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養

【親子教養篇】身體動動,和動物做遊戲!─愛上身體律動的互動繪本

華人的文化裡,過往我們較忽略兒童身體經驗的發展,但在現今教育的趨勢與研究中,發現肢體開發和學習潛能間有許多正向的關聯。透過繪本的引導操作,可以讓幼童與動物們一起伸展,在遊戲中使孩子對肢體展現顯得自信與自在! 閱讀《你是一隻獅子!跟著動物們一起做運動》這本充滿童趣的繪本時,我腦子裡浮現了兩個景象:一個是探視朋友及其新生兒的場景;在溫暖的房間裡,好幾個大人目不轉睛的盯著床上的小嬰兒,忍不住低吟驚歎:「看,她彎著手指頭,好像在數數一樣,好可愛喔!」 另一個景象,是發生在學校教室裡的一幕。上課的內容是與小動物有關的自然課程,老師帶了家裡養的一隻小貓咪,為了讓所有的孩子可以一起觀察與親近動物,大人和孩子們圍坐成一個圈,讓貓咪在圈內自由移動;孩子們聆聽老師的話語時,神情專注,凝視貓咪的目光,則充滿溫柔。我在窗外觀看這一幕,感受到孩子們處於一種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與美好。 身體,是幼兒生命最初的玩具。孩子在無法言語和行動的嬰兒期,總會彎彎手指、轉轉頭、踢踢腳,和自己身體遊戲的經驗,陪伴著孩子渡過生命最初的美好時光,也藉此覺知生命的存在感,開展了身體對外在世界的原始探索。 動物,是孩子生命重要的朋友。孩子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經常能和動物產生特殊的情誼關係。沒有語言,但能心靈相通;巨大的生理差異,依然能夠一起遊戲。而在《你是一隻獅子!》繪本中,作者運用有趣的遊戲,巧妙的連結孩子、身體和動物三者的關係,藉著孩子模擬動物的行為,提供了一種有助於兒童身心發展的肢體開發運動。 作者:陳思玎(新竹市陽光國小校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和孩子一起旅行,是為了培養他的心靈, 而不是填滿他的記憶

在開始LittleTinker停課教育實驗室之前,我們一家三口有歷經一段長時間四處移動。成行前,親朋好友後無不訝異於我們的決定,不外乎說花費很大、孩子長大也不會記得、或帶著孩子四處跑受罪等云云。 我的兒子或許不記得第一次見到海洋時,那沁涼的海水沖到他的腳指邊的感覺;他也可能不記得當時爸爸牽著他,陪他在水中探索的時刻。 然而,「他會不會記得」,並不是重點。 和孩子一同旅行,對我們而言的意義在於,這段時間如何重新定義我們對於家與家人的詮釋?旅行中的經驗教給我與孩子些什麼?如果這些珍貴的相處不會永久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那麼經驗會以什麼方式存在?認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四個非帶孩子去旅行不可的理由: 1.旅行促進孩子大腦發展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旅行對於孩童的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這些影響並非直接有形的,但卻更為重要。MorgotSunderland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當與孩子一起旅行時,孩子大腦中的遊戲(PLAY)與尋找(SEEKING)系統等兩塊區域會被激活與訓練,這些區域在家中則不那麼活躍。一旦兒童發現自然界中的新事物,就會激活尋求系統,像是感受到腳下的沙、和爸爸一起抓蛞蝓的時刻,這些觸發因素對於兒童的認知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2.旅行拉近家人間的距離 神經科學家華盛頓州立大學JaakPanksepp教授證實,孩子在旅行中的經驗激活大腦中的這兩個系統時,會觸發大腦分泌健康神經化學物質,包括鴉片、催產素和多巴胺,這些「自然的禮物」會幫助我們減輕壓力,激發彼此溫暖、仁慈的感覺,讓人感覺世界上一切都很好。隨著這樣的機制,家庭成員更能夠珍視彼此。此外令人訝異的是,神經科學家KerstinUvnas-Moberg發現,這些系統就像肌肉:使用它們越多,它們就越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從情緒狀態演變為人格特質。 3.旅行提升孩童的專注力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旅行能夠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在大自然中活動20分鐘後,兒童的注意力和注意力皆能有所改善,效果和甚至比過動症兒童所服用的藥物還要好。 那旅行對於父母有甚麼好處呢?實徵研究顯示,在孩子在大自然中一起散步會使身體平靜、降低血壓和壓力激素水平甚至膽固醇,所以父母和祖父母也會受益。 4.旅行帶來孩子智商發展 假期和智商之間有關係嗎?豐富的環境提供了社交、身體、認知和感官交互相結合方面強大的新體驗。想一想:家人在一起;一起穿過森林、一起觀察生物、在溫暖的陽光下一起閒逛、在日落的海邊感覺大自然令人屏息的美麗。豐富的環境打開了額葉中關鍵「腦肥」(brainfertilizers)的基因表達,增強了腦的能力,如壓力調節、注意力集中、良好的計劃和學習能力,並且能改善身心健康。因此,旅行也有助於兒童的智商發展。 探索大自然、體驗文化、享受美食多樣性,最重要的是,遠離日常環境。旅行觸發了我們所有的感官,培養了我們的彈性與耐受力。即使他太年幼而不記得細節,我觀察到每一次新體驗都給了他一個在潛意識中的參考框架;即使他坐在飛機上感到受到不自在,我看到他正在理解規則並嘗試學著更有耐心;即使他在舒適圈外嘗試某些東西感到緊張,我知道他因此變得更大膽和勇敢。 我們知道帶著一個兩歲兒繞世界大半圈並不容易,但經過這一遭,我們想大聲說,和孩子一起旅行,是再好不過的投資了。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守護幼童行的安全

