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0

園長的話 – 習慣是培養的,優秀是訓練出來的

「我的小孩戴口罩後,不會咳嗽感冒了」「阮孫馬是,以前定定感冒請假,自從戴口罩了後,真少感冒。」婆婆、媽媽早上送小孩來幼兒園時,分享這些日子小孩身體的狀況,認同戴口罩的效益。 因著防疫解封,市政府的公文-防疫新生活: 勤洗手-注意洗手五時機: 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上廁所後、擤鼻涕後 量體溫-民眾出門前量體溫,發燒在家休息或就醫。 戴口罩 無法維持社交距離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 民眾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 d.進入醫療院所及長照機構 服務業人員(臨櫃員、攤商、大眾運輸/計程車駕駛等) 民眾隨身攜帶口罩 探 病-醫院及長照機構採預約制 口罩存量-個人2週儲備量,不要囤積。 讓我們一起遵守政府的規定,過著解封後的防疫新生活。 幼兒園的小朋友彼此在互動中無法保持室內或室外的社交距離,因此目前仍要求要戴口罩來園,請家長務必配合。 有位爸爸說: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求他戴口罩,已經習慣戴口罩了,沒戴時還會覺得怪怪的。習慣是培養的,正如優秀是訓練出來的一樣。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可是需要付出的。 孩子是需要教導更要訓練,不能隨心所欲,甚麼都不想做、不想付出。 每年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幼兒園會舉辦中、英、台語故事分享會,除了訓練孩子的口語表達力外,還有上台的勇氣,這其實是不容易的。學習的步驟為~聽、說、讀、寫、算(做),小孩們聽了很多的故事,進入第二個說的步驟,讓他們有機會說說看,練習看看,挑戰自我,當然家長的陪伴、鼓勵就很重要了。 面對未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身處面試、口試愈來愈重要的潮流中, 世界各國領導人、國際一流大學校長都疾呼:「表達溝通能力是未來關鍵競爭力。」 台灣學生在口語表達上卻有四大病徵類型:沉默羔羊、火星人、裝可愛和驚弓之鳥。 優秀是訓練出來的。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好的口語表達,需要不斷練習!

好的口語表達,是清楚表達的能力,也是推銷自己的能力,更是敢於公開表達的自信與技巧! 你知道嗎?全球首富巴菲特在他年輕的時候,其實是個害羞、內向、結巴的年輕人。後來他決心去改善自己的這個弱點,就特地去上溝通表達的課程,因為他發覺到,一個人即使有好的點子、好的建議還不夠,還要別人能夠相信你,你才會成功!這也證明口語表達能力是可以訓練與學習的。 那該如何練習呢? 1.多說多進步-克服內心的恐懼,養成多開口的發言的習慣,不要害怕犯錯,害怕被批評,也別害怕跟人家說得不一樣,或是害怕講出來話題會不周延,畢竟那就是自己現在的樣子,接受現在的自己,嘗試著說出來,才有不斷改進的機會! 2.裝備內在-其實表達能力就等於這個人的思維、邏輯,甚至是EQ的能力,所以口語表達的訓練,也是腦力的訓練! 說出來的語句不完整、缺乏邏輯、不知所云,是會讓人聽得很辛苦的!若要說出來的話有內涵,就需要透過大量的閱讀,以及生活經驗的累積。 3.洞察人心-敢開口以及說話的材料都備齊了,最後要留意的就是「說對話」! 與人互動溝通時,要懂得察言觀色、有同理心、具備應對進退的智慧。 「說話」是為了表達自己,打動別人,無論說話的主題、目的是什麼,哪些話該說,哪些話又不該說,一定都要以聽者的需求與立場為出發點,這也是培養社交智慧、EQ的能力之一! 學習如何流暢、明確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順利與人溝通、分享、討論,甚至說服、影響別人,已經愈來愈重要了,而口語表達的能力,不能只看教學指南,或背標準答案,就像在學游泳一樣,必定要去實際不斷的練習,公開表達的自信也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養成預防疾病好習慣

