擁有的氛圍,不少家庭、親朋好友也能發現,在那一起度過的日子裡,情感也更加緊密。 然而,對某些人來說,不喜歡露營的原因就是準備過程太過繁瑣,包含得自己搭帳、收帳、準備伙食,甚至炎熱、蚊蟲叮咬、睡不舒適等問題也都成了考量的重點。但,人生本來就不是每件事都能稱心如意,能夠享受這段過程,不妨也是一種成長。 露營最重要的6個優點 1、露營有助於解決問題-露營時,往往都會遇上平常不會接觸到的挑 戰,有些甚至靠Google都無法有效的解決,像是如何搭帳篷、該怎麼 收帳、最有效率的生火方式、正確判斷天氣狀況等,很多都必須靠著經驗累積。不僅如此,每一次的露營都是種全新的體驗,且能擁有新發現。研究證實,面對新的事物和挑戰,能保持大腦的健康,因為這會使我們養成獨立思考的個性,也可以增強自信、滿足和幸福感。 2、露營對孩子的教育有許多優點-在上述的觀點下,不難發現露營對兒童的成長發展會產生直接的正面、積極影響,特別是在現代智慧型手機和平板技術如此發達的年代,露營的優點就更不用多說了。 露營不僅讓孩子脫離3C產品的誘惑,他們還能在大自然的遊玩、探險中,找到在都市裡面從沒有過的樂趣。專家說,露營讓孩子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也會培養能力,克服新的問題和挑戰。而這些挑戰不僅能保持大腦健康,還增加了學習機會。 3、露營其實可以改善睡眠-研究發現,露營可以重置我們的生理時鐘,並幫助難以入睡、睡眠品質過差、失眠的人們,就連愛賴床的問題也可以改善。這是因為在家中習慣的日常作息裡,你我擁有太多的誘惑,也許工作繁忙之餘,還得抽空熬夜追劇、打電動;但露營時,則是直接拋下這些產品,且由於晚飯後基本上就沒什麼大事,因此能更悠閒的享受自然、早早入睡,也能更早起床。 4、露營會增加維生素D的補給-由於接觸大自然,親近陽光的機會便愈高,這也意味著能接觸更多的維生素D(Vitamin D)──維生素D的主要天然來源,是取決於透過日光照射在皮膚表皮的下層的化學反應,因此多照日光是獲取維生素D的簡易方法,只要一天暴露在陽光約10分鐘,人體自身即可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5、露營可以增加運動量-如果你的日常生活,不是坐辦公室就是通勤,甚至連平常的運動習慣都沒有,那麼露營將會是一個幫助運動、鍛鍊的手段。因為在露營時,你會不斷在營區周邊探索新環境,或想盡辦法把內帳、外帳、天幕搭好,等到處理完一切後又要準備伙食時,運動量其實比平常還要大。這對平常就缺乏運動又沒有上健身房習慣的人來說,是個非常好的遊憩享受。 6、露營能讓人更快樂-露營的最大優點,是能讓自己更快樂,有改善心情的作用,讓自己忘卻煩憂的魔力,而接觸大自然的行為能刺激大腦、舒緩身心、增進健康發展,這也是為什麼露營普遍讓人快樂的主因。露營時和一群家人、朋友相處,互相聊天、打鬧的情感更能增進彼此感情,和同儕玩得開心,和爸媽之間的互動,也會更甜蜜且融洽。 文 /魯皓平

繼續閱讀 »

