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September 2009

園長的話 9月25日

今早活動室又響起充滿活力、動感、熱情的體能音樂,只見一個個小朋友依循著活動室所擺放的體能器材,有小泰山、走樓梯、彈跳、穿山洞、踩球接球、爬上爬下、運大球等,一關關有秩序、有規範的玩著老師們為他們安排的巡迴體能遊戲。看著他們臉上露著笑容,開心的玩著,這畫面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畫中有愛孩子的老師、有可愛的小朋友和各式各樣的器材。孩子因著有疼愛他們的父母,有重視身體健康發展的創辦人洪南海董事長,有貫徹執行的Mandy,有願意付出的老師,才可以在每週五晨間8:15-8:55分,因著擺盪、翻、走、爬、彈、跳,讓身體動作更發展、更健康。從器材排放的動線中,學習排隊、輪流、等待等規範,連幼幼班的宇州也能跟在孩子群中,一起做著。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是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是近代認知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皮亞傑根據他長期對於兒童的觀察與研究,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係依照感官動作期、前操作期、具體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循序發展而來的。任何人的成長都需經歷此四個階段,其成長的快慢可能因為個人或文化的背景不同而有差異,但因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後一階段發展的基礎,所以四個時期的發展順序是不會改變的:感官動作期-出生到一歲半;前操作期-約一歲半到七歲;具體操作期-約七歲到十一歲;形式操作期;約十二歲到十五歲。皮亞傑認為知識的本質是操作,思想及推理是內化的操作能力,它們係由感官動作期的外在操作能力或動作智慧發展而來。洪董事長在創園時就以皮亞傑的認知理論,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根據這些理論,加上自己早年從事教育工作與經驗的累積,規劃、設計、建構了有理念、有特色的孩子的學習樂園-仁和幼稚園。不論是教室空間的規劃、門窗的設計,尤其是窗戶低低的、透明的玻璃,除了安全的考量,空氣流通外,又有穿透的感覺;樓梯的階梯、游泳池、草場、大蝴蝶、沙場、噴水池、科學遊戲場、空中走廊、圖書室、寢室等設備與動線的規劃,都能看到董事長的用心,與設備中具教育的意義,能引發孩子想主動探索、學習的動機,且沒有安全與環境上的死角。依皮亞傑的發展理論,孩子在幼稚園的學習應多些碰觸和對聲音的接收,以實際經驗為主,透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使其喜歡說、喜歡想,喜歡做,喜歡玩,從中累積能力、建構知識與人格的發展。對人類的學習發展而言,0-6歲是人格成長與社會化形成的黃金時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而家庭與學校是此時期重要的場所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教師節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養兒女的七個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門教授指出。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7項金科玉律:1.當父母,不是當朋友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2. 及早規範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 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3.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4. 控制電子媒體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6. 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7. 不離婚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正面的幫助。父母親努力維繫婚姻是協助兒女成長調適最重要的一件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克蕾荷發現,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中輟學業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為未婚媽媽的機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倍。這些孩子較易觸犯法律,長大成人後也較易中輟學業,較不善於與人建立穩定關係。研究者指出,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會有問題,不過比起良好的婚姻關係,仍有遺憾。父母關係良好,不但給孩子安全感,兩個人一起管教,也絕對比單親管教容易得多。

繼續閱讀 »