衛福部長陳時中「防疫五月天」樂活防疫出遊,於上週六、日到台南,掀起一股城市觀光宣傳熱潮,從帶領國人抗疫,到現在依然馬不停蹄,當起觀光大使,在黃市長的安排下,所到之處人山人海,更是阿中部長、阿中部長的呼喊個不停;所穿的衣服聽說賣到缺貨;品嚐過的小吃、到過的景點,都掀起一股旋風;市長利用機會積極安排行程衝人氣外,民間企業也想藉機拉抬人氣,公開出聲邀請阿中部長光臨。 大家因疫情緣故,被禁足了一段時間,一聽到解禁,人人都動起來了,紛紛走到戶外,攜家帶眷的全家總動員;尤其是聽到部長要來,平常從電視上看到,難得有機會目睹本尊,當然不能錯過機會了。 部長的到來,帶來人潮也帶來錢潮;各行各業蓄勢待發,尤其是旅遊業、餐飲業,知名的小吃店更不用說了。 阿中部長,像是全民的偶像,正義的化身,這是過去少有的現象,就連小朋友都認識。台灣因著有他領導的團隊,全力以赴、團結合作,加上上級的授權,全民的配合、服從,才能安然度過嚴峻的挑戰,鬆綁一些措施。 雖然鬆綁了,但我們可不能鬆懈,因為疫苗尚未研發出來,是不能疏忽的,況且全球疫情尚未解除。 老師說~近日吃藥的小朋友變多了。哦~ 所以~鬆綁歸鬆綁,應該有的防疫措施還是不能免除,雖然天氣很熱,仍須戴口罩、正確勤洗手、量體溫。 希望這三個防疫措施,能成為大家的好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要不間斷的進行21次,堅持,習慣就會成自然;在孩子會走、會玩時就要開始培養了。當然不好的習慣不去理會、不管它,也會成為壞習慣的,家長可要多留意,費心去觀察。 「從小就讓乃仁自己整理自己的東西,家裡玩具、衣服、襪子都有自己的家,也因著這樣的訓練,乃仁從很小就會認得自己的東西,也發現他上學這段日子,幾乎很少帶錯東西回家。」乃仁目前是小班的小朋友,老師也回應家長的話,小孩在園確實如此。 孩子的這個好習慣,讓家長、老師省掉很多費心又勞力的事。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疫情讓人增胖 飲食、運動加生活習慣來改善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先前都避免出入人多的場合或宅在家中窩在沙發追劇、打遊戲,還因為焦慮、無聊愈吃愈多,許多人也停止原有規律的運動習慣,讓體重在不知不覺中增加,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營養師彭雅渂提醒民眾,隨疫情逐漸平緩,時序也已入夏,每天量體溫時,應該也要量測體脂和腰圍,讓宅在家也可遠離肥胖。苗栗醫院營養室組長彭雅渂表示,不少民眾有減重經驗,如何健康、有效減重,常是熱門討論話題,而宅在家的日子,該如運動和飲食來維持良好的體態和免疫力呢? 有幾個方法跟大家分享: 一、均衡飲食、定時定量:依循國健署所提出「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如果希望效果好些,可適量減少飯量,並且有一餐吃全穀雜糧,水果可以選擇低GI的小番茄、芭樂、奇異果或蘋果等。 二、飲食彩虹蔬果五七九: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微量營養素能有效提升免疫力,如柑橘類和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葵花子和杏仁富含維生素E,地瓜和胡蘿蔔提供為生素A,雞蛋、燕麥、蘆筍及巴西堅果富含硒,豆類和南瓜子富含鋅,另外咖哩中的薑黃、深色 植物中的花青素、核桃中的葉酸及大蒜等,都是可以安排在每日飲食中。 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容易感冒,適當充足的睡眠,不但可以讓身體好好休息,也是維持免疫力很重要的一環。固定起床時間,享受早晨的陽光可以校正體內的生理時鐘,讓睡眠能「順應晝夜節奏」;睡眠時間因人而異,約4-8小時不等,過長或過短都不好。 四、適度的運動:可以從YOUTUBE搜尋能適合自己在家的運動,每天進行10-30分鐘不等的訓練,除了可以提升代謝率,又能使體態優美,還可以紓解壓力,一舉數得。 五、充足的水分:每公斤體重需要30~50cc的水分,如體重50公斤,每天需攝取的水份至少為1500cc,每次約300cc,盡量喝白開水。 六、嘴饞小撇步:先喝一杯水,只吃天然的零食,如原味優格加上少許的堅果、切丁水果和蔬菜,好吃又不怕過量。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民眾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以上宅健康小資訊,請大家一起認真落實在生活中,就可以達到健康瘦身的目的,同時享受到瘦身帶來的諸多好處。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