因應疫情警戒自7月27日起降至二級,教育部宣布幼兒園有條件開放,幼童車也跟著開始上路,黄偉哲市長重視防疫及行的安全,尤其是幼童乘坐的專用車,更要落實管理和稽查,要求「零改裝、零超載、零超速、安全設施要齊備、合格駕駛不能少、防疫措施要做好」的目標,以確保幼兒安全、父母安心。 防疫期間,教育局持續督導各園幼童車落實防疫措施,包含幼童車應落實每日清潔及消毒,提高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消毒頻率、採座位固定及落實造冊、行車時應保持通風、上車前需量體溫、車上人員皆需全程配戴口罩等,以上於疫情期間皆會納入聯合稽查的檢查項目中,督導園所每日落實防疫規定,紀錄幼兒及車上人員健康狀況,杜絕任何造成疫情的狀況,以保護幼兒安心乘車不受疫情侵害。 黄市長表示,臺南市現有公私立幼兒園擁有合格幼童専用車共184所,計256輛,已自109年9月至110年7月陸續稽查116輛次,其中查獲3輛違規幼童専用車,違規率2.5%雖相較其他縣市低,但業者應更具危機意識、明白違規使用娃娃車,一旦發生事故將威脅幼童上學安全甚鉅,市府將持續辦理幼童専用車聯合稽查及路邊攔檢,稽查人員於稽查時遵守防疫規定,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併同進行檢查防疫事項,確保幼童乘車安全也落實防疫。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疫情期間落實防疫,幼童車安全也不能鬆懈,透過基礎評鑑、不定期到園訪視或稽查、加強查核幼童専用車之消防安全設備、保養檢修紀錄、配合疫情檢查防疫措施等,且與監理所及交通隊稽查人員合作,至各幼教機構及學校周邊實施聯合稽查、加強幼童専用車路邊攔檢,以維護幼童乘車安全。呼籲業者勿圖一時方便而心存僥倖,也希望各幼兒園老師及家長發現違規情形,立即向教育局或監理單位檢舉,共同維護學生及幼童車行的安全。 教育局表示,聯合稽查的檢查重點是依據幼兒園幼童專用車輛與其駕駛人及隨車人員督導管理辦法來辦理,規定中包含幼童專用車車身顏色、標示、內部座位應朝前、需配備合格安全設施、駕駛人不得有判刑及交通違規紀錄、年齡在65歲以下且每年需做健康檢查,更規定需配置隨車人員、行車紀錄器、幼生名冊等,如查獲違規也將依法裁罰,要求限期改善,並擇期辦理複查。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流感疫苗(Influenza)

