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ugust 2024

孩子,你今天快樂嗎?

週二預約參觀的家長於約定時間到來,三人小組-爸爸、媽媽、小孩,一家人臉上全掛滿了笑容,我也感染到那份喜樂的心。入園後,小孩的爸爸像在找尋甚麼似的,小孩的媽媽說:我先生小時候念這裡的,哦~原來如此,是校友,在尋找兒時的記憶。 校友述說著記憶中在幼兒園的那段日子,他非常的快樂,每天都帶著一顆無憂無慮的心,歡喜來幼兒園玩,活動室的體能、各種活動、廣場跳箱(跳箱他第一名),草場踢球、玩遊戲,大蝴蝶溜滑梯、盪鞦韆,游泳捉泥鰍,還有動物園裡的猴子、夜鷺和小白兔,小白兔生小小白兔,還有創辦人變魔術…等等印象深刻的回憶,太好玩有趣了。 於是帶著校友參觀校園。大蝴蝶-多數校友記憶深刻的遊戲場,如今礙於法規的限制,只能當成裝置藝術,不然就是拆除;操場-舉辦運動會,印象深刻;教室-學習的場所;游泳池-游泳、捉泥鰍;沙場-玩沙搓泥球;動物園-是小孩們的最愛,在觀看動物的時候,可獲得放鬆和療癒。仁和的動物園於民國九十三年,因禽流感將動物送走,改為生態池,如今生態池又面臨登革熱疫情,無法放太多水。 今年已五十歲的幼兒園裡各項設備,還保持著最佳的樣態。 校友爸爸回憶著,手牽著小小孩參觀兒時的校園,父子長得很像,走在校園裡,彷彿時光倒流一樣。 感謝這位校友還記得仁和,也很開心仁和給他留下快樂而美好的童年回憶,讓他在長大成人建立家庭之後,還能記得這段美好的回憶,並分享給他的太太和孩子。 園長告訴孩子的媽~妳真是太幸運了,嫁了一個快樂的先生,當一個幸福快樂的太太。此時又想起一位擔任過校長的家長,每次來園接小孩時,問的話就是「女兒~妳今天快樂嗎?」 什麼是好的幼兒園? 前陣子剛好看到有位清大幼教系的年輕教授,在分享如何挑選幼兒園,這位教授說,很多人在挑選幼兒園時,會看公幼、私幼、英文、美語、數學、何時學注音等,但對她而言,這些都是次要。 她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看到孩子在幼兒園裡有沒有看來很健康,臉紅通通的跑來跑去,看到陌生人是否會展現好奇心攀談等;以及孩子之間可以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展現認知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社交協商能力等,這就是好幼兒園;相反的,如果孩子眼睛無神的坐在教室,沒有上述現象,那代表這幼兒園並不好。 仁和創園以來,就一直秉持如同這位教授所描述「好的幼兒園」作為我們的目標,安排各種體能活動,包括跳箱、晨間巡迴體能、大肌肉活動、游泳、足球等等,讓孩子充分放電,最好可以玩得髒兮兮回家,培養孩子人際互動,與園名「仁和」相呼應。 當年這樣幼教方式並不流行,甚至有點特立獨行,即使是現在,在政府大力推動以「身體健康」為首要重點的「幼兒六大核心素養與學習領域」時,仁和也不算主流的幼兒園教學方式,還是很多家長會選擇以全美語等學習知識等為重點的幼兒園;除了空間、人力、設備限制外,最主要的還是家長的期待。 聽到校友爸爸帶著孩子回憶童年往事,不禁想起,如果能讓孩子留下快樂的回憶,健康的長大,並願意將這回憶傳承給下一代,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懂得感恩才是內心快樂的泉源

