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褒獎和指導,讓孩子有自信 摘自學前教育月刊
過度的批評或指責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不適當的誇獎則會造成孩子的自我膨脹,唯有具體的褒獎與中肯的建議才能讓孩子變得有自信也有能力。
有一天,安安的媽媽到幼稚園接他放學。安安拿著他的美勞作品,迫不及待地想給媽媽看。以五歲孩子的程度來說,安安的勞作真是一件不錯的作品,從很多小地方可以看到安安的確花了不少心思。媽媽一面聽安安解說他是怎麼做的,一面認真看著作品……。
爸媽回應的方式,影響孩子的動力
就這種畫面你也可能有機會遇上,如果你是安安的爸媽,將會如何回應呢?
一般來說,爸媽的反應有三種型態:
1. 指正型的父母。這種類型的父母,是「愛之深,責之切」理念的忠實信徒,自認為要幫助孩子好好學習一定要盡力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他下次會更進步。所以父母的反應是:「這美勞是你自己做的,是吧?你看你,這邊年了太多東西,混在一起,非常雜亂;那邊沒黏好,都快掉下來了。你怎麼這麼粗心,下次記得要黏好。」
2. 空泛褒獎的父母。這種父母深信凡事都得鼓勵孩子,鼓勵愈多,孩子表現愈好。他們的反應是:「哇!你的作品好棒哦!我就知道班上就屬你最聰明,有誰比得過你?你最厲害了,對不對?」
3. 具體褒獎與建議中肯型的父母。這種父母董德運用具體褒獎,不但指出孩子的長處,並加上中肯的建議,幫助孩子改善短處。當孩子把作品遞給這種父母時,他們的反應通常是先花一點時間仔細地欣賞孩子的作品,然後告訴孩子:「你今天在班上這麼用心的做了這件美勞呀,這兩個顏色配在一起真好看。咦!這個地方沒黏好,快掉下來了,需要再上點白膠,待會兒回家後再修補一下吧。這個作品很可愛,你可以送給我嗎?」
孩子的學習熱忱,爸媽要支持
學齡前兒童對很多事情都是躍躍欲試,因為還沒有經歷太多的挫折,他有非常高度的學習熱忱,對自己的能力也很有信心。只要多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就能幫助孩子累積豐富的生活經驗。「能者多勞與勞者多能」是一種成長的良性循環。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培養能力;當他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時,他會對自己更具信心。但是,要記得因為孩子才剛起步學習,他的表現自然不能以成人的角度來評估。父母應多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所學得的經驗,而不只看重最後的成果。例如,每個偉大的畫家,在小的時候也是從塗鴉開始的,所以父母親的支持與呵護,在這個年齡層更顯得珍貴。
負面訊息,會讓孩子自認不夠好
很多時候,爸媽對待孩子所採取的態度不過在一念之間而已。由於國人深信個人處事要謙卑、低調,不要太過張揚,所以當孩子有優秀表現的時候,有些爸媽為了要孩子學會謙虛,不但不給予褒獎,反而馬上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或是故意殺殺孩子的銳氣。
其實在爸媽的心裡,還是為孩子的表現感到高興,但是,爸媽表現出來的行為卻傳送了負面的訊息給孩子,讓他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孩子如果無法了解爸媽的用心,得不到他們的認同和鼓勵,而爸媽又一再忽視孩子的良好表現,孩子的自信心會日益低落,對於嘗試新事物的動機也會因而消失殆盡。
褒獎時應指出孩子的用心和長處
不少人對褒獎有著這樣的迷思:褒獎可以讓孩子感到快樂,幫助孩子學得更好。然而最近有些針對褒獎所作的研究,卻歸納出一些不同的結果:並不是所有的褒獎都有效,過度不實的誇獎反而會造成孩子的自我膨脹,變得眼高手低。
當孩子習慣了過度的褒獎之後,他無法客觀的評量自己的能力,一旦挑戰失敗時,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能力並沒有想像中得好,他的內心會產生自我認知的衝突。孩子為了要解決這種困難,可能會在表現上已自大驕傲、不屑一試的方式,還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慌不安。久而久之,便不願接受新的挑戰了。
最有效的褒獎方式其實很簡單,秘訣在於具體指出孩子用心的地方,或是他的長處。當爸媽要褒獎孩子時,應仔細的想一下,孩子哪件事做得好,並明確指出來,孩子有了這個經驗以後,他下次還會再重覆相同的行為,把事情做得更好。另外,學齡前的兒童,有更多能力都才剛開始培養,在生活上累積的經驗也不多。爸媽的肯定與鼓勵,幫助孩子察覺、辨識,並累積好的經驗和增進能力。
指正缺點,善用「三明治」準則
指導孩子改善弱點也是父母的重任之一。只要父母善用且多用「三明治」準則-褒獎+指導+褒獎,先具體褒獎孩子的表現,然後加入建議,再鼓勵一下,這也就是具體褒獎與建議中肯型的父母跟孩子互動的方式。
如果你很想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但總是覺得不自在,或不知從何下手,那是因為你正在試著要改變一種舊的習慣,學習使用一個不同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請再努力試試看;也許剛開始你無法馬上具體地指出孩子哪裡做得好,或是無法消除「忠言逆耳」的慣性反應,建議你不妨在明日多想想與孩子之間的對談、想想孩子的表現。當爸媽逐漸改變,學會先肯定孩子、指出可以改善的地方、再強調一次你對他的欣賞,那麼,孩子也會因你的改變而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