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22

最好的決定

週四一早,下起傾盆大雨,讓許多上班、上學的人增加些許的不便與安全上的顧慮,就在那一刻,電話鈴聲不停的響著,家長來電的訊息,因雨幫小朋友請假。 雨仍淅瀝嘩啦的下著,來園的小朋友依舊充滿活力的進行晨間大肌肉活動,一次又一次的玩著,活動筋骨。 今年的梅雨季似乎比往年更長,忽晴忽雨的天氣干擾了人們日常的生活,不過想起之前台灣嚴重缺水的情形,覺得下雨也沒那麼糟糕。比起梅雨,疫情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更大了,相信大家都知道現在疫情進入高峰期,每天都有好幾萬人確診。 政府做了預防性的措施,5/23-5/27全國高中以下及公立幼兒園暫停實體授課改線上教學,但家長如無法照顧或其他原因,學校、幼兒園應提供其子女到校學習的基本照顧服務。補習班、課照中心、非營利、準公共私立幼兒園,得配合家長需求,自主決定預防性停課方式和日期,並加強防疫措施。 上週四的簽收公文,食藥署核准滿5歲至11歲兒童,接種Pfizer-BioNTechCOVID-19疫苗,能降低感染COVID-19後重症及死亡風險。接收公文後立刻列印意願書和注射須知,發給家長。 意願書上註明接種方式有「校園集中接種」或至「衛生所合約醫療院所接種」,家長擇一勾選,並告知校園集中接種人數須達三十人以上。由於政府又開放自行預約醫療院所的管道,以至於原來統計在園集中施打的人數達37位,列冊前再做確定,結果只剩24位,原來部分家長兩邊同時進行登記,診所已預約成功,則取消在園的施打。於是請登記在園施打的家長趕快上網預約,這一來一往的調查,花了許多的功夫。 6歲以下的幼兒需要照護與國小以上的孩子很不一樣,相信爸媽都知道,小孩的生活自主能力仍在發展中,需要成人的協助與陪伴,如果是國小以上的孩子,爸媽或許還能讓他們自行處理部分生活上的需求,但幼兒就沒辦法比照。 每個家庭面臨的狀況不一樣,有的家庭很幸運,爸媽可以請假照顧孩子,有的則是有長輩或親朋好友可以幫忙照護幼兒,但不是每個家庭、小孩都是如此幸運,全面停課無法兼顧不同的狀況,對弱勢家庭影響會特別大。 昨天在媒體上看到一則新聞,疫情爆發後很多學校都停課,雲林一間圖書館的館長分享有一名就讀國小的哥哥,帶著幼兒園的弟弟到圖書館,表示因為學校停課改線上教學,家裡沒電腦,只好帶著弟弟到圖書館,用那裏的電腦上課。 看到這則新聞覺得這位國小哥哥真的很棒,已經懂得尋求資源還能照顧弟弟;不過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台灣還有很多家庭,他們的的小孩對線上學習的方式或幼兒的照護,實際上仍然是有困難的。 本週我們仍然保持上課,下週一樣不停課,除了持續加強環境的清潔與消毒的工作和防疫措施,隨時提醒小朋友勤洗手、戴口罩,注意小孩的身體狀況,也請家長務必做好家庭防疫的工作,居住環境的整潔、空間的消毒,小朋友玩具的清洗與消毒,早、晚量體溫,多喝水,作息正常,多運動,增強自身的免疫力,避免外出。 有些家庭因為就讀國中小的兄姊停課,幼兒園的孩子也跟著請了一星期的假,有些則是自我防疫,採取預防性請假,只要依照每個家庭面臨的狀況而定,請假或不請假都是最好的決定。 幼兒園作息不變,維持正常教學,相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 祝福大家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梅雨名稱的由來

