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anuary 7, 2013

園長的話 – 新年快樂

記憶中1月1日新曆年~元旦,都是悄然的度過,何時開始,台灣也學西方重視這個年了?今年,年味更重了,各縣市政府也卯足的勁,舉辦跨年活動,雖然氣溫驟降,冷颼颼的,但跨年的魅力吸引著熱情的民眾,不畏寒風,想親臨現場,聽歌手的演唱,感受聽覺的震撼;期待煙火~~碰!!一聲~~煙火散開時五彩繽紛,那幅美麗的情境,享受視覺的刺激;顧不得人擠人時動彈不得的情景。大夥兒往熱鬧的地方聚集,藉著年假,釋放生活上的壓力。新曆跨年,原為西方人的傳統,代表除舊佈新,新的一年來到。有這股跨年的風潮,似乎是從1999年跨2000年開始,台灣也掀起一股跨年風潮。 頂著千禧年和世界末日的意象,2000年的一月一日似乎格外有意義。台北市政府於當時舉辦了跨年活動,在市府廣場舉辦跨年演唱會。當時萬頭攢動,整個台北信義區不僅成了不夜城,街上的人潮甚至比白天還洶湧。商家也趁此把握商機,螢光棒、燈飾、煙火,一切跟節慶有關的產品都能推出。自2000年後,各地的跨年活動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從台北到高雄,生意人、歌手們從南到北的趕場,搭著跨年風,大賺一筆。 台灣順應世界的潮流,未來我們的舊曆年是否會被取代? 四天的假期,有人全家出遊,體驗塞車的痛苦;有人是哪兒都不去,過四天自在的生活。一月二日是102年第一天上課日,好朋友見面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嘰哩呱啦的分享著的假期生活。第一天舉行一月份慶生會,祝福小壽星生日快樂。剛巧也是麻衣小朋友的生日,媽媽特地親手製作蛋糕,與達文西小朋友分享女兒生日的喜悅。 「新的一年」無論對小孩還是大人來說,都意義非凡。除了代表新開始的字面含意之外,全球各地慶祝的氣氛,也讓新年的感覺充滿了喜悅、希望、期待,給人一種一切都將會和現在「不同」的期許。展望全新的一年,祝福台灣國運昌隆,祝福每個人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談到健康的身體,就得從牙齒保健說起,若牙齒不健康咀嚼東西就會有問題,連帶會影響到身體。So,牙齒很重要,牙齒保健沒有捷徑,養成良好且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才能抑制細菌新陳代謝的過程。蛀牙的原因大多是飲食後未能即時清潔牙齒,飲食習慣又偏向精緻、甜食及容易黏牙的食物,殘渣容易積留在牙齒表面,成為細菌的營養來源,若無法即時潔牙,會慢慢溶解牙齒的鈣質形成齲蝕,進而造成乳牙蛀牙,影響到恆牙正常發育。 由於乳牙兼具咀嚼、發音、美觀即恆牙的發育,所以小朋友口腔保健要從長牙就開始。 下星期四〈1月10日〉新樓醫院牙醫師將來園為小朋友的牙齒塗氟。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故事動了什麼手腳

這次演講題目是「電玩對你的腦子,動了什麼手腳?」演講過後,家長關心的話題不外乎是「孩子打電玩上癮了,該怎麼辦?」「如何預防孩子玩電玩上癮?」當然,他們也不忘釐清「電玩會把孩子變聰明,還是變笨?」有個看似小學高年級的男孩在一群大人中,特別醒目。我不禁好奇,他會問什麼,於是上前了解。他回應:「你演講有提到,人們沉迷在暴力電玩時,腦內的鏡像神經元會主動把遊戲中暴力血腥的畫面和行為映射、登錄在腦子裡,而影響未來遇到類似情境時,可能模仿電玩中的暴力行為和反應。我的疑問是:閱讀時,例如:看小說、讀故事,腦內的鏡像神經元是不是也會發揮同樣的功能?」 大家被這個好問題震撼得一片安靜。我的腦內飛快搜尋曾讀過的文獻,暫時一無所獲,只好誠實以對:「一時之間,我無法想起有關閱讀故事、小說與鏡像神經元之間的研究結果。但我的推論是:不管是沉迷在文學的想像世界裡,還是沉溺在電玩情境中,腦子都發揮了模仿、映射、登錄、感同身受等功能。」我承諾:「回家後,我會認真查資料,再用專欄來回答。」感謝這名小聽眾的提問,豐富了專欄的主題。 當小說故事 潛入腦內 小說、故事最大的魅力在於:能夠將讀者與故事人物的情緒緊緊相繫,引領讀者隨著故事人物出生入死,經歷悲歡離合;透過文字在真實與虛幻間,巧妙的激起情緒共鳴。促成這種效果最大的功臣是——同理心,這也是腦內的鏡像神經元推波助瀾的結果。 二○○四年,英國倫敦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家辛格(Tania Singer)和研究團隊,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發現當人們自身或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時,腦內的「前腦島」和「前扣帶」會激烈活化。這個激發同理心的作用,不僅讓我們在日常的人際間,能發揮感同身受的情緒共鳴,當我們在閱讀時,也可以把故事人物的愛恨情仇,投射在自己身上,情緒隨之起舞。 二○○九年,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要求二十八個自願者躺在功能性磁振造影中,觀察他們閱讀故事時,腦內運作的情形。研究人員發現:閱讀時,人們似乎與故事裡的人物同時經歷共同事件,感受作者筆下描述的渴望、愛戀和苦痛。 閱讀開拓眼界 正面影響 那麼,沉迷於閱讀和迷戀電玩的人,腦子的運作是否相同?雖然,表面看來他們都是「孤獨一族」,但是喜愛閱讀故事、小說的人的腦內運作,不像閱讀非文學作品和電玩上癮者那麼局限。據研究發現:喜愛閱讀文學作品的人,往往可藉由故事人物,來了解現實生活中的人性和人們的情緒轉折;藉由同理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擴及用更開放、包容的態度,來體貼周遭人們心情的變化。 二○一○年,多倫多優克大學的馬教授(Raymond A. Mar)與其他研究團隊攜手合作,觀察五十五個幼兒園孩子的閱讀情況。結果發現,聆聽愈多故事,觀賞愈多豐富內涵電影的孩子,在同理心、推理、了解他人情緒、意圖的測試中,表現愈好;同時也發現,大量觀賞電視節目的兒童表現平平。研究人員推測:電視對幼兒沒有正面影響,可能是因為電視內容和主題太過浮泛,不足以引導孩子對人產生足夠的了解。 綜合不同研究團隊的結果,研究人員愈可確定:閱讀故事、小說,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發展人際技巧,還可以使人用不同的視野、心境來看世界。最近發現:閱讀除了對社交上有助益外,也有潛移默化人格特質的影響力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