仁和物語 9月18日

為了在8:30分能準時參加研習,上星期日(9/13日)與淑娟、春綢老師6:15分就在幼稚園集合,6:30分開車前往豐原神岡參加研習。當日課程的安排相當緊湊,分別由兩位資深的園長,針對2歲至六歲的孩子,就理論與實務做分享,除了提供書面資料外,還有錄影畫面做參考。一整天的課程下來,身體雖然覺得很累,但收穫卻是滿滿的,也再次的自我檢視,提醒自己,不足與需要加強或改進之處。 老師分享,養孩子的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從小也就是從孩子出生後就要開始了。嬰幼兒的生活重心就是睡、吃、玩,要定時定量,隨著時間的成長做調整。若是一開始沒原則,父母就會很辛苦。當看到影片中一歲半的孩子會自己整理書包、放東西,樣樣都自己來,心裡好感動,孩子是可以的,只是大人們太多的體貼與不捨,剝奪了他們學習動手的機會,一旦習慣養成後,就變懶散了,不想要做了,愈大愈難教也愈難改。三歲後進入幼稚園,很多習慣已養成,要改,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心力來教導,父母師長就會很辛苦。 我們都希望孩子們隨著時間在各方面都能夠有所成長,不論是生理發展、情緒發展與智能的發展。孩子的學習是透過感官-視、聽、嗅、味、觸覺,也就是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嚐、手摸等的學習,除了環境的提供,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都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因此都要很注意,不要輕忽每個小細節或一句話、一個動作,若是認為孩子還小,沒什麼關係,孩子就會誤認什麼都沒關係了。 閱讀其實也是一種好習慣的養成。今年台南市立圖書館承辦教育部「閱讀起步走活動計畫」,正式推出代表臺灣特色的「Bookstart 閱讀起步走」運動,以設籍台南市且家有0-3歲的嬰幼兒為對象,免費贈送閱讀禮袋。 每份禮袋內包括2本精選繪本圖書、寶寶的第一份書單、使用說明及家長手冊…等。讓嬰幼兒父母能夠從課程中瞭解嬰幼兒的學習歷程,並學習善用圖書館及網路資源,提供孩子不同階段最適切的閱讀和學習引導,進而從小培養嬰幼兒的閱讀習慣。這訊息在仁和物語有報導,不知家長是否有注意到?領取了沒有?Mandy也不錯過這機會,善用資源,幫在美的孫女領了一份禮袋,目的是想要更多的了解。 閱讀,是能力,也是習慣,需要培養和練習而精進。能閱讀,才有思考的素材;先懂閱讀,才能有好的寫作。閱讀從小開始,從家庭開始,從0歲開始。閱讀素養的養成需要環境的配合-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面的合作。幼稚園除了有圖書室,教室內有閱讀角,活動室還設置有閱讀區。不僅如此,今年為了加強親子共讀的重要,由每星期借一次書增加為二次,還有更多的書放在活動室隨時供家長、孩子拿取來看;星期四晨間8:00-8:45分更安排有閱讀時間。 擁有好的閱讀習慣,才能成為終生受用的學習、生活、生存的最佳工具。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別忘了明天星期六上午8:50-12時 與仁和有約 ※※※※※※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育孩子可以不昂貴

親子教養篇    教育孩子可以不昂貴 洪蘭教授幾個媽媽在高鐵上大聲談論養育孩子的昂貴,從補習費談到私校學費。一個媽媽說,為了找出孩子的興趣,幾乎所有的才藝班都讓他去上過了,可是現在大學畢業,還是沒有找到興趣,「蹲」在家裡讓她養;另一個說,他的孩子為了高考已經補習兩年,他覺得孩子並不適合做公務員,但不知道適合做什麼。我在旁邊聽了好驚訝,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一直補習,豈不是浪費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錢嗎?其實父母只要花點心思,觀察孩子日常生活的舉止,就會看出他的性向;尤其在遊戲時最容易看出來,因為人都不喜歡挫折,遊戲時一定是玩他最拿手、最有興趣的項目,父母知道了以後,便可以鼓勵他,安排機會讓他表現,興趣就培養出來了。比爾蓋茲的爸爸說,他很早就知道他的大女兒會走會計的路。他說孩子小時候,帶他們去迪士尼樂園玩,當時大女兒才十歲,出門時便懂得帶一個小本子記帳,花的每一分錢都登記下來,回到家,她把皮包的零錢倒出來,跟本子上的帳目一核對,一分錢都不差。他和太太兩人互看一眼,心中雪亮,知道這孩子將來是當會計師的料。於是他就從這方面去引導女兒,凡是社區義賣,或一年一度的女童軍賣餅乾活動(這是美國童子軍的全國性活動,幾乎所有父母都會捧場,掏腰包買個一兩盒),都讓女兒管帳。女兒帳管的很清楚,贏得很多人的讚美。別人讚美的聲音聲音越多,善意的回饋循環之後,果然成了有名的會計師。所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孩子,就會看到他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好的,就鼓勵他,使這個長處便成將來謀生的技能;如果是不好的,要趕快改正,不要等到積習難改,就後悔莫及了。在二十一世紀,父母要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孩子將來是靠長處吃飯,不是短處,所以不要截長補短;不必要求他國、英、數樣樣行,而是他必須有一項特別行,能夠跟別人競爭。在科技整合的現代,任何領域玩出名堂都有飯吃,不一定非最紅的領域不可,甚至冷門的科系,只要孩子喜歡,都沒有關係,只要是這科系中做的最好的人,就一定有飯吃。最怕就是樣樣會卻樣樣鬆,半吊子的學生讀再紅的科系也沒有用。為歐巴馬夫人設計晚禮服的吳季鋼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的喜好與一般男生不同,他愛玩芭比娃娃, 給娃娃設計衣服。這是一般父母不能接受的,但是他的母親看到了這個異於別人的長處,讓他去發展,把他帶到加拿大,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果然他一鳴驚人,闖出天下。 養育孩子在於心,不在於錢,可以不昂貴。平日跟孩子互動、遊戲時多注意,自然就會看到孩子的長處,讓他往長處發展,孩子就成材了。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用心不要太用力

