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主學習

語音和語法 從小培養自主學習

前些日子在網路上看到長期關心台灣中小學教育也自己成立實驗學校的葉丙成教授分享一則故事。
 有位媽媽在問答時發問,「我家孩子今年高三,課業中上。他雖然很認真,但課業成績一直沒能夠更往上突破。爸爸就覺得他不夠努力,常常會對孩子說『你一定是都在滑手機,所以才沒進步。』爸爸這樣說,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惡化。請問該怎麼辦?」 教授的建議是,爸媽不需要做這種沒建設性的批評,這種批評不僅對孩子的課業沒有幫助,還會傷害親子關係,不如轉念讓孩子在家裡最後一年過得快樂點。 教授的回答當然是有道理的,孩子都高三準備要上大學了,在課業繁重時提出沒建設性的批評,當然會引起孩子的反彈,不過葉教授的回答反應的是他給自己小孩的教育方式,而這位媽媽的問題反應的是多數台灣家長在教育上的「傳統」。 什麼「傳統」呢?就是多數爸媽通常在孩子的表現上,特別是課業,一旦不如預期,大都歸咎於不夠努力、不夠用功,然後批評要求孩子要再努力、用功一點。 這種「傳統」其實跟台灣長期的教育方式有關,即使是現在,還有很多父母認為課業成績還是最重要,因此從孩子小時候就要求功課與成績的表現,這不能說不對,課業當然很重要,但長期以這種方式督促的副作用,養成了孩子習慣依照父母、師長的要求去學習,是被動的,不是主動。 即使已是高三生,具投票權的年齡,還須父母的督促和尋求外界的幫助。 人類天生就有好奇心,學習應該是自主的,而不是被督促、被要求。 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仁和長期以來推動親子共讀,希望寶貝們從小在父母的陪伴下,喜愛閱讀、樂於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翱翔於豐富精采的書海中。 每週五是借閱圖書的時間,在過程中,讓寶貝學習愛惜書本.認識文字符號,感受閱讀的樂趣,樣成喜愛閱讀的習慣。當然父母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請家長於假日時間與寶貝約定一個屬於家庭閱讀的時間,陪伴孩子進行閱讀,增進親子間情感交流並提升幼兒閱讀興趣。 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不間斷進行21次。 祝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推動幼兒自主學習

幼兒進入園所,是正式邁入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幼兒在學校生活與師生的互動中學習如何呼應外在環境的規範,同時尋求內在需求的滿足。 為了讓孩子自信的迎向日新月異的環境與接受挑戰,自主學習勢必成為未來教育改革的重點。尤其值此科技勃興、資訊爆發的時代,未來學歷不再是生活的保障,惟有懂得「自 主學習」、不斷自我精進,才是成功的鎖鑰。 洪詠善、盧秋珍(2017)即指出在十二年國教的脈絡下,自主學習已成為重要的學生圖像。教育部於2016年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明定學前教育階段著重培養幼兒擁有覺知辨識、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推理賞析、想像創造及自主管理等六大素養,且在教學原則中提出「增進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部,2016)。林堂馨(2020)在研究訪談中也發現,教師認為學生受家庭教育影響愈來愈被動,此時強調自主學習有其時代意義與迫切性。自主的發展源自於嬰幼兒時期,在人生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重點。 自主學習是指一個人能主導、決定自己的學習,並負責自己的學習,它是一種適性教育的教學取向,能顧及學生的特質與個別差異,透過實物操作、發現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產生自我選擇、自我探索與自動自發的學習行為。揆諸實際,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不同的資質、興趣與學習步調。 因此,瞭解孩子的天賦所在,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關鍵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 學前教育階段雖然處於啟蒙階段,但實施成效反而較佳。因此,我們應著力於點燃幼兒自主學習的熱情,只要能認清學習是孩子的自我責任,不要剝奪孩子自我探索、嘗試的機會,並能適切 量身打造、正向引導與溫暖陪伴,就可以幫助孩子自信學習與自我成長。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自主學習受益無窮

