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母體、進入世界,對孩子而言,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喝ㄋㄟㄋㄟ;第一次看到光、看到媽媽;第一次感受溫暖懷抱。我們學著照顧寶寶,而寶寶也學著適應這全新的環境。
正向態度源於父母的愛
這時,除了喝奶及睡眠外,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寶寶是相當敏感的,餓了、尿布濕了、衣服太緊了、甚至無聊了,都可能哇哇大哭。孩子用這些方法獲得注意、也獲得注意的滿足。當父母成功發現孩子哭泣的理由,並提出孩子所需協助,孩子的哭泣停止了!安全感也建立了!
敏銳觀察、富有回應的父母是孩子生命首位信任的對象。寶寶發出訊號、成功獲得爸媽回應的互動,使他肯定自我價值,相信自己是能力的,也對環境充滿信心。如此的認知,讓孩子持正向的態度看待自我、他人,日後也願意積極與外界建立關係,這是培養孩子品格的第一步。
堅定的信心,盡力在自我突破。
很多時候,我們急於看見成果,而忽略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還記得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媽媽,踏出第一步行走、第一次在馬桶尿尿的時,我們是何等的喜悅?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期待也不斷擴張,不僅孩子要處處不輸在起跑點,甚至要孩子永遠是第一。當孩子被拿來與人比時,常常我們已不在乎他進步多少,是否專注地付出全力,而只渴望獲得勝利的光環。
固然贏了他人,能為父母及孩子本身帶來信心,但這樣的信心是不穩的,因為人生境遇不斷變化,孩子不一定能當紀錄保持者。信心只有建立在「贏得勝利」的孩子,會害怕失敗、失去疼愛而懷疑自我價值。「總要第一」的想法,也使他對人吝於分享、幫助,且不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形成自私的態度。培養孩子的好品格,父母也要學習敏銳發覺孩子的各樣進步;並能在發現孩子自我突破時,給予清楚肯定,例如「會自己收拾了!很棒喔!」和孩子一起因為他自身的進步而開心,這會使孩子能肯定自我價值與能力,而樂於不斷自我突破。
讓孩子練習負責
自理,是孩子品格培養首要學習能力。現今孩子都得到相當好的照顧,但卻常照顧的過於完善,而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另外,常因父母耐心有限,而快速替孩子玩完成他可能做的工作,種種因素使許多孩子習慣被料理好生活大小事,而失去負責的機會,父母要瞭解孩子現階段的發展能力,將任務交由他自己完成。例如:拿衛生紙、握湯匙進食、拉拉鍊、穿襪子等等。父母可將自理任務動作分割、由簡入深讓他練習。當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難度與任務增多,他會對自己能力越來越有信心,也從中培養負責的態度。
誠實來自父母的溫柔以對
誠實的前提,是讓孩子分辨是非,勇於面對自己所作所為,並承擔後果,當孩子勇於認錯時,父母要給於鼓勵,並接納原諒孩子的悔改。
高博銓表示,有時發現孩子不小心尿床,他會一邊整理一邊告訴孩子:「爸爸洗床單很辛苦喔﹗而這兩天你都不能蓋自己的被子耶﹗說行為帶來後果,接著再問孩子:「昨天睡覺前爸爸叫你上廁所,你有去嗎?」如果孩子坦承沒有,則叮嚀他每天都要去。除了口頭告誡,還可讓孩子為行為負責,例如:讓孩子一起收拾骯髒的床單,和鋪上乾淨的床單等等。高博銓老師強調,講孩子的方法要用民主的方法說理誘導,讓孩子知道行為不對的原因與後果。6歲前的孩子會為規避處罰,而不願意坦承錯誤行為,如果父母態度溫和,孩子知道父母人仍然愛他,就會誠實以對。對父母過於嚴厲,孩子會過於恐懼而說謊逃避,不過,若發現孩子蓄意說謊時,也要即時點清與糾正,嚴肅地告訴孩子說謊的嚴重性。
尊重公平的人際準則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孩子年紀小,而處處讓著他。但這並沒有傳遞孩子,每個人同樣需要獲得尊重的概念。
黃夏成表示,從小培養孩子相互尊重的平權態度,是相當重要的!他也落實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例如:切蛋糕時剩下最後一塊,則會將其再切為四等分,讓每人平均分享。
「好吃的蛋糕,當然留給孩子」父母心裡總是這麼想的吧!但黃夏成認為,父母經常的忍讓犧牲,將無形養成孩子「都該是我的!」的想法。除了在家庭堅守平權概念,在外與小朋友共玩時,也要提孩子排隊、分享,讓孩子瞭解別人和自己一樣有「好想玩」的慾望,也從實際互動中學習尊重、耐心等待與延宕滿足。
「社會化」由多元生活體驗開始
從孩子學站、行走開始,他看到什麼都想摸一摸、嚐一嚐。這時的家庭布置盡量以孩子為主,擺放孩子可觸碰的安全物品,如此父母可免於不斷大喊「不行!」經常被喝止的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似乎做什麼都惹媽媽生氣而無所適從,與外界的關系也會顯得退縮。
生活中可以多準備孩子有興趣、適合能力發展的物品(如:圖畫書、玩具等)。提供適當的環境,可成功地引發孩子的專注、觀察、發現等能力,這些能力對孩子品格的養成是相當重要的元素。
自由行走後,孩子睡眠減少了、運動量也增加了,父母可多帶孩子到公園、戶外走走玩玩,孩子會更有機會接觸新朋友、新感官體驗。不同情境中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題材作為品格隨機教育,父母可發揮創意善利用。例如:公園裡一同聆聽蟲鳴鳥叫,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專注、傾聽;欣賞但不任意攀折花木,可幫助孩子學習尊重、愛惜大自然;和小朋友排隊玩溜滑梯,可學習等待、分享、平權等,這些經驗的觸碰是窩在家裡少有的。多元、廣泛的生活經驗,可幫助孩子有更好的社會化學習。
在敏銳的觀察中,培養同理心
親子生活中,孩子可能會駐足觀看螞蟻行進,千萬別否定他:「這有什麼好看的!」而強行帶孩子離開。不妨慢下腳步,與孩子一同凝神觀察。
觀察敏銳、好奇的孩子可能會產生五花八門的疑問:「為什麼牠沒翅膀?」「為什麼牠們停下來講話?」觀察、假設、尋找答案等,皆是我們要培養孩子的重要品格,因此,當孩子產生疑惑時,千萬別急著否定他的怪問題。
孩子問問題時,首先可反問他:「你覺得呢?」讓他說說想法,也許孩子早有自己的答案。也先別急著將正確答案告訴孩子,我們先肯定他:「你觀察的很仔細喔!」倘若父母也不知道答案,可以誠實以對:「爸爸也不知道耶!等一下回家一起查查看!」
正視、傾聽孩子的疑惑與觀察發現,有助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與假設驗證。當孩子的觀察越敏銳,他越能關懷周遭環境並發覺他人需要,而發展出同理心,此即為良好品格所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