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積木

積木的魅力

四月十八日舉辦積木觀摩分享賽,由各班先進行初賽,再推派代表參賽。當日參加分享賽的小朋友,各自攜帶自己的積木集合在活動室,待大家都就位ready後,園長公布比賽的主題,就是目前最夯的AI機器人,孩子們聽後,立刻專心的沉浸在積木的世界中,安靜又認真的進行組合屬於自己的機器人,不久後,一台台機器人陸續產出,壯觀又可愛。 積木遊戲,是仁和每週三晨光時間固定、也是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為了讓小朋友一早來園,就可以與三五好友齊聚一堂,享受玩積木的樂趣,前一天下午下課後,負責老師就會先行準備好桌子,以便隔天一早,小孩來園整理書包的物品後,就可以到活動室玩積木。 每週三晨光時間的積木活動是跨班級、跨年齡的大團體活動,除了可以開闊學習的視野、觀察更多小朋友的作品,還可以進一步拓展交友的機會。 對小孩來說,玩積木是一個展現自己想像力和認知的方式。 這次比賽,雖以機器人為主題,不過有的孩子組合出來的作品是以人型為主,也有其他形狀,有的是左右對稱,也有不對稱的,有組成一組的,也有分成好幾個小部件的,每個孩子認知和想像的機器人都不一樣。 再者,積木也是訓練小肌肉的絕佳方式,大部分積木都需要挑選、拿起,按壓、組合等運用手臂、手掌、手指等動作,無形中提高不少幼兒使用小肌肉的熟練度,而且孩子從遊戲中學習,一點都不覺得累,積木可以說是讓小孩動手又動腦,以小孩為中心,從遊戲中學習,綜合幼兒六大學習領域的「身體運動與健康」、「美感」、「認知」等的一種創意教學遊戲。 創意的發想很多元,不限主題和素材。有機會帶小朋友到野外露營,可以和孩子撿拾大自然的素材作為創意的造型、組合的元素,例如樹枝、葉子、石頭、甚至沙土等,問小孩:能不能組成什麼,有時候孩子的創意,真的會超乎我們的想像,可別小看他們。 幾片落葉、幾根枯枝、加上一點巧思,就可能變化成一幅動人的藝術創作。帶孩子走進大自然,打開他的眼睛,美感寶藏就在眼前。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記憶中才剛迎接2024新一年的到來,接著歡喜過二月的農曆年節;在春暖花開的三月,見識小孩展現過人的體能;四月南下科工館的旅遊;每個月都有不同的亮點、幼兒園的生活精彩萬分。 感恩的季節 – 母親節 不知不覺來到五月,五月是感恩的季節,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我們不免俗的在母親節前星期五上午舉辦慶祝會,除了有小朋友的表演外,還安排有親子一起體驗的操作活動。 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和家庭的連結最深,特別是和母親,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直接表達情感,小學以後漸漸的就比較間接、歹勢講。家長們一定要好好把握孩子們天真、可愛的學前時光,和他們建立更親密的關係,這將成為親子間最美好的回憶。 祝 平安喜樂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解析積木的 6 大好處,父母引導是關鍵