隨著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徵收口罩庫存已達2到3億片,預計6月1日起回歸市場機制,消息一出,民眾瘋狂詢問各大口罩業者的購買方式及售價,洽詢電話幾乎都快被打爆了,許多民眾已開始焦慮,動作慢一些,會不會買不到?對此,口罩大廠中衛緊急貼出公告,呼籲廣大消費者冷靜一點,「口罩沒有那麼好買!」中衛口罩仍是國家隊一員,6月份還是會持續被徵收45%的產能。中衛沒有配合任何團購的活動,應至中衛合作通路購買。 口罩,小小的一片,是防疫的重要工具,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小兵可是立大功。此段全民戴口罩期間,生病的小朋友明顯變少,戴著口罩雖然不舒服,很悶,但冬天不受風寒還可保暖,夏天可就不容易了;不過為了身體的保健,為了生命安全的保障,就須忍耐。 勤洗手、戴口罩、量體溫三個防疫的措施,對幼兒園小朋友而言並不陌生,因為腸病毒的緣故,衛生單位早就要求要勤洗手,並配合洗手的口訣~濕-搓-沖-捧-擦五個步驟,讓小孩們養成正確洗手的好習慣。量體溫~早上入園時,門口老師量體溫後還得檢查手和口是否有起泡等腸病毒的症狀,確定沒有才可進校園;戴口罩則是隔離飛沫傳染的好方法。班上若有小孩罹患腸病毒,同一週有二個,就需停課七天;停課,對大多數家長而言,是會造成困擾的,因此親、師、生都不能疏忽的。 隨著疫情的趨緩,指揮中心也鬆綁了一些限制,對於大型活動,室內外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除了實名制外,參與活動的人員需全程配戴口罩。 四個月的禁令,期間幼兒園舉辦了親子運動會、母親節慶祝會,家長無法來園參與,雖然提供照片、影片,但總感到有些遺憾。六月的露營活動和七月的畢典暨成果會,只要做好空間的通風與環境的衛生,人員的掌握與管控就沒問題了。 在政府的用心與全民的合作下,疫情得以趨緩、鬆綁,但卻不可鬆懈,因為病毒不會消失,它存在我們的環境中。我們當記取教訓,愛護我們的環境,不可過度的開墾,並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認識腸病毒

●為什麼會叫做腸病毒呢?他會被叫做「腸病毒」的原因是因為腸病毒會較長時間聚居在人類的胃腸道黏膜生長繁殖,所以,他不是因為會讓你拉肚子、嘔吐等胃腸疾病才被叫做「腸」病毒。 ●傳染的途徑?※經由接觸病患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的潰瘍的水泡及糞便。 ●會有那些徵狀呢?※手足口症:徵狀發燒,出現小水泡及紅斑疹(較常出現水泡的位置部位有口腔、手掌、腳掌、膝蓋及臀部範圍)※泡疹性咽喉炎:特徵為突然發高燒、嘔吐及口腔後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嗜睡。※肌躍性抽蓄。※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如何預防呢?※正確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居家環境清潔與通風。※流行期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探病。※生病時要盡快就醫。※已感染及疑似感染腸病毒的孩童,請留在家裡休息,避免傳染擴大。※玩具定期清洗,不放在嘴巴裡※幼童的主要照顧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回家後,抱小孩前請先漱口、洗手)※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充分睡眠可增強免疫力。 ●如何正確得洗手呢??正確洗手步驟有五個口訣 濕 – 在水龍頭下把兩手淋濕,記住要全部淋濕,可不是只淋一跟小指頭。 搓 擦上肥皂手心手背搓揉起泡約二十秒。 兩手掌心互相磨擦。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特別要注意清潔戴戒指處)。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作拉手姿勢以磨擦手指尖。 沖 –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 捧 – 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擦 – 用乾淨毛巾或擦手紙巾將手擦乾。 ●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避免腸病毒上身唷※回家先更新,用肥皂洗手※清洗、消毒小朋友的玩具,可以用陽光曝曬殺滅病毒※小朋友去公共場所、公園玩耍後,要記得洗手。※保持環境衛生整潔與室內通風良好。※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就能防止病毒的入侵,所以平日要多多注意營養、衡飲食、充足運動及睡眠,來增強個人的免疫能力。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春暖花開

