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配合教學主題,老師帶著孩子到社區去走訪、踏查,平常總是搭著父母車子出入的孩子,走在熟悉又陌生的社區裡,用雙腳認識周遭的一切。 本週三延續這個主題,特別邀請了仁和所在的崇信里里長葉輝宏先生來園,與孩子們分享本里社區和里長的工作,孩子們很好奇,紛紛問里長,有的人問名字、有的人問年齡,有的人問學校。 一問才知道,原來里長也是仁和的校友,是孩子們的學長呢,而且葉里長的爸爸也是里長;有的孩子問里長的工作,發現里長是用選的,要得到里民的支持才能當里長;工作項目很多、很雜,如里民的服務,巷道的清潔、整理,腸病毒、登革熱的宣導、噴藥消毒,還有其他許多的工作,如協調地方政府和民眾間的事務等,感覺不輕鬆! 孩子們接著問,什麼人才可以參選里長呢?不但有年齡的限制,需滿23歲以上,而且還有一些其他的條件,如住在當地要有一定的時間;透過分享,大班孩子才稍稍了解原來選舉有很多的規定和制度。 里長分享後接著進行有獎徵答,答對的小朋友,可以得到Kady媽咪的小禮物;最後艾艾家Kitty媽咪準備了班上小朋友親手製作的感謝卡和手作柚子玉兔為謝禮,送給里長;園長也準備感謝狀,感謝里長在百忙中,撥空來幼兒園與孩子見面,近距離的互動,大家都感受到里長的親和力。 台灣已經進入民主社會很多年,選舉是民主社會很重要的制度,透過選舉,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也讓很多人有機會出來替其他人服務;明年初就有很重要的總統和立委選舉,這也是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在民主社會,人人都有選票,無論是里長、立委或總統,都需要民眾的支持才能當選。 又到了921國家防災日,年輕的爸媽對921大地震沒太多印象,不過當年的災情十分慘重,因此政府特別將921訂為國家防災日。每年此時我們都會安排至少三次的地震宣導和演練,目的是讓小朋友有危機意識,了解當地震來了要如何自救。 透過簡單的自救口訣:「趴機意識,了解當地震來了要如何自救。透過簡單的自救口訣:「趴下、掩護、穩住」,孩子們都了解地震來臨時基本的動作,接下來是熟悉逃生路徑,怎麼到安全區避難,不驚慌不推擠,事先的準備,可以降低事情發生後的傷害,爸媽也可以趁這個機會,在家裡與孩子們一起演練,或者熟悉家中晚上沒有電、沒有燈光下的逃生路徑,多一份準備就多一份防災把握。 祝 平安喜樂 Mandy
本週配合教學主題,除了幼幼班外,每個班在老師的帶領下到社區去踏查。事前的叮嚀免不了,外出總是擔心安全的問題,一切就緒,孩子們臉上帶著笑容,愉悅的手牽著手到社區散步趣。 雖然是常常出入每天必經的巷弄,但小孩們卻有些陌生感,平常不是搭小客車,就是坐摩托車,難得有此閒情逸致,與老師、同學走路踏查,看看學校附近的環境、觀察房子的外觀、大小、巷弄的寬窄,增強對生活環境的知覺辨識。 「原來前門的巷子較小,後門的路比較寬」、「馬路旁有好多的商店」、「有新開的大樹藥局」、「有7-11,我們有去參觀過,還有買東西」… 老師帶孩子走出校園,藉由孩子的雙腳一步一腳印,將學習場域延伸到社區。同時也發現平常在課堂上表現比較不積極的小朋友,出了教室彷彿變了一個人,眼睛發亮、精力充沛,在社區踏查時能夠以流利的口語來表達,也可以做介紹。 戶外踏查,讓孩子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居住與就學的周遭環境,並建立關係和連結。 每天11點10分一到,體能音樂一響,小孩們魚貫地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戶外準備進行30分鐘大肌肉的活動,透過器材的排列、組合,孩子們展開肢體的動作,與同儕們盡情的玩著,儘管已汗流浹背,仍興緻高昂、欲罷不能。 午休起床後的20分鐘活動,亦是小孩們的最愛,空間充分的運用與器材的使用,不是騎車就是搖呼拉圈、踩高蹺、投籃、或是到草場賽跑,後門爬桿,有用不完的體力,把握在幼兒園活動的時間。 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科技產品的普及化,雖增加家庭生活機能的便利性,卻使得親子運動的機會相對減少,同時,幼兒娛樂活動多以 看電視、玩電腦、3C產品等靜態性居多,和以往孩子在戶外跑、跳、做大肌肉活動或團體遊戲有很大的差異。對孩子的體適能及身心發展造成影響。 幼托整合後,教保活動課程,其中「身體動作與健康領 域」,將身體動作抽離成為一個獨立的課程領域,強調每日應有30分鐘大肌肉活動,並融入其他領域中;以運動為主體、遊戲為方法」。 幼兒在三歲以後,腦部功能的發展十分快速,六歲更是意識發展的關鍵階段,此階段應提供幼兒多接觸各種不同的活動,做為日後發展之基礎。 學齡前兒童若生長於具有豐富身體活動與刺激的環境中,其大腦發育及認知功能方面的表現,都明顯優於環境刺激較少的學齡前兒童。 祝 平安喜樂 Mandy