三歲以前是大腦的發育黃金期,積木不僅好玩,它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有全方位的好處。 生理上的好處-6個月的孩子就可以玩積木了,只是把兩塊積木拼在一起對他們來說可能很難,但是沒關係,爸媽們陪他們把積木拿起、放下、搭建,這可以同時促進大肌肉運動技能和小肌肉的精細運動技能 (如手指和腕關節),還能促進手眼協調能力。 激發創造力-怎麽能在玩耍中促進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研究後發現,積木是能達到這個目的的最簡單的方式之一。沒有任何限定,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的設計、建設、實驗、尋找平衡、拆開重建,讓自己的想像力在天馬行空的跑來跑去,創造力很自然的就得到了鍛煉。 空間能力-爸媽們還記得中學時代學過的立體幾何嗎? 那些紙上都很難呈現的三維圖形是否曾經折磨過你? 空間能力是一個人的空間想像力和對三維世界的理解力,是一種特別的智能,玩積木可以顯著提高孩子的空間能力。 社交能力-積木是比較容易讓不同孩子玩在一起的東西。而且搭建積木很容易誘發合作機會。有研究發現,玩積木可以讓小朋友更喜歡與人交往,也變得更友善。定期參加積木小組活動的孩子們,社交能力的提高甚至超過那些進入社交培訓課程的孩子們。 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代教養觀念裡,解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每一個人走入社會以後,都會面臨各種問題,越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人,越是能夠向前走。玩積木就創造了一個小小的解決問題的局面,你要搭建一個什麼東西,需要用到哪些積木,或者給定一些積木如何搭建成品,而搭建的方式往往還不止一種,幾個小朋友一起玩,如何分工協作,這些都是解決問題的環節。 不要擔心挑戰孩子-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搭建任何東西很重要,但父母也可以給寶寶指定一些任務,即使是比較複雜的構造,你可以幫助他一起做,這樣並不是在扼殺他的創造力。

繼續閱讀 »
仁和幼兒園 晨間積木時光

園長的話 – 玩積木好處多

中秋四天連假,問小孩:「放假有沒有出去玩?」有人說有,有的說沒有,有的是在家烤肉,有的去外地玩。雖然疫情趨緩,但仍為二級警戒,大家還是不敢輕忽。 不過電視的報導,四天連假,澎湖出現報復性的旅遊,各觀光景點出現難得的旅遊人潮,遊客數就近萬人,呈現疫情爆發以來難得一見的榮景,還好大家有遵守戴口罩、勤洗手的措施,才能安然度過四天的假期。 放假後第一天上課,週三的校園又恢復熱鬧的景象,小孩們聚集在活動室玩積木,大班小朋友多數選擇與班群好友同坐一起,彼此分享,中班部分小孩同大班一樣會想要汗斑群同儕坐一起,小班和幼班,只要有位置或是在老師引導下就坐下來玩,享受玩積木的樂趣。孩子們一個個專心的動手動腦,巧手將原本一塊塊、一片片的積木,組合或堆疊成不同的造型,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孩子們好有成就感,更樂於分享。 積木對於孩子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玩積木的好處多多,包括認知能力、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人際互動、想像力與創造力等,甚至透過積木可以誘發與促進口語能力。 玩積木是培養孩子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最佳玩具之一,積木的玩法沒有限制是主要的優點之一,尤其是隨時可以重新拆開再組裝的特性,讓孩子自由的玩、不斷的嘗試與實驗,做錯了隨時可以重來,減少失敗的挫折感,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組裝任何造型,儘管只是將兩塊積木疊在一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都能賦予它不同的生命,只要他覺得像什麼就會是什麼,大人們應該對於這些想像力給予熱烈的正向回饋,千萬不可以潑冷水,澆熄孩子對於創作的熱情。 每週三晨光8:00到8:45分,是混齡玩積木、玩創意的時間,孩子們看重且珍惜。 本學期第一次升旗,大家開心的齊唱「要抬起頭挺起胸,舉起中華民國的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飄揚天空真美麗,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我愛我們的國旗,向我們的國旗行個禮。」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牙齒保健與積木時光