小孩愛告狀,行為背後的四個原因

「吼!媽媽~弟弟又把我的玩具弄壞了!」 「媽媽~姐姐都不跟我玩!」 家裡此起彼落的告狀聲搞得媽媽一個頭兩個大!不處理,擔心孩子起衝突沒完沒了,處理了,不是被告狀的說告狀的「愛打小報告」,就是告狀的跟被告狀的都不滿意結果。如果孩子在學校常常愛告狀,也會擔心影響孩子人際關係。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爸媽要瞭解!告狀背後的行為訊息 1.剛建立「是非」的概念:孩子開始學習到各式各樣的規則,大人也時常透過讚美或制止來教導 是非觀念,對孩子而言,規定就是規定,沒有彈性可言,因此當別人做出違反自己認為「正確」的行為時,自然就會出現告狀的行為了。 2.得到大人的注意、認同:孩子單純地認為「別人不對代表我是對的」,又或者如果之前自己不 小心犯錯而被處罰,孩子也會透過打小報告想拉低對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3.測試大人的規則、底線:「媽媽!弟弟又去拿冰箱的布丁吃了!」明明自己也很想吃,只是怕做了會遭到懲處,先說弟弟做了,試看看媽媽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媽媽沒有責備或處罰弟弟,表示這件事是可以做的,如果媽媽生氣了,孩子就會知道這件事不能做,但自己又不會受罰。 4.想要「控制」其他人,當小霸王:「你再不XXX我就跟爸爸說!」其他孩子聽到這句話起初都會心生恐懼,如果犯的錯來不及修正,可能會透過條件交換來拜託對方不要告狀,準備要告狀的孩子這時就會覺得自己握有某種程度的「權力」。 5.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上次你去跟媽媽告狀,這次被我逮到你犯錯,我也要去跟媽媽說!」如果前一次孩子告狀的狀況沒有處理好,很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惡性循環喔! NG教養,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社交人際 1.交付「風紀股長」的使命給孩子:孩子不會只在特定情境下舉發別人的不是,不論到哪都會期待透過告狀來得到父母的稱讚! 2.聽到孩子告狀時還幫腔:孩子回家說「媽媽~某某同學又被學校處罰了!他不乖!」這時,有沒有家長會一起幫腔說「對呀!他做了老師不喜歡的事所以才會被處罰,你不能那樣喔!不然也會被老師處罰的!」 這時家長肯定會說「透過例子來教導孩子不要做出不好的行為,有什麼不對?」 我要說的是,因為家長並沒有在現場,也不完全了解事實是不是跟孩子說的一樣,有可能是孩子誤解了,也有可能是孩子想要透過說別的孩子不是,來顯示出「我在學校很乖」,父母這樣的回應會更強化孩子告狀的行為喔! 3.高壓統治,聽我的就對了:有的家長可能面對孩子很皮,別無他法只能用比較「嚴格」的方式教 育孩子,孩子若缺少表達想法的出口,擔心講錯話做錯事會被處罰, 就比較容易透過告狀的方式來確認大人的底線喔!

繼續閱讀 »

