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腸病毒

園長的話 – 養成洗手的好習慣

「Mandy 園長~我的手手有細菌,我要用肥皂洗手,把它趕走!」 走到廁所前,小睿擎看到園長,露出超級可愛的笑容說著。看著他將袖子往上拉,按著洗手的五步驟,正確的洗著他的小手,我知道孩子剛剛有認真的聽老師的分享。週一晨光故事後,Kady媽咪進行每月必宣導的衛生與保健工作~登革熱與腸病毒,環境整潔與洗手的重要性,孩子們專心的聽著與自己身體健康有關的議題,特別是洗手的部分。 而最近又爆發禽流感的疫情,更突顯洗手的重要性。 於是選了一本與洗手有關的繪本-我會洗手和孩子們分享,故事內容敘述一個小公主不喜歡洗手,她覺得她的手看起來又不髒,為什麼要洗?不管是玩遊戲、畫畫、種花或玩過小狗之後…,她都不洗,還用手去拿東西吃,就算媽媽再三叮嚀、提醒,她都聽不進去,甚至把手藏起來不讓人看到;直到有一天,肚子痛到一直打滾去看醫生,醫生用「放大鏡」觀察她的肚子,發現有好多細菌,密密麻麻的細菌全擠在她的肚子裡,很恐怖。 醫生問這些細菌:「你們是誰?為什麼躲在小公主的肚子裡?細菌說:「我是住在土壤裡的細菌;我是住在蠟筆上的細菌;我是住在狗狗身上的細菌;我是住在門把上的細菌;我是住在書桌上、窗戶上的細菌….」小公主的肚子痛得實在受不了了啦,一塊小餅乾說:「都是因為我,大家才會到小公主的肚子裡。」醫生伯伯說:「是不是吃東西前沒有洗手?」小公主不好意思的點點頭。 看著細菌在自己的肚子裡跑來跑去,小公主覺得好害怕,「醫生伯伯,可以把我肚子裡的細菌趕走嗎?」「沒問題,不過妳要答應我….」這以後,小公主就變成很愛洗手了。小朋友安靜且專心的聽著,特別是「醫生用放大鏡觀察她的肚子,密密麻麻的細菌全擠在她的肚子裡,很恐怖…」,問小孩何謂密密麻麻?翊愷:「就是很多。」最後請小朋友一起吟念洗手的兒歌~小水滴笑嘻嘻…….,做個健康好寶寶,結束衛教宣導的課題。 晨光時間,豐富孩子學習的領域,落實生活教育,養成衛生好習慣;小睿擎可以,相信仁和還有更多的小睿擎。 好習慣的養成,必須持續不斷21次才能建立,是不容易的。看似簡單的動作,但似乎很多人都跟小公主一樣,不喜歡、不會、不在乎洗手,洗手時只用水沖一下而已,不只孩子如此,很多大人亦同。 不論是腸病毒、禽流感或流感,任何一種病痛,相信都與衛生和飲食習慣有關,即所謂病從口入。 為了養成洗手的好習慣,校園裡設置了很多的洗手臺,除了廁所前,一樓教室前後、活動室、餐廳前、遊戲場前、二樓走廊、空中走廊等,小孩所到之處,方便他們洗手,加總共有85個水龍頭。 洗手最後一個動作是擦,很重要;請小朋友每天必須攜帶手帕,若帶手帕但是放在書包備而不用,手帕的功效就沒了。穿圍兜,是讓手帕可以放在圍兜的口袋裡,跟著人的移動而能隨手擦拭,如此才能落實洗手的最後一個重要的動作-濕、搓、沖、捧、擦。當然,也不忘提醒他們勤洗手也要注意節約用水。 魔鬼藏在細節裡,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養成勤洗手、正確洗手的好習慣,小兵就能立大功,為健康的身體來把關。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不可輕忽的幼童殺手~腸病毒