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現象,它的名稱起源於六、七月間中國江南一帶梅子成熟季節,因滯留鋒面徘徊以致陰雨連綿、久雨不晴而得,主要的分布範圍從廣東沿海向北延伸到長江流域一帶。 【梅雨形成的原因】梅雨是怎麼形成的呢?由於台灣在冬季是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而在五六月春夏交替之際,當東北季風逐漸減弱時,源自於南方熱帶海洋的西南季風則逐漸增強,並向北推進,此時勢力相當的冷暖氣團便會在華南至台灣一帶交會形成一道近似滯留的鋒面系統在台灣附近徘徊,因鋒面帶上氣流的不穩定及充沛的水氣,便容易引發中小尺度的對流,出現連續性的降雨並造成局部性豪雨或大雨的現象。 【梅雨季節的天氣】中央氣象局定義每年的五月及六月是台灣的梅雨季節,而就氣候平均而言,是以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的降雨機率較大。這種連續性的降雨,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不過梅雨季也並非意味著天天降雨或持續性降雨。 梅雨不只有害處而已,台灣全年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降雨量是集中在梅雨季,而它帶來的豐沛降雨量是台灣僅次於颱風的重要降水來源。每年的五月及六月是台灣地區的梅雨季節,常有突發性的劇烈豪雨或連綿數日的鋒面降雨,並可能導致落石、坍方、土石流、山洪爆發及交通上的不方便等危害。梅雨季節請隨時注意中央氣象局所發布的豪雨及大雨特報,嚴防豪雨帶來的災害。

繼續閱讀 »

未雨綢繆 累積勇氣

梅雨季來臨,台南一連下了幾天的雨,雨水潤澤大地,大地因著雨水的滋潤,空氣也更加的清新。雖是如此,心裡卻擔心著雨若繼續下,週三拍照的計畫可能又要延後了。 緊盯著氣象預報,週二開始放晴,緩解了心裡的壓力。 週二,果然是晴天,望著綠草如茵的草場,因雨水滋潤,草更加茂盛,土也鬆軟,週三若要作為拍攝場地,恐怕得先鋤草才行。 然因草地鬆軟,需要陽光的照射、吸收水分,使草地乾硬些,鋤草機才能進場工作。除了拜託太陽以外,再啟動抽水馬達,且不時地進草場踏查,一天下來,鋤草機還是無法執行工作。心想,若草場無法拍攝,就換到前門廣場。心裡有了備案就放心多了。 週三,晴朗好天氣,攝影師和助理一早來園,踏查拍攝的場地, 園長告知草場的草太長了,拍起來不好看,並提供前門的場地,然攝影師說因為人數較多,會顯得擁擠,較不建議。 就在此時,謝謝任叔叔即時的救援,在我們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推著鋤草機到草場,在攝影師所需要的範圍內進行除草的動作,讓拍照能順利進行。 草地原是安排在上週四鋤草,因故耽擱,想週一進行還來得及,沒想到卻遇到下雨。 記取教訓,凡事要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孩子的照片是最難拍的,不是這個動就是那個在抓癢,還好專業的攝影師不是蓋的,在攝影雙人組合的配搭下,順利的完成,為孩子留下寶貴的童年回憶。 畢業照的拍攝雖然有些狀況,但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趁機讓孩子們了解,一件事的完成有賴團隊的合作,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需要每個人看見自己的責任,貢獻己力,才能達成共同的目標。 週四英文故事分享,大中班小朋友不怯場,能勇敢地上台用平日不常使用的英文來分享,實在是不容易。有的小朋友準備了道具,藉著道具讓台下多數聽不懂的小朋友猜想故事的主題,也讓故事的分享更加生動。 藉上台的機會,參賽的孩子勇氣又增加了;請假的亭伶,珍 惜比賽的機會,特地來參加,有備而來,享受在故事的分享中。 小班的孩子上台略顯緊張,音量小到幾乎聽不到,不過敢上台就值得鼓勵了。萬事起頭難,每個孩子都是如此,上台說話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上台的勇氣和能力是需要長期的累積和訓練,有的孩子在台下練習很流利大聲,上台前信心十足,實際上台後還是會緊張怯場,原本信心十足100分的故事,可能只發揮到60分,這可是正常的現象。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自信。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幼兒學語言.父母與同儕都重要