流感簡介 傳播方式: 流感的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尤其在密閉空間,由於空氣不流通,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另外,因為流感病毒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所以也可經由接觸傳染,如手接觸到污染物表面上的口沫或鼻涕等黏液,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 由於流感病毒是經由飛沫及接觸傳染,可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亦容易隨著旅遊及經貿、社交等活動,而加速疾病散播。以我國農曆春節為例,每年1-2月因逢流感流行高峰期間,返鄉人潮南來北往,疫情也可能隨著感染者的活動而擴散至各處,因此,應多加留意與預防。 感染症狀: 感染流感後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多數患者在發病後會自行痊癒,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常見為病毒性肺炎及細菌性肺炎,另外還包括腦炎、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等。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及患有心、肺、腎臟、肝臟及代謝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 預防方式: 1. 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流感疫苗。2. 維持手部清潔◦ 2.1勤洗手◦ 2.2咳嗽或打噴嚏後更應立即洗手◦ 2.3不要用手直接碰觸眼睛、鼻子和嘴巴3. 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 3.1有呼吸道症狀時戴口罩,當口罩沾到口鼻分泌物時立即更換◦ 3.2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 3.3有呼吸道症狀,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適當距離4. 生病時在家休養◦ 4.1有流感症狀立即就醫,並依醫囑服用藥物◦ 4.2在家中休養,儘量不上班、不上課,並避免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5. 流感流行期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地方6.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病毒傳播機會7. 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以維護身體健康 接種時程 台灣歷年來流感疫情多自11月下旬開始升溫,於年底至翌年年初達到高峰,一般持續至農曆春節,於2、3月後趨於平緩,且接種疫苗後需一段時間產生保護力,故建議可於每年10月起施打當季流感疫苗,以於整個流感季均有保護力。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培養孩子能同理並尊重他人

