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從遊戲中觀察孩子天性

那麼,父母怎麼知道孩子的天性和興趣在哪裡,以順其自然發展呢?父母需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觀察他遊戲的情形。 遊戲是孩子天性最流露的時候,一般來說,遊戲時孩子會玩他最拿手的項目:球玩得好的孩子會去玩球,老是接不到球、投不準的孩子會去玩別的東西,因為人都不喜歡挫折,孩子也是。 做得好的,正回饋會使他特別喜歡去玩這個東西,久而久之,就變成他的專長了。所以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最拿手,人喜歡做自己拿手的事。 遊戲在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重要,應該盡量讓他玩,不必急著塞知識到他大腦中。 學習是終身的,他有一生的時間去慢慢學他應該知道的知識,但是他必須在遊戲中學會出社會後所要用到的能力,如毅力、創造力、領袖魅力及人際關係。 瑞典和芬蘭的教育家都認為七歲進學之前,孩子只要盡情的遊戲就好,不必教寫字。他們不論冬夏晴雨都帶到戶外玩耍,他們說「只有不合適的衣著,沒有不合適的天氣」這句話跟郭橐駝的話不謀而合,只要適其性、順其自然的成長,它就會「壽且孳、早實以蕃」 了。

繼續閱讀 »

大學畢業生當幼教職務代理人 多靠經驗非靠專業

幼教、幼保科系學生畢業後不願投入幼教職場,幼教產業缺工,若遇正式教師請假、留職停薪等因素要找代理人,三招仍缺人便可找未持教師證、未受幼教訓練的代理人上工。 多個教育團體表示,未持教師證的老師不一定比較差,但多數人仍用直觀經驗而非幼教專業來教孩子,也埋下不當管教的隱憂。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施行細則規定,當具教保服務人員資格的代理人難覓時,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可找大學以上畢業,接受基本救命術八小時以上、安全教育相關課程三小時以上者代理。 全國幼教產業工會理事長許文菁表示,幼教專業不僅上述內容,還包含幼兒營養、幼兒發展、幼兒教育。 未持教師證的職務代理人,經常把自己的育兒經驗,或小時候被照顧的經驗帶到職場,而非用專業照顧;另外,職代對於班級經營、教學技巧也相對沒經驗,當孩子需要管教,經常不知如何懲罰,又不知如何獎勵,常感到束手無策。 全教總幼委會主委楊逸飛提到,早年要當老師分數都要很高,不只代表會讀書,也象徵「守本分」。他強調,雖不代表未持教師證的老師不好,多數人仍用直觀經驗來教孩子,例如年長者可能認為打罵教育可被接受,思想未跟隨法制變革而進步,過去虐嬰、虐童案 的施暴者,也經常被揭露是無牌教師。 近年特教學生越來越多,幼教專業面向多且雜,就算教得簡單,仍有孩子學不會,仰賴老師的觀察力與教學能力,尤其特教學生若能在學齡前搭配早期治療、生活自理能力訓練,也能幫助孩子銜接國小生活,這些都仰賴教師專業能力。

繼續閱讀 »

你家的孩子塗氟了嗎?