週一放了一天的颱風假,但卻不像往日那樣,沒有一點喜悅的感覺,其實是被登革熱疫情搞得緊張兮兮的,神經繃得很緊,必須隨時做巡視。 隨著本土登革熱疫情升溫,加上海葵颱風過境,讓人擔心病例數是否會攀升。專家提醒,病媒蚊很可能早早產好卵,待天氣溫暖、潮濕,就會孵化成孑孓。 又說:「在颱風來之前,大部分戶外的白線斑蚊,都已經把蚊蟲的蛋生好在我們的容器周圍,也就是說這個蛋一旦遇到下雨,遇到水,牠就會孵出孑孓,所以大家一定要記得,下過雨之後,特別是颱風過後,一週七天之內,一定要針對容器、積水環境,加以清理。」 另外,不少人會往返南北,病原體可能跟著趴趴走,增加本土登革熱的傳播速度。 社區裡面有非常多蚊蟲,有的是帶病原的,有的是沒有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把這些族群降到最低,那很容易就會造成大流行、大爆發,不用一個月,一個禮拜、兩個禮拜,病人就會持續地出來。」 因著登革熱的疫情延燒,最近,幼兒園常面臨不同單位入園做巡檢,有環保局、衛生局、疾管局、教育局等局處單位,還好平時就有在加強環境的衛生,特別是下雨過後的巡倒清刷工作,也都能順利通過檢查人員銳利的眼光。 好不容易熬過三年新冠疫情,如今又得面臨新一波登革熱的考驗,真是辛苦。這也提醒我們,環境的整潔與衛生,可是人人有責的。 不容忽視的腸病毒 病好了再來學校 另外腸病毒的疫情也是不容忽視的,與登革熱一樣嚴重,目前是流行期,傳染力極強,傳染途徑多元,家長務必督促小朋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用肥皂勤洗手,注意洗手的五時機。 為了防治腸病毒,教室內外、寢室的擦拭與消毒,每學期兩次委外廠商入園做消毒,每週五攜帶寢具、盥洗用具回家清洗、曝曬;教室、寢室加裝殺菌燈,提供孩子一個相對安全與衛生的環境。 病毒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我們只能盡力而為,萬一感染了不要太 緊張,絕大多數的腸病毒都是輕症,看醫生、回家休息,病好了再來學校。 祝 平安喜樂 Mandy
東區-登革熱疫情重症區,衛生所於上週五下午針對里內擴大範圍進行滅蚊噴藥,動員上百位人力,借用仁和場地做集合地點。下午一點陸續就有人進來,活動室內擠滿了人,主事者借了麥克風,進行分組並交代注意事項,還有軍方派來的化學兵執行噴藥。 參與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在炎熱的天氣,還得包滿防護衣物,進行噴藥作業,園長和老師也是很多工作必須進行,噴藥前得把相關物品進行包覆,噴藥後也得整理、擦拭,相信很多家長家裡也有噴藥的經驗,光是整理就都累翻了,大家體力都透支了。 八月是幼兒園最辛苦的月份,七月底學期結束,接著八月一日新學期就開學,沒有喘息的空間。非營利還好,有五天的休息日,不過也是整理教室的時間;公幼則有兩個月的暑假,一國好幾制,真不知制定政策的官員,是否理解幼教老師現場的工作內容?了解幼教師工作的辛苦? 猶記得初踏入幼教界時,喜歡工作的單純,經過長長的歲月,已失去當初那份喜悅與熱情,教育單位的規定,小孩的問題、家長的要求… 忙都忙不完,很多家長都知道帶孩子是很辛苦的工作,所以大多數都能體諒工作者,也理解教育不是服務業,老師除了上班時間必須盡責照顧10幾個孩子們,有時候還得在下班時間處理其他事務,例如Line傳照片,回覆家長的問題..,有時還得面對家長的指責和比較。 現代人使用通訊軟體已經很習慣,親師溝通如果能更有效率也很好,只是希望家長還是能多體諒老師,盡量不要在下班時間仍然傳訊息,即使是上班時間也不要期待老師們能立刻回覆,或比較老師拍了多少照片。 如果有特殊活動多拍一些孩子的照片當然很好,但平常老師的職責以照顧孩子為主,比起看照片,不如在孩子放學後,多和孩子說話,聊聊學校發生的事,才能真正理解老師的工作和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感謝現場所有從事幼教工作的夥伴們,有你們真好! 忙碌、緊張的八月已過,今天是九月一日,期待能撥雲見日,漸入佳境。 祝平安喜樂 Mandy
