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高教的轉變看台灣青年體力危機,大學體育課多寡影響學生體能水準
2020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別再輕忽大學體育課!高教體育為何應該4年都是必修學分〉,談到大學體育課的必要性。一些比較熟識的 大學老師碰面聚會,聊到大學體育課必修轉選修的趨勢,常會感嘆大 學生體力不若從前;其中一位退休教授特別感嘆,「滑世代」下多數 大學生整天使用手機或電腦,缺乏運動習慣又常熬夜,長期體適能水 準下降,對於國家整體競爭力甚是擔憂台灣高教政策常仿效美國,美 國採大學自主、讓各科系發展特色, 台灣便如法炮製,各科系本位下,各自決定必選修學分內容,自然 就刪除與本科專業不相干的學分。
然而,台灣終究與美國不一樣。美國是運動大國,青年熱衷運動,高中生就會上健身房,自主運動 與健身意識強烈,台灣學生相形較為被動,不注重鍛鍊,體育課成為 讓學生運動的一個必要手段。 如今,大學體育課成為被犧牲的學分,導致許多學生身體活動量不足。筆者以為,體力就是腦力、競爭力甚至國力,缺乏鍛鍊的年輕人,勢必成為國家發展與安全問題。
日本高教重視體育路線
有趣的是,日本與我國同屬東亞國家地理位置,文化與國情也相似,也曾與我國走類似的高教開放路線。
日本自1991年起放寬大學設置基準後,給予各大學必選修科目設定彈性空間,體育必選修課程也因而有所變化,高達32%日本大學將體育課改為選修(其中有61.2%為私立大學)。
不過後續副作用發生,日本大學生體能及團體社交能力普遍下滑 為避免青年體力衰退,日本政府因而制定「運動振興基本計畫」(スポーツ振興基本計画),由文部科學省出面要求各大學重新思考體育課程屬性定位。至2019年止,體育課改設回必修的學校增加,原本將體育課列為選修的大學比例已降至27.5%(私立學校比例降至32.7%)
它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高教體育課發展,也值得台灣借鏡 而另一方面,大學生自己對體育課有什麼期待?在筆者準備發表的研究中,特別從中研院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找出學生參與運動的情形,調查原始數據,發現台灣大學生期待的體育必修年限大約落在2~3年區間。
在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今天,大學生自己對體育課的期待,也值得教育部與各校主事者重視。
身體是個人與國家競爭力重大課題
運動知能不僅僅是身體參與,更是長期生活素養。從日常健康活動、看懂運動賽事、到參與甚至創造新興運動,都是現代人可以發展的運動能力。身體強健是一輩子的資本,而在學校的體育課,正是培養運動興趣、習慣的重要管道之一。
筆者呼籲,青年體力攸關國家整體競爭力,而大專院校是如今大多數人接受教育的最後一哩路,考量台灣國情與青年相對被動的特性,鼓勵學生鍛鍊身體、充實運動素養,教育機關責無旁貸。大學體育課必修年限維持2~3年標準,是值得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