六歲以下每年可免費塗氟兩次 「羅醫師,小朋友除了刷牙,還有什麼幫助預防蛀牙的訣竅嗎?」 「牙醫師可以幫小朋友免費塗氟哦,健保有給付。」 「塗氟?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 「爸爸你放心,由專業牙醫師進行塗氟不但對人體無害,而且可以有效幫助預防蛀牙哦!」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三歲兒童的蛀牙率為 61%,到 了六歲時的蛀牙率為 79%。除了好好刷牙之外,你知道健保每年補助六歲以下的兒童兩次免費塗氟嗎?這可是預防蛀牙的強力幫手哦! 塗氟會不會很可怕 放心,就真的只是「塗」而已。牙醫師用棉花棒沾氟漆輕輕塗在牙齒上,不會刺激,整個過程大概五到十分鐘即可完成。 要注意的是塗完氟後半小時內不要吃東西或喝水,不然牙齒表面剛塗好的氟被食物跟水帶走,塗了等於沒塗。 有些孩子在塗完氟後會暫時出現嘔吐的現象,這是由於有些小朋友腸胃對氟化物較為敏感而引起的正常現象,吐出來就沒事了。 氟化物怎麼幫助我們對抗蛀牙 牙釉質是人體最硬的部分,比骨骼還硬,主要由鈣和磷酸鹽組成。但牙釉質不是無敵的,怕酸就是它最大的弱點。當我們吃含有糖分的食物時,口腔裡的細菌也吃得很開心,同時產生會破壞牙齒的酸,導致鈣和磷酸鹽從牙釉質中剝離出來,這種去礦化的現象如果持續下去,最終會導致蛀牙。 之前和大家分享蛀牙成因的文章中有聊到,口腔內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去礦化」與「再礦化」的拉扯。再礦化是當牙齒被唾液包覆時,唾液本身含有的鈣以及磷酸鹽會對牙釉質產生補強的效果,填補細菌產生的破壞。 當唾液中含有氟化物,被牙齒吸收進入牙釉質之後,會跟牙釉質結合成更堅固、更耐酸蝕,對牙齒保護效果更好的防禦層。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而到牙醫門診直接將氟化物塗在牙齒上,效果更直接、更快速。 半年塗氟一次的額外效益 每半年帶孩子到牙醫門診塗氟一次,除了幫助預防蛀牙的直接效益之外,牙醫師也可藉著機會對父母與孩子一起做衛教,瞭解刷牙的方式對不對?怎麼正確使用牙線?怎麼吃東西比較不會蛀牙…… 等等,預防問題於未然。 從固定找牙醫師塗氟開始,讓孩子學習如何不怕看牙、如何好好照顧牙齒、並養成每半年讓牙醫檢查一次的習慣,讓牙齒陪他走得更久。

繼續閱讀 »

讓孩子在充滿愛與善的回應中,長成更好的模樣

父母的各種言行,孩子都在學習反映著,讓孩子在充滿愛與善的回 應中成長能讓他受益一生。若父母經常看到的是孩子的長處和進步, 能用愛心與耐心陪著孩子成長,會感動,會知道,獨一無二的孩子, 在成為更好模樣的路上。 前幾天,一歲多的小寶看到正在吃帶骨雞肉的我把雞骨頭吐出來, 他觀察了我一會兒之後,也開始把自己的飯嚼一嚼,然後吐出來,我 急忙跟他說:「不是啊,媽媽是把肉吃進去然後把骨頭吐出來,不是 吐飯,你飯裡沒有骨頭你要把飯吃進去。」小寶看著我,露出了微 笑,撈了一口飯放進嘴巴後,嚼一嚼又吐了出來。面對現在有聽沒有 懂的小寶,我想,我暫時連帶骨雞肉都不能在他面前吃了。 孩子的成長環境需要愛與榜樣 如果父母有仔細觀察自己家中孩子的言行舉止,會發現,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的名言:「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所言不假。身為全職媽媽的我跟大寶和小寶朝夕相處,深刻體悟:幼兒像是白紙也像鏡子,父母的各種言行孩子都在學習著反映著。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是否重視孩子的需求以及有沒有給予適當回應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讓孩子在充滿愛與善的回應中成長,能讓他受益一生。 我和先生是孩子們目前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孩子們默默學了我們許多的正向言行讓我感到安慰,愛的反饋經常使我深受感動,但有時的亂學一通令我啼笑皆非,而我或先生有些不妥的言語或舉止,他們也是學得飛快或是潛移默化,當我們發現時冷汗直流,會互相提醒,趕緊努力修正自己。 但是,父母請不要有要求自己過度完美的壓力。 這幾年,我學會了在媽媽這個角色中,要懂得反省自己,但不要過度自責;不要過度自滿,但要好好肯定自己。每個父母所擁有的優點、體力和資源等等都不一樣,我不需要樣樣符合他人眼光當個完美媽媽,我要當一個看得見自己優點,有自信也懂自省,與孩子一起進步的快樂媽媽。 希望孩子未來當怎樣的人,我得先成為那樣的人。 道理很簡單,但實際踏入育兒的生活後,在日復一日的一團混戰之中,在難以招架的情緒攻擊之下,在每次轉頭後的瞠目結舌之時,在眼睜睜見證到狀況發生的時刻……我覺得,父母能不讓自己的理智線時常輕易斷掉,就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 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完美父母,可是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變成更好模樣的父母。 給予孩子和自己足夠的愛,努力與孩子一起成為更棒的自己的父母,已是夠棒的父母。 無數次又再一次的下定決心,是經過了很久時間的累積。我對孩子有無限的愛但不是無限縱容,需要糾正時我會收起笑容,但我現在已很少失控怒吼,不過我絕不敢說我永遠不會再突然暴走,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孩子們常以各種重複或是嶄新的招式測試我的修行,育兒之路真的有太多難以形容。 不過,懂得自我反省和改進,做錯了會跟孩子好好解釋、道歉及和好的父母,我覺得也是種很棒的榜樣。