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力,可說是具有無往而不利的優勢!只是這樣的能力非一朝一夕可養成,必須從小培養,讓孩子從理解父母的話語開始,到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需要反覆不斷地練習。當自身需求被清楚了解、滿足,幼兒的自信心於焉而生,更能主動探索學習,為豐富自己的人生而努力! 父母.引導孩子學習的最佳導師 想為幼兒奠定良好的語言發展基礎,父母責無旁貸!就在親子相處的互動中,孩子透過聽覺聽父母說話的音調、透過視覺看著父母的嘴型變化,並感受父母的情緒起伏,一點一滴學習如何說話。 恩主公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王麗婷表示,唯有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口語表達,才有實際意義與效果,因此,請父母務必提供足夠且愉快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多有說話的機會,包括: 製造讓孩子主動溝通的機會,並引導用口語進行表達。 等待孩子有聲音或口語回應時,再給予需求滿足,替孩子累積愉快的表達經驗。 利用示範或提示,鼓勵兒童表達新詞彙。   同儕.刺激孩子進步的最佳團隊 當家中的環境未能給孩子足夠的學習刺激時,不妨考慮讓孩子就讀幼兒園,三軍幼兒園園長王金蓮指出,「團體活動對於孩子的學習頗有幫助,因為同儕的刺激是學習的橋樑,孩子可從互動與模仿中學習,並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有愈來愈好的表現」。 很多孩子剛進小班時,不敢主動舉手回答或上台,但是看到其他孩子勇敢上台說話或表演,也慢慢有了上台的勇氣,即使剛開始只敢站在一邊,但經過多次練習後,到大班已經敢主動大方上台展現自己。「過程中,只要有一點點的進步,都要適時給予鼓勵,培養自信心與持續進步的動力」。 她補充,勇敢又會說話的孩子不愁沒舞台,反倒是老師要為能力還不足的孩子適時搭舞台,如:「敏敏已經講兩次了,換人試試看好嗎?赫赫要不要試一試?或敏敏陪赫赫一起表演好嗎?」當然,不能強迫孩子上台,而是要讓其心甘情願上台,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與意願。 父母陪伴.加速學習效果 王金蓮園長指出,在父母的用心陪伴下,孩子學什麼都容易又快又有效果!因為孩子與父母在一起,讓他有安心的感覺,進而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使孩子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的欲望與學習的熱情,逐漸展現出應有的能力。

繼續閱讀 »

111學年度第一學期招生錄取名單

幼班-黃甯愛、陳禹希、王庭紳、李宇正、徐愷嶸、王品捷、張原睿 莊采妮、翁子晴、李翊菲、劉雨澄、江宗哲、蔣濬安、陳若渝 高芯伶、陳泓維、朱昀芸、黃子棠、葉和宥、曹凱傑、楊允澈、洪立廷、任筠仟、黃溥昀 (預計招收30名,優先錄取24名,剩下6個名額,將從另外 42張報名單中抽出6個名額。) 小班-曾可愉、王柏諺、陳寓菲、黃允睿、王庭寅、陳宥宇、任少棋、 徐令芯、葉恆安、許希菲、林郁芯、王禹皓、范芷昀、林依璇、 王思云、陳若晴、黃妍心、林家暘、郭哲宏、陳宥嘉、張靜宜、吳昆典 (預計招收23名,尚有1位名額) 中班-劉芊妡、室伏琉璃(尚有8位名額)

繼續閱讀 »