快樂常常來自於很小的事,無論是下午茶的可口甜點或是晚餐的美味佳餚,都會令人心情愉悅﹗只不過這樣子的快樂往往很短暫,轉瞬即逝。 一個人對於快樂的看法,決定著自己的內心是否平靜與喜樂。我們的這顆心,就是點亮快樂的明燈。 懂得「感恩」正是內心快樂的泉源。感恩能豐富精神層次,富足心靈快樂、幸福,有如和煦陽光一樣溫暖人心,讓周圍的人更樂於接近。 古人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人生確實是有許多不如意,但正是因為經歷過風雨,才更珍惜雨後美麗的彩虹。態度,決定著一個人的高度,遇到困難不是一味的抱怨,而是從萬般愁苦中破繭而出,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許多人常常抱怨少這個、少那個,卻看不見自己所擁有的,人心的貪婪與不知足,已經習慣將擁有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有些經濟優渥的富裕家庭看似幸福,卻時常爭吵,做媽媽的被嫌棄菜不好吃﹔做爸爸的被抱怨從不幫忙家務﹔小孩被責罵考試成績沒有前三名………。不懂得知足、惜福,反而把天大的福氣都消耗掉了。 看那些鄉下務農人家,雖然每餐粗茶淡飯,日日農作辛苦,但心卻是溫 為他們明白生命就是充滿改變,活在當下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快樂。 ◎ 學習感恩之心對人生的助益: 一、帶來樂觀好情緒– 時時刻刻心懷感恩,會讓自己壞心情轉換為好心情。醫學發現,記憶著感恩的人事物,可活化大腦前額葉皮質,讓大腦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幫助穩定情緒,往正向思考。 二、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有一句名言:「想想你目前擁有的幸福,這些每個人都有。」人不要老是活在過去,過去不幸的人生歷練,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段,往事已矣,無法改變,要學會放下。 也不要老是抱怨或是和別人攀比,縱然沒有豪宅、名車與高薪,但自己擁有的已經不少了!感恩是對現實的滿足,對現有的珍惜,不讓外在物質慾望影響內心寧靜的喜悅,踏實做好自己本分工作,堅定向前走。 三、樂於助人與付出 -摒棄「理所當然」觀念,感恩別人所做的一切,例如交通警察不論刮風下雨,總是堅守崗位維持交通秩序;公車司機開車劬勞一天,將每位乘客安全送達目的地;企業員工心懷感恩就會提升服務品質,得到客戶的信任,為公司廣進財源。學會用感恩的心對待身邊的人事物,社會也會更祥和。 感恩也要適時付出行動,主動熱心的關懷他人,真正的感恩是付出大於給予,幫助別人的同時,才發現自己更快樂。 四、逆境中的強心針– 有個老太太平日省吃儉用,雖然積蓄不多,但沒想到有天出門卻遇上搶匪搶走她的錢包,老太太一點也不難過,反而認為,還好搶走的是錢包,生命沒有損傷,只是失去一些錢而已,只要能活著,就是幸福的事!逆境中更需要勇氣,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保持感恩的心,懷抱希望和信心才能面對將來。 五、養成感恩的習慣– 遇到事情不慌張,培養感恩的心讓它成為一種習慣,讓內心有個遵循的感恩的人快樂常伴左右,自帶著源源不絕的正能量,鼓勵自己,同時也能激勵別人。 文/王知涵

繼續閱讀 »

幼兒專注力的培養

開學至今已滿三週,園務、班務仍未就緒,不只小孩在適應,就連老師們也需要調整面對新一學年所要帶領的小朋友,如何教導以及和小孩的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著實需要花費許多的心力。不只小孩愈來愈難教,家長也有許多的要求,難怪各級學校、幼兒園,師資缺口愈來愈大。 八月開學,請假的小孩不少,每個班級都有人缺席,以事病假居多。原本做榜樣帶著弟弟妹妹的大班哥哥姊姊畢業了,中班小孩升到大班,變成哥哥姊姊了,不過他們或許還在適應角色的轉換,集合時仍感到有些混亂…。 幼兒的專注力容易反映學習差異 與去年相較之下,今年的孩子們還有更多的成長空間,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專注力的差異;的確,幼兒多半好動,對一切充滿好奇心,因此專注力不足是常見的現象,但並不代表所有孩子都是這樣,反而很容易從中發現高專注力所帶來的學習差異。 課後興趣班,成員是大中小的混齡。一般來說,大班的孩子各方面較為成熟,表現會比較好,不過在足球這堂課裡,表現最好的卻是一位小班的孩子。 足球老師帶領的足球課中,為什麼這位小班小朋友表現較為出色?原來是專注力的差別,這位孩子在上課過程中,專心聽老師的講解,眼睛看著老師,耳朵聆聽老師的話,在老師示範時會跟著做動作,雖然是小班的孩子,但一下子就學會了,獲得老師的稱讚,更加有自信,更有成就感,也就會更專心的學習,正面循環下進步加快。 2-3歲的幼兒專注力可能只有5-10分鐘,隨著年歲成長,維持專注力的時間會慢慢拉長,不過這不代表專注力會自動變好,如果在沒有刻意培養專注力的教育和環境中長大,長期下來專注力還是會顯得成長緩慢,那麼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其實很簡單,可以用從一些小習慣著手: 說話時的眼神接觸 首先,父母跟孩子說話時,最好眼睛注視著孩子,同時也要求孩子眼睛必需看著,在說話溝通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分心,例如避免一面看著手機或電視一面跟孩子說話,或讓孩子一面玩一面回答,傾聽是了解對方進行溝通的第一步,這過程非常需要專注力,學會傾聽,不僅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其實也對提升專注力很有幫助。 培養固定的作息 其次,盡量培養固定的作息,固定作息可以讓孩子知道什麼時間需要專注在某些活動上,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玩的時候可以玩,等到規律感建立之後,自然而然就能把專注力延長。 一次做完一件事 幼兒的腦部仍在發展中,不像成人能自動接續未完成的工作,因此盡量讓孩子完成一件事後在繼續下一件事,不要干擾,例如孩子在看書時,問他今天學校好玩嗎?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被轉移,之後書也忘記看了,久而久之專注力也會下降。 專注力培養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也許是因為3C產品的普及,或少子化的緣故,現在的孩子過動似乎有增多的趨勢,因此父母更需注意平常一些小習慣,並透過習慣來培養他們的專注力,比起學習注音符號、數學甚至英文,專注力對孩子日後的學習影響其實更大,更值得我們重視。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互信才能讓彼此更好