學期開學後,兩孫每天都歡天喜地去上學,因為好不容易重返校園,大家都更珍惜能和同學互動、玩遊戲的開心時光。大概是興奮過度,大孫上「­­­­­­­­英文數學課」時,主題是「萬位的加減」,外師問:「誰知道答案?」數據過大,一時全班無人回應,天真的大孫竟回答:「nobody.」頓時全班哄堂大笑。 外師很尷尬,生起氣來打手機向正在北市大學任職的兒子告狀,這時大孫才知道闖禍了。媳婦下班後,看見大孫驚恐的躲在房間,她很有智慧的曉以大義:「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同時要他反省錯在哪裡。大孫說:「我只是想和老師開玩笑,沒想到老師這麼生氣!」 媳婦提醒他要有同理心,更要捨身處地為別人想,如果他跟老師角色互換,學生這樣頂嘴帶來感受是什麼。孫子低頭認錯,問:「我做張卡片向老師道歉好嗎?」結果他畫了一張「火箭和星球精彩對話」,第二天送給老師。 放學回來後他眉開眼笑的跟我們分享:「老師說很棒,把卡片貼在布告欄上!」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一個有教養、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並不是成年後才學到這些素養,必須從小開始教導。但是,該如何培養孩子尊重他人呢? 重視孩子的感受 首先,爸媽對孩子應有合理期望,重視孩子的感受。不少家長都期待孩子表現優異,不論是課業成績、學歷、才藝等,都希望孩子能更上層樓。但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興趣及想法,若因期待過高,有可能會造成親子間的不和諧。建議爸媽重視孩子心中的感受,認真了解他的需要,給予適時的幫助。當孩子感受被父母尊重,自然也會學習怎樣尊重父母。 關注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做錯事時,不必急著按家規懲罰,可以先和孩子討論所犯的錯誤。如同上例大孫犯錯時,媳婦很用心的和他討論:「不經大腦隨便冒出一句話,逗得全班很開心,你認為很有趣,對嗎?你這樣做沒有禮貌,使老師不開心,媽媽也很難過!」 親長可用這樣的方式為他分析,引導他關注別人的感受、了解別人的需要,懂得替他人著想,比起懲罰更能讓孩子發自內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言教不如身教,富有同理心的家長會教育出有同理心的孩子,提共同理及助人行為的示範讓孩子模仿。例如孩子與家裡的外傭阿姨互動時,大人能友善對待生活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傭,關心並體諒她的需要,並適時表達感謝,此時就是讓孩子培養同理心的好機會。 爸媽能在生活情境中具體示範,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孝敬長輩、關愛他人、樂於助人等,讓孩子看見父母是富有愛心的人,期許自己也要有愛心。 及時讚揚好表現 孩子表現得很有禮貌,爸媽應不吝讚揚,千萬不要敷衍的說「你很棒」;具針對性的讚揚更有效果,例如「剛才向我要零食說了『請』,謝謝你對我說話這麼有禮貌。」或「謝謝你剛才拿我桌上原子筆前先徵得我的同意。」具體的讚美孩子,會讓孩子更清楚那些言行得到認可。 己所不欲勿施予 孩子說話時,大人要認真聽。花時間聽孩子說話,意味著孩子對你很重要,表示你尊重他們,他們也才會尊重你,並同樣尊重其他人。你限制孩子動用你的物品、限制他們進入你的房間,但你面對他們的物品和房間時,是否遵守同樣的規則? 「尊重」是一種主觀的感受 當他人感受到不受尊重,有可能是所處氛圍不夠友善,也可能是對方態度不好,使人產生負面的心緒。因此,在尊重他人前,必須先學會尊重自己,正視自己的挫折、成就,坦然接受外界批評,也肯定自己的努力。也因為尊重自己,能夠積極的付出,才能散發「該受人尊重」的氣息。總之,「同理與尊重」是一種後天學習強化的行為,只有爸媽提供了,孩子才會去模仿,進而轉化為自發的行為。孩子屬於具象思考階段,較難說之以理,最好的方法,是用角色扮演讓他明白別人的感,孩子才能展現出我們期待的正向行為。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給你氟漆從齒健康

台灣兒童蛀牙情形齲齒是臺灣地區兒童口腔中最常見且嚴重的疾病,WHO2000年5歲兒童齲齒率目標是50%以下,依據調查顯示86年到100年,5-6歲兒童口腔齲齒盛行率從89.38%下降至79.32%(如附件圖一),乳齒齲蝕指數(deftindex)從7.31顆下降至5.44顆(如附件圖二),雖然皆已明顯下降,但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乳牙兼具咀嚼、發音及美觀,並會影響恆牙的發育,過去家長常認為乳牙遲早會掉,所以不必治療,或是乳牙蛀牙掉了恆牙才長得出來,而導致家長對幼兒乳牙之蛀牙並不關心,而造成幼兒早期性蛀牙偏高,所以一定要從小注重及養成口腔清潔習慣,國民健康局呼籲家長或照護者應重視兒童潔牙、定期塗氟。 氟漆替牙齒的穿上防護衣國民健康局表示,氟化物的使用是WHO目前公認最經濟、安全、有效之齲齒防治措施,使用適量的局部性的氟化物,如氟膠、氟漆、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等,直接塗抹於牙齒表面,讓牙齒表面吸收,可達到預防齲齒的效果。 依據文獻指出,塗氟漆可降低恆齒齲齒率46%,乳齒齲齒率33%。氟漆已於歐美已推動二、三十年,使用方便,安全性與牙膏一樣,用法為牙醫師以刷子塗抹於牙齒表面上。其特點為在潮濕的牙齒表面仍可使用,且存留的時間長,並持續釋放氟離子等優點,適合使用於學齡前的孩童。雖然兒童牙齒塗氟服務每年至少使用一次的比率從96年19.5%提升至100年的33.3%;每年兩次皆使用的比率從96年11.4%提升至100年的20.1%(如附件圖三),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國民健康局進一步推動送氟到園(幼兒園),增加塗氟率。 送氟到園:擴大兒童牙齒塗氟保健服務 為了兒童口腔的健康,國民健康局和各地方的衛生局、教育局及牙醫師公會組成預防兒童齲齒的鐵三角,除了鼓勵民眾定期帶兒童看牙醫、到牙科院所塗氟,預防蛀牙外,進一步透過辦理兒童牙齒塗氟保健社區巡迴服務,由當地的牙科醫療院所經當地衛生局同意,並取得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同意書後,開放牙醫師至幼兒園提供塗氟漆服務。設籍本國之學齡前兒童皆可享有到此服務,每半年由政府補助一次,且家長不需要額外付費,以鼓勵民眾利用。 國民健康局提醒您,除了由牙醫師至幼兒園提供塗氟漆服務,應養成飯後、睡前刷牙的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減少甜食的攝取,並定時接受牙醫師的檢查等。藉由多管齊下,善用氟化物,如膠似漆包覆在牙齒,預防蛀牙,從「齒」健健康康。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別陷入素養評量迷思