繼續閱讀 »

建立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

讓嬰幼兒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自然而然的內化成為一種好習慣,保持身體的健康。 從小需要教導嬰幼兒衛生習慣的重要性有兩個: 1.預防疾病的發生與傳染他人:人體與環境中潛伏的細菌和病毒,很容易在不注意時進入身體,若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預防疾病的傳染。 2.養成正確、規律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是要靠養成的,身為父母有責任要教導,良好的衛生習慣是生活常規需要從小培養。 嬰幼兒在成長過程需要經過模仿,學習不同的知識與行為,生活常規是最基本的一環,而衛生習慣就是其中之一。孩子學到了正確良好的習慣就受用一輩子。因此,家長應該從小給予寶寶正確的衛生觀念,並協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嬰幼兒應該學習的重要衛生習慣包括有以下七點: 雙手:保持乾淨與正確清洗。  口腔:常漱口與刷牙清潔。  身體:每日沐浴與平時清潔。  指甲與頭髮:保持清潔與適當修剪。 噴嚏咳嗽禮儀:不亂擤、不噴濺、將使用過的衛生紙包覆丟棄。  正確如廁習慣:保持乾淨與正確處置排泄物。  房間與玩具用品:保持整潔與乾淨 總而言之,良好的衛生習慣要從小開始做起,家長也要做到正確示範、耐心指導、嚴格監督、積極鼓勵等重要原則。孩子做得正確時,記得給予正面鼓勵,激發孩子動力,如此一定能夠逐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建立良好衛生習慣的同時改善不當習慣 研究指出要去除一項壞習慣比建立一項新習慣來得容易,但是兩者同時進行更容易得到效果。例如孩子不愛洗手,除了常常提醒告知哪些情境(如飯前便後)需要洗手之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不洗手的不良後果,包括得到皮膚感染與疾病傳播等,再來家長可以在不同情境下,經由認知與行為操作兩方面,包括正確的示範洗手動作,並讓孩子模仿操作,進而建立習慣,家長也可以進一步利用網路上資訊與圖片,清楚了解認真洗手對健康的正面影響。 良好衛生習慣需要父母以身作則 全家一起來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引導孩子能夠注重個人衛生習慣。由於病毒細菌是看不見的,要加強「病從口入」的觀念,例如吃東西前要洗手、每次廁所後要洗手,從外面回家後就先洗手等等,父母與孩子都要一起做到,讓洗手的習慣可以自然輕鬆的養成。 其次,教育孩子飲食方面該注意飲食的衛生環境,包括空間、桌椅、人潮、食物新鮮度等。儘量減少外食,並且要選擇清潔乾淨的店家,不要買路邊攤的東西,更不要買沒有包裝或沒有使用效期的飲品,減少病從口入的機會。 另外,也要從小培養孩子主動打掃整理的習慣,從收拾自己的玩具開始訓練,要求定點定位以及整齊乾淨,使每樣東西都有固定擺放的位置,父母與孩子一起討論如何整理家務,以及分工,都是培養好習慣的方法。 父母的努力教導與親自示範很重要,也可以由家中年長的哥姐帶著弟妹一起做,全家一起投入更能凝聚向心力,孩子還能學會分享經驗與分擔責任,一起來教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繼續閱讀 »

