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多樣運動並進好處多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也有另一句類似的話: 「要活,就要動。」如果將兩句話合併,就是: 「活到老,動到老,學習運動到老!」

老做同種運動未必好
學習運動要從「心智」與「生理」兩個面向發展。人在學習中發掘潛能,在運動中也是不斷的探索體能限度。只不過到了一定年紀後,運動行為好像就固定下來;喜歡游泳的人,多半以游泳為主要運動項目;如我熱愛慢跑,就以跑步為主。

如果時間、體能允許,建議每隔一兩年,再學習另一項新的運動;因為當我們熟悉某一項運動模式時,很容易就會掉落「效率的陷阱」。體內的運動系統會自動發展出一套「節能模式」,已完成想要表現的動作;所以動作會越練越漂亮,力氣也會節省些,也就是身體已經發展出一組有效率的動作。

或許你有疑問, 「有效率的動作」不是很好嗎?你可知「太有效率的動作」會讓肌群在運動時不必太費力,只動到某些固定的肌群,使運動不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運動後消耗的卡路里;除非你能想辦法將運動強度提高,或運動時間拉長,不然就要考慮嘗試學新運動,設法運動其他肌群。

學新運動活化新肌群

學新運動,不止能再次活化一些原本被忽略的肌群,也能再次啟動我們的動作學習迴路。最新的運動醫科學研究方向,開始評估運動對長者的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等疾病是否有防治的成效,而答案是肯定的。

去年底的『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期刊』就刊出一篇研究,指出運動學習過程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長者有正面的效益;這個研究已住院患者為對象,提供十四週,每週三次,每次一小時的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研究結果發現,透過運動學習,病患的認知功能有提升的效果。

今年的『老年心理健康期刊』中也有類似研究:研究團隊為住在安養機構、且有失智症的高齡者(平均年齡超過八十四歲),設計一套十八週的建議居家運動課程讓長者在運動指導員的指導下,完成一套坐、站、走的組合動作。

這個研究設計除了驗證運動課程的效果外,也比較「運動指導員」或「照顧服務員」介入的成效。結果證實,有專人指導、經過設計的課程,對罹患失智症的高齡者有提高心理認知的功效。

眾多研究都支持運動對長者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正面功效,連素以嚴苛審查的「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在今年四月也發表一篇系統性分析研究;利用整合分析法,審視以往發表在各期刊的十七個運動與長者失智症有關的實驗。最後發現:其實運動介入好像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有成效。

聽到這個消息千萬不要放棄運動,因為這篇研究報告最後的結論是:對防治失智症而言;但他們也找不出多做運動有壞處。所以,有空多動不會錯,永遠保持學習的心更好!

文/徐錦興(屏科大休閒運動保健系教授)

摘自國語日報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