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February 2022

園長的話 – 打造健康的身體 迎接人生的挑戰

今年的冬天似乎特別冷也特別長,讓被置放在衣櫥裡的保暖禦寒衣服能夠有亮相的機會,不再被主人冷落,還有保暖的配件-圍巾、手套、帽子、鞋襪等,一樣樣被派上用場,哈哈~這些物品終於出頭天了,就像俗諺所說「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 天氣變化實在很大,今年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在上週日報到,氣象局特別發布了低溫特報,最高18℃,最低只有12℃,對年長、年幼或體弱的人都是身體的一種考驗。春節期間,天氣還有點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沒想到這幾天是又濕又冷的天氣,有句天氣的俗諺「春天後母面,欲變一時間」,來形容春天的天氣多變,像是喜怒無常的繼母。 最近幾年氣候的變化與往年很不相同,還記得去年台灣還曾面臨缺水的問題,沒想到現在是雨水一直來,台南、高雄等中南部地區還算幸運,看氣象報導北部地區已經連續下好幾週了,連衣服都很難晾乾,這時候就有點慶幸我們是住在南部。 雖然天氣又濕又冷,但仁和的寶貝們精力依然旺盛,不論是課室的教學活動或室外的大肌肉遊戲,下雨或天冷都不受影響,雖然穿著厚重的衣服,但天冷心暖,仍然享受著規律的作息活動,一早來園,就急著和好朋友一起參與活動,果然印證童年是最快樂的這句話。 不過,大人的世界可就不是如此無憂無慮了,很多煩惱的事。單就人力方面而言,這一兩年台灣缺工情況十分嚴重,各行各業人手都不足,遇有人離開就補不上來,是疫情之故?少子的原因?或年輕人創業?還是網路工作?需勞力的工程或多或少都有延宕的狀況。 幼兒園也不例外,預計的幾項維修工程不僅無法如期完工,尚且需天氣的配合,原本廠商就缺工,又因安全的考量,有些需避開上課日在假日才能施工的,年輕的工作者假日要休息,得靠年長的師傅們,如此又更拖延,種種因素考驗著我們的耐心,真的是計畫跟不上變化。 校園前後門廣場的PU地面,不僅需在假日施工,還需天氣的配合;室內空間全面加裝滅菌燈,需水電行老闆親自來施工。 有個好消息,就是疫情似乎有放緩的跡象,連疫情指揮中心也放寬了防疫措施,之前大家擔心因為春節疫情升級,導致北部有幼兒園停課的狀況應該是不太會發生了,隨著各國疫情緩和,台灣應該也會逐漸回到正常的生活。 希望三月25日的親子運動會,家長能入園參與。健康是一切生活的基礎,沒有健康,名和利都是無根的浮萍,小朋友們從小就能快樂的運動,打造一個健康的身體,以後即使遇到各種人生的挑戰,都能更加有本錢來面對。 祝 週末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工廠無人做、老殘沒人顧 業者示警: 台灣5年內恐找不到移工