『親子教養篇』    用心不要太用力 摘自國語日報文/李偉文 近日日本有一本暢銷書,書名是《一億人總有憂鬱》。的確,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當世界變成平的,除了每個人的工作壓力大之外,父母們也深深感嘆:我們的孩子未來必須和全世界的孩子競爭,究竟要讓孩子學些什麼,才會有競爭力? 父母費盡心思未孩子安排一切;但是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快了,沒有人知道未來什麼行業最安穩,而且家長的安排若不符合孩子的興趣,即時有好工作也不快樂。 父母往往以自己過往的經驗來設想未來,拿自己十年二十年前的教育與學習經驗來教現在的孩子,然後期待他們面對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這麼長的時間差距,在變化迅速的現代,形成了家長越用力,反而離目標越遙遠的處境。英國近代史大師或布斯邦曾經說:「人類若想有一個看的清楚的未來,不會靠延續過去或現在來達成。」 愛因斯坦在幾十年前也這麼提醒:「人類需要全新的思考方式,才能存活下去。」因此,家長必須謙虛的與孩子一起重新思考怎麼學習,並且培養終身主動的學習態度。 十多年前,在雙胞胎女兒出生的那一年,我與一群朋友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在未台灣環境奔走之餘,也深深體會到,保護環境最有效益的方法,就是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因此,除了從週遭的夥伴身上學習之外我也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細心的觀察、思索。 我覺得父母可以在三種學習領域協助孩子。第一是「生命教育的學習」,包括價值觀、生活態度及健全人格的養成。學習最重要與最基礎的核心,其實就是尋找自我意義的過程,找出屬於自己的路,勇敢追尋夢想。所謂生病教育,就是尋找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適當關係。 第二種領域就是「具體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生涯的規劃」。在我們過去成長的年代裡,大家認知的學習大概就是知識的記憶,但是未來世界已從資訊時代轉變成以創意、整合及同理心為主軸的「理念時代」,知識不再具有主導的力量。因此,如何透過各種方法與工具,累積孩子帶的走的能力,包括主動學習、自我管理、忍受挫折、批判思考、人際溝通等能力,或者對未來工作的選擇與準備,家長都可以陪伴孩子共同學習。 第三種領域是「學校考試項目的準備」。雖然我們都知道學業成績,甚至學歷對於孩子的成長與幸福並不重要,但是也要務實的了解,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是在生活環境中形塑出來的,老師、同學的眼光,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我們不能去對抗整個社會與環境的價值觀。因此,如何協助孩子應付考試,也是不可輕忽的教養過程。 理想上,我們期望孩子同時具有以上三種領域的能力,但我發現,對與多孩子而言,這三個領域似乎彼此獨立,沒有關聯性。雖然教育是一種有方法、步驟,可以操作、檢視效果的科學,但是對於家庭來說,教養是一種藝術,因為孩子就像小鳥,握得太鬆就容易飛走;握得太緊就容易窒息。 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裏,學習的過程並不是可以完全控制的科學流程,它是一種經過設計的「放任」。換句話說,可以事先設計與安排適當的情境或環境,引導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的發展。 教育是一種「用心但不要太用力」的藝術。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9月4日

