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2, 2023

幫助孩子處理人際衝突

寢室那頭傳來小孩的哭叫聲,不知發生甚麼事,前往了解,原來是有小朋友的鞋子不見了? 鞋子不見,去哪兒了? 和小朋友討論,小朋友說有人把它藏起、沒穿鞋子來…,一會兒,就有小朋友說….是被 × ×小朋友藏起來了啦。 花了些時間和小孩分享,當自己的物品不見時的心情….. 幼兒園裡,孩子吵吵鬧鬧、分分合合、一下子有人告狀、一下子朋友另結新歡,許多戲碼不斷重演,幼小班的小孩由於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只想到「我」要什麼,所以容易搶玩具,排隊搶第一,遇到爭執會以哭鬧或者破壞東西來引起注意。 到了中班的年紀,孩子逐漸有了「輪流」的概念,也會開始有自己的主見,特別是在意有沒有好朋友,這時候的吵架,多半會用告狀的方式,希望老師幫忙仲裁;主見太強的孩子可能常常因為意見不同就吵起來,女生比較容易因為認定的朋友跟別人好,感到生氣而吵架。 大班的孩子,在認知和表達上都更加成熟,是非對錯比較說得清楚,可是吵架時往往得失心重,會找理由辯解。 過去的年代,家中有兄弟姊妹,上幼兒園之前多少懂得如何和他人相處;在少子化的今天,獨生子女居多,外界的文化刺激又大爆炸,家長一方面過度呵護,另方面又放任情緒發洩,使得年幼孩子一旦進入群體生活中爭吵情況常出現。 尤其是二歲的幼兒,話都還說不清楚,咬人、搶玩具、哭鬧的情況比較明顯;有些則是個性的關係,生氣很久,或遷怒他人。 吵架行為雖然層出不窮,但是值得安慰的是,小朋友們也能從過程中獲取經驗,逐漸改善,只是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往往不會太愉快。 孩子們爭吵後,師長的陪伴和調解,可是很重要的課題。 每早,晨光時間集合進教室前,除了引導小朋友們互道早安,也會以正向的語言~如今天要和老師一起合作、和小朋友相親相愛、一起分享、快樂學習…等話語來教導。 時序來到六月了,正值炎熱的天氣,游泳可是最消暑的水上運動了,孩子們期待能夠游泳,望著泳池,問:「甚麼時候能夠游泳?」 仁和的泳池,大小、深淺是專為學齡前小朋友設計的,每年在端午節後、中秋節前開放,每週二天,聘請游泳教練入園帶領。 因著新冠疫情,連續三年無法開放,好不容易疫情解封,卻遇到缺水的問題。目前台南的水量實在不樂觀,只能祈盼天降甘霖,滋潤大地,也滋潤人們的心,滿足身體消暑的需求。 祝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小孩愛告狀,行為背後的四個原因

「吼!媽媽~弟弟又把我的玩具弄壞了!」 「媽媽~姐姐都不跟我玩!」 家裡此起彼落的告狀聲搞得媽媽一個頭兩個大!不處理,擔心孩子起衝突沒完沒了,處理了,不是被告狀的說告狀的「愛打小報告」,就是告狀的跟被告狀的都不滿意結果。如果孩子在學校常常愛告狀,也會擔心影響孩子人際關係。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爸媽要瞭解!告狀背後的行為訊息 1.剛建立「是非」的概念:孩子開始學習到各式各樣的規則,大人也時常透過讚美或制止來教導 是非觀念,對孩子而言,規定就是規定,沒有彈性可言,因此當別人做出違反自己認為「正確」的行為時,自然就會出現告狀的行為了。 2.得到大人的注意、認同:孩子單純地認為「別人不對代表我是對的」,又或者如果之前自己不 小心犯錯而被處罰,孩子也會透過打小報告想拉低對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3.測試大人的規則、底線:「媽媽!弟弟又去拿冰箱的布丁吃了!」明明自己也很想吃,只是怕做了會遭到懲處,先說弟弟做了,試看看媽媽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媽媽沒有責備或處罰弟弟,表示這件事是可以做的,如果媽媽生氣了,孩子就會知道這件事不能做,但自己又不會受罰。 4.想要「控制」其他人,當小霸王:「你再不XXX我就跟爸爸說!」其他孩子聽到這句話起初都會心生恐懼,如果犯的錯來不及修正,可能會透過條件交換來拜託對方不要告狀,準備要告狀的孩子這時就會覺得自己握有某種程度的「權力」。 5.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上次你去跟媽媽告狀,這次被我逮到你犯錯,我也要去跟媽媽說!」如果前一次孩子告狀的狀況沒有處理好,很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惡性循環喔! NG教養,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社交人際 1.交付「風紀股長」的使命給孩子:孩子不會只在特定情境下舉發別人的不是,不論到哪都會期待透過告狀來得到父母的稱讚! 2.聽到孩子告狀時還幫腔:孩子回家說「媽媽~某某同學又被學校處罰了!他不乖!」這時,有沒有家長會一起幫腔說「對呀!他做了老師不喜歡的事所以才會被處罰,你不能那樣喔!不然也會被老師處罰的!」 這時家長肯定會說「透過例子來教導孩子不要做出不好的行為,有什麼不對?」 我要說的是,因為家長並沒有在現場,也不完全了解事實是不是跟孩子說的一樣,有可能是孩子誤解了,也有可能是孩子想要透過說別的孩子不是,來顯示出「我在學校很乖」,父母這樣的回應會更強化孩子告狀的行為喔! 3.高壓統治,聽我的就對了:有的家長可能面對孩子很皮,別無他法只能用比較「嚴格」的方式教 育孩子,孩子若缺少表達想法的出口,擔心講錯話做錯事會被處罰, 就比較容易透過告狀的方式來確認大人的底線喔!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