孩子一起床就發脾氣

專家:避免硬碰硬、三種原因對症下藥 你的孩子也很難叫起床、一起床就發脾氣、擺臭臉、甚至哭鬧不停嗎?專家指出,幼兒發起床氣有其背後原因,找出根源並解決,就能有效減少孩子起床氣問題。 上班、上學時間步步逼近,但儘管家長不斷提醒孩子起床、快遲到了,孩子仍遲遲不願離開被窩,大喊「不要不要!我還要睡覺!」接著開始發脾氣、擺臭臉,甚至哭鬧⋯⋯這些情境在許多家庭中經常上演,讓全家心情烏煙瘴氣。 孩子發起床氣,避免跟他硬碰硬 早上家長多少都會需要趕時間,遇到孩子發起床氣,其實自己脾氣也容易上來,若當下不知道孩子為何生氣,也不用急於問出原因或責備,可以事後再釐清,最重要的是穩住彼此、無需在情緒上硬碰硬。 三大原因找出根源 解決孩子起床氣 不過要有效減少孩子起床氣問題,必須從解決根源開始。孩子發起床氣最常見的3大原因為:孩子沒睡飽、不喜歡大人喚醒他們的方式、不想上學,建議家長這樣處理: 一、孩子沒睡飽:滿足睡眠時長、建立睡前作息 3至5歲幼兒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長大約是10~13小時,如果孩子的睡眠時長被滿足,其實會自然而然起床,家長可以依據孩子需要起床出門的時間回推,判斷入睡時間。 不少家長共同的困擾,是孩子常睡覺時間到了卻不肯睡,導致隔天起床沒精神、發脾氣。對此情況,建議睡前1小時別讓孩子看3C產品,減少藍光刺激、分泌能讓人入睡的褪黑激素;將燈光關閉或調暗,塑造讓身體覺得「該睡覺了」的環境;固定播放輕柔放鬆的睡前音樂,長期下來讓孩子被音樂制約,聽到音樂就會想睡。 睡前4小時進行激烈運動或刺激的遊戲、聽充滿想像空間的睡前故事,都可能導致孩子大腦過度活躍而難以入睡、淺眠、多夢。她分享,可以進行一些睡前儀式,例如跟孩子一起扮演石頭等,讓孩子平穩下來。 二、因為大人的喚醒方式而生氣:漸進喚醒感官,別用負向語言 「都叫那麼久了還不起來?」「你怎麼一直拖拖拉拉?」你叫孩子起床時也說過這些話嗎?有時家長因為趕時間,叫孩子起床時會使用負面言語或太過急促,讓孩子覺得莫名被罵了一頓、心生委屈。 建議,叫孩子起床時,家長可以給予各種感官刺激、讓孩子逐步甦醒。視覺上,可以先拉開窗簾或開燈,讓身體接收到該起床的訊號;味覺上,可以讓孩子含一小口早餐、讓孩子開始分泌唾液,告訴他要坐起來才能繼續吃;觸覺上,可以用手指觸摸、輕點身體,搭配故事角色或動物與孩子互動,例如搭配手部動作、說「小蜘蛛爬爬腳、爬爬肚子⋯⋯小蜘蛛快爬到肚臍了!可以爬到你的肚臍裡面嗎?不行的話要起來把它抓住!」讓孩子有動力起床;也可以播放輕快活潑的歌曲,給孩子聽覺刺激。 此外,家長可以幫孩子的玩偶配音,問孩子「今天的早餐是什麼?可以幫我看看嗎?」「我們在等你吃早餐,你要一起開動了嗎?」讓幼兒為玩偶著想而起床。 三、不想上學:用對話與活動抒發壓力、創造起床動力 孩子在幼兒園、團體生活中多少會遇到壓力事件,但3至5歲幼兒較難用口語主動向大人表達感受,建議家長每天放學後主動與孩子聊聊「今天跟誰玩?玩了什麼?」從中了解孩子的狀況,也可以用遊戲、畫畫等方式抒發孩子的壓力;也可以讓孩子選隔天的早餐、衣服、陪伴一起出門的玩具,協助降低上學的緊張、增加期待。 幼兒起床氣造成親子雙方情緒的高漲點,往往是因為家長急著要孩子說明為何生氣、但在情緒中的孩子聽不進去也說不出口。她建議,家長可以事後再與對方討論起床氣的原因,透過問題與對話,讓衝突變成一次更了解孩子的機會。

繼續閱讀 »