本週一彈性放假,週二228和平紀念日,週三是上課日,上課三天明天是週末假期,大家又可利用假日和家人、朋友相處,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真是幸福。 問小朋友~上課好還是放假好?結果是一半一半,還有說都好的。放假去哪兒玩?都在家裡,沒出去;去阿嬤家;爸爸開車帶我們出去玩;去百貨公司;去圖書館;去看電影…..」 大家的連假生活都不一樣,多姿多采。我則利用假日拜訪許久未見的朋友,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分享生活的點滴、小孩的學習與目前的教育。 朋友說小孩們學音樂,花費很高,加上補習費,開銷很大。 問「一定要補習嗎?」「因為不補就跟不上;學校老師教的,考試沒考,出的題都是課外題,孩子不會,不補習可以嗎?」朋友說:補習費是她家裏最大的開銷。 雙薪家庭,父母辛苦工作,賺來的錢一轉手就交出去了。 朋友很關心小孩的學業與學習狀況,但因為忙著賺錢,雖知道孩子們的學習優勢與不足之處,但卻沒時間、體力和精神來陪伴小孩,所以只好花錢請別人代勞,學校→安親班→補習班,這何嘗不也是許多家庭的現況。 國小中高年級以上的小孩是否需要補習,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因為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都不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些孩子確實需要額外的輔導和練習,以加強學習成果,特別是在學科上表現較差,或者需要加強口語表達和閱讀能力等方面,補習可以提供額外的練習和機會,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和能力。 也有許多小孩是能夠自主學習,不需要額外的補習。 不過,過度依賴補習也會增加學習的壓力和負擔,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長需視孩子本身的情況和需求來決定是否要補習。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意願才是。 教育一直在改革,從過去一試定終身,到新課綱的制定,將學習焦點轉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非僅僅強調學生的學科成績。這樣的改革讓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發展自己的潛力,而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努力。 好比目前仍有家長對幼兒教育只關注在注音符號的學習。 再忙也要抽空陪伴孩子,了解他們目前各方面的狀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願意親近書本、喜歡閱讀,一生受益無窮。 祝 假日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培養自學能力 從閱讀開始

很快的一個星期又過了,今天已是6月中旬,距離學期結束的日子愈來愈近了,有關期末的各項評量和畢業典禮,已陸續著手進行,卻也礙於班級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請假,無法到位,大家心裡雖著急,但也很無奈,只能盡力而為了。 「因疫情的關係,孩子的學習也斷斷續續的,就這樣即將進入小學生活,孩子們也因疫情失去很多出外體驗的機會,真的盼望疫情能早日過去,不然孩子成長只有一次,徒留許多遺憾。」家長的心聲,無奈的表達。 疫情下孩子看似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但卻也從中得到平常所學不到的課題,相信,每一個經歷都不是徒然的,都將成為以後生命歷程的養分。晨光活動後集合,每個班級都有人請假,趁此機會讓各班選一個代表來算班級出席和缺席的人數,出席幾個較簡單,但缺席幾個對中小班就有難度了,小朋友勇敢接受挑戰,本著「練習就會、不練習就不會」的精神,一次次的屈指計算,幾個代表的小孩,就這樣也能說出正確的數字。 沒有了學校的安排、老師的叮嚀,該上學的提醒,整天待在家裡,習慣了之後,有些小孩會開始失去正常的作息,無法按時起床、刷牙,甚至用餐時間也不正常,整個生活失去了重心。這種情形相信很多爸媽應該都經歷過,特別是在寒暑假時,一旦假期結束前,還需特別安排「收心」時間,小朋友才能適應回到學校的正常作息。 不過,不是所有小孩都如此,有些陸續回到幼兒園的小朋友,很快就調適好,開心上學,也會分享在家的生活點滴,這樣的孩子很大的特色就是懂得自我安排、自我學習,自己找事做,自己找書閱讀,生活作息雖然比較輕鬆,但不會失去重心,即所謂自主學習自我管理。 自主學習可是非常難得的能力,小孩可以自主學習,代表他們已經逐漸能獨立思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該做什麼,如何做,上小學後,這種能力也會伴隨他們一路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呢?其實可以從培養閱讀開始,當孩子習慣閱讀後,慢慢的就知道如何尋找和吸收資訊,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才會有自主的動力;也唯有透過閱讀,才能打破課堂教育的限制,也才有終身學習的可能。 學前階段的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關心與陪伴,一開始孩子很難自己去閱讀,因此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很重要的起步關鍵,而親子閱讀也很大程度的反映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態度。 為了落實共讀的好習慣,本學期開始,我們不再以閱讀的量(本數)為目標,而是更重視值的成效。每週一次,以週五為孩子借閱圖書的時間,在借閱過程中,讓寶貝學習愛惜書本.認識文字符號並漸漸感受閱讀的樂趣,成為一個可陪伴他長大的習慣。 七月上旬,我們將一起檢視共讀的成果,希望孩子們都能達標,並將閱讀的習慣帶入未來的生活。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重要…如何培養?