轉眼間又是週五了,時間過得實在太快了,快得令人手足無措;記得國小有課課文這樣寫著「日曆、日曆掛在牆壁,一天撕去一頁,使我心裡著急。」現在已經少有日曆了,心裡著實更加著急。 小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希望快點長大;現在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感覺時間也越過越快,真的就是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每天一晃眼就過了,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就這樣一年年過去了。 今天已是109年5月22日,五月下旬了,再一週就六月了,再一個月七月底,學期就要結束了。 家長問~連續27天零確診,國內旅遊已開放,幼兒園的春季旅遊會舉辦嗎? 春季旅遊?原訂在四月春暖花開的季節,如今已五月底了,進入炎夏的天氣,旅遊景點肯定要室內展館,但目前仍都是封館,連高雄科工館也是。倒是十鼓文創園區來電詢問參觀與否?另外六月的露營活動、七月的畢典暨成果發表會,在連續27天的零確診下,希望能夠明確告知,如此我們才能安心、安全、沒有壓力的如期舉辦,讓大班小孩畢業前的活動紀錄裡,有家長們的合影。 本週國家的重要行事有520正副總統就職典禮,問小朋友:520星期三國家有甚麼重要的日子?「英文故事比賽」哈~沒錯,真的就是這樣,小孩沒注意到問的是國家,不是幼兒園,也確實沒有小朋友知道。告訴他們,520我愛你,是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的就職典禮,再問總統是誰?大班多數孩子回答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就說不出來。 英文故事分享賽每班三個,有的少於三個,缺少挑戰的心,勇氣湯也喝得太少;上台分享的大班、中班以故事為主,小和幼則為兒歌吟念;大班-中班-小班-幼班依序上台,抽籤決定順序,分享開始,第一位睿楨、第二位珮宸表現令人稱讚,台風穩健,態度自然,口齒清晰、敘述流暢又有道具,強棒出擊,帶動了後面參賽的小朋友。 這就是一種態度,不論是小孩或家長,因為看重,不管結果如何,所以全力以赴做準備。陪伴孩子走在成長的路上,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建立良好的習慣和態度,是父母、師長的責任。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何謂學習?所謂學習,不單指讀書或做功課,而是包括一切應如何用專心、利用時間、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吸收、了解各種事物,充實各種適合時代的知識、常識等都是叫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及早養成,並要重視學習態度、學習精神的建立,及學習方法的吸收與應用。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家庭中要有: 一、固定且適宜的學習環境,二、固定的學習生活作息時間,並給予方法上的指導與精神上的鼓勵。 一、如何佈置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基本且首要的,是在家中有固定且適宜的學習場所,也就是適當的空間、設備設施,供給學習之需,才能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們才能專心。 家中有妥善的學習環境,孩子在做事上、學習上才能夠靜心、定心、專心。妥善的學習環境要有: (一)書房:讀書習作學習的空間,不能讓孩子在客廳、飯廳中讀書做功課,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可設置在孩子的臥房裡。 (二)書桌:注意書桌的位置安排,以向著窗戶,通風良好處為佳。 (三)書架:便於暫時擱置參考書籍及資料。 (四)書櫥或書櫃:便於保存學習的書本、習作簿或課前、課後的作品或其他參考書課外讀物等資料的存放。若沒有空間設置,可找兩只水果箱代用。 (五)檯燈:購置燈泡式的檯燈,以補足並平衡日光燈式的桌燈光線。 (六)學用品:添購備存一些鉛筆、原子筆、簿子、……等的學用品,以方便學習所需。 (七)小型書寫板(白板或粉筆板):於書房適當地方,設置一塊大小適宜,高度適合的小型書寫板,記下必需要注意的事情。 (八)小型成果展示欄(成績欄):書房內釘掛一塊適合大小的木板,給予孩子有展示自己的習作或其他的學習成果的地方,先欣賞自評,也可展示老師批閱後的作業或作品,作為檢討改進的參考。 二、固定的作息時間 家中要有固定的生活作息時間,才能養成孩子正確且良好的學習態度。首先要與孩子研商,共同決定放學回家後,到就寢前的時間運用,有休閒、打球、運動、做輕便易做的家事、看電視、與家人促膝聊天、洗澡、吃飯、學才藝或輔導、讀書做功課等項的時間比率及作息時段的安排。而其中確定讀書做功課的時間,固定是在-幾時幾分起到幾時幾分止-較適當,時間量不必求多,重在於能專心學習,只要能專心,學習便會有效果;有效果,就有成就感,進而就會有滿足感,這時候孩子自然就會依體力、興趣延長學習的時間量。而孩子在讀書做功課的同時,爸爸、媽媽如能在旁看看書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則更好。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與鼓勵 良好的學習效果,除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之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精神的鼓勵,也是相當重要的。學習要有好方法、用要領,才會有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課前,指導孩子如何預習與蒐集資料;在課後,指導孩子如何溫習老師教過的內容,複習需要再熟練的內容;並針對學習內容的最困難的、最易錯的,最重要的…等各種不同的內容,以不同的記號來標示重點。此外,還要指導孩子如何使用工具書或參考課外書籍,以增強學習效能。在家遇到學習上的困難,要指導孩子再想一想、思考一下;無法解決時,可從家中現有的課外參考書籍及工具書查尋;如果仍無法解決,可再找兄姊、鄰居、學長等人請教。 爲了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除了家中備妥應有的設備設施,指導孩子按時依學習作息,以及給予方法的指導與精神上的鼓勵之外,父母也要能以身作則,養成看書閱讀書報雜誌的習慣,與孩子就各種問題相互研究探討盼望我們共同努力以期培養出更傑出的下一代。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幫助孩子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兄道友,地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複習三字經和弟子規,大中班小朋友從他們頭腦的記憶庫裡,不假思索、順口的念著,尤其是大班朗朗上口,展現大哥哥大姊姊的樣子,小和幼班小孩可是用著羨慕、崇拜的眼光看著他們呢。 就五月的讀經或飲食問小朋友,何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哈~全被問倒了,意思是不論用餐、就坐或行走,都要讓年長者先。 舉例問~若爸爸、媽媽、阿公、阿媽、小朋友一起吃飯時,誰先坐?回~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小朋友;若是叔叔、阿姨、爸爸、媽媽、小朋友呢?回~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小朋友;如果是哥哥、弟弟、姐姐、小朋友呢?回~哥哥→姐姐→小朋友→弟弟。 不錯哦!但知道未必能做到,現實生活中,現今的小朋友好像是先坐下的那一位,走在前面的人,沒有長幼有序的觀念,是少子化的緣故「爸媽的體貼」、「公媽疼孫」那種呣甘的心情,從小沒有被教導,年紀愈長就成為習慣,理所當然,改不過來。生活中最常發生的就是搭車時不會讓位,即使是一位長者站在面前,隨著車子搖搖晃晃了,沒有體貼的心,閉眼假裝沒看到;不會打招呼、問候。 禮貌與各項好習慣、好品格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家庭可是孩子第一個重要的學習場所,他們在母胎裡就開始探索,出生後成長環境裡重要的人事物,會是如何?成長的過程,孩子不僅要長知識、長智慧與能力,更希望能成為一個人見人愛、懂禮貌的好孩子。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值此五月溫馨的季節,希望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充滿愛的甜蜜家庭。「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氣,父母都慈祥;雖然沒有好花園,春蘭秋桂長飄香;雖然沒有大廳堂,冬天溫暖夏天涼;可愛的家庭呀,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 祝福大家 佳節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培養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