週三進行每半年一次牙齒塗氟的服務,基於防疫安全、交通與時間的考量,請牙醫師來園為小孩們服務。感謝美加美學呂醫師、林醫師帶領他們的團隊,一行七人來園為孩子進行塗氟的服務。 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班班、一個個有秩序的進行,最後透過影像,做衛教的宣導及有獎徵答。護士姐姐提出的問題答案就在影片中,因著認真的觀看和獎品的吸引力,任何題目都難不倒他們~ 刷牙三時機-吃飯後三分鐘內要刷牙、每次刷牙三分鐘、三餐飯後要刷牙,頌約搶頭香,第一位拿到獎品;牙齒有法瑯質;口腔裡有什麼?刷牙的方法?牙刷的好壞?大人小孩各有幾顆牙齒? 據調查,三歲之前有蛀牙(齲齒)之兒童,其一生都容易再有齲齒。而臺灣的學齡前兒童齲齒率高達79.3%,目前雖然一年有兩次免費塗氟的福利,但齟齒率仍是居高不下,根據了解是平日使用的牙膏含氟濃度不足,光靠半年塗氟的預防齲齒的效果不佳。 「氟」對牙齒防齲非常重要,無論是兒童、成人及老人,均需要氟化物來加強預防齲齒,而氟的濃度需高於 1,000 ppm,若低於 1,000 ppm,幾乎沒有預防齲齒之效果,家長一定要留意。 牙齒塗氟,前置準備工作有-發調查表,請家長填寫,回收作統計塗氟人數、牙齒檢查或只參加衛教,收健保卡;當天的執行,場地的預備、事後的整理;檢查結果的統計與彙整;雖不難,但每個動作都不能省,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配合,才能結案。 積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經驗與活動,可以自由組合、建構,盡情發揮創作能力,發揮無窮想像力,透過空間的組合概念,增進手眼協調、手指靈活運用的能力。 每週三晨光是積木時間,孩子們享受在與朋友一起玩積木的樂趣中,不論是大班小孩或幼班,愈來愈多小朋友珍惜此時間;經過孩子們的構思與巧手,將一塊塊積木,組合成一件件的作品,想像與創作能力真是無限大。 為了增強他們的興趣與創意,每年此時會舉辦積木創作分享賽,從開始各班選出代表來參賽,到近幾年改為每個小孩都有參與的機會,分批進行;今年創作主題「火車」,過程中大家都很專心,一件件的作品就在孩子們的巧手下紛紛出爐,每件都是獨一無二。 「當我在積木區堆砌積木時,請別說我只是在玩。你知道嗎?我是在玩當中學習形狀與平衡的關係。誰知道!也許哪一天我將成為建築師。」 祝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樂在積木

