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October 7, 2009

『親子教養篇』 作業寫得少 學業成就高?

『親子教養篇』  作業寫得少 學業成就高? 摘自國語日報 文 台北教育大學周玉秀副教授 一項研究三十八個國家家庭作業與學業成就的非線性結果顯示,日本、丹麥等高學分群的學校,設計的家庭作業相當少,以數學作業為例,每個星期約一小時;而低分群國家如泰國、希臘等,教師派的作業反而相當多,每個星期達到五小時;新加坡則是家庭作業多的高分群國家代表。這份調查挑戰西方固有的信念思維,讓學界重新探究「影響學業成就的作業形式和深層因素」。他們發現,不同國家的家庭作業相當多樣化,例如:閱讀、寫作、小團體學習(以色列)、超過課本的個別主題研究、口述報告等,這類作業可刺激「高層思考」,進而左右學業成就。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研究,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要素,發現母親的堅持、父母的教育與社經地位、家庭作業參與、母親的教育程度,都是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有效指標。其中,家長在家中對家庭作業的關切,最能強化學校課程的學習。 就休士頓研究中心的報告而言,母親參與學童的語文作業,幾乎預告了學業的正面成就。研究報告完全贊同家人透過家庭作業參與孩子的學校教育。研究指出,任何一個文化的家庭,只要能夠積極的參與孩子的學習,在家中支持孩子學習文法或間接的堅持孩子做好學校指派的功課,幾乎可預告其在校的學習表現。 對於家庭作業的認知,各國學生也不同。跨文化研究指出,德國七年級學生說:「老師讓同學寫一篇關於未來的作文,是藉著這篇文章查考我們的特質,以及寫作能力。」相對於德國學生能具體點出老師出作業的目的,台灣學生多數是缺乏這種自我覺察、監控學習的能力。 台灣國中七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多,觀察北市大安區一名學生的聯絡簿,每天通常會有八到十二項的作業和考試,例如考生物、完成數學習作和自我評量、查禽流感資料、聽大家說英語、寫讀書心得報告、國文學習單、下週一考國文默寫……。對於這麼多的作業,學生的認知是「只要每天做完老師指派的作業,就會達到我進理想學校的目標」。顯然,國內教育並未和學生論證作業的教育意涵,只讓學生知道作業的工具性目的 ── 考上好學校。

繼續閱讀 »

仁和物語~園長的話 10月07日

星期一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照例於當天舉辦慶祝會。慶祝會是教學活動的延伸,讓小朋友們更具體的去體會與感受。活動開始就掀起高潮,由Kady扮演的孔子,一出場就吸引小朋友的目光,當然笑聲也四起,孩子們覺得好好笑,Kady說:「我是孔子,從天上飛下來….」孩子們笑得更大聲,「你是Kady媽咪啦!」在笑聲中,大家跟著「孔子」唸「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提醒小朋友要搖頭晃腦,小朋友就是搖不起來,倒是一直笑,很有笑果。為了營造這場孔子與學生的氣氛,上星期二安排參觀孔廟,雖然孩子們對「全台首學」的台南孔廟背後所蘊藏的歷史意義,及對教育的精神指標,沒辦法理解,老師們在參觀時仍嘗試向孩子們說明其中的意義,告訴小朋友所背誦的論語就是孔子的話「子曰」,就是孔子。到孔子銅像前面行禮,走禮門、義路,參觀大成殿,泮池欣賞鯉魚,對於中小班孩子來說,樹上的松鼠可是最吸引他們的,問他們看到什麼,印象中就是松鼠了。雖然不能理解,但,是有些印象。老師們也為每個小朋友準備古時孩子入學時要戴的「儒巾」,讓他們戴在頭上,孩子們覺得很好玩,也很有趣。就在吟詩聲與笑聲中,結束了孔子帶學生上課的場景。接著是「猜猜我是誰?」,事先請老師準備一張學生時代或年輕或兒時或結婚時的照片,製作成影像檔投射在螢幕上,Grace媽咪的照片孩子們一眼就認出,Helen媽咪的是年輕時燙了卷髮的照片,不過眼尖的小朋友還是猜得出來;仁琪老師的是小學時候留長頭髮的照片,連Mandy 都看不出來,但安崙很快就答對;Kitty媽咪、Cherry媽咪、春吟老師的是兒時的照片,Mandy是學生時代的藝術照,Polly媽咪是結婚時的藝術照,雖有點難度,但總是有觀察力敏銳的孩子。惟獨Kady媽咪小姐時代的照片,孩子們猜了又猜,想了又想,就是想不出是誰?最後只好由Mandy公佈答案,這單元猜對的小朋友都獲得一顆巧克力當獎勵,好像都是大班得到。最後是畫圖接力賽-「我的老師」,各班孩子一個接一個同心協力、團結合作完成老師的畫像,連寶貝班的孩子都能做到,真的是太棒了!每年都有教師節,這個節日除了紀念「至聖先師孔子」以外,也讓我們在這個節日感謝求學過程中教導我們的老師,引導小朋友認識老師的角色和表達對老師的尊敬。國語日報9月28日的日日談報導,最近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上班族,在教師節當天會懷念求學時的某位老師,因為這位老師協助心靈成長、增加知識與能力。但另一份針對教師的調查,卻顯示教師並不快樂,因為學生不尊重教師,家長配合度差。過去教師憂慮教育政策的缺失,今年,卻有七成八的教師認為,校園最需要改善的是「尊師重道」。尊師重道其實和社會氛圍有關。近年家長的教育自主性提高,而媒體經常報導教師的負面新聞,也造成教師形象角色不同以往。但不管什麼樣的年代,懷抱熱誠與專業的教師永遠會令學生懷念。不過教師的角色對學生來說,有正確行為與價值觀的示範作用,家長如果認為學生是教育的消費者,僅需學得知識其他不重要,那麼學生在寶貴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失去的可能會比獲得的多。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中秋節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