市教育局於週二、三連續二天,舉辦行政會議和資訊系統操作研 習,地點分別在歸仁長榮大學和安平市政府。值此開學期間,園務雖繁忙,新生仍在適應中,還是得放下工作前往參加。 行政會議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幼保相關法令的介紹,內容涵蓋幼照 法、教保服務人員條例、勞基法及相關法令,聽完教授的分享後,壓力更加沉重,腦袋還真的無法容納這麼多的法條和各種繁瑣的行政手續。 行政大逃亡 – 喊行政減量卻反而增量 不禁讓我聯想到從去年起就有許多媒體報導,由於政府層出不窮的行政要求過於繁瑣,導致學校工作量激增,中小學甚至高中都出現了「行政大逃亡」,許多教師不願兼任行政職務,甚至不願擔任主任,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其實幼兒園也同樣深受其害。 研習的講師也坦言,這些繁瑣的行政手續的確為學校增加了不少不必要的負擔。就以八月一日起政府要準公幼的園所上傳每日餐點而言,原本廚房只要規劃好菜單,把餐點做好即可,今要求每日須拍照,上傳當 日的餐點(早餐、午餐、下午點心)。 這項新規定聽說是有家長投訴,有園所菜單與實際不符,政府為了防弊,要求學校必須上傳煮好的菜餚,逐一拍照上傳,也因此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和壓力。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政措施,日積月累卻使得工作量巨大。園長每天需簽收市教育局不同科室的電子公文,有時多達兩位數,且規定了簽收時間。閱讀、理解新規定並即時回應,壓力著實不小。有時還需聯絡家長、統計回覆。政府的員工發個公文輕而易舉,但學校卻得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處理。 從快樂天堂到監視器 我不是誤入幼教叢林的小白兔,而是以歡喜心踏入幼教的行列;從帶班老師到當主任到園長,年輕時帶班的那段歲月是最值得回憶的。雖然一班五、六十小朋友,但親師生相處甚是愉快、融洽,充滿了歡樂。 過去經營幼托園所的多數是從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有所熱忱與期許,如今有許多生意人跨行投資,甚至是連鎖。 曾經是快樂如天堂的幼教園地,如今教室必須加裝監視器;孩子一早來幼兒園,老師就會檢查他們身體是否有受傷? 懷念過去幼兒園生活的點滴,充滿了歡樂,享受陪伴孩子們的時光。 爆料投訴傷害互信 有人統計小孩的笑聲一天多達 400 次,而成人卻可能連 10次都不到。 然而現在,媒體一旦有涉及孩子的負面新聞,便會大肆報導。雖然確實有少數不良的例子,但絕大多數的老師和園所都盡心盡力。家長若有疑慮,直接與老師或園長溝通,相信 99%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如今,民眾習慣直接向政府投訴。當承辦人員收到投訴後,必須處理、調查,隨即會有公文或電話要求學校提供各種資料,甚至監視畫面。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流動率自然提高。 教育現場,有時老師必須採取較為嚴格的管教方式,才能有效帶領十幾個小孩,不可能永遠輕聲細語。但在這種彼此防備的心態下,老師又怎能專心教學、教育孩子呢? 媒體喜歡報導貴族幼兒園的高昂學費,但其實當過老闆的家長應該明白,考量學費、人力、設備等因素,99%的幼兒園和老師並不是為了賺錢而存在。儘管報酬不高,但責任卻極為重大。 前些日子,放學回家,有位小孩家長遲遲未來接,連絡不上家長;時間一分一秒的過,來到七點三十分,仍不見家長蹤影。園長和老師一起陪伴著小孩,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求助里長,詢問是否需要報警?就在當下,孩子的爸爸回電了,於晚上八點來園接小孩。這其中的心情起伏 實在難以形容。 親師溝通、親師合作建立互信 而非互相防備 園長無法保證每位老師、每間園所都不會犯錯, 但可以保證,願意投身幼教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是充滿愛心的人。透過聯絡本,或在接送孩子時與老師溝通,有疑問時與老師或園長反應,相信多數問題都能夠解決和改善。 家園、親師應該是合作夥伴關係,而非互相防備。唯有如此,才能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產生正面影響,建立互信的社會。 唯有快樂的工作人員,才有快樂的小孩,一起加油!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繼續閱讀 »