國際人力市場肉搏戰開打,等於撬開潘朵拉的盒子。台灣面對的現實是,大量引入移工已是過去式,隨著國內產業間搶奪移工成為常態,薪資不再是鐵板一塊,這也意味著過去將移工視為廉價勞動力、甚至是「免洗筷」的策略,到今天已經不可行。 台灣從發展中國家走入已開發國家,面對人力瓶頸,須重新思考人力政策,將移工當伙伴,從產業發展到家庭照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改變1:重新思考人力政策-借鏡德國模式,把客工變國家人才負責勞動人力的勞動部,深切感受到沉重壓力。「台灣總勞動力缺口是事實,一定要用移工來補,」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感歎,十年前觀念較保守,認為移工會衝擊國人就業,因而採管制做法,隨著人口結構轉變,移工政策也要調整。 「現在缺的都是很辛苦的體力工作,都沒人做,產業怎麼生存?」蔡孟良說,企業要是關門,造成更多人失業,「引進移工反而是穩定就業,甚至可以創造就業,沒有不好。」 為維持台灣經濟穩定,蔡孟良坦承,不但未來將持續開放移工,留下優秀移工更是既定政策,最快明年上半年即可上路。 若移工能有條件變移民,為了達成資格,就有動機追求工作表現、提升工作技能,對產業和社會有益;尤其在取得永久居留資格後,原本居住在母國的親人能來台依親,解決移工思親之苦,雇主也能擁有長期穩定的勞動力,形成企業、移工、社會的三贏。 但要求得三贏,並非開放管制即可,德國的發展值得台灣借鏡。根據德國移民史學家研究,德國靠著大量移工,補足基層勞動力,當地人去做進步、開創性的工作,帶動德國經濟成果。 自二戰以來,德國因嚴重缺乏勞動力,大量透過國與國的交涉,自南歐、土耳其引進移工,一開始也是視為暫時勞動力,歷經數度修法,德國社會對移工愈來愈包容。 鑽研德國移民法、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助理教授張志偉解釋,德國2005年「新移民法」上路後,移工只要證明能融入德國社會,居留地位隨之增強。比方,通過德語認證、修完德國文化課程、具一定經濟基礎等,移工能獲得延長簽證、永久居留,甚至歸化成為德國公民。 張志偉以切身經驗舉例,當年他赴德國求學,第一年念語言學校,同學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外籍移工,而且大部份是拿政府的補貼來上課,顯示德國政府協助移工融入德國社會的積極角色。 如今,移工後裔不但是德國公民,甚至有的成為公務員。德國8千300萬人口裡,約2成具移民背景。 德國從「客工」走到「移民」的模式,逐漸變成先進國家紓解勞動力不足的對策。客工是指暫時的雇傭契約,到期會被遣返回國。顯然台灣要跨步向德國看齊,仍有一段長路要走。 目前,僅產業移工和長照機構的外籍看護適用勞基法,超過20萬的家庭看護,薪水低於基本工資。然而,康林國際總裁李超群直言,便宜的移工將不復見,「未來聘雇移工的成本和薪資只會上漲,不會減少。」 從移工輸出國到供應鏈聯盟,都在訴求「移工零付費」政策,原本移工跨國勞動,自行承擔的機票、體檢費、仲介費,一一回到雇主身上。「國際趨勢是使用者付費,」李超群說。 除了工資,台灣對移工的勞動保障,依舊落後。外籍看護住在雇主家裡,幾乎24小時待命,沒辦法休息,也無法主張加班費,甚至除了照顧工作,還要做家事,都是嚴重侵害移工權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建立規律健康的生活習慣

大肌肉活動時間一到,音樂響起,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魚貫地走出教室,到草場、前門廣場、活動室,快樂的進行著體能活動,舒展全身的筋骨。 因著幼兒園豐富的體能器材與寬廣的空間,老師們的用心,每天總有著不一樣的活動安排,吸引著小孩們開心的玩著,一次次、一關關,即使汗流浹背,依然澆熄不了孩子們的熱情,在運動中,蓄積了身體的能量。四十分鐘的活動時間,總是欲罷不能,當收拾的音樂響起,小朋友遵守時間到就需停止,並學習分工合作,和老師一起收拾器材的習慣。 此大肌肉活動為幼兒園教保活動非常重要的領域,且規定每天至少要有三十分鐘出汗性的戶外活動,讓孩子享受運動及肢體遊戲的樂趣與技能,建立運動的好習慣。俗語說:「大鍋飯好吃。」確實如此,大家一起吃飯,感覺飯菜特別香、特別好吃;學習也是一樣,情境引發學習的動機,帶領小孩樂在學習中。 幼兒園每天作息時間的安排,以團體、分組、個別的概念來規劃;一早,小朋友陸續來園,先進教室整理書包,將聯絡本、水壺、餐袋等分別放置在室內固定位置後,接著到活動室採混齡、混班方式一起進行晨間活動,不論是聽故事、玩體能、玩沙、創意積木、跳箱,到8:45分結束晨間活動為全園性團體時間,9:00進教室吃早餐,9:30至11:00教學與學習區活動時間;11:00~11:40分齡大肌肉活動時間。 孩子們在幼兒園過著有秩序且規律化的生活,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學習;規律與身體的生理時鐘和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身體的運作有一定的時間,當我們在起床以前,身體就已經準備好要起床了,當我們要吃飯前,腸胃道就知道等一下會有食物進來,但如果沒有定時吃三餐,腸胃道就會比較混亂,不知道你何時要進食,不會幫你準備好,所以規律的進食和規律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園裡的各項作息,以不同的音樂來提示,代表著不同的作息,孩子們沉浸在當中,對音樂的敏銳度很強,不必提醒就知道。 這也是一種規律,一種因環境使然而習慣的生理時鐘。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的時鐘,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時鐘,一個人怎樣展現出一個規律的情況,這麼多的時鐘需仰賴我們大腦中的這個時鐘去做同步的現象,它會發號施令,它會跟身體的所有時鐘說,我現在是幾點,你們要聽我的,你要跟我一樣,所以當它發號施令之後,身體的時鐘就會跟它同步;所以當你身體所有的時鐘都跟你大腦的時鐘同步的時候,這時候就稱它是一個同步,你的作息是穩定的,這是我們人類生活最好的狀態,也是我們所希望的。 「上課實在真趣味,畫圖跳舞唸歌詩,認真讀冊識道理,人人呵咾好教示。」祝 週末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高效率、高生產力,來自規律的生活