吃飽沒?」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中常聽到的見面問候語,可見能三餐溫飽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吃飯」、「挑食」卻成了這一代家長們之間討論的話題,和上述的問候語成了強烈的對比。 筆者在幼兒園工作服務,每每在解說完學校課程閒聊中,家長都會說:「課程我沒有什麼疑問,但我家孩子對於吃飯及吃飯的規矩卻令我很困擾,有時一頓飯吃上一、兩個鐘頭,邊吃邊玩;真不知該如何是好……有時是讓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一頓飯吃下來不知道自己吃了哪些食物。」 筆者也曾於美食街用餐席間,看到一位阿嬤在人來人往的美食街追著孫子餵飯,真替她捏一把冷汗。於此,吃飯都已是一件困擾的事,更遑論教導孩子用餐的禮儀。當下讓筆者覺得這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養問題,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乃是當務之急。 良好的用餐習慣其實可以是很自然的養成,只要我們每天花一些時間把禮貌的行為延伸到餐桌上,小孩子的天真可以使用餐的氣氛變得溫馨且充滿歡笑。所以,培養他們和我們一起愉快的用餐,是爸媽應該做而且要優先去培養的。 從小開始培養良好的用餐習慣應從小開始培養。您可以告訴孩子現在要吃飯了,請他先洗手、穿上圍兜、坐在為他準備的位置上開始用餐。在用餐的同時,爸媽可以輕聲的告訴孩子今天用餐的食物是什麼?營造一個愉快的用餐環境。這些習慣及基本的禮儀都可以延伸到他可以上餐桌和大人一起用餐。 如何做? 家中每位成員都有固定位置:家中應營造一個長幼有序的用餐習慣,每位成員應有固定的位置,如此,可以養成孩子基本的用餐習慣。若家中有長輩同住,也請長輩配合實施。 全家一起用餐:全家人一起用餐,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更是培養用餐禮儀的最佳時機。 避免飯前提供零食:有些媽媽在孩子下課後、晚餐前,怕孩子肚子餓,因此先讓孩子吃些零食果腹,如此一來到了晚餐時間,孩子不餓、不想吃晚餐,在餐桌前又坐不住而影響到吃飯的氣氛,造成親子間的不悅。 從小開始培養 良好的用餐習慣應從小開始培養。您可以告訴孩子現在要吃飯了,請他先洗手、穿上圍兜、坐 在為他準備的位置上開始用餐。在用餐的同時,爸媽可以輕聲的告訴孩子今天用餐的食物是什麼?營造一個愉快的用餐環境。這些習慣及基本的禮儀都可以延伸到他可以上餐桌和大人一起用餐。 如何做? 家中每位成員都有固定位置:家中應營造一個長幼有序的用餐習慣,每位成員應有固定的位置,如此,可以養成孩子基本的用餐習慣。若家中有長輩同住,也請長輩配合實施。 全家一起用餐:全家人一起用餐,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更是培養用餐禮儀的最佳時機。 避免飯前提供零食:有些媽媽在孩子下課後、晚餐前,怕孩子肚子餓,因此先讓孩子吃些零食果腹,如此一來到了晚餐時間,孩子不餓、不想吃晚餐,在餐桌前又坐不住而影響到吃飯的氣氛,造成親子間的不悅。 讓孩子學習控制用餐時間:爸媽可以告知孩子吃飯的時間預計多久會完成,讓孩子學會控制吃飯的時間。 培養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不是一蹴可幾的,要從日常生活中慢慢累積養成,且盡量不要給孩子壓力。記得小時候和爸媽一起用餐時,包括吃飯的姿勢、拿筷子的方式,甚至如何夾菜都逃不過爸媽的眼睛,稍一不慎就會被罵,造成吃飯時的壓力很大。所以,建議爸媽要以輕鬆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在吃飯時的種種狀況,此時,不但可以讓自己心平氣和,也讓孩子學會更注意自己的生理時鐘。 當他肚子真的餓了,反而就會願意乖乖用餐的!因為,我們不是要強迫孩子吃飯,而是要想辦法讓他、等他產生想吃東西的欲望!以合理成熟的態度來要求孩子,增強他有吃東西的欲望,再加上爸媽的耐心陪伴引導,則可以教出人人稱讚有教養的孩子。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