哈佛大學研究想孩子越來越快樂?  家長一定要教孩子做的四件事

很多家長都會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實際要怎樣做,才能教 出一位越來越開心、快樂的孩子呢? 想要教出越來越開心、快樂的孩子,有四點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的。孩子 一定要懂得感恩。但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孩子要學會感恩,不能單單只 是懂得說「謝謝」、以及只懂心存感恩這麼簡單。他們用了四個步驟指 出,如何幫助孩子多走一步,來幫助孩子深化感恩這個概念。從而讓孩 子可以越來越開心、快樂。 第一點:我們首先要幫助孩子觀察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事物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觀察是甚麼會讓他感恩。或是有人為 他做了一些事情,讓他真的心存感恩、感謝對方。因為如果沒有這些人 幫助我們完成這些事,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如此順遂。 我們可以從鼓勵孩子多多感謝他人付出開始,例如幫助我們清潔街道的 清潔工人,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又怎麼會有一條如此潔淨的街 道?我們又怎能夠順利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呢? 第二點:哈佛大學告訴我們要教會孩子,到底對方做了甚麼事情,令我想要感謝他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觀察,就可能會發現一些日常生活中不以 為然、習慣了的細節。例如學校中的老師常常也會在下課後多待一會, 因為老師知道學生們可能會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他願意在下課後多待 一會,支援這些有需要的孩子。 哈佛大學也有鼓勵家長在生活之中,多鼓勵孩子看看,身邊的人為了支 持他們到底放棄了甚麼?以剛才說的老師為例,孩子可能會留意到,原 來老師常常要把我們完成的作業帶回家批改,會讓老師減少了能與孩子 相處的時間,而這都都是為了把學生們都教好。最後我們可以與孩子一 起總結,到底他人為了支持我放棄了甚麼呢? 第三點:哈佛大學提醒我們要教導孩子,跟他人分享他所感恩的事物 比如說孩子留意到,當自己在做功課,婆婆雖然很關心自己,但是她不 會拿煲好了的湯去騷擾孩子。而是等待孩子完成功課,走出房間後,才 會把湯拿給孩子。這也能教導孩子觀察,到底別人為了自己做了甚麼, 作出了怎樣的的包容與配合。我們也可以在這個時候鼓勵孩子,當他留 意到婆婆為他做了的事,可以親口謝謝婆婆的細心。家長們也可以留意 一下,自己又有沒有謝謝孩子呢?當你平常多向孩子感謝他的存在,感 謝他來到世上。孩子也會從你身上學會當我們要感謝他人,我們是真的 要真心感謝他,並真誠地表達出來要讓他知道。 第四點: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把感恩變為生活中的小習慣 我們要幫助孩子在生活中建立一個習慣,讓他經常觀察今天發生了甚麼 好事,以及讓自己心存感恩的事物。我們馬上來練習一下吧!我希望你 在留言區寫出一件最近令你感恩的事情,這件事你也會想分享給你的孩 子嗎?大家要記住,連哈佛大學也在提醒我們,要與他人分享我們感恩 的事物。

繼續閱讀 »