腸病毒種類很多,共有67型,包含小兒麻痺病毒、伊柯病毒、克沙奇A及B病毒、腸病毒68-71型。台灣每年夏天都有腸病毒的流行,例如:去年底南部爆發一名1歲半男童腸病毒71型重症病例,病程僅短短4天,最後不幸因為併發肺水腫及呼吸衰竭而死亡。今年初也有10多位腸病毒71型重症案例,腸病毒可說是幼童的殺手,不可不慎。 腸病毒的傳染途徑 腸病毒只感染人,不感染其他動物,主要傳染方式是經口傳染(包含口糞及口沫傳染)。此外,筆者曾收集腸病毒病患1公尺 附近的飛沫及空氣作化驗,發現其中仍含有腸病毒病菌,所以腸病毒在急性期也有可能以飛沫傳染。 腸病毒大部分都感染小孩子 , 尤其是6歲以下的孩童。一般流行高峰期是在春夏季交接時(5~6月),潛伏期通常是2至9天。腸病毒可存在喉嚨內 l~2 星期,而在糞便內則可達8~l2星期,所以感染後的小孩,在這段時期內仍具傳染力 另外,筆者曾作過「家庭內腸病毒7l 型傳染之情形及其臨床症狀」研究,腸病毒7l 型一旦進入家庭,大人腸病毒71型感染率為37%,家中小孩的感染率則有 84%。小孩感染腸病毒71型後94% 有症狀、2l%有併發症,年齡小於3歲者,後遺症及死亡率高於年齡層高者。大人感染腸病毒71型後47%有症狀,但大都只有輕微喉嚨或腸胃不適,少數有手足口病或咽峽炎等症狀。由此研究得知,腸病毒71 型在家庭內傳染力很強,大人也會被傳染或成為傳播者,而且症狀不典型,小孩的感染率除了比大人更高外,感染後發病率、併發症、後遺症及死亡率也都比人高。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年紀較小的幼兒,尤其是5歲以下的幼童,因抵抗力較弱,在腸病毒流行季節(4月~9月),儘量少出入公共場所,記得勤洗手,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大人也可能感染腸病毒,需注意清潔衛生,以免將病毒帶回給家中幼童。 預防方面,由於腸病毒在感染後可存在口腔內1~2星期,這段時間口水唾液也可傳染病毒,不宜與其他小孩親密接觸,也不要共用奶嘴或交替食用同一食物; 而病毒可存在糞便中約8星期,這段時間要勤洗手,尤其是處理患兒的糞便之後及飯前。 孕婦在懷孕末期避免接觸腸病毒病患,以免週產期新生兒腸病毒感染。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預防腸病毒

「陳老師,××人不舒服,請幫他量體溫。」每當有此情況出現時,陳老師都會很仔細的先摸小朋友的額頭、頸部、肚子、量體溫後再檢查喉嚨和雙手,看看是否有腸病毒的症狀,並通知家長。腸病毒是小兒常見的疾病,初期3~5天,症狀可能只類似感冒,不過如果出現包括手足口病、屁股紅疹以及水泡和咽頰炎等明顯症狀時,家長就應提高警覺,如果有抽搐、嗜睡與持續嘔吐等疑似重症前兆時,務必立刻送醫,病程為七至十天,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腸病毒傳染的途徑有三-空氣飛沬傳染、接觸傳染及口對口傳染。病毒可由患者之痰、唾液、糞便排出,再經由口傳入別人,由糞口或飛沫等傳染途徑。三、四月後氣溫上升,腸病毒開始活躍。預防勝於治療,預防腸病毒的方法: 1.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保持環境衛生整潔與室內通風良好。 2.腸病毒流行的期間,儘量不要去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遊樂場等地方。3.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就能防止病毒的入侵,所以平日要多多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充足運動及睡眠,來增強個人的免疫能力。鼓勵母親多餵新生兒母乳哺育母乳(至少四個月),提升寶寶的免疫力,可保護新生兒及嬰兒減低腸病毒的感染4.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如糞便、打噴嚏、咳嗽的口鼻分泌物等),應立即洗手,在家中應避免再與孕婦、新生兒或是幼兒接觸。故在餵食前、解便後、準備食物前應洗淨雙手。5.兒童玩具應經常清洗,以漂白水稀釋;填充玩具可用紫外線曝曬的方式消毒之;處理腸病毒患者的餐具最好經過煮沸消毒,盡量使用公筷母匙。 為建立幼兒衛生觀念並落實於日常生活,提昇腸病毒衛教宣導之成效,建立腸病毒防治機制,確保幼兒的健康,衛生局會不定期到園做訪查,針對環境衛生、衛生教育、個人衛生等,當場請小朋友洗手,問洗手五時機;問老師腸病毒輕症、重症的症狀,漂白水稀釋的比例為何並檢視各項記錄。 當學童罹患腸病毒,必須請假在家休息,若一個班一週內同時有兩個人罹患,則必須全班停課一星期,以避免群聚感染。 仁和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除了定期做校園環境消毒外,加強並落實各項衛生保健工作,要求寶貝每日穿圍兜,才能將手帕放在口袋裡,養成個人衛生好習慣。 預防腸病毒最簡單、有效、省錢的方法,就是從正確洗手做起~洗手防病毒「濕搓沖捧擦,正確洗洗手,病菌不入口」~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認識腸病毒