前陣子因為颱風帶來的風雨,氣溫稍有涼意,但最近天氣又逐漸回溫,特別是隨著颱風帶來的積水問題,成為登革熱的隱患。 東區是登革熱疫情的重點區域,之前就聽說附近鄰里有案例;該來的總是會來,前天(8/23)下午接到里長的通知,因為幼兒園附近有登革熱疫情,衛生局決定今天(8/25)下午2點到4點半進行附近幾個鄰的噴藥消毒工作,仁和是其中之一。 因此,今日小朋友用完午餐後需返家,無法待在校園裡,相信許多人的家裡都有經歷過衛生局的消毒,雖然帶給大家諸多的不便與麻煩,但為了每個人的健康,務必要如此行,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才是。 每當小孩在校園內被蚊蟲叮咬,家長總是非常心疼,我們都可以理解,也感到相當不捨;平常校園裡都會保持室內外環境的整潔、修剪花草、定期請專業廠商來消毒、驅蟲,晚上點捕蚊燈、滅菌燈或蚊香,下雨過後清除積水等,能做的、該預防的都盡力去做,只是台灣就是蚊蟲最喜歡的環境,孩子在戶外活動、運動玩耍時,真的很難避免蚊蟲的叮咬。 每年台南市都要面臨類似的登革熱疫情,衛生單位也都有防治的措施與宣導活動,無奈蚊子這種生物就是非常有韌性,非常難根除,人雖然想盡辦法來壓制,但就是奈何不了牠,只能驅蚊和防蚊,穿淺色長褲、抹防蚊液、貼防蚊片等。 建議家長在夏季登革熱疫情高峰期間,無論是上學,或者週末出遊,可以幫小孩噴防蚊液或配戴驅蚊手環,在家裡附近也互相巡視,是否有積水,巡、倒、清、刷,每個人都遵守本分,做好環境的整潔,疫情傳播的管道就會越少。 蚊仔~Hi hi hi,Hi hi hi,蚊子飛佇耳孔邊。Hi Hi Hi,Hi Hi Hi,暗時欲睏膏膏纏。Hi Hi Hi,Hi Hi Hi,拍無著蚊拍著鼻。 期待今年登革熱疫情快點過去。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為了本里本次防治登革熱的驅蚊噴藥行動,仁和特別配合台南市衛生局提供園內活動室作為集合場地,當日有數十位工作人員從仁和出發到本里各地進行噴藥,各位參與防治工作的人員都辛苦了。
開學第三週,仍有小孩來園時會哭,也有想到家人時或是起床或是吃飯時會哭泣的;孩子們藉著哭釋放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被容許、被接納的,因為哭泣是人類表達情緒的現象之一,也是情感流動的自然反應,在人前不隱藏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像開水龍頭一樣,宣洩不停,尤其是二、三歲的小孩,語言詞彙不多,只好用哭來告訴身旁的人,他目前的身心狀況,這是應該被理解、被同理的。因為哭也是一種語言的表達。 每當聽到小孩的哭聲,園長一定會過去,蹲下來問:「想爸爸媽媽齁?」接著會說我們一起去找,牽著小朋友的手,離開原地,繞校園一圈再帶去找班級的媽咪,通常小孩情緒就會得到安撫。而不是叫他們不要哭,壓抑他們的情緒。在人前哭也是勇氣表現的一種。有些小孩在園表現良好,回家後在家人面前大哭,這也是情緒宣洩、釋放的表達,只要擁抱、同理就能得到安撫。 除了情感的不捨哭泣外,吃飯(餐點)、睡覺這二種生活的日常,也是小孩們無法適應哭泣的原因,因為這是每天必須面對的;在家吃飯是家人餵,但到幼兒園須自己吃,餐食也和家裡不同,睡覺的地方也不同,小孩都必須去面對、適應與調整的。 父母要注意,若孩子已上幼兒園,在家吃飯的時候就不要再餵,試著讓他們自己動手,即使飯粒掉滿桌也要鼓勵。想像讓小孩上學的初衷,是希望他們可以學會獨立、適應團體生活。 倘若回家還是照樣餵,就變成本末倒置,孩子會耍賴的。當孩子開始在適應過幼兒園的團體生活時,家長切忌不要用「老師」來威脅孩子。如:「你不乖乖吃飯,明天要跟某某媽咪說;不乖、亂丟玩具,我就要跟某某媽咪說!」如此會讓小孩以為,幼兒園的老師是個很嚴格、無法親近、像老虎或獅子一樣的人,有距離感,讓孩子更加無法適應。 