會運動的人都很聰明

四年一度的全球運動賽事-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全球的運動迷有的到現場為自己國家的代表加油;更多的運動迷則是透過網路、電視觀看,台灣人也不例外。 看著自己國家的選手為國爭光,尤其羽球男子雙打,再次拿下難得的金牌,舉國歡騰。 奧運的高光時刻是短暫的,這短短的奧運期間卻是長久練習和累積的成果。 獲選代表台灣出賽的選手,都是經過長久的練習和努力,王齊麟和李洋,都是從小就練習羽球,經過10年以上的累積,參與各級比賽,才能獲得代表權,並在奧運上打敗其他國家的選手。 這背後所展現的不僅僅是運動本身,還包括了他們的耐心、恆心和責任心;運動與人生中的其他挑戰並無不同,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再好的天賦也難以轉化為真正的實力。就像蓋一座高塔,沒有日積月累的練習打下基礎,不可能蓋出成就。 從小培養運動習慣的孩子,通常更懂得如何制定目標,並持之以恆地朝著目標去實現,這也是仁和為什麼會設計常態性的幼兒運動,以「遊戲的方式」出發,從小培養孩子運動的興趣與習慣。 會運動的人都很聰明 以前曾經有句話說,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但其實這句話並不正確,現在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體能也是智慧的一環,會靈活使用肢體,代表大腦運作越熟練。 這不是什麼新的理論,大約百年前學者Richard E. Scammon就提出人類的生長曲線,其中包括腦部發展的神經系統,大概在2-6歲期間是黃金發展期,多數人的神經系統在6歲左右就會完成80%。 因此幼兒時期透過大量、多樣化的運動,來刺激孩子神經系統發展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決定日後孩子使用頭腦的關鍵因素。即使是日後不是專業運動員,但幼兒階段的大量運動,仍然是孩子在其他領域,無論是舞蹈、音樂、甚至學術等等發展的基礎,這也是政府推動幼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 六大學習領域時,將「身體動作與健康」放在第一項的原因。 正面鼓勵 幫助孩子發展身體 新的學期開始,有剛入園的新生,之前在家中小小的空間,或許還可以整天乾乾淨淨、舒舒服服的吹著冷氣,來到寬闊的校園,有許多朋友,運動遊戲也變多了。 家長也許還不大習慣,孩子來幼兒園,回家後衣服髒了,甚至手腳有點擦傷,其實這都是正常的現象,幼兒天生就是喜歡玩,喜歡運動,跑跳、東摸摸西摸摸,這正是在發展他們的神經系統,弄的髒兮兮也沒關係,多正面鼓勵,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身體。 祝 闔家平安 Mandy 延伸閱讀:親子體能遊戲500例

繼續閱讀 »

耐心等待時間良藥

新學期開始,新的氣象,歡迎您的寶貝加入仁和幼兒園這所辦學績 優的園所,以孩子的心為心,用心經營、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們走在 成長的路上,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擁有健康的身心靈,建立好品格、好習慣的根基。 對於第一次離開親愛的家人,踏入幼兒園的小孩,確實是件不容易 的事,需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裏,是 可以被理解的。 學前的孩子,特別是四歲以下,語言的詞彙與表達力尚在學習階段,說不清楚只好以哭來表達不安的情緒,有的嚎啕大哭 加拳打腳踢,有的大聲吼叫,有的眼中含淚,不論哭的方式是何種,大人們都應該接納,將他們抱在懷裡,那種身體接觸的安全暖流,勝過口中的言語,對小孩而言,就是一種被理解、被懂、被接納的感覺,也是一種正向的鼓勵。隨著時間,孩子對幼兒園的人事物,從陌生感到孰悉、心裏的不安也會消失,隨著時間日日成長、月月進步, 屆時就能享受成長帶來的喜悅。 時間就是良藥,每個孩子適應期長短不一,師長需耐心的等待。 除了孩子以外,家人(父母、阿公.阿媽)也需要適應孩子不在身邊 的時候;原來平常那個全時間都膩在身旁的小可愛,已長大、展翅要 飛向更寬闊的天空去探索,家人的肯定、鼓勵、支持與陪伴,是他們 前進的動力,才能快樂的長大,迎接燦爛的未來。 當然,幼兒園的角色更重要了,考驗著幼兒園和老師的愛心與耐 心,在此請家長務必相信幼兒園的專業,放心的把您的心肝寶貝交給 我們,做好家園、親師的合作與互動,透過每日聯絡本,互相聯繫, 並肯定老師的付出,支持與鼓勵,讓老師更有動力。 老師們本著一顆 愛孩子、喜歡小孩的心從事幼兒教育,除了教育的領域,保育的的工作更是繁重,假手於老師的事愈來愈多,舉凡上廁所、洗手、用餐、 午休、換穿衣服、穿脫鞋子…等等,這些事在未入園時都是家人代勞,以至脫下鞋子後,好多孩子竟然不知哪一雙是自己的鞋子。 只有兩隻手的老師,無法同時處理班上小孩們的事,唯有家長和老師一起會、放手讓寶貝們有機會動手操作、學習,做了就會很厲害,不是厲害了才來做。 「幼兒園裡朋友多, 手牽手,玩遊戲,大家在一起真快樂,你跳舞、 我唱歌,團結合作樂無比。」 週休二日後,下週一寶貝來園,又要重新適應,一起加油了!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