讓孩子開心上學!心理師媽咪處理分離焦慮 5 大重點

好不容易把孩子挖起床,結果孩子一到幼稚園就抱著媽咪不放,淚眼汪汪、崩潰大哭,不管怎樣都不願意下車,甚至躺在地上不願意起來等等狀況,眼看上班就要遲到了,但是看孩子哭成這樣,做父母怎麼捨得?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因此分離焦慮的外顯行為及適應期是因人而異,隨著幼稚園開學,許多朋友們在臉書分享孩子分離焦慮的情形,因此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孩子到了幼稚園的哭泣、耍賴、抱著爸媽不肯走,當媽咪離開時,孩子緊抱著安撫物、咬手指來降低焦慮,還有拒絕參與團體活動等等的行為,都代表著孩子的分離焦慮。『幼兒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害怕自身安全及擔心不知何時能再見面,因此表現出超乎預期的過度焦慮,在外顯行為的部分,主要是抱著父母不放、大哭、倒在地上耍賴、恐懼等等。 各位父母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到,隨著孩子在7~9個月開始進入『選擇性依附』階段,就開始特別會黏某個大人,也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一旦主要照顧者離開,孩子就會大哭、不安等情形,這狀況直到孩子兩歲才趨緩。 二、為什麼要好好的處理分離焦慮? 國外學者Howard(2011)曾針對2080個家庭樣本進行為期五年的縱貫研究,發現嬰幼兒早期曾與媽咪分離一星期甚至更久的時間,這樣的孩子在3歲時個性會變得比較消極,3~5歲之後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也比較容易出現負面的親子關係,足見嬰幼兒早年依附關係對其社會適應及認知等發展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主要照顧者因為害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趁著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會更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及不信任感,因此,如何好好的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減少對人際關係、社會適應的衝擊,真的是很值得學習的課題。 三、蝦咪?媽咪也會有分離焦慮! 一般來說,網路上許多親職教養文章提到的幼兒分離焦慮都是指孩子,然而,依附關係是雙向的,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媽咪與孩子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害怕、悲傷、不捨、罪惡、愧疚等等的感受,外顯行為則是依依不捨、欲走還留、在校門口上演十八相送等等。其實這些屬於媽咪本身的分離焦慮,然而,當孩子感受到媽咪的不安與害怕,或是感受到媽咪不信任幼稚園這個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更加深了。 四、克服分離焦慮的五大重點 (一)生活技能的學習-上幼稚園之後要自己穿襪子及鞋子、整理物品,還有上廁所、洗手等的衛生習慣。 (二)提早為進入幼稚園做準備 1. 和孩子一起購買入園物品 2. 循序漸進地增加團體活動 3. 規律的生活作息 4. 帶著孩子認識新環境與老師 (三)預告的重要性-除了初次入學的分離焦慮,其實星期一症候群、放長假後的第一天上學也是孩子分離焦慮很高的時候,預告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降低不安的感覺。例如:拿著日曆跟孩子說:『你看看時鐘短針指到4,長針指到0,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我保證會做到喔!』一旦向孩子預告了時間,家長就真的要做到,若有突發狀況也要跟孩子說,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四)溫暖而堅定地離開-『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學,你很緊張,要跟媽咪分開,會害怕。』『媽咪有感受到你的害怕,如果是媽咪第一天上學也會跟你一樣害怕。』接著說,『你看看幼稚園裡面,媽咪之前有跟你說過、帶你來看過,裡面有好多小朋友,還有好多玩具,你聽老師說故事、玩玩具、睡午覺、吃點心,媽咪會準時來接你。』在說的過程中,媽咪蹲著靠近孩子、注視孩子的眼神,以平穩的語氣和緩地說,孩子會更安心。家長要好好地跟孩子說再見『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該離開還是要離開,但別忘了給予一個溫暖的抱抱,好好地說再見。 (五)持續的正面鼓勵與陪伴 當孩子從幼稚園回家之後,可以多做一些親子互動,除了減少因親子疏離而產生更嚴重的分離焦慮之外,也能透過好好地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及安全感。每次孩子有進步,家長別忘了給予正面鼓勵: 『媽咪看見你今天主動找同學一起玩,我有看到你的改變喔!』

繼續閱讀 »

