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篇】 父母心理上缺席,孩子心好苦

為慶祝父親節,老師要同學們畫爸爸,畫完再設計一張卡片當禮物。凱凱滿臉不情願地拿起畫筆,隨便畫個長方形,加上幾個數字,勉強辨識的話,就像支手機。「你爸爸長這樣?太好笑了。」隔壁同學嘲笑他的畫,凱凱揮拳揍人,教室變得鬧哄哄的 。

在凱凱的心裡,爸爸出現時,不是在滑手機,就是講電話,跟他講話得到的回應永遠是;「你不知道我很忙嗎?你腦袋有洞嗎?這也要問。不然就是:「去問你媽!」久而久之,凱凱覺得好孤單,認為自己是沒人要的小孩,也常沒由來的生氣。

人在心卻不在-像凱凱父親這樣的家長並不罕見,以為讓孩子有吃有穿,就算盡了責任。有些人因為工作性質,多半時間不在家,出現時和孩子互動也很少。孩子雖有父母,但在情感上是被忽略的,親子之間沒有交流,形同最親近的陌生人。這樣的情形雖然有可能發生在雙親身上,但父親的比例高過於母親。

心理學上稱這種「人在心不在」,缺乏關係連結的情形,為心理上的缺席,這種在雙親眼下被當成空氣所帶來的影響,不亞於失去父母。孩子天性需要與父母親連結這是哺乳類動物的本能,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需要感覺被愛、被需要、被支持,渴望安全感。孩子被父母漠視,在心理上形同被遺棄。

對孩子的影響-腦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童年得到關懷和照顧的孩子,大腦中的海馬體與杏仁核,明顯大於缺乏關懷與照顧的孩子。海馬體和杏仁核,是大腦內負責情緒調節和長期記憶功能部位;從腦部斷層掃描圖片,也看到被忽略的兒童的顳葉活動極少。顳葉與知覺、聽覺、刺激辨識及記憶有關。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重視,不被需要,不被愛時,很難形成正向自我認同。當自我形象是負面時,反應在學習上,可能是低學習成就動機,對學習缺乏興趣;在人際互動上,因與人交流的練習不足,也有影響。

孩子潛意識的以激烈行為,例如闖禍來讓父母不得不注意到他的存在。隨著孩子成長,如果父母態度依舊,孩子闖禍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有些就變成暴力與犯罪。

如果沒有矯正性的經驗出現,被忽略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是一生的。國內研究成年男性與心理隔絕父親的關係,指出這些在成年之後成剛強理智的男性,內在卻自卑、孤立、無助,對親密關係既渴望又陌生恐懼,難以穩固受挫,受挫不斷。

當被忽略的孩子成為爸爸後,會將所經驗到的再一次複製給下一代。以凱凱的父親來說,極有可能自小也這樣被對待,學到的男性認同就是這樣的表現,成為父親後也就不自覺地這樣對待凱凱。

人生可以不一樣-所幸只要願意改變,複製的命運也能獲得調整。父母有意識地挪出一些時間給孩子,即使一天十分鐘也很好,正視孩子的眼睛,陪他說說話,短短時間累積出的,會是你與孩子一輩子的寶貴資源。

文/摘自國語日報

相關文章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