午睡也是另一種挑戰,在家是軟軟的床墊,在幼兒園卻是硬硬的木板,團體一起睡,無法適應。可以試著和孩子溝通,如:「午睡的時候,如果真的睡不著,可以閉上眼睛就好。」孩子換睡覺、休息的場所,難免不適應,沒有安全感,所以一開始不午睡,是可以理解並容許。孩子累了,自然就會睡;不想睡也沒關係,只要眼睛閉起來、不說話、不影響別人,老師們都可以接受的。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大人們需要有耐心、愛心的等待,牽小孩們的手,陪伴他們走在這段學習、適應、成長的路上。的關係。 祝 平安喜樂 Mandy
好不容易把孩子挖起床,結果孩子一到幼稚園就抱著媽咪不放,淚眼汪汪、崩潰大哭,不管怎樣都不願意下車,甚至躺在地上不願意起來等等狀況,眼看上班就要遲到了,但是看孩子哭成這樣,做父母怎麼捨得?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因此分離焦慮的外顯行為及適應期是因人而異,隨著幼稚園開學,許多朋友們在臉書分享孩子分離焦慮的情形,因此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孩子到了幼稚園的哭泣、耍賴、抱著爸媽不肯走,當媽咪離開時,孩子緊抱著安撫物、咬手指來降低焦慮,還有拒絕參與團體活動等等的行為,都代表著孩子的分離焦慮。『幼兒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害怕自身安全及擔心不知何時能再見面,因此表現出超乎預期的過度焦慮,在外顯行為的部分,主要是抱著父母不放、大哭、倒在地上耍賴、恐懼等等。 各位父母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到,隨著孩子在7~9個月開始進入『選擇性依附』階段,就開始特別會黏某個大人,也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一旦主要照顧者離開,孩子就會大哭、不安等情形,這狀況直到孩子兩歲才趨緩。 二、為什麼要好好的處理分離焦慮? 國外學者Howard(2011)曾針對2080個家庭樣本進行為期五年的縱貫研究,發現嬰幼兒早期曾與媽咪分離一星期甚至更久的時間,這樣的孩子在3歲時個性會變得比較消極,3~5歲之後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也比較容易出現負面的親子關係,足見嬰幼兒早年依附關係對其社會適應及認知等發展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主要照顧者因為害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而趁著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會更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及不信任感,因此,如何好好的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減少對人際關係、社會適應的衝擊,真的是很值得學習的課題。 三、蝦咪?媽咪也會有分離焦慮! 一般來說,網路上許多親職教養文章提到的幼兒分離焦慮都是指孩子,然而,依附關係是雙向的,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媽咪與孩子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害怕、悲傷、不捨、罪惡、愧疚等等的感受,外顯行為則是依依不捨、欲走還留、在校門口上演十八相送等等。其實這些屬於媽咪本身的分離焦慮,然而,當孩子感受到媽咪的不安與害怕,或是感受到媽咪不信任幼稚園這個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更加深了。 四、克服分離焦慮的五大重點 (一)生活技能的學習-上幼稚園之後要自己穿襪子及鞋子、整理物品,還有上廁所、洗手等的衛生習慣。 (二)提早為進入幼稚園做準備 1. 和孩子一起購買入園物品 2. 