父親節由來

中華民國1945年(民國34年)的8月8日,中國抗日戰爭戰局逐漸明朗,上海部份愛國人士發起「父親節」來頌揚紀念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的父親們,公開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別是:顏惠慶、袁希濂、陳青士、梅蘭芳、史致富、嚴獨鶴、費穆、陸干臣、富文壽、張一渠。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黨國元老、名流紳仕如吳稚暉、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深覺父親節的意義重要,有提倡訂定父親節慶典活動之必要性;於是,聯名陳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准予規定每年八月八日為父親節,通令全國遵行。父親節訂於每年的八月八日,是因為「八八」和爸爸音韻相近。並且,從字形上將「八八」二字連綴後,正如一個「父」字。 因此,訂定八月八日為父親節;又稱為「八八節」(「爸爸節」)。美國1909年,住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的杜德夫人,在參加教會母親節禮拜後心想:「世上為什麼沒有一個類似母親節的紀念父親的節日?」杜德夫人13歲的那一年,母親在生產時不幸去世,遺留下6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親威廉‧史馬特在成為為鰥夫後,立志不再續弦,他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間農場,父兼母職地栽培養育他的6名兒女(包括一名新生兒)。 1909年,史馬特先生辭世。杜德夫人在母親節感恩禮拜後,與教會牧師瑞馬士分享她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自己的父親致敬,並藉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於是她提出了設立父親節的建議,期盼世上也有一個對父親紀念感恩的節日。瑞馬士牧師聽了杜德夫人的故事後,深受史馬特先生的精神與愛心感動,並支持杜德夫人推動設立父親節的努力。 杜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隨即得到各教會組織的支持。她同時寫信向市長與州政府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提議。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長與華盛頓州州長公開表示贊成,於是華盛頓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舉行了全世界第一次的父親節聚會。 1924年,美國總統凱文·柯立芝支持父親節成為全美節日。1966年,美國總統林登·詹森選用史馬特先生的生辰月份,宣佈當年六月為美國父親節之月。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簽署文件,將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美國的父親節,從此成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繼續閱讀 »

游泳

游泳是一種有益身心又健康的優質運動,但是學齡前的幼兒是否可以學習游泳,學習游泳有何好處呢?該如何選擇游泳訓練班?其實,幼兒學習游泳,不僅可以盡情享受游泳玩水的樂趣,更讓孩子左右腦得以均衡發展! 相信大家都知道游泳是很好的運動,但是學習游泳到底有多好?何時開始學游泳最好?其實孩子愈大愈不好教。 研究顯示,出生後的嬰兒對水還沒有懼怕的心理,到了水中很容易放鬆,所以也較容易浮起來。由於幼兒的柔軟度好,可塑性高,因此,學習情況也比成人易進入狀況。另外,幼兒時期也是人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利用這個黃金時期學習游泳,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有許多好處。 游泳有助生理發展。水中的水波和水壓可以自然按摩幼兒的全身皮膚,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讓肌膚更有彈性,傷痛癒合能力增強。同時,全身的肢體運動可刺激幼兒的神經系統發展,刺激幼兒腦部發育、進而提升幼兒的智育能力。 幼兒在水中,能夠運動到身體的每一塊肌肉,不僅有大肌肉的訓練,水中運動亦不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並能夠均衡左腦與右腦的發展。因此,藉由游泳的各項動作,還可訓練手眼協調與感覺統合。 由於游泳是全身性的運動,運動量足夠,能促進生理機能發育,游泳後,體力消耗量大,不僅讓孩子的胃口與喝水量會大增,也能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因為游泳注重換氣,人體在水中,胸腔因受到水的壓力,需要比在陸地上多用2倍的力氣來呼吸,因此肺氣量增加,有助增強心肺功能。 此外,游泳還可以增進呼吸,改善鼻子過敏,增加鼻子的肌耐力,水中運動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功能。

繼續閱讀 »