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生活不再像之前一樣自由,有些限制,也因此調整過去居家的生活模式,假日不再往外跑,全家大小一起在家互動、交談、看書、做家事的時間變多了,對過去疏忽的衛生習慣、環境的保護、身體的保健等,也不再輕忽;孩子們也有了危機意識,戴口罩、勤洗手、帶手帕、量體溫不用師長提醒,也會互相勉勵,過去洗手、帶手帕是用來檢查的,如今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 全球114個國家與地區有13萬人確診感染武漢肺炎,在亞洲、歐洲、非洲、北美、南美,29個國家實施全國範圍停課,影響約3億9150萬名兒童和青少年,另外20個國家下令部分地區學校停課,如果這些國家改為全國範圍停課,那麼這將影響另5億多名學生的受教權。 然而這麼做成效如何,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數據來說明,但學生不上學的社會經濟成本,在一些家庭卻是立即可見。令人思考如此「抗疫」是不是個好方法? 台灣因著有優秀、前瞻的抗疫團隊,對疫情掌握得當,目前還能繼續上學,是非常幸福的事;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配合。 「上學真好玩-早晨空氣清又清,快快樂樂上學校,看見老師說聲早,看見同學握握手、小朋友早。」 「上課-上課實在真趣味,繪圖跳舞唸歌詩,認真讀冊識道理,人人嘔咾好教示。」孩子們每天在幼兒園,過著多姿多采的生活,享受著同儕互動的樂趣。 每週三晨光積木時間,小朋友樂在積木中,一塊塊積木經過他們的巧手組合成不同的作品。為了增強他們的興趣與創意,舉辦創意積木大會師。以往是每班推派五位,去年因小朋友都渴望能參與,於是就改成全部小朋友都參加。週二大、中班,創作的主題-我的超級汽車和我的生日蛋糕;週三小、幼班,自由創作。 小朋友們拿著自備的積木,不慌不忙的依著所給的提示,全神貫注動手動腦,以積木為素材,創作出潛藏在他們腦中的圖像,與內化的經驗質,充滿了想像力,看著他們將裝在盒子裡的積木,一塊塊的組合,不僅要具備手部小肌肉的靈活度,同時也要有建構力、創作力、組裝力,更要具備專心、耐心和沉著的心。 大家都很認真、用心的玩出他們的創意,掌握四十分的創作時間,經過小朋友的巧手,一件件作品出爐了,也為作品命名。 積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經驗與活動,可以自由組合、建構,盡情發揮創作能力,發揮無窮想像力,透過空間的組合概念,增進手眼協調、手指靈活運用的能力!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玩積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積木對於孩子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甚至連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都難以招架。玩積木的好處多多,包括認知能力、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人際互動、想像力與創造力等,甚至也有研究指出透過積木為媒介可以誘發與促進口語能力。 在感覺統合的領域裡強調遊戲的重要性,學者Neumann曾提出,遊戲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1)內在動機 (2)能自我控制 (3)富涵想像 因此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是影響孩子感覺統合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玩積木將是培養孩子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最佳玩具之一。 積木的玩法沒有限制是主要的優點之一,尤其是隨時可以重新拆開再組裝的特性,讓孩子自由的玩、不斷的嘗試與實驗,做錯了隨時可以重來,減少失敗的挫折感。此外,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組裝任何造型,儘管只是將兩塊積木疊在一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都能賦予它不同的生命,簡單來說只要他覺得像什麼就會是什麼,家長應該對於這些想像力給予熱烈的正向回饋,千萬不可以潑冷水,澆熄孩子對於創作的熱情。 積木遊戲建議 1. 以「遊戲」的角度來看積木,而非「訓練」與「學習」積木是「遊戲」,而非「訓練」與「學習」,從我們的慣用語「玩積木」就可以看出端倪。遊戲應出自於自願與樂趣,千萬不可以認為玩積木對孩子的成長好處多多就經常「要求」孩子「玩」,甚至排入「每日學習課表」之中,因為「要求就不是玩」囉! 2. 發揮積木的「想像空間」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對於組裝的積木命名,或者利用組裝的積木成品玩遊戲或講故事。家長們可以嘗試將「繪本」與「積木」結合,利用積木創造出繪本故事裡的場景、道具與角色,並利用創造出來的積木成品一起演一場舞台劇,不僅充滿樂趣,也讓孩子充滿成就感,孩子也可能因為期待繪本舞台劇時間,而主動玩積木。 3. 正向回饋,樂趣與動機加倍! 有個關鍵必須謹記在心:在積木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對與錯。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完成一個作品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這像什麼呢?」對於孩子自信滿滿的介紹作品時,我們應給予正向回饋,他們覺得像什麼就是什麼,當然家長也可以給予我們的想法提供孩子參考,例如孩子組了一台火車,家長可以也組一台更精美的,然後跟孩子說:「你看媽媽組的也是火車,你想學媽媽也組一台不同的火車嗎?這一台有不一樣的功能唷!」而不是潑冷水地說:「差很多,一點都不像!你要學媽媽這樣做才對!」如果家長有耐心且正確地陪伴,長久下來,孩子所組裝的積木會逐漸趨於具象化。當然,如果孩子說不出來,也不可以逼著孩子回答,例如孩子將積木排成長條狀,此時則可以試著引導命名(如毛毛蟲),或者可以拿台車子在上面開,引導孩子說出馬路。

繼續閱讀 »