現代人對於工作,似乎有個迷思,便是「如果我夠熱愛我的工作,就算犧牲睡眠也何妨」、「我就是因為太勤於工作、太拚了,才沒時間去好好吃一頓飯或是去運動」。 但這些都是本末倒置,若是不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遲早有一天健康會亮起紅燈,到時就為時已晚,賠掉了健康,又該如何拚工作?美國新創顧問公司TheUnicornintheRoom創辦人MollyReynolds教我們,工作效率不是用命去換就可以得到,而是要有均衡的生活,運動、飲食調節缺一不可,才可發揮出最大效能,以下分享簡單五點,融入生活之中,在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時,不妨試試吧! 一、該睡的時候就去睡吧已有大量研究證實,一般成人每日需要約7~8小時的睡眠時間,身體才能以最好的效能運作。亞馬遜創辦人JeffBezos曾說:「與其花一堆時間做一堆事情,不如做一點點事情就好,但把那件事情仔細地做好。如果藉由犧牲睡眠,來換取更多的時間去工作,也許看似工作時間很長,但工作出來的成果品質並不佳,最重要的還是質量,而非數量。」下次累的時候,就去睡吧!睡醒打起精神,才能在最短時間內交出最好的成品。 二、把每一餐都先規劃好要有健康的身體,日常飲食也是其中的一環。現代人常常忙於工作,多半有隨便解決餐食的習慣,工作忙碌抽不了身,經常在公司附近的便利商店隨便買點東西裹腹,長期下來,容易造成營養失衡。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一週挪出一天的時間,將接下來一週的便當都做好,可以一次做大量的,便能在短時間準備好多天的餐食。也許菜色可能較為單一,但至少可以確保飲食均衡,如此就算因忙碌而沒時間買飯吃,也能吃得健康。 三、休息時就心無旁騖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冥想對大腦有益。以科學角度而言,在冥想時,大腦左側海馬迴(掌管記憶、認知部分)會增大,並且掌管負面情緒(恐懼、擔憂、壓力)的大腦部位會縮小。冥想能帶來如此驚人的果效,在新的一年裡,確實的每天給自己15分鐘的時間放空,好好冥想吧!工作上的突破,也許就靠這15分鐘的休息了! 四、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大家都知道補充水分的重要性,喝水之所以有如此多益處,是因為水分約占人體體重50%~75%,而大腦、身體的運作,自然會需要需要水分,唯有藉由不斷補充水分,才能讓大腦、身體的運行達到最大值。簡單來說,想要擁有高工作效率,多喝水就對了! 五、找到人生中的平衡點在工作上真正的成就,不適用一時、短暫的成功去論斷,而是一個能夠經營一生的事業。一個人要能夠一輩子都高效率的工作,定得先有個健康的身體才有體力做下去,並且人生也得將感情、家庭、社交等,一同和工作取得一個平衡,如此才是最佳上策。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新春恭喜