適應變化

原本計畫在四月中旬拍攝大班畢業團體照,因攝影公司時間的安排週五才有空檔,若週五不方便就需排到五月,考量週五是小孩們和體能老師互動的日子,接下來五月一日是勞動節,當週又是母親節,於是安排在五月11日週三,週三剛好是小女生穿裙裝、小男生穿帥服的日子,於是日子就這樣定了。 可惜天公不作美,週三一早天色陰暗,望著天空心裡就有所準備了,果然在8點40分左右下起小雨來,雨雖不大,但沒有藍天、白雲相伴,無法拍出美美的照片,與攝影公司將時間延後至下週三,屆時希望能順利進行。 兩年多來的疫情不斷提醒我們,不是每件事都如自己的意,同時也考驗著我們的應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去年的三級警戒校園停課,國小以上學校和學生無法進行實體授課,改為線上教學,仁和也跟著每週三次線上和小孩的教學互動;故事分享會沒取消,改線上進行;疫情之下,各行各業均受到衝擊、影響,大家都發揮了潛在的能力,解決所面臨的困境,餐廳改外賣或銷售冷凍包,有的旅館改為防疫旅館或短期商辦,如此都是為了適應無法預料到的變化。 如今疫情又到了一個轉折點,目前政府的防疫方向已經漸漸朝向與病毒共存,相信大家都有心理準備,未來校園內可能陸續還會有小朋友或家長、家人確診,幼兒園除了加強各種防疫措施,教室添加消毒燈,加強孩子們的個人衛生習慣,請家長注意並做好家庭環境的整理、物品的消毒、同住家人的衛生習慣,萬一確診,依照政府的政策,注意病情變化、完成隔離降低傳染。 對於不幸確診的人,我們也要以平常心對待、彼此互相體諒,畢竟沒有人會故意生病,只要在傳染期間做好隔離,痊癒後確診者因為身體有了抗體,反而能幫助整個社會降低病毒傳染的機會,在與病毒共存的時代,我們也要適應這種變化。 母親節系列活動,本週四的表演活動是最後的end;孩子們依序一班班上台表演,首先Amy媽咪的帶動跳,逗趣的表演,讓孩子們開懷大笑;諾貝爾家的太鼓,鼓聲震撼 全場鴉雀無聲;寶貝家的嬰兒的時代佇你腹肚內,媽媽你是我的世界…,雖然歌聲不大,動作怯怯的,但可愛的模樣獲得台下哥哥姐姐們熱烈的掌聲。 接著安格爾家的當你的寶貝;華盛頓和史丹佛的親親我的寶貝;夏卡爾家的感謝;莫札特家媽媽寶貝;康乃爾家我的媽媽是超人;達利家的紙飛機-媽媽我永遠愛你,小孩們專心的欣賞,感受到現場所帶來的感動與溫暖,每首曲子都能引起小朋友的共鳴,最後的合唱-愛我們的家、幸福的小孩愛唱歌,更是嗨翻全場,小孩們齊聲說「謝謝爸爸媽媽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家,讓我們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小孩,歡樂滿園地。 最後園長贈送每位小朋友一包旺旺仙貝,希望趕走緊張的疫情,好運旺旺來。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無處不自在的感謝,讓張艾嘉將自由還給兒子

