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比知識更重要?

有機會和一位從中國來的家長聊天、分享,小孩這些日子在仁和適應的情形,也進一步了解中國幼兒園的狀況,家長說小孩就讀的是公幼,他們每天就是玩;但在仁和就不一樣了,有大肌肉活動和多元的學習,較為豐富,小孩每天都很開心、快樂。

遊戲是孩子的天職,從小會玩、有很多玩伴並常在戶外玩的孩子,可以培養人際互動的基本能力,學習到與人相處的正確行為,所以比較不會沉迷於電玩,EQ也較高。因此善用仁和空間的優勢,和孩子玩的特質,晨光8:10-8:45分每天有不同的戶外活動;11:10-11:40大肌肉活動,午休起床後的戶外時間,或玩沙、或在草場奔跑玩遊戲、或騎車、玩體能,動手玩積木,總是欲罷不能,不同年齡的孩子玩在一起,互相學習,其樂融融。

混齡 vs 分齡​

看著大班小孩牽著同班小朋友進教室、上廁所,園長總會對他們會心一笑、比個讚,小小的動作,對小孩而言是大大的鼓勵。混齡的安排今年是第三年,與過去47年的分齡編班,有著不一樣的班級氛圍。

混齡同一個班裡有不同年齡的小孩,學習經驗不一樣,大班小朋友像哥哥姐姐一樣,成為較小孩子的榜樣,老師的小幫手;分齡則是班級都是同年齡,經驗都一樣,很難互相學習,且互不相讓。

多數家長認為混齡班不好,是以認知學習的課題而言,更擔心小孩會學習年幼的,有退化的現象。不可否認在家庭中,當父母關注在照顧較小孩子時,大孩子會有吃味與退化的現象,他們覺得變小就可以和弟妹們一樣,得到原本屬於父母給予自己的關心。

新幼教理念:不再偏重知識

隨著幼教觀念的轉變,混齡教學變得越來越普遍。當然,少子化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幼教理念的改變。

不論是分齡或混齡都有它不足之處。我們要了解分齡教學的目的或優勢,是因為絕大多數孩子的學習能力會隨著年齡逐漸發展。在傳統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中,根據年齡分班可以讓學習能力相近的孩子一起學習,這樣老師的教學準備比較一致,孩子的學習效果也會更佳。

然而混齡教學的優點則是模仿學習與全面發展;相較於分齡,讓3-6歲的孩子在同一班,對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班上有年長的哥哥姊姊,這能讓他們從模仿中學習生活經驗。孩子們之間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邏輯,大的帶小的,從綁鞋帶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些經驗的傳授往往更有效。

對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學習如何幫助弟妹、如何與年幼的孩子溝通,甚至如何擔任領導角色,這些機會在分齡教學中會較少見。尤其在少子化的情況下,許多孩子是獨生子女,這樣的學習機會更加珍貴。

六大核心素養:比知識更重要

許多研究證明,大多數孩子在幼兒階段學習到的知識,上了小學後很快就能趕上,反而是在幼兒時期養成的非知識性能力和習慣,會伴隨他們一生。

因此,政府在推動幼兒教保大綱時,強調教保活動「不以學科劃分」,也就是強調教保活動不能只有知識教學,而是通過統整各領域來培養孩子的六大核心素養

上述提到的混齡優點,包括社交能力、領導力和語文溝通等,正是核心素養與學習領域的一部分,因此,多數先進國家也通過混齡教學來讓幼兒獲得更全面的學習。

就像有些天才兒童跳級後,雖然他們在知識上的學習更有效率,資訊來源也更豐富,但往往失去了與朋友發展社交等其他素養的機會。

混齡和分齡教學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只是不同階段的孩子適合不同的安排。

祝 闔家平安

Mandy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