又是新的學年開始,仁和的園地再次充滿了生氣,有孩子的歌聲、吟唱聲、笑聲、喊叫聲與哭聲,花草彷彿也感受到,紛紛露出笑容。感謝全體家長對仁和的肯定,將您心愛的寶貝交給我們,讓我們有機會和您成為夥伴關係,共同陪伴孩子未來的一年、兩年、三年的日子,分享他們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和學習成果,期盼家園親師間互動良好,彼此切磋、相互鼓勵,共同營造一個愛的大家園,如果園方或老師,在此段時間有任何不週到疏忽的地方,尚請家長多包含,並請不吝指教。 仁和幼稚園至今已累積了三十五年的豐富經驗與資源,邁向第三十六年,深知幼稚教育對孩子未來的各項發展有很深的影響,因此我們不斷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教育改革的聲浪,作深入的觀察、了解、研究與參觀,對硬體設備的維修、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師的在職進修等,在在都做探討、執行,期望讓孩子各方面的學習都能深耕在學前的階段。 近年來隨著各種病毒的威脅人體「SARS、腸病毒以及目前在世界各地流行的新流感H1N1」,讓大家更體認到環境衛生與保健的重要。而環境衛生的保持,是人人都要負起的責任,珍惜所有來自大自然的物資,是必須從小教導孩子的;而身體的保健更是不容忽視,從母胎懷孕時就須注意,有健康的媽媽,才有健康的寶寶,身體不健康,免疫力差、抵抗力弱,任何風吹草動,就容易感染。若是先天失調,就必須靠後天的調養,而運動是擁有健康身體的必要途徑之ㄧ。 這些年隨著台灣選手在世界各地綻放異彩獲得好成績後,再次喚起教育單位與全民重視體育,台南市於94年訂為健康城市年,希望全體市民能正視健康的重要;洪董事長在創園時的理念之一就是「健康」,提供孩子健康的環境,在寬敞的空間裡,有草場、游泳池、體適能遊戲場與開放的活動室、豐富的體能器材,培養孩子主動探索與學習的慾望,這項健康的理念,並不因時間的累積而消失,三十五年來一本初衷,堅持當初創園的理念,因為我們知道,人一生所追求的是健康,健康就是財富,唯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實現未來的夢想;仁和要您的孩子活躍在燦爛的陽光下,學習、成長,奠定體能的基礎,擁有好體力,面對未來人生的各項挑戰。 人生要面對的挑戰很多,當前因著新流感H1N1的流行期又正值中小學、幼稚園開學期,校園和家庭間互相感染的機會增高,因此,每個人都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在H1N1疫苗尚未問世前,把防疫當作戰,「全民皆兵」,積極對抗,一發現病徵: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肌肉痛、頭痛,甚至嘔吐及腹瀉等情形,應及早就醫。 新流感除了直接由飛沫傳染之外,雙手是常見的感染途徑。專家指出,如果一個人每天用手接觸自己的嘴巴和鼻子約兩百次,而手又摸了桌沿、椅背、沙發套、電扶梯把、麥克風等感染了H1N1微細菌的物品,這是多可怕的,因此洗手可是非常重要的。 雙手萬能,生活靠它,防疫也靠它。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請經常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用酒精搓手液(需含百分之六十的酒精)消毒,此外,如無必要,應避免用手觸摸口、鼻和眼睛;如果無法避免,宜先清潔雙手。至於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帕或衛生紙掩住口鼻,這不只是禮貌,更是防疫必要的動作。就從勤洗手開始、戴口罩開始。祝 平 安 喜 樂 福 杯 滿 溢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上學認識新朋友