「哇!建築」

教學主題:「哇!建築」 「我是一個小小建築工人,戴上我的安全帽,砌上一塊、兩塊、三塊四塊磚,我要蓋一座漂亮的大房子,蓋一座漂亮的大房子。」一首旋律簡單、淺顯易懂的歌詞,孩子們很快就朗朗上口,一面哼著歌,一面動手玩積木,堆疊著他們夢想中的房子。 本月教學主題 「哇!建築」,小孩們很感興趣,對建築的課題他們並不陌生,因為在居住的生活環境中,建築物處處可見,有新建中的大樓,透天厝、別墅、新的舊的房子到處林立…,還有許多正在改建中的房子。    環伺仁和幼兒園四周,前後左右目前就有四間舊屋正在進行改建工程。此起彼落的敲打聲,著實感到刺耳不舒服、心煩。想想幼兒園也會有整修工程的時候,大家就彼此體諒。 老師也趁機帶小朋友前往改建中的房子參觀。期待舊屋翻新後的新生命,讓社區的居住環境更舒適、美好。 春季旅遊:史博館 四月24日週四的春季旅遊-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又是一趟知性之旅,充滿了感恩的旅遊。在決定地點的同時,考量的就是和建築有關的課題之連結,和提供資源的豐富性與教育價值。幾經評估,這個以台灣這塊土地所發生的歷史沿革為核心的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雀屏中選。 博物館是一座不同於一般的建築,以「渡海」、「鯤鯓」、「雲牆」、「融合」四個與臺灣意象相關的概念為設計核心,讓孩子們欣賞不同的建築所呈現的特色;除了建築物外觀,還有內部的設計、空間的規劃、展廳所呈現的擺設等,讓孩子們從參觀置身其中,體會建築的美學。透過參觀,體驗、操作、影片介紹等,增長見聞、開闊視野。 本週積木創作主題:台灣歷史博物館、 我是一個小小建築工人… 幼兒園這兩年添購了許多木頭積木,名為單位積木,同時並添購置物箱與烏龜車,置放在活動室的角落,方便移動與使用。每週五晨光時間小朋友齊聚一堂,分四組進行,共同討論設計的主題,分工合作、動手動腦玩設計,小小的腦袋創意無限,設計出來的作品往往令人驚艷。同時也訓練小朋友的表達能力。

繼續閱讀 »

開學!小心腸病毒

達九天的春節假期,讓忙碌的工作者有個長假,與親朋好友們相約-團聚、拜年、出遊、走春、耍廢,輕鬆地享受難得的假期。假期結束,大家調整好自己內在的心情與作息時間,重返工作職場。 今年的冬天特別的冷,許多被收在衣櫥角落裡的禦寒衣服,紛紛出籠,即使如此還是無法抵擋冷颼颼的天氣;寒冷加上流感,又因群聚,讓體質較弱、年長與年幼者容易被傳染。 除了流感,對幼兒來說,腸病毒是最容易罹患與傳染的流行病。腸病毒喜歡高溫的環境,一般都好發在夏季與初秋;但因台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所以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傳染或病例聚集的情形,高峰期多落在每年的4~9月。目前雖天氣寒冷,但罹患腸病毒的小孩仍然不少,也許是因為天冷,忘了用肥皂洗手,應該是主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洗手很重要,但就是常常忘了,因為還沒養成習慣。 問小孩:洗手很重要,那何時要洗手?吃飯前、上廁所後、抱小孩前、遊戲後、回家後、看病前後、擤鼻涕後等七個時機。部分小孩無法全部說出,不過吃飯前和上廁所後大家都知道。知道是一回事,能否確實執行,才是重點。 除此之外,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是不容輕忽的。就幼兒園的環境而言,教室、寢室,每天都有固定擦拭與消毒,每學期兩次委外廠商入園做消毒,每週五攜帶寢具、盥洗用具回家清洗、曝曬;教室、寢室加裝殺菌燈等,目的是為了提供孩子一個相對安全與衛生的環境。 圍堵腸病毒傳播需要家長的配合 有好的設備與措施,更需要家長的配合,才會有效果,除了幼兒園,家裡也要定期消毒,政府建議,使用漂白水,稀釋約1公升的水配10cc漂白水,以「擦拭」進行消毒,只要是小孩手會接觸的或活動的區域、玩具、積木、玩偶等,最好都要定期消毒。 政府對於腸病毒有嚴格的停課標準,為了保護孩子們的健康以及所有家長們的正常作息,請大家務必要確實做到,才能確保寶貝們的健康。 2月3日(一)第二學期開學,感謝家長的支持、愛護與合作,新的 學期,孩子們繼續在仁和的園地,親師一起攜手陪伴寶貝們走在學習 成長的路上,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營造健康的身心靈,建立好品格 與好習慣。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一群孩子在戶外活動區域玩彩虹傘氣球遊戲,周圍有老師指導。