中小學下週即將進入本學期第一次段考,各校教師也積極準備學生評量工作,以了解學生這段時間的學習效果,並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 近年來隨著素養導向評量的興起,學校期中考或期末考,也有教師大量採用素養導向評量題目,融入生活化和情境化的內容。但如果題目冗長,學生答題費時,一般程度學生理解題意都有困難,對於程度較差的學生,可能都處於猜題作答,這就失去評量的本質和精神。 素養評量題目並非不好,然而教師要設計一份具有鑑別度的素養題目,本身就是一種高難度挑戰,因為素養題目要兼顧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談何容易?倘若教師缺乏素養導向評量的硬功夫,只是跟隨潮流走,憑著自己一知半解的經驗,不僅所設計的題目可能禁不起考驗,而讓評量走向偏鋒,甚至會抹殺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評量是檢視學生學習的重要過程,亦是教師判斷教學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千萬不要陷入素養導向評量的迷思,忽略了課程中重要知識的評量,它是學習的基本功,對於弱勢學生尤其重要。教育的目的,是把每個孩子帶上來,而不是讓孩子沉下去,將學習視為畏途。只有讓孩子有信心和成就感,樂在學習,才能彰顯教育的功能與效能。 文/摘自國語日報社論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家長莫成為教改阻力

我國自一九九零年代以來,已推動數次教育改革,但因升學主義根深蒂固,即使實施多元入學和十二年國教,仍難改變家長觀念。學校宛如競技場,成績較量成為家長關切首要,考上名校是驗收教育成果的唯一評價。科舉考試已廢除了一百多年,但「考試論成就」的觀念仍未消除,以致補習班林立,學生學習過勞日益嚴重,阻礙教育培育全人的目標。 街坊朋友交談,家長常以炫耀孩子成績、名校為話題。一名被視為人生勝利組的某醫學院女高材生,肩負光耀門楣的責任,陷入嚴重的恐懼和焦慮,自嘆:「其實一直不確定母親是不是真的愛我?還是我只是她的一個名牌包?」 公視製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深刻探討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錯誤觀念,所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許多父母都說「我是為你好」,卻讓無數的「乖孩子」困惑受傷。其中一段〈茉莉的最後一天〉最為震撼,描述一名知名女校學生茉莉跳樓了,媽媽不懂為什麼。電視劇提出的警告,並未撼動父母的教育觀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以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著重在全人教育,探索自我潛能、自學能力、人格養成。補習班也開設應付升學的素養課程,滿足家長期待,繼續聯手增加孩子的壓力。如不扭轉價值觀念,家長恐成為教改最大阻力。 文/國語日報社論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機會平等是國家之責