『親子教養篇』    上學認識新朋友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文/林欣慧 九月是新學年的開始,你的孩子要上托兒所、幼稚園了嗎?進入新環境,不論年紀的多寡,都是一項考驗。爸媽首先要幫助還建立新關係、認識新朋友。 如果爸媽連著幾天問你家那個4歲左右的孩子:「誰是你的好朋友?」他的答案可能每天都不一樣喔!這倒不是孩子喜新厭舊,沒有能力維持友誼關係。這個年紀的孩子交朋友,來的快,去的也快。在探討建立新關係之前,爸媽應先了解學前的孩子是怎麼結交朋友和維持友誼。 3~4歲的幼兒,已開始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逐漸對週遭的人產生濃厚 的興趣。他會特別喜歡跟年紀相近的孩子一起玩。他選擇的朋友,通常就在他的身邊。例如是坐在他旁邊的,或是正好今天他一起搭積木的那個人。 等到了幼稚園大班的年紀,孩子開始懂得朋友之間特殊的情誼,他們就可以一起玩遊戲、分享共同的嗜好。這時,結交新朋友的速度減緩,對象也較有選擇性,友誼的品質變得較深厚。朋友是玩伴,更是學習對象。 同儕關係對兒童整體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 朋友不僅是玩伴,同時也幫助孩子滿足其他的需求。透過與朋友交往的過程,孩子學會一些待人處事的態度及方法。例如怎樣加入新團體、結交新朋友、參與團體、與人共識,及如何面對競爭與衝突。友誼還有助於孩子的自我探索,情緒和社會性的成長,及道德的發展。 雖然孩子也可以從父母、老師,或其他的大人的互動中,學得一些經驗。但是成人與兒童的關係,通常是上對下的方式,成人具有較多的權威,孩子多半是服從和聽令行事。但是,孩子與同儕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能提供更多的機會練習協調及自主。擁有好朋友,生活才快樂 孩子每週大約花40個小時跟同學在一起。大多數的孩子,都有一兩個,甚至幾個好朋友。友誼滋潤了孩子的生活,使他們感到快樂。不過,根據美國一些兒童友誼研究的結果顯示,大約有一成的孩子卻沒有朋友。這些孩子有的是因為極度的害羞,不擅與人互動,在無形中被同儕忽略了。更有一些孩子被班上的同學列為「拒絕往來戶」。這種「被拒絕」的孩子常有情緒上的困擾。他們容易覺得孤單,自信心也較低。跟其他孩子比起來,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經過長期的追蹤調查,學者發現「被拒絕」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遭遇更多的問題,例如成為中輟生、少年犯,甚至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結交朋友呢?參與團體活動是交朋友的最好方法 結交新朋友,最好的方式是從參與團體活動開始。例如一群人一起打球、玩遊戲。從正向的互動開始,化解因陌生所產生的尷尬,讓彼此有機會認識對方。正常的孩子了解建立友誼需要時間,他們有信心,願意等待並配合對方的步調,逐漸成為好朋友。 相反地,「被拒絕」的孩子,比較沒有自信心,也不能耐心的等待,又害怕被人拒絕,往往強迫他人「成為」自己的好朋友,反而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失掉了變成好朋友的機會。 想讓孩子有機會跟別人相處,可讓孩子邀小朋友到家裡來玩,儘可能讓孩子有真正的互動。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堆積木、家家酒。儘量避免讓孩子玩電玩、或網路遊戲,因為這些遊戲,往往讓孩子沈溺於反射動作,及過度在乎輸贏,孩子之間反而沒有真正的互動。培養孩子具備好人緣的特質 人緣好、受歡迎的孩子,通常具有較多正向的人格特質,例如:富同理心、懂得關照別人、尊重別人的看法、接納不同的意見、支持他人決定、不惡意批評,願意參與並能夠跟別人合作、誠實、忠誠、負責、及幽默。他不一定要具備上列每一項的特質,但是多具備幾項這樣的特質,會讓孩子更容易結交朋友。 「被拒絕」的孩子,比較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懷別人,也較沒有同理心。他們也常表現一些負面的行為,如愛吹牛、愛現、喜歡批評別人、嫉妒心強。最嚴重的負面行為是具有攻擊性,一旦某個人特別愛欺負別人,這個人就變成「被拒絕」的對象。 爸媽如果想知道自己孩子與同儕的關係,平時應多和孩子聊天,互相溝通。 也可以多觀察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情形,利用機會教育,加以輔導。指出孩子正向且被人喜愛行為,如果發現負面的行為時,應私下和孩子討論,讓孩子體會負面行為帶給對方的感受,也讓孩子想如何用正面的態度來回應類似的狀況。教孩子自我介紹和交談 開學時,面對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有的孩子會擔心或害怕。所以爸媽可以在開學前,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如果孩子說他擔心:新的老師或同學會不喜歡他。首先爸媽要接納孩子的感受,然後教他如何跨出第一步「認識」同學。教他先自我介紹,再請教對方的姓名;跟孩子想些有趣的話題,讓他可以和對方交談;爸媽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例如:孩子說:我叫李小華。我喜歡看《好餓的毛毛蟲》。你呢?爸媽說:我叫小英。我家也有《好餓的毛毛蟲》。一旦孩子做好心理準備,知道如何應對新環境,就能減低焦慮感,快樂地上學,請自自然然地認識新朋友。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