幼兒體能好有何益處?

本週最令人振奮、舉國歡騰的大好消息是台灣棒球隊在日本東京巨蛋,戰勝地主國日本隊,終止了日本國際賽事27連勝,在世界12強棒球賽,奪下史上第一座世界冠軍獎盃,更是隊史上首次拿下三大賽冠軍得主,是值得全體國人一同慶賀的事。 雖然一開始各界都不看好中華隊,但對上韓國、美國、日本等傳統強隊都能有突出表現,難得拿下少數的國際賽冠軍,讓Team Taiwan被世界看見,為台灣棒球締造新的歷史,讓無數球迷流下眼淚。 從賽前不被各界看好,受盡各種冷嘲熱諷,在一場場比賽中證明自己的實力,寫下一個美好又勵志的故事,讓全台球迷至今仍沉浸在深深的感動之中。 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有不夠努力的心。 這次代表隊的球員都很年輕,如投手林昱珉今年才21歲,不過已經在美國打球,真是英雄出少年,非常了不起,這批新生代的選手能在本次大賽中奪冠,也反映了這十幾年來我們社會越來越重視體育,新一代的孩子體能被提升,讓更多優秀人才進入體壇,在世界運動賽事上發光發熱。 幼兒體能觀念轉變 仁和從創園以來就很重視體育,以運動感覺智能為辦學理念,除了有豐富的體能設備外,還有草場、甚至游泳池,平常安排許多的體能活動,有跳箱、氣球傘、巡迴體能遊戲等大肌肉活動,在當年台灣社會仍然有著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和其他幼兒園相比是有點另類。 不過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現在台灣社會看見體能的重要性,特別是已經理解幼兒體能對學齡前幼兒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六大學習領域 No 1 – 身體動作與健康 幼教的發展史上,自101年幼托整合後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歷經四年研修後,於105年12月1日修正發布為「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簡稱課綱),並自106年8月1日起生效。 課綱由「幼兒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期待」出發,區分為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六大領域,以建構社會文化中之「孩童圖 像」,期能培養幼兒擁有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 想像創造及自主管理等六大核心素養。 在實施準則中明定,幼兒園必須每天安排至少有三十分鐘的大肌肉活動,這些規定對許多幼兒園而言是新增的規定,不過對仁和來說,就是數十年的日常活動而已,我們給孩子的活動空間和時間,早就遠超過教育部的最低規定。  幼兒體能好有何益處? 也許有爸媽會問,孩子體能好有何益處?是不是該多學點注音、英文、寫字或者九九乘法?這些不是不重要,不過對幼兒而言,這些知識並不是幼兒發展的基礎。 創辦人洪南海先生著作「幼兒體能遊戲500例」一書中提到,二至六歲是人體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時期的多樣及重複性的體能練習,可以大量刺激孩子的神經發展。  培養幼兒體能絕對不是意味著要孩子走體育這條路,在眾多校友中的確有人是職業棒球選手,但更重要的是,體能活動可以奠定孩子的整體發展基礎,透過一些基本體能和動作,也可以辨別出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現象。 四肢發達 頭腦更靈活 過去有人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句話可是錯大了,是錯誤的迷思,有運動的人頭腦才會好。因為手腳是外在的頭腦,頭腦靈活的人,四肢也會發達。 在進行大肌肉活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碰撞,導致瘀青、小傷或弄髒衣服,家長可千萬不要責怪孩子或責難老師,父母長輩應該開心才是,因為孩子在玩當中學習,學習如何讓自己成功、快樂,為明日做最好的準備。 祝 假日愉快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什麼比知識更重要?