人類為唯一宿主,感染腸病毒潛伏期平均約3-5天,在出現症狀前2~3天到症狀出現後1~2週都可從呼吸道、口腔分泌物排出病毒﹔在數月後糞便仍有病毒存在還具有感染力,病人在發病前數天已具有傳染力,在發病後7天之內傳染力最強。在人類的呼吸道持續生存約1-3週的時間;則在腸胃道可以存活更長達3-8 週之久,經由糞口或飛沫為主要傳染途徑,在溫暖天氣下非常活潑,亞熱帶地區的台灣一年四季,皆有腸病毒的發生,流行的高峰期為春夏季,每年之的四月到七月(根據衛生署資料統計顯示,台灣每年5月到6月、9月到10月,都是腸病毒的好發季節)。 在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成年人或年齡較大的幼童 ),並不會產生明顯的症狀,甚至沒有症狀,如有症狀,最常見是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因此常常被忽略而又藉機傳染給嬰幼兒。自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地區腸病毒流行時,為人父母所恐慌之腸病毒為『71型』,當年造成兒童致命高達78名,因此大家才慢慢認識這一大群之腸病毒。大多數的腸病毒感染只有少部份有併發症的,甚至有高達五至八成的患者是不會有特殊症狀,其手足口病與泡疹性咽峽炎則是腸病毒的最常見病徵。 臨床症狀: 1.發燒: 腸病毒感染是兒童發燒常見的病因。發燒是主要症狀,其他如 不安、無力、食慾不佳、嘔吐、腹瀉、出疹、咳嗽等也可出現,通常在數日內康復。 2.無菌性腦膜炎: 常由 B型克沙奇病毒及伊科病毒感染造成。潛伏期3-6天,會出現煩躁不安、疲倦無力、頭痛、怕光等。 3.病毒性腦炎:大部份由A型克沙奇病毒感染造成。 4.脊髓炎: 大部份由小兒麻痺病毒與腸病毒71型感染。 5.心肌炎: 1/3以上的心肌炎病患是由B型沙奇病毒造成,致命率較高。初期類似上呼吸道感染,除發燒、倦怠、肌肉疼痛外,還有微喘、呼吸困難、甚至心悸等現象產生。 6.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大部份由腸病毒 70型、A24型克沙奇病毒感染造成。 7.新生兒感染 : 常見是伊科病毒及B型克沙奇病毒感染造成,各種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3歲以下的嬰幼兒為高危險群,併發症發生率亦較高。 8.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 腸病毒的症狀多以泡疹性咽狹炎及手口足症為主,其中腸病毒71型的疹子較小需仔細觀之,疹子大多不癢不會結痂。 腸病毒目前尚無特殊治療藥物,僅能症狀治療,但須小心併發症之發生:1.中耳炎:高燒不退(三天以上)、耳朵極癢與疼痛。2.肺炎:高燒不退又伴隨咳嗽加劇、食慾減退、呼吸急促3.鼻竇炎:黃綠色的濃綢鼻涕,又伴隨咳嗽、鼻塞、發燒等症狀。 4.腦膜炎:頸部僵硬、嚴重頭疼、嘔吐、怕光、意識不清。 若有以下症狀應盡快就醫:持續發燒、抽筋(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抽搐)、嘔吐、食慾不振、呼吸急促、心跳急促或不規律、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胃口變差、全身無力、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等。目前僅有小兒麻痺病毒有疫苗能對抗,由於腸病毒種類眾多,感染一種之後有可能再次感染不同型的病毒,故可能每年都感染或一年感染多次,無法得過一次以後終身免疫,故應落實預防之道以杜絕其傳染途徑,減少腸病毒入侵。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