出生在富有或貧窮的家庭,命運將截然不同,享有的資源與人際關係也是天壤之別。 因此,富者恆富,貧者恆貧,階級流動停滯,社會總是有著窮小孩難翻身的不公平。 資本主義社會認為,窮人是因為懶惰才窮困,社會福利養成依賴而更窮。美國社會普遍反對社會福利,尤其共和黨人更甚。所以美國採行殘補式福利,嚴苛條件排除弱勢者,至今無法施行「全民健保」;醫療保險以私人投保為主,有三千多萬名窮人無醫療保險,占總人口近百分之十三。 與美國大相逕庭的北歐國家,認為國家應戮力縮短資源和機會落差,讓擁有天賦的窮小孩也能出頭天,貢獻社會。所以,從小學到博士教育完全免學費,機會平等,消弭貧富資源的差距。 一九九零年,瑞典政府發給八十五萬戶家庭的小孩每人一部電腦,並以獎勵方案讓家家都有電腦,減少數位落差。二十年後,瑞典成為數位強國,創新創業能量大爆發,獨角獸公司密度僅次於矽谷,創造著名的spotify、iZettle及skype。平等普及的社會福利,造就瑞典成為世界科技巨星。 我國奉行美國資本主義「殘補式福利」,大力提倡使用者付費,至今,十二年國教免學費仍難落實,且學貸加重弱勢學子負擔。疫情期間鼓勵線上教學,更凸顯數位嚴重落差困境,即使有企業捐贈平板,弱勢學童卻不會使用。瑞典的例子值得我國參考改善。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冠狀病毒之父:台灣應檢討下一步該怎麼走

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最近從美國返台,目前與妻子在防疫旅館一起居家檢疫中,首度被隔離讓他感觸很多,覺得台灣面對疫情付出了很多成本,在目前疫苗覆蓋率逐漸增加之際,他認為台灣下一步應該思考何時與如何解封,不可能完全沒有病例,應考慮與病毒共存。  Delta變種病毒在全球造成新一波的疫情高峰,台灣更是談Delta色變、嚴陣以待,賴明詔在受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目前仍在變異中,但依照自然演化的方向,大約再1到2年,其毒性就會減弱,不會愈來愈強,加上全球在疫苗與新藥不斷上市,至少再1年應該就可以控制疫情,恢復正常的生活,但未來口罩應該會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很難回到過去不戴口罩的日子。  賴明詔是全球最早研究冠狀病毒的學者之一,台灣在2003年面對SARS疫情時,他選擇自美返台,對當時疫情的控制貢獻良多,之後曾擔任成大校長。  他表示,在疫情之後就沒有出國,最近因事前往美國1個月,返台後與妻子一起在防疫旅館中隔離,預計還要再隔離一周。他也在臉書上透露自己被隔離的心情,「沒有被隔離過很難想像這種失去自由的感覺」,加上旅館裡設備不足,讓他很多事都不能做,還好有妻子相伴,要不然日子更難過,只能當成是生命中一段難得休息的日子。  隔離也讓他思考許多,他表示,贊同謹慎的隔離政策,但最終社會還是會付出太高的成本,應在疫情趨緩後,逐漸檢討對病毒的態度及思維。 他表示,丹麥兩劑的疫苗覆蓋率達到8成,宣布不再有任何的防疫政策,台灣可以大家一起討論到底覆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解封,他個人是抱著比較悲觀的態度,認為疫情很難控制到完全沒有病例,不過可以考慮如何與病毒和平共存,「不可能永遠國境封鎖」。像是流感疫情每年都有許多人死亡,但各國並沒有因為流感而封鎖。 他並表示,大家認為病毒帶給人類浩劫,但換個角度想,也是有貢獻的,SARS與新冠肺炎病毒給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口罩,連帶著許多因為病毒而散播的疾病也都因此獲得控制,像是流感、腸病毒等,讓民眾養成一種好的衛生習慣,雖然歐美仍有不少人不能接受戴口罩,但其實是一種不錯的防疫措施,未來台灣人可能要長期與口罩相伴生活。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