有機會和一位從中國來的家長聊天、分享,小孩這些日子在仁和適應的情形,也進一步了解中國幼兒園的狀況,家長說小孩就讀的是公幼,他們每天就是玩;但在仁和就不一樣了,有大肌肉活動和多元的學習,較為豐富,小孩每天都很開心、快樂。 遊戲是孩子的天職,從小會玩、有很多玩伴並常在戶外玩的孩子,可以培養人際互動的基本能力,學習到與人相處的正確行為,所以比較不會沉迷於電玩,EQ也較高。因此善用仁和空間的優勢,和孩子玩的特質,晨光8:10-8:45分每天有不同的戶外活動;11:10-11:40大肌肉活動,午休起床後的戶外時間,或玩沙、或在草場奔跑玩遊戲、或騎車、玩體能,動手玩積木,總是欲罷不能,不同年齡的孩子玩在一起,互相學習,其樂融融。 混齡 vs 分齡​ 看著大班小孩牽著同班小朋友進教室、上廁所,園長總會對他們會心一笑、比個讚,小小的動作,對小孩而言是大大的鼓勵。混齡的安排今年是第三年,與過去47年的分齡編班,有著不一樣的班級氛圍。 混齡同一個班裡有不同年齡的小孩,學習經驗不一樣,大班小朋友像哥哥姐姐一樣,成為較小孩子的榜樣,老師的小幫手;分齡則是班級都是同年齡,經驗都一樣,很難互相學習,且互不相讓。 多數家長認為混齡班不好,是以認知學習的課題而言,更擔心小孩會學習年幼的,有退化的現象。不可否認在家庭中,當父母關注在照顧較小孩子時,大孩子會有吃味與退化的現象,他們覺得變小就可以和弟妹們一樣,得到原本屬於父母給予自己的關心。 新幼教理念:不再偏重知識 隨著幼教觀念的轉變,混齡教學變得越來越普遍。當然,少子化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幼教理念的改變。 不論是分齡或混齡都有它不足之處。我們要了解分齡教學的目的或優勢,是因為絕大多數孩子的學習能力會隨著年齡逐漸發展。在傳統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中,根據年齡分班可以讓學習能力相近的孩子一起學習,這樣老師的教學準備比較一致,孩子的學習效果也會更佳。 然而混齡教學的優點則是模仿學習與全面發展;相較於分齡,讓3-6歲的孩子在同一班,對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班上有年長的哥哥姊姊,這能讓他們從模仿中學習生活經驗。孩子們之間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邏輯,大的帶小的,從綁鞋帶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些經驗的傳授往往更有效。 對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學習如何幫助弟妹、如何與年幼的孩子溝通,甚至如何擔任領導角色,這些機會在分齡教學中會較少見。尤其在少子化的情況下,許多孩子是獨生子女,這樣的學習機會更加珍貴。 六大核心素養:比知識更重要 許多研究證明,大多數孩子在幼兒階段學習到的知識,上了小學後很快就能趕上,反而是在幼兒時期養成的非知識性能力和習慣,會伴隨他們一生。 因此,政府在推動幼兒教保大綱時,強調教保活動「不以學科劃分」,也就是強調教保活動不能只有知識教學,而是通過統整各領域來培養孩子的六大核心素養。 上述提到的混齡優點,包括社交能力、領導力和語文溝通等,正是核心素養與學習領域的一部分,因此,多數先進國家也通過混齡教學來讓幼兒獲得更全面的學習。 就像有些天才兒童跳級後,雖然他們在知識上的學習更有效率,資訊來源也更豐富,但往往失去了與朋友發展社交等其他素養的機會。 混齡和分齡教學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只是不同階段的孩子適合不同的安排。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