張艾嘉,也許可以號稱是最出色的女人!從叛逆少女到金馬影后,從未婚媽媽到兩次婚姻,從名演員到大導演。她,似乎天生帶著光環,舉手投足間都在製造焦點。然而,一夜之間,她就變了,開始隨遇而安,變得平易近人,懂得享受無處不在的快樂;更重要的,明白了做普通人的樂趣,一切的一切,都從她的愛子被綁架開始。 張艾嘉在綁架案結案之後,面對媒體有這樣一番話:「一直以為最重要的是盛名,不管是婚姻還是兒子,都當作自身招牌的一點金漆。直到兒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方才明瞭最珍貴的財富並非那個熠熠的金字招牌。以前,我就是攘攘熙熙中的一分子,結果從相夫到教子處處一敗塗地。」 三十五歲生下兒子王令塵,我給他取了個英文名叫OSCAR。 從第一次抱他到懷裡,我就為他計劃出了未來的道路。我要他成為最好的童星,讓所有人知道我張艾嘉所擁有的東西全部都是最好的,讓他成為「張艾嘉」這個金字招牌上最耀眼的那點金漆。 養小孩像是在組裝電腦 養兒子,像是在組裝電腦,把所有最先進、最頂級的軟體全部塞進去,卻不知硬碟能否容納。現在看來,兒子當初真的很可憐,不能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在地上摸爬滾打,再高興也不許哈哈大笑,只能微笑地表示自己很開心。 在學校裡整天都保持乾淨與禮貌,是所有老師公認的小天使;所有的同學都用仰視的目光看著他,雖然我看得出來兒子並不快樂,可我認定這個選擇沒錯。以後的日子裡,我利用自己 的知名度不遺餘力地打 造著兒子,而他的表現也處處可圈可點,很快成了第一童星。 金字招牌差點讓我失去兒子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最先被別人盯上的就是曝光率高的明星。很不幸,兒子被人盯上了。綁匪在電話裡的聲音陰森而恐怖:「你兒子現在是童星,你是大導演,他絕對值這個價錢,你也拿得出這筆錢。」我頓時癱軟了,我做夢也沒料到,自己的苦心打造竟會給兒子帶來殺身之禍! 抱著失而復得的兒子,我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此次遭受綁架對兒子造成極大的刺激,他開始神經質地自問:再也不願意與我一起出席任何公共場合,一回家就鑽進自己的房間鎖上門,就連叫他吃飯也不出來,把飯送到門口也不開門,只允許傭人把飯放在門口,等傭人離開了才偷偷開門自己把飯拿進去。 上帝把兒子還給我,我把自由還給兒子 我開始學著用母愛的本能去和他共處,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他高興,由著他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和那些以前我嗤之以鼻的不富貴、沒氣質的同學打成一團;他開始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褲;不再我的監督下練樂器、苦著臉去聽交響樂。有一次在埃及,我們騎著一頭駱駝,我讓他將腿盤起來,半躺在我的懷裡,左手幫他撫摸著蹭紅的小腿,右手輕輕摸著他的頭髮。 兒子忽然動了動,將腦袋往我的胸前擠了擠,夢囈般說著:「媽媽,謝謝!」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他沒有謝謝我;我讓他成為當紅第一童星,他沒有謝謝我;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也沒有謝謝我。可就在落日大漠裡,靠在我懷裡的時候,他那麼由衷地感謝我。一句謝謝,頓時讓我覺得所有的榮耀,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我發覺這樣的生活才是兒子真正覺得幸福和滿足的日子。三年的恢復,兒子終於痊癒了。 難得糊塗的幸福與快樂 我終於了解,為他做太多,反而是害了他。隨著兒子的改變,我身上也在發生著本質的變化,我不再張揚,學會了理解和同情,變得成熟和內斂,難怪外界都評論我是一個因為痛苦而長大的媽媽。 人生中,很多事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好,不靈通的比靈通的要好,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難得糊塗。其實,人生本來就是糊塗的,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藏在糊塗中,一旦清醒了,可能所有的快樂和幸福也就跟著煙消雲散了。 節錄轉載自媽媽經

繼續閱讀 »