來自家人之間,無可取代的愛

對我來說,世界上最無法割捨的一種關係,就叫做「親情」,記得小學時自我介紹或是寫自傳時提到家人,我總是寫:「我有一個很幸福美滿的家庭。」 現在的我依然還是會這樣回答。 世界上有一種愛,不需要多餘的言語,不需要多餘的表示,只要從日常生活中細細體會,你就會感覺心暖暖的,家人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子,他們總是不吝嗇地給我滿滿的愛,不求回報,只要我永遠好好的。 那份從不休假的早餐 我媽媽工作十分忙碌,在家裡幾乎很少吃到她煮的午餐或晚餐,只有 假日偶爾她有空時才可能吃到。媽媽每天七點半出門,有時候可能更早,但她從不會忘記要準備好家中每個人的早餐,老實說,這份早餐並不怎麼豐盛,絕不是像早餐店一般的選擇多樣,也不如其他朋友的賢慧媽媽,能做出一桌的精緻早點,這份早餐就是一顆蛋,一顆水煮蛋,但是一定是顆剝好蛋殼的水煮蛋。 不論媽媽有多麽忙碌,每天早上我都有一顆蛋可以吃,我身邊的同學或朋友總是問:「你怎麼每天都有蛋吃啊?」是啊!就算不是多麽豐盛的早餐,每天早上起床,走到廚房看到媽媽為我準備的水煮蛋,就會覺得自己是多麽幸福的小孩啊!無關乎早餐的美味與否,而是媽媽從沒忘記我們的一份心意,與愛我們的心。 是誰在靜靜的偷窺 爸爸在我心目中一直有個崇高的地位,既威嚴又受人景仰,是我們全家人的標竿,但也因為如此,我不會隨便與爸爸開玩笑,和爸爸聊天的話題也比較少,再加上爸爸工作的關係不常在家,相處起來總感覺有些生疏,可能有時候爸爸會不知道和我說什麼,我也不知道要跟爸爸說什麼,也許與爸爸的相處模式比較像老師與學生吧!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爸爸和我的感情好像不是很好,但是我們之間就像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即使我爸爸話不多,更不會與我談心,我還是能從很多小細節發現爸爸很努力想要了解我們、想要靠近我們,有時候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罷了。每一次爸爸回到家,只要看到我房間的燈是開的,都會偷偷的打開我的房門,看看我在做什麼,而當我回頭時,他不會和我說什麼話,只是對我淡淡的笑一笑,我也會對他笑一笑。 「爸你回來了喔!」 「沒事,你繼續忙吧!」 短短的對話,但是爸爸想表達的、我想表達的,我們彼此都知道,就這樣,我也感到很滿足了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晚間,接到學生來電通知,OO同學週五晚間滂沱大雨騎機車遭撞,經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掛了電話後,心中頓時難過與錯愕,正值青春年華、人生正要起飛的大學生,竟在意外中離開! 機車一直是國人代步的好運具,然一直以來,從騎乘教育至駕駛環境一直都有待改善。首先從騎乘教育論,鮮少聽聞考照前接受完整正規訓練者,未若考汽車駕照多數人會前往駕訓中心,接受駕駛技術乃至機械教育之完整教育。或許如此,不論汽車或機車駕駛人,都未將機車視為運具單體,因此也未重視機車駕駛人應享有之路權。 人、車、路為交通安全探討必要三元素,其中囿於在有限都市空間 下,汽機車無法擁有獨立路權,兩者混合車流景象就險象環生。近來政府積極宣導大車內輪差與視差死角,亦是造成機車騎士潛在危險的成因之一,推動大車裝設曲面照後鏡,騎士自身提高警覺,均可減少機車騎士暴露於危險的環境中。 很遺憾地,在產管學眾人堅守崗位的努力下,今年多項交通安全指標仍節節攀升。首先,A1+A2一至九月總件數較去年增加近九千件,事故受傷人數亦攀高近一萬兩千人。其次,機車騎士死亡總人數1,237人、成長0.65%,其中18至24歲騎乘機車死亡人數多達190人,較去年同期成長2.7%,顯見年輕族群騎士傷亡成長相對來說幅度較大。 機車雖為日常所需之運具,各項安全措施之推動,仍有賴道安單位鼎力協助。不論早期的騎乘戴安全帽、左右轉打方向燈、酒後不騎車,甚至注意內輪差等,無一不是保命的關鍵。尤其在機車屬「肉包鐵」之情況,適度合規之慢行、不搶快,實保持行車安全的不二法則! 事實上,機車騎士每日騎乘付出的實際代價只是應付代價的1/3,噪音與排放產生公共健康威脅、超速產生肇事風險、燃油造成能源風險,這些風險未能透過取消免費停車、合理速限、科技執法、噪音管制等強制策略予以內部化。因而,機車騎士的方便與低價可謂「扭曲的方便與低價」(distorted convenience and low price),這個扭曲讓全社會長期承擔了巨大代價,包括機車騎士本人(如成為空氣污染與肇事的最大受害族群)!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是多年以來交通部道安會推動交通安全的宣導標語,對你我而言,這絕非只是句警語,而是保護自己與他人之力行!年輕學子對速度的追逐,換來的是後半輩子的遺憾,甚至犧牲,成為雙親永遠的痛! 每每習慣於課堂中提醒的機車交通安全事故案例,其實是過往發生於自己疼愛的親人中,如今無奈又再現,不勝唏噓。希藉此再次提醒所有機車騎士,並期待透過教育宣導、政府執法、提升用路環境等方式,有效降低機車事故傷亡人數,讓所有用路人平平安安的回家! 文/交通論壇

繼續閱讀 »

