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創造力的人,一定是自主充足的人。」心理學家奧托.藍克如是說。
自信、創造、獨立,是二十一世紀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質,這些性格的養成,就是從自主學習開始。當今備受重視的自主學習觀念,強調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擁有不受干擾的寧靜與平衡。小孩在塗鴉遊戲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創造與抒發的經歷,是自我形成以及自我確立的重要過程。
未來是屬於創意人的時代,人人意識到創造力的重要,於是新一代的父母焦慮的帶著孩子到處學習、尋找創造力。而從我做的調查中發現,認為自己很有創造力的父母,十個人當中,只有一兩個人而已。
雖然父母感覺自己沒有創造力,卻不能不教導孩子創造力。過去我們給孩子的啟發教育,在這個起點上就出了問題,我們一直在教自己沒有、自己不懂的東西。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教給別人,一個不會開車、不會德文的人,不可能教人開車或德文。同樣的,不理解創造力的父母,又怎麼能啟發孩子的創造力?
創造是天生但需要練習
創造力並非神祕不可知,它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學走路、學騎車、學英文,是一種在生活中被鼓勵、被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勇於練習、嘗試失敗,因而擁有的自信能力。
如果能確信每個孩子都擁有創造力,一如確信孩子能走路一樣,父母沒有擔心、比較、失望,也沒有責備、懲罰,讓每個孩子自然的依照他成長學習的步調,就能逐步發展出自己的能力。稚嫩的心智等待開發,他們需要被鼓勵,只要懷著信心,持之以恆,總有一天會累積足夠的經驗和練習;當時機成熟時,創造力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在生命裡成形,並且展現出來。
像不像不重要 給孩子畫的自由
兒童期塗鴉繪畫的美術活動,目的不是要製成一件藝術作品,而是應該充滿遊戲性質;可惜「立即回收」是我們教育的慣性,大人總以為既然畫了圖,就該認真, 更應該達到學習成果。面對幼兒滿紙不成形的線條色彩,父母、老師總是焦急的想盡辦法教導,雖然圖畫完成了,孩子卻喪失創作實驗的熱忱與信心,這種情況在臺灣普遍得令人心驚。
幼兒成長認知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勉強在塗鴉期的孩子一定要畫出具體明確的好圖,無疑只能依靠示範或代筆才能達到。殊不知在老師的大力協助下,圖是畫得更好了,孩子卻變得更依賴-以後如果沒有老師,就什麼都不會想、不會畫了。
童年是一生中最有創造力的時期,從塗鴉中獲得滿足的孩子,就是自我實現的成人雛形。從塗鴉中擁有的自信,能幫助孩子勇於在生命中探索追求。
塗鴉是幼兒的遊戲,是孩子天生的能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畫畫是遊戲,沒有畫得好不好的問題,就像玩,也沒有好與不好。塗鴉期的成品,是幼兒練習以自己的手和眼,去畫出一個個他尚未熟悉的視覺符號;就算是一個簡單的點、一條歪曲的線,甚至是我們成人眼中髒亂的色彩與混亂的構圖,都值得被鼓勵與用心去理解。幼兒正在經由自主的塗鴉經驗,逐步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創造力。
文/摘自國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