新春恭喜、虎虎生風、身體健康、虎年行大運! 假期後開學了,一早小朋友開心的來幼兒園,校園裡又充滿了小孩們的歡笑聲,一起分享過年在家或出遊的趣事,高興的進行晨間各種體能運動、聽故事、玩積木。問小朋友:早上來幼兒園,想在戶外玩或是想要進教室玩學習區?小朋友異口同聲的說在戶外玩。 孩子們一早想活動筋骨。是的,肢體活動是幼兒發展的基本,小朋友天生喜歡用肢體去探索這個世界,因此仁和在850坪寬廣的園地,為孩子量身規劃了幼兒專用游泳池、草場、遊戲場、草場、科學場,設計了許多相關活動與課程,除了晨間戶外活動,週一至週四上午11點至11時30分有全園性大肌肉運動,讓孩子有機會透過一連串的體能活動均衡發展身體各部位的肌肉。 大肌肉活動時間,剛好有一對夫婦同樣是高等教育老師來參觀(媽媽已來二次,再帶爸爸來),看到小朋友開心的玩體能,透過不同的體能器材,訓練小孩們的肌力、耐力、腿力等,小孩們開心的玩著,他們也體會到那份歡樂感,感受到幼兒園的用心,老師們的付出,孩子的身體才得以舒展、心情愉悅,這就是他們身為父母所期望的。 過去的孩子戶外活動空間很充足,但隨著都市發展,能讓孩子安全活動的戶外空間越來越少也越小,許多幼兒園的空間也很有限,孩子們在幼兒園的時間,無法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樂趣,只能期望家長下課後或放假時帶他們出門運動。 有句古語說:「五榖不分,四肢不勤」,形容古代讀書人只顧著讀書而不知道如何生活,其實仔細想起來,目前台灣也有一點點這種現象,在重視學歷的社會裡,孩子離開幼兒園後,就要面對長期的課業壓力,除了少數注重孩子體能的家長,多數小朋友在課業壓力下犧牲活動的機會,無法在成長過程中為健康的身體建立基礎和良好的體能是非常可惜的事。 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民眾致力追求更健康的生活型態, 以付費方式從事運動的概念也受到認同,健身運動場館也風潮興起,但因健身房屬密閉式空間,這兩三年因新冠肺炎健身房受到衝擊;很多人選擇戶外跑步、騎車、爬山等運動,這都是很好的現象,然運動需要體力,體力需要訓練。 健康就是財富,願一年的開始,大家一起來追求人生最大的財富,擁有健康的身體,透過規律的生活、運動、健康的吃與充足的睡眠,就能獲得。 祝 週末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睡眠不足的3種跡象

缺乏睡眠會阻礙小孩的成長,因為身體多數的生長激素是在熟睡期間分泌,睡不好或睡太少,都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 若孩子出現下列3種異常狀況,很可能是睡眠不足所致: 比平常好動,甚至完全不受大人控制。跟成年人睡不夠、慵懶無力的狀態不同,睡不飽的小孩反而會很亢奮,到處跑、東摸西摸。睡眠長期低於7.7小時的學童比睡眠足夠的小孩更容易有過動或注意力不足的現象。 記憶力退步,而且不能專注做好手上的事。他開始忘記有哪些作業、或不記得老師交待的事。 體重停滯、無法增重。缺乏睡眠會阻礙小孩的成長,因為身體多數的生長激素是在熟睡期間分泌,睡不好或睡太少,都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 有效促進入睡4大祕笈 「明明超過睡覺時間了,孩子還是吵著要玩、要看電視,不斷三催四請,才不情願的上床,該怎麼辦呢?」 從幼兒至青少年,不易入睡已是台灣孩子普遍的睡眠現象。根據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最新研究(註一)發現,從幼稚園中班至小學三年級,台灣有四成六的孩子經常失眠,三成四的孩子時常晚睡。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二○○八年的調查也顯示,有近四成小四至小六的學童覺得自己不易入眠,直到青少年時期。台大睡眠中心醫師商志雍指出,根據研究,在青少年的三種睡眠型態中,晚睡型者也佔了一○%至二○%。 促進孩子入睡這份差事在工商社會環境下變得日漸困難,想擺脫孩子晚上該睡不睡、要不斷催促才上床的夢魘,睡眠專家建議家長把握以下四大原則: 良好的睡眠,來自正確的白天生活習慣要控制白天的睡眠時間 要管理白天的飲食要趁著白天時適度的運動 把握有效促進入睡的黃金三十分鐘不能從事聲光刺激活動不要進行需投注心力的活動建立家庭睡眠儀式,睡前吃點少量的食物墊墊胃,如牛奶、小餅乾是可以被允許的,但需避免飲用太多的水分,以免頻尿,影響夜間睡眠 嚴禁孩子補眠 營造適合睡眠的空間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