被愛擁抱才有能力展翅飛翔!「家庭」人生最重要的資產

「家從來就不是一幢建築物,而是家人間彼此相愛的確據」 有句話說,任何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幸福家庭不是一幢裝修華美的建築物,而是家人間彼此相愛的確據。如今,我們的社會卻充滿許多摧毀〝家庭〞的力量,有聲音說家庭是個過時的觀念,家庭觀念益加脆弱,然而,無論身處在多麼不完美的家庭當中,都有必要理解家庭的重要,唯有家庭的力量重新被建立起來,我們每個人才有展翅翺翔的能力! 為什麼家庭對於每一個人這麼重要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家是人生風暴的避風港 當經歷生命風暴時,一個功能健全的家庭是我們最好的屏障,讓我們受傷的身心得以被恢復,並重新站起來,這些風暴包括:1、改變的風暴:生命不同階段會經歷不同改變,像是生病、死亡、畢業、轉職、搬家…在這些過程中,我們需一個休息、停靠的港彎,當這些改變來臨時,家是我們最好的避風港。2、失敗的風暴:生活中我們不會一直都是贏家,有時難免嚐到失敗的滋味,在公司的晉升中被刷下來、學校課業被當、所屬的隊伍輸掉、面臨破產…人生不盡都順利,如果在家中可以被擁抱,我們就擁有能力擁抱生命中的不完美。3、被拒絕的風暴:人都不喜歡被拒絕、被輕看、被批評,在家裡我們可以得到關注、安慰、情緒得到抒解…。不同成長過程所經歷不同程度的拒絕,我們需要的是真正關心自己的家人! 二、家是生活技巧的學校 家是生活技巧的學習中心,我們學會基本的生活技巧,像是如何社交、如何說話、餐桌禮儀…等基本技能,都是在家中學會的。我們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如何成為丈夫、妻子、父親、母親…等角色,或是如何與配偶及青少年的孩子溝通等高度生活技巧;可以學習把家庭經營好,成為一個生活技巧純熟的人! 三、家是不用武裝,自在做自己的地方 家是讓人可以完全放鬆,展現真實自己的地方,人都需要一個可以卸下武裝或疲憊,可以完全被理解與接納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家。一個充滿自在與歡樂的地方,可以盡情的放鬆、也可以穿著睡衣自在地走動、享受生活。 然而,現在許多家庭已失去了這份快樂,繁忙的工作導致家庭生活非常地緊湊,適時加點玩樂是必須的,有些家庭氣氛需要更快樂一點、放鬆一點,試著多帶給家人一些歡樂吧!滿足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期待、規劃家人年度旅遊或與配偶來點精心時刻,都是讓家人感情升溫的秘訣。 形塑一個人成為什麼樣子的人,都是來自於家庭,家庭教導我們如何愛,如何待人處事,人的品格大部份承襲自父母,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品格是被感染來的,而不是說教來的;而對於人生發展至關重要的價值觀,也都從家族代代傳承而來,家庭可以說是建造一個人的一切根基。 幸福的家庭需要家中的每位成員持續投入心力、悉心灌溉的,無論我們身處在什麼樣的家庭中,都有責任把家塑造為溫暖的避風港,讓家因為有每一個人的付出而更美好,讓國家社會因為有興旺的家庭而更強壯。 撰文/林詩敏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古早味懷舊零食