認識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 並且分為Ⅰ、Ⅱ、Ⅲ、Ⅳ四種血清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患者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是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血清型別病毒。 臨床上重複感染不同型登革病毒,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 全球登革熱的好發地區,主要集中在熱帶、亞熱帶等有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隨著全球化發展逐漸便利,各國之間相互流通及往返也趨於頻繁,自1980年代之後,登革熱也開始向各國蔓延,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有點熱、又有點溼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為登革熱流行高風險地區。 臺灣地區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為斑蚊屬,特徵是身體黑色,腳上有白斑,主要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兩種。其中埃及斑蚊成蚊胸部兩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之縱線及中間一對黃色縱線,喜歡棲息於室內;白線斑蚊中胸楯板有一條白色中央縱紋,大多棲息於室外。 清除積水容器(孳生源)並定期巡查居家環境、維持整潔,是防止病媒蚊孳生的不二法門,也是目前防治登革熱最根本的方法。此外,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蚊蟲忌避劑),避免蚊蟲叮咬。目前政府主管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依照所含安全有效化學成分的不同,分為三類,一類是含有diethyltoluamide/DEET(待乙妥/敵避)的防蚊藥劑,一類含有picaridin(派卡瑞丁),另一類含有IR3535(伊默克),這三類防蚊藥劑皆可有效達到防蚊效果。 建議成人可選用DEET濃度≦50%的防蚊藥劑,而年齡兩個月以上的孩童,只建議使用DEET濃度為10%至30%的防蚊藥劑,且回到戶內後要清洗乾淨。另外,年齡兩個月以下的嬰兒,含有DEET、picaridin或IR3535成份之防蚊藥劑並不適用,建議使用外在遮蔽的方式(例如淺色長袖衣褲及蚊帳)防止蚊蟲叮咬。 另外,含picaridin(派卡瑞丁)及IR3535(伊默克)的防蚊藥劑,依目前的產品許可證,僅適用於2歲以上孩童。不論使用哪一類防蚊藥劑,使用前均請閱讀使用說明書上的說明及注意事項。目前衛生福利部核准含有DEET之防蚊藥劑,產品上印有「衛部(署)藥製字」或「衛部(內衛)成製字」等許可證字號,可直接塗抹噴灑於人體皮膚;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核准之防蚊藥劑,產品上印有「環署衛製字」或「環署衛輸字」等許可證字號,由於環保署核可的防蚊藥劑,有些僅核准於環境使用,因此須留意說明書上的說明及注意事項,是否加註說明「得使用於人體裸露之皮膚」或「本產品不可噴灑於皮膚或衣物上」。 上述政府主管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依照所含安全有效化學成分的不同,分為三類,一類是含有diethyltoluamide/DEET(待乙妥/敵避)的防蚊藥劑,一類含有picaridin(派卡瑞丁),另一類含有IR3535(伊默克),這三類防蚊藥劑皆可有效達到防蚊效果,其中環保署核准含有DEET的「環境衛生用藥」,可噴灑於居家環境如紗窗、紗門上,或於戶外登山、露營時,噴灑於帳篷,避免蚊蟲跟隨進入,達到防蚊效果,但應避免噴灑於皮膚、衣物上。另外,環保署核可含picaridin(派卡瑞丁)及IR3535(伊默克)的防蚊藥劑,可直接塗抹噴灑於人體皮膚。 如果在戶外或蚊蟲多的地方,除穿淺色長袖衣褲外,亦可使用防蚊藥品,並建議噴灑或塗抹在皮膚裸露處,才能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以預防蚊蟲叮咬。另外,防蚊藥品中DEET、picaridin或IR3535的濃度與藥效並無直接關係,而是與藥效持續時間有關,一般來說,較高濃度能提供較持久的防蚊保護。流汗較多或發現蚊子開始在身邊盤旋聚集時,則建議應要補擦了。 全球登革熱發生的地區,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特別是埃及斑蚊較多之地區,包括亞洲、中南美洲、非洲及澳洲北部,以及部分太平洋地區島嶼。 因此,如果出國前往前述地區旅遊、探親及經商時,均有可能感染登革熱。所以,返國後若有發燒、關節骨頭痛、後眼窩痛及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時,均應儘速就醫,並主動交待旅遊史,提供醫師診治參考。此外,如果台灣地區某一縣市發生登革熱流行,前往該地區,在未做好個人防護之情況下,也有可能感染登革熱。

繼續閱讀 »

食藥署提醒大家安全用藥要遵循 「5不」和「5要」原則

「安全用藥5不原則」: 不主動要求 不擅自併用 不長期使用 不食用刺激性物質 不亂買藥品 「安全用藥5要原則」: 要知道風險 要看清標示 要告知病況 要遵照醫囑 要詢問藥師 注意切勿自行購買制酸劑跟其他藥品一起服用,可能會影響疾病治療效果或增加藥品副作用,若有任何問題一定要有「生病找醫師、用藥找藥師」的正確就醫觀念。 藥粒一定要裝在褐色玻璃藥瓶嗎? 一般藥品之保存方式大多以存放在乾燥陰涼環境(如:暗處的抽屜)即可;應注意避免放在潮濕、悶熱或陽光直射的地方(如浴室、廚房、窗邊)。部分特別容易因光線造成藥品變質之藥品,則須存放於棕色瓶或避光袋。 為確保藥物品質,建議依照藥袋標示或藥品仿單上之儲存注意事項,或詢問專業藥師人員,將藥品以合宜之方式保存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