循序漸進地增加團體活動 3. 規律的生活作息 4. 帶著孩子認識新環境與老師 (三)預告的重要性-除了初次入學的分離焦慮,其實星期一症候群、放長假後的第一天上學也是孩子分離焦慮很高的時候,預告可以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降低不安的感覺。例如:拿著日曆跟孩子說:『你看看時鐘短針指到4,長針指到0,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我保證會做到喔!』一旦向孩子預告了時間,家長就真的要做到,若有突發狀況也要跟孩子說,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四)溫暖而堅定地離開-『今天是你第一天上學,你很緊張,要跟媽咪分開,會害怕。』『媽咪有感受到你的害怕,如果是媽咪第一天上學也會跟你一樣害怕。』接著說,『你看看幼稚園裡面,媽咪之前有跟你說過、帶你來看過,裡面有好多小朋友,還有好多玩具,你聽老師說故事、玩玩具、睡午覺、吃點心,媽咪會準時來接你。』在說的過程中,媽咪蹲著靠近孩子、注視孩子的眼神,以平穩的語氣和緩地說,孩子會更安心。家長要好好地跟孩子說再見『媽咪下午四點就會準時來接你。』該離開還是要離開,但別忘了給予一個溫暖的抱抱,好好地說再見。 (五)持續的正面鼓勵與陪伴 當孩子從幼稚園回家之後,可以多做一些親子互動,除了減少因親子疏離而產生更嚴重的分離焦慮之外,也能透過好好地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及安全感。每次孩子有進步,家長別忘了給予正面鼓勵: 『媽咪看見你今天主動找同學一起玩,我有看到你的改變喔!』
開學第二週,新生的情緒穩定了許多,哭泣的小孩明顯的減少。第一次上學、初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難免會緊張、焦慮,但孩子們一天比一天適應,相信他們很快就能融入團體生活。 升上大、中、小班的哥哥姐姐,也學著協助,帶領弟弟妹妹一起做各項的學習活動。感謝爸媽把孩子交給我們,讓家園、親師一起成為育兒夥伴,更希望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下,能快樂的成長茁壯。週二爸爸節,教小孩們唱一首「爸比」的歌曲~東西壞的時候叫爸比,走累的時候找爸比,不懂的時候問爸比,害怕的時候喊爸比。 問孩子:為什麼東西壞了要找爸爸?因為爸爸比較厲害;走累的時候呢?因為爸爸力氣比較大;不懂的時候為什麼不問媽媽要問爸爸?爸爸懂得比較多;害怕的時候怎麼不叫媽媽呢?因為媽媽自己也會害怕呀!再問~爸爸甚麼都會,那他像甚麼呢?爸爸像巨人、像一棵大樹、像一座山、像超人….爸爸有沒有很重要?有,他需不需要有人愛護?需要,誰要來愛護爸爸呢?小孩們不假思索的說「我」。 父親除了成為一個家庭、兒女的保護者外,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個有智慧的陪伴者。父親的角色在家庭及育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不只是擔任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者,研究證明,爸爸的角色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 在此時期,父子女間互動的重要性,遠超過大家想像,父親在遊戲中表現越是活躍,孩子在年滿一歲時的行為問題越少;在年滿二歲時也能有更好的認知能力,更強的識別形狀能力。爸爸跟小孩玩遊戲,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不只可以增進彼此的關係,也能增加孩子思考、情緒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情感上若能給予更多的支持,孩子會比較快樂,也能和老師、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 祝平安喜樂 M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