這些古早味懷舊零食,你一定有吃過!涼煙糖、可樂橡皮糖、辣香片、逼逼糖,小時候都去雜貨店買這些 還記得裝在橘色小包裝裡的麵茶粉嗎?或是那顆被紅白條紋包裝紙左右兩邊包起來的牛奶糖? 相信身為6、7年級生的你,對於這些古早味零食或糖果絕對不陌生,相較於如今常見的各國糖果,這些懷舊零食更發讓人想念。 如今販賣這些懷舊零食的商店越來越少,一起從中回味你我的想當年。 古早味糖果/零食:1. 鐵盒水果糖 「搖搖圓形上蓋鐵盒,裡頭發出的喀喀聲響」是不是很熟悉這個動作跟聲音?這有著橘子、葡萄、草莓口味的鐵盒水果糖,當年擁有一盒彷彿就擁有了全世界,拿到班上去還會被小朋友們圍繞,走路起來都有風!最吸引人的不是盒內的水果硬糖,而是如雪花一樣滿滿的糖粉,糖粉越多越受歡迎,每次買回家打開就像開盲盒一樣,祈禱糖果盒裡面有著一大坨糖粉,根本是整盒糖果的大精華!6年級生在吃完糖果後,還會將鐵盒踩扁拿來跳房子,但身為7年級的編輯來說,倒是沒有這樣的經驗啦!(立刻強調自己還年輕)   古早味糖果/零食:2. 可樂糖一顆小小的乳白色糖果,竟然可以在舌尖上散發可樂的香氣,在年幼的心靈中,這是多大的滿足呀?對小時候的我們來說,這顆小小的可樂糖就等於是可樂的存在,雖然現在回想,應該比較像是「沒有氣的可樂」,但還是會讓人忍不住一顆接著一顆吃。 古早味糖果/零食:3.可樂橡皮糖 這款一樣是用可樂為味道,用QQ軟糖與可樂曲線瓶為外觀做成的糖果。在吃的時候需要先剝去背面的塑膠膜,再用牙齒摳出躺在硬殼塑膠內的橡皮糖,接著用力一扯,將可樂橡皮糖從立體塑膠膜裡拉出來,其實吃起來挺費工的,但不知為什麼,就是有一股療癒感。 古早味糖果/零食:4.麵茶粉過往麵茶的吃法,都是放到碗裡用熱水泡開,泡出一碗熱呼呼、稠稠的香麵茶,咕嚕咕嚕暖活的吃下肚。但雜貨店裡賣的麵茶粉,可不是這樣吃的。橘色包裝、一小包一小包的麵茶粉,聽過最特別的吃法是直接撕開倒在嘴裡乾吃,或插吸管用吸的!編輯也曾經這樣試過,想當然下場悽慘,因為整個被嗆到,咳到流眼淚。 古早味糖果/零食:5.嗶嗶糖 (口哨糖) 國小老師絕對不會發給學生這顆糖!因為會吵到無法安寧。1953年大阪一間公司利用成型技術設計出的這顆口哨糖,中間有個小洞,用嘴唇啣著同時吹氣,就能發出嗶嗶嗶的聲音,吹不了口哨的小孩,最喜歡唅著這顆糖假裝自己也能吹口哨呢!而且還帶有薄荷與甜味,吹完口哨後還能當糖果吃。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旅行好處多多