萬一學校停課,孩子在家不學習?先教孩子學會自學的規劃能力 新冠病毒疫情襲捲全球,對家長來說最焦慮的莫過於,萬一小孩停學了該怎麼辦?現在待在家中的時間很長,擔心孩子在家不學習、學習中斷,會跟不上別人。但平心而論,如果孩子平常沒有經過大人的引導,一下子要他馬上能夠在家自主學習,著實有點困難。 孩子之所以不想學習,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很少被肯定,學不好、做不來,就更不想學。另一個原因和孩子的背景有關,爸媽管太鬆或太緊都會造成影響,太鬆的話,父母不在乎、孩子也不在乎;太緊的話,孩子的一切都被安排得好好的,「反正是你要我學的,」自然缺乏動機。 換個角度想,既然受疫情影響,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爸媽不妨趁此機會,教孩子練習培養規劃的能力,學會如何自主學習。 教孩子做學習的規劃 「終身學習」為國際的趨勢,家長用更開放的角度去看待學習這件事,不要只用分數為唯一標準去衡量,而是回到學習的本質去看,「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喜悅,對未知的事物興起好奇心。」 孩子要能自主學習,除了有動機之外,還必須具備能力和技巧,」包括:目標設定、規劃進度(什麼時候我要做什麼)、時間管理,以及資料的蒐集和組織方法等。好的規劃能力,對於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習也是如此。 在心理學的理論中,完整的規劃能力包括兩個環節:計畫的建構與計畫的執行。在建構計畫時,可依循以下五步驟: 預期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現在的進展程度。 目前的進展與預期達到的目標之間有哪些差異。 要往目標前進會遇到哪些限制。 想辦法拉近現狀與目標之間的距離。 計畫建構出來之後,接下來就是展開執行。「執行包含了進度的控制,以及不斷修正做法,確保自己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 「HEART」陪伴孩子自主學習除了提升孩子的規劃能力之外,家長還可以如何協助孩子自主學習?用「HEART」(心)這個單字,分別拆開來說明: Holistic(整體性):爸媽要從整體、全面性地去看孩子,看孩子的優點,而不是只用國、英、數等學科成績去評價孩子。 Emotion(情緒):很多時候學習很枯燥乏味,需要耐住性子、不斷地練習。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學不好,就會感到挫折或是想要逃避,家長要幫助孩子去覺知、管理自己的情緒。 Action(行動):自主學習的主題很多元,可能是探究一個問題或是學習某種技能,最重要的是鼓勵孩子拿出行動。 Response(回應):在行動的過程中,家長要去「回應」孩子的學習。所謂的回應是指,「我關心你最近投入什麼事,但不過多干預。」而不是干涉孩子「不要做」或是顯得漠不關心。 Tolerance(包容):自主學習絕對是一段高高低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容忍孩子會犯錯,包容不完美。 鼓勵孩子多閱讀和運動;透過(線上)閱讀,可以縮短學習的摸索時間,而運動習慣則可以幫助孩子轉化情緒,有助於學習。另外,適度讓孩子有留白的時間,不要把時間塞得太滿,也是自主學習很重要的一件事。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