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September 25, 2009

園長的話 9月25日

今早活動室又響起充滿活力、動感、熱情的體能音樂,只見一個個小朋友依循著活動室所擺放的體能器材,有小泰山、走樓梯、彈跳、穿山洞、踩球接球、爬上爬下、運大球等,一關關有秩序、有規範的玩著老師們為他們安排的巡迴體能遊戲。看著他們臉上露著笑容,開心的玩著,這畫面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畫中有愛孩子的老師、有可愛的小朋友和各式各樣的器材。孩子因著有疼愛他們的父母,有重視身體健康發展的創辦人洪南海董事長,有貫徹執行的Mandy,有願意付出的老師,才可以在每週五晨間8:15-8:55分,因著擺盪、翻、走、爬、彈、跳,讓身體動作更發展、更健康。從器材排放的動線中,學習排隊、輪流、等待等規範,連幼幼班的宇州也能跟在孩子群中,一起做著。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是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是近代認知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皮亞傑根據他長期對於兒童的觀察與研究,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係依照感官動作期、前操作期、具體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循序發展而來的。任何人的成長都需經歷此四個階段,其成長的快慢可能因為個人或文化的背景不同而有差異,但因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後一階段發展的基礎,所以四個時期的發展順序是不會改變的:感官動作期-出生到一歲半;前操作期-約一歲半到七歲;具體操作期-約七歲到十一歲;形式操作期;約十二歲到十五歲。皮亞傑認為知識的本質是操作,思想及推理是內化的操作能力,它們係由感官動作期的外在操作能力或動作智慧發展而來。洪董事長在創園時就以皮亞傑的認知理論,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根據這些理論,加上自己早年從事教育工作與經驗的累積,規劃、設計、建構了有理念、有特色的孩子的學習樂園-仁和幼稚園。不論是教室空間的規劃、門窗的設計,尤其是窗戶低低的、透明的玻璃,除了安全的考量,空氣流通外,又有穿透的感覺;樓梯的階梯、游泳池、草場、大蝴蝶、沙場、噴水池、科學遊戲場、空中走廊、圖書室、寢室等設備與動線的規劃,都能看到董事長的用心,與設備中具教育的意義,能引發孩子想主動探索、學習的動機,且沒有安全與環境上的死角。依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孩子在幼稚園的學習應多些碰觸和對聲音的接收,以實際經驗為主,透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使其喜歡說、喜歡想,喜歡做,喜歡玩,從中累積能力、建構知識與人格的發展。對人類的學習發展而言,0-6歲是人格成長與社會化形成的黃金時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而家庭與學校是此時期重要的場所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教師節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養兒女的七個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門教授指出。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7項金科玉律:1.當父母,不是當朋友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2. 及早規範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 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3.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4. 控制電子媒體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6. 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7. 不離婚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正面的幫助。父母親努力維繫婚姻是協助兒女成長調適最重要的一件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克蕾荷發現,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中輟學業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為未婚媽媽的機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倍。這些孩子較易觸犯法律,長大成人後也較易中輟學業,較不善於與人建立穩定關係。研究者指出,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會有問題,不過比起良好的婚姻關係,仍有遺憾。父母關係良好,不但給孩子安全感,兩個人一起管教,也絕對比單親管教容易得多。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