第一次全家一起出國時,大鼎剛滿2歲,是最調皮的時候,小鼎不滿1歲,也才剛學會走路。原本擔心帶著小孩出國很麻煩,但是著手規畫後就會發現,其實一點都不難! 首先,我把學齡前孩子的出國旅行地點設定在亞洲地區,一方面是 因為航程短、天數少,一家四口的花費才能控制在預算之內。 一定要「自由行」,我們一開始就打定主意不跟團,沒有團體行動 的限制,不用跟著團員早出晚歸,或是拉車到不想去的景點,可以隨著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 飛行時間在2個小時以內。為了避免孩子在飛機上哭鬧,我會事先 準備好新玩具或好吃的點心,讓孩子在飛機上能夠有新鮮事,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孩子在飛機上玩一玩、睡一覺後,一下子就到達目的地了。 當地的交通工具要事先規畫。以日本沖繩為例,在當地開車很方 便,我事先在臺灣先租好車,只要輸入目的地的電話號碼,即使不 懂日文,也能使用車上的衛星導航,帶你去想去的地方。採買東西後,也不用一直提著大包小包。如果到了沒辦法開車的城市,選擇搭巴士或能夠直達目的地的電車,景點之間移動時,不用帶著孩子、拖著行李上上下下。這麼做或許交通費用會多一些,但是比起孩子走不動、一直哭鬧,輕鬆、便捷的交通方式,可以省下不少麻煩。 景點的規畫以「輕薄短小」為原則。從最初三天兩夜沖繩之旅,到 嘗試五天四夜的行程,我們都把握一個原則──每天都「晚起早回」,在飯店享用完早餐,充飽體力後再出門。上午及下午各安排一個景點,避免必須一直走路、消耗體力的重量級行程,然後盡量住在同一間飯店,就不必一直打包搬行李。 創造回憶,培養孩子世界觀 或許有人認為,孩子這麼小,根本不會有記憶,出國是在浪費錢!但是我們家的國外旅遊,一定是4人同時行動,形影不離,孩子腦海中留下的記憶雖然只有片段,但是因為到了不同的國度,會有不同視野,也能慢慢培養他們的國際觀。 我將舊照片拿出來回味時,全家人看到出國時的照片,就能立刻喚起當初共同經歷的美好時光,全家人都會笑得闔不攏嘴。孩子會漸漸長大,對父母而言,這些和孩子相處的回憶是無價之寶;而且,不斷累積出遊經驗,相信下一趟旅程,一定會更美好。 親子一起旅行是「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的生活體驗! 親子旅行可以提供孩子探索新的未知事物。除了替家庭製造美好的回憶,也可在旅行過程當中,給予孩子各種不同的感官刺激,像是在大自然的環境當中,帶著孩子去摸摸樹葉、玩玩泥巴,增加觸覺輸入,增進孩子對感覺統合的能力。 孩子的成長不是光只吸收課業的知識,國外旅行可讓孩子體驗不同文化,增加人文素養。帶孩子出國的地點選擇,可像文華以「輕鬆」為首要考量,若是選擇太花體力的地點、行程,除了孩子吃不消,父母的負擔會更重,很難放鬆心情。 遊玩當中若出現突發狀況,例如遇到孩子吵鬧、不合作時,建議預先帶著孩子喜歡的玩具,或準備一些可隨時進行的小遊戲,轉移注意力。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運動改變了孩子,真好!

為了改變孩子不愛運動的習慣,在他國小時,我硬幫他報名了足球社。一開始他唉聲嘆氣,很不樂意去,沒想到上了幾次課後,突然開竅!愛上了足球運動,從此,每天都期待足球課的日子。 我家老二小小熊從小就不愛運動,他出門要爸爸抱,一直到五歲還黏坐在手推車上,不願自己走;等他會識字後,就變成一個書蟲,每天讀書不想出門。我忍不住暗暗擔心,他一輩子注定『肉腳一生』的日子。 為了改變他不愛運動的習慣,在他國小時,我硬是幫他報名了足球社。 一開始他唉聲嘆氣,很不樂意去,沒想到上了幾次課後,突然開竅!愛上了這運動,從此,每天都期待足球課的日子。 因為練足球,他的體能也變好了,以前一走路就哀哀叫的習性也改了。 這是一種神奇的轉變。長期研究大腦與運動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瑞提提出:運動不只對身體好,對大腦也好。他說:「運動除了能讓我們的心態做好準備,還能從細胞層面直接影響學習,提高大腦輸入及處理新訊息的潛力。」 洪蘭也分享一項實驗:小學生只要每週慢跑兩次、每次三○分鐘,十二週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就比以前進步很多。因為人在運動時會促進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分泌,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會讓人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 最近每天傍晚,他都說要出去跑步。我問為什麼?他說:「校慶運動會快到了,大隊接力我跑第三棒,很重要!我想跑快一點,所以要多練習!」 然後,他都帶著碼錶去附近操場練跑。 接下來都回來向我報告:「今天我進步了0.3秒!」、「今晚我又再進步了0.2秒!」 我望著他欣喜的笑容,腦海中突然浮現當年老是哭著走不動、扁著嘴 哀求爸爸抱的胖寶寶….當年我的擔心,如今煙消雲散。是的,你真 的不一樣了。有足球真好、有運動會真好 孩子運動改變了你,真好.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腸病毒預防保健

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泡疹性咽峽炎、無菌性 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合併皮疹等。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 家中有5歲以下幼 兒之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務必要隨時注意個人及幼(學)童衛生習慣,時時正確洗手,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若家中幼(學)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在 家休息,不要上學;且儘可能不讓病童與其他幼童同室,並儘量減少接觸;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應小心處理,且處理完畢也要立即洗手;並請注意觀 察家中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 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 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轉送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