為我牽掛為我憂心 疫情下的母親節

「繁星啊繁星,一閃一閃亮晶晶,就像媽媽溫柔的眼睛,是我成長的牽引,記錄著我成長的心情。媽媽永恆美麗的心,是天父親手栽種的心,蘊含天父深深的情,為我牽掛為我憂心…」 五月的感恩頌輕輕地在耳際響起,猶如孩提時熟悉的搖籃曲….. 每個音符都充滿了無限的呵護與關愛,讓我們永遠倘佯於母親旭日般的慈暉中。 五月是個溫馨的季節,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特別是大家一起慶祝更加熱鬧,孩子們很期待這天的到來,用心的手作卡片、媽媽的畫作、康乃馨花,準備各項慶祝活動。 「媽媽,我愛您,辛苦了;媽媽,謝謝您把我照顧的這麼健康;媽媽,謝謝您賺錢養我、讓我讀書;媽媽,謝謝您,我長大一定會孝順您,也會照顧弟弟;媽媽,辛苦了,我愛您!….」許多對媽媽感謝的話,從孩子們的內心真實的表達,老師們將其錄音並珍藏。 母親節是個重要的節日,每年均舉辦慶祝活動,邀請媽媽們來園一起慶祝;記得去年此時,當大家都沉浸在母親節歡樂的氛圍裡,COVID-19的病毒已悄悄地在人群中蔓延,5月15日爆發,5月19日升三級,到7月下旬才降為二級。停課、停班,全球都被病毒打倒,成了黑暗期。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大家記起教訓,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疫苗的施打,控制得當;卻又因COVID-19的變種病毒Omicron,讓從2020年末至今疫情無法降級、解除,確診的人數已增至五位數。為此今年母親節慶祝活動改為對內,不邀請家長參加。 政府對抗新冠肺炎的策略,從開始的口罩防護→疫苗的採購施打→現今的篩劑檢驗,每個過程都很辛苦,目的是為了使大家有身體的健康,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幼兒園小朋友,除了戴口罩、量體溫、勤洗手外,沒有疫苗可施打,因此每天都要很小心做預防工作,加強小朋友的各項衛生習慣、課室內外的清潔,室內每個空間加裝紫外線滅菌燈,設定晚上亮燈四小時。 處在有病毒的生活環境中,沒有疫苗的施打、防護,鐵打的身體抹未堪ㄟ,何況是小小孩?本週有個小孩,5/2日前請了好幾天的假,5/3日來一天,5/4日確診,班上小孩為密切接觸者,政府的規定需居家隔離和自主管理。 突發的狀況,造成了家長的困擾與不便。 明天是母親節,幼兒園準備了一份送給媽媽的禮物,園長特別請朋友製作一個袋子,裝了一顆代表平安的蘋果。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母親節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母親節的由來及意義

最早的母親節起源於古希臘。在這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Rhea致敬。到了十七世紀英國,教會將之改為表達對耶穌之母瑪麗亞的崇敬,訂四旬齋的第四個星期日為「Mothering Sunday」。甚至人們加入教會的「受洗」儀式,訂在母親節這一天。 美國母親節是最有名的典故。由Anna Jarvis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其母親心地善良且富同情心,她提出設立一個紀念日來紀念默默無聞奉獻的母親們,1913年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並規定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表達對母親的尊敬。而Anna Jarvis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 台灣的母親節源自於美國的母親節,其實母親節最大的意義是希望人們不要忘了表達對母親的養育之恩,雖非法定節日,但因禮拜天休假日,許多台灣人常常於當日帶母親上餐館慶祝,也會準備蛋糕、各式各樣禮物、禮金,或準備一束康乃馨致贈給母親。 日本:十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在日本這個節日充滿「思」的氣氛。當天為表示對母親的尊敬,母親健在的人,都戴一朵紅花,而母親辭世的人則戴白花,以示對母親的懷 韓國:5月8日 多年來每當人們表達對母親的養育之恩時也不忘感恩父親。為此改為“父母節”,子女通常會為父母製作賀卡、準備鮮花,同時會送上一份禮物以表心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陪伴在父母身邊以盡孝心。若當天拜訪父母,子女首先需向父母行大禮,即韓國傳統的“跪拜禮”。行禮之後送上鮮花和禮物,之後圍坐在父母身旁接受教導,例如一些傳統的尊老愛幼思想和一些傳統的禮儀文化。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